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方法[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119-03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及内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度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119-03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及内涵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涵
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涵义,传统认为是“一种不可测量的风险”,但随着认识的深入,业界给出了一系列的定义:
1.英国银行家协会最早给出了操作风险的明确定义:操作风险与人为失误、不完备程序和控制、欺诈和犯罪活动相联系,它由技术缺陷和系统崩溃引起。
2.全球衍生产品研究小组认为:“操作风险是由于控制或系统的不完善、人为的错误或管理不当导致损失的风险”。该定义从人员、系统和操作流程三个方面对操作风险进行了界定,并且把管理作为防止操作风险的决定性因素。
3.2004年,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给出了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即“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该定义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风险管理组织将操作风险损失按业务种类和损失事件划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1.内部欺诈(Internal fraud)。故意欺骗、盗用财产或违反规则、法律、公司政策的行为。
2.外部欺诈(External fraud)。第三方故意欺骗、盗用财产或违反法律的行为。
3.雇员活动和工作场所安全问题(Employment practices and workplace safety)。由个人伤害赔偿金支付或差别及歧视事件引起的违反雇员、健康或安全相关法律或协议的行为。
4.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的安全问题(Clients,products & business practices)。无意或由于疏忽没能履行对特定客户的专业职责,或者由于产品的性质或设计产生类似结果。
5.银行维系经营的实物资产损坏(Damage to physical assets)。自然灾害或其他事件造成的实物资产损失或损坏。
6.业务中断和系统错误(Business disruption and system failures)。业务的意外中断或系统出现错误。
7.行政、交付和过程管理(Execution,delivery & processmanagement)。由于与交易对方的关系而产生的交易过程错误或过程管理不善。
(二)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特征
较之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存在明显的特点:
1.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不同的是,操作风险中的风险因素内在于银行的业务操作,而且单个操作风险因素与操作性损失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可以用数量界定的关系。因此,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具体的业务部门应当承担第一位的责任,董事会则应承担最终的责任。
2.在业务规模大、交易量大、结构变化迅速的业务领域,受到操作风险冲击的可能性最大。
3.由于通常可以监测和识别的操作风险因素同由此可能导致的损失规模、频率之间不存在直接关系,因而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难以确定哪些因素对于操作风险管理来说是最重要的。
4.操作风险管理实际上覆盖银行经营管理的几乎所有方面。从一个极端看,操作风险既包括那些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相对较小的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错误;
在另外一个极端,操作风险也包括那些发生频率低但造成的损失相对大的自然灾害、大规模舞弊等。
5.人为因素在引发操作风险的因素中占有直接的、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的操作风险更多的是源于有意或无意的、来自企业内部或外部的人为操作失误。
6.操作风险事件具有发生频率很低,但是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大的损失,甚至危及到银行的存亡的特点。例如,1992—1995年间,巴林银行交易员里森的错误交易以及在出现损失后继续隐瞒,最终使巴林银行破产。
二、操作风险的度量方法及特点
巴塞尔委员会在新协议中提出了一套由简到繁的方法来量化操作风险,它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一)基本指标法
它是初始阶段度量操作风险的方法,不区分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和业务类型,而是把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同代表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某项指标联系在一起,统一使用一个风险指标。采用基本指标法的银行持有的操作风险资本应等于前三年总收入的平均值乘上一个固定比例(用α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KBIA=GI×α
其中,KBIA:操作风险资本金所需要的资本;
GI:前三年总收入的平均值;
α:15%。基本指标法对于总收入的定义是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总收入的这种定义包括了所有计提准备(例如未付利息准备),但不包括银行账户上出售证券实现的利润或损失,也不包括特殊项目以及保险收入。它计算的资本比较简单,新协议中未对采用该方法提出具体门槛标准,但委员会鼓励采用此法的银行遵循委员会于2003年2月的指引《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的稳健做法》。该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是操作风险的暴露与总收入指标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况且,单一指标不能正确地反映复杂的操作风险。所以它不是度量操作风险的有效方法。
(二)标准法
该方法将金融机构的业务分为8个产品线。在各产品线中,总收入是广义指标,代表业务经营规模,因此也大致代表各产品线的操作风险暴露。计算各产品线资本要求是,用银行的总收入乘以一个该产品线适用的系数(用β值表示)。β值代表行业在特定产品线的操作风险损失经验值与该产品线总收入之间的关系。总资本要求是各产品线监管资本的简单加总,计算公式如下:
KTSA=∑(GI1-8×β1-8)
其中,KTSA是用标准法计算的资本要求;
GI1-8是按基本指标法的定义,8个产品线中各产品线过去三年的年均总收入;
β1-8是由委员会设定的固定百分数,
8个产品线中各产品线的总收入与资本要求之间的联系(见表1)。
表1总收入与资本要求联系
业务部门业务类别指标β系数
投资银行公司金融
总收入
18%交易和销售
银行零售银行业务
年均资产12%商业银行业务15%支付清算年清算总量18%服务总收入15%
其他资产管理管理的资产总额
