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加强要素创新力度。促进农产品加工结构调整。一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推进原始创新、引进再创新、集成创新,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继续搞好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切实搞好农产品加工重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业品质工作总结【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物业品质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第一,加强要素创新力度。促进农产品加工结构调整。一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推进原始创新、引进再创新、集成创新,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继续搞好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切实搞好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筛选;
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力度,搞好农产品加工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推广和技术对接。二是加大管理创新力度。引导企业加大企业管理力度,实现节本增效,以拓展利润空间:倡导加强行业管理,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恶性竞争问题,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三是加大人才素质创新力度。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现代管理水平;
加大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着力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职工的在职培训和职业技术开发力度,提高其操作技能。通过加大要素创新力度,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由原来的以损耗资源能源劳动力资源为主转向以要素创新为主的发展轨道。
第二,注重发展战略性新型行业,促进农产品加工结构调整。从总体上看,战略性新兴行业为新能源、新材料、新产业,新能源就是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新材料促进产业发展的新的特殊材料,新产业就是由新技术产业化而形成的新兴行业。对农产品加工业而言,新能源就是要突出搞好生物质能源,特别是液态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
新材料就是用普通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出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海南的椰果集团用生物技术能够从椰子汁中制成人造皮肤和用于航天的材料等新材料,利用生物技术同样可以从农产品中提取出其他特殊材料;
新产业就是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业应用所形成的新兴农产品加工产业。要十分注重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促进农产品加工平衡式、可持续、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要高度重视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通过对副产物的三大利用,以利于三大安全,即食品化利用可增加食物总量,有利于促进粮食安全;
能源化利用可增加能源总量,有利于促进能源安全;
资源化利用可减少三废排放,有利于促进生态安全。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新兴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比重,从而优化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
第三,注重集群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结构调整。加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建设力度,引导以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为核心,实现产加销、贸工农、产学研一体化式集群;
加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加工园区、开发区和小城镇集中,从农产品加工的企业集中发展实现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集群发展,并为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业支撑;
加大东西合作力度,引导东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在促进区域发展中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更大范围上的集群发展。通过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式发展,改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布局结构。
物业品质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保安全、促发展为总目标,以规范饲料经营,查处在饲料中添加和使用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为重点,以抓法制、抓监管、抓源头、抓基础为手段,着力强化饲料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全面促进饲料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饲料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高,饲料产品监测合格率提高2个百分点;查处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行为,杜绝在饲料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行为;有效防范重大饲料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三、整治重点
(一)重点产品:蛋白原料、自配料和非蛋白氮及其类似物;三聚氰胺、瘦肉精、镇静剂类、苏丹红、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
(二)重点单位:饲料经营企业和畜禽养殖场(户)。
(三)重点区域:全县经营饲料及饲料原料的单位和个人。重点是:田园镇、柯街镇、卡斯镇、漭水镇、湾甸乡勐统镇。
四、整治任务
(一)严厉查处在饲料原料和产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
(二)严厉打击养殖过程中添加瘦肉精等违禁物品、苏丹红等非法添加物的违法行为。
(三)扩大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抽检范围,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四)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取缔无生产许可证、无产品批准文号、无产品标签的“三无”饲料饲料产品。
五、总体要求
(一)统一组织,落实监管责任
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要按县局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认真落实方案各项要求,对重点区域及时进行梳理和排查。
(二)细化方案,明确工作进度
各乡镇畜牧兽医站要根据总体方案,制定本辖区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明确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做到有安排、有重点活动、有责任追究,确保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三)加强交流,及时报送信息
各乡镇畜牧兽医站2009年4月开始,每月14日和28日分两次向县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报告工作进展情况。报送材料内容包括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查处情况和量化指标,及时反映进展和成效。
(四)加强联动,形成整治合力
各级农业(畜牧)饲料管理部门要围绕本方案制定的工作目标和重点,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工作。要加强协调,搞好衔接,形成合力,突出成效。
六、工作安排
“保障饲料安全,推进健康养殖——饲料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总体安排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部署启动阶段(4月20日-4月30日)
1.2009年4月,根据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制定我县饲料执法年总体实施方案。
2.2009年4月,召开“饲料执法年”活动启动仪式,成立全县“饲料执法年”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部署总体行动方案。
3.各乡镇畜牧兽医站成立“饲料执法年”活动领导小组,细化整治方案,明确工作责任,要求乡镇畜牧兽医站于2009年5月10日前将活动领导小组名单上报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二)集中整治阶段(5月10日-11月底)
1.开展饲料质量安全监测,查处违法违规行为。2009年全年以蛋白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中三聚氰胺检查为重点,继续开展饲料质量安全例行检测、饲料中违禁添加物专项监管。对监管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上报、及时查处。
2.对饲料经营企业及养殖场(户)进行重点检查。县领导小组将对重点区域饲料监管工作进行督导,主要检查“饲料执法年”活动的进展及执行情况。对饲料企业和畜禽养殖基地的产品合格证、产品批准文号、产品标签、使用记录、检验合格证等进行重点检查。
3.举办中期总结暨饲料执法培训班,提高执法水平。7月,组织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交流经验,查找不足,同时督促各乡镇畜牧兽医站按照工作方案和时间要求完成全年各项任务,并组织对各乡镇畜牧兽医站饲料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执法水平。
4.举办饲料安全宣传月活动。9月,开展以各乡镇畜牧兽医站位主体的宣传月活动。各乡镇畜牧兽医站要充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主题宣传。一方面通过对曝光的案例进行报道,对掺假售假和添加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另一方面正面宣传管理部门对饲料安全所做的工作与成绩,向社会公众介绍饲料管理、科研、检测等方面的成果和成效,介绍企业保证饲料质量安全采取的措施,宣传科技成果,彰显监管成效,为饲料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物业品质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生物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至今后20年,将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对生物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生物产业,要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我国将把生物产业作为一个战略新兴产业来培育。国家“*”高技术产业规划明确提出:“‘*’期间要将我国建成生物产业大国”。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拥有北半球除沙漠和海洋外的各类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物种高富集区和世界级的基因库,野生近缘种和民族遗传资源丰富,享有“生物资源王国”和“生物基因宝库”之称,具有雄厚的以生物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正成为各州、市竞相培育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呈现出增长速度快、发展势头好的良好局面,并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2005年,我省涉及本规划中的九大重点发展领域产业总产值已达920亿元。与此同时,我省已初步构建了生物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支撑体系,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我省有条件在国家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的大环境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生物多样性的优势,通过科技进步,努力把我省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我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真正使*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实现由生物资源大省向生物经济强省的根本性转变。
