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工作总结 >

中学艺术工作总结【五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7-06 10:5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计算机与艺术设计学部17、18级共有计网、计应、软件、环艺、室内设计、广告、动漫、工业、服装和幼教十个专业,17级1070名学生,18级高中起点746名学生,初中起点323名学生,共1069名学生,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艺术工作总结【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学艺术工作总结【五篇】

中学艺术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计算机与艺术设计学部17、18级共有计网、计应、软件、环艺、室内设计、广告、动漫、工业、服装和幼教十个专业,17级1070名学生,18级高中起点746名学生,初中起点323名学生,共1069名学生,整个学部在校生共有2139名(含休学学生8人)在校生(截至2018年10月31日)。

学部学管办公室有专职班主任6人,3名实习生,6名专职老师做18级初中起点班主任。其中大部分老师工作都积极认真,对学生很用心,能按时完成工作,但本学期有一名专职辅导员离职,导致学部辅导员空缺,下学期学管工作有一定的难度。

二、《班主任工作手册》和《学生基本信息本》自查结果

截至10月31日下午17:30共收到《学生基本信息本》44本、《班主任工作手册》共15本。前者大部分完成情况较好,较多学生信息不完整,缺少学生照片;
后者个别部分学生谈话记录和班干会议记录不够完善,主要问题如下:

1.辅导员对《班主任工作手册》使用不是很到位。以班级花名册为例,其中“欠费记录”一栏,每位辅导员均没有数据显示。欠费跟踪辅导员基本天天在做,每月还有至少一次缴费跟踪记录,但是《辅导员工作手册》上没有欠费体现,说明对其使用还有待加强。

2.谈话记录不是很及时。以“与家长联系记录”为例,仲莹莹老师仅有4次与家长谈话记录。班主任每天都在于学生及学生家长打交道,交流次数远不止四次。还有几位老师也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下半学期工作将加强对辅导员此项工作完成监督情况。

三、 主题班会情况自查结果

截至目前,配合学院的安排与部署,本学期已举行了“预防校园贷”“禁止骑电动车”“宿舍卫生值日管理”“国庆假期和中秋假期安全温馨提示”“严禁校外住宿”“禁烟”“宿舍严禁酗酒晚归”“遵守法律校规”等8次主题班会,各位班主任均能在规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召开主题班会,做好班会记录。

四、学费缴费工作

缴费情况是学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每次开会都会列为重点工作开展,各老师能很好的配合此项工作,在催缴费的过程中都会想出很多办法开展工作,找学生谈心、与家长联系、找班干部了解情况、已缴费的同学带动未缴费的同学。

财务截至10月26日数据:计算机与艺术设计学部三个年级高技缴费率89.05%,成大缴费率91.60%,平均缴费率90%,其中17级欠费率为9.5%,18级欠费率为20.1%,高技缴费率较上学期有较小的退步,后期工作中需要加强欠费跟踪工作。

五、学生旷课工作

开学至今,班主任坚持每周至少查课两次,形成查课记录。每位辅导员在没课的时候都会安排其去查课,查课后及时掌握未上课同学名单,找学生谈话,针对不配合的学生及时联系家长,旷课节数太多的班级,及时抓典型。

本学期截止到第十周,我学部17级到课率为68.43%,18级到课率为75.57%,所有年级到课率为71.99%,较去年同期有小幅度下降,个别班级到课率存在较大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会及时跟进,督促班主任勤查课,让他们在学生处分的事情上把握更为正确的方法,更好地管理好班级,对旷课严重的同学及时联系家长,并抓典型及时处分,给予警告处分。

1-11周学部自查到课率情况汇总如下:

广东省华立技师学院计算机与艺术设计学部到课率汇总

周数

年级

应出勤人数

实际人数

到课率

学部排名

第一周

17级

576

563

97.74%

18级

#DIV/0!

