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工作计划 >

2023政协人才工作计划【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7-08 20:30: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紧急删除:13882551937、13808266089服务时间:8:00~21:00承诺一小时内删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政协人才工作计划【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政协人才工作计划【五篇】

政协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吴宗敏、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刘利刚分别就“大数据”和“3D打印技术”两个题目给全体中学生作了精彩的报告。他们根据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深入浅出的描述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无处不在的应用价值,一个个身边的案例分析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参观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又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前沿科技带给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在“3D打印实验室”和“火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研工作者向同学们介绍了先进的仪器并展示了奇妙壮观的实验过程,3D打印机的精确计算和数米高的龙卷火焰让人印象深刻,也让中学生从小强化了科技强国、实业兴国的信念。论坛的最后一天,9位英才计划中学生代表将参加英才计划的培养成果向各位专家作了汇报。同学们借助电脑幻灯片,展示了自己一年以来数学学科的学习收获体会、读书报告和科研论文。经过与会专家问辩和评判,所有的报告代表都评估合格,获得了田刚亲笔签字的《论坛参与证书》。

同学们纷纷表示,参加本次论坛活动除了学到数学知识之外,更重要是感受到了数学大师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正如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同安第一中学的杨少萱同学在报告中说的:英才计划不是在选拔“解题机器”,而是在于培养那些具有创造力,对数学怀有真诚热爱,并愿意以好奇之心不断探索下去的人。它需要有一种热情,只有拥有这种热情,数学的学习才能历久弥新,才能时有收获。这是英才计划带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

最后,田刚应邀发表了讲话。他说,中学生英才计划是中国科协为发现和培养我国基础学科科技创新人才,于2013年在教育部支持下开展的一项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共同组成了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田刚寄语所有热爱数学的青少年朋友:要时刻充满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科研的道路上耐得住寂寞,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喜欢数学、从事数学,将来成为数学大家族的一员。

政协委员辽宁调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

7月23-25日,由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带队,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决策咨询委主任齐让,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李和平,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综合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易建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院研究员周伟江等政协委员一行就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赴辽宁省进行专题调研。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主任徐延豪,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文志,教育部科技委、农业部科技司、卫生计生委宣传司以及中国科协办公厅、科普部,辽宁省科协等有关同志参加了调研活动。

7月23日,调研组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了全国政协科协界《科学素质纲要》调研工作座谈会,与辽宁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省长刘强,辽宁省政府副秘书长上官炜星以及省纲要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进行了座谈。调研组认真听取了辽宁省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康捷,以及教育厅、科技厅、农委、卫生计生委、新闻出版广电局、社科联所作的工作汇报,对辽宁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就如何开展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以及辽宁省当前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点和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

秦大河说,辽宁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把社科联吸收为成员单位,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的融合作用,这一举措非常好。他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紧密,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充分发挥好科学技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他指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是全国政协科协界别委员的提案和大会发言的重要题目。

齐让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是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基础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辽宁省重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成效很明显。就下一步辽宁省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他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进一步重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把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进一步提高辽宁省的人均科普经费。三是进一步抓好辽宁省的科普电视栏目建设,提高科普电视栏目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四是进一步抓好科普资源工作,提高科普内容的科学性。

政协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依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的总体要求,为做好计划的组织实施,特制定本方案。一、基本要求(一)总体目标。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相关行业领域以及地方重点发展规划,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二)重点任务。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为保障,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三)协同创新中心类型。

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2.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3.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4.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四)实施范围。

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五)实施周期。

“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教育部、财政部每年组织一次“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认定,通过认定的中心建设运行满四年后,教育部、财政部将委托第三方评估。二、实施原则(一)统筹部署,分层实施。

各类高校应按照“2011计划”的精神和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机制体制改革,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制订校级协同创新计划,先行先试,积极培育。鼓励各地设立省级2011计划,结合当地重点发展规划,吸纳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协同创新体,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营造协同创新环境氛围。发挥行业产业部门的主导作用,利用行业产业部门的资源与优势,引导和支持高校与行业院所、骨干企业围绕行业重大需求开展协同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在此基础上,国家每年评审认定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分层实施、系统推进的工作机制。(二)分类发展,择优支持。

根据不同需求协同创新的任务和要求,分类型开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明确有针对性的建设要求、准入条件、评审标准、管理机制以及绩效评价工作体系。在高校、地方、行业等前期充分培育的基础上,每年择优遴选出符合“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具有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具备良好机制体制改革基础的协同创新体,认定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

(三)广泛聚集,多元投入。

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充分汇聚现有资源,积极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面向科学前沿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资源和投入,形成集聚效应;

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汇聚行业、企业等方面的投入与支持;

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优质资源,吸纳社会支持,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经评审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可给予相关政策倾斜和引导性、奖励性的资金支持。三、计划管理

(一)领导机构。

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成立“2011计划”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办公地点设在教育部。

