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工作总结 >

银行内控合规工作总结【五篇】

时间:2023-06-16 08:0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银行内控合规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村镇银行管理总部的性质村镇银行管理总部是由发起行在内部设立的相对独立运行的机构,目的是为了专门管理其发起设立的多家村镇银行。虽然可以独立挂牌,不限地域,但究其根本,并不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银行内控合规工作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银行内控合规工作总结【五篇】

银行内控合规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村镇银行管理总部的性质

村镇银行管理总部是由发起行在内部设立的相对独立运行的机构,目的是为了专门管理其发起设立的多家村镇银行。虽然可以独立挂牌,不限地域,但究其根本,并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法律主体关系归属于发起行。

村镇银行管理总部是代表出资人(发起行)对所投资村镇银行进行集约化、集权式管理的,因此它必须具备资本经营的权力,是“投资资本运营中心”,而它管理的各村镇银行则是“利润中心”。管理总部本身不经营银行业务,主要是通过对各“利润中心”的管理和服务来为出资人间接创造价值。

村镇银行管理总部地域选择及定位

根据《通知》规定,村镇银行管理总部设置的地域选择可以有以下四种模式:一是设在发起村镇银行较多的地区,便于就近集中管理;二是设在发起行总行所在地,可以充分利用发起行的技术、人力资源、资金、地缘等优势;三是可以设在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有利于人才招聘、IT后台建设与管理、信息畅通、树立市场声誉等;四是“地区总部+管理总部”模式,可以实现因地制宜和规模化经营,在发起的村镇银行数量较多时可以采用。

针对村镇银行对口设立管理总部,方便了发起行对所设村镇银行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可以通过批量发起设立并专业化运营村镇银行,降低管理费用和投资风险,提高管理效率和规模效应。对村镇银行而言,由于有了专门的管理部门,可获得更好的业务支持和发起行专业化的服务。同时,对村镇银行这类微小银行来说,人这个管理因素尤为重要,管理总部的存在,为处于弱势的村镇银行员工发展打开了职业成长通道,便于人员的统筹管理,有助于建立统一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归属感和责任心。

村镇银行管理总部职能

根据《通知》精神,村镇银行管理总部主要职能是管理和后台服务。10家以上村镇银行的发起行,面对每家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战略、风险管理、IT系统、产品研发推广、市场声誉等问题,既有同质化管理需求又有特色化经营差异。因此,管理总部从节约管理成本、提高效率角度出发,将要在公司治理架构搭建、人力资源统筹、业务规范与指导、合规与风险管理、审计稽核、IT集成等方面进行集约化管理才能体现效率与成本优势。

村镇银行管理总部机构设置

按照以上讨论的管理总部的职能出发,村镇银行管理总部可以考虑如下设置方案:

村镇银行管理总部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从法律关系上说,母公司与子公司都是独立法人,都有法人财产权的独立运作权力。从村镇银行集团管理总部拥有下属子公司的股权比例来看,分为全资子公司、非全资控股子公司和参股子公司三类。集团对不同产权关系与结构的子公司拥有不同程度的控制权,由此也决定了这种控制权的实现方式。具体来说,管理总部对参股子公司采用集权体制,对其战略、经营、财务运作直接“指手划脚”是不符合《公司法》的。对于非全资控股子公司的管理照例也应该通过子公司的董事会来进行。也就是说,无论控股和非控股股东只能通过其委派的董事来实现其决策和控制意图。集团总部只有对全资子公司才能直接实现其对战略、决策、财务的监管。但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发起行作为村镇银行第一大股东(最低比例为20%,其他股东不得高于10%,且董事长均有发起行委派),具有风险兜底行的用意,也具有实际控制人的管理意图。因此,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如何有效实现子公司的分权独立经营与管理总部的集权管理成为现实经营中的两难抉择。

就长远发展目标而言,村镇银行管理总部可以通过集约化、相对集权化地管理,在确保稳健经营、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力求实现村镇银行集团利益最大化,一方面保证其代表的投资人(发起行)利益,另一方面通过这种管理,也可实现各村镇银行法人独立个体发展的最优路径,实现每个投资人的利益最大化。