小计

576

563

97.74%

第二周

17级

380

271

71.32%

18级

785

752

95.80%

小计

1165

1023

87.81%

第三周

17级

304

275

90.46%

18级

503

472

93.84%

小计

807

747

92.57%

第四周

17级

204

169

82.84%

18级

667

651

97.60%

小计

871

820

94.14%

第五周

17级

196

185

94.39%

18级

358

344

96.09%

小计

554

529

95.49%

第七周

17级

348

234

67.24%

18级

787

784

99.62%

小计

1135

1018

89.69%

第八周

17级

506

441

87.15%

18级

752

685

91.09%

小计

1258

1126

89.51%

第九周

17级

541

439

81.15%

18级

555

512

92.25%

小计

1096

951

86.77%

第十周

17级

629

506

80.45%

18级

855

764

89.36%

小计

1484

1270

85.58%

六、流失率

本学年学部16、17级高技学生自动退学41人,流失率为1.92%,18级新生退学22人,流失率为2.06%。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继续作好防流失工作,班主任及时发现可能流失的情况及时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心态,尽力解决学生的困难并挽留学生继续在校学习。

七、2018年成人大专考试

2018-2019学年我学部16、17级未取得成大学籍的学生共有974人,18级高中起点共有746名学生,开学之初,在学部领导的关注和班主任的努力引导下,共有694名学生报考18年成大考试,报考率为82.44%,较之去年报考率有小幅度下降。在成大预报名期间,我学部也认真做好未报考学生原因的跟踪汇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大部分学生因未取得高中毕业证无法报考成大;
2、小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准备来年再报考成大;
3、另外一部分学生和家长认识不到位,觉得成大学历不实用,这部分学生跟家长班主任后期也会保持联系跟踪,向家长和学生说明成大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明年报考成大。

 八、城镇医保和综合保险参保情况自查

本学年,我学部18级新生已全部购买居民城镇医疗保险和综合保险,缴费率为100%。17级学生综合保险参保率一样为100%,居民城镇医保有1人未参保,因他是广州户口,家里在村委已购买广州医保,这名学生已签写不参保申明书。

九、宿舍管理工作情况自查

为了达到公司对学院宿舍住宿空床率控制的标准,学部配合生活指导科等有关部门,克服各种困难,在本学期对学部学生宿舍进行了调整,使空床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每月不定期开展宿舍卫生、花名册、违规电器的检查;
每周二、每周四对课室、活动室安全卫生进行检查。并在十月份对全学部校外住宿做了一次普查,学部没有学生在校外住宿。

十、安全保卫工作情况自查

学部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校园安全工作,突出安全教育,提高同学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学部从学生入校起就进行了入学安全教育,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消防安全基础知识,法律常识教育及有关交通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宣传海报等形式落实到实际当中,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了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定期进行安全大检查,坚持平日的巡查,遇见问题及时和有关部门沟通解决。截止到10月31日一共对宿舍区进行安全大检查8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到不留漏洞,从严检查、从严要求,在检查中注意消灭死角,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并进行记录,跟踪整改情况,把工作落到实处。

本学期截止到目前共处理5次突发事件,每次学生有事,学部领导和老师均能第一时间回学校处理,对突发事件处理及时到位,能做好家长解释工作和学生的安抚工作,防患意识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较好的处理好突发事件,维护了学院和学部的声誉。

十一、违纪处理情况自查

积极贯彻学院“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指导方针。本学期共处分过66名学生,其中44名学生是因使用违规电器被给予警告处分,其余22名学生因未能按时上课被给予处分,我学部坚持自查工作,重视学生上课情况,严抓到课率,对不去上课学生以教育引导为主,批评处分为辅,对性质恶劣的学生及时给予处分通报,希望给予其他同学以警示作用。

十二、心理健康工作情况自查

中学艺术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总装工艺;
发展;
信息化

1.引言

随着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发展态势和深层次竞争日趋激烈,尤其在某些国防尖端领域,如高性能战机、导弹、卫星等方面更是不惜投入力量竞相发展,因此,先进的工艺和制造技术为研发制造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军工企业提供了支柱作用。

