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工作总结 >

2023年文化市场半年工作总结【五篇】

时间:2023-06-28 11:3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文化市场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稽查半年工作总结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岗位练兵活动总结扎实开展岗位练兵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文化稽查队伍担负着打击违法经营、保护合法权益、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的职责,这既是党和国家给我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文化市场半年工作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市场半年工作总结【五篇】

文化市场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稽查半年工作总结

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岗位练兵活动总结扎实开展岗位练兵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文化稽查队伍担负着打击违法经营、保护合法权益、规范文化市场秩序的职责,这既是党和国家给我们的重托,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需要。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文化市场稽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文化市场迅猛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办法,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对执法人员的思想意识、政策水平、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有组织地对稽查人员进行培训,才能在长期的执法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我队以“岗位练兵”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业务练兵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充分认识开展岗位练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全体人员参与岗位练兵的自觉性为扎实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我们进行了广泛的动员教育,使全体稽查队员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以下3个方面充分认识开展岗位练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岗位练兵活动中去:1、从文化市场的发展特点来充分认识开展岗位练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点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增长,促使文化市场门类日益增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使稽查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广;
特点二,文化市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放宽了相当一部分经营活动的市场准入条件,有的甚至取消了经营许可审批,使稽查的难度越来越大;
特点三,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同样促使着经营者法制观念的提高,对稽查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
特点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应用越来越迅速。在文化市场领域,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更加是势不可挡,给稽查工作带来更多的挑战与压力。2、从文化市场管理法规的变化来充分认识开展岗位练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适应文化市场的发展变化,国家先后制定、修改了音像、演出、娱乐、电影、网络市场等行政法规及相应部门规章,了《文化市场稽查暂行办法》、《文化部文化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三个专项执法规章,使各市场门类实体、程序法规基本齐备。我们只有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及时学习新变化的法规和规章,才能更好的依法稽查、依法办案,才能保障执法工作及时、准确、公正、高效。3、从稽查人员业务现状存在的差距来充分认识开展岗位练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差距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外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将更多地进入国内文化市场,中外两种价值观念和经营方式的碰撞和冲击将会进一步加剧,也对市场监管理念和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而我们的队伍整体素质相对仍然不高,监督检查工作应当具备的法律知识、业务技能掌握不够;
差距二,文化市场门类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包括演出、娱乐、音像、电影、文物、艺术品、书报刊、网络等文化市场。这些市场的执法工作大都由文化稽查队承担,同时文化稽查队还承担着出版物市场的“扫黄打非”工作,而我们的稽查队伍建设相对滞后,行政执法力量相对薄弱;
差距三,文化市场难点问题不断产生,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热点,文化法规条例也随之在不断修改完善,我们之所以能从较为被动到较为主动,从相对无序到规范有序,主要得益于法规制度建设。而我们的稽查队伍法规制度掌握相对不够完善,应用相对不够灵活。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扎实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我们觉得,岗位练兵不能是形式上走过场,而是要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载体,促使和引导每个队员积极参与投入到岗位练兵中,通过岗位练兵真正达到提高和完善业务素质的目的。1、搞好一次法律法规系统学习:每年我们都会利用一至两个双休日集中组织队员学习文化法规条例,如去年我们集中学习了《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出版物市场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演出场所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等新修订颁布的法规和条例,今年我们学习了《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等,并针对法规的难点、疑点、新旧法规的区别以及实际工作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讨论,及时解决在执法过程中碰到的困难,使队员全面掌握有关法规和条例,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法规学习培训我们采取条线分管队员主讲、集体讨论的形式,促使分管队员对自己分管条线的法规条例全面的掌握和了解,提高了队员熟悉并灵活运用条例的能力。同时我们对个别案件中碰到的特殊情况及时进行讨论和研究,以提高队员在执法过程中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从而不断完善执法程序。2、搞好一次法律法规知识竞赛:今年上半年我队开展了法规知识竞赛,题目来自执法中涉及常用的法规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演出市场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出版物市场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以及行政执法基本法规。题型有填充、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和判断,考卷题目虽然不多,但涉及的法规却不少,这就要求队员每种条例法规都要认真学习并掌握。我们要求队员平时自己安排时间复习,然后进行闭卷考试。做完试卷后当场把试卷封好交由总队领导批卷。这种做法使队员自觉端正了学习态度,认真投入到活动中,使活动不走形式主义而落到实处,起到实效,并体现了严格公平的原则。通过竞赛,队员们进一步认识到了自己在法律法规方面的不足并不断完善,从而不断提高执法水平。3、搞好一次非法出版物鉴别培训: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版物市场越来越繁荣,非法出版物的类型也是越来越多,盗版的层次、质量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正确区分非法出版物,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我队都请来了市新闻出版署的老师来为队员们讲课:如何区分非法音像制品和如何区分非法出版物。老师的讲课使我们对非法出版物的鉴别有了新的认识,走出了原本以为纸张差、印刷差的就是非法出版物的误区,对出版物市场和非法出版物的理解有了新的提高,并学习到如何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线索、提高办案质量的许多经验。通过培训,我们明显感到在非法出版物的检查中少走了许多弯路、提高了工作效率。4、搞好一次法律文书制作比赛:今年上半年我队请来市文化稽查总队的领导来主持我们的法律文书制作比赛。题目由总队出,每个队员都参加了比赛。因为法律文书是我们办每个案子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反映出我们办的每个案子是否有法可依、办案的程序是否符合法规条例的规定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执法程序和法律文书的制作,其中最关键的是现场检查笔录和调查询问笔录。为了使每个队员都意识到执法程序和法律文书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和法律文书制作,我队首先认真学习了总队关于执法程序和法律文书制作的有关要求,开展讨论并寻找差距,在此基础上自己队里进行法律文书制作模拟比赛,并为此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因为准备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而比赛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法律文书制作完毕后,总队领导当场批阅并进行讲解,使队员们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提高了对法律文书制作的重视程度,使法律文书的制作质量有了质的提高,使队员的办案质量有新的突破。三、注重实效,在提高全体人员业务技能上见成效通过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我们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做到了一个进一步熟悉,三个进一步提高:1、进一步熟悉了文化稽查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都是死的,要想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还得靠人来执行。岗位练兵活动使我们进一步熟悉并掌握了文化稽查的法律法规,从而真正保障了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使执法工作有法可依。2、进一步提高了依法稽查的水平。文化稽查队伍的执法形象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法制建设和文明程度,依法稽查是对我们最基本也是最严格的要求,通过岗位练兵活动,队员进一步加强了依法稽查的意识,增加了依法稽查的水平。3、进一步提高了非法出版物的鉴别能力。通过岗位练兵活动,现在我们每个队员都能正确鉴别非法出版物,使有限的稽查队伍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从而提高了稽查工作质量,增加了工作效率。4、进一步提高了稽查工作的质量。首先在现场检查中,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发现问题、把握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现场检查笔录的质量,为办案提供了可靠证据;
其次在办案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调查询问的技巧,使调查询问证据落实,有法可依;
最后在法律文书制作方面,我们进一步减少了差错,规范了法律文书制作程序。文化市场稽查工作要再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还需靠提高队伍素质来推动。所以我们要在队伍建设上再接再厉,继续狠抓岗位练兵,不断加强业务素质,与时俱进,不断开创文化稽查工作的新局面。

文化市场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会议再次组织学习了书记在市第四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传达副市长在市级部门半年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精神,各处室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处室上半年重点工作及下半年工作打算,副总队长分别总结了分管处室上半年主要工作,并对下半年重点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

总队长在会上指出,今年以来全市文化执法和“扫黄打非”工作总体安全可控、富有成效,主要突出了五个方面:

一是调整思路,对接及时。今年上半年我市情况比较特殊,所以总队及时调整工作重心,保持和全市工作大局一致,首先保证市面控制,确保全市文化市场安全稳定。

二是指导区县,控制市场。今年以来,执法处室都加大对区县的指导督查力度,确保落实区县属地管理责任,取得了比往年更加明显的效果。

三是严守底线,突出重点。总队始终对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保持高压态势,做到露头就打,牢牢抓住安全保障不放松,确保文化市场安全可控稳定。

