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工作计划 >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五篇】

时间:2023-07-06 08:3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服务设施,在满足市民文化需求,提升民众素质,传播知识信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歌德说:图书馆就像是大宗的资金,默默流出无以数计的利息。[1]在国外,图书馆一向在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香文化工作计划【五篇】,供大家参考。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五篇】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香港图书馆管理体系 主要特点 启示

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服务设施,在满足市民文化需求,提升民众素质,传播知识信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歌德说:图书馆就像是大宗的资金,默默流出无以数计的利息。[1]在国外,图书馆一向在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处于高校中的大学图书馆是“学习中心”、“大学的心脏”,并认为“没有一个高质量的图书馆,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大学教育”;
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国际图书馆界享有盛名,被美国人誉为美国文明的基石,并被认为是美国国会的政策研究中心,具有极高的文化、政治地位。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软”管理水平与市民的期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服务理念、管理组织架构、推广体系等方面有有待完善。我国香港地区的图书馆管理水平体现出浓厚的“服务主义”导向,市民的满意度很高。借鉴香港地区的图书馆管理的成功经验,对于提高内地的图书馆管理水平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对香港图书馆管理的主要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内地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几点启示。

一、香港图书管理的主要特点

(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服务理念决定一个组织对于顾客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服务组织具有非营利性的特征。它是社会的器官,并不是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存在,而是为了实现某种特殊的社会目的,并旨在满足社会、社区或工人的某种特别的需要而存在的。它们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2]针对图书馆服务,香港市政局订立了市政局公共图书馆服务综合政策和服务标准,旨在在“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指导下,保证图书馆的公益性和普遍服务的义务,并确保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从实际的操作来看,香港各类图书馆的服务意识都很强,将读者服务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读者服务”展开,保证所有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措施都服从于给读者创造良好的求知和研究环境。除了一般的阅览、新书展览等服务,图书馆还开通了24小时的借还书服务,读者可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借还书。咨询服务人员都具有非常专业的知识,随时可以给读者提供指导,协助读者更加有效地利用馆藏资源。人性化的阅览环境张扬管理者细心的态度,文献都是开架借阅,而见不到传统意义上的书库,书架、书桌的高度和摆放位置更加适合采光和取阅书籍。针对盲人等特殊人群也设置了盲道、可升降阅读桌、低位借还书台、弱视人使用的阅读器、盲人使用的电脑等设施。

(二)高效、卓越的管理架构。

香港图书馆最早成立于1962年,经历英殖民地时期的大不列颠式管理文化熏陶,回归后,香港公共图书馆归民政事务总署下设的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根据香港特区《图书馆规例》的规定,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和公共图书馆总馆长奉行首长责任制,其拥有法律规定下很大的权力和责任。署长掌管着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按金的厘定、藏件借阅数目和交还图书馆藏件的程序等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总馆长的权责则更为突出和明显,诸多条款都有对总馆长权责的表述,很多条款赋予了总馆长特别处置权,[3]如,借书证申领与受理,馆藏损坏确认、损坏程度及赔偿金额都由总馆长掌握。

香港特区图书馆管理实行总馆—分馆制,图书馆委员会下辖图书馆总馆。图书馆总馆分为五个层面的图书馆1个中央图书馆,5个主要图书馆,28个分区图书馆,32个小型图书馆,以及10个流动图书馆。[4]总馆承担香港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规划,负责馆藏资源的采买和分配,管理各馆的人事和财政经费,并组建网络、工作人员培训和重大活动安排,但并不运用行政权力干涉各馆的具体原作事宜。分馆负责具体的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他们相互合作,借书证、读者证可以通行使用,不受阻碍,并可进行通借通还,为香港市民借阅提供方便。分馆图书馆之间并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它们都由总馆统一管理,其沟通联系都是通过图书馆集成管理网络系统连接,为相关特区市民提供服务。近期香港图书馆制定了一个新的发展策略引导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将香港图书馆总馆发展为全香港的文献保存、进修、咨询和文化交流机构,满足市民的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

(三)运作高效的推广体系。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党的“十七”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我区人民对优质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要突显时效性,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此我们推出“营造书香校园、建立学习型学校”读书活动,以此为契机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这是我们迎接挑战和机遇的策略之一。

阅读滋润精神,思考孕育智慧。开展全员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在精神文化的支撑和引领下,必将促进学校的整体建设、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人成长,营造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书香校园文化。

读书活动将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培训内容。通过读书构建教师个人的精神家园,是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高专业素养的必经之路。

学校作为最基层的组织和管理单位,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卓有实效、形式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

二、实施“书香校园”读书工程的目标

1.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创设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思考习惯。

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朝着“有哲学的头脑,有学者的风范,有精湛的教艺,有愉悦的心境”这一目标不断迈进。享受工作的快乐,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

4.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营造书香校园,创建学习型学校。

三、推荐阅读内容

读书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读书不仅要专,更要博。我们提倡教师读五种书:

一是名人传记。名人成长历程里的动人故事对教师的学习和生活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是教育理论书籍。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提高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不断调整教育实践,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

三是学科专业书籍。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通过读书更新专业知识,引进时代的活水,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四是现代科技书籍。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认识,读这些书有助于教师了解现代人的心理、感悟现代生活,开拓教师的视野。