2.航天总装工艺在航天器研制中的性质

航天系统总成是航天器研制全生命周期的最后重要一环,是航天器整体质量保证的最后一道屏障,前期所有的技术手段都要在这一阶段接受考验,最终形成一介成功的产品。

而且越到研制阶段最后,可靠性模型越复杂,这就决定了航天器系统集成阶段的每一项工作都要有严格的质量保证和可靠性、安全性保证。航天器的总装过程贯穿了系统集成过程中的装配、测试、试验,以及发射场的再组装和测试的全过程,总装质量直接影响到航天器的质量和飞行试验的成败。

航天器总装工艺工作是连接设计与制造的桥梁,工艺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工艺文件的编制,而应实现基于产品生命全周期的工艺流程设计、过程管理、技术问题处理、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产品的加工工艺是企业指挥生产的灵魂,产品的工艺设计方案是产品生产的神经。

3.航天总装工艺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航天事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工艺设计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工艺技术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航天产业发展要求

当今的航天制造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理论被不断运用,而工艺技术发展的落后则会制约航天产品的研制质量和效率。在实际工作中,“重设计、轻工艺”现象依然存在,致使设计师往往重视文件、图纸的“纸上谈兵”,而忽视科研生产中产品加工及试验过程的实际情况,最终导致产品质量不过关。这方面,我们是有深刻教训的,采用成熟平台技术的型号的失败,很大一部分就是这方面的原因。

3.2 缺乏工艺技术创新和工艺精细化研究

由于产业规模迅速发展,一线技术人员新老更替加快,存在着工程经验不足、技术没有完全吃透、工艺技术文件不完善的现象,从而导致质量事故时有发生。技术人员的经验和技术成熟度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积累,但是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快速沟通和响应弥补,这也是信息化的工艺技术工作所起的作用之一。

3.3 传统工艺设计方法和工艺管理方法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的航天器总装工艺设计和工艺管理工作中,过去的传统方法存在着如下不足:

a.工艺文档编制方式落后,工艺标准化程度不高,导致工艺设计效率低;

b.工艺设计流程不优化、工艺术语不规范,导劲工艺指导性不高;

c.企业传承的工艺技术和经验不能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

d.没有有效的文档管理和查询工具,无法进行工艺知识的积累和复用,现场反馈的数据和信息缺乏数据库管理;

e.工艺管理不到位,工艺技术文件流通不充分,各方信息传递不充分,工作进度信息、技术问题处理响应速度慢;

f.标准工艺总结困难,工艺支撑数据缺乏科学汇总和管理,不能对总装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

4.航天工艺技术及工艺管理的信息化

在航天器总装工艺工作中,要对工艺工作中的各种信息和过程进行管理,主要包括管理体系、工艺文件、工艺纪律、工艺技术、工艺服务、工艺师队伍等方面。管理体系及对工艺文件的管理是工艺管理中最主要的方面。管理体系以体系文件为基础,从工艺工作的各方面规范工作的方法、流程和结果,优秀的管理体系必然具有完备、便于操作的体系文件。大量的各级标准(如国军标、航天部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标等)是体系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包括根据厂、所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不断积累和总结而形成的具有良好适应性的规范性文件。工艺文件属于广义的范畴,主要包括工艺总方案、物料清单、工艺规程、技术通知单、工艺文件更改单等各种工艺规程类和技术文档类文件。工艺文件应具有完整性、正确性和统一性。

航天器总装工艺信息化系统建设是根据航天器研制的整体信息化建设目标,结合工艺信息化需求特点,本着先进实用、集成开放、安全可靠的指导思想,对航天器总装工艺设计、工艺管理等进行全面的科学管理和规划。

本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4.1 建立以标准工艺为基础的工艺设计平台,实现工艺文件数字化及成本控制航天器总装数字化的建设,除了实现工艺规程、技术文件、图纸以数字化形式到达生产现场,并实现按工艺规程按权限在线签署外,还提出了基于标准工艺文件基础之上的工艺设计系统。

在工艺设计过程中,对于某些装配加工方法相同、工艺路线相似的工序可以引用标准工艺文件,在其中加入加工数量、材料、规格等信息来生成工艺文件。生成的工艺文件反映了库房物料、耗材等成本信息,因而也实现了工艺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4.2 基于面向对象的管理思想,进行有效的工艺数据管理

