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工作总结 >

2023扶贫就业培训工作总结【五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6-14 17:3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扶贫就业培训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创新政策:助力贫困家庭技能脱贫唐华鑫来自田东县思林镇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却没能改变贫困的家庭状况,家里只有母亲照顾自己和年幼的弟弟。今年刚初中毕业的他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扶贫就业培训工作总结【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扶贫就业培训工作总结【五篇】

扶贫就业培训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创新政策:助力贫困家庭技能脱贫

唐华鑫来自田东县思林镇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却没能改变贫困的家庭状况,家里只有母亲照顾自己和年幼的弟弟。今年刚初中毕业的他听班主任说有这样结对帮扶的好政策,毫不犹豫就决定申请参加培训:“来学校培训要努力多学一点技术,拿到证之后找份好点的工作,以后就能撑起这个家了。”

“十三五”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广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截至2015年年底,广西还有452万贫困人口、5000个贫困村、54个贫困县。如何能够按照中央要求,帮助这些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在2020年之前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找准“病根”,才能开出“良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穷根”之一,是贫困人口接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谋生致富之技。他们有的安于现状,祖祖辈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有的外出务工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工作强度大,且就业机会少,工资待遇偏低。知识、技能水平的低下导致人口红利没有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也并未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缺乏知识技能的劳动力资源,要转变成兼具智力和体力的人力资源,加强职业培训是一条重要路径。

目前,广西有48所技工院校,2015年末在校学生达到10.97万人,毕业生2.56万人,毕业生就业率在97%以上,全年培训社会人员9.63万人。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通过48所技工院校与54个贫困县结对帮扶的方式,精准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两后生”,使他们能够掌握一门以上职业技能,就能实现通过技能就业带动贫困家庭脱贫。

基于这个思路,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扶贫开发办公室制定了《技工院校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实施方案》。从2016年至2020年,通过全区48所技工院校与54个贫困县开展结对帮扶的方式,动员组织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参加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帮助他们实现技能型就业,促进贫困家庭稳定增收,同时为产业转型升级输送一批合格技能人才。

根据自治区有关政策,“两后生”学员培训期间的基本生活费、学费、住宿费和实习材料费等实行全免,由财政给予1.2万元/人/学年的补贴。其中,培训费补贴6500元/人/学年,生活费补贴5500元/人/学年。培训费实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进行补贴。学员完成一学年培训,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按100%给予补贴;
学员完成1个学期培训,没有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按60%给予补贴;
学员未完成1个学期培训的,不给予补贴。生活费补贴则由技工院校代为申请,学员户籍所在县扶贫、财政部门按学期分两次拨付到技工院校,由技工院校再按月转拨给学员。

形成合力:让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政策“落地生根”

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工作涉及各级政府,人社、教育、扶贫、财政等部门以及技工院校等教育培训机构,要保证这项惠民政策“落地生根”,让贫困家庭享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既要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又要协调配合、协同发力。

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工作得到了结对帮扶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培训出来一个学生,他一个月的工资就达3000元,可带动一个家庭脱贫,这无疑为我们全县脱贫攻坚助了一臂之力。”田阳县副县长郑良永介绍说,田阳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两后生”职业培训工作,召开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部署动员大会,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和各乡镇,并安排专人专门进行落实。与学校联合深入乡镇召开宣传动员培训会,就“两后生”参加职业培训的优惠政策、培训形式、就业推荐等向家长和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讲解。田东县副县长黄彩玲介绍说,田东县在整合各个部门对贫困户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结合当地实际,大胆创新,为政策“加码”,对本县招用贫困劳动力的企业,给予10万元/人的财政贴息贷款。这无疑增加了企业接收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积极性,为贫困家庭“两后生”参加培训后的就业提供了保障。

