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工作计划 >

职业技术学院工作计划【五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7-07 16:45:08 来源:晨阳文秘网

职业技术学院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一、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履行教育职能1、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根据学院党委《关于深入持久地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的决定》的精神,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继续做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业技术学院工作计划【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职业技术学院工作计划【五篇】

职业技术学院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履行教育职能 

1、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根据学院党委《关于深入持久地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的决定》的精神,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继续做好“五好职工”, “五好家庭”的评比表彰工作。弘扬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和全面提高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及业务素质。 

2、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通过开展“创争”活动,把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到学院的教学和服务工作上来。 

3、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深化学习型工会组织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工运理论研讨会,参观考察等,对专兼职工会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和工会业务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工会干部素质。 

4、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教职工思想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时配合有关部门解决教职工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深入开展为教职工“送健康、送快乐”的活动

1、结合各种运动会和重大节日,大力开展适合教职工身心健康的各种文体娱乐活动。

2、发挥“教职工活动中心”宣传阵地作用,吸引更多教职工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锻炼。

3、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丰富教职工的文化娱乐生活,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满足教职工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举行200场气排球比赛,100场羽毛球比赛,100场乒乓球比赛,100场比赛,20场篮球比赛,10场足球比赛,组织100人参加校运会。

4、鼓励分工会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自办活动,同时积极组织教职工参加水利厅和上级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三、积极为教职工办实事、做好事,突出维护职能 

1、开展送温暖活动,为教职工办实事做好事。XX年重点是做好关心了解一线教师、特殊岗位职工的工作、生活、健康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困难职工做好各种形式的帮扶工作;
对突发不幸事件、重病住院的职工,工会要成为第一知情人、第一帮扶人,及时给教职工送去温暖。通过工会的送温暖活动提高全院教职工的亲和力、凝聚力。

2、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发现和处理问题,反映教职工的要求和呼声,开通渠道,热情接待每一位教职工的来访,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做到反映有记录,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3、帮助教职工联系子女上中小学事宜。六一节给14周岁以下的儿童发放礼物。

4、关心离退休教职工的学习、生活和健康,认真做好南校区离退休教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

5、努力搞好教职工的生活福利,增强工会的凝聚力。组织实施好节日的慰问工作,组织教职工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和健身活动。

四、以教代会为基本载体,推进院务公开工作,加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力度 

1、围绕学院中心工作,组织召开学院第一届四次“教代会”,落实法律赋予教职工参与学院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依法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2、配合学院纪委做好院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会、教代会要在进一步完善院务公开工作机制、明确公开的内容和程序、强化院务公开措施、丰富院务公开的形式、提高院务公开的效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五、进一步加强工会建设,增强工会活力

1、要加强“职工之家”建设。按照《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工作的决定》和《自治区总工会关于在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意见》要求,以创建“合格职工之家”和开展工会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为手段,增强组织活力,提高工会工作水平。

2、建立健全工会女职工组织。要依法维护女职工的特殊利益,切实为女职工办实事、做好事,关心女职工的身心健康,3月份组织女职工参与自治区机关工会和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联合举办的“关爱妇女,远离乳癌”免费检查活动。开展有益于女职工健康的各种活动,如“庆三八节春游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女职工的素质。

3、关心青年教职工,组织青年教职工开展联谊活动,加强青年教职工的联系、交流和沟通,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融合。 

六、扎实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职业技术学院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和“设计之都”的战略目标,为艺术设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建设氛围。2012年,上海CCI中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业增加值分别达196.54亿元和301.93亿元,共占CCI增加值总量的22%,分别比上年增长15.3%和11.8%,对CCI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1%(见表1);
从表2、表3中CCI服务业总产出以及增加值比重来看,艺术业和工业设计、广告及会展服务业年增长率均超过15%以上,带动了整个CCI的迅速发展。2013年上海CCI增加值对本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产业发展氛围浓厚。动漫产业初具领先优势,如:上海入选文化部“2013年国家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计划”的动漫品牌和动漫创意项目达11个,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
设计产业与品牌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原创等方面呈现加速融合趋势,一批上海原创设计产品获得IF、红点、红星等国内外知名奖项;
上海家化和指南设计两家企业获得首批部级工业设计中心、老凤祥获评“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第58位,位列中国珠宝首饰业第一;
上海动画制作企业形成联盟,通过与海外企业开展合作,开创中国原创动画电影集结进军海外市场的新里程。

二、CCI视阈下上海文化创意技能人才占有现状

我国第一个全国人才工作指导性文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职业素质教育,预计到2020年,该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达3900万人左右,其中每万名技能劳动力中的高端技能人才占比例为28%,人数达到1000万人左右”。与此同时,CCI视阈下国家产业政策业已由“中国制造”调整为“中国创造”,占区位优势的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的建立了以创意产业为支撑点的CCI长期规划,但是高端技能人才的大量缺乏却是制约这一产业规划品质发展的瓶颈。统计数据表明:日本东京从事CCI的高端技能人才占工作劳动者总人数的15%,伦敦14%,纽约达12%,上海不足于0.1%。由此可见,上海高端创造性技能人才占有缺口较大,目前的人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CCI发展规划的客观要求。根据上海市CC“I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加强CCI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完善该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以及服务机制,为CCI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CCI是一种复合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加强高端技能创意人才的培养,是上海艺术设计教育界面临的新挑战与机遇。

