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讲采购和供应链可以使一个企业成为利润的源泉。200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这同时也标志着全球物流管理在经历了配送管理、物流管理阶段之后,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供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供应链 JIT 企业采购
从某种意义上讲采购和供应链可以使一个企业成为利润的源泉。200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这同时也标志着全球物流管理在经历了配送管理、物流管理阶段之后,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供应链管理阶段。供应链是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组织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实际上是围绕着核心企业建立起来的,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及一切向前的关系,以及核心企业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向后的关系所形成的链网结构,它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进入采购系统,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一环, 必须了解现代采购的特点,趋势才能因势而动,开启企业的利润点,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
一、为库存而采购转变为订单而采购
现在生产方式是以准时生产方式(JIT),准时生产方式基本思想可概括为“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也就是通过生产的计划和控制及库存的管理,追求一种无库存,或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准时生产方式的核心是追求一种无库存的生产系统,或使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为此而开发了包括“看板””在内的一系列具体方法。为了实现适时适量生产,首先需要致力于生产的同步化。即工序间不设置仓库,前一工序的加工结束后,使其立即转到下一工序去,装配线与机械加工几乎平行进行。生产的同步化通过“后工序领取”这样的方法来实现。
后工序只在需要的时间到前工序领取所需的加工品;前工序中按照被领取的数量和品种进行生产。这样,制造工序的最后一道即总装配线成为生产的出发点,生产计划只下达给总装配线,以装配为起点,在需要的时候,向前工序领取必要的加工品,而前工序提供该加工品后,为了补充生产被领走的量,必向再前道工序领取物料,这样把各个工序都连接起来,实现同步化生产。而之前的在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下,为了保证经营的连续性,长期形成了为库存而采购。现在随着供大于求的市场变化,必须转变观念,为订单而采购,减少库存。
二、从采购的商品管理转变为供应链管理形成整个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共赢
供应链是一个市场经济中很成熟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最基础最核心的管理。企业最初是抓销售,视为企业的重心工作,后来发现最重要的是采购,整个采购系统受到高度重视,现在的问题不是销售,也不是采购,而是整个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是一个物流链、资金链、信息链和价值链。正如美国的著名的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讲过: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于经济全球化,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逐渐被当今的“横向一体化”模式所代替,围绕一个核心企业,形成上下游企业战略联盟,这些上下游的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可能在国内,也可能在国外,这些企业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作为一体化运作,采购是供应链链接的关键。采购商、供应商不是单一的买卖关系,而是战略伙伴关系。从单一的企业利润最大化转变为整个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企业的共赢。传统的竞争方式开始走向终结,取尔代之的是合作竞争现代企业追求的不再是单赢而是双赢或是多赢。竞合机制开创了“1+1>2”的合作增效模式。这种新型模式在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成本、提高反应能力,增强物流系统适应性与灵活性方面作用不可代替。
三、从单一的计算机运用转变为完善的信息系统
采购工作已经不是单纯的采购,而是基于完整的健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多重采购环节的工作,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给物资采购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扩大了采购渠道,制约了采购风险。物流信息化是指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是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理活动,以实现对物质资料的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物流管理活动。ERP系统的全面应用掀开了物资采购的新篇章,ERP系统中的很多模块,其中包括BOM模块、订单模块、物资采购模块、收货模块、发货模块及财务模块等。各模块之间就是一条完整的流水线,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每一个物料代码就是一个物资,物资需求计划的导入依赖于订单模块与BOM模块的数据准确,物资采购模块的工单形成了采购申请,最终ERP物资的出库形成了会计凭证,供应的物资通过ERP网络传递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物资采购记录也真实的得到了保存,为下一步的采购工作提供了参考。并且物流信息化可有效防治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牛鞭效应是指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从最终客户向原始供应商传递的过程中,由于无法有效实现信息的共享,导致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电子商务网络在管道系统的运行为物资采购拓宽了采购渠道,可靠安全的供应商网络更是减少了采购人员对供应商的考察时间,也大大降低了采购风险,网上采购更是开启了采购方式新的里程碑,网络资源的共享使采购人员坐在办公室就能买下所有需要的物资。现代采购管理是在恰当的时间,以适当的价格、精确的进货批量的商品和服务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现代采购的快速反应、准时供应、有效客户回应、连续补货等都是电子商务来实现的。
供应链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点到消费地点的有效的流动与储存计划、实施和控制的整个过程,它构成了企业价值链的基础活动,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理论的广泛深入应用,采购必将成为新的利润点,并且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曲 应:生产方式变革与供应链管理[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报.2000.15(3):64-66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供应链 治理结构 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一、引言
2010年4月15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行文、《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旨在推动和规范企业建立健全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核心是治理架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实施的时限,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交易所、深圳证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