但就现实经营而言,村镇银行管理总部相对“集权”管理与独立法人的利益之间必然存在不平衡之处。因此,在管理总部的体制、机制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各子公司董事会的地位和作用。

借鉴一些企业集团管理总部的运行模式,我们可以探索对管理总部采取“发起行+董事/专家委员会”联合管理的方式,来统筹协调和管理村镇银行集团内涉及多方利益的重大事项。董事或专家委员会成员可以从各村镇银行董事会中择优推选,还可聘请独立董事、外部监事等专家进行独立性约束。这样的委员会,各方利益均能够代表和体现,就能够在体制上保障管理总部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为了确保委员会的工作效率,在积极管理中需要解决母公司(发起行)和管理总部董事委员会之间权责界限,需要具体明确委员会这个非常设机构的工作制度与议事规则,避免成为一个空架子。另外,还可以逐步加大独立董事、外部监事等专业委员的比例,以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

一、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是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具体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对相关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应对的机制和动态过程,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的信息及其沟通、对内部控制的监控五个要素。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做好内部控制工作,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和客观要求。众所周知,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是以比较特殊的身份存在于中国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中,它既是国家宏观调控、货币发行、现金管理、账户管理、结算管理等职能的机关。又是办理账户、办理结算、经理国家金库等业务的金融服务机构,同时还是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的企业。正因为如此,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各项业务操作和事务管理都存在着形式不同、大小不一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客观上需要对内部进行风险控制。纵观人民银行发展历史,各个阶段发生的不同案件或事故,基本与内部控制的缺失有关。同时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存在各种风险,任何一项风险的产生,都必然造成相应及相关的损失或伤害。我们虽然不可能完全杜绝风险,但完全可以通过内部控制使风险降到最低,将相关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二、人民银行实施内部控制的措施

1、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诸要素中唯一一个属于软控制的要素,它是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具体包括:有效的沟通、道德风尚、行为规范、激励机制、管理哲学、员工素质、企业文化、纪律约束等方面。以及与之有关的无形因素。通过业务宣传、知识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大力宣传和学习内部控制的意义、作用、办法等,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培养广大干部职工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完善领导接待日制度、职代会制度等,建立有效沟通的长效机制;
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纪律约束措施、规范央行人的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等,提高员工素质,树立央行形象,建设具有特色的央行文化。

2、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不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工作,它涉及到一个整体的每个人、每个岗位、每个操作环节。从控制体系的层次看,对一个组织的控制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具体的操作层次的内部控制,又分为两级控制:第一级指建立在具体操作人员水平的内部控制,防止操作风险的发生;
第二级是指建立在管理人员水平的内部控制,旨在对操作人员形成监督,保证第一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第二个层次的控制是指独立于具体操作和管理之外的内部审计,在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中,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向本单位行长负责,对具体的操作和管理部门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并提出审计建议,旨在降低第一个层次内部控制无效产生的风险,从整体上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第三层控制即外部的监督和审计。因此,应在不同层面上,完善内控机制,使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从一线的具体操作到业务或事务的管理,再到内控的监督,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以确保内部控制措施落实到位。

3、严格执行内控报告制度,认真做好风险评估。按照现行制度规定,每个分支机构要定期向上一级行报送本单位的内部控制报告,因此,每级机构的内控领导小组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对本单位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业务操作或事务管理应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认真检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对所有相关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科学界定,建立风险评估框架,正确评估本单位的相关风险,并根据风险分析结果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明确具体的应对措施,制定风险应对方案。