航天器总装工艺信息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装配加工工艺信息、工艺定额信息以及工程管理信息等,通过基于面向对象的思想,将所有工艺信息围绕型号对象进行有机的组织。

在工艺信息合理组织的基础上,通过快速有效的历史工艺文档检索和查询手段,实现工艺信息的借用和复用。

4.3 采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实现工艺任务的自动分派和工艺过程的可控

针对航天器的工艺设计和总体装配任务,根据生产计划流程建立工艺路线代号与工作任务的对应关系,自动产生任务分派,实现技术流程和计划流程的统一。另外,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统计汇总,为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郑渝.机械结构损伤检测方法研究[M].太原理工大学,2009.

[2]杨春雷.浅谈机械加工影响配合表面的原因及对策[J].中华建筑报,2010.

[3]瞿继九.合理确定机械加工余量的意义[J].科技资讯,2010(12).

作者简介:

中学艺术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从中等升格为高等的职业艺术教育,虽隶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但在注重培养艺术人才规律以及传艺经验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和中等艺术教育基本相同或相近。譬如培养艺术人才的规律上(特指我国民族文艺),有三个方面很重要。一是因材施教,二是以各艺术门类独立演出的编制来构架“班级”,三是“以功保戏,以戏带功”。在传艺经验和教学方法上,大多数的教师,在师承的基础上,长期实践和摸索,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理论和思路。如萧长华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剧坛前贤和贡献卓著的戏曲艺术教育家。钮骠教授在《桃李于今密似云──萧长华先生教学生涯略述》一文中,对萧长华六十余年的戏曲教学经验,概括了四个方面,分别是“注重品德教育”、“因材施教,人尽其材”、“主张学习‘普通学’”“、学有专工,力求精到”。郝寿臣先生,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而且也是一位对戏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教育家。“1952年初,在政府和同仁的重托之下,慨然受命任“艺培戏曲学校”(北京戏校前身)校长之职。为培养京剧后代,无私地奉献出耆年风华,在拓荒耕耘的艺苑苗圃中,倾注下全部心血,积累下许多可贵的经验。”[1]佟志贤先生在《忠诚艺教事业,悉心培养后代》一文中,对郝寿臣先生的戏曲教学经验,亦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明确的办学宗旨”、“广聘贤能,不拘一格”、“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坚持教学改革的实验”。遗憾的是,中等艺术教育五六十年的办学经历和一批老艺术家(名师)的传艺经验、教学方法,很少被人整理成资料。也正如马彦祥先生在《应为萧老立传及其它──在纪念萧长华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中讲道,“有一件工作很需要做,但到现在为止,我们做得仍然不够,或者说还没有做。什么工作呢?就是记录老艺术家的艺术经验。”[2]在学校精神和师风师德方面,中等艺术教育,也有许多值得今天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我们知道,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急需一大批艺术人才,要培养艺术人才,师资是重要的条件之一。所以,选好师择好师,成为每所中等艺术学校的头等大事。事实证明,当时所择的大部分教师,是符合党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符合教师这一光荣称号的。他们的勤奋、敬业、坚韧的精神,不仅是当时学校的光荣,也是今天艺术教育工作者引以为自豪的。这里引浙江艺术学校首任校长张西华为《书剑传芳录──吴剑芳艺术人生》序中的一段话:“办好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是师资。学校当时的领导班子千方百计从全省乃至全国商调了一批德艺双馨、风华正茂的中青年优秀教师汇聚到了黄龙洞(当时浙江省戏曲学校的所在地)。吴剑芳老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文武俱精,男女角色兼工,在艺术上博采众长,教学上精益求精。虽然她和其他年轻教师一样,最初也缺乏教学经验,但她在实践中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善于总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受到全校师生的称赞。吴剑芳老师在教学上能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不断创新。她对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慈母之爱,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关心呵护。她在和同事的相处交往中,尊重前辈,帮助和提携青年教师,对从艺校毕业后留校执教的学生关怀备至,在校受到老一辈和年轻教师的交口赞誉。吴剑芳老师在戏曲教育园地上辛勤耕耘数十载,培养了不少艺术人才,赢得了大家的称道和尊敬,我认为这些荣誉和尊敬她是当之无愧的。”[3]这段话,虽是张西华校长针对吴剑芳老师说的,但用在其他教师身上,大多如此。正是有了像吴剑芳这样的老师,故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八十年代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素质高,艺术水平好,即使在今天的舞台上有许多演(奏)员依然焕发出耀眼的光彩。如北京市戏曲艺术学校的郝寿臣、马连良等,培养了张学津、孙毓敏、赵葆秀等京剧名家;
浙江艺术学校的盖叫天、姚水娟、赵松庭等,培养了王奉梅、张志明、张兰珠、詹永明、吴蛮以及“越剧小百花”、“五朵金花”茅威涛、方雪雯、何英、何赛飞、董柯娣等;
安徽省艺术学校,培养了黄梅戏“五朵金花”马兰、吴琼、杨俊、袁玫、吴亚玲等;
湖南省艺术学校,培养了民族歌唱家张也、雷佳、王丽达等。

