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生科研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一、改革背景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性决定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必须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但长期以来,我国临床医学人才的院校培养,尤其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临床医生科研工作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临床医生科研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改革背景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这 一特性决定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必须以临床技能训 练为核心。但长期以来,我国临床医学人才的院校 培养,尤其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均以学术型为 主,即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而学生 的临床诊疗能力培养主要靠卫生部门的在职培养。
2009年,教育部对研究生培养进行重大政策调整, 在统招的硕士生中尝试以专业学位模式培养,即由 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转向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和 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重。但目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存在 着“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出现培养与使用脱节、 专业学位层次与临床工作能力不符等问题。我国医 学硕士、博士学位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 位二类,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目的是“提高临床医疗 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适应社会对高层 次临床医师的需要[3]”。但由于高校绩效评估与考核 偏重于科研指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培养过 程中,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 养标准向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标准靠拢,背离了专 业学位设置的初衷,使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毕业生 的临床工作能力难以胜任临床工作岗位的实际需 要,其工作后仍然需要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 在着重复培养的问题,延长了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 周期。
改革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我国当 前医学教育现状和需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卓越医生,是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两种主要模式,同处于医 学终身教育体系中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二者有着 紧密的联系。从培养目标看,二者均以提高医师的临 床医疗工作能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为目标[3,4]。从 培养方式看,二者均采用临床技能训练为主、理论学 习和科研训练为辅的培养方式[34]。既然二者培养目 标和培养方式是一致的,为有效解决培养与使用脱 节、学位与能力不符等问题,避免重复培养,缩短临 床医学人才培养周期,就有必要将二者有机衔接,以 提高培养对象的积极性,提高临床教育资源使用的 效益和效率。
二、改革思路
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 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以临床技 能训练为核心的“5 +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培训招录有机结 合,建立严格的选拔机制,把好“入口关”,保证生源 的质量;
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 训过程有机结合,建立高效的督査机制,把好“过程 关”,提高培养的质量;
将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 医师准入标准有机结合,建立竞争和淘汰机制,把好 “出口关”,保证培养的权威性。二者的有机结合,既 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又有利 于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培养合格的临床 医师。
三、培养目标
“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目标是 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持续提高医师的临床工作 能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为提高临床医师队伍的 整体素质、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保证病人医疗安 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方案
5, 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分为4个学习阶 段:通识教育1学期,基础医学教育2学期,临床医 学教育3学期,临床医学通科实习4学期。在临床医12学通科实习阶段,医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 临床检验学、病理学、影像学、麻醉学等专业。完成教 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临床实习,成绩合格,达到学士 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证 书”和“医学学士学位证书”。
3,即3年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并与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机衔接。
培养对象进 入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普通 专科培训,培养合格后,可实现“四证合一”,即经历 一个培养过程可以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临床医学硕 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 书”四个证书。培养医院组织培养对象在培养期间参 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合格者获“执业医师资格 证书”,这样能有效解决培养对象在进行临床技能训 练时所面临的违法和违规行医风险。由于“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训过程有机结合”,培 养对象的临床技能训练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相关要求,考核合格后可以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毕业后不再重复进行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培养对象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 论文答辩,达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可 以获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X,即X年住院医师亚专科培训,并与临床医学 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机衔接。
