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9月履行小学一级教师职务以来,我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教师晋升工作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晋升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政治思想
自2003年9月履行小学一级教师职务以来,我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服从组织的工作安排,与同事团结协作,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始终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原则。
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
自履现职以来,我担任小学语文及班主任工作,工作中我始终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2.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3.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5.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6.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7.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事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8.热爱学生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教学研究,研究的市级《小学品德课低年级的主体活动化教学研究》顺利结题。
三、工作成绩
教师晋升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称晋升;
人才管理;
公平公正;
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57-01
职称改革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是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科研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学校教育的竞争主要取决于教学人才的竞争,而学校职称晋升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措施。近几年来,我国职称晋升工作得到不断改革并逐步完善,在学校人才管理中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我校也与时俱进,对教师进行梯队式培养造就了一批教育教学中坚人才,打破了原先那种禁锢人才、一潭死水的局面,建立起了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使每一位专业技术人员都在与本人的知识、能力和客观需要相适应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职称晋升可以调动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技术职称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一种认定,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资格认定,其职称的高低一般也反映出其技术水平的高低。职称改革更进一步使学校德才兼优、学术造诣高、发展后劲大的人才脱颖而出,从而调动了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相对于其它激励措施,晋升职称可以鼓励教职工不断进取的长期行为。我校教师在晋升前校内需要对被晋升者进行长期的业绩评价,所提供的激励是一种长期的激励,进而鼓励教师的行为要符合学校的长远利益。但是,职称晋升必须遵循评聘分开原则。这样,职称晋升不但让被晋升者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在更大的范围施展其才华,也给未晋升者或新教师提供了职业发展的期望,使他们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学校的长期发展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与忠诚感,防止了人才的流失。
二、职称晋升可以促进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
职称晋升是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学校合理地利用人才、稳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能有力地促进学校的蓬勃发展。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变革,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果没有一支动手能力强、技艺精湛的教师队伍,是不可能实现的。我校根据《贵州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的规定,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访问,到教学第一线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以及接受远程教育,规定每人每年累计不得少于12天或72学时的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
所以,教师的继续教育只有与职称晋升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继续教育与职称晋升挂钩,使学校内部学习风气高涨,继续教育主动意识增强。这大大的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增强了平等竞争机制,稳定了教师队伍,使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
三、坚持职称晋升的公平公正可以增强学校教师的凝聚力
学校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是教师的管理。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办学水平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是否调动了教师这个团队的积极性与潜能。职称晋升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激励措施。晋升结果的公正性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公正的职称晋升程序的一方面可以消除或降低晋升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教师的不公平感与消极情绪,稳定和保持大多数人员的工作热情;
另一方面还能为未能晋升的教师指明今后的努力方向,建立恰当的职业发展期望,引导教职工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学校教育目标结合起来,从而培育教师对学校的心理认同、敬业精神与忠诚感。
学校管理层在晋升决策过程中公平地对待每位申报人员,可以体现出学校对教师的尊重与赏识。当然,坚持晋升决策的公正原则并不是正确发挥晋升激励作用的唯一措施。为每个人员设计其职业发展道路,为能力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个性不同的人员提供多元的发展空间,让各位教师都有自己施展才华的天地,也是学校留住并激励优秀人才的重要措施。因此,只有充分调动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团队精神,增强学校教师的凝聚力。