同时,加快发展*生物产业,仍需要下大力气认真解决好:特色优势生物资源资源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较低、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特别是缺乏按照产业链的思路来整合相关资源形成优势产业链;
产品结构低端化,产业竞争力总体偏弱;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不顺,科技支撑体系和人才队伍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还不多;
多元化投入渠道不畅,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投融资体制机制、以及服务体系亟待建立等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未来十五年是我省加快生物技术产业化,并在某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我省传统生物产业调优调强、着力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推进与东南亚和南亚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必然要求;
是培育新支柱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纽带,不仅是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且也是原有支柱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不仅是振兴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范围,改善我省经济布局,提高我省国民经济总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也是我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国家严格控制单位GDP能耗的新形势下,要促进我省耗能产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加快发展能源消耗较小、可持续利用的生物产业,更具紧迫性。总之,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既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21世纪*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加快发展*生物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宏观领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需要进一步动员全省各族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举全省之力,努力将*生物产业打造为最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为此,根据*省“*”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特制订*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本规划中的生物产业(烟草产业除外)指的是从事生物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生物技术服务的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轻工、化工)、生物能源、生物服务业等。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年——2020年,重点是“*”时期。
一、*生物产业发展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生物经济强国”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围绕把我省建成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实施“生物经济强省”战略。
立足*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生物产业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性带动作用,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保护与加快产业发展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宏观指导,优化产业政策环境,促进投融资市场的发育,强化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优质服务体系,大力培养和集聚优秀人才;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制度为保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合理布局,鼓励创新,激活机制,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强化原料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延伸生物产业链;
着力围绕五大主要任务、九大发展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六个行动计划和实施两个专项工程,举全省之力,做大做强我省生物产业,促进我省由生物资源大省向生物经济强省的根本性转变,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竞争优势,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科技先导,创新先行。
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辅助,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品和技术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重点解决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产业集群;
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生物技术与特色生物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
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我省生物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
2、发挥优势,突出重点。
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着眼长远发展,超前谋划,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和关键环节,突出抓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和产品,努力在重点领域实现产业或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大发展的突破性进展。
3、开放合作,集聚发展。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合作,提高我省生物产业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借鉴国内外生物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整合生物产业资源,避免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
在重点区域营造生物产业发展的适宜环境,集中投入,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生物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的辐射示范作用,促进全省生物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4、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加快生物产业发展;
强化政府在统筹规划、营造产业政策环境、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在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示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和推动力度;
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和中介机构、服务组织参与,精简、高效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5、有效保护,持续利用。
加强我省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强化对具有商品化开发潜力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监督管理,避免掠夺式开发;
探索合理的野生动植物驯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重视种质资源发掘、保存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对特有、濒危生物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人工培育或扩繁,实现对生物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加大对外来有害生物物种的监测和防治,加快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为我省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6、统筹规划,协同发展。
着眼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构建循环经济的战略需求,加强传统生物产业的龙头企业与原料基地一体化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生物产业优化升级;
将现代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超前谋划、合理布局,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实现传统生物产业和现代生物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未来15年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立足我省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大科技创新,调整优化生物产业、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延伸拓展产业链,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基本实现我省生物产业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构建适应*生物产业发展需求的产业研发体系、原料生产体系、加工制造体系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形成优势互补、互促共进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若干知名品牌和一批大型龙头骨干企业(集团),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明显提高,努力把我省生物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在部分领域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支柱产业。
1、近期目标(到2010年)
初步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产业链群,做精做优传统优势生物产业,做大做强新兴生物产业。到2010年,生物产业九个重点发展领域总产值超过187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GDP的7%以上;
生物加工制造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达到2%~4%;
培育年产值20亿以上的企业3~5家,10亿元以上的5~8家,生物产业出口额达7亿美元左右。
2、远期目标(到2020年)
