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工作总结 >

行政前台月度工作总结【五篇】

时间:2023-06-14 14:35: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行政前台月度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一)组织动员坚定有力,政民互动效果良好截止目前,我县先后召开政务公开各类会议5次,特别是2月28日,县委、县政府及时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到会安排部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行政前台月度工作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行政前台月度工作总结【五篇】

行政前台月度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组织动员坚定有力,政民互动效果良好

截止目前,我县先后召开政务公开各类会议5次,特别是2月28日,县委、县政府及时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到会安排部署相关工作;
3月24日,全市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工作会议在__县召开,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__出席会议并讲话。各级各有关部门及时成立公开工作领导组,建立主要负责同志部署督办、分管同志协调落实、业务人员具体办理的工作机制,将公开工作作为应尽职责和重要的工作方法进行制度化落实。

县政府信息公开网改版后新设县长信箱、局长(主任)信箱栏目,并保留原有咨询、建议、投诉栏目,截至目前回复各类帖件181条,回复率达100%,群众反映的问题基本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同时,积极推进新闻会、在线访谈工作,今年已开展在线访谈3次,成功举办新闻会1次。

(二)平台建设扎实推进,监测调度措施到位

注重监测调度措施的完善。一方面切实做好监测工作,对照组配分类,查找工作盲区,并根据监测情况,强力推进各级各有关部门及时整改;
另一方面实行分月通报、季度考评整改工作制度,力促公开工作全方位、常态化推进。上半年我县月度通报6次,季度通报一次,现场调度3次,责令两家单位写出情况说明。尤其是注重用好“整改”激励措施,将2015年市考评中出现的问题及季度工作要点落实情况书面函告相关单位要求及时整改,效果良好。同时,注意把好时间节点,将每月25日定为督办日,引导各单位及时补足差距,促进工作平衡开展。

今年以来县政府信息公开网共公开信息1.8万余条,较去年同比增长82%、月均同比增长60%以上,特别是4月份信息量同比增长120%。公开量的增长带动了质的提升,公开内容由过去的一般信息公开,转向为更深层次的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特别是24家牵头部门积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协同相关单位推进政务公开。截止目前重点领域方面信息约2800余条,其中公开预算、决算、“三公”经费等信息200条以上,公布专项资金使用信息300条以上;
公开重大建设项目150条以上,棚户区改造信息15条以上。今年以来办理依申请公开事项14件,比上年同期增加13件。由此可见全县公开水平已快速提升。

(一)标准化建设全面启动

根据市政务服务中心2016年工作部署及要求,经县政府研究同意,县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于4月份启动,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一是外出考察学习。4月下旬,组织相关人员,赴全椒、广德考察学习标准化建设相关工作,学习借鉴其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开展工作做好准备。二是成立领导组织。经县政府主要负责人签批同意,及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具体工作。三是制定实施方案。6月上旬,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将任务分解到人;
6月21日邀请市政务服务中心和市质监局领导现场指导工作;
6月30日召开动员会。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之中,7月份将正式实施推行,12月上旬前确保通过市级验收。

(二)第三方机构评估全面实施

按照县政府部署,为客观评价全县为民(政务)服务水平,强化各窗口单位服务工作监管,解决好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对全县政务服务工作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目前该项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一是及时启动工作。3月份制定工作方案,并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从4月份开始,启动评估工作。二是制定运行办法。实行每季度评估一次,每季度后第一月上旬被评估单位完成采集服务对象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并提供至第三方机构,中旬第三方机构对相关单位服务情况进行评估,每季度后第二月中旬公布评估结果。三是明确评估内容。第三方按照在岗情况、办事时效、服务态度、服务总量、廉洁情况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估。四是落实成果运用。每季度评估结果出来后,将成果运用落到实处,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并实施奖惩。

(三)权力清单运行平台稳步推进

2月21日正式运行县级政府权力清单运行平台后,县直各单位受理的权力事项(不包括事项)全部通过县级平台流转运行、办理。并积极与市里对接,安排专业人员,按照统一要求规范操作、反复应用,努力做到尽快适应新的办公方式,充分发挥平台的应用功能。坚持线上运行和线下运行同步推进,重点做好线下运行权力二次录入工作,严防超清单使用权力和清单内权力不运用、不作为现象发生。截止目前,平台累计受理6982件。

上半年,根据霍政务〔2015〕30号、60号文件规定,结合政务大厅实际情况,出台了政务大厅季度优秀岗(窗口)评选办法和政务大厅工作人员考核办法等文件,对窗口及窗口后台工作人员进一步强化管理,提高工作效能、提升服务质量。着力加强监管工作,充分发挥8个脸谱识别仪、107个摄像头和3个暗访仪的作用,实行双向责任追究制;
推行当天汇总、次日通报、按月兑现绩效、分季组织表彰的工作机制。截止目前,大屏通报234次,通报个人400