五是美学、文学、史学和哲学书籍。通过阅读,思考人生,积淀精神文化,寻求心灵家园,提高生命质量。

四、实施“书香校园”读书工程的具体措施

(一)组织管理

1.教委人事科负责统筹安排,监督整个过程的组织管理。

2.进校师训部根据读书计划,协助督促学校按要求完成任务。

(二)具体安排

1、20xx年1月18日,召开动员大会。

组织部门:教委人事科、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

参加人员:各中小学幼儿园及直属单位教学主任、继教负责人。

具体内容:布置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具体方案;
下发文件及材料。

2、20xx年1月—3月,教师利用寒假自主阅读。

A、20xx年1月,学校帮助教师利用多种途径确定所要阅读书籍,并填写“门头沟区‘书

香校园’读书活动登记表”(见附表一)一式三份。

B、20xx年2月,教师利用寒假时间认真阅读所选定的书籍。

C、20xx年3月1日前,各校将本校开展“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计划上传至读书活动专用邮箱。邮件题目为“xxxxx学校‘书香校园’读书活动计划”。

D、20xx年 3月20日前,各校继教负责人将本校教师填写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登记表”(附表一)上交至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各学段负责人处。(“‘书香校园’活动登记表”统一用A4 纸打印,内容部分为宋体四号字。)

3、20xx年3月—20xx年7月,在深入读书的基础上完成论文 或读书体会的撰写工作。

A、要求文章内容真实,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体验、感悟、尝试,将个人的独特实践或思考写成文章。若发现抄袭,取消继教学分。由继教负责人协同教研组长检查确认,确保文章的原创与真实。

B、各校要开展校内评选活动,所选优秀论文 或读书体会不少于总数的三分之一。

C、各校要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研讨活动,继教负责人协同教研组长进行检查指导。师训部随时指导学校的读书活动,积极参与学校的读书交流展示活动。

4、20xx年9月—20xx年12月,在组织全区检查、交流研讨的基础上,评选“书香校园”活动先进校。

A、 20xx年9月20日前,各校继教负责人完成“‘书香校园’教师读书活动情况统计表”(见附表二)的填写工作,用A4纸打印并上交到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各段负责人处,同时将全校教师论文 或读书体会刻成光盘一并上交。

B、各校将推荐的三分之一优秀稿件按统一格式打印后上交至师训部,准备参加区级的评选和交流展示活动。优秀稿件格式要求:首页格式(见附表三);
正文字体为小四、宋体;
字数20xx字以上3000字以内。

C、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将组织专人对论文 和读书

体会进行评选,评选结果将在门头沟区科研月活动中公布。各校获奖教师名单及奖励学分将在科研月中发回学校继教负责人处,以便学校进行继续教育学分登统。

D、各校继教继教负责人对本校教师参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的学分进行登统。填写完成附表四(教师参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学分统计表)。

总结和附表四(教师参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学分统计表),上传到读书活动专用邮箱。邮件题目为xxxxx学校“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总结及附表四。

F、20xx年12月师训部按学段进行继教分数的登统。

G、20xx年1月进行区级优秀“书香校园”的表彰活动。

(三)继教学分的获取

1、各校继教负责人检查确认教师基本阅读任务完成情况,并填写完成附表一、附表二的登记。4学分。

2、各校继教负责人检查并确认教师按要求完成了论文 或读书体会的撰写。2学分。

3、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将对各校推荐的优秀论文 或读书体会,以及参加区级读书活动大会交流展示或获奖的文章予以学分奖励。

(四)给学校的建议

1.挖掘资源,提供书籍。学校充分挖掘图书馆的资源,加大投入,保障读书。学校图书室建立科学合理的借阅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

2.搭建平台,观摩读书。

可在校园网上开辟“读书俱乐部”专栏,并开设相应的子栏目:读书

体会、精品书屋、读书笔记、读书活动、推荐文章、新书介绍等。为教师阅读交流提供便利。没有校园网的学校应开辟相应的读书专栏展示上述内容。

充分利用教研组活动、学校活动时间组织灵活多样的研讨交流活动。开展校内读书论坛,为教师在全校范围的交流展示搭建平台。

3.开展研究,深入读书。

学校也可根据校本培训、校本研究的课题,指导教师要围绕专题进行重点阅读,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4.撰写体会,实践读书。

读书体会可多种多样,读书笔记,学习体会、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反思等。学校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对在实践中产生良好效果的范例,要大力表彰宣传。

5.评价导向,激励读书。

学校对教师的学习计划、读书笔记、读书体会、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进行评价考核,作为评优评先中考核工作业绩的一项内容。

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论文 的评选;
鼓励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奖励办法依据学校奖励制度。

每学期制订读书活动计划,确定读书内容、目标、措施、效果预测等。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全球美学地板缔造者,中国十大地板品牌之一的书香门地,入选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

开篇:地板界的LV,美学成就品牌梦

一家地板企业,第一个将美学理念融入地板的设计、制造、销售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倡导“美能增值”的核心价值理念;
一家诞生于上海的本土企业,从租借厂房到拥有亚洲最大的美学创意产业基地,通过不断地开疆拓土,销售网络遍布全国,走向世界;
一家在十年前不为人知的品牌,在短短十年内以超越同行的发展速度,成为行业翘楚。

这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创造者正是以美学地板著称的书香门地。

一款地板一幅画,一款地板一首歌,一款地板一个故事,一款地板一种生态。书香门地战略携手凯纳营销策划集团,用“三个第一,四个最好”,树起行业新标杆:第一个提出美学地板概念,把美学融入地板研发、生产、销售;
第一个让一个地板品牌,从传统产业走向时尚、文化、美学、艺术的文化创意产业;
第一个把几百款地板卖到文化、艺术品的价格。同时,以最好的市场、最好的位置、最大的面积、最好的装修“四最”标准,打造行业门店最高标准――被称为地板界的LV。

