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继续缅怀先烈继承遗志创先争优开拓未来创先争优,迎党90周年北红色文化题材书画、摄影、招贴创作比赛。该活动上一学期主要进行了北红色文化题材书画创作笔会讲座,及北红色文化题材书画创作笔会比赛。北红色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学生会工作计划【五篇】,供大家参考。
高校学生会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主要的校园文化活动(创先争优系列)
1、继续缅怀先烈 继承遗志 创先争优 开拓未来 创先争优,迎党90周年北红色文化题材书画、摄影、招贴创作比赛。该活动上一学期主要进行了北红色文化题材书画创作笔会讲座,及北红色文化题材书画创作笔会比赛。北红色文化题材油画比赛及展览是这学期的主要活动。(详情见继续缅怀先烈 继承遗志 创先争优 开拓未来 创先争优,迎党90周年北红色文化题材书画创作比策划书)
2、歌颂劳动 发扬传统 关注民生 关注毕节试验区人民生活及农村建设与发展“颂五一,庆五四”毕节学院大学生美术协会首届书画展。
3、艺术系“歌舞书画”联谊会(音、美、舞、设四协会)
二、主要协会活动
1、常规评比指导活动(指导老师毕节学院艺术系美术教研室主任杨教授)
为加强艺术学习氛围提高同学之间的专业学习与交流。把协会及艺术系美术专业的所有学生平时习作作品每周为一期限放在艺术楼美术专业活动走廊定期展出并由专业老师及学生欣赏学习。
2、专业培训(就协会发展需要培养专业人才)
主要为油画、国画、书法、素描、水粉、漫画等培训,培训接着上一学期的继续,同样由各部部长和分管的各个副会长负责,并由会长监督,时间为周末。
3、非专业培训(就协会发现培养行政管理宣传人才)
主要为POP及简单应用文书写作(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活动策划、会议记录)培训。同样由各部部长和分管的各个副会长负责,并由会长监督,时间为周末。
三、思想交流及文化教育活动
1、思想交流活动
户外采风活动
为作品创作和加强协会各成员之间的交流,在本学期春天进行一次户外采风活动。(详情见活动策划)
2、文化教学学习活动
(1)禁毒知识宣传活动(看电影、图片播放等)
月日为国际禁毒日协会通过观看相关电影,和找相关行政部门讲解相关的知识图片展览,参与知识问答等进行禁毒思想教育。
(2)当代大学生不忘国耻教育活动
高校学生会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在我迈入大学校园以后,在我积极努力学习的同时,我光荣的加入了我们学校的学生会,我感到很荣幸,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随便的加入学生会的。并且被荣幸选为学生会副主席一职!
我作为学生会副主席,首先,我要积极的做好以下工作一、工作的态度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首先,我应该清楚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做的每一件事情以及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个困难。其次,分管和协调好学习部、外联部两个部门工作责任,做好细节工作,踏踏实实。
二、部门的团结
一个优秀的集体,必定是一个既和睦又团结的集体,而一项工作并不是哪个人的事情而是我们大家共同期待的目标,每一个成员都应为集体着想,团结和睦,尽自己应尽的责任。所以,建议由各部门共同制定出学生干部内部管理的制度。
三、成员的意见
任何一项成果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作为学生干部,要敢于说出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多听取多收集成员及师生们的意见和建议。只有积小流才能成江海,只有积跬部步才能至千里;集思广益,才能做好每件事情。
四、部门的联谊
我们应当加强各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的互动联系,听听他们对于我们工作的看法及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建议举办学生干部互动交流活动;如:拔河联谊活动、分工承办学生活动等,以此增进了解、增进沟通、增进联谊。
五、工作的总结
不断学习不但总结,我想这一点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当我们一直忙着往前飞奔的时候,不时的回头看看,也许你会发现许多问题。因此,要在每次例会中总结过去,反思不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脚踏实地,才能做好各项工作。
六、学习的天职
无论我们怎样认真的工作都不要把学习置后,学好自己专业的每门课程,学好技能,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七、活动的规范
为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创建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应举办各类形式的学生活动.然而,我校目前的社团活动纯在杂乱现象,活动过于频繁,影响力较小,成绩不太显着;因此,建议规范好各类学生活动,一项活动可以由某个部门、某个社团、某个二级学院承办;活动要求不在多而在精。
八、公益的城职
“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努力去为构建“和谐城职”、“文明城职”、“魅力城职”中做好服务工作。举办一系列的公益活动;如:带文艺节目进老人院公演,长期集爱心资金定向资助贫困学生,为社区或公共场所做清洁……让我们走出校园,融入到社区和农村,扩大学院的影响力。
计划,无非是让事情做得更加的完美,同时也是以后行动的指南。
我既然能够被选为学生会的副主席,肯定是大家对我的信任,我才能被选中的,在这里我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
高校学生会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口问题;
计划生育管理。
上世纪70 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随着国家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允许高校学生合法生育等规定和意见的相继出台,高校如何将在校学生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范围,使高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走上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新中国人口增长的概况及控制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总数从1949 年的5 亿增长到1964 年的7 亿,再从1964 年的7 亿到1974 年的9 亿,然后又从1974 年的9 亿到1995 的12 亿,然后再从1995 的12 亿到2005 年的13 亿。从增幅特点看,1949 年到1964 年的15 年时间,由5 亿增加到7 亿,每增加1亿用了7 年半的时间,从1964 年到1974 年10 年的时间里,由7 亿增加到9 亿,每增加1 亿用了5 年的时间,从1974 年到1995 年21 年的时间里,由9 亿增加到12 亿,每增加1 亿用了7 年的时间,从1995 年到2005 年10 年的时间,由12 亿增加到13 亿,每增加1 亿用了10 年的时间。另外,按照目前总和生于率预测,中国人口仍将已年均800 万- 1000 万的速度增长。那么,按照这个速度,到2010 年和2020 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 7 亿和14. 6 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再2033 年前后,大约15 亿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人口增长幅度呈现出由慢- 快- 较慢- 更慢的特点,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使中国在30 年内少生了将近4 亿人,计划生育使中国13 亿人口日晚到4 年,使世界60 亿人口日晚到4 年。我国人口过度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这归功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成功开展。