三、上海市本专科院校艺术设计类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上海艺术设计类技能人才培养现状,项目组收集了2014年上海市本专科院校艺术学科专业的基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上海22个艺术类学科专业,主要集中在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方向。专业布点共有133个,本科院校的75个艺术设计类专业布点主要集中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9个)、上海大学(7个)、上海师范大学(6个)、上海应用技术学院(5个)、东华大学(5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5个)、上海理工大学(4个)等。本科院校的专业体系构建,表现为专业设置数量不多,专业方向少。其中,没有独立设置装饰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装潢艺术设计、游戏设计与制作、展示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交互媒体设计等专业方向。本科院校中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占到该校全部专业总数的41%,占到本科类院校专业总数的64%。其他综合性院校的艺术类专业设置比例较小,如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师大、华理工等,都只有1-2个专业。高职院校的58个艺术类专业布点主要集中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14个)、上海出版印刷专科学校(7个)、上海电影艺术学院(6个)、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4个)、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4个)。在专业体系构建上着重反映社会分工的最新职业、产业结构变迁以及经济制度变革所需专门人才的规格和要求,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特征。其中,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占到该校全部专业总数的64%,占到专科院校专业总数的82.4%。由此可以看出,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设置偏重于综合性的艺术人才的培养;
高职类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更加具体化,比如影视动画、广告设计与制作、装潢、装饰艺术设计、应用艺术设计等,更注重实践和实际的操作技能人才的培养。但是统计数据也显示:上海艺术设计类高端技能人才的缺乏与CCI发展规划的人才需求类型极不匹配、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上海CCI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建设存在一定的差距,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主力军的高职院校,急需拓展艺术设计类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思路与模式,以适应上海CCI的发展。

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原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方针: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纲要提出政府必须切实将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去,以促使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育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协调,统筹兼顾职业教育发展。计划到2020年,形成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地方CCI发展规划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一)依托本地域CCI发展

高职院校必须依托本地的CCI发展架构,结合地方CCI发展政策,培养与地方CCI发展对接的高端高技能人才群体;
同时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赢的原则,结合自身强势学科优势,拓展CCI文化项目合作,打造适合本地域CCI发展的特色高端技能专业人才,突出适应地方CCI发展的专业办学特色,构建推动当地CCI发展战略的目标高技能人才培养思路。

(二)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内涵建设

强化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内涵建设,依托就业市场需求情况,调整已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专业课程体系,拓展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开发的的人文素养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树立“以技能为依托、以能力为本位、以知识为基础、以素质为目的”的“四位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思路。

五、CCI视阈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服务、生产、管理和建设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重任。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基础力量,必须结合地方CCI发展规划纲要,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地方CCI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精湛技艺、创新能力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

(一)制定个性化培养目标

随着地方CCI市场的极大繁荣,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出现了多元化需求特征,不同层面的CCI规划,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各不相同。比如:设计管理人才、设计创新人才、设计应用人才、设计策划与推广人才等。以上人才在共同的艺术设计学科培养目标基础上,还存在一定的个性化培养目标的要求。比如:设计管理类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营销、经营管理等学科背景;
设计创新类人才则更加注重“逻辑+思维”的“头脑”服务符号特性,通过借助艺术设计手段,创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原创性创新作品能力;
设计应用人才则是需要对新材料、新工艺等具有较高的敏锐性,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设计策划与推广人才则更注重把握设计的总体定位、设计成本的测算、营销、拓展传播、以及其他衍生产品的推广等。不同的高端技能人才需要制定相适应的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艺术高职院校必须构建以高技能为导向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推行个性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高技能人才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实践方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先后与全球华人设计界中规模最大的台湾浩汉工业设计公司、国内数码制作行业标杆企业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和全球最大市场营销传播服务集团WPP合作建立了水晶石数字艺术学院和WPP学院。全面对接企业用人标准和工作流程,开展深度的办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突破现行艺术设计专业以单纯设计制作为培养目标的局限,将学生创意设计能力(Design)延及市场分析(Marketing)、策略思考(Strategy)、售后服务(Service),培养基于产业全流程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从业层次。

(二)推行“导师制”模式

“导师制”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分向育人、学科分层施教”,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需要积极组织动员师生参与、制定具体的“导师制”实施细则、成立“导师制”领导小组、完善“导师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以及导师的资格认定、学生的选拔、“导师制”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计划的实施等培养模式的论证等。确保导师在学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指导作用的实现。2014年6月26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国家相关部门目前正在制定政策,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将设置本硕博学历体系,这将为我国职业院校的学历教育推广“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政策基础。

(三)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动手实践能力,对于艺术设计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尤为关键。德国的“包豪斯”教育模式,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典范,该模式提出了“工厂学徒制”的教学改革理念。“包豪斯”教育整个教学过程历时三年半,他强调重视设计工艺技艺,而非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学生最初半年接受、预科学习,主要学习“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基本造型”三门课。然后参照学生自身特长,根据学生学习状况,进入后三年的“学徒制”教育学习,学习合格者发给“技工毕业证书”。技工毕业者可继续留下从事职业工作,成绩优异者可继续进入包豪斯的“研究部”进行实践,直至毕业获得包豪斯文凭。包豪斯设立了各种工厂,如同我国现在很多艺术类院校设置的“融合学工内涵的项目工作室”制度,工作室从事指导的既有专业教师也有企业技术人员,以项目为导向,融合的课堂教学、竞赛、项目设计以及实践与一体的应用实践模式。包豪斯对学生的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其动态的课程设置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保障,也是德国培养高端技能创造人才的摇篮。借鉴该经验,应对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水晶石数字艺术学院和WPP学院,取消理论陈旧的《广告概论》等7门课程,新增《移动媒体创意制作》等11门课程;
从工作实际应用出发重塑《三大构成》等5门课程;
优化6门人文基础课程;
引入合作企业高端培训资源编制43本校本教材。同时学院据此改造传统课程体系,在产业全流程及互联网技术之上,整合设计类教学内容,增加营销传播、创意思考、数码技术、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能力培养,适应4A公司岗位需要。实现了三年教育培养业界一流人才的高职梦想。