人次以上;
上半年接到各类投诉5起,办结率100%,群众反映的问题均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服务水平显著提高,2016年上半年以来政务大厅窗口单位先后收到服务对象送来锦旗16面,共进行了2次季度考核,对其中的16个优秀窗口、40个优秀岗分别进行表彰,并在__县政府信息公开网、办事大厅大屏上公示表彰。中心扎实开展党建工作,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稳步推进工会工作,2016年5月正式颁发了中心工会法人资格证书,成功将186人发展为中心工会会员,并填写、发放了会员证,中心入会率高达98%,获得县总工会领导的认可和表扬;
认真抓好落实扶贫工作,规范完整填写《扶贫手册》,以一对一、点对点的扶贫方式,努力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有序推进“三线三边三地”环境整治工作,特别是加强了办公区域的综合管理,优化了工作环境。同时,新中心建设全面完成并荣获“皋城杯”,各类设备设施与安徽长城物业公司完成移交工作,统筹做好双拥、文明创建、普法、综治、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

1、扎实开展政务服务中心窗口行为作风专项整治活动,巩固行为作风专项整治所取得效果;

2、持续加强政务服务大厅管理,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3、继续加强政务公开工作,推进政务公开向纵深发展;

4、强化政务服务第三方机构评估工作,认真做好评估信息采集和评估结果运用工作;

行政前台月度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国家沿边开放政策

为提高民族地区沿边对外开放水平,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针对沿边地区特点的开放政策,其中边境贸易优惠政策构成了我国沿边开放政策的主体内容。1.边境贸易优惠政策。边境小额贸易税收优惠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国家对沿边地区实施的边境小额贸易优惠政策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实施进口税收减半征收政策(1996~2008年)和以专项转移支付办法代替进口税收减半征收政策(2008年至今)。具体内容如下:1996~2008年。199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边境贸易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定口岸进口的商品除国家限制进口的机电产品和烟、酒、化妆品等商品外,1996~1998年,减半征收进口关税和产品税;1998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关于进一步发展边境贸易的补充规定的通知》继续实行“两减半”政策。2008年至今。2008年10月18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边境地区经济贸易发展问题的批复》指出,自2008年11月1日起采取专项转移支付办法替代此前边境小额贸易进口税收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的政策,并逐年增加资金规模,专项用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边民互市优惠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不断提高沿边边民互市进口商品免税金额。1996年,《国务院关于边境贸易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边民互市进口的商品,不超过人民币1000元的,免征进口税,超过人民币1000元的,对超过部分按国家税法征收进口关税和产品税。1998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关于进一步发展边境贸易的补充规定的通知》,提高边境地区边民互市进口免税额度至3000元;2008年,《关于促进边境贸易发展有关财税政策的通知》再次将免税额度提高至8000元。2.支持企业“走出去”相关政策。为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鼓励企业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对其进行有偿、无偿、贷款贴息;设立援外合资合作基金;建立对外承包工程风险保函贷款贴息等。3.口岸建设优惠政策。2009年3月31日,财政部发出《关于印发的通知》,规定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边境维护和管理,其中包括边境一类口岸运转、通关条件改善、边贸仓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4.人民币结算退税政策。2010年3月2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边境地区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货物以人民币结算准予退(免)税试点的通知》,规定以一般贸易或边境小额贸易方式从陆地指定口岸出口到接壤毗邻国家的货物,并采取银行转账人民币结算方式的,可享受应退税额全额出口退税政策,明确限定可享受政策的口岸。2010年6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联合下发的《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扩大了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了境外结算的区域和扩大了贸易方式,提出实行试点企业备案管理制度。

(二)国家对云南沿边开放颁布的优惠政策

1.云南省人民币结算准予退税试点。2003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以人民币结算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货物试行退(免)税的通知》,决定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货物以人民币结算退税政策自2004年1月1日起在云南进行试点。试点第一阶段为2004年1月1日至2004年9月30日,执行70%退税率。2004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关于以人民币结算的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货物试行退(免)税的补充通知》,决定从2004年10月1日起,对云南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货物以人民币银行转账方式结算的,应退税额由以前的退付70%,上调为100%退付;对以现金方式结算的,仍维持按应退税额40%退付的规定。自2004年10月1日起至第二阶段执行100%退税率。2.国家支持云南省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政策。2011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总体要求,并分别从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投资与产业政策等方面支持云南桥头堡建设(见表1)。