第一部分:新常态下的企业发展阵痛

一、非凡成长路,

光鲜背后隐藏转型阵痛

书香门地前期的成功绝非偶然,一方面领导层成功抓住中国房地产市场黄金十年的市场机遇,另一方面依托上海――中国经济之都强大的影响力和消费基础,大胆进行产品创新运作。但在书香门地取得良好业绩的同时,也因快速发展留下了很多问题。

・产品层面,产品花样多,但主打基本款不确定,多因特色而难以卖出规模;
同时,由于缺乏单品规模,经销商和公司都不备货,订货周期成为销售一大阻碍。

・市场层面,高端层面有进口品牌打压,中端层面有强势竞品的蚕食,书香门地面临上下挤压的风险。而不断上升的渠道租金,让“四最”策略面临考验。

・品牌层面,公司缺少明确的传播内容和管理标准,终端形象参差不齐,传播质量不高。品牌力仅在华东强势,在全国其他市场较弱,产品动销基本都靠经销商的资源来推,销售渠道单一。

整体看来,各种问题看似千头万绪,但事实上,书香门地出现的各种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书香门地从区域性强势品牌向全国性强势品牌发展的一次转型阵痛。

如何应对这种阵痛?凯纳策划项目团队分析认为,书香门地作为一个快速成长的企业,一方面要抓住机遇,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让问题在企业发展中解决;
另一方面,面对众多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需要抓住核心矛盾,寻找最佳突破口。

二、新常态下战略突破,

直面三大矛盾

十后,中国地板行业不像十年前那样辉煌发展;
新常态背景下,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创新成为主旋律;
多样化发展下,消费者、渠道、经销商新需求亟待满足。

对于企业的发展,书香门地高层有两个希望:一是书香门地在今后十年保持年30%以上的增长速度;
二是通过全国市场运作,将书香门地打造成全球中高端地板领袖。

书香门地实现这两大目标,有一定的可能性,但同时也面临三大核心矛盾:

1.高毛利与规模化矛盾。书香门地通过产品创新,获得了单品高毛利空间。但利润最大化不等于效益最大化,整体销售量有限,既不能有效降低单位成本,又不能提高规模利润。随着一线城市主流渠道的市场饱和,书香门地未来想要追求更大的效益,开拓市场,实现艺术化产品大众化消费,是其面临的第一大核心问题。

2.区域模式与全国市场矛盾。书香门地高端国际化形象,在上海拥有良好的口碑。但由于上海国际化程度较高,上海的本土化发展模式,并不是真正的本土化。随着书香门地品牌的逐步拓展,急需二、三、四线市场甚至县级市场增量,来完成书香门地的全国性大品牌突围之路。

3.品牌拉力与渠道推力矛盾。书香门地靠品牌力拉动销售的地区仍然集中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销量较好的市场,严重依赖经销商及其第三方资源。未来,品牌迈入全国市场,在品牌力较弱的情况下,销售风险也逐步显露出来,渠道太强,使得企业缺乏议价能力和谈判砝码;
渠道太弱,则缺乏竞争力。

三、寻找最佳突破口,

最小一揽子工程

面对三大矛盾,书香门地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1.探寻书香门地发展的第三极生存模式

书香门地面临的问题是在“从单品利润向规模利润,从区域成功走向全国成功,品牌拉力与渠道推力协调发展”的核心矛盾下,寻找一条最适合的发展道路。这条路的选择,不能因为高利润,而只卖高毛利产品;
不能因为品牌弱,就不顾实际大规模投放广告;
不能因为价格高,就一味降价促销;
不能因为有困难,就退缩放弃机遇停滞不前。

企业需要兼顾快与慢、品牌与利润、特色与规模、短期与长期效益,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第三极生存模式:

总部:做好顶层设计,确保公司对整个战略战术方向的把控。

区域:摸着石头过河,需要各市场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发展。

2.最小一揽子工程系统突破

面对各种发展阻碍,企业精力有限、资源有限,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用最小一揽子工程总体推动核心矛盾的解决,带动次要矛盾的快速解决,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减少运作推动当中的阻力。

通过市场走访和深度分析发现,促成书香门地成功和制约书香门地当前以及影响书香门地未来发展的核心点,在产品、品牌、市场这三个问题上。

产品突破:通过产品定位梳理,重塑产品竞争力。解决了书香门地的产品突破问题,就可以解决当前市场上面临的系列产品乱象问题,系列制约市场发展的产销配套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品牌突破:通过品牌定位升级,整合系统传播资源,提供品牌价值支撑体系,从而实现品牌带动产品,解决终端动销难问题,摆脱品牌对设计师和经销商个人能力的依赖。

市场突破:通过市场模式和管理体系的重新构建,以市场配置资源,围绕市场进行产品研发、渠道建设、品牌推广,实现资源的最大化转化。

第二部分:最小一揽子工程开启三大突破

一、产品突破:坚持核心优势

最大化,重塑产品力

产品突破包括产品定位、产品研发方向、产品线划分和产品价格、产销体系等,是一个产品链的构成,书香门地的产品突破,面临以下两大问题:

1.在保持品牌中高端定位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特色产品的大众化消费?

2.400多款产品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切割,满足多样化需求?