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开展了一场全方位,持续性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1980 年9 月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正式;
1982 年9 月中共十二大报告将实施计划生育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02 年9 月1 日,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总结20 多年的工作经验与成果,正式为人口与计划生育立了法。2006 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其核心内容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我国政府加强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与合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或者只收养一个子女后不再生育的夫妻,可以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或者乡( 镇) 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实,报县(区)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独生子女家庭享受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的待遇。我国各省市地区根据国家的计生条例规定,制定适合当地的独生子女优惠政策。有些地区农村独生子女农户,还享受下列待遇:(1) 优先列为家庭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对象,在资金、技术、培训、信息等方面予以支持、优惠;
(2)组织劳务输出时优先安排;
(3) 在调整自留地、自留山时给予照顾,分配集体收益时,增加一人份的份额;
(4)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以对独生子女学生减免杂费;
(5)对贫困家庭,在扶贫贷款、以工贷赈、扶贫项目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我国的独生子女优惠政策推动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在全社会形成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氛围。今天,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低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生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全面控制人口增长到稳定低水平生育的转变,并且正在或者将要实现从稳定低生育水平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转变,成功的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中国人口的有效控制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持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生态性条件之一,人口也是教育发展的生态性条件之一,并且是构成教育潜在对象的总体。马寅初早在1959 年就说:在人口问题上,我们要赶的是“质”,不是“量”;
他的《新人口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在中国不仅要控制人口的数量,而且要提高人口的质量。在中国人口过度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如何持续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我们综合治理人口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教育投入问题被列为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为了保障教育投入的稳定性,我国各级财政认真落实并出台的筹措教育经费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保证做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不断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占国民产值的比例。
1995 年至2001 年,全国教育总经费平均每年增长16. 26%,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幅度,保证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九五”期间,全国教育总经费累计为14941. 25 亿元,是“八五”期间6025. 24 亿元的2. 48 倍。2001 年,全国教育总经费达到4637. 66 亿元,比2000 年的3849. 08 亿元增加788. 58 亿元,增长20. 49%,是1996 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从1998 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五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中央本级财政1998 年到2000 年实际增加教育经费183 亿元,五年累计可超过400 亿元。在中央决策的影响下,约有20 个省、市提出,省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增加1 至2 个百分点。1998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2949 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565 亿元,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 41 个百分点,1999 年比1998 年增长了13. 56%。同时,我国政府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以各种形式投资教育、扩大教育资源的来源和渠道,以增强教育发展后劲。
人类可持续的希望在于人类自身发展能力的持续发展。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由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硕士、博士教育;
从在职知识更新,技术技能培训、继续教育、转换职业教育、老年教育、教育网络等等。
我国建立富有灵活性和弹性的高等教育、教学制度、终身教育体系,为全民创造多种多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机会。
仅1999 年高校扩招33. 1 万人,并逐年扩招。已逐步将我国人口资源“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在《2003 - 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提出了“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构建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这标志着我国将进入一个国民综合竞争力与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 hi138\Com]