4、采取多项举措。强化内部控制。一是建立内控制度审定制。成立由办公室、纪检监察、内审等部门组成的内控制度审定委员会,对本单位各部门自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实施细则等进行可行性的研究与审查,从源头上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二是明确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确保每一名员工了解自己的岗位,明确自身的职责;
三是加强权限管理,任何岗位的业务或事务都不得超越权限进行操作:四是加强工作计划管理,确保工作目标责任的落实与实现;
五是加强会计、财务和基建控制方面的管理,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认真落实上级行的计划安排;
六是加强实物资产方面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完整与安全;
七是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方面的管理,确保人民银行资料的完整与不受侵害,保证人民银行各项业务的正常运转:八是加强法律事务方面的管理,确保人民银行工作依法行政,依法操作;
九是不断完善应急预警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银行内控合规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防范;
内部控制;
问题;
路径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在企业内部开展管理和控制工作,它是经济持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同时,内部控制是动态的,随着企业管理效率不断提高,其也会不断改进和完善。总结和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发展,主要经历了内部控制初级阶段———内部控制系统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阶段———风险管理阶段等几个主要的阶段。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给出的定义是:“由商业银行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和内部财务管理部门为保证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以及企业经营效益增长率、会计管理是否符合行业准则和规范的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过程。”这一定义突出了企业内部对控制活动的全面参与性。2002年,央行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明确要求商业银行要将内部控制作为重点管理工作来对待,并通过和制定一系列政策、制度来规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行为,以从事前、事中、事后环节全面加强风险监控。央行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主要从风险控制角度出发,提出了全过程风险监控的要求。

(三)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现代商业银行是一个经营风险的机构,而内部控制则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石。随着2009年中国正式加入巴塞尔委员会,标志着我国的银行监管及风险管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新巴塞尔协议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有了更高的要求。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既是银行审慎经营的前提,也是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更是银行实现业绩目标、信誉目标以及合规性目标的重要保证。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促进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产质量和效益,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基于风险防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要素

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机整体。

(一)内部控制环境

它是指影响商业银行内部实施控制措施的各种外部影响因素的总和,其中高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劣。一般来说,内部控制环境要素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信用原则、道德水平、企业文化和价值理念、员工工作积极性、管理层决策、内部审计规范、企业管理架构、激励机制、分配制度、人力资源政策等。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

金融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随时会遇到各种市场风险威胁,只有有效控制风险才能够稳定盈利。商业银行管理层要高度重视风险分析和预测,并根据风险变化灵活作出应对决策。例如调整内部控制方向和目标,以保证内控措施有效应对当前最大风险。风险识别和分析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管理层必须要综合分析不同风险影响因素和特点,及时找出商业银行最大风险诱因。商业银行风险诱因十分多样化,例如重要人事岗位变动、重点业务操作流程调整、内部规章制度的失控、信息系统处理的中断等。外部因素如经济周期的波动、国家政策的调整、外部突发事件的影响、行业竞争形势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进步等。

(三)内部控制措施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在分析风险时,要权衡因开展风险控制活动投入的成本与取得收益之间的匹配性,对应对这种风险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将风险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风险贯穿于整个商业银行经营环节,存在于不同部门和业务环节,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点目标。一般来说,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措施主要有:明确职责、合理分工、优化流程、制定标准、内部审计、会计核算等。

三、当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差

首先,公司治理结构仍然需要完善。目前,商业银行股份制框架初步建立,股份制改革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是,与西方较为先进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治理机制尚不健全,现代内部控制体系还处于建设阶段或者还没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所以经济犯罪案件时有发生,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仍然存在。再者,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结构往往具有行政区划的特征,这样一来造成统一管理的困难,加上分支机构由于片面追求提高业绩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已经建成的内部控制体系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另外,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里部门冗杂,且多是线型设置,信息的向上或向下流动都要经过许多环节,因而使得信息沟通与反馈效率低,且容易失真,这给管理带来了难度。

(二)风险分析和预测手段落后

商业银行面临诸多经营风险,在目前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一个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经营构成其核心竞争能力关键和决定性,适时地进行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逐步完善和健全风险管控力是银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均十分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外先进风险管理相比,还存在风险识别及评估手段简单落后、对投入新产品的风险评估不到位、风险评估覆盖面不够且不能涵盖所有各类风险因素等问题。

(三)内部控制措施效果较差

近些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相关法规的出台,我国商业银行也慢慢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且根据相关文件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这个体系并没能发挥预期的效果。纵观其原因,一是没有把内部控制和业务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有些内部控制人员只考虑内部控制,而对业务发展不予以重视,片面强调风险的控制,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就是规避风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
二是内部控制措施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很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不少业务规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营环境的变化,很多规章已经过时,但却没有经常性梳理和整合,或者发展新业务时没有忽略了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当下金融创新种类繁多,但缺乏相应的规范性规定,导致同种业务的操作方式并不一样,这不利于控制风险;
三是部门之间内部控制措施缺乏牵制,内部控制措施在部门之间难以协调,甚至抵触;
四是内部控制对职位较高的人员约束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的刑不上大夫的思想对社会影响很大,这样落后的想法显然与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但这确是客观存在的,这样的现象也导致了内部控制措施效果较差。