四是规范执法,严管队伍。在队伍建设方面,深入推进三项建设,不断强化思想廉政教育,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确保执法队伍放心满意。

五是协调部门,形成合力。总队与公安网监、网管办、通管等部门联合封堵网络色情等有害信息,配合公安、工商取缔“黑网吧”,配合市政等部门取缔无证经营场所,完善了反应快速的联动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互相补位的工作格局。

对做好下半年工作,强调:

一要坚定抓好重点工作。继续抓好年初部署的“工作安排,突出抓好查堵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及有害信息、确保文化市场安全和稳定、扎实开展上级部门安排部署的各类专项整治等三方面重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召开。

文化市场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山东半岛 产业结构 金融支持

山东半岛的地理边界涵盖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和日照7个沿海地市,面积6855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人口356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截至2009年,GDP占全省总量的52%。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由“陆上山东”、“海上山东”到“蓝色经济区”的历史性跨越。从陆上山东到海上山东,是山东省发展空间的延伸和拓展;
从海上山东到蓝色经济区建设,则是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和提升,是山东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型。山东半岛经济区是涵盖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诸要素的复合功能区。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山东半岛7地市的产业结构及金融结构。

一、山东半岛产业结构现状及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经济和社会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若不考虑地区城市个数,从综合经济实力看,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956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17.9%;
从增长速度上看,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14.7%。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746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9%,增速是16.5%。山东半岛7地市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1620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5.4%,平均增长速度是16.2%。

从表1中可以看到,无论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还是山东半岛以及全国,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第二产业稳中有降,第三产业稳步上升。

横向上看,山东半岛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第一产业方面,三个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都低于或是优于全国数据。但是,从2004、2006和2008三年的数据来看,山东半岛第一产业的比重甚至比长三角和珠三角第一产业比重之和还要大,相比来说更接近全国平均比重,这对于山东半岛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产业方面,从1992年开始,山东省包括山东半岛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比例第一次超过轻工业达到50.68:49.32。此后,重工业迅速增长,轻工业比例逐渐降低,第三产业逐步发展。从表1中可以看出,山东半岛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要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方面,三地区以及全国第三产业比重都呈上升趋势,但是山东半岛第三产业比重相比于长三角或珠三角来说低10%还要多,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线7个百分点。

二、山东半岛金融发展状况分析

1、山东半岛金融规模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1988―1991年,山东半岛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还没达到千万,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由70%逐年增加到将近90%。在1991―1995年,当时经济发展迅速并有过热迹象,这时贷款有所收缩,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又从近90%下降到不到60%,之后直到2008年也是在50%~70%之间波动。反观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107.5%,这说明,山东半岛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增长要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从金融规模这一角度来说,山东半岛的金融发展还是处于很低的水平。

2、山东半岛融资结构分析

(1)直接融资分析。直接融资主要是指以股票和债券为主要金融工具的融资方式。在我国,直接融资主要是靠证券市场即股票为载体进行融资,债券发行量很少,因此本文主要考量证券市场的融资。那么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市场发育程度的指标通常选择证券化率。

截至2008年,山东半岛有上市公司39家,流通股总市值2368亿元,占全省GDP的14.62%。从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来看,第一产业有4家,第二产业有30家,第三产业有5家,其中,第二产业上市公司大多数是制造业,其次是化工行业。而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上市公司几乎没有,这也妨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图2可以看到,山东半岛1993年开始在证券市场上融资,证券化率是5%,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到2000年的时候达到最高的25%,随后进入低谷,尤其是在2005年,证券化率达到6.5%,这一情况在2007年时得到改善,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2008年又随之下降。之所以形成这么大的波动,是因为证券化率与股票市值有关,而股票市值又与经济形势和股票价格相关。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证券化率大都大于100%,我国在2007年证券化率也已达到132%。从这一方面说,山东半岛的证券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与成熟市场还有很大的距离。

(2)间接融资及其与直接融资的比例分析。间接融资主要是指以银行信贷为主要手段的融资方式。由表2可以看到,在20世纪90年代,直接融资占间接融资的比例平均值在9%左右,最高也就达到16%。在2000年的时候,股票融资很大,贷款增加值明显比前后几年要小,这一年的直接融资占到间接融资的70%,但之后几年又大幅下降到2008年的8%,直接融资规模仍然很小。

表2是2009年山东省非金融机构融资结构表,由这个表可以看出,山东省间接融资比例基本上始终保持在90%以上,除了2007年股票市场融资涨幅很大外,直接融资比例上升较快。山东金融业有些畸形发展,即直接融资滞后,企业融资渠道严重依赖银行体系,使得金融机构风险加大,间接融资比例过高也使得企业经营成本加大。

综上所述,山东半岛第一产业相对于地区发展来说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内部不合理,高耗能的重工业结构亟需调整,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代表第三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技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本文从该地区金融结构、金融规模等角度分析了山东半岛金融发展现状,从中可以看出,山东半岛金融规模的增长跟不上GDP增长的步伐,且差距很大;
融资结构不合理,间接融资比重很大,直接融资比重过小,导致金融市场效率低下,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

三、山东半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金融支持措施

1、壮大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地方性金融机构无论在政策方面还是信誉方面,往往比外来机构在支持本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上更有优势。因此,要把发展和壮大地方金融机构作为山东半岛金融业发展的一个侧重点,大力培植地方金融龙头企业,全面增强本地区的金融实力。

应该说,山东半岛经济主体分散化、经济结构多元化明显,而本地区金融发展则是受体制的影响,存在诸多的限制因素,主要表现为金融开放的“内紧外松”现象,即外资银行早已登陆山东半岛,但是金融业对民间资本开放还是举步维艰。金融所有权结构上的缺陷不但有损于多元化的经济成分的融资需求,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对构建高效的金融运行机制不利。所以,要大力推进地方金融资源整合,使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为山东半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和高效的金融服务。

2、尝试创新,丰富各类金融工具

(1)中小企业的信贷金融工具。山东半岛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多是规模较小的企业,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这些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但是他们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由于担心他们的信誉,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是惜贷的。针对这一状况,开发一套适合中小企业成长特点的信贷金融工具是非常必要的。

(2)股权类金融工具和组合投资金融工具。山东半岛上市公司多达40多家,占山东省上市公司近一半的数量,且大都集中在优势制造业上。因此,开发股权类金融工具适合投融资双方低风险和高收益的偏好。同时,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也可以作为山东半岛投资金融工具开发的方向,这些可以提高金融支持产业的力度。

(3)产业基金。产业基金以其独到的资金汇集和高效的投资能力,可以为山东半岛在成为工业强省、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等过程中所遇到的资金问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当前山东半岛资本市场投资渠道单一,产业结构调整资金压力大,一些基础产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工业发展主体性能不强,新兴产业带动能力较弱,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履维艰。产业基金因为规模大,投资专业性强,其投资行为还可以有带动社会资金汇集的作用。因此发展产业基金,将会极大促进半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3、发展资本市场,扭转证券市场“边缘化”局面,丰富金融市场层次

山东半岛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资产运营质量方面的功能。这里所说的“边缘化”是相对于直接融资来说的,证券市场筹资额很低。因此,要实现山东半岛优质企业上市梯次化发展,多渠道多形式推进企业在主板上市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多渠道筹集资金。推动一批能够代表山东半岛经济发展优势的机械制造、海洋化工、医药等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主板市场或中小企业板市场上市,促进山东半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

4、地方政府要加强政策协调,构建区域合作发展的产业及金融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各省及以下各市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经济政策外部性日益突出,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的重点就在于政策协调,从而打破各种壁垒,从政策上给予经济发展的自由空间。在这一方面,长江三角洲的做法可以借鉴,即建立区域统筹管理机构――长江三角洲市长联席会议,就整个地区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协商。长三角的学术会议每年必开,珠三角也有了类似的机构存在。因此,山东半岛要建立相关的协调机构,围绕各市在区域中的定位,规划自己的经济布局和产业发展重点,从整体上确定发展战略和产业金融政策。

【参考文献】

[1] 杜迎伟:促进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R].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促进中部崛起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课题组,2005.