到2020年,把我省生物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在部分领域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支柱产业。生物产业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辐射效应和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中的突破性带动效应得以充分体现,生物资源保护和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取得显著成效,节能降耗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我省在全国生物产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充分显现,部分领域技术水平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二、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布局
(一)主要任务
1、做精做优传统生物产业
发挥我省气候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等优势,统筹规划,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产业、畜牧产业以及特色优势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提升糖茶胶等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式增长,增强产业竞争力,巩固提升传统生物产业在我省经济中的地位。
2、做大做强新兴生物产业
充分利用生命科学和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成果,促进生物技术与*特色生物资源的有机结合,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重点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特色生物资源深度开发、生物服务、生物能源等产业。以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契机,形成优势资源链、科技链、产业链,将*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从生物资源大省向生物经济强省的转化,争取在国际、国内现代生物产业领域分工中形成较高战略占位。
3、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生物产业重大创新工程,推进生物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物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显著增强;
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
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运转高效的*生物领域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架构;
培养和集聚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层次生物科技人才;
在重要产业领域,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工艺瓶颈,努力形成技术链与资源链、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4、推进生物产业的聚集式发展
以科技为支撑,立足市场需求,以优质化、专用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
依托生物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形成生物产业的合理布局;
延伸产业链,壮大做强生物骨干企业,促进中小型生物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推进生物产业的聚集式发展。
5、实现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已经耗尽和接近丧失的野生生物物种资源;
加大优良物种的开发利用和规模化人工原料基地建设,构建生物产业标准化体系,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好现有资源。探索一条保护和开发并重,实现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二)发展重点
1、生物医药
以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为基础,加强中药、天然药物关键生产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加快药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到2010年人工种植药材达120万亩左右,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增加值40亿元左右。
——加强中药资源普查,支持道地药材GAP种植基地建设和原产地申报认证工作、濒危药用动植物的人工保护与驯化,以及拟生态条件的规模化生产;
支持中药技术标准、疗效评价体系和安全用药保障体系的建设。
——以*动植物、微生物药用资源为基础,应用先进技术发掘天然活性物质(有效活性部位和有效成分),在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同时,构建具有特色的原料药和药物中间体产业。近期重点产品:甾体激素类药物原料、辅酶Q10、紫杉醇、三七总皂甙、灯盏花素、大黄藤素、龙血竭等。
——在对具有显著疗效的复方中药和彝药、傣药和藏药为重点的名药名方二次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具有新疗效、新剂型的地方传统名药和民族药新品种。近期重点产品是:云白药系列、三七系列、天麻系列、灯盏花系列、叶下珠系列、灯台叶系列、薯蓣系列、山海棠系列等。
——支持以抗艾滋病、心脑血管病、肿瘤、结核、免疫缺陷重大急性传染病和慢性疾病,以及戒毒等为重点的新药创制;
针对肝炎、艾滋病、脊髓灰质炎、脑膜炎、流感等严重传染病和突发性疾病,大力发展新型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
针对血液传染病、泌尿生殖道感染等疾病,发展新型诊断试剂和产品;
以重大跨国动物疫病、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有害生物物种入侵的安全性评价及食品安全为重点,开发方便快捷的检测技术和相关产品。
2、糖、茶和天然橡胶
——蔗糖。继续保持糖业基地在全国的地位,加强蔗区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种植面积,引导基地向宜种区域集中,减少陡坡地种植,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提高单产和含糖量;
开发和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出糖率,开展蔗糖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努力降低吨糖成本,开发天然糖和有机糖等多元糖产品,发展深加工,满足市场需求;
切实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进一步整合资源,发展壮大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到2010年,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糖产量达250万吨,总产值105亿元以上,其中农业总产值超过35亿元,工业总产值70亿元以上。
——茶叶。推进基地建设规范化、产品加工标准化、品牌打造国际化。加快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改造现有中低产茶园,建设无公害(含有机)茶园。强化普洱茶原产地保护和品牌保护,加快普洱茶质量技术标准的制定和认证工作,推进清洁生产,规范行业管理,打造世界著名的普洱茶品牌。积极开发茶叶新品种与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提高茶叶产业整体科技水平,做精做专滇红茶、滇绿茶。以大企业、大品牌为龙头,增强我省茶叶在国外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开展茶资源综合利用,采用高新技术提取茶多酚、茶色素、茶皂素、茶多糖等功能性成分。到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400万亩左右(含15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茶叶产量达到20万吨,农业总产值6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左右。
——天然橡胶。稳定省内现有橡胶种植面积,强化品种选育,进一步提高种植、管理水平,建成中国最好的天然橡胶原料基地;
积极寻求与周边地区的产业互补,拓宽原料来源;
调整天然橡胶产品结构,适当压缩SCR5标准胶的生产,增加SCR10、SCR20标准胶及浓缩乳胶生产,加快扩大子午线轮胎专用胶和航空专用、低蛋白浓乳等产品的产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天然橡胶的综合利用。到2010年,省内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稳定在450万亩左右,年产干胶32万吨,力争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左右。
3、生物化工
提高酶工程和代谢工程的研发能力,加强新菌种的筛选和对现有重要酶种、生产菌种的改造和提升,重点发展:重要工业用酶制剂,以天然香料为主的香料加工,以松节油和脂松香为重点的林化工产品深度开发,以印楝、除虫菊和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为代表的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以薯蓣、番麻皂素深加工为代表的药物中间体及甾体激素,以烟草综合利用为重点的高附加值生物化工原料及产品,以及具有*比较优势的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等产品。重点扶持一批有市场前景,能拉动产业发展的生物化工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项目。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20亿元左右,工业增加值8亿元。
4、林纸
按照建成全国重要的林纸一体化产业基地的目标,以木纤维原料制浆造纸为重点,积极发展竹、蔗渣、麻等非木材纤维制浆造纸。大力推进林纸一体化,合理分区布局,集中建设基地;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大规模、高起点,加快我省林纸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制浆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造纸能力达到120万吨,配套造纸林基地82万公顷,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40亿元左右。
5、花卉园艺
通过花卉新品种引进与选育、野生花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快新品种研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优势花卉品种,建立花卉、绿化植物种子、种苗及种球的繁育体系,逐步替代进口。强化种植、病虫害防治、采后处理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以鲜切花为重点,拓展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鲜花、干花生产,花卉种业,绿化苗木,观赏植物培育,加工储运、物流配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花卉、绿化园艺生产企业群和花农合作组织联合体,不断提升云花产业综合竞争力,努力将*打造成为亚洲最大的花卉生产出口基地、种苗种球繁育基地和交易中心。到2010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到43万亩,总产值约140亿元,力争鲜切花产品出口率达到30%以上。
6、丝、麻
抓住“东桑蚕西移”的发展机遇,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支撑,培育和推广优质蚕、桑品种,加快优质原料基地的建设步伐。调整茧丝绸产业结构,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有效延伸加工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确保全省有效桑园面积150万亩,年产鲜蚕10万吨以上,总产值35亿元左右,其中农业总产值15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10亿元左右。
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构建安全、可控的工业用大麻良种繁育为支撑,速生、高产种植为基础,麻全秆清洁型制纸浆造纸、麻纤维原料加工、麻籽仁油脂与蛋白加工、药用标准提取物等五大序列产品加工业为龙头,营造环境,培育龙头企业,带动高档纸、纺织与技术纤维、油脂化工、保健食品、生物药等后续深加工产业群快速发展,力争把工业用大麻产业培育成为我省具有较长产业链和巨大市场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
重点解决适应*冬季小春种植的亚麻品种、种植技术规程和清洁生产技术,利用冬季闲田在适宜区实施亚麻规模化种植和初加工,提高亚麻纤维质量和档次。到2010年,麻类种植基地发展到150万亩左右,农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25亿元,工业增加值10亿元左右。