四、完善职称晋升工作,促进学校人才管理
职称改革的目的主要是在人才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专业技术人员的“铁饭碗”,现行的聘任制,虽为一部分中青年人才创造了一定条件,但从总体看,人才竞争机制仍十分疲软,突出地反映在论资排辈上,由于学历、资历到时间后,一般都能评高一档职称,评上就等于聘上,聘上又难于再下来。这样,不仅使专业技术人员产生了熬年头也能评聘的心理,淡化了竞争意识,挫伤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教师晋升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称改革;
高职化;
职务评聘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正在向市场转变,深化高校教师的职称改革,优化职称结构,已不是什么新话题。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的职称改革依然成效有限,优化职称结构很多方面停留在纸面上。为什么职称改革会如此之难,结构为什么如此难以优化。关键问题何在?围绕这个问题,谈谈几点看法。
一、职称改革问题的起因
我国原有的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与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一种相适应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制度必然要向以市场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制度转变,作为人事管理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职称制度,也必然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职称一词,源出“职务的名称”,最初是表示一个人的职务,但并不一定代表其水平、能力和贡献等。
但职称作为一种制度,其内涵已远远超出“职务名称”所能表达了。按照《科技进步法》的规定,在今后一系列实际上将要实行的职称制度中,其思路和实际做法与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所期盼的所谓“没有指标限制,人人皆可拥有高级职称”的评聘分开制度相差甚远。因此,职称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本质上职称本身具有这样一些特性,如:一旦拥有,终身享有;
相同的职称,评定的标准相同,不应因地区、单位、民族等不同而有所差异;
应该没有数额限制;
与使用无关,人人可以参加职称评定等。然而,严格地说,我国的职称制度改革,无论是1983年的职称评定,还是1986年以来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都有很深的计划体制的烙印。
二、国家和高校在改革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
优化高校教师的职称结构的过程中,主体究竟应该是谁?从社会生产理论来看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晋升制度,在经济学上,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标志是经济增长靠投入增加,这叫粗放型(或外延)增长;
如果靠效率提高则称集约型(或内涵)增长。在高校职称制度也同样适用。衡量一所高校师资水平的标志,理论上都是看高校教师职称结构中高职比例的高低,如果师资队伍水平是靠不断增加高职比例而提高的话,我们就可以看作是高校职称的粗放型(或外延增长;
如果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和素质的提高是靠效率和产出提高的话,我们就说是集约型(或内涵)增长。毫无疑问,粗放型与计划经济体制有着必然联系,而集约是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在宏观,国家在1986年恢复职称评聘以来,提出一系列的建议。首先是深化职称改革。其次是职称结构的优化,其中结构优化是关键。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职称改革已取得一些成效,高校各职称人员数量上有明显增加,尤其是高级职称人员数量增加迅速。国家一直把高校的职称改革作为主线,鼓励教师评职称,尤其是高级职称。提法没错,这样可以对高校青年教师起到激励作用,提高效率,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还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优化教师结构。但是在经过几年的改革后,从宏观上,普遍认为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得多了,不够条件的多了,高级职称评得有些滥了。在微观,各具体单位争着要增加评聘数量,教师个人也争着要晋升。问题在于高校教师的职称评聘由谁来控制,向什么方向进行控制。在计划经济中,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不管是宏观总量,还是微观结构,都是由政府计划来定;
在市场经济中,应该是政府管宏观,市场管微观。在还没有完全走向市场的高校中,应该由高校本身来管微观。政府直接进行干预就是错位,政府只能通过完善职称制度来合理晋升职称,配置高校教师资源,间接发挥作用。
三、高校教师职称改革,职称结构优化的方向是什么
目前,从全国高校的师资情况看,职称的评定出现向粗放型“高职化”方向发展的倾向,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示。1986年恢复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以来,改革措施也是层出不穷,呼吁和鼓励年青教师评高级职称。提出现有高级职称平均年龄偏大,提倡晋升年轻的教师以鼓励青年多出科研成果。全国从中央政府到地方高校都在讲职称改革工作势在必行。高校教师中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较低,因此,职称晋升政策在向粗放型“高职化”方向导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第一,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急需大批的高科技人员。高校是科技力量比较集中的场所之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突击队,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
“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创造发明。”目前,全国高校中教授、副教授人数不断攀升,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教授5.07万人,副教授16.13万人;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教授6.02万人,副教授18.6293万人;
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教授7.01万人,副教授21.616l万人。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中高级职称所占的比例还不算高,甚至可以说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比较低,但我国特殊国情告诉我们一切发展都要以实际国情为背景。我国高校教师高级职称人数上升的如此之快,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教师比例过低的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制度的痕迹,如教师队伍只能进,不能出,一旦进入教师队伍,人人都是“终身教师”,教师的“铁饭碗”使教师缺少压力,表现差的人员走不了,优秀的人员难进入;