[2] 范跃进、李平、吴宗杰:山东省产业经济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文化市场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20世纪中叶的中国,为什么在革命胜利之日建立起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为什么在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在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要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必须认清中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了解我们的出发点,便弄不清我们前进的方向与我们选择的前进道路的正确性。要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应从了解这个社会的经济入手。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同时,我们当前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就是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留下的经济面貌。为此,本文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便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了。

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结构与发展水平的落后性

一、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结构

1842——1949年(中国近代经济史时期),中国社会生产力发生重大的和剧烈的变化。从19世纪中叶开始,进入了从使用手工工具生产到使用机器生产的过渡。在中国几千年的生产力发展史上。是一次新飞跃的开始,也是中国工业现代化即工业化的开端。

中国生产力现代化的起步,晚于英、法、美等国100多年,因而有后发现象,即一开始就可以接受、引进欧美发达国家在19世纪中叶已有的设备和技术。这使中国的生产力,从设备技术层次上说,在短时期内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是,从总体上说,现代化的进展缓慢。直到1949年,现代生产力在整个社会生产力中占的比重一直很小。

中国生产力现代化处在后发地位。后发地位有其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的半殖民地国际地位使中国生产力现代化处于极为不利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的半封建社会结构又使它的国内环境恶劣,以致引进的和内部发展起来的现代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长期并存。在各个生产部门和各个地区,生产力中存在手工生产与机器生产的各种衔接形式。社会生产力表现为多元的、多层次的结构。从部门言,在交通运输业中,从肩挑手提到手推车(鸡公车)、手拉车(板车),到脚蹬的三轮车、自行车,到利用畜力的马车、大车,从电车、汽车、火车,到轮船、飞机等世界上最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都同时存在。工业生产领域里,各个层次的设备,技术几乎无所不有,即使在最先进的部门或工厂里,也并存着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多个层次。从地区言,在某些边远地区和山区,使用木棍、鱼叉、弓箭、陶石纺轮等王具从事耕作、渔猎、捻线。这是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早期出现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在部分山区,存在着奴隶社会早期出现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在新疆、青海、等地牧区的游牧生产方式,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游牧业没有重大区别。在多元的生产力结构中,最广泛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农业与手工工业的结合。这是中国奴隶社会便已普遍存在的生产方式。从城乡言,在少数城市与矿区,使用机器生产或半机械牛产。在农村,某本卜县手工生产。在同一时间里,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部门中,并存着从原始工具到现代机器的各个层次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在同一地区、同一城市,或同一生产部门中,生产力的结构也是多层次的。

生产力多层次也就是部门、地区、城乡间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之一。

在生产力的多层次结构中,基本的层次是两个:机器生产力(现代生产力,新式生产力)和手工生产力(传统生产力,旧式生产力)。无论是就产值言或按从事生产的劳动力计算,比重最大的层次都是手工生产力。

就产值言,1914年,“近代生产”与“旧式生产”的产值(1936年币值)分别为2.9亿元和149.9l亿元,即1.89%和98.11%。1936年,它们的产值分别为13.12亿元和193.3亿元,即6.35%和93.65①山两者都有增长,但前者快于后者。另一种估计是: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手工劳动创造的产值所占比重,1936年是89.2%,1949年是83%。②手工劳动生产的产品,在社会总产品中占了4/5以上。

以手工工具进行劳动的部门,主要是农业。农业中机器生产占的比重微乎其微。1933年,在国民生产净值中,农业占62%一65%。1936年,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5.8%。1949年,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9.4%;
农业总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占58.5%,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70%。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个手工劳动的农业国。

--------------------------

①刘佛丁、王玉茹、于建玮:《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87页。

②根据丁世洵:《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几个问题》,《南开大学学报》1976年 第4期数字计算。据刘佛丁、王玉茹计算,1936年,在国民收入中,农业占64.5%.工业、服务业占35.5%;
在就业人口中,农业占75.52%,工业、服务业占24.28%(见上引刘佛丁等人之书,第308页)。

在工业总产值中,手工业总产值占的比重,1936年为68.96%,1949年为43.58%,个体手工业总产值占4l。38%。

在全国运输总量中,木帆船、畜力车、人力车和肩挑背驮运载的占70%以上。

就劳动力计算,1949年,农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人数的91.5%,占工农业劳动者总数94%以上;
另一种统计数据是:1.7亿个劳动力中,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约占80%,从事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的约占20%。在这20%中,约有一半是以传统戴式从事生产的城乡个体手工业者、挑运工人与建筑工人,另一举为现代企业中的产业工人。在工业中,工场手工业工人与工厂工人的人数约为6:l。这就是说,95%左右的劳动者从事手工劳动,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

二、生产力的落后性

(一)生产力发展速度缓慢

1842年到1949年,中国社会生产力是有发展的。

据中日经济史专家组成的中国近代国民经济核算组计算的初步数据,1840年国内生产总值129.88亿元(1933年币值),1936年252.64亿元,比1840年增长94.52%。”1949年190.44亿元比1840年增长46.63%。英.麦迪逊按固定价格计算的结果,中国192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820年的190.48%,1952年为1820年的168.43%。130年或1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不到避免1倍,这种速度很慢。

相对于此前和此后的时期,这个时期生产力发展速度最慢。据英·麦迪逊的数据,中国1700~18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是O.85%,1820~1952年是O.22%,1952~1978年是4.4%,1978~1995年是7.49%。1820~1952年的增长率是最低的。

------------------------------

① 江海:《中国近代经济统计研究的新进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l期

相对于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生产力发展速度来说,中国也是很慢的。1820~1952年,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率1.62%,欧洲是1.7l%,美国3.78%。中国的邻国印度是O.54%。日本1.74%,俄罗斯2.08%。中国仅0.22%,比这些国家慢得多。

上述统计年限选择1820年和1952年,是因为前者代表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发展最高水平,后者是国民经济恢复期之末年,其经济发展指标代表的是1949年以前中国经济发展最高水平。

在1820~1952年期间,中国人口由3.8l亿增加到5.69亿,增长率比许多国家高,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也快,以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负增长,比许多国家慢:世界平均是0.92%,欧洲1.03%,美国l.63%, 日本0.95%,俄罗斯1.04%,印度0.1%,中国是一0.08%。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1820年为28.67%,1929年为lO.3%,1950年降至6.25%。①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与落后的第一个表现是,在生产力多层次结构中,现代化生产力很薄弱。现代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很小.在1936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只占34.9%,其中,现代工业只占10.8%。1949年,相应的比例是3。.1%和17%。②

-------------------------------

①英.麦迪逊(Angus Maddison):《世界经济200年回顾》,中译本,改革出版社,1997年,第131~135、158页。

②根据丁世洵:《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几个问题》,《南开大学学报》1976年第4期数字计算。据刘佛丁、王玉茹计算,1936年,在国民收入中农业占64.5%.工业、服务业占35.5,%在就业人口中,农业占75.52%,工业、服务业占24.28%(见上引书第308页)。

在现代工业中,重工业的比重很小。据估算,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占的比重1936年为23%左右,1949年28。8%。①生铁在历史上的最高年产量(1943年)是180万吨,钢92.3万吨。②重工业的生产技术落后,最大、最先进的钢铁企业鞍山钢铁厂,其技术设备也不是世界先进水平,技术操作没有全部机械化。重工业中,大多是外国在中国的机械修理厂,以及为外国提供原料和半成品的矿山和工厂。这种状况的重工业,无力为轻工业和农业以及自身提供现代化的装备,不能成为工业独立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水平低下与落后,直接表现为人均产量少。1936年,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几种主要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对比,情况如下:电力,苏联219.3度,美国1144.5度,英国514.9度,中国7.9度;
钢,苏联95.3公斤,美国376.3公斤,英国253.2公斤,中国O.9公斤;
棉布,苏联20.28米,美国61.42米,英国70.38米,中国7.34米(包括个体手工业者生产的棉布在内)。1949年中国的人均占有量与1950年的印度相比:电力,印度为中国的l.7倍,钢为13倍,棉布为2.75倍。中国比长期是殖民地的印度还要落后。

在农业方面,生产经营是以个体手工劳动为特征,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劳动生产率很低,每个农业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少,产值低。粮食和棉花的最高年产量是在1931一1937年。一种估计是粮食12069万吨,棉花80.5万吨。③另一种估计是粮食15188.5万

-----------------------

① 杨坚白:《我国八年来的经济建设》.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3页。按净产值计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1949年,在工农业净产值中,农业占84.5%,工业占15.5%。在工业的15.5%中,轻工业为11%,重工业为4.5%。

② 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63~164页.