三、高校校园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人员中知识分子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有其自身特点。笔者任职的华侨大学,校园里居住着各种不同类属的人员(编内职工、编外职工、境内学生、境外学生、临时工、家属等等)。特别是2001 年国家对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
2005 年9 月国家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
由此,教育部再次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可登记结婚”。2007 年,国家出台的《关于高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把高校在校学生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范围,允许高校学生合法生育,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不同层面上保护学生合法权益。随着这些规定和意见的相继出台,面对大学生结婚和生育都成为可能,高校的人员结构,人们的思维方式,婚育观念,较之从前有了较大的变化,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高校计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我校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学校行政工作内容之一,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为学校的一个常设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小组成员由学校几个重要行政职能部门的领导所组成,学校各部门的党政一把手均为本部门人口与计划生育第一责任人,真正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把手工程”的管理机制在学校的具体落实,从而构筑了以宏观调控为主导的校园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新模式的第一层面框架体系,确保了学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全面贯通。为了更好配合属地在校园里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我校于2005 年6 月修订出台了两份校级文件《华侨大学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暂行规定》、《华侨大学教职工免费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施细则》,两份文件充分明确了各个部门的人口宏观调控管理和综合治理工作的任务职责以及个人的义务、权利和福利。学校积极配合属地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整合资源,优化工作环境,发挥学校医院承担计生“三查”工作,减轻属地街道办事处计生工作量,节约国家资源和师生的时间。我校将当前在城乡开展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引进高校,加强学校计生管理人员培训,共享服务资源。学校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财经单项预算,从而确保了国家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顺利贯彻,让响应国家号召,实行计划生育的教职工真正得到实惠,形成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氛围。
为了使在校学生也能享受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高校学生在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及时把已婚学生也纳入计生管理服务,具体措施与效果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建立已婚学生数据库;
二是已婚学生可以享受同教职工相同的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即全年免费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检查;
三是根据国家修订简化公民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大学生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结婚的,也不要经过学校的同意或者证明,就可以直接到其户籍所在地的民政局办理登记结婚。学校拨款设立相关课题,支持计生管理人员开展研究工作,笔者初步探讨在高校开展计生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1. 构建高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适合高校师生特点和需求的工作模式,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经常工作为主,从宏观调控、中观服务、微观自治三个层面构建的新型生态高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新机制。
2. 加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和网络平台建设。
利用高校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和资源,推进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和婚育服务的信息化。在校园网开通两个计生专题栏目:
(1)计生政策法规———主要是宣传计生政策法规;
(2) 计生服务指南———主要是提供计生服务信息以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相关知识。
3. 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针对目前高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形式单一、宣教内容笼统、在生殖健康方面的咨询服务较少,宣教机制力量薄弱、宣教时间存在短视效应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计生宣传教育。创建和完善校园计生专题栏目,定期滚动式张贴计生墙报,及时向师生提供生殖健康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宣传计生政策法规、计生服务指南;
在学生中开展生殖健康知识的课程与讲座、举办专题论坛、设立学生咨询室等。
4. 加强学生计生管理与服务。建立已婚学生数据库,制定将学生纳入管理的具体措施,提高计划生育管理的效率。
随着国家对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和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纷纷要求学生持有婚育状况证明,在属地民政局还不能够规范地出具婚育状况证明的情况下,学校本着对学生极端负责任的科学态度,率先大胆使用统一格式的证明书,为全校学生出具婚育证明未婚证明,方便学生就业等。
5. 设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可行性研究。用于有关计划生育特殊情况的扶持和救助,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开展。
6. 成立计生协会互助中心,妥善解决计生社会问题。大学必须保持社会精神堡垒的圣洁姿态,做引领社会前行的火炬,大学的使命之一是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大学的计生办不仅要好大学内部的计生管理工作,大学的计生办更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和研究:1. 如何针对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两大严峻社会问题———养老和就医问题?
