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特长生培养计划【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特长生培养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卓越工程师;
创新人才;
“双师型”师资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058?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华北科技学院隶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其前身是原国家煤炭工业部1984年投资兴建的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分院。学院坚持以安全生产为第一服务面向,坚持以工为主、以安全科技为特色的多科性现代大学的办学定位,努力为安全生产输送专业人才,攻克科技难题。基于长期坚持的“自立立人、兴安安国”的办学传统,已经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实践育人的办学特色,在工程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华北科技学院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教学模式,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创新办学模式
学校始终坚持为煤炭行业服务的宗旨,突出安全科技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专业设置紧贴行业需求。借鉴国外先进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实施产学合作教育,建设产学研基地。安全工程、采矿工程、自动化3个本科专业被教育部列为特色专业建设点,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被批准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学校面向素质教育、面向安全生产、面向煤矿行业开展科学研究。现有煤矿安全人机工程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水害预防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河北省矿井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重点建设实验室。煤矿瓦斯灾害防治、水害防治等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学校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劳工组织等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工作联系,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加拿大凯普澜诺大学、越南地矿大学等高等院校通过多种形式联合培养专业人才。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遵循“实践育人”的指导方针,以学生课堂获得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设计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围绕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通过学生亲身参加和体验的教学型实践、专业型实践和科技型实践环节,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以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现已经面向企业建立了数十家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合作、实践教学、学生就业等活动,成效显著。学校拥有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所、电工
[收稿日期] 2013-09-12;
[修回日期] 2013-11-10
[基金项目] 华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黄成玉(1977-),男,内蒙古通辽人,华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信息技术,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测控技术.
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三个基础良好的电类专业学生实践平台,形成了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常态化机制。
3. 结合安全行业背景优势,选定特色专业为试点专业
根据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专业规划,以服务行业为原则,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有采矿工程、安全工程、自动化三个专业,均为部级特色本科专业。这三个试点专业在低年级采取学科基础课程的统一平台,高年级再分流,以开滦集团、潞安集团、瑞赛长城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等为主要依托,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培养相关专业人才,采用弹性学分制度管理、个性化培养方案。当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之后,再扩大试点专业范围。
二、建立校企联动、多层次协调的组织管理体系
为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领导组(即校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负责审定和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研究配套制度与机制、提供保障措施等重要事项的协调和落实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和校企协作组,在各个试点学院成立卓越计划培养工作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的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校内归口主管单位是教务处,依托单位及时参加试点的各个院系,依托企业是开滦集团、潞安集团等。
1. 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协作组
主要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试点专业负责人、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级工程师等组成,负责制定培养方案和具体工程实践实施方案。落实企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学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及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和完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职业定位和职业素质培养。每年召开卓越班学生座谈会、授课骨干教师座谈会和企业人员座谈会,及时发现方案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为一下步方案优化与落实提出预案。
2. 试点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组
学校分别成立采矿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组。由各试点学院院长、副院长担任正、副组长,企业资深工程师、专业负责人、相关教授等组成的培养工作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组织实施、监控各个教学环节,保证“卓越计划”工作顺利进行。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 招生方式及规模
从2012级开始招生。根据学生本人志愿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在全校理工科新生中综合考虑面试成绩和高考成绩的基础上,组建采矿工程、安全工程、自动化三个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每个专业30名学生,共计90名学生。以后在总结实验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逐年在其他可行的工科专业推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 学制及学籍管理
试点专业的基本学制为4年。分为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两个阶段,其中企业培养阶段累计不少于1年,主要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学校对卓越班的学生实现学分制管理,学籍管理灵活机动,建立退出机制。实施过程中,在第二学年实行“自愿选择、适时分流、适量增补”的进入和转出机制。可从校内相应专业中选拔学生进入卓越班,将不适应的学生转出到相应的专业继续学习。
3. 培养模式
在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下,设计培养方案及其实施办法。特别是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及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稳定的大型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培养模式为“3+1”模式,即3年在校培养,1年在企业培养,参加工程实践、顶岗工作和完成毕业设计。校企合作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学校在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求企业的全面合作,特别是在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直接承担教学工作、成为学生在企业的导师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其次,在真实工程环境下的学习,是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企业导师除了参与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的指导工作外,还参与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计划的编制、部分校内课程的讲授和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等过程。
4. 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