③ 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38、 34l页。

吨,棉花94.5万吨。①1949年,粮食总产量11318万吨,单产每亩68.5公斤;
棉花总产量44.4万吨,单产每亩10.5公斤;
人均占有粮食209公斤,棉花O.8公斤。②1949年,农业创造的国民收入是245亿元(折合新人民币1955年币值),占国民收入总额的68.4%。以4.8亿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创造国民收入5l元。这种情况决定了农业中可以用于积累的部分是很小的,决定了人口中的大多数只能去生产粮食、棉花,抽不出更多的劳动力与资金去经营农业的其他部门和农业以外的产业部门。所以,农业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种植业。以1949年的农业总产值为100%,农业各部门之间的状况是:农业占82.5%,林业0.6%,牧业12.4%,渔业O.2%,副业4.3%。全国总人口89%以上的人忙于生产粮食、棉花,同时还要进口粮食和棉花。尽管如此,:大多数劳动者依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能过上吃饱穿暖的小康生活。

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均国民收入必然少。学者们对1933年、1936年、1949年的国民收入与人口数有多种估:算。1936年国民收入258亿元(当年币值),按当年汇率为77.36亿美元,按5亿人口计算,人均52元,折合15.45美元。1949年国民收入,按1936年中国币值计算为189.48亿元,人均34.98元,③按当年汇率折合239亿美元(从1936年到

------------------------

①[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337、339页。

②这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与农业部统计局1958年公布的数据(1949年每亩单产70.9公斤,10809.5万吨。棉花44.5万吨,每亩单产l0.7公斤),稍有不同。见该局编:《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农业生产统计资料汇编》,农业出版社,1958年,第7、9、34、36页。

③刘佛丁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6页。

1949年,美元也在贬值),按5.4亿人口计算,人均44.26美元。①是当年美国人均国民收入的l/20,英国的l/ll,法国的l/6。1950年,中国人均国民产值比印度低20%。②

社会生产力的两个层次,即现代的机器生产力与传统的手工生产力之间,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互补的一面。例如,机器纺纱能力的增长,使农民家庭手工纺纱受到排斥和淘汰。机器纺纱用的原料——棉花,是手工生产的。它的产品—— 棉纱,有很大一部分售给农民家庭和城乡手工工场,作为织布的原料,推动了手工织布业的发展。从家庭手工业、个体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是手工业现代化的表现之一。例如,轮船与火车会代替沿途传统运输工具及相关从业者。许多农副产品,靠肩挑、手推车、马车、木帆船等,从深山邃谷、穷乡僻壤运至车站、码头,由人力搬运到火车、轮船上,然后由火车、轮船运到国内各地。而外国进口的和城市生产的部分工业品,由火车、轮船运至一些车站、码头后,由人力搬运下来,再由人力挑、推或驾驶马车、帆船运至其他城镇或乡村。在社会生产中,普遍地存在着这种现代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既竞争又衔接、互补的现象。从手工生产为主转变到使用机器生产为主,:是中国工业化的过程。这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经济现代化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生产力去替代传统生产力,而是在培育现代生产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传统生产力中有价值的东西(如农业中的精耕细作,有机种植,家庭生产;
手工业中的传统工艺等)及其对现代生产力的互补作用,才可以避免既有的生产能力受到破坏,才能使现代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快速增长,并带来各阶层收入的普遍增加和社会稳定。

----------------------

① 赵德馨等:《近代小西关系与中国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9~241 页,表3.表4 —1,表4—2中的人口数45000万人,应为54000万人。人均数值随之变动。据联合同的地区组织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美同是1453美元,西欧是173美元。

日本是100美元,印度是57美元.中国是27美元。(日本)小岛朋之:《“东方巨人”面临各种课程》:“1949年时的入均国民收入仪为18美元”。载[日本]《产经新闻》1999午10月4日。折合美元数宁的不同,是由于采用不同年份的美元值,以及不同的折算的方法。

② 前引刘佛丁等人之书第五章附录。

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生产力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多层次结构的这个特点有重要意义。只看到手工生产为主这个方面,忽视或轻视了多层次中的现代生产力部分,是认为中国缺乏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物质技术基础的认识根源。谁犯了这种认识上的错误,谁就要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如果忽视或轻视了多层次这个特点,忽视或轻视了多层次中手工劳动为主的这个方面,是认为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可以在短时期内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即盲目求纯和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认识根源。谁犯了这种认识上的错误,谁就要犯“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性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中国现代化过程,在经济领域内,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以卷入世界市场为特征的商品交换的发展和以使用机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前提;
后者为前者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1842~1949年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主要表现,一是上述现代生产力的出现与发展,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初步形成。

1842年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强迫中国在沿海、沿边、沿江及主要陆路干道上,向它们开放了85个商埠。1898~1930年,中国政府又主动开放2O多个口岸。这些地方成为中外经济交往的基地。随着外国商人到这些城市经商、设厂、办银行,带来了商品、资金以及股份公司等经济组织。19世纪末,中国自己也办起了银行,后来又创立各种交易所。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等少数城市中,已出现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形成一整套现代市场体系.银行、各种交易所、证券买卖相当规范。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类经济组织与工具,在这些城市中已是应有尽有,只不过规模和程度不同罢了。城市与城市之间,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交通运输工具,各种经济联系颇为密切。法定的全国统一的度量衡与货币制度在逐步推行。各地区有层次不同的地区中心市场。上海则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远东地区的商业中心、运输中心和金融中心。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已初具规模。

市场有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1864年(有海关统计的一年)至1931年(进出口最多的一年),中国的进出口总值由9486.5万海关两,增加到234296.5万海关两,67年间增加近24倍(以美元计算的贸易值和物量指数仅5倍多),速度不慢,但人均不足s两。①1840年前后国内贩运贸易7种主要商品的流通额估计为3.5亿两(规元)。②1890年国内市场商品量11.74亿两。1936年120.17亿两。46年间增加9.24倍。粮食的商品率,1840年为 lO.5%,1894年为15.8%,1931年31.4%。1920年,工农业总产值159.3亿元,其中商品值92.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8%。1936年,工农业总产值242.4亿元,其中商品值168.1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9.4%。③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商品值已近60%~70%。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中还包括进口商品,其价值,1920年约11.9亿元,1936年约15.6亿元。

--------------------

① 据刘佛丁、王玉茹:《中国近代的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第59~63页的数据计算。

②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53页。

③ 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87页,第 153~154页,第209~210页。

在农村,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在1937年以前相当快。1894—1919年的25年间,中国农村几种主要农产品的商品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43.4%。1919~1936年增长了1.07倍,年增长率近5%。1936年,农产品的商品率已达30%。①

1842—1949年,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期快。这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开始起基础性作用的时期,亦即市场经济的初步形成时期。

二、市场经济处于初级阶段

1842~1949年,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很不充分;
发展的程度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各地区之间,各部门之间,差距很大。这种状况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决定的。

直到1949年,以手工劳动为特征、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在生产单位中占绝大部分。它们是基本的生产形式与经济单位。其中,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在一起的农民经济占主要地位,其次是个体手工业者。中国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个体经济为特征的农业国。在1842~1949年的108年间,农民经济从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但是农民中成为小商品生产者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
从全国农业产品来看,商品率仍低;
从全国农民经济来看,商品化的程度不高,处于半自给自足的状态。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是一种半自给自足经济。