“近亲繁殖”无法解决,几代“师生同堂”。在教师职称晋升和职务聘任中,只在内部竞争,“矮子当中拔将军”,难免有人为情感因素,使教师缺少竞争的动力和淘汰的压力,最后导致不够条件,不够水平的也能评上高级职称。虽然我国高校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增多,但是不是每个高职教师都真正达到相应水平,是不是每个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可以与国际上同一级职称的教师相比,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因此,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结构优化的方向不应只重职称的“名”,而不重职称的“实”。粗放型“高职化”倾向与我国目前的国情是不相符的。虽然,理论上认为一所大学师资素质水平的高低以职称结构而论。通常也认为高级职称的师资比重越大,师资的整体水平就越高。但理论所说的高级职称是指教师的水平真的达到相应的水平。因此,要提高大学师资水平和整体素质,不能片面地追求数量上的粗放型“高职化”。结合我国的实际背景,要想在短时期内,使大批教师在学术、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在“质”上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是很难的。有些知识技能是靠时间的积累,阅历的丰富才能达到的,速成是不现实的。要使高校教师的职称结构优化,要达到“质”的优化,而不是“量”的优化。要形成“质”上的学术梯队,使教师的学术科研技能达到相应的水平。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科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靠数量就能解决的,而应该循序渐进,从“质”的角度提高。美国高校中“终身教授”的晋升率不到20%,可是却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要走集约路线,谨防高校教师职称出现粗放型“高职化”倾向。
四、要警惕高校用旧观念运行新政策
1986年,中共中央决定“改革职称制度,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国务院在同年颁布的《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中指出:“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不同于一次获得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工作岗位,规定明确的职责和任职条件,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报告》时指出,要通过职称改革,“着手革除历史上形成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上的各种弊端,打破禁锢人才,一潭死水的局面,逐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1995年在《关于加强选拔优秀青年科技人员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提到“要逐步提高高教、科研、工程、农业、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中青年人员所占的比例,大胆选拔35岁左右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这是政策导向,使高校开始放手选拔青年教师担任教授职务,然而所谓“优秀青年科技人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尤其在高校,优秀与否是个定性的概念,难以量化,若青年教师科研水平高,而教学平平,是否优秀?还有教学能力强,科研一般,又怎样衡量,尤其是对教学水平。一般意义上讲,教学水平的高低是与一个教师的教学经验积累有一定关系的,经验的积累必然以时间积累为前提。
《意见》中还有“事业单位35岁以下人员聘任副高级职务,40岁以下人员聘任正高级职务,经各地部门人事(职改)部门核准,可不受上级核定的基层单位职务数额或结构比例限制”。“各地、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地、本部门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专项管理办法,在国家每年下达本地、本部门的总职数内定出一定比例,设置专项职数,解决35岁以下人员聘任副高级职务,40岁以下人员聘任正高级职务需要的职务数额。人事部将视该专项职数的设置和使用情况,在来年下达年度职数微调计划时适当增拨专业技术职务数额。”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在职称作为我国目前评价高校师资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前提下,各高校努力扩大青年高职人员,一时间,高职人员数量迅速增加。同时期,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比例偏低,尤其是高级职称的教师比重与国际相比偏低的报道或文章也出现频繁。因此,在“响应”政策的掩盖下,高校纷纷争取高级职称名额,个人也都争上高级职称,使得我国高校教师在短期内高职比重不断上升。从理论上讲,一个教师从一个职称级别晋升到另一个更高的职称级别,是需要一段相当长时间积累和努力的,而且并非所有的低一级别的职称教师都能得到晋升,高级职称晋升的过快是与客观事实相悖的。客观地讲,不是高校教师中高职比重越大越好,人数越多层次越高,要谨防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中出现粗放的“高职化”倾向。
五、关于政府宏观控制的手段
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要尽量用总量手段,在需要用行政手段时,也要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现在一种看法认为总量手段很可怕,政府一说高职人员数额偏少,比重偏低,在几年之内全国高校中高职教师就会迅速增多。其实,总量手段体现在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上,就是指利用评聘标准,如利用学历、年资等条件来控制高校教师职称的总体数量。
在宏观经济学上,总量手段的作用就是指要把需求总量调整到与资源支撑能力相适应。应用到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上,其作用就在于把高校教师各级职称的需求总量调整与师资能力相适应。至于在微观结构上,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的学科系列晋升多少,晋升的水平要求应由客观情况决定。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职称评审中行政手段利用仍然很多,因为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完全走向市场,尤其是在职称晋升这一块,仍遗留有计划经济的烙印。
当前,我国人事管理制度面临着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又进行开发,职称制度作为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部分,也必须适应这个需要。国家对职称工作的宏观管理在思路上,应从转变政府职能出发,坚持管少管好的原则。由国家宏观控制部门提出宏观的指导性意见,供各高校参照执行。如确定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实施范围,总体规划出哪些岗位,哪些专业实施职称制度,而高校依据国家的指导性意见,制定符合自己情况的具体量化标准条件,组织统一的考评,确定评价结果与使用的相互关系等。不要一味地追求量的增长,造成高校教师的粗放型“高职化”倾向。
参考文献:
[1]熊新华。高校教师职称问题探源[M].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2):37.