12%零售经济总收入该方法并不需要一个复杂的信息管理系统,金融机构可以方便地计算出所需的规定资本量,更好地反映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操作风险,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特别适合于规模较小的银行。但它计算出的各产品线的操作风险并不能与金融机构实际存在的操作风险相匹配。
(三)内部度量法
与标准法相同,将金融机构的业务分为不同的产品线,对产品线/风险类型组合规定一个风险暴露指标(EI),代表该产品线操作风险暴露的规模或数量。金融机构通过内部损失数据计算出给定损失事件的概率(PE)以及该事件的损失(LGE),则该产品线风险类型组合的预期损失(EL)为:EL=EI×PE×LGE
监管者根据全行业的损失分布,为每个产品线/损失类型组合确定一个将预期损失转换成资本要求的转换因子,利用转换因子计算出每个业务单位的资本要求。总资本要求(KTAMA)的计算公式为:
KTAMA=∑i∑j[γ(i,j)•EI(i,j)•PE(i,j)•LGEI(i,j)]
其中,i代表产品线,j代表风险类型。
内部度量法的优势主要在于银行可以采用自身的损失数据去计算应持有的风险资本,这更加真实地反映了银行所承受的操作风险,且银行可以通过良好的风险管理来提高竞争力。不足之处在于划分标准业务单位和损失类型,这很容易造成与金融机构内部的业务单位和损失类型不相匹配。另外,损失有时并没有特别给予记录或者损失的原因很难发现,尤其是那些发生频率低但影响巨大的损失数据很难获得,这使数据的收集更加困难,数据不足是该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的一大障碍。
韩超: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三、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频发,涉及到多家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通过对这些操作风险损失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出如下主要问题:
1.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操作风险广泛存在,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根据业务部门来分析操作风险,则商业银行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部门中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最高,而且带来的损失也最大。
3.操作风险最经常发生的形式是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及内外部相勾结的欺诈行为。这类欺诈行为一般隐匿时间较长,一旦发生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极大。
4.操作风险的大小与银行的规模有一定联系,但并非由银行规模决定,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以及对内部控制的执行程度决定了操作风险的大小。
5.操作风险的大小还与地区经济有一定联系,但地区经济不是决定因素。
(二)防范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对策建议
1.加强操作风险量化研究,抓好风险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拥有一批对操作风险有充分了解、熟练运用计算机和掌握丰富风险管理知识的风险管理人员是商业银行有效管理操作风险的基础和前提。不管计算机系统多么先进,数学模型多么准确,系统参数设置不当、输入数据不准确或模型选择错误等行为将导致操作风险管理的失效。国外商业银行大多都为操作风险管理建立一支专业队伍,而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人才极度缺乏,现有的风险人员还不具备专业操作风险管理人的一般条件,那些既懂计算机技术又具备金融工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更不用说经验丰富的操作风险管理专家了。
2.加强对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整理,建立各业务部门的风险损失数据库
《新资本协议》指出:“委员会认为,根据统一的损失、风险和业务的定义,在业内有序地收集及分享数据,对于制定处理操作风险的各类先进方法十分重要。若没有这类数据,委员会将被迫在制定操作风险最低资本规定时采用保守的假设。”可见损失数据的收集整理对于操作风险的度量的重要性。我国的金融机构应做好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各业务部门的风险损失数据库,为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的质量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3.增强操作风险意识,加强金融机构自身风险文化建设
操作风险是一种比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更为复杂、更加难以把握的风险,它的一些特殊性决定了银行要想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就必须在银行内建立起以“上至高层管理人员下至普通员工人人讲操作风险”为主要内容的风险文化,这就要求金融机构的所有员工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防范操作风险重要性,对操作风险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高管人员要认真履行风险管理的责任,以身作则,带动各级工作人员加强风险防范。
4.以人为本,强化教育,提高商业银行员工综合素质
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一方面商业银行要以人为本,建立一个综合教育网络,使全体员工熟悉自身岗位职责要求,理解掌握业务的整体流程和关键风险点,同时加强员工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等教育,培养员工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做损害国家和银行利益的事;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建立公正、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根据员工的品德和业务能力,结合不同年龄、学历和工作经验,分配适合的岗位;
同时把好“进门关”,对重要部门,要害岗位的员工,要进行严格挑选,并适时进行岗位轮换,防范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克里斯•马腾.银行资本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樊欣,杨晓光.从媒体报道看我国商业银行业操作风险状况[J].金融管理,2003(11):43.
[3]陆小斌.巴塞尔委员会与银行操作风险[N].金融时报,2003-06-12.
[4]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文献及评述[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樊欣,杨晓光.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分析[J].CFEF研究报告,2003(9).
[6]叶永刚,顾京圃.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研究与实施[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7]曾向阳.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J].广西金融研究,2005(8).