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参照本校各个试点专业既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标准的基础上,加强与企业研讨,制订有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
一是整合课程体系,压缩课程门数和课程讲授学时。在通识教育方面,加强职业道德、人文科学和社会伦理责任的教育,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在学科基础知识方面,强化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
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加强工程认知、实习、实训等工程实践环节,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一些原来在学校教室里开设的专业,可以转变为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开设。
二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结合工程实际,进一步完善以实验与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大学低年级开设实践性课程,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对社会普适价值的把握,以及对工程链、企业文化的感性理解;
在大学高年级开始一系列课程设计和实习课程,且都在企业中完成。同时,利用本校的行业特色和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将产学合作国际化。
三是教学方法改革。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试点专业课程教师采取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并建立了新的学习评价考核标准,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
四、校企联手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核心教学团队成员由校内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试点班辅导员三个部分组成。
1. 校内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主要由各试点专业和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共同推荐产生。要求专任教师必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具备较好的工程经历,并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项:不少于5年的企业工作经历;
长期参与企业科技开发、流程改造和科技服务,近三年内作为负责人主持过横向课题。专任教师的考核由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与人事处、相关学院共同进行。专任教师参与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大纲;
承担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
作为“双导师”之一为学生指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与兼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业并监控培养质量;
对学生进行考核。
2. 企业兼职教师
企业兼职教师由各个学院、工程教育中心推荐,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审核,学校聘任委员会通过即可聘任,聘任年限4年。企业兼职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现场运行、管理经验,必须具有高工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且年龄不得超过60岁。兼职教师需要深度参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的制订工作;
聘期内主讲不少于2门次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每届与校内专职教师联合指导不少于4名学生;
为所指导学生设计工程实践训练方案、提供实践环境并指导学生进行工程能力训练。兼职教师由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人事处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考核。
3. 试点班辅导员
试点班辅导员由学工处、相应学院协商推荐,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人事处审核的方式组成。担任试点班辅导员的教师必须具有本专业背景,硕士以上学位,热爱工作岗位,必须与学生一起参加企业学习。具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必须具备辅导员、班主任经历。试点班辅导员对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等进行指导和帮助;
负责安排专业学生的业余文化活动;
协助主讲教师进行教学活动;
协助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践环节等。试点班辅导员由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人事处和学工处共同考核。
五、结语
“卓越计划”的贯彻实施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长期计划,尤其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应用特色鲜明、行业特点明显的本科院校更应该尽早实施。华北科技学院属于转型二类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一直是坚持走面向企业应用型、安全科技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本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对学校教学组织和各类政策的二次优化和调整过程,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企业一线需求的高素质工程师。为将来本校全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兄弟院校开展“卓越计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赵韩强,等.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4):49-52.
[2] 刘文清,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我校工程教学改革构想[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8(5):1-4.
[3] 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特长生培养计划范文第2篇
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成功与否。体育特长生一般都比较活泼爱动,他们不容易静下来,精力充沛,并因此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体育特长生在文化课方面的成绩比较差,经常有一些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甚至打架和其他不当行为。这让学校的管理人员很头疼,认为他们会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使他们歧视体育特长生。事实上,这些学生也有比较好的一面,他们一般都是敢作敢当,性格直爽。只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他们加以引导,他们也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二、专业运动训练的培养
课外运动训练是中学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体育特长生的专业运动训练培养主要是通过课余时间运动训练来完成的,是对体育特长生所进行的一种专门教育过程。对体育特长生专业训练过程的管理,主要是严格训练要求。第一,要周密制定训练计划,严格控制训练过程。有效的管理要依靠科学完善的计划。体育教师要周密地、科学地制定各类训练计划,才能使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取得好的效果。训练计划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科学性、预见性和应变性,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体育特长生的特点和各种环境因素。第二,要严格执行培养计划,科学有效地训练。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提出明确的各阶段训练目标和任务前提下,制定完成实际训练目标和任务的措施。体育教师要通过对体育特长生的训练观察、记录笔记,对运动训练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为了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准确、有效地实施训练计划。
1.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计划在训练中可以采用阶段式训练法,认真按照阶段性目标训练。第一阶段是打基础阶段。主要进行全面身体训练,以速度、力量为主,以柔韧性、协调性练习为辅,提高体育特长生的生理运动机能。第二阶段是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运动成绩和运动能力都有较大的提升,训练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可适当加大。此阶段应以专项技术训练为主,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第三阶段为冲刺阶段。训练应加大专项训练的强度,紧紧围绕体育加试的项目,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认真总结训练的得失,及时查漏补缺,以改进培养训练方法。
2.摸清底子,选好专项。教师在制定计划时,先对学生的身高、体重、身体素质等各方面进行一次全面的测定和了解,摸清学生原有的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使计划切实可行。除了让体育特长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专项训练外,教师还可以参照学校的传统项目,指导他们选择其他的运动项目,以利训练。对有些素质还可以,而专业不好找的学生,可选“冷门”专项,如排球、体操、武术、乒乓球等。
