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工作总结 >

2023年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五篇】

时间:2023-07-07 15:40:09 来源:晨阳文秘网

为适应城市社会建设发展的要求,上海市从2005年起对社区党组织结构进行改革,探索构建区域性大党建体制和机制。在构建区域性党建组织网络中,居民区党建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上海市青浦区夏阳社区党工委对居民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五篇】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居民区党组织;
“一部三站”组织结构;
科学性探析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1)10-0049-03

为适应城市社会建设发展的要求,上海市从2005年起对社区党组织结构进行改革,探索构建区域性大党建体制和机制。在构建区域性党建组织网络中,居民区党建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上海市青浦区夏阳社区党工委对居民区党组织设置进行了改革,形成“一部三站”的组织结构。这种覆盖于基层社区的全新组织架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变化趋势,探索执政党在新形势下整合基层社会、扩大政治基础新的组织形式。本文从分析居民区党组织“一部三站”组织结构的运行机制及适应性特征入手,探索构建区域性大党建组织结构的科学性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规律性。

一、居民区党组织“一部三站”结构的解析

居民区是城市社区的最基本单元,是执政党基层建设的落脚点。它集聚了各种社会成员和各种社会新组织,也是社会各种矛盾集中的地方。这就要求共产党组织网络必须扎根居民区,建立起一个能斡旋关系、调和矛盾、平衡利益、引领社会的组织体系,顺应社区治理的方向。据此,上海青浦区夏阳社区党工委对居民区党组织结构进行了“一部三站”的改革探索。“一部”即居民区党总支或党支部在推进党建工作中发挥专职功能和主要作用。在其直接领导和协调下,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在职党员三个党建工作站和三个党建工作联络小组分工协作,共建共享,形成上下相通、左右联动、优势互补的社区党建工作新的组织网络体系。

(一)组织设置。“一部三站”突破单位党建的局限,按照社区组织的性质和党员居住分布的情况,把所有居民区内的党组织和党员分成“四个组织板块”,即居民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居住在社区的在职党员党组织。

(二)组织层次。“一部三站”把居民区四个板块的党组织按照三级组织网络进行设置:第一级为居民区党总支;
第二级为党总支下属的若干个居民区党支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联络站、驻区单位党建工作合作站、在职党员活动站;
第三级为党支部、联络站、合作站、活动站下属的党小组、联络小组、合作小组、活动小组。

(三)领导关系。明确居民区党组织在社区党建中的主要职责和领导作用,其他板块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实行“双重管理”,即除受单位党组织领导和管理外,在社区建设中受居民区党总支或党支部的领导和管理。

(四)党组织成员构成。增强居民区党组织成员力量,吸纳各板块党组织中的领导或党员积极分子进入居民区党组织的领导层。规定居民区党组织班子可由居民区委员会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党总支成员由四个板块的组织推荐或选举后报社区党工委任命,党总支书记由居委会专职干部兼任,总支委员一般兼任下属居民区党支部、党建工作合作站和活动站的书记或站长。居民区党总支成员要负责若干个党支部、联络站、合作站、活动站或党小组。

(五)工作职责。围绕社区建设的各方面任务,对各个板块党组织提出规范性要求,并通过搭建党建资源平台、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转变党组织在社区工作中的领导方式和组织方式。

二、居民区党组织“一部三站”结构的适应性辨析

“一部三站”的组织制度,打破了传统单位党建的局限性,做实了区域性党建组织格局,适应了社区建设发展的要求,具有以下适应性特征:

(一)理顺了居民区内各类组织的关系。青浦区夏阳社区是一个新兴城市化社区。由于城市化发展历史较短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两大特征:一是社会结构多样化。社区内既集聚着115家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单位,又活跃着872个“两新”组织;
既建有不少高档小区,居住着公务员、白领、私人企业主,又有尚未进入城市化的8个农村村级组织,2个处在城市化边缘地带的村居混合小区和征地农民居住区,聚集着不少困难群体。二是党的组织资源多样化。社区内共有62个党组织,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有9个,党员216名,其政治、经济和党务资源基本上是在单位内运作。“两新”组织党组织共31个,党员192名,这些党组织流动党员多,组织活动非常规化,且与社区内其他党组织联系甚少;
居民区党组织14个,党员1086名,多为60岁以上的离退休老党员。农村村级党组织8个,党员525名,农村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年轻党员发展困难。

以居民区为基础的“一部三站”的组织体系,使各类党组织关系联结起来,形成了统一领导,相互帮助,扬长避短,有效互动的组织体制。首先,在“一部三站”的组织体制下,社区内各类党组织实现双重管理。这种双重管理模式赋予了居民区党总支协调各方的职能,强化了社区党组织对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使其在社区内协调、整合各种资源有了制度保障,有利于社区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其次,居民区党总支和党支部组织成员实现交叉、混搭,既有居民区专职干部,又吸纳了“两新”组织、驻区单位党员干部和社区在职党员积极分子,使其在构成上具有广泛性、社会性和代表性。再次,“一部三站”的组织结构还克服了行政科层制的局限。在这个体系中,总支委员一般兼任下属居民区党支部、活动站、合作站的负责人,每个总支成员都要负责若干个党支部、联络站、合作站、活动站或活动小组,从制度上保证党的工作落脚到社区,扎根在基层。更为重要的是,其摆脱了传统党组织行政化、官僚化及科层制的模式,使党的活动方式是在网络化的社会工作机制下展开。