了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谁就有了发展的基础。银行业在开展个人金融业务时,需要面向市场,针对个人客户展开营销工作。对现代商业银行而言,营销已经成为银行发展战略与经营方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任何一家银行想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必需能及时掌握市场变化,制定出奇制胜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
首先,在银行市场营销中要树立起整体营销的思想,真正接受吸纳、运用现代营销管理理论,将营销工作放到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通盘决策中予以考虑。银行的各个部门、各类人员都要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作为工作的导向,运用现代营销管理手段,将产品设计、现场服务及售后服务一条龙综合考虑,以取得综合的经济效益。在营销活动中,要挖掘金融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营销活动的知识含量,并注重与消费者形成相似的价值观念,力求使金融产品与顾客之间在技术结构、知识结构、习惯结构上建立稳固关系,从而使顾客成为产品的长期、忠实消费者。
其次,综合运用多种市场营销手段,从多角度对市场进行细分,根据客户要求、自身实力等因素选定和培育相对稳定的客户群,建立重点客户信息档案,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服务。银行要提升营销技术水平,利用创新科技手段,借助现代化新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加快业务的电子化与网络化进程,实现营销技术的现代化,综合运用产品、定价、分销、促销等多种营销手段,实施营销组合策略。
最后,倡导服务就是营销的理念,强化全员优质服务意识,提高整体服务水准。服务也是一种产品,当员工和客户打招呼的时候,营销工作已经开始,这实际上是以服务的方式表现的营销,如果员工言行有礼、对金融产品的推介详细,客户必然会满意。它隐藏着无形的价值,优质服务所衍生出来的经济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参考文献]
[1]诸晓珺.浅谈银行业金融创新[J].金融纵横,2005(7).
[2]唐双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力支持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06(7).
[3]贾蜀苇,游建军.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零售业务兴起[J].甘肃农业,2006(3).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
内部控制是一种自律行为,对商业银行而言,“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与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1]。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定义可知,内部控制是银行为了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所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制约的方法、措施、程序的总称[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等方法,预防、回避、排除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
商业银行作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高负债经营和无抵押负债经营作为其最显著的两大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具有巨大内在风险。具有健全的制度管理措施和完备的相互制约关系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在隐蔽性风险或问题发生的同时,自动地发挥出监督、制约、矫正、抑制错误的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纠正问题或使风险在隐蔽期内不至变大,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而隐蔽性风险表面化时,处理问题就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了[3]。
目前,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关注的侧重点趋向一致。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注重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理顺操作流程、实行职责分离以及横向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防范银行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风险管理则注重再造管理体系和流程,通过完善风险管理的政策和技术体系,从容应对银行可能发生的危机,实现与收益平衡的战略目标。而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二者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目标统一。
二、德意志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国外商业银行内的部控制制度建设较早,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内部控制制度发展到成熟阶段。因此,考察和研究国外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建设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意志银行于1870年在柏林成立,总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是德国最大的银行,也是欧洲最强大的银行之一。德意志银行是一家全球性全能型的金融服务机构,它不仅仅是商业银行,也从事投资银行、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德意志银行具有较大的国际化程度,资本实力和全球竞争力较强,将其作为国外商业银行的典型个例进行分析借鉴,可以帮助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升内部控制成效、防范银行风险。
(一)德意志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德意志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是典型的双董事会制,由监督董事会和管理董事会共同管理。监督董事会由股东大会和职工大会选举的董事组成,有权对管理董事会成员进行任免,管理董事会向监督董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下设各专门委员会负责对具体领域进行管理。德意志银行的监督董事会,从名称上看,侧重于履行监督职能,约有40%的董事来自职工代表,在银行管理过程中可以保护职工的利益,也有利于限制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和银行利益。
(二)德意志银行的风险管理。德意志银行风险管理的五个基本原则:1.董事会把整个集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和监督,监事会定期监察风险情况;
2.集团风险委员会负责管理和控制风险;
3.协同管理组织内部所有相关层面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交易风险;
4.紧密联系全球风险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与业务部门的组织结构;
5.风险管理的职能自成体系,独立于业务部门。总行设集团风险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有:1.制定风险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并任命主要的风险管理官员;
2.规划并贯彻执行集团内一致可行的“风险调整经济资本收益率”(RAROC)模型;
3.管理风险组合;
4.制定与业务发展规划一致的风险偏好;
5.制定与风险偏好一致的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管理方法。[4]
1.信用风险管理。德意志银行建立了全行统一的对客户群体进行评价的内部评估法、计分卡和评级标准,并将在参考外部评级情况所得到的内部评级结果与客户的市场表现进行对比。并且运用各种工具对信贷风险进行连续监控,使银行能够在信贷损失初现时通过相应的程序和预警系统,把风险识别出来,从而降低客户违约的可能性。对于大部分类型的交易,德意志银行把交易委托给专业的清算机构来完成,只有交易双方都完全履行契约中的义务,清算机构才对交易进行结算,以此降低结算风险。
2.市场风险管理。德意志银行认为,银行所有业务都面临着市场价格或利率上下波动的风险,而市场价格或利率的波动可能导致银行遭受损失,也可能使银行获得盈利。德意志银行合并使用风险敏感度、风险值、压力测试和经济资本等指标来管理市场风险并确定风险额度。
3.流动性风险管理。德意志银行建立了“资金矩阵”来管理流动性风险。根据到期时限的不同,银行把所有与资金相关的资产和负债按照时间进行排列,组成一个资金矩阵。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资金矩阵直观地看到每种期限的资产和负债是否匹配,以此识别和管理流动性敞口。资金矩阵为德意志银行每年在资本市场的债券发行计划提供了技术支持,集团资产负债委员会根据资金矩阵的情况对债券的期限、数量和契约内容等发行目标进行审批。
4.操作风险管理。德意志银行通过评分卡来监测风险管理架构的状态,由集团操作风险委员会按季复核;