培养对象进入 住院医师亚专科培训基地进行为期X年的亚专科 培训。由于不同的亚专科医师执业难易程度的不同, 使得各亚专科在培训内容、培训要求和培训标准上 有所不同,导致培训时间不一致,我们称之为“X” 年,一般为2至4年,例如普通外科是2年,骨科是 3年,神经外科则是4年。培养合格后,可实现“二证 合一”,即经历一个培养过程可以获得“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亚专科合格证书”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 位证书”两个证书。由于目前我校仅在非学历教育中 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所以学生不能获得博 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各阶段课程设 置、主要考试及获得证书详见表1。
五、培养过程
1.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培训 招录有机结合按照“培训基地培养能力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 原则,制订学校临床医学本科和硕士、博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招生计划,并由学校和各附属医院住院医师 培训基地共同组织招生工作。根据各附属医院住院 医师培训基地临床教学资源,测算每年所能接纳住 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和亚专科培训的人数,同时结 合社会对不同专科临床医生的需求,合理确定临床 医学本科和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分 专业招生计划数,专业按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 准》中普通专科和亚专科来设置。这样可在满足社会 需求、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保证培养对象进入“3+X” 培养阶段时,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卫生部《专科医师 培训标准》(总则和细则所规定的病种病例数、技 能操作数和手术数。
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训过 程有机结合实践教学是保证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 要环节和必要手段[5],本培养体系,特别是在“3+X” 阶段,充分体现“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临床实践 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
临床技能训练执行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 办法》中规定“在导师指导下从事不少于六个月的临 床工作”[3],在具体执行时,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临 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且具体执行情况不理想等 问题。而本培养体系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 练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要求专业学位 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 (总则和细则)所规定的轮转时间、轮转学科以及相 应学科的病种病例数、技能操作数和手术数进行培 养和考核,这样有效地强化了临床技能训练,提高了 研究生临床医疗工作能力。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 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以我校统一组织的周 末集中授课和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公共必修课程、公 共选修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理论学 习相结合,主要有循证医学、临床思维与医患沟通、 重点传染病防治和有关法律法规等;
专业必修课程 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理论课相结合,根据卫 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总则和细则)要求,学习 和掌握各轮转科室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专业学位论文为临床病例分析报告或临床文献 资料分析报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中规定“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 析报告或文献综述,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3]”,但在具体执行时,许多导师常常安排自己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去完成实验室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 和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发表实验室研究论文。而本 培养体系要求专业学位论文为临床病例分析报告或 临床文献资料分析报告,如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交单 纯实验室研究方面的论文,将不同意其进行论文答 辩,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 标准向科学学位论文标准靠拢的问题。
3.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有机=口 口3年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阶段,培养对象通 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 书”;
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科室轮 转,通过培训过程考核(包括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和 年度考核)和阶段考核,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普通专科合格证书”;
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 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 到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证书”。培养期间,如果培养对象未能通过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未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 书”,则不能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 格证书”,更不能获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 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X年住院医师 亚专科培训阶段也经历上述类似过程。
六、改革实践
2009年,我校开始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工作。