升格之后的高职艺术教育,面临现代大学所要求的三大职能,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从常态来看,高职艺术教育中的教学,是中等职业艺术教育的延续和延伸,它们之间形成相接相连的“教学链”,两者之间有许多是(基本)一致的。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育艺术人才规律、“演学结合”(相当“工学结合”)等。故对这部分,高职艺术院校要多学习,多总结,多继承,少调整,少改革,少折腾。高职艺术教育要调整、改革的地方,不(主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育艺术人才规律、“演学结合”上,而重点应放在引进教学人才、搭建好教学团队、选拔好学科(专业)带头人、排(编)出知识面更宽,知识量更大,技能更提高,更适应现代社会、职业特征的新课程、新教材来。在排出新课程、编出新教材这点上,这些年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针对性不强、差异性不大、缺少特色、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有些课程、教材,几乎就是高等艺术教育的翻版和减缩,这种“翻版”式、“减缩”式,初期阶段可以适当存在,但它不属于高职艺术教育,高职艺术教育应在今后的发展和改革中,做出重新的设计和整体的规划。高职艺术教育中的科研,是区别中等艺术教育最大的地方。从成立之初,大多高职艺术院校均成立科研管理部门以及学术委员会,出台相关科研(创作)管理条例等。在人才上,较大力度地引进科研能力强的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等。应该说,(近)十年的高职办学,无论对科研的认识、科研能力的提升、科研水平的提高,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教学是教学,科研是科研、社会服务是社会服务的“分离”状态依然存在,“演学结合”上升为“演学研结合”(相当“产学研结合”)的推进力度依然缓慢,即使有的已做了许多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如“演出周”、“演出季”、大型演出、出访演出等,但在总结和研究上,还是不够,上升为理论(学术)阐述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对“演学研结合”的理论思考上,很多院校还停留在对“产学研”的讨论中。实际上,对一所以表演为特色的高职艺术院校来说,“产学研”中的“产”,就是“演出”中的“演”,“演学研结合”就是“产学研结合”。所以,高职艺术教育中的科研(创作),抓好“演学研结合”,是科研(创作)中的重中之重。高职艺术教育中的社会服务,演出是重点,是亮点,演出搞好了,高职艺术教育服务社会的作用就突显了。所以,各个高职艺术院校都非常重视艺术团建设,青年演出人才培养,学生艺术实践锻炼,演出市场开发和拓展。在剧(节)目建设上,采取校内外专家相结合,采取大中小剧(节)目相结合,采取对内对外演出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学子,也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演员(教师),引得了社会内外的一片赞扬声。但我们也要看到演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三多和三少。这“三多”是,临时性的演出比较多,流动性的演出比较多,一般质量的演出比较多。“三少”是,常态性的演出比较少,固定性的演出比较少,高质量、高水平、吸引眼球的演出比较少。这“三多三少”,和缺乏良好的机制有关系,“演学研结合”没有真正实现一体化、一条龙有关系,缺少优秀的创作表演人才和优秀的演出管理人才有关系。实际上,这些优秀创作表演和演出管理人才,完全可以和教学人才结合起来,有的特殊人才,也可以把他作为专门人才引进来,这些“专门人才”,不能惟一个标准(即高学历、高职称)来衡定。

