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等5个准则在2014又作了修订,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职工薪酬准则进一步与国际趋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假期中业务工作计划【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假期中业务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工薪酬;
设定提存计划;
设定收益计划;
精算所得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等5个准则在2014又作了修订,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职工薪酬准则进一步与国际趋同,对应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
一、利率、离职率、死亡率对职工薪酬核算的敏感性分析
新修订职工薪酬准则第十三条规范:企业对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通常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骤为采用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采用无偏且相互一致的精算假设,对有关人口统计变量和财务变量等做出估计,计量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义务,并确定相关义务的归属期间。这里出现了精算假设,它是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运用的前提。具体分为人口统计变量,如离职率、死亡率等,财务变量如利率。具体如何影响到设定收益计划产生的义务,通过一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利率、离职率、死亡率敏感性。(以ABC公司数据为样本)
当其他因素不变,利率高于基准水平时,每年的总负债额都降低;
当利率低于基准水平时,每年的总负债额上升。例如当年利率上升到4.9%时,相对于基准利率水平总负债下降了3.75%。这是因为,利率越高,累计到员工退休时相同的权益所需要的资金越少。当离职率上升时,未来的补贴发放将减少,使得负债降低。当离职率下降时,未来的补贴发放增加,负债升高。从百分比来看,离职率比基准上升10%时,负债下降0.0431%,离职率对负债影响较低,这主要是公司离职率水平低,相应的离职率变化对公司福利负债影响不明显。当死亡率上升时,未来的补贴发放将减少,从而负债额减少。当死亡率下降时,未来的补贴发放增加,负债增加。从百分比来看,死亡率在比基准水平上升10%时,负债下降0.2551%。
从以上数据很容易得出,A公司精算假设中,利率因素对设定收益义务最敏感。
二、精算利得与结算利得在会计核算中的差异
新修订职工薪酬准则第十九条规范:企业应当在设定受益计划结算时,确认一项结算利得或损失。设定受益计划结算,是指企业为了消除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部分或所有未来义务进行的交易,而不是根据计划条款和所包含的精算假设向职工支付福利。设定受益计划结算利得或损失是下列两项的差额:在结算日确定的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
结算价格,包括转移的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和企业直接发生的与结算相关的支付。这里的结算利得,基于一种交易,与计划条款与精算假设没有关系,它应计入当期损益,以区别于精算利得。精算利得,是由于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所产生的变动。它是基于精算假设的变化和经验调整,所导致的设定收益义务现值的变化,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对这部分综合收益后续期间不允许转入损益,但可以在权益范围内转移。结算利得与精算利益基于的前提不同,会计处理是不一样的,精算利得侧重于假设的变化,也可以理解为估计值的变化,而结算利得,侧重于客观的状况,可以理解为一项真实交易的测算结果。
三、新修改后的职工薪酬准则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在探讨新修改后的职工薪酬准则对财务报表影响前,先区分下服务成本中的过去服务成本与精算假设变化下的福利义务。过去服务成本是受益计划修改所导致的与以前期间职工服务相关的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的增加或减少。过去服务成本着眼于计划本身的修改,是基于计划本身,是一种事实的变化,而不是精算假设的变化。服务成本中,当期服务成本与过去服务成本和结算利得与损失,确认为当期损益。服务成本是服务导致的设定收益义务的现值或者是收益计划修改导致的现值增加或减少、或者是收益计划结算差。现值是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下,对一系列变量采用假设,计量计划产生的义务。如上述敏感性分析可知,ABC公司对变量中的利率比较敏感,利率假设对设立的计划影响较大,会直接从损益表得到体现。这样,是否给企业提供一种利润操作的空间?是显然的。如果利率低于基准水平时,总负债提升很多的同时,损益也会减少很多。在预期利润很高的时候,通过采用较低的利率假设,给企业人为调控利润,财务报表造假提供了的机会。所以,这里“无偏且相互一致的精算假设”就显得非常重要。精算假设的变化产生精算利得,会计处理确认为其他综合收益,且在后续期间不能重分类进入损益,所以,对当期的所得税税负没有产生影响。另外,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体现在财务报告披露上,新职工薪酬准则第二十七条,第四点: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所依赖的重大精算假设及有关敏感性分析的结果。从准则对这一点的要求看,精算假设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我认为对报告的主要影响体现为正确性与准确性两方面。
四、对新修改的职工薪酬准则探讨的意义