(二)专家咨询委员会。

由来自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国际的知名专家组成“2011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重大政策、总体规划、评审认定、监督评估等提供咨询。

(三)第三方评审、监督机制。

引入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审、监督机制,开展论证评审、定期检查和阶段性评估等工作,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

评审专家选取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国内具有较高威望的战略科学家;

长期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事业行政管理的知名专家;

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发展状况、有较深学术造诣的国内外专家;

同时,评审专家还必须对协同创新有较深认识和了解,为人公正,精力充沛。四、实施方式

“2011计划”的实施分为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三个步骤。(一)培育组建。

依据计划实施原则,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行业产业和高校组织前期培育。重点开展协同创新方向确定、协同创新体组建、创新资源与要素汇聚、创新环境与氛围建设等,逐步形成协同创新的新平台和新机制。

1.确定协同创新方向。从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行业、产业、地方的重大需求出发,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与特色,确定协同创新方向。方向选择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体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避免成为单纯的研究项目。

2.组建协同创新体。由高校牵头,积极吸纳国内外优势力量,形成强强联合的协同创新体。建立实质性协同的组织管理机构,并结合协同创新体的特色与能力,切实地选择协同创新的模式与类型。制定整体实施路线,明晰各方职责,确定具体分工,建立协同创新的新平台。

3.汇聚创新要素与资源。发挥协同创新的聚集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国家、行业等方面的资源,积极吸纳地方、企业以及国内外社会的支持与投入。以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加快与基地、平台、资本、信息、成果、仪器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整合,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

4.构建创新环境与氛围。结合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的要求,系统设计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人员聘用与考评方式,完善高校学生培养机制,建立有组织创新、协同管理、资源整合与成果共享等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长效机制。(二)评审认定。

在培育组建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按照组织申报、专家评审和综合咨询的程序,每年认定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1.申报条件。

(1)方向选择应符合重大科学前沿或国家、行业产业和地方的重点发展规划,协同创新模式选取合理。

(2)已建立了实质性的协同创新体,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和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

(3)从协同创新的实际出发,在组织管理、人员聘任、科研考核、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机制体制改革,方案具体,措施得当,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4)按照新的人才选聘机制,已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优秀团队,具备解决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所有聘用人员不得在其他协同创新中心兼聘。有充实的科研任务,主持承担了一定数量在研国家、行业、地方以及企业等方面的重大项目。有效地整合了相关的各类创新要素,形成了较强的资源汇聚能力,相关各方面的支持落实到位。

(5)牵头高校和主要参与高校,协同创新方向依托的主体学科须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建有运行良好的部级或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具备组织开展协同创新的能力和实力。在基础设施、研发平台、仪器装备、日常运转等方面,能够为协同创新中心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支撑与保障。

2.评审程序。

(1)组织申报。采取限额推荐的方式,经牵头高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送到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其中,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须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和推荐,教育部直属高校可直接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2)专家评审。经形式审查合格后,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第三方按照申报的类型,采取答辩的方式对申请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评审。评审专家组按一定比例择优提出建议名单,并形成专家组评审意见。

其中,科学前沿和文化传承类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以学术同行和管理专家为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和境外专家参与;

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要充分发挥行业产业部门、企业管理和研发人员的作用;

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要突出地方政府、骨干企业与同行专家的有机结合。

(3)综合咨询。由“2011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采取会评的形式,在听取汇报、审阅材料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咨询意见。

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综合咨询意见,提出拟认定的建议名单,报领导小组审议后,批准认定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

3.评审要求。

除上述申报条件中提出的共性要求外,针对不同类型协同创新中心,设定具有针对性、特色化的评审标准。

(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

――符合科技前沿发展的趋势,且我国在该方向的研究具有较好基础。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能够代表我国该方向的最高水平,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基础与能力。

――已经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机制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创新模式和运行管理机制。

――已经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人才与团队,队伍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主要负责人在国际学术界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校,依托的主体学科原则上应进入esi学科排名的前1%,并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或优秀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

――符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规划,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需求。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能够代表我国该方向的最高学术和人才培养水平。

――结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色,在人员聘用考评、人才培养以及管理运行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机制体制改革,建立了跨学科、跨高校乃至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机制。

――已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人才与团队,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任务明确,分工具体。主要负责人具有较高学术威望、较强的开拓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校,在该方向上应具有较强的学术积淀和较明显的学科优势,依托的主体学科应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已建有相应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3)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

――切合国家及行业产业的重点发展规划,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基础,得到行业产业部门的充分认可和有力支持。

――已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机制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机制和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有组织创新的模式。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主要负责人在行业产业中具有较高声望和影响。

――牵头高校以及主要参与高校,须在行业产业内具有明显特色和行业企业的影响实力,依托的主体学科应处于国内领先行列,并建有相应的国家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基地。