从中等升格为高等的职业艺术教育,始终高举“特色办学”这面旗帜,在实践上,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即有特色的教学、有特色的科研、有特色的社会服务。有特色的教学,主要表现在“演学结合”上。我国传统的“演学结合”,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戏曲),如果把它总结、整理出来,对今天的高职艺术教育是很有帮助的,但这方面的总结和学习借鉴较缺乏,甚至有的是空白。有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只知道西方常规性的教学模式,只知道“我所知道的”教学模式(与缺乏高等职业艺术教育指导也有关系),很少有人知道我们的老祖宗,在几百年前即已探索出了一条培养艺术人才的规律,这一课必须要补上,越早越好。在“演学结合”上,还要积极推进“演学研结合”。这里所说的“演学研结合”,不是演出是演出,教学是教学,研究是研究,而是在学院(或系部)整体规划下,在学术(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依靠学术团队的力量,每位教师即是演出者,又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或者有所偏重也可以)。有特色的科研,可以从三方面来体现,一是“演学研结合”研究,二是传统表演专业研究,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演学研结合”研究,主要由教学团队来完成,但学院相关研究机构,要积极参与到教学团队之中。传统表演专业研究,从中等艺术教育到高职艺术教育一直比较重视,有的专业教师,由于基本功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实际上和“演学研结合”、传统表演专业研究等是融为一体的。在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上,高等职业艺术院校多有两种思路并存,一是“非遗研究”,即把非物质文化当成遗产来研究,二是“活态研究”,即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活生生的创作剧(节)目。实际上,前为基础,后为提升和发展,一点儿都不矛盾。在艺术团的演出上,创作出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强的作品,拿出精品力作,拿出对文化建设有支撑力的作品,是各级领导以及学院领导以及有关部门非常重视,而且是费尽脑筋、努力实践的。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五姑娘》、《一把酸枣》、《解放》等。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些优秀的作品,有三点经验值得总结,一是创作的作品,和生活紧密结合,和民族民间艺术紧密结合,和本土文化紧密结合,二是发挥青年教师以及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发挥大学生艺术团生动活泼、朝气蓬勃、青春靓丽的特点。以上三点,无论领导班子怎么更替,都要坚持下去,把它作为高职艺术院校艺术团的办团宗旨。在创作模式探索上,我们要有“从上到下”的模式(即学院选好题材,定好类型,请人创作,然后由艺术团演出),也要有一大批“从下到上”产生出来的好作品(即各师生、各教研室、各系部的创作轰轰烈烈、成果多多,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创作委员会以及科研、创作部门在这众多的作品中,挑选出一些有思想性、艺术性、有潜力、可加工的作品来,进行精心打造加工,上升为学院作品,直至追求精品力作)。只有这样,学院的创作才能走入正常的轨道,如果只有一种,都是有偏颇的。在对待演出上,应呈现出多元化的形式和风格,即,演出场地“可上可下”,作品形式“可大可小”,作品风格“可土可洋”、“可中可西”、“可雅可俗”,总之,没有固定的模式、固定的套路、固定的框框,一切从培养锻炼学生入手,从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入手,从社会服务入手。

中学艺术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文化部副部长董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茜,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高显莉,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专家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邱春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

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传承人代表张美芳、吴元新、苗长强、林友华等50余人出席了今天的命名暨颁牌仪式。仪式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新风主持。