(三)云南省沿边开放相关配套政策

为加快沿边对外开放,云南省自2000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主要包括:第一,《关于鼓励和支持我省企业“走出去”的财税扶持政策措施的意见》(2005),采取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两种资金支持方式,专项支持到境外投资办厂,到境外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各类活动,对境外企业实行更优惠的税收政策,境外投资经营,中方分得的税后利润,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免税期满后至2010年,按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减按15%的税率计征企业所得税。第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若干意见》(2008),提出扩大开放的工作重点,其中针对边境贸易提出了提升边境贸易水平的要求,提出用好用足国家边境贸易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双减半”政策。探索建立边境自由贸易园区的新模式,建设一批边民互市示范点,扩大与相邻国家边民的贸易往来。第三,《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年1月),提出云南将建设沿边开放经济带,提升对外经贸水平,推进开放平台建设,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内经济合作;建设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2012年2月),提出努力构建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以周边国家为基础,积极推动一批互联互通项目。《加快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若干意见》(2012年6月),明确提出要下放4个审批权限、出台15个支持政策以及边境经济合作区,实施独立的管委会制度且拥有独立财权等,要使9个边境经济合作区成为“政策和投资洼地”。此外,云南省还颁布了以下一系列政策支持沿边开放工作,见表2:

行政前台月度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贷;规模;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067-02

2009年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作为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主要资金来源,政府主导下的国内银行信贷出现井喷,全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元,同比多增4.69万元,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超过90%,对中国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进入2010年,在结构改革的大潮下,信贷形势将出现一些较为明显的变化,及时准确掌握这些变化,有利于我们增强相关工作的预见性,适时调整工作计划和方式,取得更多实效。

一、信贷规模

1月20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出席亚洲金融论坛,明确2010年新增信贷将控制在7.5万亿元左右。这一规模比去年下降了2.09万亿,但比较前几年3万~4万亿元的规模仍然是一个相当高的数字。制定这一规模的原因和依据是基于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宏观判断:一是总体上已呈现“V”字型反转;二是大量的信贷资金发放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7.5万亿元信贷资金在投放方向上总体安排是“有保有压”:对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确定的中央投资项目继续支持;对产能过剩行业(钢铁、有色、建材、汽车、船舶)严格调控;对地方和企业自主投资新上项目严格控制,对房地产行业信贷严格控制。

7.5万亿元信贷资金在投放时间上的新的要求是“均衡放贷”:往年银行依季节放贷比例一般是5 ∶3 ∶1 ∶1,今年则预计控制为4∶3∶2∶1。

二、利率变化

2010年是否提高银行贷款利率是一个争论激烈的话题,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通胀现象已经出现,央行1月18日将存款资金积累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如不加息,会出现负利率,因此今年上半年会有两次加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加息会增加民间投资成本,打压投资热情,使得实体经济不能被有效带动;加息还可能导致热钱涌入,加大流动性管理难度,因此,今年加息的可能性没有。

2月9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澳州央行讨论会后表示,中国银行业放贷步伐稳定,目前尽管通胀情况有所显现,但仍然处于低位,中国央行将密切关注通胀的情况。从根本上讲,银行贷款利率是否会调整提高,主要是看通货膨胀是否明显严重,从年初情况看通胀情况初步显现(2月份CPI升高至2.7%、当CPI连续三至六个月上涨超过4%,说明通胀明显),通胀预期则较为强烈,初步判断,今年上半年加息可能性较小。

三、信贷结构调整

2010年1月19日,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温总理的讲话正式拉开了中国银行业信贷结构调整的序幕。央行在本年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要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切实把握好信贷节奏,尽量使信贷保持均衡,防止季度之间,月底之间异常波动。银监会在今年1月16日第一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要求 “商业银行要合理控制信贷增量,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努力实现均衡投放。”之后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项监管新规定,以避免贷款投放大起大落。在此形势下,商业银行无一例外地“将信贷投向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信贷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模式相结合”作为战略规划,依据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进行资产组合管理,调整了行业发展战略,采取有保有压策略,注重信贷项目的商业可持续性。

建设银行:将巩固传统优势业务与加快发展创新业务有机结合,大力加强对中小企业、三农、节能减排、医疗卫生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

工商银行:以“六个重点”和“三个严格控制”,作为结构调整主线。重点支持:一是在建续建以及已签约重大项目建设;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到绿化产业;三是中小企业发展的贸易融资需求;四是居民合理消费需求;五是以国家区域发展规划为指引,支持战略区域发展,提高中西部、东北和重点县域信贷比重;六是综合利用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内保外贷,结构性融资,买方信贷等产品,重点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支持大型企业境外并购,海外能源基地和承包工程建设。三个严格控制:一是对国家重点项目以外的新上项目行业贷款;二是“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行业贷款;三是产能过剩行业贷款。

农业银行:在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的同时,调整了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的公路、纺织、有色金属等行业的信贷政策,使部分企业“进得来”、“贷得到”、“能控险”。

中国银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和水的贷款余额将下降,境内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水利等公共设施及交通运输仓储、邮政行业贷款比例将上升。