使用内部和外部的损失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操作风险敞口所需要的经济资本。德意志银行通过建立备份系统和应急计划来尽量降低通讯、信息或结算系统所导致的操作风险,通过加强员工常规培训、落实操作规程和强化监督检查来减少操作中的错误和缺点。另一方面,德意志银行也通过购买保险来抵御操作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缺陷。良好的控制环境是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基础,相比于国外内部控制环境,我国内部控制环境相对薄弱,主要集中体现于产权结构、组织结构、人事制度。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主要的问题就是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而国外商业银行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其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相互制衡。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复杂,机构臃肿,管理层级多,内部各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权责相互交错。而国外商业银行大多是股份公司制企业,组织结构简单有效,职责分工合理,高效运行。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1.内部控制制度系统性不足。内部控制制度分开制定,导致各制度间相互割裂,缺乏统一与整合。商业银行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行政上相对对立,各部门独立制定规章制度,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数量众多,银行内各部门、各岗位甚至各项业务都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各个制度相互割裂缺乏整合性且目标不统一。[5]2.内部控制制度强制性不足。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高级管理层的监督约束略显薄弱,并且只重视内控制度的设计,而对内控制度的落实情况予以轻视,进而出现违章操作、有章不循的情况。3.内部控制制度全面性不足。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没有包括商业银行所有的经营风险点,在一些分支机构这种现状尤其突出。
(三)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1.风险管理机制缺失。反观国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风险管理机制缺失,从而导致风险管理中心无法独立权责不明,风险汇报和风险沟通体系不健全,风险管理状况难以在银行内部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之间得到充分、全面的沟通,风险管理系统不完善,不能满足风险管理的需要。2.在风险管理体制上区别明显。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相比,在体制上由于我国还没有真正确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法律体系的不完备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产权制度,欠缺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具有良好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3.在风险管理理念上差距较大。我国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理念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往往跟不上业务发展速度和风险管理环境变化的步伐,未针对不同种类的业务、不同地区的现状分别实施符合其特点的风险管理,而是统一操作,导致不仅业务风险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新的风险还容易随之产生;
侧重于信用风险管理,而轻视市场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致使风险管理的片面化。
(四)内部控制制度对金融创新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银行业务的发展往往超前于银行制度的建设,这使得商业银行会计的准确性大大下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金融创新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金融创新业务的风险。
(五)内部稽核制度不完善。内部稽核没有渗透到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内部稽核部门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没有独立于商业银行,内部稽核部门在行政上从属于商业银行,在经济依附于商业银行。并且,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稽核的时间往往滞后于业务实际发生的时间,严重影响了内部稽核的有效性。
四、强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提高银行员工内部控制意识,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创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增强商业银行依法经营观念,强化经营风险意识,树立内控人人有责的观念,首先要从银行管理层做起,各级行领导,尤其网点负责人,要真正担负起内控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角色,一级抓一级,加强业务培训,组织员工系统学习内控制度,提高内控制度执行力,促使员工自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注重培育自律意识,自觉纠正经营行为的偏差。[6]
(二)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随着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逐渐凸显,国内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资产成为非信贷资产而进入国际国内交易市场,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将越来越大,市场风险也成为国内商业银行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金融风险之一。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在这方面目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关键要做到:分类和归总本行当前及未来将面临的各种利率风险,包括再定价、收益曲线、基准与期权风险等,并追溯其全部来源;
在科学进行利率风险计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全行可承受的利率风险总额,并将其按产品、部门进行分解,由各部门、机构分别承担各自风险限额的控制。[7]二是调整业务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应该增强金融创新意识,加快发展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从而减少利率风险的困扰。
2.建立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中国银监会于2007年6月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提供了与国际标准相匹配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指引》也多次征求意见,力争把资本计量与审慎监管更好地结合起来。我们要重视银行业务流程、交易系统、外包业务、案件防控方面的操作风险,设计清晰、合理、规范的内部流程,实行有效的授权管理,并进行持续的合规评价和改进,从制度上防范操作风险。
(三)对于制度的执行要“严格标准、全面覆盖、注重实效、持续可用”。在推广制度中,商业银行要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由于总行制度不够全面或更新不及时,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总行相关部门完善或修订制度;
由于分行操作执行存在偏差,而且影响到内控有效性的,需要分行进行整改;
由于分行岗位设置与分工不符合职责分离原则的,需要分行予以调整。
(四)重视对创新业务的风险管理,建立新金融产品推广和运作机制。为了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创新业务的风险评估,注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及时性,及时弥补风险。定期组织内控管理人员和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对业务制度、流程全面梳理;
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重点查找目前业务规章制度中存在的流程不清晰、规定与实际操作脱节等问题,查找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管理疏漏或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方案,并监督整改。
(五)强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审计工作的战略重心要向全面风险管理和综合经营管理转移,审计目标从偏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转向经营审计。逐步建立起绝对垂直和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制。垂直的内部审计体制可以保证有效的审计报告能够源源不断地向银行管理层和银行监管人员提供内部控制系统运行质量方面的信息,并自由地报告其发现和评价,在内部进行披露。独立性是审计部门保持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基础,客观性意味着,审计部门能够避开任何利益冲突,真实地反映审计结果;
公正性则要求审计部门不得涉及银行的经营活动或直接实施内部控制措施。[8]
参考文献:
[1]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国人民银行,2007,7.