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在讲话中代表文化部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命名暨颁牌仪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隆重举行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丰富情感,是当代文化发展、创新不竭的动力源泉,更是建设我们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础。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他认为,“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形态多样、存续状况复杂,保护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及时总结经验、广泛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对探索建立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规律、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指导保护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方法研究,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整理、出版等活动。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保护实践相结合,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能得到不断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我国唯一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工作机构,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并已取得国内外业界高度认可的丰硕成果。这次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命名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旨在倡导和鼓励传承人在努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同时,将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现状、价值以及在保护与传承中获得的宝贵经验、有价值的保护方式方法等等予以总结概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有机结合。命名‘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引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在命名暨颁牌仪式上致辞。他首先向参加仪式的全体人员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向命名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的四位传承人和四家单位表示热烈祝贺。他说,近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和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绩。通过我国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创造性实践,已形成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经验”。其中一点,就是我们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理论总结和学术建设,尤其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密切结合。在这方面,一些专业理论研究工作者已出版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一些优秀的传承人,在全力做好自己所掌握项目的传承、保护工作的同时,还努力对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现状,它的渊源、特性、价值,保护的方式、方法,以及该项目所面临的困难、问题等等,加以理论性的总结和研究探讨,努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论认识的水平,以求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其中有一些传承人在这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这是十分可贵的现象。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密切结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已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中首批遴选出四个保护成效好,具备一定研究能力并已推出初步成果的部级项目传承单位,命名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领域倡导理论联系实际,从保护实践中总结经验,概括理论,并运用从实践中总结的理论更好地指导保护实践。无疑,推动以传承人为主体的理论总结,对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董伟、王文章、马文辉、高显莉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传承人颁牌。

苏绣艺术创新中心主任 、艺术总监张美芳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她创立的苏绣艺术创新中心由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所倡导并为之题辞:“苏绣创新、能生万象”。中心汇聚苏绣技艺人员,综合运用刺绣针法、技法,在研制刺绣精品方面,选择文化品位高、艺术内涵丰富的作品进行研制,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会,获得社会各界高度评价。著名画家吴冠中、常沙娜分别给该中心签署使用作品授权书。中心在精心研制苏绣精品的同时,十分重视积聚自身内在文化、艺术底蕴,认真学习苏绣历史、传统技艺及历代苏绣艺人的刺绣精华,从研究他们刺绣代表作品中,总结其刺绣技艺时代特征,在不断吸收营养基础上提升自己,在继承传统刺绣技艺的同时,融入今天的思考与创意,为静态的刺绣针法、技法,不断赋予动态的艺术生命。张美芳及其苏绣艺术创新中心创作的苏绣艺术精品,屡获国内国际各种奖项,或被国内外重要文化机构收藏。由她撰写的多篇苏绣研究论文,曾在有关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国内学术论坛发表,引起人们关注。

吴元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7年荣获“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2012年荣获“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他于1996年创建的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是我国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产、经营为一体的蓝印花布专业艺术馆。开馆以来,坚持以宣传民间艺术、继承传统工艺为宗旨,以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研究传承民间工艺为己任,竭尽全力弘扬和传承民间传统蓝印花布,整理收藏明清以来实物及图片资料近两万件,保存着大量优秀传统民间印染制品,出版《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纹样卷、《刮浆印染之魂——中国蓝印花布》、《蓝印花布》、《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等专著及论文,赴海内外展览三十多次,接待中外宾客五十多万人次。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先后设立了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基地(传习所)、蓝印花布研究所及蓝印花布生产性保护销售中心。他还在多所高校开设蓝印花布研究中心及相关课程,培养传承人才,传播蓝印花布技艺。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苗长强,在继承父亲苗锡锦制作技艺基础上,不断搜集与考察钧瓷传统艺术,搜集古钧标本三万多片,深度挖掘古往今来的钧瓷制作技艺。将钧釉研究上升至科学层面,在钧瓷烧成工艺逐渐采用新型工艺的情况下,一直传承着钧瓷老泥质、老釉色制作工艺,其作品从内到外散发出一种钧瓷原始的古风神韵,并主持钧瓷新釉色的开发和新造型的设计,使钧瓷的造型以及釉色更显恢弘大气。其作品打破“钧不过尺”传统理念,其大型方体钧瓷作品的制作及传统釉色研制,受到专家一致好评。苗长强大胆创新制作出的《世纪雄风》被昆明世博园中国馆永久珍藏;
一米见方方体钧瓷《长城鼎》陈列八达岭长城。成功恢复柴烧钧瓷、复制宋钧官窑天青、月白、葡萄紫等名贵釉色,破解钧釉中蚯蚓走泥纹制作奥秘。他在钧瓷制作方面取得突出个人成就,许多作品获得部级评比金、银奖,一些作品为国际及国内一些重要文化机构所收藏,并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友人。他将自己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以及《唐花瓷釉体分相原理》;
并参与《钧瓷志》的编辑,任《钧瓷赞歌》副主编,《中国钧窑考》主编。