(四)合同约定模式

“人才定制”强调高职院校、学生以及企业三方主体,紧密结合利益共同点,创建校企、学生融合的长效的、契约式的、合同约束的紧密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合同约定学生在企业的培训轮岗、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实训基地的培训等理论、实践以及综合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人才定制”旨在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常态的、有利于三方共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方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与广州长隆欢乐世界、深圳欢乐谷、等文化企业构建的实践、实训基地,业已成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生以及文化企业三方受益的合作舞台。

(五)借鉴国外的“双元制”、CBE、CBET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设计、控制教学过程

世界范围的国家化人才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
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
英国、澳大利亚技术教育为代表的CBET模式。以上教学理念主要采用以能力为导向的、非学科式的人才培养理念;
强调以市场为风向标、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等教学建设体系;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改革方法;
采用目标管理的重视教与学过程的质量控制、评估的教学管理方法;
重视“行校企”合作的密切合作,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合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培养理念。

(六)借助“双证制”制度,推进CCI产学研合作

课程体系构建是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难点。在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中,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围绕国家职业资格综合考核能力,展开综合职业能力、岗位技能等教学改革。鼓励艺术类高职院校加强CCI学科建设研究,提升CCI岗位实践服务的能力,促进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与CCI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深化产学研合作的CCI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如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创演的《一把酸枣》、湖北艺术职业学院通过多家产学研机构联合创作的《家住长江边》等众多产学研合作的CCI高端技能人才培养项目。

六、结语

职业技术学院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高职院校;
管理制度

1引言

高职院校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在对学生开展职业技术培养期间,依据高校的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标开展实践教学,能够给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其职业操守、道德标准加强,由此一来也能从学生的实际能力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中,体现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对此本文将对教学管理制度中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展开全面的分析讨论,探索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与改革的全新规划道路。

2教学管理梗概

教学管理依存于制度的建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与学生管理期间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的改革与发展,教学管理工作也逐渐走向信息化发展的阶段当中。所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更好的推进教学目标实施,能够将高校的组织、规划、协调能力全面加强。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也是实现高校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条件。现代教育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能够将教学管理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并对技术能力提升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在开展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建设期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常见的是在软件开发以及利用期间,其升级或维护工作不能高质量的进行,高校需要更新软件系统其资金与资源的投入力度就会增加。所以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系统化工作落实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还需要广大教职工作者以及技术人员,着重对系统或相关软件的开发利用。

3计算机多媒体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日常教学管理的支撑作用

高职院校各个专业教师的工作时间相对来讲都比较灵活。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得教师在不授课期间对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的针对性,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整个学校的学生数量、设备条件、信息资源等更加直观的表达出来,这样教师的排课就会更加的合理,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3.2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成绩管理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更加高效的开展学生成绩管理。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以及课程考核形式种类较多,所以学生的成绩统计或处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一般的人工录入或计算,不仅耗费时间其出错率也比较高。所以教师可以考虑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其中的管理软件,将每位同学的学习成绩都录入,这样就能将其及格率、班级划分、专业划分等细致化的进行,可以利用管理软件系统进行查询或使用,在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的同时,还能将其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3.3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评定中的应用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或教学质量评价受到的关注度逐渐增加。由于各个院校的招生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所以从教学管理来看,教师的职责范围也逐渐扩展。所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多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管理,就能通过系统工作及时的获取反馈信息,对于学生来讲也能极大的节省平阿基实践。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的受众是来自多个方面的,所以用户在进行系统应用期间,完全可以对其使用查询或输入的操作,这样的教学评价工作开展,能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

4计算机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加强措施

4.1质量管理工作加强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校院校的管理制度之中,是能够将高校的现代化管理工作全面开展的。所以高校在引进先进的技术同时,也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需求。对此采用制度或规范对教师以及学生形成一种约束,那么教师的管理工作准确性才能迅速的提升。构建高职院校教师管理工作的评价平台,能够从学生的角度直接剖析教师存在的不足,能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功效全面呈现。

4.2组织管理能力提升

高职院校的技术性专业分类较多,而各个学科之间交叉或联系也比较强。所以开展管理工作的流程也较为繁杂,所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支撑条件,建立一种利用数据流动的管理制度,那么就会将一些有效数据的价值呈现,将教师开展管理工作的方向或目标明确的划分,各个教学部门、管理部门通过系统软件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也能将高校管理与教学的良好氛围建立起来,促进高职院校的特色管理目标达成。

4.3资源整合能力提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所能容纳的信息资源是海量的。所以教师应该考虑其与学生管理或教学质量之间的紧密联系,给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或管理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根据不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拟定教学计划、管理计划,就能将互联网的信息资源有效的整合,将优质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升。

5结束语

我国在经济与科技水平全面提升的同时,教育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高职院校发展的角度来看,重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中的管理制度应用,能够为高校带来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途径,促进其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达成。

参考文献

[1]潘玫玫.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10):18-22.

职业技术学院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作者简介:刘志文,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郑少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改革研究”(课题批准号CJA100148)、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SYSX20130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2008年以来,广东职教园区建设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功能综合的大型职教园区、资源整合的区域型职教园区、片区整合的专业组合型职教园区三种建设模式。广东职教园区建设采取了政策引导与政府推动、超前规划与科学设计、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产业对接与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创新等策略。未来广东职教园区建设,需要正确处理“整体与个体”的矛盾、形成和完善“政、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人才质量评价和监督体系。

关键词:职教园区;模式;策略;广东

近年来,职教园区因具有集约化发展、资源共享、产业对接等方面的优势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成为一种新型的职教发展模式。《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面向更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1];《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把“建设集约化高水平职业教育基地”作为发展壮大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两份政策文件的指导下,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很多地市先后制定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广州、清远、肇庆、中山、佛山、东莞、深圳、珠海、惠州等市均制定了不同规模的职教园区建设规划,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职教园区建设。广东全省职教园区规划建设的土地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政府资金投入预计超过300亿元,可以说是广东职教发展史上的一项浩大工程。广东职教园区建设以珠三角为中心,以粤东西北地区为支撑,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模式和发展策略的选择也各不相同。