(二)提升了社区(街道)党工委组织领导社区工作的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基层社会实行社区制,社区治理实行自治制,这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这个趋势下,社区党组织如何领导社会,如何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是一个新的课题。一方面,社区党工委要顺应社会自治发展的趋势,转变党的工作方式,由单一的行政方式转变到服务社区上来,转变到运用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和公共利益等行为上来,转变到支持和引导社区自治上来;
另一方面,又要建立起党领导基层社会的组织渠道,能及时顺畅地把党的主导思想、中心任务传达到基层,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以实现政党政治的社会化。

居民区“一部三站”的组织制度,首先转变了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引领社区自治的工作方式。它紧紧围绕社区建设这一中心任务,明确了各层次党组织在社区工作中的职责。其次,“一部三站”组织结构还突出了社区党工委统揽全局、领导社区的工作要求。在干部制度上,强化社区党工委的主要管理职责。居民区党总支成员由组织推荐或选举后报社区党工委任命,增强了社区党工委对社区工作的领导权威性,有利于在党的组织系统内实现政令畅通。在组织结构上,力推党的组织与政府的行政管理、与居委会的社区自治有机结合。由居民选举产生的居委会的专职干部兼任党总支书记,党总支委员兼任下属居民区党支部,或者兼任第三级工作合作站和活动站的书记或站长。而合作站和工作站扎根在居民区,在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等领域直接参与社区自治,使社区生活到处留下党组织的影响力。再次,“一部三站”的组织体系强化了党的基层组织整合社会的能力与能量。从横向看,把社区内的所有组织和各类成员按属性、管理方式和组织性质分成了四个板块,并建立相应的党组织,使党组织的设置向“两新”组织延伸,向社区党员延伸,党的组织建设覆盖了社区内的各个领域。从纵向看,“一部三站”的组织结构,通过三级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居民区党支部作为社区最基层一级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并把各个板块的党组织联结起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合力融入到社区,共同推进党的中心任务的完成。与此同时,通过创新的工作机制,如“四个板块”的工作例会制、居民区重大事项决策咨询制度、居民区党建和居民区事务报告制、在职党员议事制等,形成了各类党组织的协同功能。

三、构建区域性大党建组织结构的科学性分析

按照社会学理论,组织结构就是组织中正式确定的,使组织任务得以分解、组合与协调的职权框架体系,即横向的部门联系与纵向的层次间的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结构在整个党的组织制度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它上联着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下决定着党领导社会,组织社会的效率与效果,因此党的基层组织结构的科学性是党的战斗力、领导力的重要表现。从居民区“一部三站”组织结构创新实践中,我们获得两点启示:

(一)网格化的组织结构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社会结构变化和社区治理发展的趋势,突破传统的单位党建的局限性,形成面向社区建设的新的组织网络,这是构建区域性大党建的重要目标。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党组织的资源优势更多地体现在单位组织内部,各层次,各类型的党组织处在垂直隶属的整合体系之中。由于各单位组织之间是相对封闭的,同一区域内的党的基层党组织往往彼此隔绝。改革开放以后,高度集中的党政权力结构开始分化,一方面,经济社会事务的权力放开了,企事业单位逐步脱离上级部门主管,变得相对独立,“条”的性质淡化了。另一方面,随着单位制逐步解体,“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人”,人们越来越多地靠市场和社区来解决生产和生活需求。同时,大量的社会矛盾集聚在社区,大量的新社会组织活跃在社区,社区建设成为执政党联系群众,夯实社会政治基础新的重要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党组织要拓展社会工作新空间,深化群众工作的新领域,就要向社区延伸。在机构设置上既要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模式,形成左右联动、互相配合的关系,又能在党的中心工作上统一领导,上下沟通,体现党对社区建设政治上的领导、思想上的引导和组织上的指导,体现政府对社区建设的管理与治理的网络化组织体系。

在这个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中,基层党组织体系不只是金字塔式的垂直一元化的领导,而是扁平式、互动式关系,党的社会工作不完全是在等级制、科层制下来运转,而是在水平面网状结构上展开。这种运转方式适应了社区结构、生活方式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也适应执政党在社区治理中政治功能转化的要求。在网络化的组织体系中,政党内部的各个机构、基层组织和每个党员都是相互平等而又相互联系配合的工作关系,这有利于信息的传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对基层社会的反映速度和处理突发事件的适应力;
有利于消除党员地位的差别,促进党内政治平等,增强党内凝聚力,激发每个党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党内民主的实现。

(二)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是做实区域性大党建的关键。如果说网络化的组织体系是构建区域性大党建的基本框架,那么体制机制的建设则是激活这个网格各个“结点”,使各个“结点”围绕组织特定的目标自主运行,实现信息共享无障碍沟通,形成党的组织覆盖和社会工作覆盖统一的关键。

体制建设就是按照社区建设的要求,建立适应性的组织结构和权责划分、运行方式和管理规定等。在党的基层组织外部,要有一套能把党的方针政策、中心任务贯彻到基层社会,同时又能快速反馈基层社会各种矛盾到党和政府的上层机构,从而化解基层社会各种矛盾的领导制度和工作责任制,探索出一套适应社区治理规律,各类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深入社区了解民情民意,做好政治思想工作,调解社会矛盾的工作制度。如党组织参与社区事务的议事制度,党组织、党代表、党员干部联系社区群众的工作制度等等;
在党的基层组织内部,要建立起能把社区内各类组织资源联系起来,形成合力的运行体制和党员管理体制,如社区党建协调联系制度、驻区单位党组织社区工作的责任制、党员志愿者工作制度等等。