本文主要是从几个视角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明确几个经常接触而容易混淆的概念,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国际会计准则在逐步趋同,通过探讨,希望能对财务人员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职工薪酬准则,提高职工薪酬核算在财务报表中的质量,起到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假期中业务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利率、离职率、死亡率对职工薪酬核算的敏感性分析
新修订职工薪酬准则第十三条规范:企业对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通常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骤为采用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采用无偏且相互一致的精算假设,对有关人口统计变量和财务变量等做出估计,计量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义务,并确定相关义务的归属期间。这里出现了精算假设,它是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运用的前提。具体分为人口统计变量,如离职率、死亡率等,财务变量如利率。具体如何影响到设定收益计划产生的义务,通过一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利率、离职率、死亡率敏感性。(以ABC公司数据为样本)
当其他因素不变,利率高于基准水平时,每年的总负债额都降低;
当利率低于基准水平时,每年的总负债额上升。例如当年利率上升到4.9%时,相对于基准利率水平总负债下降了3.75%。这是因为,利率越高,累计到员工退休时相同的权益所需要的资金越少。当离职率上升时,未来的补贴发放将减少,使得负债降低。当离职率下降时,未来的补贴发放增加,负债升高。从百分比来看,离职率比基准上升10%时,负债下降0.0431%,离职率对负债影响较低,这主要是公司离职率水平低,相应的离职率变化对公司福利负债影响不明显。当死亡率上升时,未来的补贴发放将减少,从而负债额减少。当死亡率下降时,未来的补贴发放增加,负债增加。从百分比来看,死亡率在比基准水平上升10%时,负债下降0.2551%。
从以上数据很容易得出,A公司精算假设中,利率因素对设定收益义务最敏感。
二、精算利得与结算利得在会计核算中的差异
新修订职工薪酬准则第十九条规范:企业应当在设定受益计划结算时,确认一项结算利得或损失。设定受益计划结算,是指企业为了消除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部分或所有未来义务进行的交易,而不是根据计划条款和所包含的精算假设向职工支付福利。设定受益计划结算利得或损失是下列两项的差额:在结算日确定的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
结算价格,包括转移的计划资产的公允价值和企业直接发生的与结算相关的支付。这里的结算利得,基于一种交易,与计划条款与精算假设没有关系,它应计入当期损益,以区别于精算利得。精算利得,是由于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所产生的变动。它是基于精算假设的变化和经验调整,所导致的设定收益义务现值的变化,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对这部分综合收益后续期间不允许转入损益,但可以在权益范围内转移。结算利得与精算利益基于的前提不同,会计处理是不一样的,精算利得侧重于假设的变化,也可以理解为估计值的变化,而结算利得,侧重于客观的状况,可以理解为一项真实交易的测算结果。
三、新修改后的职工薪酬准则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在探讨新修改后的职工薪酬准则对财务报表影响前,先区分下服务成本中的过去服务成本与精算假设变化下的福利义务。过去服务成本是受益计划修改所导致的与以前期间职工服务相关的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的增加或减少。过去服务成本着眼于计划本身的修改,是基于计划本身,是一种事实的变化,而不是精算假设的变化。服务成本中,当期服务成本与过去服务成本和结算利得与损失,确认为当期损益。服务成本是服务导致的设定收益义务的现值或者是收益计划修改导致的现值增加或减少、或者是收益计划结算差。现值是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下,对一系列变量采用假设,计量计划产生的义务。如上述敏感性分析可知,ABC公司对变量中的利率比较敏感,利率假设对设立的计划影响较大,会直接从损益表得到体现。这样,是否给企业提供一种利润操作的空间?是显然的。如果利率低于基准水平时,总负债提升很多的同时,损益也会减少很多。在预期利润很高的时候,通过采用较低的利率假设,给企业人为调控利润,财务报表造假提供了的机会。所以,这里“无偏且相互一致的精算假设”就显得非常重要。精算假设的变化产生精算利得,会计处理确认为其他综合收益,且在后续期间不能重分类进入损益,所以,对当期的所得税税负没有产生影响。另外,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体现在财务报告披露上,新职工薪酬准则第二十七条,第四点: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所依赖的重大精算假设及有关敏感性分析的结果。从准则对这一点的要求看,精算假设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我认为对报告的主要影响体现为正确性与准确性两方面。
假期中业务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付职工薪酬;
核算
应付职工薪酬当中的设定收益计划核算比较复杂,不仅存在会计上核算难度,而且计算工作量也是非常大的,一般由精算师测算,具体数值计算原理会计只做了解即可。应付职工薪酬当中的设定收益计划核算共分5步,下面介绍理论和例题解析:
第一步,计算确定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现值(未来退休领取养老金的进行折现,折到退休时点)。
第二步,将上述现值平均分配到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用上述现值除以工作服务期间数)。