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从大型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体系构成来看,可分为企业层面的法人治理架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子(分)公司层面的治理架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集团专业系统层面的治理架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研究和探索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及有效运行。近十年来,企业将建立、健全并有效运行供应链内部控制体系作为施行整个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点(重要性原则),供应链内部控制体系运行卓有成效,最大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规避、防范了采购供应、生产过程、营销过程和整个供应链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确保企业的供应链成为企业的效益增长链,使企业的供应链成为实现企业中长期经营目标、企业经营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护卫链。供应链涉及多种风险,本文仅重点对供应链日常运营所涉及的物资流转风险及内部控制体系运行进行讨论。
二、企业供应链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任何企业都存在供应链运营风险,而且供应链运营中存在的风险是企业必须防范和化解的重大风险,否则,巨大的风险可能导致企业运营亏损,甚至倒闭。
企业供应链运营中存在治理结构缺陷、管理体制缺陷、运行机制缺陷等诸多风险。企业通过对供应链涉及重要部门(物资设备部、进出口部、营销部、质检计量部)的“年度工作方案批复制度”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风险评估机制。
(一)供应链治理结构缺陷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是供应链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或供应链治理结构不完善,可能导致企业的供应链内部控制存在决策不科学、运行机制不完善,影响企业中长期经营目标的实现,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最终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二是供应链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不清,可能导致制衡失效、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等。
(二)采购业务缺陷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是缺少市场分析或采购策略不正确,可能造成企业丧失最佳采购机会。二是采购计划编制不准确,可能造成企业无法实现经济批量采购,导致企业采购成本不合理增加。三是采购行为不规范,可能造成企业预付账款风险、购置质次价高物资的风险、应付账款的风险,可能导致企业的信用等级降级、企业形象受损等风险。
(三)供应业务缺陷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是供应计划编制不准确,可能造成生产误工停工损失、物资超储积压或超量储备已经计划更新改造设施所需要的配件、备件及机电产品等。二是供应行为不规范,可能造成企业物资单耗增加或企业物资流失。
(四)生产过程中物资流转缺陷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是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消耗指标立标不准确,可能造成生产运营的浮盈或潜亏。二是生产过程中管理、操作不到位,可能造成生产过程中物资流失、产品质量不达标。
(五)营销业务缺陷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是缺少市场分析或营销策略不正确,导致企业丧失最佳产品销售时机。二是营销计划编制不准确,导致企业现金流入不足影响企业正常运营或重点项目的实施、建设进程。三是营销行为不规范,可能导致企业产品销售形成逾期应收账款、形成呆账、坏账、死账,可能导致企业的信用等级降级、企业形象受损。
(六)计量、检验业务缺陷可能产生的风险
一是计量、检验设施或装置溯源和传递不规范,导致测量装置量值溯源过程失控、测量标准量值传递过程失控,从而导致计量、检验装置的准确度降低。二是计量、检验操作过程不规范、数据采集处理加工过程不规范,造成供应链过程所提供的基础数据不正确,可能导致供应链运营决策失误。三是计量、检验设施或装置遭到不法更改,导致新的“测量确认”之前计量、检验装置被人为不法操纵。
三、企业供应链内部环境
所谓企业供应链内部环境,是指为保证企业供应链稳健运营所形成的风险识别、控制、信息传递、监督、监管、评估考核与评价的长效制度,形成的体制上的制衡和运行机制上的制衡,是与企业法人治理架构相匹配的专业执行系统治理架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企业文化建设等。
企业形成了总经理作为会议主持人的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长效“市场分析会议”制度,其主要职责是组织企业供应链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对企业所需物资采购市场走势和企业生产产品的销售市场走势进行短、中、长期分析及研判,会议结果作为对物资采购、生产产量及质量调节、生产过程资源配置、产品销售的重要参考依据,力争规避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给企业造成的供应链运营风险、企业运营风险。
企业形成了总经理作为会议主持人的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计划平衡会议”制度,其主要职责是对整个供应链的资金需求计划进行平衡,对整个采购计划、供应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进行平衡,实现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目标管理(月保季,季保半年,半年保全年),最终规避计划管理不当造成的供应链运营风险、企业运营风险。
企业形成了分管副总经理作为会议主持人的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物资流转平衡会议”制度,其主要职责是依据“市场分析会议”、“计划平衡会议”的精神,对采购、供应过程中的物资流转、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流转、营销过程中的产品流转进行分析、平衡,协调供应链相关单位关系、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供应链运营效率,提出规避或降低供应链风险的应对策略或措施,实施经批准后的供应链风险应对策略或措施。
企业建立了与经营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建设、党群工作建设长效机制,为供应链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奠定了思想保证、文化保证。主要体现在,建立了企业文化建设、党群工作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四同时”的长效机制,即同时期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制订企业文化及党群工作建设计划,同时在同一大型会议布置工作,同时段结合生产经营工作实际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党群工作建设主题活动,同时段考核周期施行监督与考核。
企业设立了自上而下的供应链内部控制治理结构及组织机构。企业设立“物资流转平衡管理委员会”实施对整个供应链的内部控制管理,采购、供应阶段的物资流转、采购供应报告(报表)内部控制由物资设备部负责;
生产阶段的物资流转、物资消耗及产品产量报告(报表)内部控制由生产技术部及相关生产单位负责;
营销阶段的产品流转、产品营销及逾期应收货款清欠报告(报表)内部控制由营销部负责。企业质检计量部负责整个供应链的实物流转、实物流转及质检计量报告(报表)内部控制的监督、监控与考核,企业财务部负责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流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监督、监控与考核,物资设备部负责生产阶段定额、限额物资单位消耗及全部物资储备、物资收发存及定额限额物资消耗报告(报表)内部控制、监督与考核,企业规划部负责整个供应链内部控制的绩效考核与分配,企业董事会审计室、企业效能监察室负责整个供应链内部控制全部活动的审计、评估、监察与评价。与供应链有关的二级单位设立相应内部控制组织机构、制定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依据职责和内部控制制度负责实施本工作段供应链的风险控制。
例如:为了实施好供应链―品营销段的内部控制,企业在营销部设立有市场分析科、信用管理科、产品销售科、产品运输科、综合办等,分配相应的职责、建立相应制度。
市场分析科主要有四项与内部控制有关的职责:一是为相关业务部室、上级分管领导提供企业产品市场的短、中、长期市场分析报告,为规避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产生的风险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为企业的原料采购部门和营销部的销售科室提供主要产品的基准价格信息(例如,产品铜、金的价格信息取自上海期货交易所,产品银的价格信息取自上海华通铂银现货市场,其它小金属的价格信息取自上海金属网等)并且作为结算基准价格依据。铜原料的采购计价方式为:含铜、金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价格乘以合同约定系数计价,含白银以上海华通铂银现货市场2号白银乘以合同约定系数计价等,以规避采购、销售过程中的计价不规范风险;