――参与企业、研究院所等应是行业内领先、影响力强,具有较好研发基础和对重大技术创新的需求与接受能力。有效地聚集了多方资源,得到了参与企业的实质性投入。

(4)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

――符合地方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重点规划,协同创新体组建合理,并拥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基础。牵头高校在该方向、该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具备协同创新的牵头实力,参加企业应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的产业影响力。

――已开展了相关的机制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化的人员聘用与流动方式,形成了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新模式,改革成效明显。

――牵头高校依托的主体学科应切合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并建有相应的部级或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

――得到省级协同创新的支持,在支撑区域创新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三)绩效评价。

“2011协同创新中心”坚持动态、多元、融合、持续的运行机制,建立由协同创新体以及其他方面代表组成的中心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负责中心重大事项的决策。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设立相应的组织和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中心的运行管理。中心成立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负责把握学术方向、指导人才培养、参与人员遴选、推动国内外合作等。牵头单位应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在人、财、物等方面为中心提供必要的支撑和条件,在政策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以确保中心的良好运行和预期目标的实现。

加强对“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评估,建立年度报告和周期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年度检查以协同创新体自查为主,牵头高校应在每年年初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中心上一年度的进展报告。中心运行满四年后,教育部、财政部委托第三方组织评估。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对于成效显著、评估优秀的中心,可进入下一周期的实施。对于评估不合格的中心,国家将要求其整改或予以裁撤。五、支持措施(一)政策支持。

经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高校应在自身现有的条件和能力范围内,给予中心充分的政策支持与保障。在此基础上,国家、地方将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给予中心新的、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使之成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政策汇聚区,成为高校改革优先发展的实验区。

1.在人员聘用与评价制度、人才培养机制、招生模式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赋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改革的相对自主权。

2.在研究生招生、优秀人才计划、公派出国学习和交流等相关资源配置方面,给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和倾斜支持。

3.在组织申报国家相关科技、文化、人才以及行业重点任务时,给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优先支持。(二)经费支持。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经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可给予引导性或奖励性支持,主要用于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和形成协同创新机制直接相关的开支,不得用于与协同创新中心无关的支出。具体开支范围和资金核定办法由财政部、教育部在资金管理办法中另行规定。

牵头和参与单位须严格按照国家财政的有关规定,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并接受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将作为中心年度检查和阶段评估的重要依据。一旦发生违规违纪现象,将从严从重处罚。情节严重的,可直接撤销“2011协同创新中心”。六、其他

“2011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评审认定办法、绩效评价办法等另行。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类型:

xxxx协同创新中心

实施方案(试行)

主管部门(公章):

牵头单位(公章):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二o一年月日

信息表

中心名称

中心类型

科学前沿 文化传承 行业产业 区域发展

推荐部门(可多个)

牵头

单位

情况

单位名称

牵头人

姓名

年龄

职务/职称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主要

参与

单位

培育

组建

情况

包括:协同创新体构建与分工、已开展的机制体制改革、资源汇集与获得的支持情况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效(限500字内)

起止时间

下阶段

主要

任务

包括:新的机制体制改革重点、可新增资源与支持情况、人才引进与聘任以及主要研究计划等(限500字内)

拟申请国家

政策与专项

经费支持计划

概述(2000字内)1.建设背景2.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3.前期培育组建情况4.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5.预期成效与社会贡献一、建设依据、背景与意义1.1协同创新方向选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2该方向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3我国在该方向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机制体制问题

1.4开展协同创新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二、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2.1近中期发展目标

2.2整体发展思路

2.3重点建设任务

三、申报基础与培育组建情况

3.1牵头和主要参与单位的已有基础与影响力

注:在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的基础和代表性工作

3.2协同创新体的基本形式、主要构成与任务分工

3.3已开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主要措施

3.4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3.5创新要素的汇聚情况

注:包括部级或教育部重点平台、基地整合,现有用房、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后勤保障等基础条件

3.6已获得的相关支持情况

3.7前期培育取得的其他主要成效

四、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

4.1新的机制体制改革计划与措施

4.2拟开展的主要研究计划与重点任务安排

4.3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计划

4.4新的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

4.5实施周期与年度计划安排

五、中心组织管理保障与政策支持

5.1组织机构与职责

5.2管理运行方式

5.3骨干人员介绍

六、政策支持与保障

6.1已建立和落实的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

注:包括部门、行业、地方、高校等已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以

及已有的各类部级基地和教育部平台等

6.2希望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

七、经费需求与筹措方案

7.1总体经费需求与测算依据

7.2经费筹措及落实情况

注:部门、行业、地方、企业、985工程、211工程以及高校自

筹和其他方面的投入等

表1:

来源

支持方式

(含项目名称)

金额

(万元)

支持

年限

可使用的

主要范围

7.3专项经费总体使用计划

注:须扣除筹措经费中可解决的部分后,详细说明中央财政专项

资金的总需求和使用计划、年度需求和使用计划以及协同创

新体间的分配计划等。

八、预期成效

8.1科技产出

8.2人才培养

8.3学科发展

8.4社会贡献

政协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工作汇报

我镇共有41个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4.76万人,已婚育龄妇女9202人,现有计划生育协会组织47个,协会会员3600多人。近年来,镇村计生协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服务职能,组织和发动广大理事、会员积极带头,主动参与,为全镇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作出了贡献。