-------------------------

①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lO9~110页。

20世纪30年代大量的地区调查资料说明,除了上海、无锡、苏州、嘉兴、湖州、杭州一带的农村和广州、天津的近郊外,在广大乡村,农产产品的商品率,从总体上说,是低下的。农民在经济上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实际的进展情况很慢。原因在于:只有极少数的农户可以看成是农业小商品生产者,即他们的大多数产品是为市场生产的,同时大部分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是从市场上购买的。绝大多数的农产仍是男耕女织的生产结构,产品的主要部分是供自己直接消费,偶而出售部分产品,主要是为了购买物品及交纳租税而需要货币。农户产品的商品率各地不同,同一地区内各户不同,但自给自足的生产结构却基本相同。下列数字可以说明商品——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这个问题。20世纪30年代,农产品商品率30%;
对外贸易总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据1936年40个海关货运单统计,国内埠际轮船运载的贸易额为11.85亿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242.39亿元)的4.8%,占当年国民收入(258亿元)的4.6%。全部埠际贸易额估计为上述轮船运载数的4倍,即47.30亿元,上述百分比相应为16.3%和18.6%。货币流通总量31.97.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3.19%。①以上这些数据说明商品——市场经济有所发展,但发展很不充分。

必须提到的是,在1937年以后,由于战争造成的生产力受破坏,地区分割,城乡交流阻塞,原有的商品流转路线中断,对外贸易不畅,田赋由征收货币转为征收实物,恶性通货膨胀使一些地区实行以实物、黄金、银元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商品经济曲向前发展转为后退。到1948一1949年,商品流转额在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中占的比重,粗略地估计,大概在lO%~12%左右。中国近代的经济处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阶段,因而是一种半自然经济。

--------------------

① 工农业总产值,据上引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第210页;
货币流通总量,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s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3页。

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城市化水平低。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重,1800年,世界平均为3%,低于中国的水平。1900年,世界平均为13.6%,中国1893年为6%。1949年,世界平均为28.8%,中国为lO.6%。①这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时期,城市化进展慢,水平低,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扩大。

所有制结构的复杂性

一、八种所有制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包括8种所有制:①原始氏族所有制。②奴隶主所有制。③领主所有制。④地主所有制。⑤资本家所有制。⑥国家所有制。⑦在华外国资本所有制。⑧劳动者个体所有制。前3种所有制只存在于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②后5种存在于广大地区,在国民经济中影响大。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之所以有多种所有制,首先,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多层次结构状态。这是决定性的因素。其次,是由于长期形成的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最后,是由于中国从传统社会步人现代社会的国际环境与转机。中国由独立的形态转变为半殖民地性质的经济形态,是一系列资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造成的。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所到之处,总是按照自己的面貌与需要来改造和影响中国经济。它们为了自己的利

---------------------------

①胡焕庸:《中国人口地理》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5l、26l页。

②关于这8种所有制,参见赵德馨主编:《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教程·结束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益,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厂、银行、洋行等等。它们为了推销自己的商品和从中国运走绿茶、矿石等物资,需要利用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诸如商业网络、钱庄、运输工具,还需要兴办新的运输、通讯等手段,诸如轮船、铁路、电报等等。它们的行动必然导致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为了抵抗外国的侵略,“师夷以制夷”,展开各种斗争和学习,兴办工厂、铁路、银行,在市场上与外国商品竞争,等等。这样,新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产生了,旧的所有制却并未消灭,形成了新旧所有制并存的复杂结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中的各种所有制,与其他经济形态中的同类所有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
而各种所有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更为复杂,更具特点。

二、新所有制的产生与地位

1842~1949年间,中国经济在所有制方面的主要变化,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成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成为一种起重大影响作用的、独立的经济成分。这是半封建经济形态区别于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

资本主义经济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1920年为16.1%,1936年为28%①(参见表1)。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里,资本主义所有制包括两大部分:本国资本所有制和外国资本家所有制。本国资本所有制包括资本家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两种。这3种资本的估值及其所占比重的演变趋势如表2所示。②

------------------------

① 刘佛丁、王玉茹等:《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09页。

② 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第207页。原表1947/1948国统区,1936年币值。t936年分关内与东北两个地区。本表中未包括东北,因东北此时属殖民地经济形态。百分比是本书作者计算的.“外国资本”,原表称“外国在华企业资本”;
“国家资本”,原表称“官僚资本”;
“私人资本”,原表称“民族资本”。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取得了在中国办厂的合法权利。随后,发达国家掀起了对华投资的高潮。到1914年,在中国近代工矿交通业中外国资本明显地居于垄断和支配的地位。外国资本所占比重达到高峰。以后比重下降,到1947~1948年,只占8%。这是由于1914年之后中国资本比外国资本增长快。1937~1945年没收了德、意、日等敌对国的在华资本。中国人民通过学习和斗争,在经济的独立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国家资本所占比重在1920年至1936年间,由13%升至38%。1920年时比私人资本少41个百分点,1936年则超过私人资本1个百分点,占据第一位。这主要是国有金融业资本膨胀,由1920年的2.3亿多元增加到1936年56.3亿元,16年间增加了23.5倍。金融业资本占的比重,1920年为25%,1936年为73.6%。国家资本在铁路、公路、邮电业中长期占垄断地位。国家资本在1947~1948年之所以升至高峰,是由于抗日战争胜利后接收敌伪资产的结果。

抗日战争发生之前,私人资本长期占主要地位。它的优势在工业制造业和商业领域。1920年,私人商业资本占商业资本总额的72.6%。私人工业制造业资本占工业制造业资本总额的52%。1936年相应的比重为75.6%和53.8%。①

以上是就资本额而言。就产值而言,1920~1936年,中国产业资本年平均增长9.0%,外国产业资本3.9%。工业中国家资本年平均增长1.18%,民族资本12.4l%。②中国资本企业的生产比外国资本企业增长得快。在中国资本企业中,私人资本企业的产值比国家资本企业有更快的增长。到抗战前,私人资本企业在国民生产中的地位不仅超过了国家资本,也超过了外国资本。这种发展趋势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所打断。

三、五种主要的所有制及其相互关系

(一)资本家所有制,或称私人资本主义。③它是一种新生的所有制。它以新的生产力为物质基础,带来新的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是国民经济中的进步因素。

--------------------

① 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第208~09页。

② 刘佛丁等:《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218页,第211页。

③ 私人资本主义又被称为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的”即“本国的”、“中国的”,应是相对于“外国的”而言。传统论著中的“民族资本主义”是一个相对于“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相对于“外国资本主义”而言的概念,它不甚科学。

1842年前,中国经济中已有资本家所有制。它很微弱,处于萌芽状态。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种成分或一种独立的所有制,私人资本主义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波浪式地向前发展。资本家所有制工业的产值,1920年为2.5l亿元(1936年币值),1936年16.32亿元。年均增长12.4l%。这16年的速度不慢。在同一时期里,在中国工业资本中占的比重,私人资本由57.8%上升到88%。相应的,国家资本由42.2%降至12%。①在工业生产中,私人资本在这个时期占了绝对优势。在商业领域,相对于国家资本,私人资本一直处于优势。1937年以后,由于战时国有工业的发展,以及战后国家接收日伪工业,在工业资本中,国有资本占2/3,私人资本仅占l/3,其力量是微弱的。1948年,全国私人资本12.3万户,职工人数1643.8万人,资产净值(折合1956年人民币)20.8亿元,总产值68.28亿元。

私人资本主义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封建经济的对立面,是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力量,是反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行为的力量,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新生产关系。另一方面,在剥削劳动者方面,它与外国资本、封建主义、国家资本或多或少有利益一致的一面。部分资本家同时又是地主,其资金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两种生产方式之间融通。由于私人资本的微弱和资本家阶级在政治上的无权,私人资本企业在资金、设备、原料、材料、技术、运输等多个方面要依赖外国资本和国家资本,与它们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国家所有制。在中国,这是一种自有国家以来就存在的古老的所有制。国有的范围很广,如土地、建筑物、工厂等等。其中有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在19世纪下半叶后出现的国有现代企业里,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所有制。

---------------------------

① 刘佛丁等:《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18页。

国家资本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27年后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后者的通俗称呼为“官僚资本主义”或“官僚资本”,①它是国民政府建立后,凭借政权力量建立起来的。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所有,在国民经济中占垄断地位的经济成分。“这个垄断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②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了日本在华财产和伪政权的财产,没收汉奸的财产,国有经济迅速膨胀。1948年,国家资本控制了全国银行的70%,纺锭的40%,织布机的60%。国民政府控制工业的主要机构是“资源委员会”。它掌握了全国钢产量的90%,煤产量的33%,电力的67%,糖产量的90%,以及全部石油和有色金属。在全国产业资本中,国家资本约占64%以上.在交通运输方面,它控制全部铁路、公路和43%以上的轮船吨位。在流通领域,它掌握十几个具有垄断性质的大贸易公司。