一、广东职教园区建设的模式选择

职教园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园区定位、土地使用、资金投入、产业对接、校企合作等方面,所处区域不同、经济实力不同、职业教育资源基础不同、政府支持力度不同,职教园区规划建设的规模和方式也各不相同。综合考虑功能定位、建设规模和服务面向等方面特征,可以将广东职教园区建设的模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功能综合的大型职教园区模式

清远市省级职教园区和广州教育城是广东省正在规划建设的两个大型职教园区,两个职教园区的总占地面积都达到20平方公里以上,园区内的学生规模都超过20万人。大型职教园区有几个特点:

一是占地面积大,学校数量、学生数量多,建设规模巨大。清远市省级职教园区总占地面积约3322.03公顷(33.22平方公里),总投资约140亿;广州教育城总占地面积2035.91公顷(20.36平方公里),同时预留发展延伸用地10平方公里。清远市省级职教园区计划入驻中职、高职院校17所,分五个组团入驻,园区建成后学生数量预计达到20万人,加上教师、家属和其他服务工作人员,园区人员总规模约为24万人;广州教育城计划入驻6所高职院校、12所中职院校、6所技工学校,分六个组团入驻,学生数量预计达到20万人,园区人口总规模约为26万人。

二是功能综合复杂。清远市省级职教园区的建设目标是“以职业教育产业为驱动引擎,融山、水、林、城为一体,集教育培训、研发孵化、商贸服务、文化娱乐、运动休闲等功能的多元复合型宜居智慧新区”[2]。园区有非建设用地1434.78公顷,基本都是山水自然生态,城市建设用地中,除教学用地外,还有居住用地472.85公顷,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224.12公顷,交通设施用地222.26公顷。整体上是按一个新的城市区域来规划设计的。广州教育城的功能设计也十分复杂,包括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区内综合交通规划、公共设施规划、绿地系统和水系规划、住房建设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景观系统规划、市政设施规划、地下空间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等。

三是园区定位与城市整体规划紧密结合。清远市省级职业教育园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成为广东省职业教育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清远市全面对接珠三角的着力点,推动清远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升级,吸引高素质人才,促进清远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广州教育城的设计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经过精心设计。广州教育城周边的广州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健康产业园等先进制造业片区对中高级技工形成了强大的需求,为教育城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另一方面,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与广州教育城的相互联动,将促进研发创新功能的发展;与此同时,增城副中心核心区(荔城)、中新镇区、镇龙片区等为广州教育城提供了宜居生活保证,最终形成“产-学-研-城”的相互融合的发展格局。[3]

(二)资源整合的区域型职教园区模式

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工业经济和外贸经济较为发达,工厂企业众多,各地市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结构,对中高级应用型、技术型、职业型人才需求巨大,但职业教育资源总体还比较薄弱,分布也往往比较分散,不适合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南方职教基地”战略后,这些地市积极行动起来,统筹规划职业教育资源的扩容和提升,建设区域型职业教育园区成为一个重要选择。中山的五桂山职教园区、东莞的横沥东莞职教城、惠州的惠城区三栋镇职教园区都是比较典型的代表。2009年以来,广东实施“双转移”战略,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冀和粤北山区转移,粤东西北地区的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和珠三角地区转移,极大地激发了粤东西北地区的职业教育需求和发展潜力,部分地市优先发展职业教育,也在整合职教资源,建设区域型职教园区,湛江的湖光农场职教园区就是其中的代表。区域性职教园区有以下特点:

一是占地面积在500公顷(5000亩)以下,园区入驻院校数量3-5所。区域型职教园区的规模大小与该区域职教资源的整体情况和发展需要密切相关,因此,规划园区大小、集中程度因地而异。中山五桂山职教园区2007年11月开工建设,规划总用地313.3公顷(3000亩),包括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中山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职业教育综合服务区等四大部分。位于横沥镇的东莞职教城2011开工建设,规划用地1500亩,总投资20亿元,包括东莞市技师学院职教城校区、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东莞理工学校职教城校区和职教城公共服务区四大功能模块。[4]惠州三栋职教园区2010年开工建设,规划用地面积3000亩,拥有职校5-8所、在校生达5万人以上。2013年,惠州市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和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进驻。

二是功能重点突出,院校组团方式多样化。中山、东莞、惠州工业制造类产业集中,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发展重点是进一步扩大中职教规模,推进中职教育与产业对接,提升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2011年,中山市普通高校在校生3.63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5.69万人,中职学校在校学生2.88万人;东莞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4.51万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12.18万人,中职学校在校学生4.82万人;惠州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2.2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8.7万人,中职学校在校学生9.07万人。[5]针对不同的情况,职教园区的功能重点和院校组团方式各不相同。中山市职教园区、惠州职教园区是中、高职院校集中在一个园区发展,相互依托,资源共享;东莞职教园区则将高职园区和中职园区分别规划,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东莞理工学院资源共享,中职园区理工学校与技师学院、公共实训中心资源共享。

(三)片区整合的专业组合型职教园区模式

珠三角地区的深圳、佛山、珠海等中心城市,职业技术教育系统较为完整,有较好的发展基础。2011年,深圳市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2所,在校生2.7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3所,在校生2.97万人;佛山市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2所,在校生1.81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52所,在校生10.64万人;珠海市共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2所,在校生2.48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技工学校)11所,在校生共2.72人。[6]这些城市在建设“南方职教基地”的方式上不是以新建职教园区为重点,而是以突出专业集群优势、增强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体系的匹配度为重点,根据区域产业布局来建设集约化、集群式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深圳市把“探索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的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工程,列入《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根据规划,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建设成高级技能与工艺型人才培养基地、中高职衔接和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盐田、龙岗两区组团建设物流、旅游和先进制造业职教基地;宝安、光明两区组团建设服装、汽车、模具和服务业职教基地;福田、罗湖、南山三区组团建设金融事务、电子与信息技术、珠宝和创意产业职教基地。