第三步,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将设定受益计划产生的义务归属于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第四步,考虑每一期间的利息问题(本期应付职工薪酬计提金额和上期累计应付职工薪酬贾总求得利息),并将该利息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第五步,确定应当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主要是指企业不能预计的过高或过低的职工离职比率、提前退休比率、死亡比率、过高或过低的职工薪酬、职工福利的增长以及折现率变化等原因,将会导致应付职工薪酬设定受益计划产生精算利得和损失。)
企业应当将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所产生的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并且在后续会计期间不允许转回至损益,但企业可以在权益范围内转移这些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确认的金额。
甲公司在2015年1月1日设立了一项应付职工薪酬设定受益计划,并于当日实施。该应付职工薪酬受益计划规定:
(1)甲公司向所有在职员工提供统补充养老金,职工在退休后每年可以额外获得12万元养老金,直至死亡。
(2)职工获得该额外养老金基于开始日起为企业提供服务,而且应当自开始日起一直为公司服务至退休。
为简化起见,假设符合计划的职工为100人,当前平均年龄为40岁,退休年龄为60岁,还可以为企业服务20年。假定在退休前无人离职,退休后平均剩余寿命为15年。假定适用的折现率为10%。并且假定不考虑未来通货膨胀影响等其他因素。
第三步,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就算每一期间的成本费用。456.35/(1+10%)19=74.62,以后期间以此类推计算。
(1)服务第1年年末:
借:管理费用 74.62
贷:应付职工薪酬――设定受益计划义务 74.62
(2)服务第2年年末:
①当期服务成本
借:管理费用 82.08
贷:应付职工薪酬――设定受益计划义务 82.08
第四步,考虑利息(上期末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数乘以利率确定)
借:财务费用 7.46
贷:应付职工薪酬――设定受益计划义务 7.46
③如果企业根据每期确认的设定受益计划义务提存资金,成立基金,并进行投资。则第1年末的基金金额为74.62万元,假定在第2年的利息收益为7.46万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设定受益计划义务 7.46
贷:财务费用 7.46
假期中业务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会计;
会计主体;
货币计量
随着电子商务的产生及其迅猛的发展,电子商务会计理念为从事会计研究的学者所了解熟悉,并由此产生了很多有关电子商务会计的理论及应用研究。本文以现阶段一些有关电子商务会计理论的研究误区为出发点,笔者认为,虽然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电子商务会计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促使传统会计理论失去其应有的应用意义,相反的,电子商务会计的出现很好的补充和完善了传统的会计理论的观点。
1 电子商务会计主体假设进一步拓展
对于会计主体假设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是否仍然适用的争论大都起源于“虚拟企业”的影响。所谓虚拟企业,是当市场出现新机遇时,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互补资源优势的企业为了共同开拓市场,共同应对其他的竞争者而组织的、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在信息网络基础上实现共享技术与信息,分担费用,联合开发的、利益风险共享的企业联盟体。有观点认为,由于虚拟企业的出现,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主体假设违背了其理论提出基础,已经不满足电子商务会计的发展要求,即: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理论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对于电子商务会计主体假设是否受到冲击这一命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以任永平教授为代表的一种观点认为:“虚拟企业不仅具有明确的企业边界,而且由于其核心功能的保留,也更具有竞争力的稳定性,因此,毫无疑问虚拟企业仍然满足会计主体的假设条件,不会造成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冲击”。而以孙克新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虚拟企业不是也不可能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假设不因虚拟公司的存在而受到否定或变更”。以庄明来教授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实体企业和虚体企业尽管企业运作经营迥然不同,但其共性都是以企业的形式存在着,既然承认它是一个企业,因而也就不可能没有会计主体。两者因运作平台不同,因而其会计主体假设的内涵也就有差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们无需质疑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主体假设是否有其存在的意义。因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虽然企业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边界变得模糊,但该虚拟企业仍明显独立于其他企业主体,有自己的主营业务和财务活动,因此从实质上来说虚拟企业仍是一个会计主体。另外,类似于集团公司。虚拟企业往往也由若干个实体企业组成,所不同的只是其持续经营时间周期有不确定性。也许由于其所构成的价值链是最具竞争力的促使本虚拟企业得以存续较长的时间,也可能由于市场出现某项需求而临时组建虚拟企业,待完成该项需求后又立即解散。虚拟企业持续经营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并不能否认会计主体的存在,只是将传统的会计主体的形式扩大化了,要求人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会计主体。