四、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1.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将科学有效的组织结构建立起来。将董事会、高管层、监事会以及股东大会的运行机制和各自的职责逐步完善起来,确保决策制定、执行以及监督部门之间可以有效均衡,能够做到权责分明、相互独立。董事会成员兼任银行高管的情况要尽可能避免,保证有一定量的独立董事存在于董事会成员中,履行应有的职责与权利,使董事会能够独立监管经营管理层。此外,还要使监事会的权威和独立性增强,为了对高管和董事会更好地进行监控,可开辟通道使监事会能独立向监管部门进行汇报,使内控过程中发现的漏洞及时得到纠正,监事会的作用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2.将良好的内控文化建立起来。一是对银行高管的内部控制理念以及合规意识进行强化。整个银行是否具有一个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首先就取决于其高管的合规意识和内控理念的强弱。作为银行高管,他们要以身作则,有责任在全行中营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凡事都能做到合规、稳健、审慎。二是做好培训工作,重视考核评价,使员工的责任感和内部控制意识不断增强。对员工进行各种各样的、长期的教育培训活动,使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得到提升,具备内部控制理念。员工日常教育和长期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包括风险知识、风险意识、职业道德、出事故时应当怎样应对等内容。按计划严格对员工进行培训,而且除了要做好重点岗位和业务的培训以外,银行的全体员工都应成为接受培训的对象,从而使银行各个层级的员工都能受到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的熏陶。

(二)全面识别和评估风险我国商业银行要对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加以学习,逐步做到全面识别和评估风险。

1.在评估风险时,要对银行的业务性质、组织结构、人员素质、人员流动等内部因素以及行业发展、技术更新、经济社会形式变化等外部因素进行充分考虑。

2.要尽快建立起风险管理系统,范围涉及全行的每一项业务,对各类风险全面监控,而不仅仅是对信贷业务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将评估风险的科学模型和方法开发出来,持续动态监控各类风险,包括市场、信用、信誉、法律、科技、信息、、操作以及流动性等方面的风险。在建设银行的风险评估体系时,还可聘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

3.对于新业务的风险评估银行必须重视起来,根据市场环境以及新业务的品种及时更新风险控制制度、方法以及技术等,而且评估风险的制度和方法等在新业务正式投入市场前就必须设计好。

(三)大力建设内控措施

1.将授权制度建立完善。银行的一级法人是总行,总行不能下放对于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如制定财务政策、信贷政策、任免重要干部等。此外,要将各支行的权责范围明确下来,按照他们在业务方面的能力以及掌控风险的能力,总行将对他们进行区别授权,此外,总行还要定期对支行进行检查,并根据他们的经营管理状况以及风险因素的变化等适当调整授权,因越权导致损失的,将会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进行追究。

2.加强岗位控制,实现职责分离。商业银行要科学设置行内的每一个岗位,各岗位之间要相互牵制,职责分离,以使员工做出违规行为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对于监控、一线交易、会计审核以及后台结算这四方面的业务活动所涉及到的工作权限和岗位职责应通过书面的形式明确下来,各岗位之间要形成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关系。针对一些关键性岗位,应建立并执行合理的轮岗制度,使利用职务之便的行为尽可能减少,或更容易发现这种行为。

参考文献:

[1]朱丽丽.A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案例研究[D].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6

[2]路开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4

银行内控合规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会计结算风险是指由于控制、系统以及运营过程的错误或疏忽而可能引致潜在损失的风险。新经济模式的出现,更为负载的交易工具和交易战略、技术系统的可靠性、交易量的提高、监管要求日趋严格等,都增大了金融机构面临的会计结算风险。为客户提供快捷方便服务的同时,如何做好会计结算风险管理工作成为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会计结算的基本风险表现

    1 票据业务风险。包括:银行违规承兑、贴现商业汇票、伪造、变造、仿造票据、诈骗银行资金、利用职务之便违规签发空头支票、偷用银行资金等。

    2 内控风险。表现为会计结算制度本身不完善,印押证管理不严;会计内部凭证随意制作,复核和事后监督制度落实不到位;对重点岗位、重要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等内控制度不严产生的风险。