7、生物质能源
积极争取列入国家试点省区布局,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着力解决生物质能源植物的规模化种植、低成本生产加工和综合利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逐步降低生物能源产品的生产成本,促使非粮原料生物质能源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以燃料乙醇为突破口,支持以发展薯类、糖蜜等非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
以生物柴油为重点,积极发展小桐子、橡胶籽等木本油料植物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力争在“*”期间分别选育出3~5个适宜*不同地区种植推广的速生、高产油料植物品种和甘蔗、薯类作物新品种,形成20-30万吨燃料乙醇、5-10万吨生物柴油示范生产线及其配套的原料基地,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质能源试验示范基地和良种选育基地。2010年,力争实现总产值2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15亿元左右。
8、生物服务
立足*,充分利用西南地区、乃至周边国家生物多样性的资源优势,致力于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深入研究,着力强化濒危物种、特有物种抢救性保护和可再生性开发,依托中国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库、民族药、天然药种质资源库及化学标准品库、生物基因库、GLP和GCP实验室等,积极培育基因档案服务、生物信息服务、生物技术合同研究等生物服务业。与此同时,加快野生灵长类动物、高度近交版纳微型猪等实验动物材料、动物模型及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力争总产值达10亿元,基本形成以创造知识或提供科技服务为产品形式,面向国际、国内的特色鲜明的生物服务产业。
9、其他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发展果蔬、食用菌、畜产品和马铃薯加工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副产品加工精深加工。
——果蔬。支持骨干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加强种子基地建设,通过“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加快开发热带、亚热带果品、小粒咖啡及精细蔬菜、反季蔬菜、野生蔬菜等特色果蔬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及其精深加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扩大国外和省外市场份额。积极开发果蔬汁、果蔬粉、切割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果蔬脆片、干果等新产品及其果蔬皮渣的综合利用。到2010年,总产值达200亿元以上,其中农业总产值17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30亿元左右,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食用菌产业。加强野生菌资源的调查和保护,推广封山育林育菇,大力推进野生食用菌人工促繁基地建设,确保野生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推广冻干技术,改进野生食用菌加工工艺,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产品品质;
积极发展特色人工食用菌;
建立和完善以冷链为核心的*省食用菌专业化物流体系;
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原料的功能性食品、保健品,扩大出口创汇。到2010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15万吨,总产值5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4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10亿元左右。
——畜产品。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加快发展以草食家畜为主的商品型、外向型、常绿型草地畜牧业,突出畜产品的深加工和商品率,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走以加工带养殖、连市场的路子,重点建设标准化、无公害、外向型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在稳步发展地方特有品种专用型和适应商品肉类市场发展需求的猪肉深加工的同时,抓好肉牛、肉羊的深加工;
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直接食用的各类熟肉精制品;
提高机械化屠宰比重,建立和完善肉类生产全过程的安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开展质量体系认证,保障肉类产品的安全与卫生,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快奶牛、奶水牛、奶山羊养殖基地建设,采取集团化生产经营模式,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消毒鲜奶、液体奶、酸奶、风味奶、奶粉、乳饼、乳酪等产品,努力开拓周边国家及省份市场。使畜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10年,肉类总产量达到450万吨,奶产量达到50万吨,禽蛋产量达25万吨;
畜牧养殖业产值500亿元左右,畜产品(肉制品、乳制品、禽肉制品、蛋奶制品、皮革制品)加工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左右。
——马铃薯。加强优质、高产、抗逆等专用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培育高淀粉型、食品加工型、高蛋白型等专用加工品种;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力争在种薯生产、原料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突破,重点发展马铃薯全粉、精淀粉、专用淀粉、变性淀粉、薯类食品以及淀粉型可降解塑料等;
建成亚洲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基地。到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800万亩,总产量1500万吨,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其中农业总产值65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35亿元以上。
(三)发展布局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以及生物优势资源、产业基础的地域分布,从构建产业链群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生物产业的加工基地、原料基地和生物服务业的发展布局。加工制造基地和服务业要充分体现聚集发展的原则,集中要素投入、加快发展;
原料基地的建设要以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工制造为保障,相对集中连片布局,形成以点带面、点状辐射与带状推移相结合的区域生物产业发展格局。即:以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战略支点,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一个核心区、六个特色产业片区和一个生物质能源基地”的发展布局,促进区域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发展。
一个核心区:发挥省会城市昆明在生物产业发展中的辐射、引领作用,依托其人才、技术、资金、信息较为集中的优势和交通便捷的条件,形成生物技术研发、人才和技术成果聚集、国际信息的交流中心,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等现代生物产业和生物服务产业,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昆明作为*生物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六个特色产业片区:滇中片区(昆明、玉溪、楚雄、曲靖大部),重点发展花卉、蔬菜、生物医药、畜牧、野生食用菌、绿色食品、干果、生物化工等产业,在此基础上,以昆明为中心、玉溪、曲靖、楚雄等滇中城市群为依托,构建*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基地;
滇东北片区(昭通、曲靖宣威、富源和会泽),重点发展畜牧、天然药物、绿色食品、蚕桑;
滇东南片区(文山、红河),重点发展以三七、灯盏花等为主的天然药物、优质水果及加工、畜牧、蔗糖、茶、麻等特色产业;
滇西南片区(版纳、思茅、临沧),重点发展林(竹)纸、茶、糖、胶、麻、热带亚热带花卉和果品及加工、南药、傣药、林化工;
滇西北片区(大理、丽江、迪庆、怒江),重点发展绿色和保健食品、草食畜及乳业、野生食用菌、特色花卉、民族药、蚕桑、干果;
滇西片区(保山、德宏),重点发展蔗糖、香料、绿色食品、非木浆纸、蚕桑、麻、畜牧、天然药。
一个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在滇南、滇西等重点产糖区和薯类适宜种植区集中布局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和酒精生产线,在成品油消费量大的地区集中进行脱水、变性生产燃料乙醇;
在澜沧江、金沙江、南盘江、红河等四大流域的干热河谷地区布局以小桐子为重点的生物柴油原料基地及油料初加工,在滇中布点精深加工。
三、实施六个重大行动计划和二个专项
(一)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围绕*生物产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针对生物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启动生物产业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依托我省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构建可支撑生物产业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发体系、生物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
以开发产业核心技术为目标,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依托有一定实力和条件的高校、研究院所和大型企业,有重点地建设一批部级、省级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选择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中关联度大、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有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生物产业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推动我省生物产业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针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组织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计划;
通过鼓励和支持开展工业性试验(中间试验)、中试生产,参与国际、国家产业和产品标准制定等,着力帮助产业化的实施主体解决好生物领域重大应用成果产业化前期的关键技术、工艺、标准等问题,有效缩短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周期。
进一步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支持主业突出、技术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集团),建立部级、省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力争到“*”末,生物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大多数科技攻关项目由企业提出,大多数技术成果由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加以实现,大多数研发经费来自企业,大多数新兴生物产业企业融入自主创新的活动中,促进我省专利技术转化实施率显著提高;
推动企业参与制定一批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培养一批复合型创新人才;
着力建设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重点研究开发具有重大实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100个新药与100个专利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二)良种选育与推广行动计划