机制建设就是指区域性党建网络中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区域性党建突破了单位党建局限,它是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党组织的联合行动,同时它又要面对各种社会矛盾、阶层、社区事务。因此,追求组织协同,构建动态适应性的组织机制,才能把各类党组织、各种社会资源组织起来,使他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发挥特定的功能和作用,才能最有效地协调基层社会各种利益关系,最大化地整合基层社会各种资源,为实现各阶段党的中心任务服务。这个运行机制包括党组织之间的力量整合机制,如驻区单位党组织联席会议、社区党建工作例会;
也包括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工作机制,党组织与社区结对共建机制,社区党建的指导、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党员志愿者登记制度,党员干部、党代表社区接访制和参与社区事务决策、听证、协调会议机制,社区民情收集反馈机制等等,使基层党组织面向社区发挥服务功能,进入自主自觉运转的状态。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层党建;
区域化党建;
资源统筹;
党建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2-0036-04

2004年10月,中组部首次提出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的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传统“单位制党建”与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之间的不适应所进行的基层党建模式的新探索。区域化党建,其关键在于连线成面,把不同属性的、管道式的单位党建落在区域的平面上,打破单位自立门户的壁垒,在辖区内形成互帮互助、共驻共建的家园式关系。要落实区域化党建的工作目标,街道党工委应树立加强统筹、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创新服务的工作理念,扩大区域化党建的覆盖面,增强党建的生机活力。

一、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

区域化党建是我们党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对条块之间、体制内外的党建资源进行横向重组的一项重大工程,旨在构建“大党建”格局,提高党建工作的整体效应,以实现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区域化党建应把握以下原则:

1.街道引领、组织保障原则。作为属地管理的关键一环,街道党工委在区域化党建中应发挥核心和引领的作用。通过有效调度,使该区域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小微企业、学校、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及在其中建立起来的党组织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区域内党建工作中来。做好区域化党建工作,首先要有坚强的组织保障,采取适合区域实际的运行模式来构建组织运行体系。

以北京市西城区牛街街道为例。街道辖区面积1.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4万人,其中回族人口1.2万人,是北京市最具民族特色的街道之一。辖区内有水利部、监察部、华北电网有限公司等150余家中央单位和90余家市属单位。街道党工委现有社区党委10个、党支部56个、党小组116个,在册党员2772人。

为了让区域化党建工作有可靠的组织保证,街道党工委积极研究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目前街道在区域化党建运行模式上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街道层面,成立社会工作党委,通过整合辖区党建资源,打通“单位党建”和“区域党建”的界限,构建起区域性的党建联盟,强化街道党工委的统筹作用,加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组织协调、对“两新”党组织的领导和对辖区内党员的教育管理;
另一类是社区层面,成立社区大党委,发挥总体谋划与协调的作用。把社区单位党组织纳入大党委机构中,通过章程,明确责任、义务、权利,采取大党委联席会的形式,实现共商共建。

2.统筹资源、服务群众原则。区域化党建的效果在于统筹优质资源、服务地区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工作中要努力提高区域内组织资源的整合能力,将隶属于不同系统的党组织的优势整合起来,对各类在职的、离退休的、流动的、工作于不同性质组织中的党员进行有效引导与协调,做好资源储备及合理调度工作,为地区发展建设服务。

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始终加强党建服务与公共服务的统筹,构建区域化服务格局。街道党工委、社区各党委发挥议事协调功能,搭建地区单位与社区的沟通平台,挖掘辖区资源,不断在服务居民上做出新的尝试。辖区单位党组织在活动场所、活动设备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持已成常B。特别是2014年以来,结合中央提出的深入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在市、区动员下,在职党员踊跃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截至2015年底,共有65个驻街单位、2298名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牛街街道以此为契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完善街道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和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

3.共同参与、促进发展原则。党的建设必须与辖区建设紧密结合,关注地区工作中不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获得发展的方法和途径。这需要广泛吸纳地区单位党组织和群众的意见、建议,群策群力共同为辖区建设努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活力正在于调动辖区单位的参与热情,共同投入地区建设。

为此,街道党工委领导及工作人员坚持定期走访单位,详细了解对区域发展的需求,征集各方意见。每年召开区域化党建工作年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研究问题。社区层面,发挥社区大党委作用,共同研究社区重点工作、区域化建设服务项目、重大资金使用等,强化各类资源的共驻共享。

4.凝聚人心、巩固基础原则。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看,越是长期执政,越需要巩固人心基础。共产党员不同于普通群众,必须发挥先锋和表率作用。只有党组织和党员以实际行动服务群众,才能赢得百姓对共产党的认可,树立党在人民心中的光辉形象。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发挥驻区单位优势,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展现共产党员风采,可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达到巩固和扩大党执政根基的效果,同时促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因此,街道党工委动员在册党员亮身份,发动区域内党组织及党员广泛开展志愿活动。各社区党委也积极发动地区单位党组织,携手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展示党员的先锋作用,受到居民的肯定。

二、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

本着以上原则,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牛街街道党工委已创建了较为完善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2015年初,街道党工委推出“牛街街道党员爱心储蓄银行”创新项目,使区域化党建工作更为系统、科学,达到新的高度。

1.项目基本情况。党建创新项目是通过项目化的手段和创新的思想,解决现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目前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项目设计之初,街道党工委拟重点解决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党组织和党员在辖区建设中作用发挥不到位的问题。目前在街道还存在少量“潜伏党员”,即把自己混同群众,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党员志愿者队伍不统一、特色优势无渠道满足的问题。过去的志愿服务多为零散的、自发的、活动式的、技术含量较低的,有些单位反映,社区志愿活动缺乏长期规划,导致自己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没有系统性;
有些党员表示,自己有专业特长,但总在从事清理环境等志愿活动,没有体现出自身价值。三是区域内党组织和党员沟通交流不畅问题。开展活动还需要工作人员上门或电话通知,再层层传达到党员,缺少一个全体党员能同时获取信息的高效互动平台。