一、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努力提高协会的工作能力

实现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21世纪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必由之路。我镇自2004年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在此工作中,计生协会始终是一支重要力量。

1、制定自治章程,协会尽职尽责

在试点的基础上,镇协会于今年3月份向全镇印发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的基本框架,各村协会根据各自的村情,多次召开理事会对有关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协会理事更是逐家逐户登门征求意见,在求得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适合本村实际的《章程》。片玉村协会副会长钟帮凯每天晚上都要走访5个以上的农户,听取他们对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合理化建议。村民的意见在《章程》的制定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永忠村对及时落实节育措施的育龄群众适当补助营养费;
松木村对领取《独生子女证》的每年发放保健费60元;
梓木村将主动放弃再生育家庭的奖金由500元提高到1000元。目前,全镇41个村已有39个依法制定《章程》,39个《章程》是39个不同的版本。

2、签订自治协议,理事亲历亲为

《章程》制定以后,各村协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与农户签订《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协议书》上。由于部分群众对签订《协议书》不理解,各村理事率先示范,广大会员积极带头,主动签订。其他农户,则是由协会理事亲自登门做思想工作,逐个消除抵触情绪,保证了签订率。新檀村协会理事王君贤,仅在协议签订过程中走访农户就达30多户次。据统计,已有37个村与农户签订了《协议书》,签订率在80%以上。

3、履行自治职能,会员任劳任怨

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关键在发挥协会会员的积极性。各村协会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开评选优秀小组长和优秀会员,调动了会员的积极性。柞子村李军文与吴玉拾是再婚夫妇,2004年6月生育一个小孩,按要求应当落实女扎手术,但吴玉拾不同意。针对这一情况,会员龙桂英、康文莲联合本组8名会员,向吴玉拾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一条一条讲解《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终于把小吴的思想工作做通,李军文愉快地落实了结扎手术。咸新村村民钟小红外出深圳打工,按《章程》规定,应当向村上放出保证金500元,但她说村里的规定不算数,要看上级政府的文件,协会会员朱新兵、王逊若及时赶到,告诉她《章程》是按照法律的规定,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具有法律效力,每个村民都应当主动遵守,经他们一说,钟小红没有再固执己见,按要求放足了保证金。杨林村会员×××,在一次偶然的交谈中,听说本村村民贺姣娥计划外怀孕,及时将情况向镇里反映,工作按图索骥,找到对象做通工作并落实了引产手术。在今年秋季,仅由协会会员提供线索,查实后落实流引产的就有6例。

二、充分发挥协会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协会的社会影响

1、开展“关爱女孩行动”。

2003年,我们对农村两女户发放《计划生育优待证》,持证家庭可享受200元养老保险补助,在其小孩考取大学以后,由镇财政发放1000-5000元的“女孩成才奖学金”,到目前为止,已发放《优待证》386本,镇财政解决养老保险费6.88万元,发放“成才奖学金”2份。2004年,“关爱女孩行动”在前塘村、柞子村试点,两个村对持证家庭再补助保险费200元,并对其小孩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免费入学。2005年,“关爱女孩行动”扩大到35个村,其中有高桥村等35个村对女孩户补助养老保险,新边村等13个村对女孩户入学进行学费补助。

2、督促落实计划生育家庭的法定社会经济政策

2004年7月,镇协会牵头,邀请县计生技术专家进村入户开展妇科病查治,共接诊育龄妇女551人,查出妇科病患者216人,其中子宫肌瘤3人,内分泌紊乱21人,各种妇科炎症患者192人,使这些对象及时得到合理治疗,有效地改善了生活质量。2004开始,镇财政对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农村家庭,每月发放独生子女保健费10元。2005年,各村协会积极建议,在《章程》中增加了对独生子女户的优待措施。据统计,有松木村等20个村规定了对独生子女家庭的优待措施;
新中村等23个村对自愿放弃再生育的家庭给予奖励;
龟灵村等9个村对及时落实孕检和节育措施的夫妇进行补助。

3、协调各部门对计生困难家庭进行重点扶助

镇计生协积极与各部门联系,协调各部门在资金扶持和社会救济时,尽量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倾斜。2004年,我镇共救济和扶助1654户,其中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有1263户,占76.4%。镇计生协会也自筹资金对困难家庭进行帮助,2005年9月,协会组织会员募集资金7500元,开展扶贫助学活动,为37个村的50个计生困难家庭解决了小孩上学的实际困难。