利用我省低纬高原海拔跨度大,气候类型多样,生态多样性,动植物和微生物品种丰富的优势,结合转基因技术、分子定向育种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胚胎工程技术和传统遗传育种技术,重点选育、引进一批优质、多抗、专用的动植物新品种,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农经作物良种选育基地;
支持利用荒漠地、干热河谷、山坡地等边际性土地实现高产、高油生物质能植物的育种及新产品产业化。围绕*省的优势和特色农经作物、林草、畜禽等,建立原原种、原种、生产种等多级良种快繁体系,组织实施良种产业化项目,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种子企业。加强对基地农民的适用技术培训,重视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
(三)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建设行动计划
充分借鉴烟草产业打造第一车间的经验,从生物产业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出发,围绕生物产业九大发展重点,制订科学的优质高产种植、养殖规程,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原料基地的科技和资金投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作好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区域布局,按照规模化、良种化、优质化、标准化、专用化的要求,遵循生物适生性规律,在海拔高度相当、地缘相邻的地域集中布局建设各类生物产业原料基地;
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参与标准化基地建设;
进一步提高优势产区农民的科技素质,选择一批重点乡镇和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标准入户和产地品牌的创立,建立完善以“绿色证书”和“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为主的农民技术培训教育体系。
(四)特色产业链培育行动计划
围绕产业链的培育,做好宏观规划与顶层设计。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推进特色资源的高起点、高水平开发和推进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加快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选择产业关联度强、带动效应显著,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重要性影响,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通过对其相关重要环节统筹设计,运用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系统地解决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的瓶颈问题,培育形成若干特色生物产业链。
以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目标,以关键技术的工程化集成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示范为主要内容,围绕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快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力争在我省具有技术基础和优势的领域形成产业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坚持“特色突出、重点突破、聚集示范”的原则,发挥政府财政性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的引导作用,选择一批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撑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组织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产学研结合,培育形成若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五)生物资源保护和环境生物修复行动计划
重点支持抢救性收集重要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遗传资源,做好生物资源的编目工作,建立资源调查数据库;
建设原生境、种质库、种质圃、试管苗、DNA库、繁殖与评价试验基地等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设施;
加大鉴定评价特异生物资源和“分子身份认证”的工作力度。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大江大河流域防护林工程、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加强优良品种无性系快繁基地建设,与森林病虫害检测、预警及其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相结合,形成造林-生态修复-森林健康良性互动。开展湖泊生物修复、退化草地恢复等领域的配套技术集成和产业化。同时,以生态保护为中心,强化生态动力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集成,建设具有特色的生态植物园。
(六)国际国内合作行动计划
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相关政策和有利条件,发挥昆明生物产业基地、特色生物产业链等产业聚集及招商引资的平台作用,进一步促进我省生物产业发展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融入全球的分工与合作,积极组织参与重大国际合作计划或国际合作项目,推进中-美、中-欧生物技术交流与合作,广开渠道,吸引国际、国内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广泛参与*生物产业的发展,提升*生物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充分利用我省生物技术和人才的比较优势,以境外替代种植,发展替代经济为依托,重点推进中国-老挝、中国-缅甸边境地区示范工程建设;
提高我省生物产业在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和贡献度。
(七)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专项
按照“建成中国种质资源、基因资源保存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成特色鲜明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成中国西部地区生物产业发展的示范园区”的三大功能定位,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和生物服务等领域,依托昆明高新区及其周边的智密区,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
结合生物优势资源的地域分布,有选择地建设几个重点扩展区,形成“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和扩展区相结合的布局。到2010年,重点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家和与之配套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现代生物产业实现年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初步实现产业基地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
(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专项
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规划的总体框架下,结合*实际与发展需要,整合昆明北郊茨坝片区的科技、教育、人才、土地资源,以先进技术应用为基础,以推动和促进优质农产品提质增效、充分挖掘农业资源潜力为目标,以现代化综合管理为手段,围绕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孵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高新精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科技成果及产品交易四大功能定位,搞好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示范,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建设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人才培育体系、农资展示和交易中心,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宏观指导,提高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生物产业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为召集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的生物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生物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确保我省生物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目标、配套政策等得到全面落实。
建立健全生物产业统计体系和相关工作机制,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建立政府与国内大院、大所和大企业的联系沟通机制,提高*生物产业的开放合作程度。
制定全省生物产业九大重点发展领域专项规划,定期和修订全省鼓励发展的重点产品目录,作为各级政府招商引资、产业布局、配套投资、政策倾斜的依据,真正把生物产业作为全省战略性产业予以重点扶持。
加大对生物产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一批服务领域宽、组织化程度高、经营机制灵活、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产销协会,并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扶持,壮大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发挥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作用。
(二)完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环境
进一步落实国家和我省已经出台的生物产业优惠政策,消除制约瓶颈,强化政策实施的组织措施,建立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使已有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积极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着力健全有利于促进生物技术发展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法规政策体系,强化以专利权、植物新品种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的奖励机制,规范流通秩序,健全市场机制,营造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平台建设资金和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资金,按照“限定投向、专款专用、确保重点、讲求效益”的原则,安排使用好专项资金,探索建立资金滚动发展机制,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成果产业化,支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投入的引导和整合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生物产业发展,尽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生物产业投入体制。
建立完善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健全社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银企合作,争取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积极推动从事生物产业的公司,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扩大融资比例。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国际大公司、民营企业和社会资金,对生物产业进行投资。
鼓励生物产业的科技人员,以无形资产入股,放宽对无形资产持股比例的要求,允许并鼓励生物企业或个人捐赠建立生物技术研究基金(捐款税前列支),允许专利技术(或可评价的技术)在银行抵押贷款、加速折旧等。