第二,创新项目的起源及目标定位。针对以上问题,街道党工委在总结社区试点项目成果的基础上,推出“牛街街道党员爱心储蓄银行”创新项目。此项目获批为市、区两级党建创新项目,得到两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资金支持。街道党工委把项目目标定为: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合理有效统筹区域资源,建立一支优秀的、有影响力的党员志愿者队伍,健全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打造一个功能多样的活动阵地,搭建一个便捷高效、群众满意的服务平台,通过个性化服务最大化地实现人力物力资源的共享,全面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

第三,项目实施及取得效果。2015年6月,“牛街街道党员爱心储蓄银行”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创造性地采取模拟银行的运营模式,以储存志愿服务时长为基础,志愿服务供需匹配为内容,激励回馈为手段,资源共享为目标,将“互联网+”的信息化理念与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相结合。经过一年的实践,项目已经取得明显效果,主要体现在:参与地区共建的单位增多、街道党工委搭建单位与社区供需对接的“桥梁”作用凸显、区域内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受到群众认可、区域内不同属性的党组织联系交流更为紧密。

2.项目创新亮点分析。党建工作科学化,需要有创新的思想,打破原有传统的工作模式。因此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街道党工委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

第一,外包式运作模式,引入专业力量辅助党建工作。目前,外包式运作模式被广泛运用于政府服务中,但在党建工作中还比较少见。针对这一党建创新项目,街道党工委尝试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公开招投标引入专业社工力量,实施项目化运作。街道与社会组织共同研究制定项目运行方案、操作规范等,让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定期邀请专家参与项目研讨,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的同时,提升项目决策的科学性。这样一方面把街道工作人员从项目具体操作层面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又保证了项目实施的专业性。

第二,应用信息化技术,搭建党员交流参与的高效平台。在“互联网+”技术被各领域广泛应用的今天,党建工作也应突破以往的交流模式,建设更高效的沟通互动平台。街道党工委立足实际,建设020(线上线下)服务管理平台,把“互联网+”的理念与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结合,形成党员全方位管理交流的新模式。以“牛街党员e家”微信公众号为平台,集宣传教育、动态交流、活动、在线报到等功能于一体,便于党员随时了解地区动向,及时参与志愿活动。通过这个网络平台,街道党工委不但为广大党员提供了便捷的管理服务、实现了信息共享,还为今后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随着应用的扩大,网上党建功能仍在不断完善。

第三,对接普遍性需求,通过党员服务实现群众受益。党员志愿服务不应流于形式,而要真正发挥作用。这首先要了解群众的切实需求,再对接辖区党组织、党员志愿者能够提供的服务,才能供需匹配,既让群众满意,又有效调动党员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为此,街道党工委以多种形式开展需求及意愿调查,建立群众需求库、党员供给库和单位回馈资源库三个数据库,即在地区群众中获取他们的服务需求,在党员志愿者中获取他们的服务意向,在驻区企业中获取对志愿者进行激励回馈的参与意愿。由党工委进行统筹分析,多维度了解当前群众急需、党组织可提供的服务。

第四,规范化管理模式,整合培育党员志愿者队伍。项目管理需要规范化的制度保障。通过系统地管理和实施,加强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统一设计调度,将志愿服务规范化、集中化。一方面,根据居民需求建立不同服务方向的党员专业志愿者队伍,让党员发挥特长,在服务地区发展中体现自身价值;
另一方面,通过科学评价志愿服务成果,在地区广大党员中启动爱心储蓄银行志愿服务积分,推行回馈激励机制。不但调动了党员志愿服务的热情,还培育出多支社区社会组织。同时,邀请辖区单位参与回馈体系,为党员志愿者提供奖励。这种联建共建的方式,拓宽了区域化服务渠道,解决了居民的实际问题,激励了党员的志愿行动。

第五,统筹资源共享,发挥辖区单位党组织作用。街道辖区内单位众多,属性千差万别,需要在了解单位资源的情况下,统筹安排,才能发挥辖区党组织的作用。街道党工委在项目实施中,设计出切合驻地单位优势的特色服务,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的特长,并打造出在职党员服务群众的品牌队伍。如:牛街派出所的党员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平安E警”服务、西城区第二图书馆的党员志愿者的“青少年伴读”服务等,都充分体现出行业优势和专业化的特点,真正达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效果。同r,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党组织的热情,并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地区建设和服务。

三、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举措

通过多年的区域化党建工作和党建创新项目的实施,对做好区域化党建工作有如下思考。

1.做好区域化党建工作,必须发挥街道党工委的核心作用。街道党工委作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领导核心,决定了区域化党建的发展走向和推进力度。因此,发挥街道党工委的职能作用,对于推进区域化党建至关重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首先,要求街道党工委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党建工作新模式。在区域内,无论是单位还是群众都有被服务的需求和交往的需要,只有打破条块局限,才能实现互融互通、共驻共享,而这项工作只有街道合理统筹才能完成。其次,要树立全局观,把区域化党建工作纳入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发挥党组织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中的领导作用。以党的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整合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第三,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发动更多的党组织和党员加入到区域化党建和社会服务中来,提高共建主动性,扩大吸引力和影响力。