    3 会计核算风险。金融机构设定了存(贷)款余额数、费用指标数等考核指标,这些指标的统计期间因受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核算期间制约,一般均以月末、季末或年末的时点数为准从而导致会计核算不实,会计报表信息失真失灵,形成严重的会计核算风险。

    4 信用风险。产生于由于负债方无视商业信用,对到期的债务不予落实的会计结算过程中,其风险表在银行和企业双方均有表现。

    5 竞争风险。无序竞争不仅严重违纪、违章甚至违法,导致银行因无序竞争而形成严重的经营风险和结算风险。

    对于会计结算中出现的上述风险问题,必须认真归集、思考,需找出问题原因,进而做出更为有效的管理手段,以防范风险的发生。

    二、会计结算风险产生的原因

    1 内控制度软弱,违章操作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员配备不到位、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使业务相互制约机制不落实、出现真空和漏洞,被犯罪分子伺机作案二是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使一些内部案件长期暴露不了;三是内控手段滞后。

    2 银行会计结算系统中自身机制存在缺陷。随着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的日趋激烈,支付结算工具的不断创新,一些金融机构并未根据各自业务特点或针对新产品、新业务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客观上存在风险控制盲点,被作案分子利用进行诈骗活动。

    3 票据诈骗猖獗,是造成会计风险结算又一重要原因。伪造票据的原因一是容易得到真的支票用纸;二是容易得到被假冒出票人的签章印模。伪造票据多伴有变造行为,如对支票号码、金额的变造。

    4 企业信用危机引起的结算风险。信用风险产生于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无视商业信用,故意签发空头或与银行预留印鉴(支付密码)不符的支票;信用卡恶意透支,在结算中故意设置陷井等等,引发银行支付结算风险。

    5 银行迫于竞争压力,进一步损害会计结算的良性发展。某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或因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创利水平负增长的银行,迫于同业竞争和上级考核需要在会计核算上乱用、错用会计科目,搞账外经营和账外账,或假造、变造、更改会计凭证、账表与账簿等。

    三、国内外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管理的差异

    西方商业银行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运作过程中有效管理了本国的银行风险。中西方在此领域的管理差异如下:

    1 合规风险管理理念的差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合规应从高层做起,应成为银行文化的一部件,银行应明确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合规方面的特定职责。美国货币监理署认为,要强化银行高层的示范作用,即高层的行为是否有力支撑银行所倡导的价值观,董事会是否有反应银行风险容忍度的道德准则和书面政策,高级管理层是否切实贯彻并传达给每一位员工,并以身作则,在业务活动中恪守严格的道德准则。相比较而言,国内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是“合规应从高层做起”这一基本理念没有真正树立;二是重业务拓展,轻合规管理。

    2 合规风险管理方法的差异国外商业银行监察合规部每年第一季度都应根据上一年合规稽查的情况,重新对各个业务部门进行合规风险评定。这种错发为该年度合规风险管理运作提供了一个具有很强指导性的合规保障与计划。譬如,美国的银行目前采取多种手段和技术从事合规管理。例如风险管理结构、早期问题探查、解决问题程序、平衡计分卡等。同时,美国的银行越来越重视利用高科技来进行合规管理。内部互联网、信息库的采用扩大了合规管理的知识含量,复杂的技术使风险管理可以更有效地发现问题和违规行为,随时向有关方面提供对问题的处理决定。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习惯运用定性分析和简单的数据分析方法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工作,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检测等方面科学性不够,而在风险管理支持技术上也无法适应新的要求,缺少主动引入内部评级法等先进定量技术工作,也缺少涵盖信用、市场、操作三类风险的完整的计量模型,因此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也差距较大。

    3 银行业的管理体制与公司治理机制不适应内部欺诈特别是管理人员欺诈事件频频发生,与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产权结构缺陷、治理结构缺陷、内部控制不力及对经营管理层激励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在总行层面上,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虚位,很容易导致银行高管人员利用政府产权上的弱控制而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进行违法违纪活动。另一方面,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分支机构,也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分支机构在组织形式、人事管理、经营活动、财务核算等方面,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分支行权力过大,又缺乏独立部门对风险进行控制。即使是内部治理较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公司治理结构仍然不够理想,也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内部制衡机制不完善。