与发达国家或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不同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或旧中国经济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集中带来资本集中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同样是进入社会主义的台阶。

(三)外国资本家所有制,即外国在华企业资本所有制。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依仗本国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特权,在中国办工厂、矿山、银行、商店、铁路等等,渗人中国国民经济的多个部门,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形成了一种成分。

与殖民地经济形态相比,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中外国所有制的特征,在于不是由一个外国独占,而是属于多个国家。全世界所有的资本主义强国,都对中国进行过经济侵略,都在中国有过投资。它们在中国的势力互相斗争,依其国力及在华力量的大小而发生变化。

--------------------------

① 所谓通俗称呼,即不是科学概念。

②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1149页。

与独立国家的外国资本不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中的外国资本,有特权护身,且在某些时期某些部门中处于垄断或操纵的地位。

在华的外国资本家(所有制),带来资本、设备、技术与企业管理经验;
既利用又破坏原有的封建经济组织;
掠夺中国的财富,对中国资本起着示范、压制等多重作用。

(四)地主所有制。工842年以后,封建主义所有制起了重要变化。国家所有制的土地逐步转化成了私人土地。土地买卖向现代性质的自由买卖发展。封建主义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下降。旧式地主经济衰败,出现了经营地主。地主中兼营工商业的比重加大。佃仆制在没落,永佃制和押租制在发展。实物地租中的对分制进一步为定额租制所代替;
折租制扩展较快;
少数地区出现了货币定额租制。地主与农民间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产生了半封建性的富农。城市中的封建主义所有制比农村变化得早一些,快一些。到20世纪40年代,它仅以残余的形态存在.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看,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经济了。以地主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在农村仍占统治地位。在封建生产关系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封建经济逐渐丧失了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地位,变成帝国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主义所有制是一种走向没落的、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

(五)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包括生产领域的小生产者(主要是自耕农和手工业者)和流通领域的小商小贩。在中国,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也是一种古老的形态。1842年以后,这种所有制发生重要变化。一部分个体农民的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开始分离。农户生产的产品中,进入市场的部分日益增多。农民经济由原来的完全依附于封建经济,变成部分依附于封建经济,部分依附于资本主义所有制主宰的市场经济,受世界市场上垄断资本主义的支配。城镇中个体手工业者的产品,有很大一部分在市场上受到机器制品的排挤,有一小部分进入国际市场。前者衰落,后者发展。这一切加速小生产者的分化,极少数中农变成了富农,极少数手工业者变成了产业资本家,极少数小商变成了商业资本家。很多人却破产,其中有的人变成了资本主义所有制中的雇佣劳动者。劳动者个体所有制及个体劳动者的发展方向与1842年之前大不相同了。

在上述5种所有制中,外国资本、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三种所有制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受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支配;
都集中在城市,集中在现代工矿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商业、对外贸易等部门,与现代生产力、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相联系;
企业规模大,活动范围广,影响力强。地主所有制和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主要存在于农村,存在于农业与手工业中,与传统的手工劳动与经营管理方式相联系,规模小,活动范围窄,影响力弱。就与之有关的人数、地区及产值来说,后两种所有制占多数。就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来看,前3种所有制处于主导的地位。忽视后两种所有制占多数,是企图跃过民主革命,直接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或“毕其功于一役”的认识根源。忽视前3种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不承认中国可以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根源。

对发达国家及其控制的世界市场的依附性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实行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次侵华战争,轰开了清政府的大门。从此,中国政府被迫实行开放政策,中国经济逐渐地被卷人世界范围的经济联系之中,中国市场变成世界市场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是被动的。在这种变化过程中,中国经济丧失独立性,变成依附型经济。

半殖民地性质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就是中国经济在对外关系方面,在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依附的地位。其实质是依附于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控制的世界市场。这种依附是与上述外国资本侵入中国经济内部,成为中国经济结构的组成部分相伴随的。外国资本在一个时期内控制中国的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对外贸易、金融业、关税及财政。这些部门的依附程度、表现形式与发生时间不尽相同。从总体上说,是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变化的部门首先发生在对外贸易、关税和金融。变化的地区首先是辟为通商口岸的城市。总之,变化首先发生在市场上,中国市场变成世界市场的一个依附的部分。市场的变化影响生产的变化。首先是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的产品与世界市场发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外国的生产,外国的市场,外国的商人,处于主导的地位。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茶叶与生丝,由外国商人在中国收购并运到国外销售。处在这种关系下的中国农民和手工业者,其命运——他们生产的产品是否可以卖出以及能卖何种价钱,便逐渐地由世界市场摆布,即操纵在外国资本家手里。在工业方面,首先是机器、设备、技术依附外国;
一些工矿的资金要靠在华的外国银行调剂,部分工业原料、材料、燃料要从外国进口。其次,在工业结构与部门方面,那些为外国资本在中国进行侵略与掠夺活动服务的行业优先得到发展,如船舶修理业、出口商品加工业、打包业、运输业、矿砂开采业等。在地区上,工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口岸城市。这些城市里有租界,有外资的电力公司,有工厂进行生产所必需的公共设施,融通资金与获取机器、设备、技术、原料、材料、燃料、动力都较为方便。一些资本家办工厂时,邀请外资人股,或在外国驻华领事馆注册,以对付中国政府的阻拦。中国金融业的依附性很严重。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汇率是以英资汇丰银行的挂牌为准。中国货币的依附色彩浓厚,法币币值与外汇挂钩,通过外汇比值钉结在英、美两国的货币上。

经济上的不独立性,首先是因为经济的落后,同时是由于政治上只有形式上的独立,实质上是不独立所决定的。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历史告诉人们:丧失政治上的独立,经济就必然是依附性的;
不先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便不可能有独立的民族经济。

国民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

1842年以前,中国经济发展一直是不平衡的。中英鸦片战争后,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有新的性质与特征。这种不平衡,除上文已述者外,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1842年以后,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比过去更加厉害了。地区之间不仅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扩大,且有了某些性质的不同。如原本都是自然经济,现在,有的地区仍停留在自然经济状况,有的已是市场经济了;
原本都是封建经济,现在,有的地区仍是封建经济,有的地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有的地区已是新民主主义经济;
原本都是权自的独立经济,现在,有的地区是独立经济,有的地区是半殖民地(半独立)经济,有的地区是殖民地经济,如此等等。

这些新的不平衡的发生,主要是由外国侵入、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等因素决定的。外国的侵略是从边境进来的。外国和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是经过边境进行的。凡属于外国影响引起的变化,总是从通商口岸开始,然后波及周围地区,浸及内地。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边境的东南西北,都开了通商口岸。外国的经济侵略活动,除沙俄的一部分是从北方进来以外,其余大多是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这造成了沿海地区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工矿交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均收入以及半殖民地经济特征的演进程度,都高于内地的状况。1842年以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部,加上1842年后这种从东向西波及内地的现代化扩散路线,形成了从东向西的梯形地区经济结构。以现代工业为例。就工厂数言,1937年底,全国(不包括日本占领的台湾和东北地区,英国统治的香港和葡萄牙统治的澳门)共有工厂3925家,其中,沿海各省3298家,占总数的84%;
内地各省627家,占总数的16%。在沿海各省的3298家中,上海一地占1235家,占总数的31.5%;
在内地各省的627家中,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等现代工业较多的7省,共有工厂237家,占总数的6.04%。①就工业产值言,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12%的沿海一带,现代工业净产值占全国现代工业净产值的70%;
占全国面积的88%的其余地区的工业净产值,却只占30%。这30%又主要集中在武汉、重庆等几个城市。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以后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西部地区工业有所发展;
日本在东北建立一些重工业。到1949年,沿海地区集中了60%~70%的工业产值,重工业集中在辽宁。现代工业生产力的分布和现代经济从沿边(主要是沿海)向内地,从东向西、从南向北散布,主要是沿着沿海线,铁路线与内河航线,其中主要是长江航运线和陇海线,三者恰似一个横放着的“Ⅱ”字形。在占国土面积60%左右的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如1949年新疆现代工业产品只有11种,在当地工业总产值中,机器工业占2.9%,手工业占97.1%。