对此,凯纳策划提出了“优势做强,规模做大”的策略,对书香门地产品重新进行梳理构建,在实现核心优势最大化的基础上,重塑产品力。

1.优势做强,“塔尖”做尖,以产品带品牌

在高端层面,一方面,以扩充、升级自身花色优势产品为主,进行畅销系列研发、概念包装与产品革新。持续开发创新性产品,无论是材料、设计上的突破,还是新理念的独特创新运用,都要加大与竞品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将施华洛世奇水晶系列放大,标杆与量化相结合,在打造行业壁垒的同时,创造新的增长点。

2.规模做大,“轻奢”概念下规模化定制

针对书香门地产品规模化问题,企业坚持高端层面“偏奢”的品牌个性价值的基础上,在中高端层面,针对白领中产阶级,采取“轻奢”高性价比模式,让“小而美”的好产品,实现规模化定制。就像LV推出小件低价产品一样,让更多的人可以体验到书香门地的特色,最终实现“偏奢+轻奢”协调发展。

二、品牌突破:从产品美学到

城市美学――地板美学新定位

书香门地动销问题主要集中在“进店率不够,进店不愿买,市场顾客单价偏低,动销严重依赖经销商设计师”四个方面,这也间接凸显了书香门地的品牌核心问题,即价值支撑问题。

1.书香门地品牌三要素:贵族、美学、城市

先来看一下书香门地的品牌价值:功能利益上,书香门地美学设计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是其他品牌无法比拟的,这是书香门地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最有效竞争力;
情感利益上,书香门地的美学产品概念,满足了消费者一定的兴趣爱好,但是概念未落地,消费者沟通力度不够,无品牌情感建立;
自我实现上,书香门地的传达模糊不清,诉求优质享受,也是身份和荣耀,是一个人的美学追求,还是一个家的美学典范。

因此,书香门地需要全新定位,深度剖析受众人群,从人与人、人与家、人与社会三维角度进行高度区隔,最终找到贵族、美学、城市三个属性来构建书香门地的核心价值。

2.从产品美学到城市美学升华

以往书香门地定位美学,仅仅停留在产品角度,容易流于表面无法有效落地。当企业把美学放置到品牌层面的时候,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美学,作为高端生活代名词,将艺术带入空间,针对城市贵族阶层,通过城市艺术化演绎,将装有书香门地产品的房子定义为贵族美学专属领地。书香门地“城市美学,贵族领地”的品牌定位便由此而来。人、情感、社会三位一体,以城市贵族为目标,掀起“新美学文化运动”:根据全国不同城市定位,注入不同的美学概念传播,最终形成“全球城市美学价值精选”,让每个城市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学生活。

三、市场突破:顶层设计,可持续赢利模式的立体化再造

书香门地实现产品和品牌突破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灵活地把产品用活用足,发挥最大化价值。总的来看,十之后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地板市场呈现三大发展特征:

1.市场:从碎片化到区块化。全国市场消费差异巨大,呈板块状发展;
区域品牌各霸一方,利用地缘优势,占据资源,独立成王;
全国市场地理构成,基本形成“北上广”引领全国态势。

2.渠道:从聚焦到分流。从集中建材批发市场,到建材商场、建材超市、装修公司、专卖店多样化发展;
随着各大建材商场的扩张,门店数量越来越多,单店的客源被分流。

3.终端:平时低关注度,消费时高关注度。消费者记得住的只有几个一线品牌,对其他品牌一无所知;
消费者购买地板,依赖设计师和亲友推荐;
消费者只有家装时,才临时普及知识加大对地板产品的关注。

书香门地实现市场突围的战略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以“模式为武器,滚动发展”。

总部管理体系顶层设计上,由营销中心、市场部、高层核心人员共同组建营销决策委员会,有关产品、市场、品牌等核心层面的重要问题,均通过决策委员会讨论后决策。实现高层与市场之间的信息通畅、核心问题迅速决策执行、跨部门资源最大化整合运用三大突破。

市场营销模式顶层设计上,“北上广”核心打造样板模式,树立全国市场标杆,以面带点,全方位打造,形成品牌效应,带动整个面内的每个点动销,打造成功样板区。省会等核心二线城市资源有限,以线带面――发挥经销商的资源优势,抓住一条线成功运作,形成市场风向标,从而带动整个面的动销;
核心三、四线城市,大基数产生大销量,以点带面――单体市场容量小,品牌可投入资源有限,需要先打造一个点成功运作,然后积累经验辐射周边市场。

第三部分:新美学文化运动,推动“大牌崛起”

近10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成就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大国崛起”。书香门地在快速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如何踏着中国“大国崛起”前进车轮,实现品牌的“大牌崛起”?除了发挥书香门地的“以产品带品牌”的战略优势之外,品牌价值塑造是永恒的战略核心,这需要从两个层面实现同步战略推进。

一、品牌符号系统升级,

全球资源“中国化”整合

从产品美学到城市美学,书香门地品牌定位上升了一个高度,伴随着书香门地市场发展的升级,凯纳策划为书香门地提炼了“书写世界之美”的传播口号。一方面,结合书香门地的品牌特性;
另一方面,呼应书香门地“全球美学文化精选”的产品研发理念。

有了“书香门地,书写世界之美”的口号,要如何把它传播开来?书香门地在没有合适代言人的情况下,从三个战略高度上另辟蹊径,超越同行。

第一步,规范品牌形象,强化终端形象工程建设。

对公司新VI系统进行系统调整。随着集灯箱、展架、门头、公交、商场、店面、导购为一体的形象样板店工程建设的顺利有序进行,书香门地终端建设取得有效提升。

第二步,施华洛世奇水晶地板,圈层营销。

对企业已经合作,但仍需充分发挥价值的战略合作伙伴――施华洛世奇水晶地板进行重新包装,借助施华洛世奇在时尚水晶领域的品牌价值和行业地位实现高端品牌间的跨界合作,通过圈层效应,实现双品牌价值运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产品、品牌溢价。

第三步,借势2015米兰世博会,走向世界舞台。

在凯纳策划牵头下,书香门地与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合作,将“书写世界之美”理念展示于全世界,一方面通过年度专题策划,大范围借势推广,扩大书香门地在国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
另一方面借助米兰世博会舞台,将书香门地提升到世界家居行业竞争格局中,进一步扩大书香门地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市场发展机遇。