    4 审计力量较为薄弱在某些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部门强,而这一点在我国商业银行系统中表现尤其突出,国内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往往审计力度不够,很难发现风险隐患。国外商业银行常常会聘请权威的外部审计所进行审计,且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上岗资格有严厉的规定。

    5 缺少自动预警系统英国渣打银行对操作风险实行矩阵式控制,除集团总部设审计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外,集团主要业务部门均有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对本部门所有业务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控,每一项业务进展相应产生一项风险评估报告,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估并标出风险等级。而国内商业银行在建立自己的风险预警系统上行动迟缓。

    6 金融生态等环境因素不佳一是社会信用秩序混乱。全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发育进程。二是商业银行客户选择权极为有限。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往往无权限制客户消费金融服务的权利。其直接后果是增大银行经营成本和支付结算风险.当然,社会中介机构发育不足和法律对银行债权保护不力也是支付结算风险重要诱因。

    7 支付结算风险的信息披露严重不足国内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时未披露有关支付结算风险本身的信息。目前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提出了更为具体、细化的披露要求,但对支付结算风险的披露没有提出要求。商业银行为占领并扩大市场份额,不断推出各种金融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服务举措,如果配套的内控制度不及时跟进,就会引发新的支付结算风险。

    8 与风险控制有冲突的考核激励政策容易诱导支付结算风险我国商业银行遍存在对经营管理层激励不足和激励失当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薪酬体系收入差距过大,相对于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从业人员待遇偏低,银行没有向员工提供足够的激励去防范风险。激励制度失当也是经营管理人员道德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现有的银行业绩考评往往过分看重利润指标和收入指标特别是存款指标,忽略了风险指标。“弱总行一强分行”的管理体制加剧了支付结算风险。在这种环境下,基层行“绝对的权力”、“不受约束的权力”便成了滋生“腐败”和“案件”的温床。同时,多级科层式管理体制导致委托一关系错位和管理信号的衰减和失真。总行对分支机构的控制力层层衰减,管理漏洞比较多,最后总行容易失去对风险的控制,导致基层行发案率比较高。

    四、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管理的思考和对策

    同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会计结算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制度实效性防范支付结算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订详尽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支付手册。目前国内银行业制度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人民币支付结算办法》自1997年颁布实施以来还未进行修订,支付结算环境以及新的结算工具不断出现,我们也应改变观念,与日俱进地对《支付结算办法》、《票据法》等法规制度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更好地防范结算风险。新推出的支付密码器、电子支付等缺少结算法律支持。如虽然《电子签名法》在法律层面上确立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具有同样的法律竞争力,但现有的《票据法》、《会计法》等还不承认电子签章的有效性。

    2 提高全民信用、法律及风险意识

    (1)提高全社会支付信用意识支付信用是当事人在办理支付结算过程中的履约态度和履约能力。由于支付结算行为将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之间、工商企业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经济交往紧密相连,在支付信用的网络上,任何一链即使是偶发性的破坏都势必会引起连锁反映,致使支付信用良好的银行或企业也会被动地受牵连而陷于危机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倡导严守信用的社会主义文明风范,全面提高全社会支付信用意识,促进支付结算的良性循环。

银行内控合规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控建设;
风险防范;
国际规则;
产权改革

Abstract: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of our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strengthen the only and perfect the internal control construction, ensure management decision and employee behavior of legal compliance, to make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of risks, guarantee bank business safe and steady operation, so that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internal control basic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Keywords: commercial Banks; Internal control construction; Risk prevention; International rules; Property rights reform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源于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结晶。

国有商业银行为确保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和防范各类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及其员工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它是商业银行组织、监督、考核与调节经营管理和业务活动的重要手段,构成商业银行依法治行及强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些重要和基本的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些重要和基本的内控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地执行,突出表现在内部金融风险的积聚和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存在,为风险和案件的发生埋下了种种隐患。