2010年,佛山市制定《佛山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方案》,提出总部加基地的职教园区建设模式。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三江职业技术学院和三水工业中专、三水理工学校及三水乐平工业园等院校和企业为依托形成总部三水片区;以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广东轻工学院,以及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南海信息技术学校等5所中职学校、高级技工学校,连同佛山创意产业园、南海狮山工业园、省技能鉴证中心等企业为依托,形成禅桂片区;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顺德13所中职学校及部分大型企业为依托,形成顺德片区;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高明职业技术学校、高明技工学校及高明沧江工业园等企业为依托,形成高明片区。[7]

2011年,珠海市制定《珠海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提出整合资源,依据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深入把握珠海产业发展动向,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形成三大专业集群板块,建设集群优势明显的专业集群式职教园区。香洲区(含高新区)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专业集群,打造旅游会展、卫生护理、文化创意、计算机软件、金融数据处理等专业;金湾区(含高栏港区)重点建设航空港口石化专业集群,重点开办生物医药、飞机及发动机维修、石油化工、船舶制造和物流管理等专业;斗门区重点建设机电农林专业集群,重点开办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和种植、水产养殖、现代生态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等专业。

二、广东职教园区建设的策略分析

(一)政策引导与政府推动策略

政策引导和政府主导推动,是职教园区快速发展的源动力。广东职教园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三个政策性文件:其一,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强调“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8]。其二,2008年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文件明确提出“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其三,2010年广东省政府颁布的《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建设集约化高水平职业教育基地”作为发展壮大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并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在上述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各级政府纷纷将政策转化为决策,将计划落实到行动,2010年以来,职教园区的规划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快速决策,为职教园区的规划建设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其一,省委、省政府,各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教园区建设项目,注重顶层设计和及时决策。2011年,省政府同意在清远市规划建设省级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2012年3月,基地被列入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2013年9月,基地首批项目“两校一中心”(清远市第一中学、清远市工贸职业技术学校、清远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2012年11月,广州市委办公会议专门探讨广州教育城建设问题,成立筹建工作领导小组;2012年12月,广州市政府通过《广州教育城建设工作方案》,并成立建设指挥部;2013年底基本完成土地出让和土地整理,并启动一期入驻学校项目的动工建设。2011年,东莞职教城列入东莞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并于当年7月开工建设;2013年9月,一期项目完工并启用。[9]其二,为加强职教园区建设,各地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园区规划建设指挥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指挥,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解决职教基地规划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职教园区建设中的选址、规划、资金、征地、迁建等等复杂的问题,正因为有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配合,强力推进职教园区建设,才能克服解决职教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无数阻碍和困难,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二)超前规划与科学设计策略

统筹规划、超前规划是职教园区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其一,广东省政府和珠三角各地市政府制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2011年,《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颁布,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省市两级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0万人,其中转移招生达到40万人。到2020年,全面建成我国南方重要职业技术教育基地”[10]。早在2006年,广州就制定了《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珠三角地区各市也都根据本市人口、产业、经济等因素,统一制定全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并将职教基地(职教园区)建设列为重点工程或重要项目。其二,职教园区选址、发展规模和功能定位的整体规划。职教园区的功能定位比较复杂,不仅要考虑职教园区与职业技术教育整体布局的关系,还要考虑与区域内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关系、与产业对接互动的关系、与城市功能布局的关系等等。每一个职教园区建设方案都是综合考虑城市发展、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中长期需求的选择。

高标准设计、科学设计是职教园区建设优势高效的基础。职教园区的总体性和控制性规划确定后,园区内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土地使用的优质高效就有赖于科学设计。其一,办学条件设计的高标准。职教园区内职业院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特别是图书馆、实训实验场所、教室、体育设施的生均面积高于国家有关标准。另外,园区内生均拥有的绿地面积也远高于市区院校,确保学生拥有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其二,关注职教园区内的院校的独特个性风格。职教园区多采用组团式进驻方式,组团之间、组团内的院校均考虑其原有专业特色、文化特色设计形成独具个性的建筑风格。其三,重视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科学设计。资源共享理念是职教园区规划设计的核心理念,各个职教园区均把公共图书馆、公共技能实训中心、产学合作工厂、公共服务中心作为规划设计的重点。规划设计尽可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各种办学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学校之间、学校与城市之间形成资源共享的开放平台。以广州教育城为例,一期规划,50%的图书馆、20%的实训校企合作工厂、50%的文体活动中心在共享带建设,总建筑面积约27.08万平方米,此外,教师公寓、商业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在共享带建设,总建筑面积约52.66万平方米。[11]