[2]任远.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4.
[3]倪锦忠,张建友,闻玉璧.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216.
[4]郑健军.德意志银行的风险管理[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6(5):48-50.
[5]张侠.如何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华章,2012(1):69.
[6]朱大地,朱大鹏,彭龙.美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2):41-44.
[7]王占峰,刘丹,何一峰.商业银行“多维度风险管理”[J].金融研究,2007(6):63-68.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内部控制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
在中国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并指出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即由于人员违规操作、系统故障、程序不合理、自然风险等发生的欺诈、失误事件从而产生了败坏银行名誉、罚款、资金损失等恶劣影响。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
首先,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丑闻频发,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一件甚至更多的损失金额巨大、影响极其恶劣的操作风险事件。以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为代表的操作风险案例发生比率最高,损失金额最多。其中内部欺诈的发生率及其所造成的损失金额均高于外部欺诈。
张欣杨(2004)所总结的174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中,商业银行内部欺诈所占比例最高,达到56.3%,排在第二位的是外部欺诈,所占比例高达19.6%。不论是商业银行内部欺诈还是外部欺诈,都是由于诚信缺失所导致的。从上表可知,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损失事件之和所占比例为75.9%,由此可见诚信对于解决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问题买的重要性。另外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占总体损失事件的16.1%。其他三项事件所占比例均在5%以下,出现概率较小,且影响相对不大,这里不再赘述。
三、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1.从业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可以看出,普通员工风险意识十分薄弱,法制观念淡薄,违规操作事件时常发生,不少员工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给银行带来操作风险,也没能认识到自己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错误地认为操作风险防范只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
2.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存在严重弊端且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有效改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占据统治地位,但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虚位,容易导致银行内部的高级管理人员利用政府产权控制力的薄弱而成为银行事实上的所有者。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层次过多,职能不明确,容易产生各部门重复控制的情况。
3.银行外部监督缺乏,相关监管法规缺失
监督人员配备不足,监管力量薄弱。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迅猛,营业网点广布,但是相关的监管措施却没有及时跟上。由于人员紧张,有的营业点监管员配备不足,有的甚至一身兼多职,监督无法到位。同时,还存在监管措施落后,监管法规不完善,隐瞒操作风险问题等现象,使得目前的监管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四、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对策
1.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建设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地防范、管理操作风险,是解决操作风险问题的重要手段。具体措施主要有:第一,加强银行内部控制管理文化建设。加强员工对操作风险问题的认识,增强风险内部控制意识,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第二,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设立独立的内部监督部门,确保内部监管的有效性、权威性。对于积极响应管理规定的部门给予奖励。
2.完善现有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大多是“总行―分行―支行―分理处”的直线组织结构,层级关系复杂,操作风险管理难度极大。这就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完善现有的操作风险管理体制,健全操作风险的组织结构,对应着我国商业银行的直线组织结构设立风险控制委员会、操作风险控制管理委员会等对各个层级实行垂直化管理,逐级隶属。
3.提高商业银行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
在前文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发生事件划分中,大部分的操作风险事件都和人的因素直接相关,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率最高的是内部欺诈,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的职业素质水平对于解决操作风险的重要性。商业银行应该以人为本,全面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教育、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员工对操作风险的认识,正确理解操作风险的涵义;
加强员工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等在内的综合性教育,培养员工高尚职业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侯训义,郝文刚,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分析及政策建议――基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调查结论的再分析[J].济南金融,2007(6).
[2]樊欣,杨晓光.从媒体报道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状况[J].管理评论,2003(3).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全面风险管理;
现状分析;
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047-02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指在银行的运营过程中存在不确定的影响因素下造成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差异较大,银行可能会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收获额外效益,也有可能会承受巨大的损失。我国商业银行针对风险因素已经初步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涉及到银行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汇率风险等多个方面。但是由于该管理体系在我国银行建设中的发展起步较晚,所以较之国外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其发展起步时间晚且发展时间较短,在全面风向管理观念方面还较为陈旧。在这样的管理现状下,我国商业银行难以充分满足当前银行业快速发展以及风险管理的不断变化。管理理念的缺失首先表现在在当前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银行将管理重点放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忽视其他风险管理。另外,在银行内部,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从高层管理人员到普通职员之间呈现递减趋势,没有实现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此外,银行内职员缺乏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忽略其与银行利润增长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管理工作与业务发展进行融合。