2009级临床(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共119 人,4人直博,114人按期毕业,其中112人顺利获 得了学位。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78人参加了 2012 年江苏省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阶段考核,考核分 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二部分。理论考试69人 合格,合格率为88.5%。理论考试合格者中,68人参 加技能考核,45人合格,合格率为66.2%。阶段考核 合格的45人中,有20人符合江苏省住院医师普通 专科培训合格资格认定条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即2009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2012年毕业时, 有20人实现了 “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硕士研究14生毕业证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和“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四证合一 ”。
2010年,我校修订了 “临床(口腔)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实施细则”,正式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 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工 作。此次修订的显著特点是,依据卫生部《专科医师 培训标准》,增加了临床技能训练时间,特别是增加 了轮转科室和轮转时间,如内科临床技能训练时间 增加到27个月,轮转科室由3~6个增加到12个,轮 转时间由9个月增加到15个月;
外科临床技能训练 时间增加到28个月,轮转科室由3~6个增加到9 个,轮转时间由9个月增加到16个月。2010级临床 (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21人,2011级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人,2012级硕士专业学位研 究生279人,全部按照新修订的“培养实施细则”进 行培养,强化了临床技能训练,必将有更多的硕士专 业学位研究生在毕业时实现“四证合一”。
七、保障措施
1.强化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在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 附属医院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的积极性和主导作用。
各培养基地根据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总则 和细则)中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的标准和要求,采用 床边实践、模拟训练和标准化病人等多种训练方式, 对培养对象临床技能进行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训练;
采用工作场所评估(WPBA)、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 ni-CEX)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等多种考 核方式,对培养对象临床技能水平进行了客观、有效 的评估。逐步建立了科学严谨的临床技能训练与考 核体系,持续提高培养对象的临床技能水平,促进培 养合格临床医师目标的实现。
2. 完善适宜的配套政策培养对象在“3+X”培养阶段,打破了传统的“就 业一住院医师”或“在读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单 —身份模式,而具有“住院医师”和“专业学位研究 生”双重身份。身份发生了变化,配套政策应作出相 应的调整,以保障培养对象的合法权益。在培养协议 方面,培养医院与培养对象签订了培养协议,培养期间计算工龄,协议期限即为培养时间,培养结束后 协议自然终止。在薪酬待遇方面,按照培养医院同 类人员薪酬水平发放工资、奖金和福利,依法参加 医疗、失业、养老、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 社会保障。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注册方面,培养 医院组织培养对象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注册地点可在培养医院,培 养结束后如到其他医院就业,依法办理执业地点变 更手续。
临床医生科研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外科学 硕士研究生 能力培养
外科学硕士研究生是我国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关系人类健康及生命的特殊领域,培养具有独立动手能力,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具有较强从事创新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外科学硕士,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生教育已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我国研究生招收规模正在逐步扩大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师资条件在研究生数量增长的同时保证培养质量,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就所在的外科学科培养临床医学硕士的一些具体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广西医科大学在这些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成果。
1.强化研究生临床意识
通常,新入学外科学临床硕士一部分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一部分则经过1-2年临床工作,且大多来自基层医院,尽管在入学前的临床工作资历和基础参差不齐,但普遍来说,其总体临床操作技能不扎实。由于外科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往往要深入临床一线,面临的是任务繁重且各专业特色明显的临床工作,因此,有必要对进入临床前的研究生进行动员和分科室的岗前培训。动员培训由学院管理部门组织,根据以往研究生在实践中和学院在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主要针对涉及医德医风、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的法律责任、医疗纠纷与临床思维、病历书写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及医院感染。此外,针对手术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如手术中无菌观念不强或者不知道如何做好助手等,更需要通过培训强化思想认识,要求研究生从基础工作做起,踏踏实实地做好临床工作,才能成为高层次、高素质的临床医师,使他们认识到临床医学的本质是实践医学。
2.强化研究生的学术思想
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学术思想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术思想包括研究的洞察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1]。首先,在研究生进院开始,就与其进行深入广泛交流,使其融入良好的学术氛围,保持追踪学术前沿。其次,应强调培养导师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引导、启发、帮助使研究生根据自身条件选定研究方向,并通过文献回顾工作开阔学术视野,确保论文选题的创新性、前沿性和可行性,有效避免实施无意义的低水平重复研究项目。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思想培养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或解决临床问题为前提。这就要求研究生在繁杂的临床工作中,保持敏锐的科研洞察力,从细微处入手,找出具有临床与科研价值的线索,并思考、总结和拓展。在借鉴前人优秀成果的同时,又能超越其思维定势。尤其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遇到一时无法解析的问题,要敢于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在缜密推敲的前提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只有这样,科学研究才可能有创新性的突破。在科研工作中,应鼓励研究生与他人合作,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中创造一个积极活跃的科研氛围。除了埋头苦干于实验室外,积极参加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也非常重要。通过参加学术交流,既可以聆听同行们的研究心得,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结果展示给同行,根据同行提出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