综合国内银行业在今年的政策业务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基建领域贷款比重应该略有下降,消费贷款和私营部门、民间贷款占比应该上升。

2.鉴于2009年,长期贷款项目多,比重大,影响了资产负债结构的均衡,使流动性受到威胁的状况,今年将注重防范流动性风险,在贷款期限上要增加短期贷款的比例。

3.信贷产业结构,将重点支持国家重点工程,民生改善工程,三农领域、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项目及优质中小企业。

四、银行业监管

进入2010年,监管部门加大了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主要表现在制度安排、政策调整、信贷风险预警提示和信贷检查四个方面:

1.制度安排:2月20日,银监会正式《流动资金贷款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加上此前已经实施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共同成为中国银行业贷款风险监管的长期制度安排。

2.货币政策调整:一是央行于1月六次持续发行票据,实行正回购交易,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明显加大;二是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进一步回收流动性(2009年底,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9.77万亿元,此举回笼资金约3000亿元);三是货币市场利率上涨,1月央行多次上调央票利率,3月期央票发行利率上涨了8.04个基点,91天期央票正回购利率上升了3个基点,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上调了8个基点。

3.风险预警提示:在2010年中国银监会工作会议上,刘明康主席特别指出,在2010年将高度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严格执行有关信贷政策,防范银行信贷风险。在2010年大型银行监管工作会议上,刘明康主席又一次提出要特别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4.信贷检查:年初银监会组织了对银行业《固贷办法》执行情况检查中,重点包括五个方面:固定贷款项目申请的合规性;贷前调查是否尽职、贷款审批程序是否合规;贷款是否遵循“协议承诺”要求;贷款发放是否遵循“实贷实付”原则;贷款支付是否遵循“向受益人支付”的原则,是否按规定采取受托支付方式。近期财政部、央行、银监会等部委开始联合起来,计划对地方融资平台进行全面排查。

监管层的制度安排,强化了信贷业务操作的规范性,政策调整则加大了货币资金回笼力度,风险预警将促使银行信贷更加审慎,信贷检查将对资金投放起到限制作用。

五、政府融资平台

1月19日,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央行2010年工作会议指出“要合理评估和有效防范地方融资平台信用风险,加强借款用途管理。”周小川行长指出,地方融资平台主要以政府所拥有的土地作质押进行融资,靠综合收费能力而非项目自身的收费能力偿还债务,因此可能造成地方融资平台还款能力欠缺,银行业产生不良资产等问题。

银监会刘明康主席1月20日在出现亚洲金融论坛时,要求银行对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分析固定资产贷款的相关风险,尤其是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贷款,之后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将现有的平台公司贷款“项目包”逐笔打开,进行严密梳理,对贷款实施分类处理。对无资本金,仅靠财政担保的项目停止新授信,对项目资本金的落实情况、土地等担保品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对还款来源进行保全保证,同时严厉追究失责行为。摸清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情况。今年元旦后不久,财政部等部门向各省级地方政府下发了“政府负债调查表”,近日又发出通知,要求规范地方政府及其平台公司举债和担保承诺行为,地方政府和人大所开具的担保函无效,发改委新设了隐性门槛,对城投债开始数量限制。

在此背景形势下,国内商业银行纷纷把政府融资平台作为风险防范的重点对象。

分析平台风险大的原因主要是平台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少实际的主营业务和固定资产,依赖财政进行担保,地方政府是实质上的负债人,如地方政府举债过度或财力下滑影响偿还能力,贷款将成为不良资产。

行政前台月度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意见精神,结合海曙实际,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为核心,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深化政务公开,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主要内容:

(一)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

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地方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部门协作配合机制。

1、加强调研,初步形成机构改革设想。对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并对相关部门职能进行重新梳理,将相似或相近的职能进行统一归类,对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出现或强化的职能以及随着社会进步逐渐消失或弱化的职能进行重新界定,初步形成机构改革方案设想。(2月底前完成)

2、精简整合,科学制定机构改革方案。按照“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总体要求,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明确和强化责任、调整优化组织结构,积极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借鉴中央、省、市及兄弟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经验,按照规定不突破行政机构限额,进一步完善我区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经报市委、市政府审批后,全面组织实施全区政府机构改革。(9月底前基本完成)

1 2 3 4 5 6 7 8

3、立足实际,重新拟定政府工作部门“三定”方案。在不突破现有行政编制总数的前提下,对人员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人员编制的余缺调剂,严格按规定核定部门领导职数,重新拟定政府工作部门的“三定”方案,及时加强对新“三定”方案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2012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

4、注重长效,加强机构编制日常管理。注重长效管理机制,跟踪机构改革方案的运行情况,深入了解各部门“三定”规定的落实情况,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相关制度,严格控制行政机构编制,保持“三定”规定的相对稳定,将机构改革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行为,坚决纠正,严肃处理,切实增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二)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继续深化职能归并改革。