[2]国家人事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意见[z].1986.
教师晋升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晋本科院校;
教学;
科研;
冲突;
平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03-02
新晋本科在晋升之前,学校的科研与教学并没有很好的平衡和融合。长此以往,科研与教学便产生了系列矛盾,最终导致科研与教学的价值导向失衡。造成很多教师在科研与教学的精力投入上形成了某种对立的关系。大部分教师做科研的功利性较强,往往是受职称评定、完成工作量等利益的驱使。变成了科研成果和提高教学质量无关,科研活动对教学工作丝毫没有促进作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相互矛盾,缺乏互相渗透融合。
一、科研与教学冲突的表现
(一)时间的分配
新晋本科院校的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冲突首先表现在时间上的冲突。随着高校晋升,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队伍显得供应不足,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日益扩大。因此,教学时间被拉长,每个教师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被加重,如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占据了教师的科研时间。同时,也存在一些教师为了职称晋升,又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科研课题申报、学术论文的写作上,又造成了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这样的时间冲突矛盾,极易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科研没做好,教学也没提高的尴尬境地。
(二)经费的投入
新晋本科院校的科研与教学关系冲突还表现在学校的经费投入上。由于,新晋本科院校是在原来高专的基础上晋升,以教学为主导致使学校的经费投入更多的倾向于教学方面。从教学设备、教师的课时津贴补助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由于科研基础薄弱,因而,科研设备、科研奖励等方面都存在不能与之配套的现象,这大大限制了学校的科研发展。
(三)内容的脱离
新晋本科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冲突还表现为教学与科研内容的脱离。目前,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和业务考核等原因,致使很多教师选择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很多教师是为了学术而不懈追求,同时也存在教师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这就出现了,一些教师所从事的科研内容与他所教授课程内容相距甚远,科研成果对教学实践毫无帮助,甚至还存在完全脱离的现象。因此,就会出现教师的职称与教学成果指标不成正比的现象。
二、科研与教学冲突的原因
(一)片面理解:“教学为中心”及“教学第一”
新晋本科院校的前身决定了教学为主导的现象,在晋升成本科院校之后,存在片面理解了“教学为中心“及”教学第一”的定位,忽视了高校的教学是体现了科研的教学这一特征,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在如何理解“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问题上,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模糊不清的,他们没有认识到教学带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规律。这样的认识误区,在新晋的本科院校中,由于教师的素质、学校的科研氛围、科研条件等因素决定,显得尤为突出。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是高校都需要坚持的正确方向,但不能把以教学为中心理解为单纯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若撇开科研只谈以教学为中心,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认为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削弱了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二)错误认识:科研是少数教师的个人行为
在一些新晋本科院校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的科研总体水平相对比较低,领导和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因而,学校整体科研气氛不弄,科研工作在教师中往往变成了少数有科研能力教师、或需要晋升职称教师的个人行为。长此以往,在很多教师中已然形成了科研只是少数可以或者需要科研的教师的个人行为的思维惯性和认识误区。很多教师都认为,如果不是晋升职称需要,普通高校的教师没必要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当中,且长期也形成了一定的惰性,根本不想去费心费力做科研。另外,即使部分热心科研的教师,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并不能基于科研与教学互动来把握和规划自己的科研发展。如此,个人的科研往往有浓重的功力色彩且与教学脱节。
三、平衡、融合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对策
(一)合理的定位
在高校,教学与科研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但绝不能互相代替。教学是科研基础和依托,是科研不断走向深入的推动力。科研是革新教学内容,反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学校需要及时调整学校宏观政策导向,合理定位,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调整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制度,做到科研和教学同等重视。“仅有教学而没有科研的学校不是真正的大学,仅有科研成果而不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好的大学和好的教师,都是将科研和教学结合在一起并落实到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上的教师”。
(二)优化教学管理和教研管理体制