作为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具体组织实施者,技工院校是培训取得实效的关键。广西工业技师学院作为全区48所技工院校中办学实力较强的学校之一,负责结对帮扶田东、田阳两县贫困家庭“两后生”的职业培训工作。为了使结对帮扶县贫困家庭“两后生”能够顺利到学院参加职业培训,学院领导成立精准扶贫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抽调30多名骨干教师组成精准扶贫工作队前往田东、田阳两县开展精准扶贫对接工作。校长曾繁京说,按照“县政府主导、学院主攻、乡镇落实、逐村攻克”的工作思路,7月18日起,学院精准扶贫工作队分别深入两县20个乡镇,每个乡镇至少召开1场贫困家庭“两后生”招生现场会,现场向有意愿就读的“两后生”发放录取通知书,对于未参加现场招生会的贫困家庭,学院精准扶贫工作队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乡镇扶贫专干、村干部一起,逐村逐户,对符合条件的“两后生”查漏补缺,做到精准摸排、精准宣传、精准录取。为保证“两后生”顺利入学,该学院专门设置“绿色通道”,简化入学流程,为新生办理报到手续。学院为“两后生”免费提供床单、被褥、生活用具等,新生只要“带上自己”就能入学。学院还精心选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并对他们进行单独编班。在教学安排上,学院将专门拟定适合他们年龄和基础的教学方案,开展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同时也对他们开展各方面的素质教育,让他们在掌握技能的同时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

务求实效:订单培训解除就业后顾之忧

“从2009年至今,我们公司一直与广西工业技师学院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一半以上的员工都来自该校。作为田东县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我们希望更多地雇佣本地的员工。政府出台的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政策非常好,今年我们与学院签订委托培养协议,培训300名贫困家庭‘两后生’,目前已招生100余人左右。这不仅使贫困家庭的孩子们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也使我们企业的用人更加稳定化。”广西田东锦江产业园总公司总经理助理蒙山说。

就业好,才是真的好。为了免除“两后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分别与田东县的广西田东锦江产业园总公司和田阳县的百色百矿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委培招生协议书,成立“精准扶贫班”,学生培训结束后,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蒙山介绍说,根据学员职业资格等级考试的情况,公司会选择一些质量分析、机电一体化、电脑主控等方面的岗位组织学员轮岗,然后根据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个人意愿安排到适合的岗位。获得中级职业资格的学员月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待熟练掌握岗位技能以后会达到4000元左右。

目前,学院已与南宁、柳州、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地十几家企业签订委培招生协议,将培训合格的“两后生”推荐到这些企业就业,保证学员不仅能就业,而且就业有选择,做到“培训一批、输出一批、就业一批、脱贫一批”。根据企业需求招收学生,学生培训结束后可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实现“离土不离乡,脱贫又顾家”。据悉,学员参加培训的专业按《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分类,主要涉及机械类、电工电子类、信息类、交通类、服务类、财经商贸类、化工类、冶金类、建筑类、轻工类、医药类等类别。参加培训人数主要集中在交通类(汽车维修、汽车电器维修、汽车检测)、信息类(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电工电子类(电子技术应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机械类(汽车制造与装配、机械设备维修、机械装配、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等4个类别,分别占参加培训总人数的25%、13%、12%、10%左右,合计占参加培训总人数的60%以上。

据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共服务专责小组组长李宁波透露,下一阶段要进一步抓好抓实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工作,努力形成合力,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培训效果,力争促进培训后成功就业、稳定就业、优质就业。近日,广西还将与广东开展劳务合作,由广东省组织广东的企业向广西提供就业岗位清单,助力精准培训后的精准就业。

扶贫就业培训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整村推进一大步文明和谐大进步

呼和浩特市扶贫办将整村推进列入民生工程。2009年,向自治区争取了31个整村推进扶贫重点贫困村,较上年增加7个。并联合财政等部门,聘请相关专家教授对相关拟实施项目进行了严格评审,共投入整村推进各类扶贫资金4527万元。其中:国家和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投入2170万元,配套及自筹资金2357万元,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够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主导产业作为扶持的重点。托县古城镇南斗林盖村开展挖渠道、建支渠进水闸、节制闸、进地水口闸、建桥等项目。项目建成可新增水浇地面积1560亩,扩大节水灌溉面积3500亩,户均降水费115元,2009年项目区总增产40万公斤玉米,亩增产100公斤,人均增收396元。武川县上秃亥乡三间房村重点解决了人畜饮水及节水灌溉工程,新打深井3眼、铺设输水管道2.8千米,建高位水池1处,并配套了深井泵及输变电线路。在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的同时,增加了村民收入500多元。土左旗沙尔沁乡小阿哥村投入资金10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0万元,整合配套资金30万元,已建设砂石道路8公里,蔬菜大棚28座,砼路4公里。通过项目的实施,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小阿哥村民行路难问题和增收问题。沙尔营区域中心西花营村投入扶贫资金70万元,现已打成333米深人畜饮水钢管水源井一眼,并铺设了自来水管道,解决了人畜饮水水源问题;
并打井7眼、建成蔬菜拱棚22座。