(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较为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难以提高,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较为薄弱。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我国的大多数商业银行中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全面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门的岗位设立。在进行该管理工作时,往往都是银行内部的各个部门进行分头管理,各自为政,以致于管理工作较为分散。同时,商业银行内部也没有针对全面风险管理制定相关的防范控制体系,导致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到实际业务发展当中。另外,由于商业银行本身的性质原因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与限制,在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时难以实现独立自主的贯彻落实,导致管理工作的发展受到限制。管理薄弱还表现在参与管理的工作人员往往专业素质较低,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理论以及优异的风险计量等相关专业技术,风险管理队伍不具备职业化特征,以致于管理水平难以得到优化提升。
(三)全面风险管理方法与措施有待提高
相比较国外的商业银行来说,我国的全面风险管理在管理方法与实现措施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有必要进行方法措施的不断优化。其管理方式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评估与分析工作时,往往是采用传统的定性分析,而忽略了定量分析方式在风险分析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与汇丰银行等发展较好的银行所采用的高级数理统计模型等现代化的先进方式相比较,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缺乏对于相关风险因素的识别、分析与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建设。另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还应当进一步实现优化与提高。对于商业银行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的建设来说,构建完善的管理业务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该部门工作缺失或缺乏完整性,都会导致风险敞口的难以确认和把握。同时,信息系统建设的完善性缺失还将导致相关的管理决策失去科学准确性,加大了管理难度。
二、商业银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更新
要实现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上升,首先要从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做起,这是实现管理转型的根本,是保证风险管理水平不断上升和优化的重要保障。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不仅要强化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管理与控制手段,还要积极将管理理念贯彻到整个银行的部门业务工作中,将实际的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头上。要实现管理理念的转变与深入,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不断宣传,加强员工培训。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当就管理工作的执行建立相关的奖惩体系来督促职员在日常业务工作中将相关的管理工作进行落实。
(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商业银行应实现运作自律体系的不断优化与完善,并明确该体系中的管理方向以及防范措施。在实际管理机制建设中,银行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方法实现该机制的科学完善化发展。
首先,银行应当在内部进行客户经理与业务经理的分别设立。这是由于在当前的商业银行内部的部门设立,往往是存在于总行与分行的层次划分当中,各部门对于利润计划的责任承担划分不明,难以实现总行利润计划的切实传达,导致银行层次体系中的利润计划出现脱节。另外由于多个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明,还会导致职能重复的现象发生。所以应当独立出相P部门,实现客户经理与市场经理的分开设立,避免利润计划出现脱节,也避免了实际工作操作中的职能重复与脱节。在这基础上,还应当实现业务风险经理与职能风险经理之间的分开设立,在实际建立过程中可以将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中负责信贷评估与审批的工作人员转变为业务风险经理。而该部门中对风险进行监控与管理的工作人员提出并创建银行的专门全面风险管理部门。
另外,银行还应当在当前信息披露的基础上,从国外先进管理水平中吸取经验,实现信息披露标准的不断改进。在进行制度改进时,可以将核心披露方式与附加披露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在强制条件下鼓励资源披露方法的开展。另外,在进行相关制度的制定时,要对信息披露的权利进行限制,合理选择披露对象,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运作流程,依从相关规定对该工作进行合理监督,避免虚假披露的现象出现。
(三)加强分阶段全面风险防范管理模式的建立
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来说,应当从管理工作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阶段进行展开,并且在进行事前管理与事后管理工作时应当以风险防范作为工作重点。首先银行应当建立相关的风险预警机制,对预警信号进行准确界定,并在数量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对相关风险信息进行实时预报。同时,还应当建立专门的事前防范工作岗位,并进行专业人员培养。除此之外,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只有通过对事前与事中阶段的风险评估与预防工作的加强,才能对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进行明确化。
(四)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测评模型
在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设立相关的信息收集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是有利于风险管理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是将来自于银行内部信贷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等所提供的数据信息进行自动化的分类与整理,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相关信贷审批与风险评估人员以数据支持。该系统的建立为银行业务开展与管理提供了优良的传递渠道,有利于工作效率提高。在这基础上,商业银行有必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测评模型,由于国外的相关模型的建立已经获得较好成效,所以我国商业银行也可充分吸取国外的综合计量模型以及量化计算方法,实现科学的测评模型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管理决策水平。
(五)调整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
对于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来说,管理理念的更新与执行是保证管理水平的第一重保障,而管理组织结构的不断调整则是其第二重优化保障。首先,银行应当不断实现股份制度的完善,在业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银行分支结构的科学调整,实现分支机构在实际工作中经济高效的推进。并就当前的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职能重叠、投入高以及控制力度缺失的现象进行改善。商业银行可以在总行与分行内进行风险控制委员会的建立,并有委员会主席进行总体管理,在各个银行分行与部门中都设立相关的控制人员。并由上至下进行分层管理,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独立化。
(六)加强商业银行内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就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来说,参与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往往不具备专业的素养,专业人员缺乏且管理能力低下,这对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来说造成巨大的发展阻碍。商业银行应当就该现象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的提升。首先,银行应当加大管理培训力度,从专业理论以及现代化管理技术方面实现人员素质的切实提高。同时为促进人员素质提高,银行还应当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加强风险管理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人为本的实现管理人才培养,保证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为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全面风险评估管理是其发展的必经道路。但是就当前的管理工作现状来说,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商业银行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不断对当前现状以及其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参考国外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措施,积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系统,从多个管理方面入手对风险因素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银行运营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规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量,实现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 考 文 献]