第四步,与奢侈品研发嫁接,进行长期性品牌价值背书。

通过与国际一线奢侈品设计机构合作,为书香门地产品研发背书,从源头出发借势,对产品进行战略价值包装,引领地板行业的国际时尚潮流。

二、品牌传播系统升级,全国大统一与区域因地制宜协同作战

书香门地的品牌传播,在推广战略上,保持“定位、广告语、卖点、形象”品牌大统一,各市场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品牌活动。

推广组织上,成立书香会组织,打造厂商共同体:书香会构筑共同目标体系,打造书香门地经销商终身学习、持续提高以及互惠、共赢的合作平台,为经销商提供更加精准、细致、多样化、差别化的服务、支持、激励措施。

推广战术上,精准营销与终端媒体化有效结合:高空层面,针对中高端消费群体,启用航空杂志等高端媒体树形象;
针对年轻消费群体,运用新媒体平台提高知名度。

推广节奏上,层层推进,夯实品牌价值体系:通过“3・15马上有钱”“5・1直通米兰世博会”“升学季书香伴礼行”“10・1美学大时代”等阶段性活动的不间断开展,有效拉动销售的同时,既加深了与门店的客情关系,也推动了终端的广告宣传。

企业跨界结语: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借鉴香港书展成功举办的经验,南方出版传媒组织各社充分利用参展的机会,结合自身的出书方向和渠道特点,积极开展相关专题的调研活动。

书展概况

本届香港书展按图书的不同类别和出版商的地区分布分为综合书刊馆、儿童天地、电子书及电子学习资源、中国内地出版等多个主题展区。对于内地出版机构来说,香港书展正日益成为重要的销售平台和展示平台,内地出版商也在书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对于香港数百家出版机构来说,香港书展更是一个本土打造的文化嘉年华。他们针对自己的定位精心组织产品参加展销。图文并茂的轻松题材书、以本土文化为主题的书籍在香港大受欢迎,香港商务印书馆的《香港指南》及《香港古桥──图说古桥历史与建筑工程》都是书展的热门图书,中华书局的《港岛海岸线》《四分之三的香港》《香港电车:叮嘱110年》等本土类图书占据了其销售排行榜的前几位,反映出香港人对自身文化的重视程度显著增加。此外,健康类、饮食类以及旅游书则一直是近几年来香港书展的热销品种。

分析与思考

从香港书展我们可以看到香港出版业者的精心、用心、坚持与创新。

1.把本土题材和优势产品做深做透,深度发掘其衍生价值

在本届香港书展上,很多围绕香港题材的图书成为亮点,受到读者的追捧,从香港文学、香港历史,到香港饮食、香港旅游、香港生态环境等等,勾勒出一幅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香港文化地图。香港出版机构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致力于深度挖掘本土题材,把本地文化做深做透。香港万里出版机构的生活类图书绝大部分都是成系列推出的,而且每个大系列里还有小系列,每个系列都力求做精做透。原因就在于,一个好的系列产品可以创造出好的市场效果,源源不断地补充完善这些系列的产品,可以不断培育和发展市场。南方出版传媒地处广东,岭南文化就是公司拥有的一个独特的优势资源,而且也已经出版了一系列介绍岭南文化的图书,下一步,公司应该对岭南文化的各种宝贵资源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和整理,策划、开发出更多从不同角度展现岭南文化的出版物,全力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名片,从而推动岭南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出版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不断追求创新

此次香港书展上看到的很多出版物,都充分体现了创新的理念和精神,而正是因为创新和与众不同,这些图书往往能成为市场和读者关注的焦点。如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香港指南》,本届书展在香港联合出版集团畅销书排行榜上位居前列。这本书由香港考古学家陈公哲在1938年撰写,包括了当年的香港广告、旧照以及当时的风土人情,经由出版社在内容和设计等方面不断植入新的元素后,不仅能打动年长读者的心,还吸引了很多年轻读者,引起社会的共鸣。

此外,图书装帧设计的创新也至关重要,图书封面、版式、插图和章节、附注等的设计,都是可以发挥创意的地方。好的装帧设计可以更好地展示内容,更可以为图书本身带来增值效应。在书展上,把中国内地图书的装帧设计与国外及港台图书加以比较时不难发现,内地在整体布局、营销意识、设计理念、材质使用、工艺应用等诸多方面仍存在着不少差距,在创新的路上任重而道远。

3.展区分布和展位设置体现科学布局和人文关怀

本届香港书展基本沿用历年的做法,根据出版物的不同类别和参展机构的地区分布,按板块设置了10大专题展区,划分清晰精细,功能齐全,适合不同读者多元化的需求。除此之外,还设有专门的新书推介会场所、研讨会和作家见面会议室、儿童天地表演舞台和文艺廊,明星签售也有专门划定的区域,处处体现了主办方以读者为本的出发点。而香港的各参展商在展位布置和图书陈设上也费尽心思,务求为购买不同种类书籍的读者提供最大便利。例如商务、三联、天地、城邦、花千树等的展位设计既突出品牌的特色和个性的延续,又都非常注重售书功能的实用性,常常会在最抢眼的地方辟出专区对重点图书和重点作家的作品进行各种造型的码堆摆放,其他各类图书的陈列也指示明晰、错落有致,从而做到有主有次,层次分明,整体布局既美观又实用,令读者可以在方便舒适的环境里选书购书。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天地”的设置,它不仅为儿童设立了专门的展馆场地,而且展馆的布置和细节安排,都从儿童的习惯入手,比如铺设塑料地板,开设儿童玩耍和表演的舞台,举办一系列的儿童读书活动,使儿童乐在其中。“儿童天地”的专门设置,固然是为了吸引儿童顾客群,同时,也为需要携带儿童逛书展的成人顾客提供了便利。