2. 如何综合利用现有各种社会资源,促进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方式方法出台与实施? 这两个研究方向是符合2006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的三大核心内容:稳定低生育水平;
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 号)。
[3]《中国计划生育手册》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高校学生会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 可持续 成效 困难 对策
北京服装学院自2011年服装设计与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成功获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后,学校系统研究中外服装纺织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背景和方式以及政府、企业、高校三者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和完善服装纺织行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提高学校工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近两年的探索,不仅取得了一些成效,更重要的是对“卓越计划”可持续实施的困难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审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的成效
“卓越计划”的实施使学校人才培养思路更加清晰。学校坚持“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将提升工程技术对艺术设计的支撑作用,培养具有交叉性特点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卓越计划”的目标重构培养方案,突出三个鲜明的特点: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办学特色;
以企业实训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人才培养指向国际化。
“卓越计划”的实施使工程教育改革持续深入。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大课程体系的整合力度,注重教学的“一体化”设计。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安排更多的学生在企业实习;
聘请企业方面的高级技术人员讲授部分相关专业内容,强化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了解了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和技术需求,进一步密切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工程教育改革持续深入。
“卓越计划”的实施使师资结构得以改善。学校积极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
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工程项目或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研究与实践;
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聘请高水平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进行授课或指导学生进行各类工程实践,使师资结构得以改善。
“卓越计划”的实施使人才的国际化培养获得强化。学校分别组织专家赴法、英、德、美等国家考察,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工程师培养经验,使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国际接轨。根据国际认证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并将国际化的工程知识融入课程内容,学生毕业后将具备国际工程师认证条件。
“卓越计划”的实施使学校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学校建立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联合培养企业质量反馈体系和社会评价体系。利用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对参与“卓越计划”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机制;
通过联合培养企业质量反馈体系,收集参与联合培养的企业对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相关能力培养和评定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收集并整理学生对联合培养的企业所提供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师资水平的评价与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
社会评价体系则帮助学校根据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及各阶段的分目标。
“卓越计划”可持续实施所面临的困难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确实得到较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然而,随着工作逐步推进,一些问题亦随之显现,在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等四个方面都存在影响“卓越计划”可持续实施的困难。
1.高校面临的困难
“卓越计划”的实施,旨在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人才观念,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的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新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如仅出于“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的需要而参与,则很难保持“卓越计划”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国家对“卓越计划”的支持力度也很大程度地影响着高校的参与热情,毕竟这种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深刻变革,迫切需要辅以国家的财政政策和人事政策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才能更好、更顺利地推进。此外,校外学习与校内学习的合理分布和有效衔接给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诸多管理和实施上的难题,需要各部门协同创新、有效配合,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多方面支持“卓越计划”的可持续发展。
2.教师面临的困难
“卓越计划”致力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积极向“双师型”转变,以满足“卓越计划”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需要;
要求教师能够自觉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满足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培养的需要;
要求教师主动加强课程设计及评价方式设计的配套改革,以实现课程体系的创新。上述变化:首先是对教师传统教学理念的挑战,迫使其走出“象牙塔”,努力建立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
其次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呼唤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师的执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再次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不仅挑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会因现有管理制度与教学需求的冲突而给教师带来额外的工作困扰,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学经费使用、学生实习安全、教师工作量计算等一系列后勤保障问题。
3.学生面临的困难