1.缺乏内部控制的理解认识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研究还很不够,在理解上还存在着偏差,一些行特别是基层行把内部控制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将整章建制工作等同于内部控制;
一部分员工甚至认为,内部控制是管理层和内审方面的工作,与已关联不大。正是由于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加之人们对内部控制普遍缺乏系统性的认识,没能真正理解内部控制的涵义,直接影响了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现行经营机制尚未完善,缺乏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内部的权利制衡关系还不合理,致使一些管理部门或领导层认为内部控制只是用来约束普通员工的,你去执行和操作,我来控制和考核,使掌握一定决策的管理人员却不被自己制定的制度所制约,内控制度缺乏一定的刚性,再所难免产生决策失误、、权力失去制约等现象及问题。

3.内部稽核监督力度有限

国有商业银行内审部门受经营管理层的领导,是构成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对业务控制实施再控制的职能。现行的银行内部稽核体制尚不顺畅,内审机构由于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难以保证稽核监督检查的力度,或受限于行政领导,或受牵于利益关系,没有完全起到查错防弊、控制风险的作用,结果是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不能真正发挥内部监督的应有作用,也就很难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运行隋况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和评价。同年上半年央行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316家二级分行不良贷款进行检查监管,共处理了1240名违规违纪机构负责人。如果商业银行内审到位,内控有效,则外部监管结果不致于此。正如国外监管当局一句名言所示:若将外部监管变成商业银行内控不足的补充,风险的悲剧就会不断重演。

4、内部控制的滞后性与业务创新发展不相适应。

内部控制一般是根据现行业务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它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银行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就需要相应配套的内部控制。实质上,内部控制是一种在经营管理、业务运作和防范风险过程中环环相扣。相互牵制的动态控制。然而在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电子化发展迅速的今天,鉴于我们对内部控制的接受程度和实际经验的不足,内部控制明显跟不上业务发展的步伐,业务发展创新的超前性和内部控制的相对滞后性形成较大反差,即使在推出产品新业务时也相应制定了内控制度,但尚需在实践中试点或检验。因而重要业务的开拓、创新产品的推出以及计算机应用开发等方面都还存在内控上的漏洞或盲点,潜藏着风险的隐患。

二、国有银行内控的对策

1.增强全员内控意识,坚持依法规范治行。

推进金融国际化进程,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惯例接轨,不仅要在经营机制方面接轨,更重要的是在内部控制体系方面接轨。在同样的法律环境下,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构成银行管理的最重要组成,不仅有助于保证商业银行实现经营目标,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全员法制观念和内控意识,制订内控责任制,层层抓好落实,尽可能堵塞各种漏和盲点,使全行上下都形成强烈的内控氛围,把风险系数减少到最低限度,在实现依法开展监控重心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风险的过渡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2.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想从根本上健全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产权制度改革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健全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和监督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问题,使经营者从真正意义上关心银行的安全和效益,促进银行内部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决策机制、营运机制,以达到自律行为与控制风险目标的一致,从体制上提升银行的内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银行内控合规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西方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组织体系与管理集中有力、方针与目标明确具体、形式与有效的内部审计监控体系,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集中、权威、超脱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

1、建立总部一级制的内部审计组织,直接实施全辖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部门设在总部,分行一律不设。如美国花旗银行的亚太地区内部审计分部有57人,又分为4个办事处,分别驻香港、新加坡、悉尼和马尼拉,在中国内地的业务由设在香港地区的内部审计分部负责。

2、首席审计官虽然是高级副总裁,但不对总裁负责,不向总裁报告工作,而是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内部审计工作,向董事会负责。

3、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从各业务部门中优先选聘,派驻内部审计人员也可以在当地选聘,但必须由总行内部审计部门直接选聘。

4、内部审计部门均有独立的财务预算,其待遇从优,不低于业务部门。

5、内部审计部门的内部机构根据任务大小及其经营业务品种的不同按业务种类、区域来划分,如花旗银行的内部审计总部设首席审计执行官,下设调查部、业务审计部、辅助管理部、监督检查部、审计培训部、现场审计部。在现场审计部又下设7个分部:北美一部(负责资金、证券审计)、北美二部(负责零售业务审计)、北美三部(负责衍生工具审计)、亚太部、拉美部、欧洲一部和欧洲二部。所有的内部审计部门都直接归花旗银行内部审计总部领导,向首席审计执行官报告工作。

6、总部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均占相当比重。如花旗银行审计部有575人,占全行员工总数的0.58%;
美洲银行审计部有350人,占全行员工总数的0.44%;
纽约银行审计部有170人,占全行员工总数的1.4%.