[1]王国琛,许春培,华建栋.农村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现状与路径探讨――以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为例[J].金融纵横,2012(3):38-40+72
[2]刘亦聪.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建构与实施[J].科学与管理,2012(3):46-51
[3]周新发.完善中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6):15-16
[4]田远,刘宁.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8-113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欧美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风险战略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11-0049-03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欧美商业银行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在长期的风险管理实践中,其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并把风险管理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有力推动了自身的壮大和健康发展。本文拟对欧美商业银行具有战略性的风险管理行为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归纳,以期对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商业银行风险战略概念的提出
从《银行家》杂志历年来对国际商业银行的排名情况来看,欧美商业银行从各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除了与其能够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发展战略、具有较高的经营水平有关外,我们认为,更与它们成功的风险管理行为密不可分。总体来看,欧美商业银行均能够适应诸如购并战略、全能化战略、全球化战略、再造战略等一系列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根据自身的风险胃口和风险管理长期目标不断更新风险管理理念,加强风险文化建设;
实现全方位、立体的全面风险管理;
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伴随业务流程再造,实现风险管理流程再造;
积极创新,采用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增强风险预警、评估、控制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可以说,它们在风险管理方面有着比较明确的范围、方向以及实现模式,积极谋求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和远期目标,并把风险管理作为发展战略的子战略之一,以充分支持发展战略及利益相关方期望的实现。
鉴于欧美商业银行这种明确、系统的风险管理范围和方向,并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关于企业战略的概念,我们提出了商业银行风险战略的概念,以期能够找到一种更为合适的研究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行为的方法和路径。我们认为,商业银行风险战略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依据发展战略、风险胃口和风险战略目标而确定的长期的风险管理行动方向和范围。具体讲,它是商业银行确定的风险管理理念、文化、治理结构、制度流程、技术工具和专业团队等风险战略要素长期发展方向的某种组合,正是这种组合代表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长期行动方向和范围。由于各欧美商业银行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内部禀赋存在差异,经营管理理念不尽一致,其风险战略要素往往在内容和组合上不尽相同,也就导致它们的风险战略实际上各有不同。
二、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实践
(一)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的基本类型
主要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视角进行考察。
动态视角主要是通过纵向研究来归纳历史上商业银行风险战略的基本类型。历史上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即资产风险管理阶段(最初)、负债风险管理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资本充足率管理阶段(以20世纪80年代《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颁布为标志)和全面风险管理阶段(以2004年6月新协议的颁布为标志)。我们认为,风险战略整体上也相应分为资产风险管理战略、负债风险管理战略、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战略、资本充足率战略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五种基本类型。
静态视角主要是对商业银行某个阶段的风险战略进行分析,归纳该阶段风险战略所包含的基本类型。从欧美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静态视角下风险战略的基本类型主要表现为风险战略的层次性,即公司层次风险战略、业务单位风险战略和经营单位风险战略。公司层次风险战略主要分为总体风险战略和专业风险战略。新协议颁布以来,欧美商业银行总体风险战略主要是指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即强调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全额的风险计量。按照新协议的要求,专业风险战略主要包括资本充足性战略、信用风险战略、市场风险战略和操作风险战略等。业务单位风险战略是指性质相同或类似,并可以进行类似管理的业务的风险战略。如信用风险方面的业务单位风险战略主要有公司业务风险战略、零售业务风险战略、同业业务风险战略、业务风险战略和股权业务风险战略等。经营单位风险战略是指各类业务具体经营单位为取得各自业务范围内良好的风险管理效果而确定的工作方向和范围,如零售业务方面,银行卡经营单位的风险战略。
(二)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与利益相关方、发展战略、风险胃口和风险战略目标的关系
一般来说,利益相关方不同,其对风险战略的影响亦不相同。股东最终关注的是投入资本的回报率,以及商业银行的长期增长性,因此,欧美商业银行董事会在进行风险战略定位时,首先会考虑股东的风险胃口和投资回报目标,并以此为依据;
债权人如债券投资者希望获得安全而丰厚的回报,风险战略应增强在该方面的吸引力;
内部员工、各经营单位的诉求则直接决定风险战略能否被认同并得到有效执行。发展战略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使命和宗旨而确定的长期发展方向和范围。从实践来看,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接受发展战略的指引,并在保持独立性、垂直管理的基础上,服务于发展战略。风险胃口即风险容忍度,是指股东等投资者愿意承担或忍耐的风险的程度。决定风险胃口的因素除了主观的风险偏好(股东的风险厌恶程度)外,还有商业银行资本规模和风险管理能力。不同的商业银行根据其自身的风险胃口,相应地选择不同的风险战略。风险战略目标则是风险战略欲实现的中长期目标,它指引风险战略要素的内容安排和组合,风险战略为风险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存在。
(三)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管理
从欧美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风险战略管理是指风险战略定位、选择、实施、评估与控制等一系列相互影响的决策与行动。
1.风险战略定位。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定位首先分析、评估商业银行现有使命、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与影响、发展战略、风险胃口和风险战略目标的合理性。然后根据分析、评估结果,运用SWOT等分析法对宏观环境、行业环境、战略集团(即主要竞争对手)等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清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对风险理念、文化、公司治理结构、人力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技术、风险信息系统等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清楚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根据以上两个分析结果重新审视并修正使命、发展战略和风险战略目标等,最后依据修正结果和内外部环境分析结论综合得出恰当的风险战略定位,如决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2.风险战略选择。