三是为企业召开的短、中、长期市场分析会收集、整理、加工各类市场信息,提出及时应对市场变化的营销策略建议;
四是根据原料采购部门提供的当批原料采购成本、生产单位提供的加工成本及加工损失、财务部门提供的期间费用等,形成该批原料变现为产品的盈亏平衡报表,于次日上报企业分管副总经理、总经理、企业董事长,作为企业产品短期营销的决策参考。
信用管理科主要有六项与内部控制有关的职责:一是对产品销售科、运输科、市场信息科的对外往来合同审核、鉴证,防止合同签订的法律风险、违规违纪风险;
二是对所有合同的履行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防止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诸多风险;
三是对产品销售过程中超过规定时限的逾期账款进行跟踪、追缴或协助企业法律部门追缴,降低货款回笼风险;
四是对所有客户进行信用动态跟踪、信用等级评定、信用条件给定等,进行营销风险防范的源头治理;
五是对所有涉外科室、涉外业务的服务质量进行考核与评价,防止企业自身信用、信誉、形象受损的风险;
六是对营销部业务科室收取的银行汇票进行前期识别、验证(产品调拨单开出前,再由财务部门进行识别和验证),对营销部业务科室开具的产品调拨单进行会签和鉴证(经鉴证确认财务部门的会签后,方可进行会签)。
产品销售科主要有六项与内部控制有关的职责:一是强化产品市场分析、采取紧跟市场变化的营销策略、强化市场开拓、把握市场机会,规避客户丢失、效益丢失的风险;
二是编制好营销计划,保证货款回笼,规避因营销计划不周、执行不力导致企业现金流入不足影响企业正常运营或重点工程建设逾期的风险;
三是严格执行企业有关产品营销的规章制度,防止因营销行为不规范导致企业货款逾期收回、货款难以收回的风险;
四是积极做好短期逾期应收账款的追缴工作,配合信用管理科及企业法律部门做好中长期逾期应收账款的追缴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应收款形成坏账风险;
五是强化市场调研、强化对客户的动态跟踪,及时将客户的资信动态、经营状况反馈给信用管理科和企业法律部门,杜绝因诉讼时效过期或最佳追缴时机错过使得企业难以通过法律手段追缴逾期货款的风险;
六是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强化市场营销过程的服务质量,满足客户的一切正当要求,防止因营销工作不到位造成企业信用、信誉下降、形象受损的风险。
运输科主要有三项与内部控制有关的职责:一是严格按照经产品销售科、信用管理科、财务部门会签的产品调拨单提取产品,规避产品调拨环节操作不规范造成损失的风险;
二是严格执行企业关于产品运输的规定及与客户所签订合同中有关运输条款的约定,规避因运输环节操作不规范造成损失的风险;
三是做好运输环节的客户关系维护,最大可能做好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有关运输方面的正当要求,防止因运输工作不到位造成企业信用、信誉、形象受损的风险。
综合办公室主要有三项与内部控制有关的职责:一是定期对各业务科室履职、履责的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对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防止因执行力不足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风险;
二是定期对各重点、要害营销环节进行效能监察,对现行的内控体制与机制进行监督、考核、评估与评价,并提出整改建议、经上级批准后限期督促相关科室落实,防止因制度或机制缺陷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三是强化对各级营销人员的思想建设和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按企业文化建设及党群工作建设计划开展好主题实践活动,筑牢企业营销队伍的思想防线,防止因思想混乱造成工作不规范、企业经济损失的风险。
此外,企业还建立了供应链过程涉及的“三重一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如,企业设立以董事长为组长、总经理和分管副总经理为副组长、相关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定价小组,其职责是决策包括产品销售定价、企业内部供应物资计划定价在内的企业所有定价活动。企业设立合同管理领导小组,与供应链过程有关的涉外合同施行集体审核、审批、会签制度,较小额度的合同,经企业合同管理领导小组中部门领导成员会签后加盖合同专用章方可履行,超过一定额度的合同,则须逐级经企业法律部门负责人、企业分管副总经理、企业总经理会签后方可以加盖合同专用章履行。
四、企业供应链内部控制活动
企业的供应链形成了以总经理任组长的“物资流转平衡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分管副总经理具体负责实施的“点、段、线、面”内部控制运行机制。
(一)供应链“点”内部控制
所谓供应链“点”内部控制,是指各岗位人员依据岗位职责自我约束的内部控制运行。以采购、供应阶段为例,计划人员根据生产单位的需求计划编制采购计划时,必须控制需求计划不准确的风险。
要求计划人员不能只是简单的汇总各二级单位的需求计划生成采购计划,而是要经常深入实际,基本掌握所分管物资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情况,避免需求计划少报造成误工、停工损失,避免需求计划多报形成超储积压损失,更要避免需求计划错报造成误工、停工、物资未使用即报废的损失。同时,形成的采购计划应该体现经济批量采购的原则。
对于采购人员自我约束内部控制,一是要严格依据下达的采购计划组织采购,避免无计划采购造成损失的风险;
二是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签订合同,履行合同,避免签约、履约过程不规范造成的损失;
三是做好预付款、定金、应付款的管理,避免造成因工作不到位造成企业资金损失;
四是做好客户关系维护工作,避免因自身工作不当给企业信用、信誉、形象造成损失。
对于供应人员自我约束的内部控制,一是协助采购人员、质量检验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做好采购物资的入库验收或现场安装验收,避免质量、技术性能、运行效果等关键指标未达合同标的物资验收入库或投入使用的风险;
二是做好入库物资的储备管理工作,避免物资在存储其间的变质、损毁、被盗损失,避免“以领代耗”及不当流失的损失;
三是做好物资的配送工作,避免因供应不及时造成生产运营损失,避免配送过程中的物资损失。
(二)供应链“段”内部控制
所谓供应链“段”内部控制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业务科室内部形成岗位之间的内部控制制衡,业务运作上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运行上的机制制衡;
例如,计划编制岗位、采购岗位为不相容岗位运作,采购岗位、结算岗位为不相容岗位运作等。
第二个层次为物资设备部各业务科室职责之间的内部控制制衡,业务运行机制上的内部控制制衡。例如,业务运作内部控制活动、业务运作内部控制监管与监控、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等关键职责不能放在同一科室进行。例如,在物资设备部设立有计划供应科、采购科、信用管理科、物资配送科、财务科、综合办公室。计划供应科负责采购计划、供应计划的编制及物资供应管理;
采购科依据采购计划组织招标采购、合同履行及结算准备工作、物资入库前的验收准备工作;
信用管理科负责合同履行的事前、事后、事中控制,委托采购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物资配送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物资配送科负责入库验收、物资保管、物资出库及配送工作等;
财务科负责物资结算复核、物资消耗核算及汇总、费用报销等工作;
综合办公室负责采购结算审核、内部控制活动监督、评价等。
第三个层次是由企业分管领导主持下,对供应链涉及部门实行“年度工作预案批复制”,供应链涉及业务部门只能根据“年度工作预案批复”修订、完善其“年度工作方案”,原则上不得超越“年度工作预案”批复的内部控制底线。
(三)供应链“线”内部控制
所谓供应链“线”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分管领导主持下的质检计量部运作的整个供应链系统物资实物流转的内部监控、监督与监管,企业财物部运作的整个供应链系统资金流转的内部监控、监督与监管,企业规划部运作的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内部控制活动(物资采购供应过程,生产过程中的物资流转,销售过程中的产品流转,全供应链过程的质量、检验、计量控制,全供应链过程的资金控制等)的考核,企业董事会审计室、企业效能监察室运作的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内部控制活动监督、评估与评价。
例如,为了保证供应链过程中所使用测量装置的溯源过程和测量标准的量值传递过程受控,整个测量过程中数据的采集、处理、加工、分析过程受控,企业建立了测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并通过社会认证机构认证。
为了保证供应链过程中采购供应物资的质量、中间产品及物料的质量、产成品的质量受控,保证整个供应链过程中的工艺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受控,保证供应链过程中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受控,保证供应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受控,企业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环境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并通过社会认证机构认证。