(1)对各职能部门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关于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海党办〔〕145号)文件情况的督促检查工作,切实理顺体制机制,确保“两集中两到位”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不断减少审批事项,进一步完善“批管分离”运行机制。(3月底前完成)

(2)扎实推进垂直部门职能归并改革工作,完成工商、公安、质监、国税、地税、环保等6个部门职能归并改革,具体进度安排将积极与市审管办联系确定。(6月底前完成)

1 2 3 4 5 6 7 8

(4)围绕行政审批各项指标居全市前列的要求,切实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一是提高即办件比例。会同有关职能部门把一些经常发生,手续办理简单,流程成熟的承诺件转化为即办件,在现有20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即办件事项数。二是压缩承诺件的办理时限,缩短每一个审批事项承诺时间。力争承诺件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5天以内,所有事项的实际办理时限压缩到1.5天以下,比平均法定时限提速达78%以上。三是提高中心窗口直接签批办结率。做好新一轮窗口授权工作,使窗口授权到位,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直接签批事项占发生事项总数的65%以上。(6月底前完成)

(5)探索试行行政审批目录制,即未纳入政府公告目录的行政事项不得开展审评工作,不断规范行政审批权阳光运行;
探索开展iso认证。(6月底前完成可行性前期调研论证)

(6)深化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全部实行网上审批,即资料审核、领导签批盖章等一律实行网上办理。(12月底前完成)

2、不断推进行政审批服务创新。

(1)抓好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按照市审管办进度安排,在宾馆业、金属加工业、机动车修理业、再生资源回收业、餐饮业、洗浴业、文化娱乐业等7个行业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使我区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2)扩大并联审批范围,完善“+6”并联审批运行机制,发挥其在服务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以及街道招商引资中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3)强化企业服务办公室力量,继续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加强与81890企业服务平台对接,确保5分钟及时响应率、办结率、满意率均为100%。

(4)加大服务举措创新力度,推行“无午休”服务制度,实行“现场服务”、“跟踪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开通绿色通道,不断提高服务我区重大项目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3、不断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

(1)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以“四个率”(即事项进驻率、网上审批纳入率、提前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为核心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公布考评结果,并以书面形式上报区委、区政府以及反馈至各个部门。(3月底前)

(2)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企业注册登记环节中企业归属和属地落户管理制度。

(3)加强对分中心和街道行政事务服务中心的指导。6月底前制定好分中心管理制度,从审批业务、内部管理、规范运作等方面加强管理、检查、 指导和考核,促进分中心规范化建设。加强街道行政事务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指导,6月底前完成相关试点工作,年底前出台街道行政事务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三)不断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应用”原则,按照 “强度整合、高度共享、深度应用”要求,以电子政务应用为导向,以构建统一的数字海曙平台为目标,加快区域内数字化资源整合步伐,全面推进“313”工程,即基本建成三大数据库,搭建一个统一平台,推进三大系统建设。

1 2 3 4 5 6 7 8

1、基本建成自然人库。以社区警务e超市为基础库,依托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依靠制度化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由公安分局牵头,区计生、民政、卫生、教育、劳动、房管等部门密切配合,建立一个覆盖户籍、婚姻、计生、教育、健康、社保、住房等信息于一体的自然人库。(2月底前完成)

2、基本建成法人库。由工商部门牵头,贸易、物业、安监、街道、公安、财政、质监、国税、地税等部门配合,共同做好法人库建设。(3月底前完成)

3、基本建成地理信息库。为避免重复建设以及系统之间的冲突,全区统一采用测绘院开发的地图,建设好地理信息库。同时,由区府办牵头,城管、教育、卫生、物业、贸易等部门配合,进一步完善扩充地理信息。(4月底前完成)

4、搭建统一平台。由信息办牵头,区府办、公安分局、工商分局配合,进一步融合地理信息、自然人、法人基础数据库,以共建共享的方式,统筹数据资源,逐步构建集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于一体的公共平台。

5、政府管理系统建设。今明两年主要做好 “科技促廉”系统建设。由区纪委、信息办共同牵头,区府办、发改、审管、城管、公安、建设、财政、规划、环保等部门配合,建立一个包含行政审批、行政执法、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公共资源交易、资产(资金)管理、请示督查办理等内容的电子政务系统及其电子监察和绩效评估系统。力争年底前完成请示督查办理和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实时电子监察系统的建设。

1 2 3 4 5 6 7 8

6、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在“数字城管”系统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公安、交警、消防、安监、卫生、工商等部门的信息设施,建立和完善信息的采集、交换、存储和服务平台,打造一个具有应急管理、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监管、综治维稳、交通管理、食品安全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数字城管”系统。争取在年底前完成大数字城管项目的前期调研和项目方案。