2.做好区域化党建工作,必须创新基层党建的工作手段。党的十报告指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是对当前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必须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措施。做到创新,必须解放思想提升能力,这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例如,在“爱心储蓄银行”项目的实施中,街道党工委采取的“爱心储蓄”、“志愿服务拍卖”、积分回馈等形式,尽管在以往的党建工作中没有,但得到了党员、群众的认同和积极响应。类似这种有利于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影响力、有利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创新举措,应鼓励大胆尝试、及时总结推广。

3.做好区域化党建工作,必须紧跟群众需求做好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直是我们党的鲜明旗帜。区域化党建要有活力,要为群众所接受,必须以群众最关心、最渴望解决的问题为抓手,通过党建与民生的深度融合,使各级、各类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改善民生、固本强基、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先锋引领作用。要让服务群众取得实效,就要以群众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为群众提供多样化、多元化、精细化服务。目前,党组织服务群众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主观性、片面性、物质性等问题。要改善现状,就要努力对接需求与供应的关系,调动更多的辖区社会资源来提供服务,满足不同服务对象需求,为基层群众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服务,让群众最大限度满意。

4.做好区域化h建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工作的长效机制。实践表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工作责任是基础,健全工作机制是关键。这既是扎实推进工作的需要,也是落实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应从最初的“运动式参与”向“制度式管理”转变,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在党员志愿服务上,应改变过去零散的、自发的党员志愿者服务模式,将党员志愿服务规范化、集中化,制定统一的服务规范,建立长期有效发挥作用的党员骨干队伍。同时,既要做到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又要做到执行落实好的工作制度,建立党建工作科学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持续开展。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摘要〕 动态调节的统筹城乡党建运行模型立足于城乡一体的区域发展背景,以党员服务中心平台、信息化资源平台构成两大基础,以“时间轴”、“空间轴”和“结构轴”三个轴心构成互联的动态轴线,形成多元互动的三维立体模型,组成柔性好、响应快、信息共享、运行效率高的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创新体系。

〔关键词〕 统筹城乡党建,运行模型,党员服务中心,信息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2-0053-04

一、引言

统筹城乡党建工作,在党的建设科学化背景下,必须着眼于机制模型的合理构建,实现城乡党建工作的动态调节、科学开放、有序发展。建构动态调节的统筹城乡党建运行模型的意义在于,将以往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形成的基层组织内部分散的功能实现重组,从而产生协同效应,使组织功能获得价值增值,远远超出各基层组织的功能之和。

为此,在对苏南地区统筹城乡党建工作实践考察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建构“两平台三轴心三维立体模型”。这一运行模型的设计思想是应用组织创新理论和系统论思想,立足于城乡基层党组织的协调发展,完善以党员服务中心、党员志愿者为基本形式的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的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载体,健全均匀分布的城乡党内基本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城乡党建基本服务均等化。运行模型的结构主体以党员服务中心平台、信息化资源平台构成两大平台基础,由“时间轴”、“空间轴”、“结构轴”三个轴心构成互联的动态轴线,形成包含“时间+空间”、“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等多元互动的三维立体模型(见图1)。

二、建设以区域融合为纽带的党员服务中心平台

建设以区域融合为纽带的党员服务中心平台,要顺应党员就业多样化和分布结构变动的趋势,体现在组织阵地上要均衡布局,对城乡基层组织的服务要素进行合理分配和更新,通过整合党建场所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等,建立开放、有效聚集、高度协作的党建服务共享平台。完善为民办事服务制度,为城乡党员群众提供全方位、系统化服务。

(一)明确设置原则与组织架构。党员服务中心的设置原则应为三级统筹、二级设置,即按照城乡统筹基层党建的思路,由县(市)、区党委牵头统筹规划,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二级分别建立党建资源集中统筹、党建功能深度融合的基层党建服务实体。在组织架构上,乡镇(街道)一级的党员服务中心与社区服务中心并列于乡镇(街道)党(工)委之下,两者互相协作,全面负责辖区党务工作,村(社区)一级的党员服务中心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地级市和县(市)、区管理层次上,则没有必要设置党员服务中心,而应该通过建立党建指导中心的方式,对区域党的建设开展工作指导和咨询、调研、规划等,从而形成优势互补、互联互通的县(市)、区咨询指导,乡镇(街道)、村(社区)一线服务的覆盖城乡基层组织的四级网络体系。

(二)整合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按照整合资源、重心下移、服务前移的要求,根据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要求,在硬件建设上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在村(社区)建设中可以依托党员活动室、文化室等现有的办公用房资源,加强党员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并采取与社区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联建的方式,在共同的平台上落实行政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事务经办职能,从而实现城乡服务平台对接。在产业园区等外资企业、“两新”组织集中的区域,可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红色驿站”、“阳光家园”等,服务周边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群众。针对部分村(社区)因规划、用地、资金等原因建设党员服务中心存在一定的难度,县(市)、区委应加强统筹,有重点地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

(三)形成具有辐射力的服务功能。要围绕党员服务中心形成三项规范制度和四方面的服务功能,即建立党员教育培训、党员志愿者服务、党员扶贫帮困等制度,形成辐射党员、党组织、辖区单位、辖区群众的四大服务功能。在运行方式上由基层党组织牵头,以党员志愿者为主体,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形成“党员为骨干,群众和辖区单位主动融入”的长效机制。日常运行中要做到管理规范,活动规范。在农村要进一步借鉴城市社区管理经验,积极探索农村党员服务中心的扁平化管理,推行一人多岗、一岗多责、内外结合、分片包干、信息共享、责任到人的工作方式,逐步实现“一口受理、一网协同”的工作格局,努力提高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建设以电子党务系统为基础的高效率信息化资源平台