4.商业与文化可以相得益彰

每年暑假来临,整个香港就把目光聚焦在书展上,全城都被有形的图文书籍、无形的文化气息和因书带来的狂热和快乐重重包围。事实上,从人口比例来看,香港书展参加人数达到了人口总数的七分之一,可以说是全球大众化程度最高的书展之一。人均购书额、图书销售总额也逐年攀升,据有关机构估算,香港各大参展商在书展上的营业额,可占全年的10%。香港书展的供应商以零售经营为主,对广大读者群开放,使读者在书展活动中拥有很大的自由度。这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文化传播产业链,使新出图书得到更好的推广,又有利于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促进整个文化大环境的繁荣发展。由此可见,文化与商业并不冲突,而是互相融合的、相得益彰的。只要把文化项目做精做细,并融合当今时代的创意,就能更好地实现文化与商业的共赢。

借鉴与启示

通过与南国书香节的比较,香港书展有几点值得借鉴与学习的地方:

1.区域划分要互不干扰。香港书展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就是将讲座活动、购书和签售三者剥离。而内地不少书展,这几件事情却往往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三位一体”,产生了不少弊端:一场活动通常持续1到2个小时,嘉宾匆匆发表完演讲后,就开始签名售书,让抱着学习聆听态度的读者感到不满足;
而推介活动一般都在购书区域举行,麦克风传出的声音和观众发出的声音此起彼伏,交织混杂,令读者无法在相对安静的环境里专心挑书,从而影响了销售效果。

2.宣传手段和宣传方式更广泛。香港书展的广告宣传以吸引更多更广的读者为目的,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书展开始前,香港的地铁站、巴士、路边广告牌等区域,随处可见香港书展的宣传广告。当地的各大媒体都连续刊发香港书展的大幅广告,不断报道书展的筹备情况和亮点、卖点。在书展前的几个星期,主办方香港贸发局就分别在深圳、广州、 台北及吉隆坡等地举行巡回路演,向当地媒体及文化界人士率先介绍书展的重点内容,鼓励更多华文读者来港参与这场文化盛事。开展前夕,主办方印发各种内容翔实、实用性强的小册子,还有会展中心周边地区的特色地图、宣传单和优惠券等等,在香港各主要交通区域和文化场所免费派发,供市民取阅。参照香港书展,书香节组委会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采取更多手段和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对书展进行分重点、分阶段、分区域的宣传,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3.提升国际化影响力。香港书展创办至今,已形成了强大的区域影响力,规模化和国际化不断提升。2004年起,香港书展为方便访港人士参观,开设了香港书展特别通道,并首次设立了“国际文化村”,力邀海外领事馆及协会参加。今年的香港书展与多个外国文化协会驻港机构合作,共同策划组织了多场文化活动,来自英、美、德、法、日等多个国家的逾百位作家及文化人士与香港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日本、沙特阿拉伯、哥伦比亚共和国、以色列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出版商和文化机构今年首次参展,标志着香港书展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而南国书香节也已连续8次开设“国际馆”,邀请来自美、英等国家的知名出版机构参展,为书展增添了国际化元素,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文化出版交流。但总体而言,国际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在增加欧美和亚太地区出版物精品的品种、数量的基础上,还应通过书香节打造一个国际化的出版交流平台,促进广东出版与海外出版文化机构的直面交流,并邀请全球知名的作家和出版人亮相书香节,进一步提升书香节在华人文化圈乃至全球的辐射力及影响力。同时,利用书香节的宣传平台,把岭南文化逐步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广东,了解岭南文化。

4. 活动形式贴近读者,呈现多元化。香港书展没有隆重的开幕式,也没有大型表演,但一场紧接一场的专题文化活动却精彩纷呈。今年平均每天在会展中心举行的活动有40多场,其中的重头戏是白先勇、严歌苓、李敖等知名作家的专题讲座和读书会。除了这些高大上的文化讲谈活动,本地出版商以现场互动的形式与读者进行有奖问答等营销小活动,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无论何种形式的活动,作者与读者的互动都十分深入,两者之间的关系仿佛是知心朋友,而不是台上的宣讲者和台下的聆听者。书展所营造的自由自在氛围令作者、读者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交流。这一点无疑值得我们借鉴,也让我们思考,在书展现场做活动的目的到底是进行促销、制造新闻,还是提供机会让作者和读者真正互动,产生交流,从而令更多人爱上这本书,在潜在读者群中引起更深远的影响。

书香文化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个学科的史料建设,不仅是文学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这  个学科当前理论研究的水平和预示着今后研究发展的方向。作为近二十年才逐渐兴起的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史料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1982年在暨南大学召开的首届台  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上,香港作家梅子曾呼吁重视“资料搜集”工作,“千方百计设  立资料中心”(注:梅子:《参加首届台港文学学术讨论会的印象与建议》,见《台湾  香港文学论文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第265页。)。2002年1  0月在上海召开的第十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饶péng@①子会长展望  学科未来前景,再次强调“大力加强这一领域的史料学建设”。因此,有组织、有计划  ,全面而系统的史料建设(包括文学思潮、社团流派、作家作品研究等专题性史料,作  家辞典、文学大事记、报刊目录索引等工具性史料,创作回忆录、作家访谈等叙事性史  料,文学大系和选集、作家全集和文集等作品史料,作家自传、日记、书信等传记性史  料,文学活动实物、作家影音录像等文献性史料以及考辨性史料等),已是刻不容缓的  当务之急。