3.加强临床训练,提高动手能力
外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和实践性。研究生的培养也必须注重实践,单纯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锻炼不出外科医师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手术操作技能[2]。因此,研究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临床一线中,管理病人、参加手术,积累经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随着各学科的快速发展,每个专业技术和操作分工更为明确,导师的研究方向、范围和专长亦趋于窄而精,这无疑会对培养研究生全面的专业技能培养带来困难。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社会因素及管理机制的影响,部分导师在平时的临床训练当中弱化了研究生专业基本功的培养和锻炼,侧重于单一技术的掌握而弱化了全面技能的培养。因此,学院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临床医师“三基”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研究生基本操作技能。在临床轮转和专科实践期间,学院还要求研究生认真参加各病房和科室的临床医疗工作,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史收集与书写、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基本操作,并结合临床工作学习有关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导师不能一味地将学生作为临床工作的助手,而是应该将自身作为学生临床实践的指导者和监督者,狠抓临床训练,在培养过程中对研究生的实践内容、临床工作组织能力等提出具体要求,严格规范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的训练,从接诊、检查到治疗,层层把关,杜绝不规范医疗操作。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要求研究生能熟练掌握。通过研究生亲身参与诊疗,结合导师查房讲解,使研究生对疑难疾病和危、急重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临床工作能力与独立进行初步处理的能力。
4.重视素质教育,恪守职业道德
医学是一个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其服务的对象是有生命、有心理、有情感的人。医生这一职业是以病人的生命和健康为工作对象的特殊职业,这种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而且应具有善良、严谨、诚实、负责、谦逊等美德,对待病人具有耐心和关爱。因此,作为从事医疗事业的医学硕士生应成为不仅具有医学专业素质,而且具有人文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尚职业道德的建立源于对工作、生活和学习细节的严格要求。所以,医学研究生应该进行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训练,明白一些基本的问题,但我们必须保证患者的利益不能受到丝毫损害,因为患者是我们的上帝、以人为本是我们的准则。
5.结语
综上所述,为适应当前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确保学位授予的质量和严肃性,必须强调研究生导师的培养责任和义务,真正地从专业学术、生活、个人成长各个方面对学生有所指导,并不断总结培养经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临床医生科研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 研究生 定期汇报总结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12-01
随着高校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的数量较以前大大增加,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有其特殊性,在规定的三年时间内,除要完成研究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完成学位论文外,临床能力的培养也是重要一环。本文列出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文中提出的解决方案均已在本专科研究生培养中顺利实施。
1.临床工作积极性和投入不足
临床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倾向是临床医学专门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1],这就要求临床专业毕业研究生有熟练的临床能力,但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由于面临按时毕业和学位论文的压力,自研究生阶段第二年开始就需要进行综述撰写、积极准备课题研究等,影响临床轮转计划,出现临床工作让位于论文工作,临床轮转敷衍甚至不负责任等现象。而部分临床导师由于同时带多名研究生,不能做到“一对一”的指导学生,临床学科的技能本身由于面对的对象是病人,有其固有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而临床技能的学习也是一个艰苦和长期的过程。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部分临床研究生在临床轮转时无人详细教授临床知识,临床学习积极性和投入不足,影响了临床学习的效果,毕业后难以独立胜任相关专业的临床工作。
针对以上情况,首先对同时带多名研究生的导师,在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中,专门设立临床副导师,用于指导研究生的临床轮转和考核,副导师可由副主任医师或临床能力强的主治医师担任;
同时,从研究生入学考试,日常工作、学习、讨论中穿行医学人文主义方面的教育和渗透,当今的临床医学不但有医疗的诸多疑难问题,医学伦理、医药资源滥用、医疗技术行为失范等人文医学问题也常常困扰临床研究生,通过人文主义的渗透,使临床参与者能认识到所面对的是有社会性的人,运用人文医学的知识指导临床实践,减少畏难情绪[2];
临床和科研实践分配方面,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分配好临床和实验室的时间,做好计划。同时病房制定详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从制度上避免出现病人责任不清等情况。
2.课题论文进度过慢
临床专业研究生由于临床轮转任务较多,部分临床研究生出现课题拖拉,连续数周甚至数月没有任何进展,甚至有些研究生因课题未能按时完成,延期毕业,近年来我院出现延期毕业的研究生均为临床专业的研究生,究其原因,主观方面存在部分自身能力不足,而接受指导监督不够是重要的客观原因。
针对部分研究生主观能力不足而课题论文进度慢的现象,需在研究生招生阶段严格要求,临床专业研究生不但要完成临床能力的培训还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我们参考国外科研结构研究工作培养方案和制度,采用每2周定期汇报的形式,临床轮科每2周举办业务学习,由在读研究生独立准备幻灯发言,发言内容为临床进展综述或实验进展等;
参加学习人员交流学习,导师予以讲评,从而在不同阶段督促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探索。
3.课题研究重视不够,进展缓慢