4、广泛开展新型生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镇计生协每年印发各种宣传资料2万余份,书写红纸标语8000多条,举办知识讲座200多场,更新板报墙报150多期,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2004年初,协会向全镇发出公开评选“好婆婆、好媳妇、计划生育模范户”的倡议,各村计生协积极响应,共推荐了30多名候选人(家庭)。最后评选出公益村王冬英、永忠村曾国华、双桥村熊满娥(家庭)上报县计生协,并对熊满娥一家模范落实基本国策的典型事迹摄制了专题片,在县电视台和镇差转台滚动播放。2005年,镇协会发动广大理事、会员宣传奖励扶助政策,严格按照上级要求逐户进行核实,全镇上报奖励扶助对象37人,准确率为100%。7月29日,镇里举行隆重的奖励扶助金首发仪式,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的宣传活动推向高潮。在集中整治“两非”联合执法行动中,广大会员积极提供线索,领导小组根据线索进行排查,查实洪山实业公司职工医院有非法鉴定胎儿性别行为,目前,此案已报市计生委和市卫生局进行处理。通过协会会员的积极工作,基本国策进一步深入人心,群众的生育观念进一步好转,2005年,全镇计划生育率达到96.14%,性别比为109.5,基本趋于正常,1-9月,共有69对夫妇主动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三、我们对做好计生协工作的几点体会

1、计生协履行职能,必须有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任何工作都要有党的正确领导,计生协工作也不例外,领导重视对协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协会提出“健全组织、落实经费、加大宣传、强化服务”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政府明确,协会活动经费由2003年占计划生育事业费的6%,提高到了2005年的10%,协会理事按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标准享受60元/月的岗位津贴,村计生协常务副会长享受20元/月的定额补贴,有相当一部分村也为村协会单列了工作经费,为协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2、计生协开展活动,必须有一支得力的专职会长队伍

选好“领头雁”是我们加强协会组织建设的最主要任务。2004年是“协会组织建设年”,党委中心组认真学习了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协会召开了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并分责任区成立了五个分会,由责任区主任兼任分会会长。与此同时,我们还对17个村协会进行了改选。通过换届和调整,镇村协会专职会长的结构更加优化,全镇47个专职副会长中,有正处级干部1人,副处级干部1人,正科级干部8人,退休老干部、老教师35人,为协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3、计生协有所作为,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

计生协是我国最大的群众组织,协会的作用发挥好了,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就上去了。我镇协会按照上级要求,建立了一套严密有序的组织体系。各村均由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任会长,由会员代表会议推选德高望重的“五老”担任专职副会长,并配备3-10名理事。一般在每个村民小组成立协会小组,每个会员都联系了1-2名育龄妇女。会员随时掌握联系对象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及时向育龄群众提供有效服务,从而使协会活动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群众在享受到协会提供的生产、生活和生育服务以后,主动要求加入协会这个组织里面来。

四、计生协工作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协会会员利益难以维护

计生协会由政府机关直接产生,不是会员自发、自愿组建,因此,协会考虑的主要是为政府做些什么,而不是为社会和群众做些什么,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而协会会员又多是按自上而下确定的比率,由各级组织推荐,往往不能真正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从而导致计生协会难以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很难时刻维护会员的利益。尤其是当政府与会员的利益不一致时,计生协会很容易放弃自身利益而站在政府的立场上,导致计生协会凝聚力不强。这是协会工作亟需引起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2、协会人员配备严重不足

社会的发展要靠人才去推动,计生协会的发展也一样,缺乏人才,协会就难以发展。而现在,计生协会工作人员的配备很难适应协会本身发展的要求。乡镇计生协会只有一个专职副会长,且都是退线或退休人员,其余全是兼职人员。几万人口的一个乡镇,要靠这一个甚至只有“半个”人员管好协会工作,困难可想而知。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乡镇配备专职秘书长,以解决专职会长疲于奔命的问题。

3、协会工作经费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政协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台湾地区 产业竞争力 情报服务 ITIS计划

[分类号]G350

1 引 言

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活动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1969年,隶属于台湾“经济部”的原金属工业研究所建立工业经济室,开展机械制造、钢铁冶金等行业的情报服务。1987年资讯工业策进会成立资讯市场情报中心,致力于台湾信息产业的情报研究与服务工作。同时,工业技术研究院、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等机构也在开展相关产业的情报服务工作。1989年7月,台湾“经济部”技术处组织协调七家财团法人机构的产业技术情报服务而建立一个跨领域的情报服务平台,即产业技术知识服务计划(简称ITIS计划)。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活动不断调整完善稳步发展,推动了台湾地区的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其中,ITIS计划及其参与机构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这些机构所从事的活动基本能反映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现状,其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都展现着自身的特点,对大陆地区从事相关的情报服务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 ITIS计划及其参与机构概述

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主要以ITIS计划参与机构为主体,政府有关部门通过ITIS计划进行统筹协调。ITIS计划是一条主线,通过这条主线我们可以对台湾地区进行此类情报服务活动的机构进行梳理,因此有必要对该计划着重笔墨,其中工业技术研究院与资讯工业策进会又是ITIS计划中最为主要的两个机构,也将重点介绍。当然,台湾地区也存在着一些提业研究报告等服务的私人企业(如龙格企管等),此类以营利性为目的而不是为本地区产业竞争力提升服务的机构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2.1 产业技术知识服务计划