(三)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策略

资源整合是避免各自办学的资源重复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职教园区建设本身就是整合、优化职教资源的重要举措。广东职教园区资源整合的重点包括:其一,物质和空间资源整合,主要指职教园区的共享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东莞职教城的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图书馆、剧院、体育中心)分列园区南部的东西两侧。广州职教城制定了共享带专项规划,将公共资源整合集中分布在“两心五带”(即东部和西部两个城校共享中心,学校组团布置五条校共享带)。其二,专业资源整合,主要指职业院校组团进驻前的专业优化调整。职教园区往往采用组团进驻的方式,同一组团的院校专业上一般都存在重复设置的现象,入驻前需要进行专业的优化整合。广州教育城一期入驻交通运输组团、城市建设组团、工业制造与信息化组团共13所院校,学生规模12.9万人。各组团院校组团进驻前,都需制定专业优化组合的整合意见,经教育局批准后实施。其三,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整合。职教园区建成后,园区内院校之间的教学资源、文化资源、制度资源都具有进一步优化整合的潜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资源整合侧重于内部的资源优化整合,资源共享则更多考虑学校、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共享平台建设。其一,公共实训平台。现代化、高标准、设备先进,与企业生产接轨的现代工业实训中心,是各职教园区的标志性建设项目。其二,公共信息平台,主要是图书资源、数字资源共享中心。实现一馆资料,全区共享,减少图文信息系统的重复建设,提高使用效率。其三,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学术交流中心、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中心、培训管理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其四,科技创新平台,主要是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技术孵化推广中心等机构。园区内预留的科技创新平台主要为校企联合研发、教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四)产业对接与校企合作策略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依托,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依据。建设职教园区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主动对接、深入互动的重要手段。其一,园区建设与区域产业布局对接。清远省级职教园区建设与广东产业结构升级及产业转移对接;广州教育城建设与周边的科学城、知识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的产业资源对接;深圳、佛山、珠海则主要以产业资源的布局来决定职教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布局。其二,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中存在着随意性强、专业设置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园区校企合作的平台和机制,依托行业协会力量和深入的市场调查,了解职业岗位标准的变化,为专业的设置和调整提供依据。其三,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就是将生产过程引入职业教育教学,将生产过程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作为教学过程的延续,使职业教育和生产过程有机衔接。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促进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主动适应产业和企业提出的新要求,是广东职业教育改革和职教园区建设的重要目标。目前,真正建成并全面运作的职教园区还不多,这里仅以东莞职教园区为例,分析其在校企合作方面所作的探索。其一,采用“冠名班”、“订单式”培养,企业提出培养目标,学校制定专门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东莞市技师学院分别与玖龙纸业、珠江啤酒等17家大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冠名班”协议。其二,建设“模拟工厂”、“校内车间”,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东莞职业城与忠信制模等60多家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学生实训基地框架协议,引入了企业模式,在学校建立“校内车间”、模拟工厂生产环境等方式,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和“零距离”接轨,实现校企双赢发展。其三,园区或职业院校与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合作,制定长期合作发展协议。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分别与思科系统、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香港职业训练局签订合作发展协议;东莞理工学校分别与保时捷、微软等公司签署相关合作项目协议。其四,与国外企业和培训中心合作。东莞职教城积极引进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开办中德合作班,建立HWK和IHK培训鉴定中心、英国ASFI认证中心,与德国BBW职业教育集团签署共建“学习型工厂”和培训中心[12],这些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校企深度合作,提升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五)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创新策略

职教园区改变了过去职业院校只从自身利益考虑办学和发展的局限性,为园区内院校之间的合作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潜力和空间。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实际的效果,关键在于职教园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活力。其一,明确职教园区管委会的组织架构和功能定位,充分发挥管委会的服务创新功能。管委会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办学实体,是中间组织和服务平台,主要职责是为政府、园区院校和企业提供信息沟通服务、公共资源服务、园区与社会合作服务。只有把管委会这个服务平台建设好了,才能充分发挥职教园区的优势和活力。其二,职业园区校企合作的平台和制度创新。职教园区为职业院校提供了一个新的校企合作平台,为校企合作制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进入园区之前,职业院校只能单独与企业进行协商谈判,往往很难与大型企业合作,职教园区则可以联合多所院校共同与大型企业、国际企业洽谈更高层次的合作项目。其三,人才评价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与职业岗位的能力之间的对接,一直是困扰职业院校的问题。职教园区的建设有利于企业将职业能力的标准要求更快地反馈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并参与人才评价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从而整体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

职教园区为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新机遇。其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职教园内的职业院校组建职教集团,更有利于各种办学资源共享和整合,也更容易发挥集团办学的优势。其二,中高职院校联合办学。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联合办学有利于拓宽中职学生的升学通道,也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改革发展。其三,校企一体化办学。随着职教园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走向深化,校企一体化办学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将在现代学徒制、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

综上所述,广东职教园区在建设模式和发展策略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也取得阶段性的建设成就。但是,广东职教园区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妥善处理,否则会影响到职教园区发展的成效,甚至影响到广东建设南方职教基地的大局。一是要正确对待“整体与个体”的矛盾。职教园区是一个整体,而入驻的职业院校则是独立办学的个体。如果各个院校仅关注自身学校的利益,则职教园区的整体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二是要形成与完善“政、校、企”合作机制。职教园区的发展仅依靠政府的推动和资金投入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要理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机制,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运作,从而激发职业院校和职业园区的改革活力。三是要创新人才质量评价和监督体系。职教园区应充分发挥园区与产业、企业紧密合作的优势,吸引企业参与制定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并成为职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监督的重要主体。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Z].2008-12-18.

[2]清远市省级职业教育示范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R].清远市城乡规划局.2013.

[3]广州教育城总体规划(2013-2020)[R].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3:10-11.

[4]东莞职教城概况[EB/OL].http:///dgzjc/article.do?act=view&id=14&encode=gbk&idlist=413,2014-12-01.

[5]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山市、东莞市、惠州市)[EB/OL].广东统计信息网,2014-12-01.

[6]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深圳市、佛山市、珠海市)[EB/OL].广东统计信息网,2014-12-01.

[7]佛山市人民政府.佛山市职业技术教育“十二五”规划[Z].2012-04-18.

[8]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5-10-18.

[9]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教育城建设工作方案[Z].2012-12-29.

[10]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Z].2011-06-27.