为了保证供应链过程中测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国家标准的适宜、充分、可靠、有效运行及持续改进,企业制定了管理体系运行考核管理办法,纳入企业的经济责任制考核体系。从而使供应链过程相关单位通过内部审核实现“自我约束”,分管领导和企业规划部组织内部审核员开展第二方审核实现“上级约束”,企业规划部依据考核管理办法实现“考核约束”,社会认证机构第三方审核实现“社会约束”。最终,“自我约束”、“上级约束”、“考核约束”、“社会约束”保证了供应链过程中基础数据采集、处理、加工、分析过程受控,质量、检验、计量过程受控,职业健康安全过程受控,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过程受控。
为了实施供应链过程配置资金活动的内部控制,企业对资金施行集中管理,供应链涉及的内部结算只能以内部银行方式进行,所有对外结算统一由企业结算中心进行;
企业实行供应链过程财务收支预算、决算“净现金流入须大于零”制度。即,供应链的每一个阶段(采购阶段,供应、生产阶段,营销阶段),从计划的制订,到计划的实施,再到结果的实现,都必须控制达到“过程增值”;
三是通过财务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所有供应链涉及经济活动的往来账户进行动态监控,发生异常时则提出警告,问题重大的采取强制措施(如强制划转其账户资金等)。
(四)供应链“面”内部控制
所谓供应链“面”内部控制,是指通过由总经理主持的“市场分析会议”、“计划平衡会议”,分管副总经理主持的“物资流转平衡会议”,协调、解决供应链内部控制活动中需要规避的重大风险、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方能降低的风险或需要紧急应对的风险等。
从而“点、段、线、面”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形成了供应链内部控制的立体网络,保证了将供应链运营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
五、企业供应链内部控制活动信息传递与沟通
控制与被控制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内部供应链控制活动失效或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企业强化了信息传递与沟通渠道的建设。
一是企业通过内部局域网构建了信息办公平台,有关内部供应链控制活动的信息通过网络办公平台及时传递至相关部室和企业相关领导;
二是企业所有物资设备采购、储备、供应等活动通过局域网形成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通过局域网形成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基本上实现了供应链过程中的物资流转信息、供应链过程中的质检计量信息、供应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信息的顺畅;
三是通过企业制定的相关信息传递制度,保证信息传递的对称;
四是通过供应链相关单位制定下一年度工作预案,企业组织相关部门审定并批复工作预案,供应链相关单位根据批复后的工作预案修订、完善、形成本单位的年度工作方案并上报备案,保证供应链控制活动的初期信息传递的对称;
五是通过定期实施对供应链相关单位“批复后的工作方案落实情况”考核与监督,获取企业供应链控制活动中的信息,保证供应链控制活动的中期信息传递的对称;
六是定期通过召集供应链活动相关单位的工人、技术骨干、职工代表获取对供应链控制活动的相关信息,保证供应链控制活动后期信息的对称;
七是通过企业的效能监察机构定期对供应链相关单位开展效能监察,实现对供应链控制活动的全过程的监督、评估与评价,保证供应链控制活动后期及全过程的信息对称。
六、企业供应链内部控制活动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
企业供应链内部控制活动能否受控,建立健全并有效运行内部控制的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体系是关键。企业建立并有效运行的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体系分为五个方面:
一是由专业部室所设立的信用管理机构依据规章制度,对本系统组织的日常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例如,物资设备部信用管理科依据“物资系统采购供应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对专业科室和(分)子公司具有采购供应职能的科室进行供应链采购、供应阶段内部控制活动的日常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营销部信用管理科依据“营销系统对外往来信用管理办法”对专业科室和(分)子公司具有营销职能的科室进行供应链营销阶段内部控制活动的日常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质检计量部依据“物资流转平衡管理办法”对供应链控制全过程的质量、检验、计量指标的控制活动进行日常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上述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相关科室、相关(分)子公司每月的薪酬及奖惩。同时,在日常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活动中发现的较大以上问题须要及时书面报告企业分管领导,并提出应对措施。发现重大问题时,还须及时上报企业主要领导。
二是依据专业系统考核管理办法,定期召集物资使用单位的普通员工、技术骨干、职工代表、管理人员对采购供应过程中内部控制活动的有关问题进行座谈,实现使用单位对控制活动的监督、评估与评价。定期召集客户召开座谈会,对企业的服务活动及信用、信誉及质量等情况进行反馈,实现客户对企业供应链活动(采购过程、验收供应过程、计量检验过程、结算过程、营销过程等)有关满意度的监督与评价。来自使用单位的监督与评价及来自客户的监督与评价,同样会影响相关部门或单位的薪酬及奖惩。
三是由企业分管领导组织企业规划部、财务部、效能监察室,依据对各专业部室下发的“企业对某某专业部室工作预案批复”的内容,实施企业供应链内部控制活动的季度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其结果将影响相关部室、相关单位每季度的薪酬及奖惩。同时,在季度考核、监督、评估与评价中发现重大问题须及时书面报告企业主要领导。
四是企业董事会审计室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企业内部有关审计工作的规定,定期对供应链涉及部门或单位所开展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审计内容主要有供应链过程涉及的财务收支、财务预算、财务决算、资金使用、资产质量、运营绩效等,供应链过程涉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等。最终,形成审计监督、评价报告。供应链涉及部门或单位,根据审计监督、评价报告中提出的整改建议,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运行机制。
五是成立以企业部门负责人为组长的效能监察组,实施对供应链中某局部环节或局部系统开展的效能监察,对该局部环节或局部系统内部控制活动的效果进行监督、评估与评价,相关科室根据评估及评价结果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机制。
例如,成立以物资设备部负责人为组长的效能监察小组实施的对其下属业务科室业务开展的效能监察。成立以企业分管副总经理为组长的效能监查小组,实施对供应链的某一阶段的全面内部控制活动的效能监察,对该阶段全面内部控制活动进行监督、评估与评价,相关部室或单位根据评估及评价结果完善部门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机制。如,分别实施的对物资设备部、进出口部、营销部、质检计量部开展的针对其全面内部控制活动效果的监督、评估与评价,实施的对下属生产单位的物资流转平衡内部控制活动效果的监督、评估与评价,实施的对企业整个物资流转平衡过程有关质量、检验、计量内部控制活动效果的监督、评估与评价等。
对于涉及面广、难度大的供应链控制活动,还须成立以企业总经理为组长、纪委书记和分管副总经理为副组长的效能监察小组,实施对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评估与评价。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证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5)
②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7)
③王强,王鲁平,周小耀、管理控制系统的概念框架[J].管理科学,2003(5):11-13
④陈丽萍,唐来全.企业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研究[J]. 商业研究,2003(22):5-7
⑤董效林.建设一个可靠的信用管理体系[J].企业管理,2010(7):40-42
⑥董效林.实行效能监察,增强企业执行力[J].经营与管理,2010(8):64-65