产业技术知识服务计划(Industry&TechnologyIntelligence Service),是“经济部”技术处为提升台湾地区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而执行的一项计划,通过组织协调七家财团法人机构的产业技术情报服务而建立起来的一个跨领域的情报服务平台。“经济部”技术处负责政策与计划督导,并且设立专门的“ITIS专案办公室”,每年政府有专门的经费来支撑该计划的实施。

ITIS计划由七家参与机构具体实施,各参与机构所服务的领域有所倚重,因此该计划会分解成为一些子计划,然后由各个成员单位承担与实施,其中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和资讯工业第进会(简称“资策会”)承担了较多子项目,是该计划的两个主要参与机构,下面将做着重介绍。需要说明的是,ITIS计划并不能涵盖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活动的全部,各参与机构本身也在从事着大量的情报服务工作,如表1所示:

2.2 工业技术研究院

工业技术研究院,为台湾“经济部”于1973年出资成立的财团法人,是一个带有强烈官方色彩的民间研究机构。工研院一方面致力于科技的发展,以“科技创造经济价值”为研究导向;
另一方面也将服务触角伸到产业界,从商品检测、技术升级到产业情报服务。

近年来,台湾地区产业对外面临大陆与东南亚低价竞争,对内面临生产要素不具比较优势的双重威胁,工研院于2000年将以往分散在各单位的产业情报服务进行整合,特组织成立了产业经济与资讯服务中心(Industrial Economics&Knowledge Center,IEK),后更名为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

IEK是工研院专门的产业情报研究和服务机构,一方面主要强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提供专业的情报与顾问服务,为客户创造整合性附加价值及促进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致力于产业研究,带动台湾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IEK的角色有两个:不断进行产业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接受企业委托进行专案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顾问服务。

2.3 资讯工业策进会

资讯工业策进会,成立于1979年,是台湾“经济部”为推动岛内信息产业发展而成立的财团法人机构,深入参与台湾信息产业相关政策的制定与产业发展规划,被称为台湾信息产业的“智库”。

资策会产业情报研究所(Market Intelligence&Consulting Institute,MIC)成立于1987年,起初名称为资讯市场情报中心,2009年改为现名,建有产业情报网。MIC全面面向产业需求,专注于信息产业的市场、产品、技术以及竞争态势的研究,重点对亚洲信息产业大国进行深度的区域分析,以协助台湾地区信息产业的规划与发展。

在MIC的自身定位上,一方面作为政府的智库,前瞻产业发展,协助政府规划产业政策与技术发展蓝图;
另一方面又是产业顾问,提供企业稳定严谨的产业情报,协助产业繁荣发展。MIC主要为全球资通讯厂商、金融投资界以及学术研究等机构提供即时的产业决策情报与顾问服务。MIC还通过对全球信息产业内的标杆企业进行研究,并通过各种方式分享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以协助岛内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

2.4 ITIS计划其他参与机构

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简称“金属中心”),致力于金属及其相关工业生产与管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金属中心在企划推广处设有产业研究组,进行相关产业的情报研究与服务工作。

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简称“生技中心”),致力于台湾生物技术及其相关产业技术研发、产业政策及市场研究等活动。生技中心设有产业策进处,进行生物技术产业相关政策的研究,协助政府进行产业规划和政策制定,并不断向业界学界提供岛内外生物研发技术及市场咨询服务。

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简称“食工所”),是台湾地区食品科技界最完善的研发训练机构,近年来亦涉及生物产业。食品所建立了“食品产业知识库”,向产业界提供市场咨询、产业评析、产业报告等方面的情报服务。

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简称“纺织所”),是台湾地区首要的纺织品研发机构。纺织所设有产业资讯与推广部,主要执行ITIS计划的纺织领域部分,进行纺织产业的情报服务工作。

台湾经济研究院(简称“台经院”),主要从事岛内、外经济及产业经济的研究,通过政策研究服务、产业经济资料提供、景气预测资料、顾问咨询等形式向政府以及产业界提供情报服务。

3 ITIS计划参与Sit构情报服务模式分析

ITIS计划参与机构均为政府捐助财团法人,政府捐助财团法人所扮演的就是政府政策的实践者和执行者的角色,其任务就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政策目标。

工研院是“经济部”依据设置条例由政府出资创立基金设立,资策会则是由“经济部”与民间企业共同捐助,为促进台湾信息产业发展而创建,金属中心和纺织中心是在原来机构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政府资助财团法人,食:[所、生技中心以及台经院尽管是由民间捐助成立,但成立之后受政府资助以及接受政府委托专案。这7家财团法人或多或少都打上了政府背景的烙印,强烈的政府背景也影响着其服务对象、服务方式以及服务内容等方面。