--------------------------

① 陈真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辑,三联书店,1961年,第97页。

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史表明,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一般会在共同发展基础上的相对差距扩大。中国近代时期市场机制在发展。由于市场以效益为导向,落后地区的投资效益相对较低,必然加强地区间的不平衡。与生产力地区分布不平衡相一致,市场发育在地区间也不平衡。就数量而言,商品流通量、货币流通量、商业资本、银行资本以及城市等等,东部沿海地带多,中部地带次之,西部地带少。就性质而言,上海等大城市中各类市场已经现代化,西南和西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内地偏僻乡村,靠地方小市场生活,在这种市场上的交换,多数是以有易无性质。这种市场与全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联系不多,或全无联系。有的地方还停留在原始的物物交换阶段,即没有市场的阶段。沿海沿江的市场,进出口贸易发达,与国外市场联系密切,与资本主义工业联系密切,资本主义商业占主导地位,已是现代性质的了。农村基层市场,在多数地区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内地和边远地区的农村基层市场仍保持着传统的特征。各地市场上使用的货币,不仅呈现出不平衡性,而且表现出不统一性。1933年废两改元前,银两的计值单位,有库平两、海关两等。各地通用的记账银两,在上海为规元,在天津为行化,在汉口为洋例。银元有鹰洋(墨西哥的)、站洋(英国在亚洲铸造的)、香港银元、日本银元、美国贸易银元、龙洋(清末各省铸造的)、袁大头(袁世凯像)、孙小头(孙中山像)、蒋光头(像)等等,它们的形制、重量、价值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几个解放区,也铸造过银元,发行自己的纸币。在外国占领区,如日本占领的台湾、东北及关内沦陷区,为日元系统的台币、满洲币、伪币;
在英国占领的香港为英镑系统的港币。在外国势力大的地区,也流行外国货币,如上海一带流行英镑、美元,华南一带通行港币,新疆一带用卢布。在新疆市场上,不仅货币受俄国影响,就是度量衡亦如俄国,用公制而不是市制。

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1842年以后,中国出现城市化进程。城市的数量、规模、职能、性质都在变化。一批传统城市成为现代型城市。另一批传统城市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现代化因素。在传统城市之外,兴起了一批新的现代型城市。在城市中,现代型城市逐渐占了主导地位。这是经济现代化的结果与表现之一。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城市人口在总人口数中占的比重增加。城镇人口,1843年2072万,1893年2351万,1949年5765万。在这3个年份,城市人口比重分别为5.1%、6%、lO.6%。①城市人口年平均递增率,1843一1893年为0.3%,1893—1949年为1.61%。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快得多。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经济构成、经济职能、人口构成和由此带来的城乡关系变化极大。在1842年前,在政治上,城市统治农村,城市是行政网中的大小网结;
在经济上,是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1842年以后,包括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等经济现代化现象,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城市不仅仍在政治上统治农村,在经济上也领导农村。

---------------------------

① 胡焕庸:《中国人口地理》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57、261页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首先表现为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慢。农村的资金与人口向城市集中。大批失业的农民涌人城市寻找生计,使少数城市畸形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如上海)。它们的经济繁荣(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超城市化”)。广大农村生产萎缩,资金枯竭,破产流亡者不计其数,一片凄凉。农村经济陷入慢性危机之中。特别是少数民族居住的牧区和山区,生产工具落后,耕作方法原始,人口锐减。现代化城市生活与中世纪农村生活相对立。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与自给经济与半自然经济的农村相对立.用机器生产的城市工业与用手工劳动的农村农业相对立。外国侵略者、居住在城市的大地主、大高利贷者、银行家、工商业资本家、政府机关和官僚们所在的城市,与贫苦农民聚住的农村相对立。作为利润、利息、地租、赋税主要集中地的城市,与赋税、地租、利息、利润的主要来源地的农村相对立。这些都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少数大城市的畸形发展,是以广大农村的衰败为基础、为代价的。这种不平衡的实质是城市掠夺农村。城乡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质的矛盾。

三、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

1842年之前,封建经济形态中的手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三个产业部门,都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以人力、畜力为基本动力(生物动力)。其中,农业占主要地位。19世纪60年代以后,工业与交通运输业日益增多地使用机器,使用非生物动力,产品供应市场,资本主义关系随之发展;
农业生产的基本方面却依然如故。传统的农业与新生的现代工业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这种不平衡日益严重。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殊结构与运行规律,商业与金融业超越生产事业,得到畸形发展。资本主义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与封建主义的农业是产业结构中的一个重大矛盾。

在同一经济部门内,各部类各行业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例如,在农业内部,某些经济作物,由于出口量大和工业需求多,有所发展,粮食产量增加不多。在工业内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严重不平衡,生产资料生产的部门特别薄弱,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轻工业与重工业发展不平衡。在重工业内部,冶金业和金属加工业发展不平衡。在冶金业中,采矿业又和冶炼业不平衡。在冶炼业中,炼铁能力又与炼钢能力增长不平衡。炼钢能力又与轧钢能力增长不平衡。这些不平衡,大都是由于国民经济的半殖民地性质造成的。

经济部门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业等传统经济部门与现代工业的发展不平衡以及二者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并存,是世界各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共同现象。中国也是如此。与先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特殊性在于:现代工业的机器与技术,主要是中国从先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引进或这些国家向中国移植的;
农业中手工劳动与前资本主义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基本格局未变。这种现象,在其他发展国家中也存在。它被刘易斯等人概括为二元经济。①从二元经济结构推导出的关于一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可以无限供给的假设,已被实践所否定。二元经济理论所概括的内含主要是工农两个产业部门的不平衡,远不如我们上述不

----------------------

①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平衡经济理论内含之全面与丰富。二元经济理论视传统经济与现代产业完全对立,看不到二者之间有互补的一面。用二元经济理论分析中国经济结构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有很大的片面性。①

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不平衡特点,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只看到占国土百分之十几的沿海地区,而忽视广大西部地区的情况;
如果只看到占人口总数10%左右人口居住的城市,而忽视了广大农村的情况;
如果只看到占工农业总产值20%左右的机器生产的部分,而忽视了占泰半之数的手工劳动的情况,便会高估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便会高估经济可能的发展速度,便会产生中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的错觉,从而导致制订脱离实际的、急于求成的经济发展战略。

历史地位的过渡性

一、特殊的经济形态

在人类历史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其特殊之处在于它的过渡性质。②过渡性质表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历史地位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两个方面。

-------------------

① 严英龙主编:《中国经济现代化》,南京出版社,1998年第5页:“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二元结构的加强或减弱是表明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最为科学的全面的表征,可以被视为判断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客观依据。……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消除之日,就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实现之时。二元经济一元化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目标.”这似乎有点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表征与目标简单化了。关于经济现代化的内含与标志,参见拙撰《市场化与工业化:经济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层次》,《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l期。

② 参见赵德馨:《关于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期问题》,《学术月刊》1960年第4期.