建设以电子党务系统为基础的高效率信息化资源平台,要以信息化为纽带,以电子党务系统为基础,依托远程教育网络,搭建数字化网络平台,以党员学习教育正常化、规范化为目标,建立城乡党员管理、教育、信息服务共享体系,形成城乡党员和流动党员共用的数字学习平台。

(一)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战略和利用的差别,促进城乡要素互动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效率。要以村(社区)党组织为主体,整合远程教育、公共信息等网络和服务资源,进一步加快党建信息化工程建设步伐,使各地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尽快在同一管理平台上实现工作对接和更高层次上的工作统筹。

(二)推广应用电子党务系统。转变党建工作与管理方式,建设城乡统筹的高效率党建模式,离不开电子党务的广泛应用。要以农村基层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广和应用网上办公服务系统,提高面向基层服务的能力和工作效率。实施电子党务“上网工程”和“入村、入户工程”,使组织关系转接、过组织生活、交纳党费等以往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完成的项目,都可以在网上轻松实现。整合各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源,加强对流动党员的信息采集和管理,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信息数据库。为流动党员探索建立“网上党支部”,建起相伴相随的“家”。在完善覆盖城乡电子党务系统的同时,还要为农村基层组织量身打造“村务管理系统”,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公共服务平台。

(三)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实现城乡党员学习教育的多样化选择和经常化实施途径,满足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大批量、个性化和效益化的要求,引导城乡各级党组织开放党务、政务、教学课件、市场、科技等各类信息,促进党建信息城乡共享、党建工作区域互动。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按照资源整合的原则,同步建设城乡一体的为农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门户网站,开发各类实用信息资源,建立涉农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机制。探索出一条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律的“党政联动、市场主体、整合资源、互利共赢”的农村信息化模式。

四、基于“时间轴”的统筹要素建设

基于“时间轴”的统筹要素建设,其重点主要立足于过去和现在、现在和将来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目标设定及其阶段战略,同时需充分考虑如何处理好建设进程中的动态发展关系,针对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为处于不同发展状态的党组织提供不同的支持措施。

(一)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处理好过去时和现在进行时的关系。构建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新格局,决不是否定以往的党建工作,更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改革创新与继承传统相结合。要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条件下,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不适应、不符合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的思路和做法进行改革,对基层党建工作发展模式与基层组织结构、活动方式、领导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要以我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坚持把构建新格局与发扬好传统、好经验、好做法结合起来。

(二)阶段目标与终极目标――处理好现在进行时和将来时的关系。构建一体化新格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有近期和远期、局部和整体相结合的总体目标规划,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调整统筹发展的内容。其发展目标体系可以定位于一个终极目标、三个阶段性目标的框架。一个终极目标就是激发和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组织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三个阶段性目标,一是以城带乡阶段,目标是确立形成以城带乡帮扶机制,全面提升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二是互动相融阶段,目标是确立起城乡协调、双向互惠的机制,进一步提升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
三是一体化新格局阶段,确立起全面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机制,持久发挥城乡基层党建统筹发展的功用。要处理好规划长远与抓好当前的关系,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着力抓好各项实施工作。

(三)先进引领与循序渐进――处理好建设进程中的动态发展关系。构建一体化新格局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实践过程,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基层组织不能搞“一刀切”。应当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党建工作基础,加强分类指导,通过构建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为处于不同状态的基层党组织提供不同的支持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按照“先进引领、示范带动、重点建设、整体提升”的思路,一是为处于率先发展状态的基层党组织打造先进引领平台,努力培育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发挥先进典型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是为处于落后涣散状态的基层党组织打造整治发展平台,通过城乡结对帮扶、强村带弱村等方式,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
三是为资源匮乏状态的基层党组织打造资源集聚平台,加强城乡党组织对接沟通,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
四是为处于萌生发展状态的“两新”组织打造规范组建平台,创新组建方式和管理模式,创新活动载体;
五是为处于“流动”变化状态的流动党员打造流动党员服务平台,着力构建城乡互动、异地互联、实时动态的党员管理机制。

五、基于“空间轴”的统筹要素建设

基于“空间轴”的统筹要素建设,主要应从规划城乡党建工作的空间分布方式、构建区域党建的空间辐射网络体系及其联动运行机制的推进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发展空间,科学规划基层党建工作的空间分布方式。当前城乡党建工作的区域性空间内部面临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从党员个体的角度来看,党员的流动性大大增加,存在着大量“流动党员”和“隐性党员”;
二是从组织群体的角度来看,由于大量涌现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使原有的党组织体系对区域内基层组织的覆盖出现了“空白”和“空档”。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发展空间,要立足区域发展全局,切实规划好具有科学合理的空间梯度分布结构的城乡基层党建网络。城市基层党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的扶持和服务,着力帮助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基础服务设施薄弱、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要充分利用农村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环境,为城乡基层党员干部的培养成长提供锻炼发展的空间,积极引导和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协调发展,形成相互呼应、有序布局、开放联动的城乡基层党建空间结构体系。