林友华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莆田木雕的重要传承人。其作品多次获部级大奖,作品《宝塔》获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第九届中国民间工艺· 山花奖;
《十大圣人· 十大谋士》、《十大才子· 十大才女》、《和谐盛世》三连冠获得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 特别金奖”。由他担任董事长的福建省仙作古典艺术家具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仙作古典艺术家具传承、创意、研发、生产的机构,主要目的在于传承和保护仙作古典艺术家具传统制作技艺。作为仙作古典艺术家具保护的项目,有仙作古典艺术家具的图案;
仙作古典艺术家具的刀具;
仙作古典艺术家具的雕技(包括薄浮雕、镂空雕、圆雕、半圆雕、透空双面雕、锯空雕、圆木浮雕、半雕、满地雕、阴雕、树根雕);
仙作古典艺术家具的榫卯,榫卯的构造有明榫(出榫)、暗榫(半榫)、长短榫、夹头榫、插肩榫、棕角榫、格角榫、格肩榫、套榫(闷榫)、燕尾榫、穿带榫、双夹榫、楔钉榫等;
仙作古典艺术家具的镶嵌等。

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命名、设立 “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创举,对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艺术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开展“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制定了《天大附小“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局的有关要求,XX年2月我们制定了《天大附小“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我们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实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主要措施、实施步骤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方案》要求从XX年4月—2008年9月开展阶段,面对全校同学开展工作。

   2、健全了管理体系,强化了目标管理

   实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是学校体育、艺术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全面推进“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工作的全面实施,我校自XX年开始把“项目”纳入到各班目标考核中,这一措施有力的促进了工作的开展,各班和全体教师都把“2+1项目”做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总体做到了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要求、有措施,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分工负责,把责任落实到人。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实施“2+1项目”是以提高体育、艺术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先导的,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我市全面实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的关键,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加大体育、艺术教育师资的建设力度:一是提高教师认识水平的;
二是强化业务能力培训,努力提高体育、艺术教师的文化、业务素质;
三发挥教育科研先导作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专项2+1项目教育科研活动。

   二、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通过实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特别是把实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与学校体育、艺术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与广泛深入的开展课外文体活动结合起来,有力的促进了全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各位老师和广大同学对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认识

   自实施“2+1项目”以来,我们通过宣传、组织培训,督导检查等措施,不仅促进了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而且提高广大教师对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认识,转变了观念,切实把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寓教育于“项目”之中,使每名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体育、艺术教育。

   2、增加了投入,改善了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硬件建设

   为促进我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全面实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我校增加了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投入,购置或自制体育、艺术器材,组织体育、艺术活动的经费达 元,目前基本达到开展活动的硬件要求

   3、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

   几个月来,我们充分2+1工程这一有力契机,努力造就一支合格的体音美教师队伍,在区里教研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有计划的体音美教师培训工作,校内培训体音美教师10余次。为全面开展“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4、积极开展课外文体活动

   实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课堂教学是基础,广泛开展课外、校外体育艺术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在开足、开齐、上好体育、音乐、美术课的同时,以体育学科和课外活动为突破口,带动学校艺术学科课外活动的开展,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课外文体活动新局面,我学校共有常年坚持训练的体育运动队、艺术团(队)3个,各种兴趣小组10余个。并且在不久前在区运动会和艺术比赛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5.学生的参与率大幅度提高。

   自开展2+1工程以来,学生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纷纷选择了自己或喜欢或擅长的项目,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处处可以看到学生刻度练习的身影,可以体验到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各班都涌现出了几个“特长生”在协助老师,使班级水平共同上台阶。

   以上是我校“2+1项目”开展以来的总结,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许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继续努力,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扎实做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工作,把我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再推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