7、社会服务系统建设。重点做好海曙e生活平台的建设。由区府办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在三维地理信息库基础上叠加政府部门、学校、医院、景点、公园、公交、影院、酒店以及人口、法人等信息。(5月底前完成)

8、进一步完善政府网站建设。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快政府信息录入更新速度,提高政府信息公开质量。完善依申请公开工作规程,做好申请受理、审查、处理、答复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有效保障申请人合法权益。

(四)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4月底前完成)

积极探索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不断提升政府执行力。

1、完善区目标管理考核制度。

(1)对考核内容进行归类整合。执行大部门考核,力求以量化考核为主,建立分类考核标准,力求考核程序简化,减轻基层单位负担。

(2)调整完善部分考核内容。在目标设置、内容确定上继续加强对区重点工作的考核,加大对民生事业、人才工作和文化建设的考核力度。

(3)实行分类考核评优。按党群线、政府线等单位或工作相近度进行分类评优,体现类别层次差异性,更具针对性和公平性。考核结果要作为领导班子政绩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与单位个体考核优秀比例挂钩,考核优胜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并可提高次年的个体考核优秀比例至20%。在安全生产、综治、计生、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出现重大问题以及目标管理考核中被确定为较差等次的单位,其个体考核优秀比例酌情减少。

1 2 3 4 5 6 7 8

2、完善公务员年度考核工作。(5月底前完成)

(1)合理分配评优资源。对区管干部和其他干部分层评选,调动普通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强化处级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2)注重公务员考核科学性。采取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公务员考核与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和机关效能建设相结合的考核方法,防止年度考核对实际不称职人员迁就照顾现象。

(3)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健全监督反馈制度,要求实行“五公开”(考核程序公开,考核指标条件公开,优秀等次名额公开,量化测评公开,考核结果公开),确保基层公务员对考核工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培训、辞退、职务调整、工资调整的依据,提高公务员的自我完善能力。

三、工作保障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切实把思想认识、观念作风统一到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上来,为服务型政府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区政府成立服务型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型政府建设各项工作,定期听取相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二)分工协调,形成合力。各牵头、责任部门要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细化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要切实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由行政主要负责人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确保服务型政府建设顺利推进。

行政前台月度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政治转型的基本思想

1.向历史交代,对历史负责

1978年5月蒋经国当选“总统”,成为台湾地区集党(此前已任中央主席)、政大权于一身的“政治强人”。蒋经国可以像一切专制者或威权者那样,握紧“枪、笔两杆子”,利用军警宪特镇压一切异见人士,固守“基业”,享尽特权。事实上,蒋经国在上任“总统”的最初几年仍实行威权政治,在继续振兴经济、厚植“国力”的同时,继续白色恐怖,维护。但是,蒋经国没有陶醉在台湾经济的腾飞和一呼百应的感觉之中。

1986年10月10日,蒋经国在“国庆”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向历史交代”的讲话,表示要对历史、对十亿同胞、对全体华人有个交代。1987年5月,副“总统”李登辉向应邀访台的美籍学者杨力宇提交了蒋经国“总统处理国家大政决策的基本原则”:“一、一切作为向历史交代,不在乎目前的毁誉,而在于将来历史上的评价。二、因应现实情势所作成之决定,常不受他人之影响左右。三、企图建立制度,求国家之长治久安,不求一时之方便。”(杨力宇:《向历史交代——蒋经国晚年的重大决策》)正是这种向历史交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使蒋经国力行政治革新,领导了一场不流血的“宁静革命”。对此,感慨道:“我们崇敬他,就因为他能突破家世、出身、教育、历练乃至意识形态的局限,务实肆应变局,进而开创新局,在这个意义上,他的身影,不仅不曾褪色,反而历久弥新。”(:《历久弥新的身影——蒋经国》)

2.尊重宪法,依宪治“国”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利器,是现代国家和社会的核心价值。台湾施行的《中华民国宪法》,于1946年12月25日国民大会通过,1947年元旦公布,同年12月25日生效。该宪法遵循在民的理念,明确了公民权利的保障,规定了五权分立和地方自治的权力制衡制度等。但因当局在台湾长期“”,使受到很大束缚,宪法基本成为掩盖的遮羞布。