积极构建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建立生物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对生物产业的风险投资,由政府扶持,成立风险投资公司,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推行保护价订单收购,建立产业风险保障体系,有效降低产业基地的入市风险,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四)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促进行业优化整合
对重点生物产业基地进行统一规划,促进生产要素向最适宜区域的优势产业集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培育战略投资者,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以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调配套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生物产业的集聚和扩散效应。
坚持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加快重点行业整合步伐,推动优质资产向优势企业和优势地区集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采取股份制、联合、兼并、出售、合资、独资、租赁等多种形式,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联合重组,鼓励非生物企业对生物企业的战略投资,解决生物产业“散、小、弱”的问题。
(五)大力培育生物产业人才队伍
按照发展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的要求,重点培养生物技术原始性创新、工程化开发、高级经营管理、产业技工等各类高技能人才;
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生物产业提供优质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资源,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生物产业人才培养;
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优化人才使用环境,为我省生物产业发展建设一支规模适当、质量上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六)实施生物技术标准战略,构建高效的生物产业配套服务体系
实施生物技术标准战略,完善质量认证体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生物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质量标准。优先建立优势农产品“绿色质量认证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管理和监督网络,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专业性或综合性监督检测中心、认证中心,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为生物产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完善技术市场、产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和劳动力市场,建立生物资源专利及知识产权信息开发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在科技成果评估、交易、仲裁、、认证、公证,以及专利保护、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等方面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和对生物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七)实施名牌推进战略,创新市场营销模式
以特色资源为依托,开发名牌特色产品,争取市场主导地位。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被列为国家外贸重点支持的名牌出口商品的生物产业企业,由省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
对获得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的生物产业企业,由企业所在地(州、市)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通过鼓励实施名牌推进战略,培育和发展生物产业自身的名牌产品支撑体系。
积极创新各种市场营销手段,鼓励在生物产品生产、加工集聚区建立大型销售市场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形成从名优产品到优势产业链的整体效益。
物业品质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食品 微生物检测工作 质量 策略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87-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质量和安全,因此确保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质量是确保食物安全的重要举措,但是目前我国的食品检测工作还有待加强。食物微生物检测对于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意义重大。该文将会对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内容、影响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质量因素和如何确保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质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为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进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食物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内容
1.1 食物微生物检测概述
食品微生物检测是运用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检验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性质及其对人的健康的影响,以判别食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的检测方法。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是食品质量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可以有效地防止或者减少食物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食品微生物检测是衡量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判定被检食品是否有食用价值的科学依据之一。通过食品微生物检测,可以判断食品加工环境及食品卫生情况,并且能够对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价,为各项卫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2 食物微生物检测的指标
目前,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标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三项。菌落总数主要是指食品检样在经过样品处理、培养基及其pH值、培养温度与时间、计数方法等条件的严格控制下的培养后,单位重量、容积或表面积上,所生成的细菌菌落总数;大肠杆菌来自人或温血动物肠道,这些细菌是寄居于人及温血动物肠道内的常居菌,它会随着大便排出体外。食品中如果大肠菌群数越多,说明食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越大。故以大肠菌群作为粪便污染食品的卫生指标来评价食品的质量,具有广泛的意义;致病菌是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大肠菌群检验呈阳性,并怀疑食品可能受到致病菌污染时可进行致病菌检验。不同的食品和不同的场合,应选择一定的参考菌群进行检验。
2 确保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质量的策略
2.1 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
食物微生物检测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需要对检验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把握和科学的控制。为确保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质量需要提高微生物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检测人员必须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责任感,还要注重不断的提升自己。检测人员要接受定期的专业培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及时的发现和处理食物微生物检测工作中的问题,注重提高自身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2 保证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设施和环境的质量
进行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实验室环境的优劣会对检测结果造成重大的影响,实验室环境一定要保持清洁卫生,这样可以减少交叉污染,同时还要对它的湿度、温度和光照等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食物微生物检测工作环境的质量。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设施一定要齐全,不仅要保证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对检测人员配备一定的保护设施,使他们免受伤害,也有效的避免环境污染,提高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质量。
2.3 保证食品微生物检测仪器设备的质量
食品微生物检测仪器设备需要有专人保管并要对它们的使用和维护进行及时的记录,定期对这些仪器和设备的性能进行检查,保证其能准确的为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服务。还要注意对食品微生物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杀菌处理和保存,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4 对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进行质量保证
在对食物进行微生物检测时,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操作规程进行,规范检测过程。从食物微生物的取样、培养一直到得到检验结果,中间的各个环节和相应的操作流程和规范都需要检测人员的严格履行。在食品微生物检测结束后,必须及时的清理垃圾,将实验室消毒清洁。对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进行质量保证可以确保食物微生物检测工作的质量,进而保证食物安全和人们的生命健康。
3 结语
确保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质量,提高我国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任务较为艰巨,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对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进行质量上的控制,保证食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需要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完善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努力实现食品安全的目标。总之,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食品检验部门要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质量,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玮玮.浅析如何将食品质量检验结果精确度提高的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2,9(12):57-59.
物业品质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行业现状
(一)总量持续、稳定增长
1、医药工业总产值251亿元(90年不变价),比*年增加141亿元,*-*年的平均年递增速度18%,完成了“*”计划年递增18%的目标。
2、医药工业增加值84亿元,比*年增加49亿元,年递增速度19.1%。
3、医药工业资产总量328亿元,比*年增加140亿元,年递增速11.7%。