3.突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运动训练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出成果,必须抓住重点、难点,确立主攻方向,如身体素质方面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等。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的。这里面起主导作用的是力量、速度、耐力。速度和力量是训练的基础,耐力是比赛的灵魂。因此,教师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着重抓好以上三种素质的训练。在日常的训练中,教师可以采用(上坡)30-60米加速度跑等手段来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
4.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体育特长生培养训练中,要依据合理运动负荷原则进行科学安排。运动负荷要经过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的过程,从而逐步提高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因为运动员在承担一定负荷后必须有一段恢复时间,才能再承担新的更大的负荷。小负荷运动量主要使有机体得以充分恢复,可采用学生之间做游戏、球类娱乐等内容,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运动的快乐中得到体力的调整和恢复,如果追求形式上的大运动量,一味蛮干,就可能造成伤痛和过度疲劳,其结果适得其反。不同的学生承受负荷的能力大小不同,教师要通过观察、了解、测心率等方法,把握情况,随时调整。制定训练计划时,运动量的大小可以根据学生训练各时期任务和学生的水平区别对待。另外,身体素质的训练比较单调、枯燥,若经常在一个场地上进行,时间一长学生的大脑皮层容易疲劳,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训练效果要经常变换训练场地和方式,防止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三、总结
特长生培养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
课程体系;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26-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其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山东理工大学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试点院校,三年来,我校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校具体情况,以战略高度科学规划,密切校企合作,突出我校办学特色,扎实推进试点工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机制”专业)是我校首批三个试点专业之一,为确保试点工作有效实施,根据该专业教学现状,决定自2010年起,每年从入校新生遴选40名同学,组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简称“卓越班”),待培养方案成熟后,再推广到整个专业。
一、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方案的制定
作为对我国现有工程教育模式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改革措施主要是通过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得以实现的,其中面向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试点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我校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提出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原则:坚持基础知识、工程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的原则;
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特别加强工程实训的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特长的原则,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各专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010年6月,我校与十余家大、中型企业组建校企联盟,签订“卓越班”学生合作培养协议;
从企业聘请十余名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共同制定“卓越班”培养方案。在方案制定中,根据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要求,突出行业参与,注重实践重视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具备以现代设计理论、先进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为主线的核心应用能力,具有现代科技观念、综合人文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规定了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基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核心素质”),如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以及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具备零部件制造工艺设计能力以及机械装备的安装、调试、检测、故障诊断的能力等。
2.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需要的辅知识和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拓展素质”),如具有数学与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较好的人文素质和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较强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团队精神、人际交流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
3.为适应新的工程环境所应具备的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时代素质”),如具有较强的成本意识、质量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等。
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科技创新训练体系、质量评价体系以及管理运行机制,彼此互相支撑,构成完整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
培养方案对学生各种能力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而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靠课程实现的。根据“卓越计划”总体要求和该专业能力实现矩阵的要求,进一步整合和重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设置的每一门课程和实践环节都能够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合理规划课程内容,建立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前沿和最新发展以及企业的生产实际引入课程,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持续有效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在校内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设计方法、基本加工技能外,应该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工程项目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和竞争能力;
选择国际认可度高的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将认证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日常教学与集中培训,使学生毕业前获得1~2个资格证书。根据“卓越计划”对“3+1”教学模式的要求,即在企业学习时间积累达到一年,我校机制专业安排了总计42周企业学习时间,大多为集中实践环节。企业学习阶段鼓励参与企业实际产品的开发设计、工艺编制、生产加工、质量检测等全过程,并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改造、技术革新等创新性工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
三、实施办法和保障措施
现阶段,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我校加强培养模式内涵和规律研究,以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为突破口,重点做好校企联合和优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任务。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强社会服务职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学生的成才成长。围绕上述重点工作,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政策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1.健全、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为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我校及时出台了《山东理工大学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各试点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卓越计划工作小组,各试点专业成立由专业负责人为组长的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另外我校还成立由分管副校长、试点专业负责人、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卓越计划校企协作组,负责企业学习阶段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协调校企关系。我校还进一步加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经费支持力度,并在师资配备与培训、教学实验场地、教研立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学校教学资源许可的情况下,聘请校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和高水平师资参与卓越班学生的教学和指导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逐渐建设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学团队,为卓越班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3.