蒋经国晚年多次强调要尊重宪法,依宪治“国”。1979年12月10日,蒋经国在十一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实行民主是“国家”政治建设应走的大道,必须继续向前迈进,决不容许后退。1984年3月蒋经国连任“总统”后表示:“当秉承宪法及大会赋予之职责,为‘国’效命,为民服务”。1985年8月16日,蒋经国接受美国《时代》杂志专访时说:“‘中华民国国家元首’依宪法选举产生,从未考虑由蒋家人士继任。”他声明一切按宪法行事,不允许任何违宪行为。据《下台内幕》一书透露,1985年12月25日,蒋经国在主持行宪纪念大会等三个会议联合典礼时,突然离开预先准备好的讲稿说:“现在,有两个问题,经国想做一个明确的说明:第一就是,‘总统’继承者的问题……下一任‘总统’,必然会依据宪法而产生……有人或许要问,经国的家人中有没有人会竞选下一任‘总统’?我的答复是,不能也不会。第二就是,我们有没有可能以实施军政府的方向来统治‘国家’?我的答复是,不能也不会。执政党所走的是民主、自由、平等的康庄大道,绝不会变更宪法,同时也绝不可能有任何违背宪法的统治方式产生。”这是蒋经国首次公开表态,断言力行宪法,排除军人干政,结束蒋家独裁。蒋经国还强调,要保障宪法前提下的公民集会、结社、组党权利。1986年10月7日他对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行人葛兰姆女士说:“我们向来都理解人民有集会及组织执政团体的权利。不过,他们必须承认宪法,并且认同根据宪法所制定的‘国家’体制……不得从事任何分离运动——我所指的是‘’运动,如果他们符合这些要求,我们将容许成立新党。”(《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15辑第417页)当时在现场传译的回忆说,当他把蒋经国所说的“开放政党合法登记”等关键词翻译给访客时,他好像触电一样,产生了一种“我们正在改写历史”的强烈感觉。

3.顺应“社会变迁和民心潮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主浪潮席卷全球。在亚洲,韩国民主斗士金大中与其他民主人士一道,誓死反抗李承晚、朴正熙、全斗焕独裁政权。1986年2月菲律宾独裁者马科斯政权被,更成为影响世界的重大事件。在台湾,1979年12月10日,以《美丽岛》杂志社成员为核心的党外人士,在高雄市组织数千民众举行纪念“国际人权日”集会游行,民众高呼“打倒特务统治”、“反对”等口号,要求民主与自由。军警奉命镇压,酿成双方近200人受伤的“美丽岛事件”(或称高雄事件)。

1986年3月底,蒋经国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政治革新”的主张,强调“要以党的革新带动全面革新”。会议决定调整政策,包括解除、开放报禁、实行地方自治法制化、推动党务革新等。台港舆论界一致认为“以今春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为契机,也下了求变的决心”。毫无疑问,这些“新政”的实施,必会推动向现代民主政党转型。不解、怀疑、阻力的存在是必然的。蒋经国在一次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上明确作答:“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因应这些变迁,执政党必须以新的观念,新的做法,在民主体制的基础上,推动革新措施,唯有如此,才能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才能与民众永远在一起。”(《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15辑第323页)蒋经国努力顺应时势和民意这一点,对其属下影响至深。宋楚瑜回忆说:“跟随经国先生十四年,有幸与闻机要,参与变革,我所学到与体认到最深刻的事情就是:‘为政者要从民众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不要光从政府或政党的角度看问题,政府不一定全是对的,民众的声音常有它的道理。我们只要以民众的角度来理解问题,七八成的事情都能顺利推动,并得到民众肯定。”(宋楚瑜:《蒋经国先生的改革之路》)

4.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

晚年蒋经国的眼界已超越了个人、家族、党团利益,用其手中之权努力推动社会民主化。1986年9月28日,民主进步党(简称“”)在台北正式成立,因当时“”未开,从程序上属于非法。一些要员要求对施以镇压,情治部门也向蒋经国提交了抓捕名单,但蒋经国没有批准“抓”、“杀”,他忠告这些人:“使用权力容易,难就难在晓得什么时候不去用它。”他强调:“应采取温和的态度,以人民、‘国家’安定为念处理事情。”他指出:“党追求民主的基本方针、原则不能因客观情形的变化而改变,必须维持下去”。(李登辉1986年9月30日日记,见台湾《中央日报》1993年12月2日)蒋经国默认成立,这是台湾政治转型的重大突破点,对此,一些人是难以理解的。1986年10月,蒋经国在中常会上再次强调:“个人的生死毁誉并不足惜,重要的是‘国家’、民族的命脉。”“凡执政党同志,应以中国一向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的诚意和开明的豁达,积极求进的作为,与所有爱‘国家’、爱民族的人共同努力”,以“使民主更充实、更完美”。

5.“世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

蒋经国推行的民主改革,必然触及各方既得利益者的特权,招致种种反对和阻力。在蒋经国签署解除“令”前后,内许多人向蒋经国提出质疑,担心开放报禁之后,会否丢掉权杖?会否就此亡党?会否“天下”大乱?……“国策顾问”沈昌焕提醒蒋经国:“这样做,可能会使我们的党将来失去政权!”蒋经国淡定地回答:“世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蒋经国还说过:“世上没有万年的执政党,即使被人民选下台,将来政绩好了,仍然可以再被选上。”在2000年大选时,被多数台湾民众抛弃,成为在野党。下台后,经过痛定思痛,割痈去疽,在2008年被台湾民众重新举上执政之位,验证了蒋经国的预言。