“卓越计划”强调面向工业界,这与学生争做白领的心理预期有一定的偏差,需要学生摆正心态,脚踏实地规划未来,积极参加实践环节的教学,使自身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另外,在校生大规模、长时间地进入企业实践对于学校和企业的管理者都是新课题,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建设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
学生面临顶岗实习该不该带薪、实习安全如何保证、企业文化是否理解和接受等许多现实问题的困扰,有些解决起来还有相当的困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来面对现状。
4.企业面临的困难
企业的深度参与是“卓越计划”的最大亮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创新。目前,企业对所承担人才培养责任与义务的认识程度、追求短期效益与接待实习学生的矛盾、兼职教师的授课时间与自身工作的冲突、校企合作的深入程度、双方利益如何保证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集中地摆在企业面前,会影响“卓越计划”的可持续实施。
八个“结合”促进“卓越计划”可持续实施
“卓越计划”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高教强国的重要一步。因此,在诸多困难面前更要建立其稳步推进的长效机制,从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的根本利益出发,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促进“卓越计划”的可持续实施。
1.与学校内涵建设相结合
“卓越计划”强调遵循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整合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培养。该计划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师资结构,推动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恰恰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卓越计划”的实施与学校内涵建设相结合持续推进,是各高校进一步总结办学经验、提高办学水平、明确办学定位、打造办学特色的良好契机。
2.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
“卓越计划”的实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行一系列教学模式改革,如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竞赛和教师教科研项目为载体的项目教学模式,以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的现场教学模式,以名师为核心组织教学的工作室模式等,有益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卓越计划”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带来教育教学、素质能力、学生评价等方面观念的更新,无论对工程类专业还是非工程类专业均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3.与提升学校协同创新能力相结合
“2011计划”实施后,“协同创新”成为高校耳熟能详的词汇,它所倡导的理念和要求的载体将科教兴国的国策进行了具体而完美的呈现,但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说鲜有实践机会。相比较而言,“卓越计划”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涉及到校企之间、校内多部门之间、学校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多种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各种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若视其为“2011计划”的一个微观的点,将极大考验学校的协同创新能力。显然,以“卓越计划”为抓手,开启高校“协同创新”的探索,符合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有益于高校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4.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
高校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均须通过教师这一群体的活动才能够实现。换言之,教师的个人发展特别是专业发展是围绕上述四大职能展开的。“卓越计划”是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紧密结合的最佳平台,教师在从事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寻找、把握科研方向,并将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从而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对于那些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学校与社会三种关系结合得很好的教师,必然为个人的专业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学校应进一步在资源、资金、政策和人事方面为“卓越计划”提供更大的空间,逐步完善适合参与“卓越计划”教师的晋升考核政策机制。
5.与提高教师执教能力相结合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象牙塔式的执教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迫在眉睫。“卓越计划”对“双师型”教师的任职要求,扩大了教师执教能力的外延,便于教师在后续的学习、培训或继续教育过程中主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师资知识结构的要求。学校在制定师资培训计划时,对参与“卓越计划”的教师适当倾斜,帮助其提高执教能力。
6.与学生职业规划相结合
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人的关键时期,需要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卓越计划”倡导的校企联合培养为学生铺设了进入社会、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的桥梁,提供了熟悉和体验未来工作环境、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轨迹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根据个人需要和专业未来发展前景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端正参与实践教学的态度,提高学校实践教学质量。此外,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卓越计划”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评价标准,为学生顺利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7.与企业技术创新相结合
企业运作遵循市场化规律,有很强的功利性。“卓越计划”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就无法实施,因此,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是该计划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方面,国家政策应予以倾斜,如财政上进行补贴或减免税,人事上对人才引进提供优惠政策等。另一方面,高校要争取主动,依据“卓越计划”的要求,遴选优质企业,如在行业中规模较大、技术水平先进、经营管理规范、影响力较大、合作关系密切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利用自身学术研究的优势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或开发新技术。尤其是行业特色型高校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行业内得天独厚的条件,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确立它们在行业中的优势,形成互惠共赢的局面。
8.与企业人才储备相结合
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储备和补充优秀人才。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便于企业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评判,以确定其是否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为企业的人才储备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此外,学校和企业应充分协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尽量为进入企业的学生创造安心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如减免学费、优先深造等,以进一步巩固校企的联盟关系。