不以绿色画句号产业扶贫建新村

2009年,在各旗县区申报的基础上,呼市扶贫办与有关部门共同筛选并向自治区争取了11个产业化扶贫项目,较上年增加了3个。国家和自治区共投入产业化扶贫项目财政扶贫资金670万元,加上自筹600多万元,项目总额达1220万元。产业重点以肉羊养殖、蔬菜种植、马铃薯、小香米、奶牛、玉米、农家乐旅游为主,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和“公司+协会+贫困户”的产业化模式,努力培育和壮大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开发,实现贫困农民增产增收。新城区脑包村利用扶贫资金集中改造了40多亩荒地,共建设蔬菜中棚39栋,温室大棚育苗3栋,并且全部配套节水灌溉设施。利用中棚种植了豆角、菠菜等蔬菜,取得了较高的收益。每亩收入由过去的300多元增加到了2000多元。随着种植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农民收入将进一步提高。玉泉区西地村今年总投资21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投入70万元,区政府预算配套20万元,村民自筹122万元)。将村东70年代种植的600余棵老杨树砍伐,平整土地,规划兴修2条农田路,改造4处,新建1处仿古四合院,栽种了123果苗,海棠果苗,李子苗、杏苗、人参果苗2万棵。以后游人到西地村可春季赏花,夏季看果,秋季采摘,全力打造出我市休闲、观光景区第一村。

提高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

在呼市扶贫办的努力下,劳动力转移培训有了新的变化。2009年,自治区共下达劳动力转移培训费230万元。一是市、旗县区两级同步进行。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市里举办了一期规模小、专业精、质量高的精品培训班,打造劳动转移精品工程。利用网络平台,通知。主要培训30―45岁人员。参加培训人数60人,每人培训基金4000元,分别由国家、扶贫办、企业及个人几方共同出资。培训后按100%签订就业合同,一家公司包揽全部用工。二是积极探索政企、校企、政企校联合办学“订单”培训,直接就业的培训模式。三是培训基金多元化,在上级部门各方支持下,取得了一些起色。但从宏观上来说,扶贫工作是一场持久之战。资金是急需的必须的也是无偿的。而政府是引导性的,还需要集结社会各界力量,多方给予支持。四是由呼市扶贫办、呼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呼市财政局联合开展的呼市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先锋工程”、“雨露计划”资助活动,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转移,是探索呼市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新途径。形成一整套以“订单培训、考核发证、高水平就业、培训企业内部消化”的模式,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在采访中,呼和浩特市扶贫办主任荣天富总结到:“扶贫部门是一个综合协调的部门,要整合各方面的培训资源帮农民脱贫致富。”

凝聚社会力量 致力“大扶贫”

社会扶贫工作逐步向“大扶贫”格局转变。一是市本级社会扶贫工作继续组织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包扶工作,共有36位市级领导联系贫困村,135个单位下派135名扶贫队员,15家医院,27所学校组成两个扶贫工作团包扶武川县、清水河县、土左旗的贫困村。二是落实自治区社会扶贫工作促进会“金秋助学”扶困助学行动。协调内蒙古老区建设促进会为土左旗、和林县“一村一品”项目投资40万元。三是协调配合中央国家机关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为武川县、托县捐助78.4万元用于教育扶贫。中国中化集团为和林县、清水河县共投入300万元用于当地产业扶持。四是筹备成立了呼和浩特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和呼和浩特市社会扶贫工作促进会。专项财政扶贫、惠农政策扶贫和社会各界扶贫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正在形成。