3.1 服务对象

ITIS计划参与机构是政府相关产业政策的实践者和执行者,特定的机构背景也决定了情报服务对象,这些机构都无一例外地将自身定位为政府相关产业幕僚以及产业助手。

政府相关产业幕僚,即除了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翔实、完整、专业的产业情报服务之外,还进行科技与产业政策研究,帮助政府科技政策的形成与决策,协助政府进行产业发展规划。例如资策会长期以来担任政府信息产业相关政策智库,但凡资讯、通讯、数字内容、数字学习、软件、信息服务、信息安全等产业竞争力分析、科技法规研究、产业发展方向规划等,资策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具体建议,促进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工研院IEK设有政策研究组,进行国际科技政策、产业技术、提升地区创新系统以及台湾地区整体竞争力的相关政策研究。

产业助手,即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为企业提供各类产业情报,帮助企业掌握岛内外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并进行产业分析人才的培训;
另一方面还接受企业委托,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工研院IEK、资策会MIC、食工所、金属中心、台经院均建有自己的产业情报网和相关的产业资料库,为业界提供更为快捷方便的情报服务。

总体来说,台湾地区ITIS计划参与机构的产业情报服务对象可以总结为图1:

3.2 服务方式

台湾地区ITIS计划参与机构的情报服务内容与方式可谓多种多样,如表2所示:

3.2.1 政策智库服务政策智库服务根植于这些机构的产业政策研究,通过对相关产业技术以及市场状况的长期监测,强化对科技行政机构的政策咨询服务,提供政策规划与决策支持。政策智库服务的主要方式为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委托专案,具体来说就是进行课题研究,举办研讨会与专业论坛。

3.2.2产业咨询服务产业咨询服务按照内容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管理咨询服务。立足于解决企业在生产运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提高运行效益;
协助企业进行顺利转型,以应对岛内外竞争。

・技术经营策略咨询服务。针对企业的研发投入,进行专利分析、技术应用与产品市场的分析研究。作为企业研发或技术经营与投资的决策参考。

・前瞻技术发展策略咨询服务。这些机构本身就拥有很强的技术研发实力,因此可以提供针对新产品的前瞻技术研发服务,为企业提供新产品与前瞻技术发展策略咨询服务。

3.2.3研讨会服务及培训服务这些产业情报服务机构每年都会举办多场技术和市场研讨会,内容多为岛内外相关产业技术趋势以及投资商机等。另外工研院以及资策会每年还会举办针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战略管理人员的系列研讨会,进行产业分析等能力的训练,这是一种高层次的产业竞争情报服务。工研院以及资策会均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科技管理、产业分析、企业运营等方面的课程,进行相关人才的培训服务。

3.2.4专业情报网 台湾地区产业情报服务机构均建有专门的服务网络进行情报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涉及到产业资讯服务、年鉴等出版品、相关研讨会等。工研院、资策会、食工所、金属中心、台经院还建有自己的产业资料库。以工研院IEK产业情报网为例,可以看出该平台的服务项目和内容,如表3所示:

4 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特点分析

4.1 强化服务内容

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内容涉及多个产业,从ITIS计划即可看出,该计划涵盖电子信息、机械金属、化学民生及生物医药等产业,所涉及产业主要与ITIS计划参与机构所擅长领域有关(各参与机构所专注的领域具体见表1),且这些产业均为岛内经济主导产业。从服务深度上来看,包括产业、产品、厂商、技术四大层面,各研究机构所做研究主题均要对这四大层面做深入的探讨与分析。通过表4可以直观展现各机构的情报服务广度和深度。

4.2 支持中小企业

ITIS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扶植中小企业来促进台湾地区的产业升级。ITIS各参与机构在进行相关产业的情报服务过程中,对中小企业也进行了较大力度的倾斜。ITIS计划“智网”的情报服务对中小企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优惠服务,例如享受ITIS计划“智网”的服务需要一定的“储值点数”,这些“储值点数”的售价对于中小企业(依据台湾地区的相关认定标准)要比非中小企业相对便宜,ITIS计划的参与机构在执行与ITIS相关委托计划时(受ITIS计划委托举办研讨会、培训班等)也会对中小企业进行一定的优惠,并且,在此基础上“ITIS计划专案办公室”还不时推出所谓的中小企业贴心方案,对中小企业进行进一步的优惠。另外,对于一些政府组织的相关产业趋势研讨会等,政府有关部门都会给予参会中小企业相关的会赞补贴或者力度较大的优惠,如“经济部”工业局与资策会联合举办的“绿色科技与能源发展趋势研习班”中,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参会补贴达到50%。