二、蒋经国关于政治转型的主要措施

蒋经国不仅有上述政治转型的基本思想,而且采取了一系列政治转型的措施,推动了台湾社会的政治转型。

1.调整决策机构

为了推动政治转型,蒋经国根据对“政治革新”的态度调整领导成员,提升开明派力量。十二届三中全会后中常委撤换了4人:撤下的是孙运璇、马纪壮、阎振兴和赵自齐,换上的是李焕、吴伯雄、施启杨和陈履安。这一措施,减少了中常会内部对“政治革新”的阻力,为政治转型创造了决策层条件。

2.组织“革新小组”

要实现政治转型,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是设立专职机构,加强民主研究,指导民主实践。蒋经国从中常委中选出严家淦、谢东闵、李登辉、谷正纲、黄少谷、俞国华、倪文亚、袁守谦、沈昌焕、李焕、邱创焕、吴伯雄12人,组成“革新小组”,专门研究“政治革新”。蒋经国要求他们:“先选择最重要的来做,而且要快做,不要拖。”

3.解除“令”

1949年5月台湾当局和台湾警备司令部颁布“台湾地区紧急令”,规定“严禁聚众集会罢工罢课及游行请愿等行动”;
“严禁以文字标语或其他方法散布谣言”等。

蒋经国指示“革新小组”:“问题应列为第一优先”,“应朝解除及准许新党成立的政策方向前进”。1986年10月,中常会根据蒋经国提议,以举手表决方式通过“解除”决议。1987年7月15日,蒋经国公布施行“国家安全法”,同时正式解除在台湾实施了38年的。蒋经国指出:“‘解严’将使台湾迈向一个更民主、更自由、更进步的时代。”解除“”,是保障台湾人民的权益、实现台湾民主化的关键措施。

4.开放“”

即恢复民众结社自由权力,准许成立包括政党在内的政治团体。早在1979年“美丽岛事件”发生前后,蒋经国就曾有与党外反对者沟通的安排,据宋楚瑜回忆:“当党外运动崛起,经国先生知道民主化已不可避免,我开始介入与党外和各种反对势力沟通。”(宋楚瑜:《蒋经国先生的改革之路》)1983年,蒋经国在接受联邦德国记者采访时,公开承认党外反对运动对社会进步有助益。1986年9月初,蒋经国对美国记者表示已在研究开放问题。1986年10月,中常会在通过“解除”决议的同时,通过开放“”决议。

正式解除“”、“”后不久,台湾就有60多个政治团体申请注册成立政党(其中20个获得通过)。截止到1991年底,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多达137个,未登记的党派和政治团体也为数不少。

5.开放“报禁”

言论和出版自由是最基本的人权,《中华民国宪法》第11条规定,“人民有言论、讲学、著作及出版之自由”。但在“”期间,这些自由在台湾地区并没有完整履行。

蒋经国主政后对媒体界较为宽容,《八十年代》《美丽岛》等党外政论性刊物都被允许出版。1988年元旦亦即蒋经国过世前13天,在蒋经国的指示下,正式解除“报禁”。从此,自由媒体不再被视为起哄闹事、“动摇国本”的“乱源”,台湾进入全新的资讯流通时代。

到2007年9月,台湾拥有报纸2273家,广播电台178家,通讯社1260家。到2010年7月,杂志达7088家。1990年台湾允许私人开办有线和卫星电视企业,至2005年台湾已有63个有线电视系统。

6.“革新党务”

为适应解除“”、开放“”、开放“报禁”后的新形势,必须改进的工作,把转型为现代政党。蒋经国强调“党务革新”是“政治革新”的关键,而“党务革新”的重点,“最要紧的是放弃自私自利的观念,纠正心理上的错误”(《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15辑第336页)。在蒋经国努力“提高党的竞争能力”的要求下,从思想、观念、组织、训练等各方面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改进。经“置之死地而后生”,今天已脱胎换骨,成为新型政党。

1988年1月蒋经国逝世后,由他开创的政治转型事业继续深入。1991年4月,台湾制订了“宪法增修条文”,废止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1992年5月,废止了“阴谋内乱罪”和“言论内乱罪”。1994年12月,省长及台北、高雄市长直选。1996年3月,首次“总统”直选。

今天的台湾,民主竞选、分权制衡、舆论监督、结社自由、地方自治,被称为是“亚洲和世界民主的灯塔”(美国总统布什2008年3月22日致贺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