努力加强自身建设 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扶贫就业培训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经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回顾总结200年度扶贫开发工作,安排部署0年扶贫开发工作。请同志们自觉关掉手机,或将手机调至震动,遵守会场纪律,保持良好秩序,集中精力开好会。

今天的会议议程有六项。下面进行第一项:请刘树林主任传达省市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总结0年安排0年全县扶贫工作;

第二项:请田荣军主任宣读大荔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表彰决定;

第三项:颁奖;

第四项:请各乡镇签订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目标责任书(城关镇、段家乡、范家镇、步昌乡),由于时间关系、其他乡镇会后签订责任书;

第五项:表态发言(步昌乡政府、范家镇北干村、西北新世纪培训学院、××劳务职业技术学校、××兴华培训学院、××祥龙职业培训学校、××扶贫高级技术学校);

第六项:请刘县长讲话。

同志们,今天的会议议程已全部进行完毕。前面,刘树林主任传达了省市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了0年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并就今年扶贫开发工作作了具体安排部署;
对200年度扶贫开发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并与各乡镇签订了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目标责任书;
步昌乡政府、范家镇北干村、西北新世纪培训学院、渭南劳务职业技术学校、渭南兴华培训学院、渭南祥龙职业培训学校、渭南扶贫高级技术学校做了表态发言;
最后,刘县长作了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并切实抓好落实。下面,我就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再强调三点:

一、认真传达会议精神。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迅速召开领导办公会和全体同志会,认真学习传达这次会议精神,结合各自实际,领会实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狠抓落实,确保扶贫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明确重点,夯实任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以今天会上提出的重点和主要任务为统揽,进一步理清思路,制定工作计划,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逐项抓好落实,以重点工作的强力突破,带动全局工作的快速开展,为完成全年扶贫目标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扶贫就业培训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为认真贯彻关于“要实施网络扶贫行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扶贫工作随时随地、四通八达,让贫困地区群众在互联网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网信办、省发改委、省扶贫办关于甘肃省网络扶贫行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甘办发【2017】19号)文件精神,我市积极开展推进网络扶贫行动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现将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措施

(一)突出组织保障,建立健全网络扶贫工作机制

在金昌市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委网信办、市发改委、市扶贫办牵头,县、区及其他市直机关等部门参与,建立网络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举措,督促落实各项任务。按照《实施方案》总体要求,制订了《金昌市网络扶贫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任务进度,落实配套政策和资金,确保网络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二)突出提升服务,实施网络覆盖工程。

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以持续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实现“两个确保”和“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大力实施“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务、网络公益”五大工程,补齐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短板,完善农村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拉近贫困地区与市场的距离,拓展农村创新创业空间,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和谐进步。截至目前,我市贫困地区4G网络覆盖率达95%以上,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50Mbps以上;
乡镇广播电视光缆通达率达到95%以上,行政村广播电视光缆通达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

(三)突出平台建设,加快研发方便快捷的移动终端和手机应用。

支持和引导网信企业定制研发面向贫困地区的简单易用、成本低廉的移动终端,研发少数民族语言定制终端,开发适合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和需求的移动应用程序(APP),做好宣传和推介,引导农牧民合理使用。打造集扶贫政策解读、农业技能培训、农业动态、农资及农机信息、农产品价格、农业气象、农时信息、农业灾情预警等信息,电商、医疗、教育、交通等行业应用。

(四)突出培育主体,壮大电商扶贫发展载体

按照电子商务精准扶贫“三有一能”建设目标,建立了农村淘宝运营中心,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覆盖到全市13个乡镇,优先覆盖15个贫困村,切实为农民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积极开展“双创”工作,支持金昌华博众创孵化园、永昌县具创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金昌市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电商企业在全市各个行政村的推广和业务开展,构建农产品、农村手工制品上行和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下行的双向流通服务网络,提升电商综合服务能力,扩大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应用范围。