⑦董效林. 创新化解企业计量检验风险的管理机制[J]. 工业计量,2010(10):47-48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 论文分析了在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组织模式下企业采购业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团队组织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的要求,提出了成立竞争性的采购业务团队等采购组织制度创新措施。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基于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的全球供应链发展迅速,极大地推动了技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暴露了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组织模式的种种弊端。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花样繁多的销售创新的攻势,多年沿用不变的采购组织制度及管理流程已成了阻碍许多企业发展的桎梏,迫切需要进行企业采购业务的组织制度创新。
一、企业采购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组织设置不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大多数企业对采购业务的管理是通过两种模式:一是一般企业模式,以采购部为中心,按物料品类不同下设不同的采购业务组,由采购副总经理或总经理领导,二是集团企业模式,成立集团采购中心,负责集团通用物料的采购和调配,由集团采购副总经理领导,分公司采购部负责公司专用物料及低价值物料的采购业务。这两种模式均属于传统的科层制职能化组织结构模式,其特点是基层的采购部门依照其职能拥有采购业务垄断地位,拥有绝对的市场信息优势,工作中往往从部门利益出发,以完成采购任务为中心,不能从企业总体的角度进行供应链协调与管理,而企业其他部门如财务部等因职责设置不同,只能获得间接的采购业务信息,对采购部门监督考核乏力,因而不利于企业采购业务的优化管理。
采购业务信息不对称。在这种科层制职能化组织机构模式下,信息的传递是自下而上,采购业务信息在基层采购业务人员处集中,在向上级主管传递采购业务信息的过程中,信息数量在逐渐减少,信息质量在降低,而上级主管如总经理的采购审批决策权却在逐渐增大,最后实际的采购业务控制权集中在采购部经理、采购副总及个别采购业务组主管身上。在当前买方市场的大背景下,这些少数的权力集中人物便成了许多供应商销售人员的营销活动重点对象,由此滋生了权钱交易不正当竞争的温床,尽管不少企业不断更换采购主管人员,但这种机制不彻底改变,是无法从根本上打破采购业务的信息不对称,提高采购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
采购人员业绩评价难。采购业务业绩评价的标准应当是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及时供应的前提下实现物料采购成本的最低。但采购业绩状况不仅取决于采购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而且受制于企业采购资金的支付状况、采购物料的市场供求状况及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伙伴关系情况等,很难像对待企业营销人员那样主要依靠销售业务量的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厂家的产品质量不同,价格浮动也比较大,如何选择质量适当、价格合理的产品,需要采购人员与相关业务部门共同检测与评判,相关考核部门缺乏对供应商产品成本及市场供求信息的准确掌握,难以制订出一套标准对采购人员在收集市场信息及合理选择采购物料等方面的努力程度进行评价。
二、企业采购业务管理问题的理论分析
采购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采购组织设置及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导致采购业务信息不对称,采购业绩评价困难,不能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
所谓信息不对称即在对策中某些参与人拥有另外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信息的参与人就可以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谋求私利,损害不拥有信息的参与人或公共的利益。物料市场信息来自企业外部,在传统科层制组织结构中,由基层采购业务人员负责收集,因而采购部业务主管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在向决策层逐级传送过程中由于信息处理能力、个人利益驱动等因素可能导致传递的物料市场信息偏离事实真相,偏离程度一般与传递职能部门的层次数成正相关。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关键措施在于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增加信息透明度,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减少信息传递层次,其中一项成功的探索就是团队组织在企业中的运用。
团队组织(Team Organization)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90年代基于先进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企业流程再造运动中得到蓬勃发展。团队组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围绕企业核心业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工作团队,一种是为了短期开发或解决某一专门问题而建立的流动性工作团队。工作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业务部门,按照满足客户需要并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原则来运作。工作团队成员通常用共同参与、并行工作的方法来完成过去由不同部门、不同时间分散完成的工作。工作团队实质上是自主性和合作性在更高层次上统一起来的一种组织,它消除了跨部门沟通、分工过细、决策缓慢、灵活性差等传统科层组织的缺点,有效地打破了业务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塑造了一种自主、创新、相互紧密组合的工作气氛,因而成为许多企业推行供应链管理首选的企业内部组织形式。
三、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采购组织创新策略
以采购业务团队为基础,构建企业供应链管理组织架构打破采购业务信息不对称的关键在于在采购部门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建立采购业务团队。采购业务的特点是以信息管理为重点,不需要专用的设备与生产线,对业务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基本类似,符合作业团队管理的基本要求,因此可以采用竞争性作业团队的管理模式。各采购小组均可承办全公司物料的采购业务,而不是过去不同采购小组负责不同物料的采购,这样需求部门在提交物料需求之后,不同的采购小组分别调研和收集相应的市场供求信息,形成各自的采购方案提交公司供应链决策中心,经比较择优选用或择优组合选用。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改变以往采购业务的单信息渠道为多信息渠道,充分调动采购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去进行市场调研收集相关物料的采购信息,与供应商谈判,增强采购决策的透明度与合理性。采购业务团队可以采购人员为主要成员,可根据项目需要吸收或临时抽调质检部、研究开发部、生产部、销售部参与,完成替代物料开发与鉴定等。
转贴于
成立供应链管理信息中心企业应在企业采购部门以外成立信息中心以加强对供应链管理及营销管理等外部信息的搜集与管理。信息中心应成为一个独立的信息源向企业高层主管提供外部市场信息,也为评价企业有关部门收集外部信息的可靠性提供参照。信息中心下设供应链管理信息中心,主要关注的信息有:各采购业务团队提供的所有相关物料的类别、型号、质量与价格等市场信息,并适当进行抽样调研;
供应商的基本情况、信用记录、产品报价、产品合格率与商品化及时性等信息;
公司物料需求计划、采购方案与决策、供应商初评及每年的综合评价情况等的文档资料;
销售部门及客户反馈的产品及物料的质量信息等。供应链管理中心还应适当进行市场调研,收集市场及同类产品生产厂家的物料供求及价格信息,与采购业务小组提供的物料信息进行对比,为公司进行供应商管理、采购决策与采购业务小组业绩评价等提供依据。
成立供应链管理中心进行采购业务决策为避免采购主管等少数人员采购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发生,企业应成立供应链管理中心负责采购业务决策与供应链管理与运作,采购部主要负责信息的收集、采购业务的执行与供应商管理。由采购中心或供应链管理中心作为企业的最高采购权力机构做出企业的采购决策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供应链管理中心由物料需求部门、技术研发部门、质检部门、信息中心、采购部及财务部等相关部门的主管人员组成,负责评议审批不同采购业务小组提出的采购方案,进行供应商选择、认定与定期考核,并从战略管理层面进行企业供应链的规划、运作与协调,为供应链整体最优的实现提供组织保障。
优化采购业务管理流程首先是分别不同类别的物料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对单位价值高而品类不多的物料应重点管理,由供应链管理委员会负责调动全公司相关部门,通过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或者通过集中大批量采购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获得质量稳定价格合理的物料供应,而对单位价值不高而品类繁多的物料主要由采购部门采购业务小组充分依赖市场供应,通过招标或集中竞价的方式签订供货合同。采购业务小组提出采购方案后,由信息中心负责对相关物料的供应商资质信用进行审核,对供货质量或供货时间出现问题的供应商应逐渐淘汰,对初次引入的供应商应进行重点审察,对其提供的样品由质检与技术部门进行质量与规格鉴定以外,还要进行供应商资质与信用考察,最后将相应的文件资料交供应链管理中心集体决定采用何种方案。