主要出现在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学生,研究生既往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一般的临床工作容易胜任,而科研作为一个全新领域,此类研究生在科研方面不足,课题科研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给研究生很大压力,开始进行试验时,挫折和失败容易使人产生畏难情绪,影响毕业课题试验的顺利进行。
解决方法,进入实验室前由实验室老师和同专科先入学研究生进行科研方面的基础培训;
进入实验室开始课题研究后,每周的实验进度检查和每2周汇报也是对研究生工作进行监督的重要一环。如发现研究生进展缓慢甚至停止时,要针对性解决困难;
避免临近毕业时才发现课题无法按期完成而导致延期毕业的情况。
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经历基础课程、临床培训和课题论文三个阶段。基础课程阶段的临床研究生,先在校本部上课,与本专科的老师不熟悉,此阶段参加科室汇报和科室业务学习,能够提前熟识本科室的老师,为将来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同时对自己进入临床后要开始的发言和汇报有明确的了解,使该学习和监督制度可以顺利衔接,避免日后刚进入临床的胆怯和畏缩,能更迅速高效的开展工作,同时通过汇报和学习,改变了以往基础学科和临床的割裂状态,在基础课学习阶段即可联系本专科临床和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可提前制定自己的课题方案,使基础课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临床培训阶段,现代医学信息杂志浩如烟海,往往令人有无所适从之感,进入临床后,首先要学习诊疗常规和细化的规章制度,从而各项诊疗活动能够有据可查;
而临床轮转期间,以在读研究生为主的定期汇报制度,每次由研究生讲授一个临床专题,通过汇报讲授和参与的老师和学生互动,融会贯通临床的知识点和难点,使临床轮转的收获更大,从而抓住重点,有的放矢,高效率的完成临床培训。在课题论文阶段,汇报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汇报总结,首先锻炼了研究生的演讲能力,在将来的讲课和答辩中能不怯场,也提高了日后教学工作能力;
其次通过汇报,能实时了解研究生做了什么工作,解除了以往研究生脱离临床后就放任自流的怪圈;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使科室各位老师能实时了解研究生课题工作的进展,及时纠正方向,少走弯路。
综合来看,针对目前研究生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情况,为适应新形势下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可采取以贯穿培养全程的定期汇报和考核为主,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为辅的方式,并加强临床人文主义教育的方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 (卫科教[2001]212号).
[2]王樵燕,周彤,吴萍. 浅谈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11):
1206-1208.
临床医生科研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医学研究生教育属于医学教育系统工程中高层次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医疗人才的重任。同时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的水平也是医院的综合实力的反映[1]。临床工作能力、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肝胆外科是以研究肝脏、胆道的结构与功能、疾病发病原因、机制、诊断与预防、治疗措施为目的的科学,是普通外科发展出来的一门重要学科分支,在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方面,既具有外科系统研究生培养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专科特色。目前肝胆外科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多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和缺少临床工作经验的低年资住院医师,而肝胆外科的专科性很强,在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课堂教学只有几个小时的具体内容,同时教学大纲对临床见习和实习所要求的内容较少、要求的程度较低;
基层医院肝胆外科由于受到临床病例的限制,低年资住院医师与应届本科毕业生都存在专业知识相对缺乏和薄弱的问题,尤其是临床基本技能和对临床常见问题的处理能力不足,严重限制了他们将来的临床工作能力发挥。为了提高肝胆外科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作者对肝胆外科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阶段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如下总结。
1强化外科手术基本功训练
肝胆外科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学科,对肝胆外科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要特别重视临床技能尤其是手术技能的训练,只有通过严格培训,才能造就高水平的肝胆外科医生。外科手术的初级基本功是切开、结扎、止血、缝合,高级基本功是分离、暴露、设计手术方式。肝胆外科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训练重点是切开、结扎、止血、缝合,要从初级基本功开始反复训练,重复数万次甚至数十万次才能定型,达到“稳、准、轻、快”的目标。基本功都是在手术台下练出来的,没有一位外科医生的基本功是在手术台上练出来的。因此要求临床研究生每天打结不能少于2,000个,切开、缝合不能少于200次。每月把研究生集中起来进行基本操作技能比赛,督促他们刻苦训练。同时要求临床研究生带上手套在广口杯中练习切开、结扎、缝合等基本功,进一步提高训练难度,施行逼近手术现实的情景训练,使他们迅速进入状态。手术技巧是在外科基本功和基础理论知识相当熟练的基础上的不断升华,是通过手术实践、千锤百炼、钻研和总结出来的窍门。除了基本功以外,它最终表现为外科大师对手术基本功的灵活运用和对本台手术的深刻理解。这需要从临床研究生的一线工作开始就严格训练手术技巧、养成追求完美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提高自己的手术技巧,最终形成自己的手术风格[2]。
2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
养成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是临床研究生快速成长的必要条件。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临床思维是临床医生透过疾病现象提示疾病本质的理性认识过程,对于指导临床医生运用理论知识正确地解释疾病现象间的关系,将所掌握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比较和推理,探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规律,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避免误诊、误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临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循证医学要求我们在充分地了解病人的基础上进行临床的分析和综合思维,然后将思维的结果付诸医疗实践,再用医疗实践的结果来验证临床思维。因此要求临床研究生应深入病房,亲自系统地问诊和查体,多与病人接触,观察病人入院以来病情的发生、发展过程,获取真实的而不是道听途说的第一手资料,然后进行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临床思维,做出初步诊断后再向上级带教医师请教。大力鼓励临床研究生参与具体的临床工作,要求他们独立完成病历书写,提出自己的诊断、鉴别诊断、诊疗计划,根据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要求每人拟出发言提纲,给每位研究生发言的机会,鼓励他们踊跃发言。这样临床研究生就有更多的机会理清思路,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临床思维方式。此外,以自身的良好行为及思维方式为临床研究生树立榜样非常重要。要求研究生入一线、多接触病人、了解病情,带教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做出表率。无论年资多高、技术多么高明的临床医师,都不可能在诊疗中事事正确,总会有或多或少的疏漏。因此带教教师既要讲成功的经验,也要讲失败的教训,特别是重大并发症及死亡病例讨论时要讨论治疗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要敢于自我批评,要有纠正错误的勇气。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往往敬重敢于自我批评的带教教师精神[4]。