(二)确立“区域大党建”理念,打造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空间辐射网络。从各地统筹城乡党建的实践来看,乡镇(街道)党(工)委应成为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的联结点、主阵地,要把它们真正建设成为整合区域党建空间资源,统揽镇村、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从政策上提供支持,赋予乡镇(街道)党(工)委在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中应有的职能和作用,使其真正发挥出对各类基层党组织特别是“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辐射功能和支撑作用。具体思路是:按照“组织覆盖灵活设置、区域互通全面协调、双重管理强化共建”的思路,确立“区域大党建”理念,打破单位分割,克服所有制障碍,以区域分布为基础、空间辐射为连线,产业链条为结点,通过结对共建、合作联建、社区统建等组建模式,形成“单位万变”而“区域不变”的形态稳定、机制开放的区域性组织网络,从而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结合,覆盖整个城乡的党组织设置新格局。

(三)上下联动与区域互动相结合,形成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区域空间统筹功能的发挥,还要在空间维度的整合上实施三个联动,协调推进。一是在上下层次上逐级带动。对中心工作、重点工作,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加强乡镇(街道)与村(社区)互动。通过建立党群工作一体化、产业党建团组化、党建工作品牌化等创新举措,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与村(社区)之间的联通作用,共同做好党建工作;
三是搞好乡镇(街道)日常工作中的联动。乡镇(街道)内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实现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和谐发展。统筹城乡党建工作是一个涉及到全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种社会力量,要把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纳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建设之中,形成全面覆盖的统筹机制。

六、基于“结构轴”的统筹要素建设

基于“结构轴”的统筹要素建设,主要解决如何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城乡产业结构转变升级,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化、经济发展结构多元化等各种变化因素,根据不同产权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组织特征灵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问题。

(一)顺应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探索多元化、科学化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要在统一规范村级党组织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特点、产业规模、党员年龄和职业分布等,找准农村党建工作与主导产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打破原有行政村建制局限,及时向产业链上延伸,积极探索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和经济合作组织上的“N+1+X”设置模式。“N”为区域内的单建或联建的村(社区)党总支(党委),“1”为主导产业形成的产业链,“X”为若干个延伸到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的生产组织。产业链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合建,在不同类型党支部内合理划分党小组,将党员统一编入相应的党小组参加活动,构建起以村(社区)党总支(党委)为主体、产业特色党支部为骨干、专业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组织体系。“N+1+X”设置模式使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触角延伸到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扩展到哪里,顺应了党员从业结构的多元化和技能特长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实现了党的组织优势与经济组织的技术、信息、市场优势的有机结合,以党组织、党员的优势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二)顺应多元经济结构变化的新特点,创新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两新”组织党组织结构模式。“两新”组织普遍存在党员数量少、党组织覆盖率低的问题,如何加强组织的设置和调整工作,可采取五种方式:一是保留。由集体企业改制而来的,如无特殊情况,原有的党组织应予保留,其建制视实情作适当调整。二是新建。对具有一定规模的,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两新”组织,要单独建立党组织;
规模较小的可设立党小组,纳入支部管理;
不符合组建条件的,应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一对一深入开展工作。三是联合。对党员人数不足3人,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的企业,要按照地域相邻、自愿联合的原则,建立联合党支部,对小型企业党员可挂靠所在社区党组织。四是升格。对党员人数较多,符合建立党总支、党委的“两新”组织进行升格。五是创新。要继续探索新的设置形式,诸如楼寓党支部、青年公寓党支部、一条街党支部、大市场联合党支部等,探索建立区域性党组织,统一负责区域内“两新”组织党员发展、党组织筹建和党的群众工作。

(三)顺应社会结构发展趋势,探索适应农村向城区转化的新型社区党组织的多样化结构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和城乡结合部社区党建工作已成为党的建设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一是要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创新党组织设置。建立社区党组织-片区党支部-居民党小组三级基层组织网络,构筑社区居委会-片区联系点―居民小组三级工作、服务、管理平台,理顺关系,使农村社区党的工作全面覆盖。二是根据社区规模不断扩大和村村合并、村居混合的实际,创新党组织设置。将社区党组织普遍升格为党总支,一些村居混合、党员数量较多的社区党组织升格为党委,增强农村社区党组织的统筹功能。三是对城乡结合部社区根据其特点分类进行服务、引导、教育、管理,促进社区党组织建设与社区党员结构多层化、需求多样化、管理多级化的要求相适应,根据社区类型多样、社区居民要求多层次的特点来开展社区党建工作。例如,在动迁小区,贫困户、下岗职工较多,党的工作主要是扶贫帮困、开拓再就业渠道;
而在一些公寓园区,目前没有建立居委会,由物业公司代为管理,社区工作主要是加强服务、维护治安等;
在新市民集中居住社区,要围绕亲情化服务、民本化管理开展工作,重点是提高新市民的文明素质。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随着农村综合改革和“三化”互动统筹城乡的不断深入,党在农村传统的组织体系、服务方式表现出诸多不适应,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受到了影响。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改革组织体系、优化运行机制,整合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统筹区域服务着力凝心聚力,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协同共治管理格局。

统筹服务组织,服务主体由“各自为政”向“群策群力”转变。江安县围绕区域发展统筹组织设置,按照地域相连、基础相似、产业相近、服务相通的村成片组团、抱团发展的思路,整合区域内各类党组织,统筹多个村、专合组织、企业共建片区党总支,引领区域抱团连片共抓产业、共建新村、共享服务、共建和谐,实现数量建党到质量建党的提升。围绕服务功能统筹班子配置,选派1名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兼任片区党总支书记,1名实绩突出的村支书作为总支副书记,其他村、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党组织负责人共同组成班子。围绕服务需求确定职能职责,把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服务群众紧密结合,组建以片区党总支为核心,社会组织、专合组织等为辅助的议事决策机构,下设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党群互助等多个服务组,形成整体合力。