2 电子商务会计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所持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换,其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清偿。
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环境下,“虚拟企业”的出现为传统意义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由于虚拟企业是基于同一的短期或长期的战略目标而组建起来的,其也许会在较长时期持续经营,也可能很快被解散,更多的可能是随时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组合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大大缩短了会计核算的时间界限,甚至使企业随时都有面临清算、终止的可能。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持续经营假设已不适应电子商务会计的核算要求,理由是:它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前提——假定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应在放弃持续经营假设的同时选择企业面临解散假设。并借鉴清算会计的某些理论对虚拟企业进行会计处理。笔者认为。将持续经营假设变为清算会计假设是不恰当的。因为,即便是“虚拟企业”,其设立的目的也是为了生存、发展和获利,在其存续期间内资产将被正常的耗用,负债也将按时得到清偿,信息使用者仍要求会计系统定期提供会计报告。这与清算会计的实质不符。事实上,持续经营假设仍然有存在的理由。我们从持续经营假设提出的月的就可以发现,正是由于企业经营持续期间带有不确定性,才假定企业可以永久地连续经营下去,从而使会计原则、会计程序和方法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之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息。“虚拟企业”较之传统实体企业的稳定性较差,也更容易解散,但其存在的目的与传统企业是一致的,信息使用者对其提供财务信息的要求也与传统企业是一样的,因此,持续经营假设仍然是适用的。对于那些内部结构比较稳定,计划长期存续的“虚拟企业”来说,持续经营假设无可厚非,而对于单一由于市场出现的某项要求而迅速组建,而计划在完成该项需求后立即解散的“虚拟企业”,则可在其项目合作的计划存续期间作为其持续经营期,待合作项目完成后转为清算会计。
3 电子商务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活动划分为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会计期间通常为一年。称为会计年度或财政年度。会计分期实际上是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一系列的会计基本原则,如收入实现,费用配比等都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和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
对于会计分期假设是否仍适用于电子商务环境,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虚拟企业很可能在短时间内组合、解散,因此会计分期失去存在的意义,应以交易期间来代替会计期间,而取消会计分期;
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使会计信息的处理、披露将实现实时化,信息使用者可在网络上得到实时更新的会计信息,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因此,会计分期也就不必要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会计分期仍有存在的必要,而由交易期间代替会计分期是不妥的。一方面企业的交易期间有长有短,若某项目持续时间长达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则显然等到项目结束再提供财务报告的不恰当的。另一方面,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确使会计处理工作实现了电子化,可以实现会计信息的实时报送。但目前对于会计报告的审计工作并不能实现实时化,必须等到会计期末审计结束后。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而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讲,实时变化的会计信息会无限增大用户的信息负担,用户往往为贪求更新的会计信息而陷入到不断重新搜索的困境中,而无法做出恰当的决策。鉴于此,笔者建议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应用会计分期假设。比如对于计划存续期短于一个月的虚拟企业,即可用交易期间代替会计分期;
而对于计划长期存续的虚拟企业,则仍按照会计分期假设进行核算,由于信息使用者要求提供更为及时的会计信息,因此在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审计工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的缩短会计期间。
4 电子商务会计货币计量多元化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货币计量有两层含义:第一,货币是众多计量单位中最好的计量单位;