职业技术学院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政策;
比较

作者简介:张新科(1966-),男,河南上蔡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德国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德比较高等教育;
贾斌(1980-),男,河南平顶山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以苏陕为个案的我国东西部高职教育发展差异性研究”(编号:08SJB8800038),主持人:张新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3-0024-04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密切,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实现就业、改善民生、优化教育结构,体现社会公平、提升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抓职业教育的政策要像抓经济一样“硬”,只有硬的政策,其影响才是巨大的、深远的、根本的。区域教育政策的取向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的快慢是密切相关的。江苏和陕西作为东西部地区教育对口协作的典型样本,两省所处的地域不同,所依托的经济产业不同等因素导致了政府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的差异。

一、苏陕两省积极推进示范性院校建设,江苏在数量、规模、水平方面成就显著

2006年江苏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扶持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带动全省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截至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先后从全国1228所高职院校中遴选出200所部级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江苏有国家示范性院校7所、国家骨干建设院校8所,入围数列全国之首。2007-2011年,江苏省统筹地区和行业发展需要,合理布局,先后遴选出20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并将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含5所高职院校)整体列为省级示范性高职园区,基本覆盖了所有省辖市。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省财政除每所资助专项建设经费800万元外,还按照与中央财政专项建设资金1:1的比例进行配套,建设期内省财政各类专项拨款达到3:1,生均财政拨款执行与本科同样标准;
对省示范高职院校和省示范高职园区院校,省财政每所资助100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这些举措使江苏高职教育在全国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实践中形成了“江苏特色”和“江苏气派”。

“十一五”期间,陕西实施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足陕西高新技术、能源化工和装备制造三大支柱产业,重点支持建设了3所部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省财政累计配套8500万元。目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和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已完成了示范院校建设计划,顺利通过了省级及教育部、财政部验收。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建设计划,有序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07年制定下发了《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启动了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计划通过5年时间,建成8—10所能够引领陕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升高职院校建设水平,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目前已遴选出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院校,分别于2008年、2009年进入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行列,省财政安排专项建设资金予以支持,目前部分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与江苏示范校建设相比,以及考虑地方经济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陕西在示范性院校建设的数量、规模、水平等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二、在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探索方面,陕西需进一步拓展深度和广度

江苏深入推行高职院校多元化选拔录取机制,提升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结合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要求,2011年全省15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进行了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实行“文化测试+技能考核或面试”的考试招生模式,被录取的考生将不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26所高职院校进行了注册入学改革试点,全省共4.2万名考生提交申请,注册率达80.1%,实现了考生和院校的“双向选择”。

此外,江苏还探索开展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试点工作多年,考试内容分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三部分,分别计分,先进行专业技能考核,不合格考生不再参加文化、专业考试。这种“知识+技能”的招生模式经长期实践已较为完善。根据《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又开始进行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试点。

陕西结合本省实际积极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2010年首次在3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10个专业安排了450名自主招生指标,探索实施自主考试、自主录取试点。不断加大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比例,每年按4%左右的递增比例扩大高职招生规模,同时还提高高职院校跨省招生的比例,使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跨省招生比例达到30%以上,实现优质资源跨区域共享。

三、与江苏相比,陕西地方政府应着力加强高职院校各项基础能力建设

江苏从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和创新能力、研发中心建设方面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2004年起江苏每年投入5000万元用于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省级实训基地资助400万元,部级实训基地按1:1比例配套经费。江苏已建成部级实训基地52个,省级实训基地93个。在实训基地布局上,按照统筹规划、重点扶持原则,优先支持国家和省示范性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江苏大力实施教学质量工程,近五年共投入7500万元用于高职院校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学团队、教学改革立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进行质量工程项目评审时,对高职院校采取单独划定指标,与本科院校分类评审,确保高职院校项目入选比例。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时,将实施范围由本科院校扩展到高职院校,通过项目实施不断增强教师、学生的创新能力。

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为促进高职院校科技、人才和智力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截止2010年,江苏立项建设了19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这些中心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实施成果转化,积极承担大学生实训实习及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已初步建成高职院校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高新技术应用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基地。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期间共获得科技项目703项,项目总经费9716万元。其中部级项目16项,经费1803万元;
省部级项目71项,经费2925万元;
承担企业委托等项目399项,经费3196万元;
签订“四技”服务合同1475项,合同金额4367万元。其中技术开发及转让合同234项,合同金额2193万元;
技术服务及咨询合同1344项,合同金额2191万元。申请专利351件(其中发明专利80件),授权专利219件(其中发明专利16件);
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10715人次。

陕西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确定了“实施五大工程、推进四项改革、实施四项计划”的宏伟目标,使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大工程”即实施陕西省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人人技能工程”;
“四项改革”即高职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体制与机制改革;
“四项计划”即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职业教育高水平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陕西教育主管部门以理念更新为先导,以统筹协调为己任,以内涵建设为龙头,明确了“抓示范、促重点、带一般、强基础、上水平”的工作思路,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先导,着力强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形成梯队构架,互为促进发展。

四、苏陕两省要为高职教育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陕西应逐年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支持

(一)江苏在支持高职教育方面实施了税收优惠、新校区建设债务化解等积极的财政政策

地方税收优惠。江苏认真贯彻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对高职院校从事教育劳务、技术研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举办培训班等方面收入,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对教学等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对用于教学的进口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各地市也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扶持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如:常州《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指导意见》(常政办〔2007〕78号)指出:1.对企业资助和捐赠职业院校用于教学和技能训练活动的资金和设备费用可按规定列入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
2.对职业院校开展“四技”服务取得的收入,按规定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
3.对实习学生按有关规定和实习合作协议提供合理报酬,支付实习期间的意外伤害保险费用,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市国税局、地税局负责落实校企合作办学中有关税费优惠政策。南通也制定了《关于对南通职业院校实行税收和收费优惠的若干意见》,对职业院校的税收和收费实行进一步的政策优惠。

省市共同支持高职教育园区和高职院校新校区建设。江苏省逐年加大高职院校基本建设债务化解力度,截止2010年,共为全省省属高职院校化解债务41亿元。地方政府也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支持高职院校发展,如常州市通过政策优惠为高职园区建设补贴超过25亿元。