认为中国近代时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是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在20世纪20年代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嫉贸龅囊桓鼋崧邸K?撬?玫摹鞍敕饨ā薄ⅰ鞍胫趁竦亍备拍睿?怯陕砜怂肌⒍鞲袼埂⒘心?忍岢隼吹摹!鞍敕饨ā被颉鞍敕饨ㄉ缁帷备拍钜?取鞍胫趁竦亍备拍畛鱿衷缫恍?B砜怂肌⒍鞲袼苟荚?褂谜飧龈拍睿?美幢硎龃幼匀痪?孟蛏唐肪?谩⒋臃饨ň?眯翁?蜃时局饕寰?眯翁?⒋臃饨ㄗㄖ浦贫认蜃什?准?a class=content_a href=/class_free/123_1.shtml>民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经济状况。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里,“半封建”中“半”字的含义是指过渡状况。①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观点,用“半封建”这个概念表述封建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演变过程中间的一种经济状况,或处于这种经济状况的国家或社会性质。在列宁看来,半封建国家和封建国家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和发展。在1912年7月写的《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列宁明确提出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的、半封建国家”,并就半封建的经济和政治特征作了分析。②列宁是指出中国属半封建国家的第一人。

----------------------------

① 马克思、恩格斯在1851~1852年的《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一文中首先使用“半封建”一词(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94页:1972年版,第509页。此文为恩格斯作,发表前由马克思认真审读,经马克思同意,用马克思名字发表)。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在多种论著中使用“半封建”这个概念.如《资本论》第3卷第47章;
“那些在或多或少还是半封建社会内成长的思想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86页)。

②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列宁全集》第2l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29页。

“半殖民地”概念首先是由列宁提出宋的。同时,列宁也是认为中国属半殖民地性质国家的第一人。他认为半殖民地是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列宁从国际关系上,把帝国主义时代世界上的国家分成三大类型。第一类是宗主国,即统治或控制其他国家的国家。第二类是依附国,即政治上、经济上受宗主国控制的国家。第三类是介于这两种国家之间的,既不控制别国,也不依附于他国。对于第二类国家,列宁认为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在军事上被打败了、签订过不平等条约、政治上独立而财政和外交上不独立的国家。第二种是政治上也丧失了独立的殖民地。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如土耳其、波斯、中国,列宁称之为“半殖民地国家”。他认为这类国家是自然界和社会各方面常见的过渡形式的例子,是典型的中间形式。①半殖民地中“半”字的含义,是指“过渡形式”、“中间形式”,指一类国家与另一类国家的关系的状态,即一类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的,1921年后又是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所以在分析中国社会性质时直接接受列宁的观点。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案中,在分析世界形势时指出:“在经济秩序毁坏中的世界资产阶级,又企图劫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原料、劳力,来补偿他们在大战中的损失”。这里的“半殖民地”,是就整个世界范围而言,虽然包括中国在内,但并不是特指中国。另一个决议案指出,中国为“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所支配的半独立国家”。②半独立国家亦即半殖民地国家。同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蔡和森在两篇文章中相继指出:“中国在国际地位上早已处于半殖民地地位”;
中国属于“半封建半民主的局面”。③1923年1月23日,在有共产党

------------------------

①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01~802页。

② 《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l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35页。

③ 蔡和森:《统一、借债与》,《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军阀割据》,《蔡和森文集》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72、88页。

人参加的中国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指出:“中国已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① 1926年,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一文中明确地说:“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环境是资产阶级德莫克拉西尚未成功,而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负有解放无产阶级的责任,并且负有民族革命的责任”。②1928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土地问题决议案》中指出:“现在的经济政治制度,的确应当规定为半封建制度”。③ 1929年2月,中共中央在《中央通告第二十八号——农民运动的策略》中,使用“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词来规定中国“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④此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作过多种解释。其别值得注意的,一是1933年苏华的文章,他认为中国是“带有半殖民地性的半封建社会。”⑤一是1934年1月,在《中国革命的社会经济基础》一文中,着重从经济关系,特别是土地关系进行分析,认定中国的经济是“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的经济”,“这种经济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与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中各阶级的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动力”。⑥

---------------------------

①《中国第一、二次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第80页.

②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1926年),见《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页。

③《土地问题决议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96页。

④《中央通告第二十八号》、《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3页。吴承明在《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的一个脚注中写道:“1928年后这个词创行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大约40年代改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996年,第9页)与历史实际不符。他认为以用“半封建半殖民地”为妥,也值得商榷。

⑤苏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第l卷第6期,1933年9月。

⑥:《中国革命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第479页。

从“半殖民地”、 “半封建”这两个概念的提出,可以看出“半殖民地”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交往关系(国际关系)的状况及其过渡性质(所处半独立的地位),“半封建”则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政治结构亦即社会性质的状况及其过渡性质(处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过渡中)。所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作“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内涵,是指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半殖民地(半独立)地位的,其内部经济、政治结构属于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是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它们“单位”不同,是不可以相加的。绝不可以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社会,另一半是封建社会。此其一。其二,“半”字,除有“二分之一”之义外,还有“中间”、“不完全”等义。“半路”、“半途而废”, “秦军半渡”之半,即“在事情进行的过程中间”、 “半中间”之意。“半文半白”(文言白话夹杂),“半生半熟”(没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半死半生”(未全死)、“半梦半醒”、“半信半疑”、“半新不旧”、“半懂不懂”等词中的“半”,均为 “不完全”之意。对“半殖民地”和“半封建”二词中的“半”,绝不可理解为“二分之一”,(如“半封建”,并非在经济中,封建经济占的比重为二分之一,资本主义经济也占二分之一),而是“不完全”和“在事情进行的过程中间”之义。

二、过渡性与三种前途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是其过渡性的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在于没有相应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生产方式。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未曾有过也不可能出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生产方式。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是由多种生产方式构成的。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只是一种经济形态,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生产方式,它就不能是稳定的,而只能是不断变化的,过渡的.过渡到以一种独立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才能相对稳定。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过渡性与不稳定性的明显表现,是它的发展过程中,旧的所有制在变化,又产生新的所有制;
经济变化异常剧烈。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经济形态过渡到哪里去,或者说,其发展前途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列宁在不同时期讲过三种可能性。第一种是过渡为殖民地社会或殖民地经济形态。第二种是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或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第三种是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即1916年提出的一个伟大的战略设想。他认为当帝国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可以帮助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实行民主和社会主义”,①即半殖民地国家有可能经过一些过渡阶段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②进入2O世纪2O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国际环境,使中国的发展前途并存着上述三种可能性。代表三条道路的社会力量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斗争的胜负,直接地取决于有关发展道路赞成者的力量对比与斗争的策略是否正确.取决于哪一种前途最有利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大多数中国人的利益。

在中国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过程中,都有人想走西方国家的道路,即资本主义道路。1859年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歼作《资政新篇》,其基本内容是按照他所了解的西方国家的制度,依样画葫芦。在当时环境里,他的方案不可能付诸实践。几乎同时,清政府中的一批封疆大吏,主张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他们这种做法被后人称之为“洋务运动”,其主观目的是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客观的后果是导致第一批大型现代企业的产生。“洋务运动”搞了几十年,成效不大。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维新派是自觉地公开地全面地想在中国推行资本主义制度,但不足百天而夭折。紧接着的是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派。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从经济方面而言,实际上即资本主义。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执政也不过百日左右,无法推行他的三民主义。1927年建立国民政府,说的是要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搞的是资本主义。搞了20多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

--------------------

①列宁:《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讽刺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62页。

②参见赵德馨:《列宁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说》.《青海社会科学》。1984年第l期。

在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在中国一小部分地区建立过殖民地统治和殖民地经济,如香港、台湾等割让地里,澳门、香港新界等租借地里,通商口岸城市的租界里。以及1931年后日本军队占领的东北及关内广大地区。对于中国人民是否愿意接受使整个中国变成殖民地和殖民地经济形态前途这个问题,是无需讨论的。在整个近代时期,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就是为了反对这种可能的前途,以求国家独立,民族生存。至1945年,除香港、澳门外,中国领土上的各种类型的殖民地经济形态都被消灭了。到了1999年,香港、澳门也不是殖民地经济了。

文化市场半年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工商局半年工作总结

市工商局城区分局二OO*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基本思路

××××年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第二年,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第一年,半年以来,城区分局党总支在市局党组的领导下,在市局有关职能科室的指导下,带领分局全体干部职工,坚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振兴老工业基础为已任,以省工商局提出的“执法服务环境年”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环境建设年”为主线,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工商职能,结合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结合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全年总体工作思路,扎实地开展了执法服务工作,为辖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截止到目前,分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是:个体工商户发展到户,从业人员人,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发展户,从业人员人,同比增长%和%;
私营独资企业发展到户,从业人员人,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发展户,从业人员人,同比增长%和%;
市场业户发展到户,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发展户*,同比增长%;
辖区实现市场成交额亿元;
办理各种行政处罚案件件,其中一般处罚件,即时处罚案件件,罚没款入库额元;
收缴各项规费元,同比增长%,收缴会费元;
接待消费者投诉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元;
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次,免收各项费用万元。

一、上半年工作简要回顾

半年以来,城区分局立足工作职能、结合辖区经济发展和分局队伍建设的实际,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立足职能,服务老工业基地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