加强采购业务考核管理采购业务团队的业务范围是一致的,但其所拟采购方案能否得到实施则要通过竞争赢得,因此可以通过对比一定时期获得批准实施的物料采购业务价值量总和来评价不同采购业务团队的采购工作业绩,结合企业信息中心对已采购物料的质量、供货及时性、合作开发项目进度等指标考核采购业务团队的供应商管理业绩,以这两个指标为基础对业绩突出的采购小组进行提成奖励。为保障采购业务小组的竞争具有有效性,人力资源部门应在一段时期考核的基础上,对业绩差别较大的弱势小组进行淘汰,对强势小组进行拆分重组,并且在全公司范围内对采购小组成员进行选聘,确保建立公平有效的采购业务内部竞争。
参考文献
[1]施先亮李伊松:供应链管理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3~166
[2]黄速建黄群慧:现代企业管理:变革的观点[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78~185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电力施工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概述
(一)工程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内涵与构成
界定供应链成本管理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运作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财力与物力支出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过程。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从价值运动的角度阐述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活动的全过程,为有效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工程供应链成本管理是施工单位为降低整体工程成本,应用供应链预算工具对系统内各关键管理要素进行协同与整合工作的总称。
区别于现有基于具体造价构成要素孤立地进行项目成本控制的方式,本文将何成旗等(2013)提出的“项目效益管理方圆图”的基本思想引入电力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的管理工作,从供应链各环节全过程、分层管理的角度将现有施工企业的成本具体划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一是决策成本主要是指公司总部在目标市场定位以及平衡供应链各环节相关关系主体的利益关系过程中间接发生的损耗支出,主要由供应链相关的机会成本构成(如非目标客户的流失成本)。其管控效果在集团公司层面综合经营绩效中具体体现。
二是管理成本是指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筑安装企业以及公司总部在有效整合上游规划设计单位,下游物资供应商、设备制造商以及劳务分包商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过程中发生的连接整合成本(如物资仓储成本、二次搬运成本、信息维护成本)和关系整合成本(如集团资金、税负以及物资集中采购成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管控的效果在核心企业经营绩效层面中具体体现。
三是运营作业成本指供应链内部具体业务循环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相关人力与物力损耗。根据其管理的责任主体具体区分为合同成本、责任成本以及实际成本三部分(运营作业层次相关成本效益关系见表1)。其管控的效果在供应链各环节运营绩效层面中具体体现。
(二)电力施工企业供应链成本管控体系
当前国有电力施工企业多是以各地市供电公司集体产业平台的形式存在,其生产供应网链多由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电力施工单位,处于业务上游的物资供应公司、设计与监理单位、成套设备制造商,以及位于业务下游的终端用户三部分组成。赵林度(2007)构建了一个由供应链网络结构、业务流程以及管理组件构成的供应链管理框架体系。姚建明(2014)提出,公司战略决定其运营战略,而运营战略通过平衡质量、成本、进度三者的关系,进而决定企业如何构建和管控运营系统(即“内外部供应链网络”)以及如何管理运营流程(即“供应链物流”)。本文将上述供应链管理框架同电力施工企业低成本战略以及相应的供应链管理层次相结合,构建基于成本控制导向的电力工程供应链分层协同管控体系。另外,考虑到当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大多处于供应链管理初级阶段,公司内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商业流等供应链要素整合程度不高的现状,本文仅对电力施工企业集团内部存在股权关系的各个成员之间供应链成本的整合管控进行分析。
1.公司的运营战略是在对当前公司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竞争、市场需求以及政策环境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理性选择公司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决策与运营管理的工作原则,是判断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是否“做正确的事”的依据。
2.供应链网络平台的构建是指在充分梳理供应链成员构成以及各环节间业务流程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各层面业务主体的职责分工以及与之匹配的供应链仓储配送网络,以最大限度地减低由于内部职责分工不合理、各业务环节渠道不畅通,给公司整体带来的决策成本和管理成本损失。
3.供应链网络平台的管理是指通过应用一体化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应用相关的管理手段,有效降低相关供应链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一是应用绩效和预算等具体的管理措施,对电力工程物流的流向、流速和流量等进行引导与筹划,实现对整个工程供应链物资供需关系的相对均衡,提升公司资产、物资的使用效率。二是通过对内构建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以固化业务流程的方式实现核心企业与相关业务单位之间的工作协同。
4.供应链网络平台的运营是将项目管理各业务环节实际发生的相关成本支出按照可控程度,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造价管理部门、项目部以及市场投标部门),并通过应用绩效和供应链预算等管理工具有效控制公司的项目运营成本。
二、电力工程供应链成本管控工作存在的不足
较之于房地产等其他类型的工程项目,电力工程项目的供应链管理活动具有管理颗粒度较小(项目数量较多且金额不大)且管理对象差异明显(采购物资种类规格繁杂)等特点。这给有效控制工程项目成本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当前电力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管控还存在如下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一是整体成本管控观念缺乏,导致相关决策成本居高不下。由于对目标市场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而现有的绩效考核体系往往是强调外部订单的数量和金额,而对该订单的利润水平、自身的产能情况考虑不足,对外接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加大了公司的决策成本。
二是各供应链主体业务协同观念不足、相关内部管理成本较高。首先,各成员单位倾向于按照自身绩效目标和生产计划组织相关作业,其成本管理工作只关注特定的作业活动成本,而对于某一方面的作业成本削减可能会造成其他方面成本上升的后果考虑不足,加大了公司内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成本”。其次,对供应链相关成本职能和相关管控流程的协同性分析不够。例如:在需求计划管理中部分设计单位技术规范编制质量较低、与现场实际需求差距较大,《需求单》上技术参数填报不完整、描述不准确以及技术规范书与ERP申报行信息不一致等现象,使得物资采购计划报送准确率不高,导致供货不及时影响项目进度、部分库存物资长期积压的问题屡见不鲜,加大公司内部各环节之间的“连接成本”。
三是成本控制方法单一、具体运营成本的管控效果有待改进。首先,现有的项目成本核算与预算控制的工作对象颗粒度过大、管理的精益化程度不足(往往只考虑具体项目层面的直接费用支出),对于消耗主要资源的活动及其责任主体缺乏有效的鉴别,这导致了生产性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侵蚀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其次,许多公司的项目信息化水平不高,核心企业同其他供应链成员之间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交流的水平不高,制约了电力施工企业供应链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供应链视角下的电力工程项目成本优化措施