3高尚医德及责任意识的培养
没有责任心的医生绝对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医生。众所周知,部分患者的死亡、伤残与经管医师责任心不强、观察不及时、处理失当有关,部分病例甚至引发医疗纠纷[1]。没有责任心的医师也不可能用心观察病人、处理病人,故其技术水平也不会很高。因此,医生的技术水平与其责任心呈正比。由于肝胆外科疾病的特殊性,大多数患者病情重、变化较快、死亡率较高,因此肝胆外科医生必须具备比其它专科医师更强的责任心,真正体现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很多临床研究生经历现实社会的洗礼并不多,带教教师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有时甚至是持续终身的。因此带教教师要作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无声的行动来感染和影响临床研究生。带教教师需结合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讨论,抓住典型,深入剖析,培养这些未来的肝胆外科医生抵制非道德行为的坚决性和长期性[5-6]。此外,适时地表扬学生在医疗过程中道德行为的闪光点,建立榜样教育机制,提升自我道德意识层次,并将医德医风表现作为考核内容之一记入学生的考评成绩也是可行的方法。
4强化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中,医患双方围绕伤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等主题,以医方为主导,通过各种有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径交流,科学地指引诊疗患者的伤病,可以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达到维护人类健康、促进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所有的医学院均没有开设医患沟通课。因此初出茅庐临床医师的医患沟通课只能由带教教师来补上。临床研究生刚刚接触临床,面对病人时常常显得信心不足,这时带教教师就应给他们足够的自和信心,使他们能够较快地进人角色,与病人沟通。对出现的问题不可当着病人面前一味批评,事后分析原因,引导学员自己找出解决方法,为其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在临床工作中提醒研究生多作换位思考,只有发自内心地关心患者,体谅患者作为特殊人群的处境,以宽容的心态,诚恳的态度耐心地讲解病情,才能化解矛盾和冲突。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动作可以换来病人高度的信任,比如查房时与病人握握手,晚上查房时帮病人掖一下被角等。研究生要从细微之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这对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患者在细心、周到的服务中无形地接受了治疗,增加了对医生的信任感,使医患沟通得以顺利进行[7]。
临床医生科研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
临床医学;
“5+3”一体化;
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构建与探索;
培养模式;
健康
中国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医疗的发展正是社会与人民最关注的问题,影响着医疗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医学教育,同时也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必然途径[1]。教育部于2015年3月出台《关于做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通知》,明确将7年制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并给出了具体改革时间表。2017年6月《关于进一步做好“5+3”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详细地指出了3个大方面和细节上的9个要注意的小方面,为医学教育院校针对“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细化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改革目标。国家提出医学教育“5+3”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后,“5”与“3”被明确区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针对“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依然尚未成体系或不健全,缺乏针对“5+3”临床医学生的全方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要做到有效地开展“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需要从多角度地考虑这一部分精英学生群体的特点,构建出合理的培养体系[2]。
1职业素养的阐述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表现为在职业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而医学职业素养是由多种范畴共同构成的概念,在一些学者眼中医学职业素养(medicalprofessionalism)[3]也被译为医师职业精神或医学专业精神。1993年,医学职业素养这一概念被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ABIM)正式的定义。作为一个合格的医生要具有包含人道主义、利他主义、责任心与服务、诚信和专业标准等相关的职业素养。2002年,《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的颁布意味着医疗行业与社会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契约。该宣言又欧美众多医生联盟共同提出,宣言内容可以概括为医师职业精神的三个基本原则:“患者的利益至上、尊重患者的自主性、接受医疗的公平公正”。西方学者将医师职业精神的内容分别在概念和原则上进行了确定与划分,并且重点提出要以实践为基础,用实践来分析定义医师的职业素养。在我国医学界认可度较高的观点为,职业素养是由医务工作者在工作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统一,医生对其职业的认知与态度;
对待工作的情感和对待患者的责任;
在工作中具有的意志和理想;
医生在工作中所具有的职业良心和职业荣誉、职业作风和职业信念等都是组成事业素养的要素。《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始终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后续国家相关部委也提出了《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并主导医疗卫生体制的新改革,并且伴随着日益加重的医患矛盾,社会对医生和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学生要具有完备的医学专业精神,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2“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特征