“卓越计划”既是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也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需求的有益探索。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国家、高校、企业三者思想高度统一、顾全大局,教师和学生勇于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迎接挑战,才能确保该计划可持续实施,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积累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魏朱宝,刘红.“错位”与“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高校学生会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上世纪70 年代末开始,
一、新中国人口增长的概况及控制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总数从1949 年的5 亿增长到1964 年的7 亿,再从1964 年的7 亿到1974 年的9 亿,然后又从1974 年的9 亿到1995 的12 亿,然后再从1995 的12 亿到2005 年的13 亿。从增幅特点看,1949 年到1964 年的15 年时间,由5 亿增加到7 亿,每增加1亿用了7 年半的时间,从1964 年到1974 年10 年的时间里,由7 亿增加到9 亿,每增加1 亿用了5 年的时间,从1974 年到1995 年21 年的时间里,由9 亿增加到12 亿,每增加1 亿用了7 年的时间,从1995 年到2005 年10 年的时间,由12 亿增加到13 亿,每增加1 亿用了10 年的时间。另外,按照目前总和生于率预测,中国人口仍将已年均800 万- 1000 万的速度增长。那么,按照这个速度,到2010 年和2020 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 7 亿和14. 6 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再2033 年前后,大约15 亿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人口增长幅度呈现出由慢- 快- 较慢- 更慢的特点,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使中国在30 年内少生了将近4 亿人,计划生育使中国13 亿人口日晚到4 年,使世界60 亿人口日晚到4 年。我国人口过度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这归功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成功开展。
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或者只收养一个子女后不再生育的夫妻,可以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或者乡( 镇) 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实,报县(区)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独生子女家庭享受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的待遇。我国各省市地区根据国家的计生条例规定,制定适合当地的独生子女优惠政策。有些地区农村独生子女农户,还享受下列待遇:(1) 优先列为家庭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对象,在资金、技术、培训、信息等方面予以支持、优惠;
(2)组织劳务输出时优先安排;
(3) 在调整自留地、自留山时给予照顾,分配集体收益时,增加一人份的份额;
(4)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以对独生子女学生减免杂费;
(5)对贫困家庭,在扶贫贷款、以工贷赈、扶贫项目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我国的独生子女优惠政策推动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在全社会形成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氛围。今天,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低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生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全面控制人口增长到稳定低水平生育的转变,并且正在或者将要实现从稳定低生育水平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转变,成功的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中国人口的有效控制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持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生态性条件之一,人口也是教育发展的生态性条件之一,并且是构成教育潜在对象的总体。马寅初早在1959 年就说:在人口问题上,我们要赶的是“质”,不是“量”;
他的《新人口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在中国不仅要控制人口的数量,而且要提高人口的质量。在中国人口过度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如何持续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我们综合治理人口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教育投入问题被列为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为了保障教育投入的稳定性,我国各级财政认真落实并出台的筹措教育经费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保证做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不断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占国民产值的比例。
1995 年至2001 年,全国教育总经费平均每年增长16. 26%,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幅度,保证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九五”期间,全国教育总经费累计为14941. 25 亿元,是“八五”期间6025. 24 亿元的2. 48 倍。2001 年,全国教育总经费达到4637. 66 亿元,比2000 年的3849. 08 亿元增加788. 58 亿元,增长20. 49%,是1996 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从1998 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五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中央本级财政1998 年到2000 年实际增加教育经费183 亿元,五年累计可超过400 亿元。在中央决策的影响下,约有20 个省、市提出,省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增加1 至2 个百分点。1998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2949 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565 亿元,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 41 个百分点,1999 年比1998 年增长了13. 56%。同时,我国政府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以各种形式投资教育、扩大教育资源的来源和渠道,以增强教育发展后劲。
人类可持续的希望在于人类自身发展能力的持续发展。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由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硕士、博士教育;
从在职知识更新,技术技能培训、继续教育、转换职业教育、老年教育、教育网络等等。
我国建立富有灵活性和弹性的高等教育、教学制度、终身教育体系,为全民创造多种多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机会。