第二,货币价值稳定不变。选择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共同尺度,有利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用同一口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比较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代替了传统的物质资本等有形资产,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成为企业获利的主要源泉。然而传统的货币却无法满足对其的确认和计量。另外,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电子货币的出现,使资金在企业、银行、国家间高速运转,资本市场交易活跃,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冲击了币值稳定假设。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应建立多元化计量模式。在继续保持货币计量为主的前提下,引入非货币计量,增加对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计量以及对员工素质、企业竞争力等的非货币计量。而会计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大大减少了会计人员的烦琐工作,提高了会计处理速度和精度,因此也使会计敢于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外,增加币值变动的计量模式,根据币值变动的实际情况记录经济业务。如在涉及外币核算时,可按照经济事项发生当时的汇率即时折算人账,以克服在会计一报告时产生的各种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上的弊端。
5 结语
尽管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产活动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商务会计作为电子商务和传统会计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应用性学科,不可能颠覆传统会计理论及实务,而只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正、扩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任永平,电子网络回倾倒会计大厦吗,财务与设计,2001,(9)
[2]孙克新,虚拟企业与设计基本假设[j],上海会计,2001,(7)
[3]庄明来,电子商务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刘丹,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
假期中业务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
财务管理;
投资
决策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它是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中枢,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与之紧密联系的管理会计更是如此,为了使得企业更加容易辨别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笔者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做了详细的分析,为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以及及时有效的做出最优决策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概念
(一)管理会计
对于概念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的定义不同,各有各的观点,目前来说大家比较认可的观念就是“将企业目前和将来的资金运转作为服务对象,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最终目标,为相关企业的管理层提供科学依据,最终能够促进企业获得更好效益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管理会计最后的落脚点在“管理”上,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进一步管理,使企业的财务运转更具保障性,更加的科学、合理、高效。
(二)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财务的管理,包含了企业内部所有涉及财务的事件,它的侧重点在于财务。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财务管理更多的是对成本的预算和控制、核算、结算,以及对资金的把控,保证企业资金链的不断裂,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财务管理对企业的整体运转有一定的把控,将投资、融资、营运资金等融合到一个整体中,努力做到财务的优化结构、科学布局。
二、基本假设与原则
(一)管理会计的假设与原则
假设内容一:会计实体、持续运作假设。管理会计假定会计是具有实体且是连续运作的。“实体”是指管理会计所针对的对象是确定的,有固定的的范围和工作地点,尤其指出的是管理会计的层级性。“持续运作”指的是管理会计的实体处于持续运转的状态,也就是说企业的各项资金运转、企业活动等都是正常的运行的,反过来带动着管理会计的工作的正常进行。这两方面的假设将管理会计与企业日常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彼此互相影响,突出了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假设内容二:会计分期、计量单位假设。就分期和计量单位字面意思而言,我们可以理解,会计分期即使要求管理会计的工作人员将企业运营的各项资金活动的时间限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以确保能够及时的获取最新信息,方便企业决策。计量单位提示我们不要过于刻板,要学会变通,在设计、评估各项资金活动时不仅仅可以使用货币这一种计量单位,还可以使用例如时间、单位量等的计量单位。假设内容三:成本性态可分假设。这一假设是对成本类型划分的假设,它强调成本类型划分要依据企业的经营性质来划分,既可以划分为直接和间接的成本,又可以划分为固定资产成本和变动的成本。因此成本的划分类型具有动态可变性,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要有具体的划分方式来对成本进行区分,尽量客观的来划分,减少主观性。假设内容四:目标利润最大化假设。利润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家所追求的,他们往往认为,一个方案的优劣主要是看方案实施后企业获得目标利润的大小,而且企业往往会采用这些方案,并期待方案中的目标利润可以实现。但是在实际中我们会发现目标利润只是一个目标,它的实现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值得说明的是企业管理者不要将目标利润的方案看的那么美好,可行性与自我主观意志会限制其发展。原则:一些学者指出,在管理会计的原则要与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则相匹配,甚至是等同的,例如要遵循可靠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些学者根据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指出,管理会计的原则应该包括注重成本效益的原则、相关性原则、信息的可靠性原则、信息获得的及时性原则等。