在台港和海外,已有一些先行者着手从事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建设工作。如新加坡  文学史家方修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利用莱佛士博物馆捐赠的一批战前报纸合订本,编  写了三卷本的《马华新文学史稿》。并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十大卷的《马  华新文学大系》,完成了“马华文化建设的一个浩大工程”。又如“香港新文学史的拓  荒人”卢玮銮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她利用十年时间,整  理出1937年至1950年间约三百位在港中国文化人的资料,以及《立报·言林》《星岛日  报·星座》《大公报·文艺》的目录、索引。正如她自己所指出:“这些原始资料的整  理,可为将来香港文学史的编纂提供方便,也直接帮助厘清了许多错误观念。”(注:  卢玮銮:《香港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见《追迹香港文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69、74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卢玮銮教授还与郑树森、黄继持教授合  作,选编出版了“香港文化研究丛书”(包括《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1969)》《香  港文学资料册(1948~1969)》《香港小说选(1948~1969)》《香港散文选(1948~1969)  》和《香港新诗选(1948~1969)》(五册)《早期香港新文学资料选》《早期香港新文学  作品选》《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文学作品选》等。这些  珍贵资料的汇编出版,填补了香港文学史料上的一些空白,其意义自然非同寻常。

大陆学人和出版机构也有不少相当重视世界华文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出版过一  些史料性图书,如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系》,包括小说卷、  散文卷、诗歌卷、戏剧卷、电影文学卷、报导文学卷和文论卷;
鹭江出版社的《东南亚  华文文学大系》(50册),收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五国当代  50位华文作家的代表作品;
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台港澳及海外华人作家词典》;
花城出  版社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词典》;
四川大学出版社的《刘以鬯研究专集》;
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阅读陶然》等。而且,大陆学者从事史料工作也有自己的优势。厦  门大学朱双一研究员就曾利用国内各大图书馆的书刊,在寻找余光中、王梦鸥、姚一苇  等人早年作品方面,取得许多重要收获,获得一批珍贵史料。尤其是他抢救性地发掘出  姚一苇抗战时期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品,避免了遗珠之憾。

由于世界华文文学资料相对不易搜集,因此,对于已有的材料,研究者也要避免“捡  到篮子都是菜”的弊端。任何材料,从发掘出来到成为准确可靠的史料,都还有一系列  鉴别整理的工作。被学界公认“为学精细,长于考证”的汪毅夫研究员,在这方面取得  了突出的成就。他在总结自己的治学心得时说过:“我从文献、也从口碑,从馆藏、也  从民间收藏的文献收集史料,并以冷静的态度辨别、鉴定,发现了颇多似不起眼而很可  说明问题的史料。我还收集一批实物和图片,亦常于冷僻处发现其史料价值。”(注:  汪毅夫:《炽热的情感与冷静的态度》,见陈辽主编《我与世界华文文学》,香港,昆  仑制作公司,2002年3月第1版,第19页。)他在《<后苏龛合集>札记》一文中,对台湾  近代作家施士洁及其文学活动详加考证,得出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如他亲到施士  洁祖籍地——福建省石狮市永宁乡西岑村调查,访得《温陵岑江施氏族谱》,查看施氏  故宅、《岑江施氏重修家庙碑》、墓葬,并收集施氏后人口碑,据此订正了志乘中的错  误,认为“施氏生平应是1856年而不是有关史志通常所记的1855年”。又如关于台湾牡  丹诗社的创立年份,传统上有1891、1892和1895年三种说法。汪毅夫通过对牡丹诗社当  事人施士洁和林鹤年诗文加以考证,令人信服地推衍出“牡丹诗社应创于1893年正月”  的结论。

史料工作的意义,正如黎湘萍在为《中国文学年鉴1995~1996》撰写《大陆的台湾文  学研究综述》时所指出:作为史学研究基础的史料发掘和甄别,“展示了一种应该学习  和提倡的认真研究真正的学术问题的学风,这种学风在这个新兴的学科中,实在太缺乏  了”,这类工作“将严肃的史料研究方法引入了这门学科,给它注入了富于生命的学术  活力”(注:朱双一:《我和台湾文学研究》,见陈辽主编《我与世界华文文学》,香  港,昆仑制作公司,2002年3月第1版,第29~31页。)。