(二)统一、严格的内部审计依据

西方商业银行总部均规定各业务部门必须制定出一套本部门统一规范的业务操作规章、规程,并编辑成册,这些手册即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依据。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中发现业务部门规章制度的漏洞和,可以提出建议,要求修改完善。

(三)紧密围绕风险防范进行内部审计

西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非常重视风险防范。如花旗银行的审计部就对各分行、各业务部门指定的风险程度测定标准,并将标准转化为数学模型输入机系统,由计算机利用每一笔业务的原始数据资料,自动定期地对各审计对象的风险程度打分,根据打分结果确定审计计划

(四)灵活、有效的审计手段和方法

许多西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积极实现审计职能的转变,逐渐转变为实行开放式、能动式的内部审计监督,促进业务部门的自我控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从而达到良好的审计效果。

(五)审计的科学性和严格性

西方商业银行一般定期对所有分行进行审计,但这种审计并非面面俱到,而是有针对性、有价值的审计,具体地说,就是从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两大方面进行审计评价和监督。一是从系统的管理上,检查、评价总部制定的各项经营政策、决策、制度、办法是否符合法规和商业银行经营原则,因为总部的决策在整个银行管理中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失误就会造成系统的风险损失。二是检查监督全系统在业务经营过程中是否认真执行了总部制定的政策、决策、制度、办法,同时审计部门还适时与银行管理层联系,预测将要发生的问题,并制定预防措施。因此,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摆脱了事后复核性的检查,步入了较高层次的审计监督阶段。

(六)管理层高度重视审计结果

西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一般采取查处分离的方式,审计部门不提出处理意见,更不直接处理查出的任何问题。但管理者十分重视监控,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均能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责成审计对象落实纠正,再由审计部门进行后续跟踪检查,从而使审计部门保持高度的权威性,也使业务部门真正重视审计部门的作用。

(七)高度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西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每年都要接受集中培训,一是掌握业务部门新的规章制度,也就是掌握新的审计依据;
二是学习审计技巧,掌握新的方法。如花旗银行审计总部就为此专门设置了审计培训部。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完善的新思路

(一)设置合理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确保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和本质特征,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其《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也强调内部审计师必须独立、客观地工作。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对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做类似的设计,比如:首先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内部审计工作中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
其次,在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审计监督部门,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其部门负责人由董事会直接认命;
再次,总行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对各分支行的审计监督部门实行派驻制,受总行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直接领导,工资报酬、晋升福利均由总行决定。从总行到分行,逐级设置独立的审计监督部门,上下相连,纵横贯通,从而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内部监督机构体系。

(二)改进审计手段和,提高审计效率

1、充分运用机审计手段,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内部审计部门应研发或引入适合的审计软件,开发和建设内部审计非现场审计的技术平台系统,利用商业银行内部的化,连接业务部门的信息数据库,做到日常业务情况和数据的实时收集和检测,使现场审计针对性增强。

2、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要逐步转变。从单一的合规性检查,向合规性检查与绩效审计、风险审计相结合转变;
要从事后、静态的监督为主,逐步向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动态的、系统的监督方向。

3、借助外部审计手段。当遇到特殊要求或由于其他原因无法由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完成的任务时,应与外部审计专业人员合作,可以采用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办法解决。

4、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采用国际上先进的评价体系,逐步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和的抽样方法。

(三)加强内部审计的人力资源管理

建立内部审计人员准入标准,定期进行全面的职业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业务水平;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为内部审计人员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增加审计人员的责任感,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及福利,建立业绩评估系统以确认员绩。

(四)实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有效的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部门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科学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由基本审计制度(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内部审计人员的任职条件和职业要求、内部审计工作职责、权限、罚则)、专项审计制度(专项审计操作程序)、审计指南(指导性的方法与操作指引)和质量控制制度四部分组成。全方位控制、考核、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工作的组织实施、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规范人员行为,明确审计责任,减少内部审计人员主观判断带来的随意和偏颇,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