(二)财务管理会计的假设与原则
假设内容一:有效市场假设。这一假设认为在投资市场中,投资者获得投资信息和承担的风险要与获益的多少相一致,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这样的市场行情就是有效的市场,例如当我们在炒股的时候,我们选择的股票的价格与我们自身获得的股票信息高度相关,那么这一股票市场就属于有效的市场,反之则不是。假设内容二:财务主体假设。该假设指出,为了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清晰准确程度,企业需要设定具体的财务主体,同时与股东等其他的主体相分离,否则我们企业的财务管理将陷入混乱的状态,无法识别盈亏。具体来说,企业应该将每一部分的财务进行单独管理,明确规定员工的工作范围、职责、权利等。假设内容三:持续理财、财务分期假设。与会计实体、持续运作假设相类似,持续理财、财务分期假设同样限制的财务管理的时间和范围,但指出了理财持续的时间要依据活动目标的完成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要持续到活动计划的终止。原则:一些学者就不同的假设内容提出了不同的财务管理原则,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市场的有效性要求我们要遵循双方交易的原则、信息传递的原则。财务主体假设要求我们要形成风险、成本与收益均衡原则。持续理财与财务分期假设促使我们形成了财务分期原则和可持续理财原则。但在实践当中企业最常用的就是成本与效益均衡原则,货币时间价值原则和理性理财原则。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共同特征与区别
(一)共同特征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虽然在概念上的侧重点不同,但是总结起来还是有很多的共同点,具体有:第一,二者都是致力于服务企业,提高企业在财务方面的管理水平。第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都是通过对以往做的不好的工作进行评估和纠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改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保障未来的发展,其共同的目的就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第三,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核算对象都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既可以核算企业整体的财务信息,也可以仅针对某一具体的活动,实现对资金流向的掌握,规避财务风险。第四,在财务信息的核算方法上比较统一,大多是采用账本等一些资料来进行统计分析,帮助管理层做出财务方面的决策,而且其方式比较灵活,不会有过多的要求,只要结果相近就好。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首先,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所针对的行为主体不同,即管理会计所针对的对象是企业本身为企业本身服务,财务管理是针对企业、员工个体以及融资的市场。其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所发挥的职能不同。管理会计是对财务管理的进一步管理,主要是对未来的计划、预测、考评、把控,而财务管理主要是对成本的预算和控制、核算、结算,以及对资金的控制,充分利用资金,保证企业资金链的不断裂,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最后,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所针对的行为主体不同,所以在分析财务信息的视角上也是不同的。
四、两者在投资决策方面的不同
第一,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工作时间点不同。管理会计会在项目投资之前做好充分准备,收集充足信息,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财务管理则相反,它会在进行投资决策后开始广泛收集信息,对投资进行管理,维持决策的正确性。第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对先进流的处理不同。财务管理会综合考量企业原有和即将要有的项目的现金流,并规定当总的现金流额度大于原有的现金流就得出可以投资的结论。但管理会计只关注将要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只要是正值就可以投资。第三,在折现率的选择上,财务管理通常是将企业的原有成本作为新近项目的折现率,然而管理会计则不会考虑企业自身的成本价值,而是一切都以现有项目为准,将本行业规定的基准利率作为折现率。
五、结语
目前,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笔者通过比较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职能、概念、决策方面的差异,希望借助这一比较使管理者清晰的知道两者之间的差异,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彼此的优点,加深两者的融合,进而帮助企业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作者:张程 单位:海南信瑞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心合.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新论[J].财经科学,1995,01: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