新晋本科院校在平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改变,教学与科研需要统一管理。只有将教学和科研管理统一起来,才能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的环境,不至于引导学校偏向某一方。同时,还需要建立教学和科研相互联系的管理体制,建构科研与教学互动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机制。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正确理解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坚持教学与科研统一性原则。
(三)优化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新晋本科院校中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冲突很大程度与高校教师考核体系有很大关系。高校在考核教师时,教学质量是一个方面,往往更看重教师的科研能力。如,发表文章、承担课题等,均与科研有关系。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下,会引导或促使教师从教学重点转向科研。因而,为了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冲突,需要对教师考核体系进行优化,做到既重视科研指标,也注重教学指标。学校应完善科研教学一体化的评价体系,建立协调的科研与教学激励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教学脱节的问题,就必须将对教学质量和科研活动的评价体系统一起来并加以完善。
(四)教学内容与科研内容相结合
教师是教学与科研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具有双重身份。因此,教师研究的内容也分为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两种。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若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科研内容相距甚远,势必会导致两者都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二者的关系平衡。因此,学校应积极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将科研内容和教学内容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科研不仅不会阻碍教学的发展,还会大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过来,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科研有所完善。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辉.变革时代的大学使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教师晋升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发挥学校核心处室作用,牵头完成师德师风建设、高一新生招生、建国六十周年建校五十三周年校庆、科学发展观学习等重要工作。
1、师德师风建设。2010年是全市师德师风建设年,学校借此契机,全面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廉洁从教”的师资队伍。我办精心组织,把重点放在“营造氛围,挖掘典型”上,以“我是谁?我是责任者?”为主题出好一期校宣传栏。3月份里,开展一次“师德在我心中”的演讲赛。并综合评价,向县里推荐我校师德典型姚兴民、申勇兵两位老师。
2、高一新生招生。作为学校招生办公室,高考成绩揭晓后,迅速宣传学校高考成绩,向全县学校招生公告,并及时把握全县招生动态,及时调招生方针政策,同时组织精干力量深入乡镇、学校联系招生,重点又跟踪好拔尖类、正取类学生动向,减少优质生源流失。整个高一招进新生1482人,为学生赢得了办学基础。
3、国庆校庆。今年的国庆校庆活动丰富多样,尤其是文艺汇演节目精彩纷呈。我办起到了很好组织协调作用,一是分工明确,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工作分工到人。二是行动迅速,提前一月准备节目,并彩排好。同时在校园内挂上灯笼、彩旗、条幅,突出节目气氛。三是奖励到位,及时发放奖励证书、奖品、奖金。
4、科学发展观学习。我办作为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办公室,分类收集好参学人员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党员的分析报告,写出了阶段总结材料,并结合学习实情,出好一期校刊和三期简报,及时写出新闻报道,宣传了我校学习实践动态和风貌。
二、发挥文明窗口示范作用,热情服务,注重效能,顺利完成日常管理工作。
1、文秘工作。校办文秘工作包括材料的撰写、公章的保管与使用、文件及来电的收转、内务的整理等等,我办把好三个关:一是严把材料定稿关,二是严把公章押印关,三是严把通知传送关。今年,在撰写学校工作计划、总结和校长讲话等材料上,材料组成员先吃透学校工作重点和校长在学校建设等方面上的理念,然后周密行文,细心修改,最后由校办负责人定稿。公章由专人保管,无依据不予押印。上级收文众多,文秘人员对每个文件先进行过滤,将信息及时向学校相关部门通报。在接电方面,坚持文明用语,及时上情下达,下情上传。
2、接待工作。接待工作坚持“热情接待,厉行节约”原则,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一般来访人员,接待人员始终笑脸相迎,热情服务,在公务用餐上秉着节约原则,杜绝铺张浪费。今年先后接待了市二中教育访问团、89届校友会、周美华将军一行、县级老领导等,接待工作倍受称赞。
3、宣传工作。“学校工作做得好,宣传到位更加好”,校办坚持及时向外界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成果、文明风尚、突出事迹。今年向《邵阳日报》、《邵东电视台》、《湖南教育网》等报刊、电视、网络媒介投发新闻稿件120余篇。
4、教工评优晋级考核工作。我办严格按照学校《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资格评分细则》、《教工考核细则》开展教工评优晋级,今年共有4位教师晋升中学高级职称、3位教师晋升中学一级职称、工人编制中2人晋升中级工。评优工作任务艰巨,算分项目较多,随着教育管理等各方面情况的变化,教师可以得分的情况也多种多样,按操作细则难以裁定,我们“按原则,依尺度,照实际”,既严格按标准,又灵活运用,较为顺利地完成该项工作,同时还较为顺利地完成了年度教职工考核工作。
5、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由专人管理,管理坚持“及时入档,立卷保管,分类查阅”原则,确保了学校档案的全面、准确、机密性。
三、2010年工作思路:
1、加强学习,提高校办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与管理能力。
2、建设效能型机关,强化责任,明确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尤其要减少工作中的差错与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