探索适应卓越班的教学模式,注重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互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模式的运行质量、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效性。遵循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探索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卓越计划试点与已有的质量工程项目和其他教学改革项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推进。特别是借鉴早于卓越计划开始实施的CDIO教学模式改革的相关经验,将CDIO教学模式引入卓越班的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团队为组织形式,将项目实施作为主线贯穿课程设置的全过程,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做事经历,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将科研成果直接引入到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和实验室里就能直接接触到科学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注重教材建设,教材内容和编排融入企业实际案例和工程项目,逐步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卓越工程师系列教材。
4.建立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机制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步骤和重点任务。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对于校企双方都具有积极意义。对于企业来讲,加强校企联合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
对于高校来说,不但有助于高校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且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卓越计划的重要手段。与企业联合组建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成立由校企双方组成的企业学习阶段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采用校企联合、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培养模式,学校学习阶段以学校导师为主进行指导,企业学习阶段以企业导师为主进行指导,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的无缝对接。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卓越培养计划的兼职教授,为学生讲授相关专业课程,并担任学生企业阶段培养的主要导师。将课堂搬进企业,把企业工程师请到课堂。不断派出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践训练,熟悉企业各部门及岗位的工作流程、主要职责以及产品的主要工艺过程。
5.研究和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利用试点学院的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越的教学资源,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实验室为依托,以大学生科技竞赛、学校创新训练计划和创新实验计划为契机,通过建立创新团队引导卓越班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创新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自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学院采取适当向卓越班倾斜的政策,拿出一部分经费,专门面向卓越班学生开展创新项目立项,推动卓越班创新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研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卓越班运行机制。高效的管理及运行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做好卓越班学生遴选工作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前提,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原则,选拔一批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的学生,组建卓越计划试点班。卓越班采用小班授课,实行班主任制和科研导师制,采取一系列倾斜优惠政策,优先享用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逐渐建立和完善实验班学生选拔、激励和淘汰机制,提高实验班学生荣誉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在班级管理方面实行辅导员、班主任指导下的学生自治管理模式。
四、结语
从2009年起,我校卓越计划的发展经历了由构思论证、积极申报到成立领导机构、组织实施等由浅入深、逐步完善的过程。卓越计划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在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和课程建设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特长生培养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
人才培养模式;
动物科学类专业
根据21世纪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特点,培养具备农业领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能够面向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站在农业科技前沿的领军人物,能够推进农业推广、提升农业管理水平,具有战略眼光的高层次领导人才。为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技术人才,教育部在2010年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重大改革项目,这给当前具有农学背景的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作为培养具备解决动物科学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来说,随着社会对相关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在动物科学类专业中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势在必行。
一、动物科学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高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需要。
需要动物科学类人才的主要是养殖场、家畜家禽育种公司、饲料公司和一些科研机构,他们大多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畜禽饲养管理、饲料销售、营养配方设计或者畜禽育种等方面的工作。养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由于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例如,除了原来已经发展很大的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1983年,公司从当初的七户八股8000元资本起家,现已发展成为一家以养鸡业、养猪业、养牛业为主导,兼营食品加工、动物保健品的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大型畜牧企业集团,目前已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建成140多家一体化公司),跨国公司正大集团(其由农牧业起家,业务涉及饲料、水产、食品等),这些大型企业外,各地方拥有很多中小型企业涉及养殖领域。可以预见,动物科学类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具有广阔的需要市场。
长期以来动物科学类专业教育不仅包括培养畜牧师,还涵盖培养畜牧相关人才。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动物科学”背景下相关人才的育成能接受多方良性影响;
不同学科之间有互补性。保持其完整性正是顺应动物科学教育的自身规律与模式改变的需要。在中国,动物科学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是当前实施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例如,动物科学教育一直限定在畜牧和兽医方面的职业教育,“全科畜牧师成长”薄弱,课堂和书本理论与生产实践脱节;
农业大学的牧场教学实践基地单一、小而数量不足,有的还沿用着改革开放初期牧场间隙方式等。所以卓越畜牧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和培养目标的制定是迫切需要的。
二、 “卓越计划”给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卓越计划的培养政策上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政校合作、行业参与,实施中强调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上更侧重于实践,突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学生具有优秀的职业素养、职业态度,力图打造应用性、职业型的技术人才和创造性人才。通过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主动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学校办学声誉。同时,通过卓越人才培养试点,探索卓越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引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动物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求学生具有如下方面的能力:1、具有扎实的理、工、医、商等多学科的基础和专业知识;