地市层面的电力施工企业(多为各级供电公司下属的多经企业),为用户提供35千伏以下配电线路与设备的设计和施工服务是其主要业务范围。该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成熟度较高、市场准入门槛低,业主方对于施工方的选择余地较大。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客观上要求电力施工企业必须在低成本运营战略的指导下合理确定目标客户,构建与战略目标匹配的的柔性化运营网络和管理手段并按照项目环节组织生产运营活动,有效降低项目总成本。
(一)选择低成本运营战略、规避决策失误带来的成本损失首先,对于具体的终端电力用户而言,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其更看重的是项目成本,即便将来交货期略长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其次,对于公司自身能力而言,作为专业从事电力施工业务的单位,公司熟悉城市电网系统接入要求和技术标准、售后服务有保障,较之于其他外部施工单位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在拓展外部业务市场过程中,公司的投标报价只要与竞争者最低报价偏差不大或者略高,公司获得用户订单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因此,当前电力施工企业采用低成本运营策略,应选择那些用户对电力工程个性化技术需求不多、工艺标准化程度较高、项目回款较为容易的门槛型客户,作为公司外部市场拓展的重点,以期充分发挥公司规模化运作、标准化施工的组织和技术优势,有效减少由于盲目对外投标,给企业带来的决策成本损失。
(二)打造一体化的供应链网络平台,降低内部整合管理成本
一是明确公司总部、核心企业以及其他供应链成员之间的职责分工,构建全面覆盖的供应链管控架构,防范由于内部职责分工不清给企业造成的“关系型管理成本”支出。(1)以物资管理全过程业务覆盖为基础,横向向前延伸到前端设计规划单位、向后延伸到物资供应商及下游的成套设备制造厂商。(2)遵循决策权与管理指挥权适度分离的原则,在纵向形成由战略决策中心(总部)、生产调度中心(核心施工企业)、业务作业中心(各供应链成员企业)三级中心构成的供应链网络架构,负责实施具体的业务操作。
二是根据电力工程项目点多、面广的特点,构建仓储配送网络体系,提升仓库和配送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仓储配送效率不高、无法充分满足实际生产进度的需要,而给企业带来的“连接型管理成本”支出。一般采取集中库(主要针对标准化、贵重以及小件类的物资)与工程现场库(主要针对非标准化、大件、二次搬运成本较高的物资)相结合,集中配送、互为调剂的方式开展物资的调配工作。
(三)依托精益化的供应链管理工具,提升工程成本管控效果
一是统一不同业务环节之间信息的沟通标准和沟通渠道,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信息失真给企业运营效率带来的损失。首先,构建面向工程一体化管理的项目ERP系统,揭示供应链内部不同项目物流运动之间的流向以及流速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物资积压、库存周转效率低下给企业带来的成本损失。其次,通过物资分类编码、技术参数、技术规范的“三统一”,打造集团层面的物资信息标准体系,为后续运营环节开展集中采购规模、实现设备通用互换、供应链成员间资源调剂共享、有效降低物流采购成本奠定技术基础。
二是应用绩效和预算等具体的管理措施,分层次、分责任主体对各环节的业务成本实施过程控制,提升成本管控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首先,完善供应链成员经营绩效的考核机制,有效规范供应链团队成员对外接单的程序和行为。总部作为决策中心对供应链“经营效益”情况负责;
核心施工企业作为利润中心对整个供应链“结算效益”完成情况负责;
项目部和其他供应链成员企业作为成本中心对“管理效益”完成情况负责。其次,通过供应链成本预算同生产计划双向联动,以综合生产计划指导工程供应链成本预算计划,以成本预算计划验证和支撑物资需求计划,以物资需求计划引导采购计划,建立采购与需求双向联动的计划管理模式,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
(四)强化核心企业对业务的横向引领、减少供应链运营成本作为供应链核心的电力施工企业应按照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管理的要求,在物资平衡利库的基础上,牵头对供应链的相关业务环节开展成本协同管控工作,有效降低供应链总运营成本。
一是项目前期环节,合理确定“项目合同成本”,做好工程成本预控。首先,应做好投标项目的“质量”评价,严格杜绝“低于成本”报价的不合理行为。其次,应依据历年工程单位造价数据资料的积累,合理确定公司的投标估算报价,提升公司对外市场拓展的效率和效果。最后,应尽量采用ECP(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的模式进行对外投标,提升后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可控性。
二是工程前期环节,正确设定“项目责任成本”,提升采购的效益效率。首先,通过推行标准化设计提升物资标准化程度和年度需求数量合理性;
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公司历年的单位造价数据,合理确定现场施工环节的“项目责任成本”。其次,通过合理选择采购的方式(集中采购、分散采购)、采购方法(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询价、竞争性谈判),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
三是在项目施工环节,通过提升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之间协同度,有效控制人、材、机以及现场管理经费等“项目实际成本”支出。首先,建立采购计划与工程项目管理的联动机制,统筹安排采购计划与项目实施计划,确保采购适时、供应及时。其次,建立物资需求“先利库、后采购”的常态机制,有效盘活公司资产,避免重复采购。最后,物资需求计划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作为生产进度计划的前提条件,发挥其对生产作业的优化和引导职能,减少不必要的积压和缺货,避免造成机会成本损失。
四是在项目结决算环节,在确保决算明细项目取费、算量的正确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工程设计变更、索赔、调概补差等相关“开口项目”的结算工作,努力提升公司项目结算的效益空间。
五是在项目评价环节,应按照“责任成本—效益”原则做好各环节各责任主体成本管控效果的绩效评价与考核工作;
另外,还应该对公司单位容量与线路长度造价数据予以及时修订,在总结项目管理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公司的成本管控水平。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1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采购管理发展趋势
1.1 企业内部采购管理的集中化与职能化 企业随着自身发展规模的扩大,逐渐通过集中全公司和集团的采购力,对整个供应市场产生影响,使企业在采购环节中处于有利地位;
为了便于企业对自身主体资源的优化,完善对供应商的管理,采购的集中化趋势也成为必然。
过去,很多企业的采购部门是隶属于生产部门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采购部门从生产部门中独立出来,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满足供应、降低库存、节约资金、质量管理等也逐步作为了采购管理的目标。同时采购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依靠全面的需求分析、采购计划、资金占用计划,形成采购供应战略,管理好战略供应资源和供应商资源。采购已逐渐成为供应链管理中强有力的一环,使得生产计划、物料计划、采购、仓储、运输集成一个总成本最低、反应迅速、物流最快、响应市场要求的灵敏链条。企业要战胜对手,过去强调技术、产品,现在要依靠市场宣传、国际化和结盟,企业自身的单打独斗是难以成功的。只有通过联合供应链上每个成员的力量,形成一条成本低、服务好、柔性高的价值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长久的胜利。这样,采购部门自然就成为了企业与链条上其他企业连接的纽带,也成为了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1.2 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关系的转变 企业采购管理遵循质量、成本、交付、服务并重的原则,其中供应商开发和管理是企业采购管理的核心。企业采购管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关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从普通的买卖关系向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转变。
传统模式中采购管理集中体现为交易管理,供需之间是临时、短期的合作关系,甚至是竞争关系,重视价格、交货日期等条件,企业围绕采购订单与供应商进行讨价还价;
随着对大量订单的经验总结,加之管理技能的提高,管理人员逐步意识到集中采购的必要性以及对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性。供应商开始充当合格供货商的角色,企业开始通过与供应商签订一定时间的采购合同,建立较为长期的竞争合作关系;