(五)突出强化培训,提供电商扶贫人才保障

将网络技能培训纳入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培训项目计划,充分利用甘肃干部网络学院、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网络培训平台,整合组织、科技、农牧、商务、旅游等部门单位的培训资源,分行业、分层次、分片区定期开展电商扶贫、网络安全、互联网法规等相关培训。要求县区开展互联网知识及实际操作、电商知识、旅游经营管理、网络营销知识、服务技能等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其中永昌县培训企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职校师生、残疾人和妇女主任等1500人次,并专门为残疾人和妇女分别举办了培训班,效果非常好。为永昌县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人才和技术保障。同时,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大力宣传我市特色农产品,宣传我市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了我市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推动电商扶贫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六)突出人才储备,注重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建设一支既具备互联网思维与技能、又精通扶贫业务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推进农村信息综合服务,推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做法与经验,指导贫困户通过网络获取生产经营知识信息,推动开展网络扶贫各项工作。从每个贫困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能人及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中选取网络扶贫带头人,加强对带头人的培训指导,充分发挥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贫困户、帮助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全村脱贫致富。注重发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科技特派员、西部计划志愿者等的作用,配合当地政府广泛宣传扶贫政策,指导和带动贫困人口参与网络扶贫行动。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虽然我市网络扶贫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总体上来看,还存在很多发展问题。一是移动终端和手机应用程序研发力量薄弱,新农合报销、惠农补贴、扶贫贷款等“一站式”精准扶贫服务管理应用程序未能上线运行;
二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起步晚,大多数企业、合作社习惯采用传统的销售方式销售产品,对新型电子商务认识、重视程度不够;三是物流配送和信息化普及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物流与信息化基础工作相对滞后;四是远程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滞后,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2018年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统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网络扶贫行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相关要求和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网信办《关于印发网络扶贫行动计划的通知》(中网办发文〔2016〕10号)精神和全国网络扶贫现场推进会议精神,研究制定《〈金昌市网络扶贫行动计划〉2018年实施方案》,指导引领全市网络扶贫工作,推进贫困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条件,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让贫困地区群众在互联网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扶贫就业培训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以贫困人口为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收入为重点,认真组织实施了整村推进重点村建设、易地扶贫开发转移安置、小额信贷、劳务输出、科技培训、社会帮扶等扶贫项目,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558.2万元,解决了5600人的温饱问题,提高了14918人的生活水平,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了贫困户发展经济的能力和脱贫致富的信心,扶贫工作取得阶级性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特别是受“8•20、8•21”地震灾害的影响,我县返贫人口不断增多,扶贫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肩负起全县扶贫工作的重任,按照省、州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总体规划,紧紧围绕《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完成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任务。

一、基本思路

以“*”重要思想和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按照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规划和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贫困人口为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整村推进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搞好易地扶贫开发,加大科技扶贫,继续推进社会扶贫和企业带贫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二、2009年扶贫开发工作目标

㈠项目实施的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上年基础上增加90元。

㈡力争解决5000人(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提高8000人(低收入人口)的生活水平,返贫率控制在3%以内。

三、主要任务

㈠争取省级整村推进项目40个。投入资金600万元。实施州县整村推进17个,投入资金170万元。

㈡争取边境贫困整村推进重点村项目19个。投入资金950万元。

㈢争取2009年易地转移安置396户1584人,投入资金792万元。

㈣争取小额信贷资金1000万元,扶持2000户以上农户发展种养业。

㈤争取利用国债资金支持扶贫开发项目,投入资金7906万元,其中:贫困村连片开发项目(小片开发)3个,投入资金2846万元;
贫困村连片开发项目(整乡推进)2个,投入资金2810万元;
产业扶贫开发项目投入资金1900万元。

㈥抓好技术培训,搞好科技扶贫,全年完成1万人次的科学技术培训任务。

㈦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及转移输出力度,完成富余劳动力转移1000人。

四、对策和措施

㈠加强领导,确保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任务顺利完成。把扶贫开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认真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继续坚持县乡党政一把手为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县总负责,乡抓推进,落实靠村,扶贫到户”的要求把工作基点放在贫困村、贫困户,坚持工作到村,扶贫到户不动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通过扶贫项目带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对涉及扶贫工作的重大事项,资金项目的安排,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指挥,县直各部门、各单位积极贯彻落实扶贫工作的方针政策,要从大局出发,多支持,多服务,努力为扶贫开发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认真抓好工作落实。特别是扶贫工作涉及的几个主要部门,县扶贫办、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县农村信用联社,一定要按照工作部署和职责要求,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地做好各项扶贫工作。