“5+3”临床医学生由于招生名额少,入学后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在高考成绩上体现为大幅度高于普通5年制本科医学生。“5+3”临床医学生大多具有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学习效率高、英语功底厚等特点,为培养出高质量的临床医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培养未来优秀医生的重要来源。因此,“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群体被赋予了极大的希望与未来价值。这一群体既有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又因其自身的能力及所承担的多方位压力而存在特异性,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通知》后更加明确了“5+3”一体化人才得角色定位[4]。“5+3”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关乎医学事业的发展,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往的七年制医学教育即“5+2”模式,前5年与普通的五年制本科生的培养几乎相同,后两年却比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三年的培养时间少了一年,从而导致7年制学生入学时较高的综合素质优势被削弱。而7年制学生录取平均成绩高于同年高考分数线很多,生源质量优于其他所有专业,但综合近几年的数据,7年制学生的必修课平均成绩、期末考试的挂科率、四六级分数和通过率等指标数据的统计与5年制学生相比较,7年制培养效果及优势并不明显。同时临床实践时间偏少,科研水平不高,与3年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比更凸显了培养时间短的劣势[5]。所以“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应做到合理、有效、有针对性,培养出的医学生既应是一名临床医务工作者,也是医疗高新技术的发现者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贡献者。如何使处在精英地位的“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如何满足“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由于其特异性的角色定位而亟待提升的全方位素质的需求,如何使其在毕业后具有超出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可以说,“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成败关乎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应该被作为医学教育的重点进行深入探索。
3“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3.1为医学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结合教育部与卫健委的要求,深入到具体的培养体系构建当中。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将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探索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培养方案,形成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并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从理论角度对国家的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支持。3.2将“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理论与现有教育理论有机融合。对“5+3”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研究探索和构建将会有效地帮助医学院校将人才培养工作由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5+3”一体化。同时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生的长学制培养、住院医师的规培、医学专业硕士的研究生培养的多重要求有机融合。3.3推动医学教育改革理论落实。通过分析总结五年制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成功经验与成果,探索“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举办长学制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环境下所需要的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潜力大、有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6]。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对理论的实践,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能反作用于理论的总结。尽快实现医学教育改革理论中所期望的改革目标。3.4培养精英医学人才。“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群体是未来优秀医生的重要来源之一,职业素养作为一种必须经过后天培养塑造而成的能力,它的形成需要系统、全方位多角度课程体系的教育和具有浓厚人文气息、良好医学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的熏陶。高等医学教育具有与其他高等教育不同的特殊性,即需要培养救死扶伤挽救生命的医疗工作者。新时期下,加大对医学人才的职业素养培育力度,全方位加强对医学生的价值引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会对医学院校培养“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产生积极作用。
4“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探索
医学经典名著《希波克拉底誓言》《论医生》《论可贵的品行》中都大篇幅的提到了医生的职业素养。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医学教育最终目的首先是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同时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优良的品德风貌、过硬的诊疗技术和广博的知识储备[7]。针对“5+3”医学生首先要创新职业素养培养方案;
在校级层面上联合教务处,科研院,研究生院,附属教学医院,以及学生工作部等相关部门组成“5+3”一体化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联合修订小组,进行多部门跨学科的培养体系的构建与修订,全方位多角度落实国家要求的培养目标[8]。突出“5+3”培养的特点,将医学生本科与硕士阶段的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有效合理地统筹,开展一体化一贯制的教学与培养。采取一对一教学、渐进式教学、小班制教学和混合式教学;
优化合理结合临床实践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相关培训,实现参加实践早、实践内容多、实践效果好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同时要做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衔接;
给予学生全程的临床职业素养训练和临床科研能力培养。开展基础课程-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患者疾病-系统治疗有机结合为主要目标的整体式职业素养整合培养体系改革。改革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固化的培养目标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构建灵活的培养体系,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医学基础的所有知识进行灵活的整合,以系统为单位,将基础医学、人文素养、临床医学、科研创新等各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机高效地结合;