4、医药出口产值9亿元,比*年增加5亿元,年递增速度17.6%。
5、医药工业利税29亿元,比*年增加13亿元,年递增速度12.6%,其中利润16亿元,比*年增加5.5亿元,年递增速度8.8%。
我省医药已进入全国医药的先进行列,发展成为全国的医药大省。“*”期间,广东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比同期全国医药工业产值发展速度16%,高出2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年,医药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国的12.18%、12.47%和11.76%,分别排居全国的第2位、第1位和第1位;
工业增加值、综合经济指标效益、劳动生产率分别排居全国的第1位、第1位和第2位。广东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二)整体素质提高
广东医药行业的调整步伐加快,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年统计,在医药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占38%,集体经济占18%,外商投资经济占27%,股份制经济占17%。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广东医药发展的生力军,比“*”末的20%提高7个百分点。
我省医药行业打破地域、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形成了一批集约化、规模化、跨地区、跨国界的企业集团。高科技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国家中山健康科技产业中心基地、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中心佛山生产基地、*的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生产基地等,逐步成为医药经济的新产业。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在全国“中成药工业国有企业(50)强”中,广东就占有10强。
(三)扩大开放,加大投入,科技教育质量水平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广东医药行业利用人缘、地缘和政策的优势,发挥*、*“两个窗口”的作用,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坚持“唯条件论、不唯成份论”的思想和“大医药”的发展战略,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发展内联横向经济合作和产学研一体化,鼓励相关产业向医药产业转移,参与医药经济建设,争取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争取股份制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等等,多渠道、大规模的投资,为广东医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年统计:固定资产原值44亿元,比*年增加31亿元,增长1倍多。
广东医药行业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进行业科技进步。依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科技投入比重有所增加,产学研横向联合进一步拓展,科研成果、科技创新转化率提高。据统计,大多数医药企业设立了科研开发机构,各级专业医药研究单位62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2家,其中部级中心4家;
部级产业化生产基地3个,形成了医药新产品开发体系。
“科教兴药”战略的确定和实施,医药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目前,全省有药学专业院校3所,在校学生3000人,中等专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6500人,各类在职培训年均达到7万人次。全行业医药专业技术人员53290人,占全部职工人数的41.52%;
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人数22210人,中级以上职称10966人,高级职称1773人,其占全行业职工人数的比例,分别17.3%、8.54%和1.38%,比95年提高5.51%、2.52%和0.61%。
全行业强化质量意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医药GMP的力度不断加强,逐步向国际制药标准接轨。至*年统计,全省大部分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共完成技术改造投入资金20多亿元,引进了60多条生产线,1266台套设备和仪器,生产环境、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全省医药行业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28个、部优质产品奖76个、省优质产品奖398个,优质产品产值率在30%以上,重点考核品种质量稳定提高率95%左右,产品质量省级以上监督抽查合格率95%左右。在GMP改造方面,有25家企业通过GMP达标,25家通过GMP认证。
广东医药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备的产、学、研工业体系和遍布城乡的流通构架体系,发展成为医药生产经营大省。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贡献。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小、散,竞争能力不高。我省医药企业众多,以中小企业为主,整体结构过于分散,占工业企业总数64%的企业,产值仅占总产值14%左右,不利于量大面广的品种实施社会化大生产,也影响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工业结构不合理,制约广东医药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低技术水平的生产能力大大过剩,原料药自给能力低,原料药工业与制剂工业不配套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中成药工业重制剂加工轻前处理提取,影响了质量和疗效,制约着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药械比例与发达国家药械比例1:1水平差距极大,医疗器械工业的规模、质量与水平赶不上临床的需要。
3、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技术结构整体水平低下,自主开发能力低。医药工业投入仅为年销售额的1.58%,低于全国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
开发创新能力水平低,“*”、“*”期间,全省开发的新药品种208个,虽然为全国总数的10%,但70%以上为水平不高的四、五类品种,而且相当一部分产品是引进的。发酵技术、合成工艺、制剂技术水平等与先进水平有差距;
医药生物技术、制剂控释、靶向给药技术、医疗器械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机械化、自动化、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和新材料、新辅料的开发应用等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的差距更为突出。
技术装备和生产质量管理无论是生产硬件还是管理软件,多数还达不到GMP、ISO认证标准的要求。
4、产品出口能力差。我省医药产品出口一直徘徊在占总产值5%左右。*年产值居全国第2位,但产品出口排在第8位,出货值为9亿元,还不足总产值5%。这种情况不利于广东医药产品市场的拓展,制约了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国际国内市场与技术发展前景
(一)发展趋势
医药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一直是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对医药工业产生革命性影响,众多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的问世,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到将极大地改变医药工业的面貌。随着回归自然潮流的涌起,国际社会对中药和天然药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目前,世界植物制品销售额近300亿美元,其中天然药物销售额已达160亿美元,并以年10%的速度递增。为此,各国竞相采用现代技术研究开发传统医药,抢占国际草药市场。这为我国中药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
(二)国际国内市场预测
1、国际市场
*年-*年,世界药品市场的年增长约为5.5%,*年全球药品销售约3680亿美元。预计药品市场的增长仍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今后5年内将以8%的速度递增,*年将达5400亿元左右。医药发展的重点是:
(1)老年人用药需求量增大;
(2)高效、特效的新药加快开发上市,能提高生物利用度和便于服用的控、缓释等药品将进一步发展;
(3)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治疗用生物药品、诊断试剂、疫苗将迅速发展,并扩大市场份额;
(4)非专利药品稳步增长,特别是刚过专利期的药品因仿制增长较快。
2、国内市场
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年药品消费约300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人均药品消费为40-50美元,而我国不到10美元。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医药消费观念的更新,医疗体制的改革,我国医药市场增长将快于世界医药市场增长,预计“*”期间年增长12%。
三、“*”医药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目标和思路
(一)指导思想
在《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粤府办74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思想的指引下,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为支撑,以特色为原则,以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加快医药行业的发展。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对传统医药产业的改造,以生物技术和中药现代化为切入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医药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医药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广东由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发展奠定初步基础。
(二)结构调整主要目标
1、总量目标(*年)
(1)医药工业总产值(当年价)达到370亿元,年均递增15%;
(2)医药工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年均递增10%;
(3)出口产值达到2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年均递增23%;
(4)医药工业实现利税37亿元,年均递增5%,其中利润20亿元,年均递增5%;
(5)医药工业销售率保持在95%以上;
(6)工业销售利润率达到7%;
2、技术进步指标(*年)
(1)高新技术产品占本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0%;
(2)技术装备水平5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50%;
(4)部级技术中心5个,省级技术中心10个;
(5)中级及高级人才占职工人数15%。
3、结构指标(*年)
(1)本行业重点调整企业20个,产值占全行业70%;
(2)大型企业重点产品200个,其中超亿元以上25个,占全省医药产品产值的45%;
(3)重点发展扶持项目18个。
(三)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
广东医药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实现九大转变:
1、产品结构从以中、西药制剂为主逐步向中成药、化学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产品为主转变;
2、企业结构从以老、小、散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
3、产品市场从以省内、国内为主逐步向省内、省外、国外发展转变;
4、制药工业从化学合成制药为主向生物技术制药为主转变;
5、新产品开发从仿制为主向创新转变;
6、药物制剂从普通剂型向新型药物制剂转变;
7、中成药工业从传统的制造向现代化的生产转变;
9、中药材从原始的、分散的农民种植采集向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基地生产转变;
10、医疗器诫从普通器械向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及家庭用自我诊断、医疗、保健器械转变;