(1)风险战略的制定。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认为,战略的制定存在三种视角,即设计视角、经验视角和创意视角,三种视角分别或综合为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相应的方法和路径。研究发现,欧美商业银行风险战略制定,即风险战略要素内容的安排和组
合同样存在以上三种视角。设计视角认为商业银行通过理性的、指导性的分析和规划程序对风险战略进行规划、设计和确定,该视角适合转型中的商业银行。经验视角认为风险战略是风险管理文化、行为经验的结果,是对风险管理文化和经验的总结与改良,成熟商业银行的风险战略往往如此产生。创意视角认为风险战略是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生成的秩序和创新,商业银行全球化和综合化发展往往为该视角提供创意素材。事实上,我们发现风险战略多是设计规划、经验总结和改进创新的综合结果。
(2)风险战略的选择。风险战略选择是指商业银行在风险战略定位、制定的基础上,对可供选择的风险战略进行评价、修正,最终选出合适的风险战略的活动。欧美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战略选择主要考虑风险战略的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市场竞争性等。适应性方面主要考虑风险战略是否与商业银行内外部诸要素相匹配,特别要考虑是否与使命、发展战略、风险胃口、风险战略目标相匹配。可操作性方面主要考虑风险战略的实施是否与自身对应的资源和能力相协调。在市场竞争性方面则主要考虑风险战略是不是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公司治理模式与风险战略选择。市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以欧美商业银行为代表,股权高度分散,其股东力量弱小,对经营决策仅有有限的发言权,只是通过在证券市场“用脚投票”的方式对董事会形成市场制衡影响,董事会实际上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对风险战略的选择进行决策。出资者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以德国和日本商业银行为代表,企业交叉或循环对银行持股,法人持股率高,对银行的监督和约束主要来自股东的“用手投票”。在该模式下,监事会直接代表股东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进行风险战略决策。目前,两种模式出现融合趋势。
3.风险战略实施。欧美商业银行实施风险战略具有良好的保障和支持。一是确立相应的、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增强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二是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尤其是建立了有效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三是明确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目标和计划,对风险战略进行详尽分解和落实。四是建立合适的、完善的政策制度和流程。五是采用良好的风险管理技术,特别是受新协议的影响,风险量化模型呈普及之势。六是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支持系统,为风险战略的有效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七是加强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立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专业队伍,主要做法是推行风险经理制。八是关注并适应外部监管。
4.风险战略评估与控制。由于制定和实施中可能存在偏差,风险战略可能会出现不贴切、不适应、不高效、不尽效、不协调等各类风险,导致风险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事与愿违。欧美商业银行往往定期召开决策层风险管理委员会会议,对风险战略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风险进行诊断和评估,并及时对其进行动态的调整和完善。
5.风险战略管理的价值。从欧美商业银行的实践结果来看,主要是有利于培育先进的风险理念和文化;
支持并完善发展战略;
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保证风险战略的顺利实施;
积极满足监管要求,提升市场竞争力等。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战略实践的建议
(一)确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培育优秀的风险管理文化
从西方商业银行的实践看,有什么样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就等于制定并实施什么样的风险战略,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其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为风险战略实践营造良好内部环境和氛围,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风险战略实践习惯。一是充分认识、理解商业银行风险,及其客观性和管理的必要性与持久性,养成风险管理的自觉性;
二是能够正确处理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树立风险管理创造价值的理念,通过先进的技术与模式实现收益与风险相匹配;
三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责、标准和流程,实现风险管理的精细化和专业化;
四是董事会和总行高级管理层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垂直性和独立性,以及风险管理文化的优越性,并对风险管理承担最终的责任;
五是形成一种风险防范的道德评价标准和职业环境,促使全体员工在风险管理中恪守职业道德;
六是认真汲取风险战略实践教训并改善风险管理方法,全体员工注重提高自身对风险的管理能力。
(二)借鉴经验,重新审视并重视风险战略
一是重新审视风险战略实践,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合理的风险胃口和风险战略目标,通过科学定位,选择层次清晰、内容完备、目标明确的风险战略,并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增强其适应性、可操作性和竞争力。二是重视风险战略,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培育良好的风险战略实施环境,充分发挥风险战略的价值和作用。三是建立良好的风险战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方主体在各环节上的职能作用,保证风险战略效用的高效传导。
(三)构建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首先,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主体职责明确,协调制衡;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活动规范开展。其次,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分工及相互制衡关系,保证风险战略管理机制畅通、高效。一方面风险管理实现决策、实施、支持和监察监督四个部分纵向的分工和制衡,另一方面还应实现各类风险管理的横向分工和制衡。这方面可借鉴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矩阵结构。再次,建立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可从三个层次的风险管理和三级经营单位的风险管理等两个层面来理解。三个层次的风险管理包括:董事会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风险战略的制定和监督实施;
监事会负责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监测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高级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通过总行风险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各类风险。三级经营单位的风险管理包括总行、分行和支行的风险管理,以各级职能风险管理部门为主线,上下联动独立实施风险管理。
2.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制度体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实施风险战略管理全过程监控,保证整个流程为有机体。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为风险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系统的制度支持。
3.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评价体系。一是实施有效的内部稽核与检查,完成风险战略管理的评估与动态调整,保证各项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二是建立完善的考核和约束激励机制,以持续增强风险管理的驱动力,确保风险战略管理的良好环境。三是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责任追究机制,通过增加风险管理责任成本,避免风险战略管理中的失职和不当行为。
(四)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积极跟进新协议要求,借鉴欧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和模式,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施风险分类管理,提高风险精细化管理水平;
采用先进的风险计量技术和模型,提高风险计量水平;
积极关注新类型风险,坚持动态的风险管理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