从而在新的一体化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同时包含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和实践课程,这些内容相辅相成[9]。面对“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实践、人文、创新”的职业素养培养定位。从学生在“5”基础课程学习开始时到进入“3”研究生阶段全程围绕“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临床技能、科研创新”四个方面,展开“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并构建有效的培养体系[10]。4.1开展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于医学生的实际,汲取以往7年制与5年制教育的先例与成功经验,在顺应合理教育规律上重点突出临床能力、创新研究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明确“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目标,即首先具有充分详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储备[11];
同时在临床实践上具备灵活的思维能力与娴熟实操能力;
最后在科学研究和教学阶段上具备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主要目标。4.2开展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将人文沟通变为潜移默化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的课程,长期开展人文沟通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的重视和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由于“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在学业上面临的压力比一般医学生更大,会出现将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的情况[12]。所以要建立鼓励学生参加校、院各类大型文化、科技、体育、艺术活动的机制,让医学生在参与或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思想素质、沟通能力;
加医学强道德素养和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实现人文素养教育和专业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进行进一步地改革[13]。打造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的体验式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实践体系,实现医学人文素养培养一体化。不间断地广泛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求“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在寒暑假期进行公益医疗、扶贫、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展开针对基层医疗、环境状况、人口健康情况的调研等,让学生时刻与社会环境保持同步;
开展“名医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学校与学界内知名专家学者,在成长历程、医患沟通、科研思维等方面为学生打开视野,提升人文素质[14]。4.3开展临床技能方面的培养。在学生“5”即将结束即实习前开设临床技能训练课程,制定长学时培训课程,同时全方位的涵盖所有临床基本技能;
将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阶段化、清晰化、课程化;
通过在教学医院实习加强技能的训练,开设临床技能训练课程,每个科室实习结束进行出科考核,通过递进式的培训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定期通过安排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和对模拟人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为在“3”阶段的科研做好铺垫,同时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专业基础;
通过开展多角度的临床技术比武竞赛提高“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对临床专业技能的实际掌握,让学生在竞赛的实际操作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自己,让SP和专家担任评委,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15]。4.4开展科研创新方面的培养。“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在进入“3”阶段时,主要的学习和工作重心将转向科研,如何培养学生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并能产出有效的科研成果,是科研创新培养要实现的重要目标。首先要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在寒暑假期间组织成立科研训练营:依托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的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在校老师的在研科研项目;
邀请跨学科的科研实力强的老师,阶段性地根据不同专题开展科研培训课程,培养学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尽可能的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一对一的训练,并开展主题论坛、科研经验分享交流会、撰写总结与心得,培养“5+3”一体化临床医学生早期的科研习惯与意识;
围绕校级的各种科创赛事开展大型的专题讲座:通过组织“5+3”学生和普通五年制本科学生进行大型互动交流活动,建立兴趣小组共同进行科研创新活动,通过双方交流沟通,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对医学专业范畴产生职业兴趣。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满足社会对良好医疗条件的急切需求,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应运而生。这个新的医学生培养体系同样也符合医学教育的改革的要求与目的。临床医学“5+3”一体化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尚未有完全成功的先例,改革之路犹如摸着石头过河,虽然稍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如果稳扎稳打,适时抓住先机,及时地进一步深化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地进行反馈探索、逐步完善与实践,不断提升培养质量;
最后摸索总结出具有通用性同时在不同医学院校具有自身专长学科特色的“5+3”一体化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便能成功为国家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形成有效的医教协同机制。从而加快构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5+3”一体化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吕宏伟.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释义及其解决路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2]包璟崟.医教协同“5+3”学段重构式培养体系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