㈡突出重点,全面完成整村推进工作目标。整村推进是扶贫开发的重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好平台和好抓手,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20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整村推进要紧紧围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基本队伍”搞好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的总要求,以农村一家一户得实惠为根本,做到“生产有发展,生存有保障,生态有改善”。使贫困农户实现“八有”:人均有一亩以上基本农田地;
人均有一亩以上经济林果;
户均有一头商品畜出售;
户有一栋安居房;
有卫生厨;
有卫生厩;
户有沼气池或节能灶;
户均至少一人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使贫困自然村实现“七有”:有进村入组的简易公路,村内有硬化畅通的道路,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有入村入户的通电条件,群众有基本的就医条件,适龄儿童有就学条件,有一批劳动力受到培训和转移。通过搞好“五基”建设,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提供良好条件,为增强群众脱贫信心,早日脱贫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

多措并举,整合资源,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把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易地开发、定点挂钩帮扶等各项扶贫措施整合到整村推进中。水利、交通、电力、广播电视、畜牧、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资金,要向贫困地区倾斜,尽可能整合到整村推进中。针对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和返贫率高、扶贫成果巩固难的扶贫开发现状,按照省、州部署,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在认真完成省州下达整村推进任务外,积极落实拼配资金。

按照现阶段扶贫整村推进工作要求,集中财力解决自建整村推进村的乡村道路、产业开发、沼气、农田水利等问题,使整村推进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提高。一是瞄准贫困群众,选择贫困人口集中,贫困程度深的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列入扶持计划。二是从主要致贫原因和贫困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围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抗灾能力和调整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选准开发项目,打牢经济发展和农村增收两个基础。三是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时报批,扎实组织实施,努力完成全县整村推进扶贫工作。

㈢扎实做好以农村增收为核心的产业扶贫工作。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资源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造血功能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走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进一步夯实农民群众可持续增收产业基础。一是始终把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工作来抓,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富民之路,大力发展周期短、覆盖广、见效快的特色种养业,继续扩大澳洲坚果、茶叶、咖啡、核桃、草果种植面积,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二是着力培植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市场营销等民营大户及各类致富能人400户,其中9个山区乡贫困村每村培养1-2个示范大户,通过示范引导,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稳定增收。三是把产业扶贫与招商引资工作有机结合,信贷支持招商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扩大资源开发和群众就业机会,实现招商和项目扶贫增收。

㈣认真抓好小额信贷扶贫工作。小额信贷扶贫工作是目前贫困地区开发产业,扶持经济项目,扩大再生产的一个有效途径,可有效地缓解了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是直接扶持到户,全方位帮助贫困用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按照“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要求,积极发展“保谋生、可脱贫、能致富”的种养加工等产业,是使贫困户早日脱贫的新路子,也是扶贫脱困举措的一个有益补充,并继续抓好抓出成效。2009年计划争取小额信贷资金1000万元,扶持2000户以上农户发展种养业。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积极探索小额信贷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新方法,规范运作行为,把小额信贷扶贫与当年农民增产增收相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相结合,与扶贫项目、推广实用科技相结合,尽可能简便手续,方便群众,增强服务功能,努力拓展资金使用的覆盖面,扩大覆盖范围,促使贫困农户增产增收,早日脱贫致富。

㈤抓好科技培训为主要载体的科技扶贫和劳务输出工作。把加强培训转移作为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就业增收渠道的一项战略任务抓实抓好。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必须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落后观念,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苦干实干,加快发展。要以培养和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通过实施“素质工程”,使18岁-45岁年龄段农村青壮年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鲜血液和中坚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带头脱贫致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一是抓好贫困农户实用技术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产业发展需要,以农民技术学校为依托,邀请农业专家和当地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专题培训,提高贫困群众自身素质和应用科技能力。力争全年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120期,使10000人每人掌握1至2门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不断增强劳动力的技能和就业能力。二是采取联合办班的形式,加大各种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富余劳动力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