2、具有清楚的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深入理解并掌握养殖企业需要的技术原理和管理理念;
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4、具有独立工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5、具有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知识。
三、卓越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我校属于地方高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仅靠大学的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大量生产实践。通过高等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将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转变为培养以知识储备为主体、以素质提高为指向、以能力突破为先导的应用型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一方面教授学生动物科学类专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在校期间的阅历,提升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位一体的综合素质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的目标[3]。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培养造就一大批能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创新型人才,我校启动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设置了“通识+核心+拓展”课程体系,倡导基于研究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形成性考核方式,制定了“基础+提高+综合设计”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与第二课堂一起构成贯穿人才培养全程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此为基本模式框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和人格协调统一,知识面宽、基础厚、能力强,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有理想抱负,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制定的卓越计划内容总结成六点:
1、“围绕主线”是指紧紧抓住具扬州大学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主线,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国家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2、“大特色”指进一步强化第二课堂教育、实践教育传统特色。第二课堂包含的内容,①读书计划,文、史、哲、艺、综合等方面,学校推荐读书目录,学生结合实际,参考导师和相关学者专家(通识教育平台课程组老师)意见,制定读书计划,撰写读书笔记,定期组织圆桌交流、读书报告活动,增强学生人文底蕴和表达能力。② 学术沙龙,学生定期参与研讨和学术报告活动,有条件的可鼓励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积极争取会议报告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和科研能力。③社会实践,本科阶段至少参与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面向“三农”的社会调研、科技咨询服务、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④科技创新,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校的创新实验教学项目、神农杯、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优先向实验班倾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⑤生产实践,学生基于共同兴趣或某个发现组建团队自主到生产单位开展科学研究和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⑥顶峰体验,学科培养末期,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对先前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研究或实践进行总结,拓展、深化和整合整个大学学习内容,达到基于问题学习的顶点,以发现自己从事某一领域的工作潜能,巩固做好这项工作的热情。⑦领导者塑造计划,学生自主组建团队以学习共同体形式进行封闭训练,通过小组构建领导者塑造计划远景、制定实现远景的计划、与行业人士座谈、修订计划并实施等过程,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领导才能。与此同时,在校内实施3线联动:通过“教学—科研—学科”、“招生—培养—就业”联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联动,营造和谐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
3、“改革”即是通过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专业改革等措施,切实探索、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①“通识+核心+拓展”的课程体系建立。通过对畜牧科学、生命科学、经济管理等学科交叉融合,组建系列化、交叉性、综合性的课程群,构建“通识+核心+拓展”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宽、专、交”。“宽”,即通识课程覆盖面要宽,立足文理基础学科知识,着眼于提高整体素质;
“专”,即对畜牧科领域某一方面有独到见解;
“交”,即无论是文理基础课程、生命科学基础课程,还是畜牧课程及拓展课程等,尽可能交叉渗透。“实践教学”则将重点加强产学研合作办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②“基础+综合设计+研究创新”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按照“三个层次”(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建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形成循序渐进、有机衔接实验教学体系。基础性实验以基本实验操作为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规范的操作技能;
综合设计性实验,通过选设综合集成现代科技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实验项目,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从教学环节、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中寻求研究课题,自主设计、自主试验、自主总结,以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群知识的能力。③基于“研究性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体系。推行课堂教学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同学科及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采用PBL(以问题为导向)、CBL(以案例为导向)、TBL(以团队协作为导向)、RBL(以探究为导向)等教学方法。同时大力提倡和推广网络教学、CAI技术等手段,创造生动、直观、活泼的教学情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倡导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实行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的教与学模式。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推进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合作式及基于网络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索热情;
二是在实践教学中以单纯知识应用为主向以项目研究为主要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模式转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是在考试方法上重在过程考核,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④师资队伍建设、学风与人文环境建设、教学软件载体建设、教学硬件载体建设和质量保证系统建设,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⑤涵盖卓越生源行动计划、卓越师资行动计划、卓越环境行动计划、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卓越实践行动计划和卓越管理行动计划,确保实现各项改革和建设目标。
四、结束语
总之,动物科学专业是需求非常旺盛的学科专业之一。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作为培养具备解决畜牧生产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动物科学专业来说,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制定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充分考虑了学生选择的多样性,为学生基于兴趣和特长发展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预留了必要空间,符合拔尖创新性人才成长规律;
吸收借鉴了国内外精英人才培养最新优秀成果,兼顾了农业领域人才特点,能有效克服我国农业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符合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方向;
能很好地体现人才培养定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与相关生产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重视人文素质课程教育在畜牧学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畜牧学教育模式,实现动物科学专业本科人才的精细化培养。
参考文献: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G].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会议手册. 2010.