仅1999 年高校扩招33. 1 万人,并逐年扩招。已逐步将我国人口资源“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在《2003 - 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提出了“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构建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这标志着我国将进入一个国民综合竞争力与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论文联盟-
三、高校校园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人员中知识分子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有其自身特点。笔者任职的华侨大学,校园里居住着各种不同类属的人员(编内职工、编外职工、境内学生、境外学生、临时工、家属等等)。特别是2001 年国家对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
2005 年9 月国家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
由此,教育部再次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可登记结婚”。2007 年,国家出台的《关于高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把高校在校学生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范围,允许高校学生合法生育,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不同层面上保护学生合法权益。随着这些规定和意见的相继出台,面对大学生结婚和生育都成为可能,高校的人员结构,人们的思维方式,婚育观念,较之从前有了较大的变化,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高校计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我校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学校行政工作内容之一,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为学校的一个常设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小组成员由学校几个重要行政职能部门的领导所组成,学校各部门的党政一把手均为本部门人口与计划生育第一责任人,真正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把手工程”的管理机制在学校的具体落实,从而构筑了以宏观调控为主导的校园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新模式的第一层面框架体系,确保了学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全面贯通。为了更好配合属地在校园里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我校于2005 年6 月修订出台了两份校级文件《华侨大学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暂行规定》、《华侨大学教职工免费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施细则》,两份文件充分明确了各个部门的人口宏观调控管理和综合治理工作的任务职责以及个人的义务、权利和福利。学校积极配合属地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整合资源,优化工作环境,发挥学校医院承担计生“三查”工作,减轻属地街道办事处计生工作量,节约国家资源和师生的时间。我校将当前在城乡开展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引进高校,加强学校计生管理人员培训,共享服务资源。学校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财经单项预算,从而确保了国家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顺利贯彻,让响应国家号召,实行计划生育的教职工真正得到实惠,形成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氛围。
为了使在校学生也能享受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高校学生在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及时把已婚学生也纳入计生管理服务,具体措施与效果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建立已婚学生数据库;
二是已婚学生可以享受同教职工相同的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即全年免费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检查;
三是根据国家修订简化公民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大学生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结婚的,也不要经过学校的同意或者证明,就可以直接到其户籍所在地的民政局办理登记结婚。学校拨款设立相关课题,支持计生管理人员开展研究工作,笔者初步探讨在高校开展计生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1. 构建高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适合高校师生特点和需求的工作模式,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经常工作为主,从宏观调控、中观服务、微观自治三个层面构建的新型生态高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新机制。
2. 加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和网络平台建设。
利用高校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和资源,推进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和婚育服务的信息化。在校园网开通两个计生专题栏目:
(1)计生政策法规———主要是宣传计生政策法规;
(2) 计生服务指南———主要是提供计生服务信息以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相关知识。
3. 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针对目前高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形式单一、宣教内容笼统、在生殖健康方面的咨询服务较少,宣教机制力量薄弱、宣教时间存在短视效应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计生宣传教育。创建和完善校园计生专题栏目,定期滚动式张贴计生墙报,及时向师生提供生殖健康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宣传计生政策法规、计生服务指南;
在学生中开展生殖健康知识的课程与讲座、举办专题论坛、设立学生咨询室等。
4. 加强学生计生管理与服务。建立已婚学生数据库,制定将学生纳入管理的具体措施,提高计划生育管理的效率。
随着国家对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和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纷纷要求学生持有婚育状况证明,在属地民政局还不能够规范地出具婚育状况证明的情况下,学校本着对学生极端负责任的科学态度,率先大胆使用统一格式的证明书,为全校学生出具婚育证明未婚证明,方便学生就业等。
5. 设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可行性研究。用于有关计划生育特殊情况的扶持和救助,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开展。
6. 成立计生协会互助中心,妥善解决计生社会问题。大学必须保持社会精神堡垒的圣洁姿态,做引领社会前行的火炬,大学的使命之一是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大学的计生办不仅要好大学内部的计生管理工作,大学的计生办更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和研究:1. 如何针对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两大严峻社会问题———养老和就医问题?
2. 如何综合利用现有各种社会资源,促进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方式方法出台与实施? 这两个研究方向是符合2006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的三大核心内容:稳定低生育水平;
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论|文|联|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 号)。
[3]《中国计划生育手册》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