4.3 重视人才培训

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活动中非常重视情报分析人才的培训,ITIS专案办公室的职能之一就是进行产业分析人才的培训,人才培训的参与机构为工研院和资策会。工研院设有产业学院,除了进行工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之外,对产业分析人才的培训和认证也比较重视,工研院IEK也有对产业分析人才的相关培训课程,培训方式以研讨会为主。资策会MIC设有产业顾问学院,自2000年成立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套渐进式的、针对不同层次人员的培训方案和课程规划,总共进行了超过10 000小时的培训,累计培训超过5 000人次,学员涵盖了多个产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在线学习,亦有现场学习和研讨会。

为了配合ITIS计划中有关人才培训目标的实施。政府有关部门和业界共同推动了“台湾亚太产业分析专业协会”的成立,该协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产业分析师、资深产业分析师以及产业顾问的资格认证工作。

4.4 政府作用介入

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之所以为台湾地区产业升级及其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尤其是“经济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政府在其中的作用贯穿于台湾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情报服务的始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上产业情报服务机构均具有或多或少的政府背景,政府资助或者专案是这些机构的主要经费来源,而由政府出资所成立的法人财团更是接受“经济部”的监督与指导。其次,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这一点集中体现在ITIS计划,台湾“经济部”设立专案办公室,并提供支撑经费,通过该计划,将分散的各产业的情报服务整合成一个政府介入、产业参与、各服务机构实施的服务体系。

5 结语

政协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全面发展是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即使规定gdp上去了,但人口数量降不下来,出生人口素质得不到全面提高,仍然对全面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人口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发展问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放在首位,坚持现行的生育政策不动摇。只有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科学决策,才能确保人口目标的实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发展是否成功最终要看发展成果能否惠及最大多数人,要看多数人的创造性是不是得到充分发挥。人口计生工作是政策性很强的群众性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伟大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在现阶段,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求与相当一部分群众的个人、家庭现实利益要求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经过30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少生了4个亿,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降至目前的1.8左右,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40多年的社会抚养费较低,劳动力资源充裕,财富积累水平较高的“人口红利期”,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我们也要看到,人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7—22岁年龄组人口中,每年死亡人数近一半是独生子女,这些意外夭折,给其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痛苦。在采取各种避孕、节育措施的育龄群众中,仍有少数手术并发症。在农村还有近一亿家庭的独生子女教育面临种种困扰,每年有几十万女胎被选择性别中止妊娠,部分女孩的出生权和生存权受到侵害。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在工作、生活中遭到意外伤害。这些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相协调。在以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强调发展的公平性。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和人民群众这个“小家”的关系,既着眼于国家整体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又要切实维护好群众的个人利益和现实利益,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在实行计划生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让每个人都因发展而获得利益,因发展而得到幸福,这是深入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任务。

二、用科学发展观实现计生委、计生协互联、互动、互补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成立2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协会活动蓬勃开展,协会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已成为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要力量,成为推进城乡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群团组织,在行政管理、服务机构、社会团体、自治组织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决定》的颁布又为协会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赋予了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决定》直接提到了协会的三项具体工作,一是“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成立计划生育协会”;二是“开发计划生育保险险种”;三是实施“生育关怀行动”,并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在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后计生协必将承担更多的为广大育龄群众直接提供服务的任务,只有实现计生委、计生协互联、互补、互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协会作用,共同为促进人口计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各级党委政府、人口计生委重视和支持计生协的工作,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是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要求。要鼓励和支持计生协充分利用群众团体组织的优势,进一步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并按照群众组织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协会力所能及的宣传服务活动,打造“生育关怀品牌”,体现政府部门、群众团体目标的一致性。真正实现互联、互动、互补,人口计生委和计生协都要尽快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的问题。

三、用科学发展观增强计生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计生协创新服务内容,开拓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满足群众的需求,提高群众的满意程度已成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中国计生协提出“生育关怀行动”,倡导的“生育传承希望、关怀相伴和谐”的理念,旨在通过扶贫济困、紧急救助、亲情牵手等活动,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和人群得到关怀和帮助,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他们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做出了贡献,付出了代价,帮助这些家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用科学发展观提升计生协会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思考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计生协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计生协会最大的优势是网络的优势。一个网络是工作人员队伍网络,一个是由基层协会、会员小组、会员联系户组成的活动网络。尤其基层配齐配强协会干部,积极吸收老党员、致富带头人、能人、其他协会经纪人加入协会组织,同时既要充分发挥老领导、老同志的作用,又要让年富力强、熟悉协会工作的同志保留下来,确保有人干事,干成事的问题。

2、坚持“生育关怀”与“生育计划”两手抓。

要转变计划生育的实现方式,坚持“生育计划”与“生育关怀”两手抓。生育要有计划,生育更需要关怀。生育计划和生育关怀是解决计划生育主要矛盾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必须等同视之,不可畸轻畸重。必须摒弃那种一味强调生育计划而漠视群众诉求来推行计划生育的习惯思维和陈旧方式,不仅要理直气壮地依法抓好生育计划管理,也要像抓生育计划那样,将生育关怀作为新时期推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方法,营造“生育计划”与“生育关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