[2]陈洪波,罗梅兰, 陈真诚.“卓越计划”背景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7:88-89.
[3] 严宽荣, 张晓明. 卓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 旅游众览(行业版), 2012, 6:31-32.
[4] 王利明.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3.12:
27-30.
特长生培养计划范文第5篇
微生物检验培养基质量的好坏、配制使用和保存是否正确等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现就微生物检验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方法浅谈如下:
1 培养基的储存
干粉培养基应保存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开瓶后的干粉培养基易吸湿,应注意防潮并在6个月内用完。应定期对储存中的培养基进行常规检查,如容器密闭性复查、首次开封日期、内容物的感官检查,如果培养基发生结块、颜色异常和其他变质迹象就不能再使用。
2 培养基的制备
称量时要用专用的角匙,避免交叉污染。复水时不得用铜锅或铁锅,以防有离子混入培养基中,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含有琼脂粉的培养基,在加热溶解之前可以浸泡数分钟:加热培养基时一定要进行搅拌。为避免烧焦和沸腾溢出,对于少量的培养基最好使用沸水浴进行加热。一般培养基采用湿热灭菌,即高压蒸汽灭菌,通常是121℃ 15min;
含糖或特殊培养基,按照国家标准或生产商提供的说明灭菌。培养基配方要求的pH为灭菌或消毒后的pH值,应在25℃温度下采用精密酸度计进行测量,固体琼脂培养基应以特殊的胶体表面测量电极进行测量。使用过程中,如果需要调整培养基的pH,应用1mol/L NaOH或1mol/L HCL调整,注意不可反复调pH,否则会影响培养基的渗透压。灭菌以后的培养基应该迅速冷却至所需温度并妥善保存。
3 培养基的性能测试
3.1 外观控制:制备好的培养基应有相应的颜色,一般的培养基应澄清、无浑浊、无沉淀。使用前应检查培养基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是否蒸发/脱水。
3.2 污染控制:从每批制备好的培养基中选取部分进行污染测试(无菌试验),确定无微生物生长方可使用。
3.3 性能测试
3.3.1 测试菌株:选择测试菌株是具有其代表种的稳定特性并能有效证明实验室特定培养基最佳性能的一套菌株,应来自国际/国家标准菌种保藏中心ATCC标准菌株,菌株的选择参考卫生行业标准WS/T232-2002《商业性微生物培养基质量检验规程》。
3.3.2 定量测试方法:常用改良Miles-Misra法。测试菌株、过夜培养物10倍递增稀释;
测试平板和参照平板划分为4个区域并标记;
从最高稀释度开始,分别滴一滴稀释液于试验平板和对照平板标记好的区域;
将稀释液涂满整个1/4区域,37℃培养18h;
对易计数的区域计数,按公式计算生长率(生长率=待测培养基平板上得到的菌落总数/参考培养基平板上获得的菌落总数)。非选择性培养基上目标菌的生长率应不低于0.7,选择性培养基上目标菌的生长率应不低于0.1。
3.3.3 半定量测试方法:常用改进的划线法接种法。平板分AB-CD四区,共划16条线,平行线大概相隔0.5cm,每条有菌落生长的划线记作1分,每个仅一半的线有菌落生长记作0.5分,没有菌落生长或生长量少于划线的一半记作0分,分数加起来得到生长指数G。目标菌在培养基上应呈现典型的生长,而非目标菌的生长应部分或完全被抑制,目标菌的生长指数G大于6时,培养基可接受。
3.3.4 定性测试方法:常用平板接种观察法。用接种环取测试菌培养物,在测试培养基表面划平行直线。按标准中规定的培养时间和温度对接种后的平板进行培养,目标菌应呈现良好生长,并有典型的菌落外观、大小和形态,非目标菌应是微弱生长或无生长。
总之,做好微生物检验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是保证结果准确的基础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