四、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医药行业作为一个大类,中分类行业主要包括:化学药制剂、化学原料药、中成药、中药材、医疗器械、生物药品、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容器)等工业及医药商业。其中化学药品、中成药、医疗器械、生物药品为四个主要行业,*年产值占医药行业总产值分别为65%、18%、8%和4%,*年计划调整为51%、22%、15%和7%。广东医药工业主要产品及技术在全国继续处于领先水平。
(一)产品结构调整
1、化学药制剂
广东医药工业以(中、西)药品生产工业为主,中、西药制剂生产规模、技术装备、产品档次、整体实力都处于全国前列。化学药品工业主要剂型粉针、水针、片剂、大输液、胶囊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71%、2.51%、8.72%、2.34%、13.58%;
中西药制剂单一品种产值超千万元的制剂产品86个,其中超亿元的10个,排前十名的产品产值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的7.14%。
发展配套制剂生产的原料药新品种和加强新制剂开发,是我省医药发展的出路之一。特别是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新型释药系统,如口服缓释、控释制剂、口腔粘膜给药、吸入给药、鼻腔给药、透皮控释制剂、注射液的新载体、靶向给药和触发释药等,对独创的且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专利或保护品种,要加强系列剂型的开发,每个原料药品种至少要有3-5种剂型以上,一个企业生产产值超千万元以上的品种,至少也要有2种以上的剂型,使我省制剂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1)对第一类产品,重点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新型控、缓释药系统制剂及填补国内空白的药物制剂;
(2)对第二类产品,如普通药物制剂(片剂、胶囊剂、针剂、大输液、粉针剂),不再批准新建生产线,鼓励符合GMP的生产企业利用现有生产线委托加工生产。
2、中成药工业
我省中成药工业历史悠久、基础坚实,以治疗型产品为主导,一直有“广药”之美称,其产值和效益等多项指标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年中成药产量占全国的15%,中成药产品单品种年产值超亿元的有6个,500万元以上的有128个;
主要剂型冲剂、蜜膏、胶囊、分别占全国的27%、21%、39%,居全国第一位;
片剂、糖浆、丸剂、散剂和胶囊为全国的15%、16%、20%、13%和14%,居全国第二。
现代化的中医药产业是我国在加入WTO后最具有优势、最有发展前景、也最可能在世界范围取得优势地位的一个产业,中药材生产的规范管理,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要加快实施中药产业现代化建设提升中药出口的竞争力。采取相应的区域产业政策,引导、扶持中药材生产基地和中成药工业的发展。做强做大一批中药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传统优势中成药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和按国际标准进行二次开发,使中成药品种得到国际认证,成为国际市场产品。二次开发的中成药应成为广东出口药品的主要品种,*年争取“广药”出口产品产值提高到15%以上,争取有2-3个拥有知识产权的新药上市。
(1)对中药现代化产品,实现农工商相结合,推动中药种植、加工、制剂一体化。抓紧中成药工业现代化建设。重点是对名优产品和拳头产品进行现代化改造,组建省中药现代化中药研制开发体系。
(2)发挥“广药”自然条件优势,发展我省的特色药材,建立5-10个中药材GAP产业基地,带动山区经济发展。研究制定广药指纹图谱,使广药走向世界,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3)对第二类普通中成药制剂(片剂、胶囊剂、针剂),鼓励中成药有效成分的提炼、纯化及分析技术开发,不再批准新建普通中成药制剂生产线,鼓励利用现有生产线委托加工生产。
3、化学原料药
广东原料药生产基础较差,但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在部分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如头孢曲松钠、头孢硫脒、头孢拉啶等7个头孢类,产量占全国同品种的28.7%,肌苷年产量占全国的75%,红霉素、氨基酸系列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二位。
(1)指导、扶持研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或抢仿发达国家过期的专利药品。
(2)集中力量扶持已形成规模的头孢类产品。扶持新菌种、高产菌种的开发。
(3)发展B-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酸系列产品、维生素类的烟酸和烟酰胺(维生素PP)、核酸类药品等四大类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
(4)逐步淘汰或停产、限产磺胺类、安乃近、氨基比林、氨替比林等第三类产品。
4、医药生物技术
广东现从事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单位有近20家,主要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及*、*两个经济特区。目前广东医药生物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北京、上海同属国内先进行列。生产规模上,拥有*的*、*、*,*的*、*、*,*的南方等一批大型生物工程企业;
生产水平上,大多数企业基本上符合GMP,生产设备及检测仪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硬件设施和投资环境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产品开发和技术水平上,国内目前已批准试生产和生产的基因药物,广东占有多数,如α1b干扰素、γ-干扰素和碱性化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五个生物工程产品,占全国(批准上市)生物工程药品的50%,其中α1b干扰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为一类新药,α1b干扰素和乙肝疫苗两个品种市场占有率40%以上。据预测,生物技术制药将以年均20%速度发展,目前,我省的生物技术产业化程度属国内一流,生产规模也是全国最大,随着我省生物技术不断发展,将成为新的经济优势。
*年生物技术药品计划年产值达50亿以上,形成3-4家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生物工程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产品是国际上重点发展的产品,必须重点扶持发展,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生产,重点推进一批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支持*、*等生物科技园的建设,形成我省较大规模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体系。
5、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是医药行业发展最快的产业,“*”期间,医疗器械发展速度为年递增6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一倍,医疗器械与药品的比例由1990年的1∶60发展到现在的1∶14。目前,广东能生产38个门类、500个品种、近1000个规格的产品,工业总产值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并形成了以大型精密医疗诊断设备、医用监护仪器、超声诊断仪器三大类产品体系(这三大类产品产值占全国医疗器械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二强),其中核磁共振成像装置、介入疗法导管、遥控后装机、X-刀等产品接近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伽玛刀处国际领先地位。直线加速器、医用监护仪、超声诊断仪等高技术和常规器械类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占30%的市场份额。
(1)*年全省计划开发20个以上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医疗器械新品种,产品超800种,产品出口比例达30%以上,器械与药品的比重上升到1:5。
(2)逐步实现医疗器械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发展家庭用自我诊断、医疗、保健器械。加大投入,加快发展速度;
重点扶持重点企业和优势产品;
引进急需先进技术,并做好消化吸收及国产化工作。
(3)鼓励发展植入、进入人体的新型医用材料,如医用可吸收外科缝线等。
(4)限制发展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等生产能力饱和的产品生产线。
(二)技术结构调整
重点发展生物工程技术、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制剂新技术(重点发展缓、控释技术、靶向给药技术)、医疗器械智能化、光电一体化技术、以及医药新材料、新辅料的开发应用技术等。
(三)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做强做大一批大企业集团。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名牌产品为依托,通过联合、兼并、资产划转等有效方式,重组和发展若干个大型集团,实现集约化经济规模。大力扶持有特色、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同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淘汰一批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产品无市场、扭亏无望的药厂,整合医药行业秩序,保证医药产业的有序发展。
(四)产业区域结构调整
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要努力发展成为我省医药生产力布局的龙头和全省医药经济的支柱。有步骤地将珠江三角洲的部分项目向山区转移,重点是加快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指导和扶持山区药厂对当地特产药材进行加工生产,发展创汇中药,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及推动医药经济发展。
五、结构调整的措施
1、鼓励创新
鼓励和支持医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大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采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的医药产业。设立医药基金,建立健全医药风险投资的市场运作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共同促进新药科研开发。
2、强制推行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ISO900体系的认证
国家有关部门已制订出实施GMP的规划,按不同剂型规定不同时期完成,必须严格执行。
加强打击假冒伪劣药品的力度,加强监督管理,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保证医药市场健康有序,避免地方保护现象的出现。
3、加强宏观调控,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医药行业对总量进行宏观调控,从严掌握新开办制药企业的条件严格控制企业数量,移植产品,必须有利于医药行业的结构调整。鼓励符合GMP的合法医药企业之间开展委托加工。
医药企业要主动适应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而出现的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在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原则下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
4、扩大市场,实现“走出去”的战略
坚持“新产品、新技术、外向型”原则。把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放在首位,优先支持利用外资改造传统产业项目,支持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合作。
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中外贸易合资企业,把一部分制剂加工能力转移投资到国外去,带料加工,开拓国际市场。
5、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发展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生产的规范管理,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鼓励、支持、引导各种资本投资发展创汇中药,带动山区发展基地。一是鼓励中药工业企业建立主要原料基地,中药商业企业建立稳定的货源基地;
二是引导民间资金投入,重点是利用山区私营企业家的乡土情结,引导他们回家乡兴办药材生产基地;
三是吸引外资来粤合资或独资开办中药企业,生产、收购、加工中成药,中药材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