香港学者黄继持教授认为:“资料的充分搜集是写史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史料或史  料不足的‘历史’只能是‘神话’(myth)。神话可以有情感上或训诲的功能,但往往认  知功能不足。现代史学建基在客观认知的基础上,在此之上始去建立其他方面的价值。  今日虽然有人对‘客观性’质疑,但写‘史’总不能脱离‘史料’。”(注:黄继持:  《关于“为香港文学写史”引起的随想》,见《追迹香港文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  社,1998年版,第80页。)大陆学者黄修己教授也认为:“一个发展健全的学科,应该  在基础、主体、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建设上,都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基础层次”即  史料,他指出:“有了丰富、完整的史料,学术研究才有坚实的根基。”(注:黄修己  :《告别史前期,走出卅二年——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思考》,见《艺文述林2·  现代文学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1~2页。)研究台港澳及  海外华文文学,毕竟不如研究大陆当代文学那么直接便利,突出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资  料的欠缺。由于长期的隔绝,加上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卷帙浩繁,给研究工作带来相  当大的难度。南京大学刘俊博士在回顾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历程时,曾指出:“台港暨海  外华文文学这一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导致了在对它进行研究的时候首先面临的就是研究资  料的匮乏和获取资料的不易这样的问题。时空的阻隔、意识形态的差异、经济实力的悬  殊,使得大陆、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常常因为获取资料的困难而处于一种相当被动  的状态,‘看菜吃饭,就米下锅’几乎成了早期这一研究领域的普遍现象,随着大陆对  外交流的不断扩大以及网络运用的日见普及,这种情形有所改善,但从根本上讲,研究  资料的问题仍然构成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瓶颈——资料的不能充分占有常常会对研究造成  伤害,而这种伤害又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品质和诚信度。”(注:刘俊:《从研究白  先勇开始……》,见陈辽主编《我与世界华文文学》,香港,昆仑制作公司,2002年3  月第1版,第297页。)再加上渠道的不通畅,许多华文文学资料不是收藏在各大图书馆  里,而是天女散花般流落在民间个人手上,没有产生应有的效益。而一些资料的“垄断  者”又秘不外传,没有把资料当成“天下公器”,“全面公开”,“让更多研究者从不  同角度写成公允的评价或理论”(注:卢玮銮:《香港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见《追  迹香港文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9、74页。),更给这个学科的发  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香港作家梅子在1985年指出:“假如有更多的研究者,将自己拥  有的资料无私地拿出来公开交流,我们就完全可以期待不久之后,在这一领域里,国内  会有更新的突破。起码,有关的推介和研究,将可能永远摆脱‘抓到什么,就钻什么’  的蹇局,走上有计划、有系统、有‘点’也有‘面’的坦途。”(注:梅子:《建起一  座桥梁:散放温暖的鼓励——序梁若梅选编的<一夜乡心五处同>》,见《香港文学识小  》,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11月第1版,第327页。)

为了避免出现“资料垄断”的现象,让史料发挥最大效应,内地、台港澳及海外学人  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个完备的世界华文文学资料库。

在香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一直致力于香港文学资料的整理  和研究工作。卢玮銮教授并且慷慨捐赠个人的剪报、目录,于1999年促成藏有丰富香港  文学研究资料的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建立“香港文学资料库”。这是目前为止第一个系  统化的香港文学资料网,收有资料6万条,包括16种香港报章文艺副刊作品、40种香港  文学期刊索引和6000本著作。“香港文学资料库”除基本检索功能外,还提供部分文艺  副刊和期刊的全文影像。2001年7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更是成立了“香港文学研究  中心”,卢玮銮教授担任中心主任及召集人,该中心主要工作是将日渐散佚的香港文学  资料,做系统性整理和研究,并制定了长短期工作目标:  

  短期目标

1.将散见于校内各处的香港文学资料作系统性分类、编目和分析

2.整理其他大专院校和分散全港的相关资料

3.整理旧报刊及剪存新刊资料

4.定期出版研究通讯及刊物

5.将编整所得的资料上网或制成目录索引

6.举办不定期的小型活动,例如讲座或展览

  长远发展方向

1.与海内外其他机构合作,拓展资料整理和研究领域

2.申请校外研究经费,以期获得更多资源,开展更具规模的研究计划

3.进行专题研究、编整教材及史料订正工作

在台湾,几十年来有关筹设文艺资料中心的呼吁一直就没有停止过。1992年9月《文讯  》杂志曾策划组织“现代文学资料馆纸上公听会”专辑,吴兴文、林景渊、林庆彰、秦  贤次、张默、张锦郎、杨文雄、郑明@②、隐地,龚鹏程等十位专家,就“我心目中理  想的现代文学资料馆”各自发表了意见。台湾“文建会”也在1993年9月7日召开“现代  文学资料馆”第一次规划小组会议,宣布初步的规划及发展目标。1998年,台湾世新大  学“基于文史资料保存及华文文学推广之实际需要”,成立了“世界华文文学资料典藏  中心”。据世新大学中文系主任王琼玲博士介绍:总计划由该校人文社会学院院长黄启  方教授主持:第一子计划“世界华文文学资料库与网站之建置”,由该校图书馆赖鼎铭  馆长负责整理规划所有资料,由图书资料管理学系庄道明主任规划国际网络;
第二子计  划“东南亚地区华文文学资料搜集”,由该校英文系主任陈鹏翔教授主持,协同主持人  为钟怡雯和陈大为;
第三子计划“美加地区华文文学资料搜集”,由该校中文系廖玉蕙  博士主持;
第四子计划“大陆地区华文文学研究资料搜集”,由王琼玲博士主持。目前  ,中心已收藏有台湾“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捐赠的该会所有档案、图书及作品,还希望  藉此扩大搜集全世界其他华文文学组织的档案、资料、私人收藏的著作及作家作品,成  为台湾乃至全世界收集海外华文文学资料最完备的中心。

在大陆,2001年10月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中青年学者论坛  ”上,汕头大学《华文文学》吴奕qí@③主编通报了汕头大学将要建立世界华文文学网站这一讯息,表示今后不仅《华文文学》杂志上网,各种相关资料信息也上网,以赋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新的活力。2002年5月29日于广州暨南大学举行的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饶péng@①子会长就史料建设工作做了部署,初步拟议在福州和厦门建成台湾文学资料中心,在广州建成港澳文学资料中心,在汕头建成海外华文文学资料中心。在此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地着手编辑有关的文学总书目、文学期刊目录、报纸文学副刊目录、文学活动大事记、作家辞典、研究论文索引等一系列工具书,有选择有侧重地选编出版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丛书,包括各国、各地区作品总集、各文体作品选、著名作家文集等。

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建设将是一项浩大的学术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  更需要“甘坐冷板凳”的奉献精神,需要大陆、台港澳和海外的互动,作家、评论家和  史料工作者的互动,研究机构与出版单位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促成世界华文文学研  究的健康发展。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上艹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