兼职教师课时费。江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规定: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特殊技能人员、高级技术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职业学校专职或者兼职教师。对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课时费,允许在省财政核拨各院校总经费中列支。对兼职教师的聘任管理和课时费,各市也出台了相关文件。如:南通制定了《南通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对兼职教师课时费补贴作出了明确规定。常州《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指导意见》(常政发[2007]78号)指出,对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企业承担部分的支出从企业自留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师生实习任务、实习培训、组织开展订单式培养工作显著的有关人员、优秀企业兼职教师,给予奖励。常州市政府在“促进高职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试点方案”中明确:由常州高职园区聘请国内外专家、规模企业技术总监担任专业带头人,带动园区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按生均500-800元设立园(校)企合作专项补贴,用于兼职教师课时费支付、对企业接受学生生产性实训及顶岗实习的补贴和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伤保险等经费。

实习耗损补贴。江苏高职院校实习耗损补贴主要来源是省财政拨款,少量由各院校自筹解决。部分省辖市也出台或拟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进一步减轻高职院校负担。南通市在《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区青年职业见习制度的通知》(通劳社就[2009]48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了职业见习基地实训费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200元,主要用于见习基地在见习计划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关费用。无锡市出台学生实习耗材预算和使用政策,保证学生实训耗材经费并规范使用。常州市在“促进高职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试点方案”中指出,按生均年补贴500-800元标准,对接收学生参加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企业,实行顶岗实习工伤保险、兼职教师课时费、实训耗损等经费补贴制度。

顶岗实习工伤保险。江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安排学生实习的,应当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参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切实加强民生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苏发〔2008〕14号)中,明确要求建立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责任险制度,为在校大学生统一买单投保。江苏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与省教育厅联合下发《关于规范企业接纳在校学生实习和勤工助学活动的通知》(苏劳社劳薪[2001]24号),要求企业加强对实习学生上岗前安全防护知识、岗位操作规程的培训,落实安全防护措施,预防发生伤亡事故。对学生实习的时间、工种、报酬加以规定,并要求在企业与学生签定的协议中明确伤亡事故的处理办法。为了防患于未然,按照学院、学生1:1的比例,为全体学生缴纳意外伤害保险费。常州市《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指导意见》(常政办〔2007〕78号)中指出,对实习学生按有关规定和实习合作协议提供合理报酬,支付实习期间的意外伤害保险费用;
市政府在“促进高职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试点方案”中明确,按生均500-800元设立园(校)企合作专项补贴,用于兼职教师课时费支付、对企业接受学生生产性实训及顶岗实习的补贴和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伤保险、实习耗损等经费。南通市《关于印发〈南通市市区青年职业见习实施方案〉的通知》(通劳社就[2006]29号、通财社[2006]52号)中规定,顶岗实习学生每人补贴意外伤害保险费20元,并参照市区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

(二)陕西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为全省高职教育良性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

一是制定落实了一系列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如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陕西省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陕西省学校校园周边环境管理规定》、《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构建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二是建立了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陕西省经济实力较弱,但高等院校数量较多,为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省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增加对高职教育的投入,逐步形成了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三是政府主动服务,协助院校解决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许多瓶颈问题,如解决了高职办学用地、办学贷款、“双师型”教师引进等问题;
根据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的需求,调整、合并、重组高职院校10余所,接收划转院校8所,这些都为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陕西不断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了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了陕西省职业院校学生人均培养标准,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不断加大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保证高职院校基本公用经费拨款,并按年度递增;
对全省高职院校按时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包括国家规定的津补贴),使教职工年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标准;
基本建设经费按学校建设规划落实到位;
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创建所需经费,均能按国家财政投入的比例1:1配套落实,示范高职院校生均经费达到了普通本科院校水平;
协调税务部门,加大对校企合作税收政策的优惠,对校企合作支出,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给予优惠;
企业委托高职院校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按国家规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
校企共建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可按地税的有关规定给予营业税减免的政策优惠。

陕西还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了高职教育奖、助、贷、减、免、缓等家庭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实行高职院校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绿色通道”,建立了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偿还机制,完善了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
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安全提出了明确的管理办法,与保险公司携手建立工伤保险制度,与企业签订合同,试行安全责任分担制,降低了顶岗实习的风险。

五、结论与建议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宏观政策导向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江苏与陕西所处地域不同,所依托的经济产业不同,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江苏在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更为全面和深入。也正是深入持久的政策支持,实现了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好、规模大、专业全、校园新,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因此,“高职江苏军团”强势发展,创造了颇具特色的“高职江苏模式”。苏陕两省应当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提升高职教育水平。

1.陕西地处西部,交通便利,是我国的战略重地,有着承东启西的作用,有众多的部级和省级科研院所,他们拥有大量一流的仪器、设备和先进的运作管理模式。有关部门应当制定具体可操作性强的鼓励政策,推动高职院校与科研院所的基地共建、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2.陕西应进一步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利用财政、国债、银行贷款或政府贴息贷款,尽可能地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经费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同时,要鼓励支持并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增强高职院校对市场资金的吸引力,从而增强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教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3.《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权利,但仍缺少与之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提出“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但有些惠及企业的政策要落实到操作层面,如对接受学生实习、教师实践,应给予相应税收的优惠,以及如何减免、减免多少等应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只有责、权、利分明,企业才有更高的参与高职教育的热情。这些都需要苏陕两省的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研究加以解决。

4.地方政府应当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发展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纳入对政府相关部门和领导的业绩考核范围,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就业、征地、科研、人才引进、校办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在政策上和税费上给予支持和优惠。政府的职能重点应在协调各方关系、营造良好氛围、拓展就业渠道、保障政策落实等方面,进行强有力的统筹、协调。

5.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整体统筹,根据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建立、健全相应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监控,建立与教育市场相适应的合理体制。同时,在高校体制重大调整和改革中注重科学论证,慎重决策,避免重复建设,从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

参考文献:

[1]朱方鸣,徐建中.论江苏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问题及策略[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3):28.

[2]李洪荣,张排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举措[J].江苏高教,2008(02):131.

[3]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报告[R].2009:1-3.

[4]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报告[R].2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