在供应链理念得到发展后,企业通过与上游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联合库存管理(JMI)等方式分享库存数据,有效降低库存成本,共同为降低库存积压成本而作出努力。并且企业开始逐步重视供货商的先期参与并尝试运用供货商的专业知识以及经验来共同设计开发新产品,达到降低成本和加速产品上市时间的目的。与此同时企业为了在风云莫测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逐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采取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方式,与供应商实现战略联盟合作的趋势日益明显。双方在互信交易的基础上营造无障碍的沟通环境,建立长远、双赢的供需伙伴关系。
1.3 订单驱动企业采购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代替传统采购活动中为了及时补充库存而采购,来自下游消费者的订单成为了企业采购活动的驱动力,采购部门也通过了解生产部门的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生产进度来制定采购计划。即需求订单驱动制造订单,进而驱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订单驱动式采购是企业保证准时生产(JIT)顺利进行的基础,将使得采购原材料跳过采购部门、仓储部门直接抵达制造部门,通过减少非增值活动从而减少采购成本费用与库存积压。同时采取全面质量管理严格保证采购品质量。
1.4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流程增值 为了降低采购风险,传统的采购管理工作流程通常需要多个不同的职能部门共同完成。这种繁杂的工作流程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明显不足:一是不同部门间的本位主义、信息不能顺畅流动导致内耗增加,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经营成本提高;
二是采购审批环节过多引起采购管理工作效率低下。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渐成熟,管理审批流程的速度不断提高,从而有效地提升了采购效率并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企业可以借助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合作关系,利用信息技术帮助上游供应商提高原材料质量、改善成本结构、提高供货效率,从而缩短交货周期。
2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采购管理策略
2.1 采购的职能优化 在供应链条件下,采购职能需要转变过去单纯的购买行为得到全面的拓展和优化。具体措施可以体现在科学合理地设置采购结构,完善采购准则和流程,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利用电子和信息技术。①科学合理地设置采购结构。企业需根据自身的发展和行业特点的需要,打破传统观念中“大而全”的采购局面,设置科学合理的采购组织结构。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供应商,完成采购活动,实施采购低成本策略,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②确立基本的采购准则。采购准则的设立是企业规范采购行为的基础。没有完善的采购准则,必然导致企业内部采购活动的混乱。企业需要日常采购中吸取经验,逐步将采购过程中的权责落实到位,做到每一项采购工作都责任到人,采购流程中的每一项工作都有人检查与监督。③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优秀的采购人员,在良好的教育背景作支撑的前提下,还需要具备分析、沟通、协调、决策层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企业要建立跨职能的采购团队,一批高素质的采购人员是采购组织中必不可少的。因而企业需重视对采购人员入职前的选择和入职后的持续培训。④采取先进的采购模式和管理理念。先进的采购管理模式能否在 企业实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管理者是否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没有思想的突破和企业的创新精神,先进的采购模式很难在企业实施。21世纪作为电子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采购的一种基本工具。企业可利用电子载体,实现与供应商、客户之间信息的传递,保证采购活动顺利执行。其中电子采购正是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契机兴起的,通过B2B电子的应用,抛开过去传统的采购流程,增加有价值的电子化沟通,通过电子化采购流程的应用,优化供应链重要环节,实现成本的降低及效率的大幅提高。
2.2 改善供应商管理
2.2.1 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在供应链条件下,供需双方不再是为了单方面的获利,而是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供应链风险的重要环节。特别对核心部件的质量、价格、交货期、服务的保证有着重要意义。因而为提高采购品整体质量的同时降低采购总成本,企业首先需要根据采购物资的价值和重要性程度对采购物资进行分类,并进一步完成供应商的细分。针对战略型物资要求供应商能够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因而企业最好选择战略性供应商;
对于一般型物资则只需要选择普通的合格供应商。企业可以通过了解供应企业的管理情况、质量保证体系、生产经营状况、财务信用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初步考察;
进而组建评选小组对供应商的经营状况、技术能力、生产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在设定评审项目权重的基础上完成供应商评定,以此作为供应商选择的参考依据。
2.2.2 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 ①供应商的分层次管理。为进一步实施供应联盟采购打基础,企业可以运用ABC发对现有的供应商实施分等级管理,以此激励供应商不断增强实力,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企业可以将所有供应商按照采购金额从大到小的顺利排列,亦或是按照采购品重要性排列,通过对采购品的分析归类,实现对供应商的分层管理。采购人员应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大的A类供应商上。重点关注其交货能力、质量水平价格水平、技术能力、售后服务等方面。并定期对供应商予以重新评估,考虑更换不合要求的供应商。②供应商管理信息化。供应链中合作伙伴间的信息分享情况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效益,基于供应链的信息管理是为了压缩流程时间,协调合作伙伴间的关系,促进关键信息的同步共享。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企业实施采购与供应商管理的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汇集、整理、传输与反馈,采用EDI、Internet等手段实现供应链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实现采购订单、库存控制等重要信息的共享,增强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互动,提高采购的柔性。③供应商激励。供应商激励是企业为维持长期、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需采取的必要措施。根据企业在供应商选择时所设立的主要指标,企业对供应商的合作效果及业绩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通过给予其技术指导、价格折扣以及柔性合同等方式进行激励,由此促使供应商体会到双赢机制好处的同时不断地进行改进。
2.3 建立与完善采购信息管理系统 供应链管理涉及采购、运输、库存管理等从供应商到客户的整个过程,随着环节的增加,企业对于整个链条的管理就变得更加复杂,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就成为了供应链成功运行的保证,完善的采购信息系统也是供应链高效运转的关键支撑条件。对于大型的制造企业来说,其可以通过完善各制造厂及上游供应商的基本数据,在库存点或物流中心建立数据库,并建立信息管理长效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构建起企业的采购信息管理系统,使得系统能及时准确地了解供应商的经营情况并反映企业原材料的供需状况,并把下游的消费者需求及时反映给采购及生产部门。
3 结论
采购是企业物资管理的源头,也是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了解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采购管理的发展趋势并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建筑企业采购管理,不仅可以稳步提高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加强成本控制,增加企业利润,更保证了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嘉贤.采购管理在供应链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J].市场周刊,2007,8.
[2]陈启杰,齐菲.供应商选择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