统筹服务资源,服务要素由“零散分散”向“集中整合”转变。江安着力优化区域服务平台,按照便于群众办事、便于作用发挥的原则,整合项目资金1500余万元,新建、改建28个3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区域党群服务中心,为党员群众提供党务、政务和社会事务“一站式”集中服务。优化区域服务资源,按“一区域一规划一特色”的思路制订区域发展规划,由原来各村为阵向区域内信息互通、人才互动、产业互联深度整合。怡乐镇丰产片区党总支统筹规划,重点发展“蔬菜(水果)+生猪”循环农业,“怡乐”牌大葱、“盛丰”牌葡萄等农特产品畅销省内外,提升了区域经济竞争力。同时,优化区域服务队伍,统筹组建“产业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党务工作者、党员志愿者、安全应急”五支联合服务队,实施镇村干部队伍源头建设“五步递进”培养,着力把农村青年培养成为“新型农民-党员-村组干部-村党组织书记-乡镇干部”。目前,全县规划重点培养储备新型农民2000名、党员200名、村组干部100名、村党组织书记50名、乡镇干部5名。

统筹服务机制,服务方式由“条块分割”向“整体联动”转变。在实践中,江安建立了村党支部、片区党总支、乡镇、联系县级部门四级组织服务联动机制,形成四级共商组织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民本、安全维稳等工作服务机制。阳春镇组建区域党组织后,党员、群众的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法治意识明显增强,2014年在完成大量企业用地、城市垃圾场用地等征地拆迁工作中实现了零舆情、零上访。围绕加快农村小康,构建“五户联帮”增收致富服务机制,以区域产业大户和党员干部户为带动,以三留守家庭户、贫困家庭户、问题待办家庭户为互助帮联小组,做到生产生活互助、信息技术互联、发展项目互商、资金投入互帮、思想工作互做。同时,建立服务保障联动机制,县委出台《统筹区域资源推进区域化党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明确每名县委委员联系1至2个乡镇,并将区域化工作纳入县委对乡镇、部门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述职和党建考核重要内容,提高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实效。

(作者系中共江安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化党建;
非公企业党建;
虹梅社区;
区域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2)11-0050-03

近年来,上海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区域化党建是基层党组织在单位党建的基础上,以党工委为核心,以区块为行动单元,以园区党支部、市场党支部、居民区党支部和楼宇党支部等为主要形式,统筹协调辖区内机关党建、居民区党建和两新组织党建,通盘考虑区域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党支部的活动以及党员的发展和教育。区域化党建模式,契合了党对社会化建设的需求和党建科学化的要求,对形成政府、市场、社区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关系起到了推动作用。[1]上海市徐汇区虹梅社区位于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开发区境内,漕河泾开发区拥有不同类别企事业单位2000余家,员工超过13万人,其中外资企业500多家。虹梅社区有党员约1.25万名,其中国有单位党支部450个,党员约8000多名,居民区党员大约1000名。虹梅社区综合党委共有3316名党员,下属党委3个、党总支5个、独立党支部70个,联合党支部21个,覆盖两新企业700余家。近年来,虹梅社区扎实推进“两新”组织党建,使“两新”领域党建工作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本文以上海市徐汇区虹梅社区为个案,试图揭示区域化党建的格局、机制与功能。

一、区域化党建的工作格局

(一)领导机构:社区党工委、“综协办”。为了理顺区域化党建的组织设置,明确组织建构,清晰工作体系,虹梅社区党工委于2005年将社区综合经济党委改为社区综合党委,以社区所处的漕河泾开发区为重点着力推进非公党建。在党工委的领导下,综合党委积极推进党和政府有关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工作在企业得到贯彻和落实。而社区党工委则管理社区内行政、居民区和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这样的工作架构明确了党工委的领导地位,也划分出社区党工委和综合党委的工作领域,既明确各自的职责,也方便双方交换资源,促进沟通协商。同时,为更好地促进区域化党建,徐汇区与漕河泾开发区共同成立了区区合作综合协调办公室。由于漕河泾开发区实行的是公司制运作模式,没有类似管委会一样政务管理机构,所以政务管理上的“条”无法辐射到企业服务上的“块”,造成“条块”分割明显。针对这一情况,徐汇区和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协商,于2002年创造性地设置了区区合作综合协调办公室(以下简称“综协办”)。办公室实行双主任制,由区政府和开发区总公司各派一名干部担任。

(二)管理机构:“一办两科一中心”。虹梅社区党工委针对辖区内企业多,非公企业党建任务特别重的情况,通过优化组织建构来提升组织效能。2008年7月,虹梅社区党工委书记兼任综合党委书记,同时将社区党工委的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功能延伸至“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相应设立综合党委办公室、组织科、宣传科和党员服务中心,形成了“一办两科一中心”的组织格局。

(三)组织机构:三区六块的管理格局。虹梅社区按照地理位置,将辖区划分为东、中、西三个片区;
同时,再将每一个片区划分为南、北两块。这便形成虹梅社区“三区六块”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每个块配备一名党建联络员和一名工建联络员,加强工作走访、联络、指导、服务和培训。针对辖区内“两新”党组织活动场地匮乏,虹梅社区和漕河泾开发区协商,按照地理区位的分布,设立东、中、西三个党员分中心,为“两新”党组织提供就近活动场地。

二、区域化党建的推进机制

当前,党的基层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有效的机制去调动积极性,满足社区的需求。虹梅社区通过重新建构党建机制,变行政命令下的纵向联系为横向交流,突破固化、封闭的垂直组织结构,打造出多管齐下、兼容并包的网络化的流通渠道,进而实现资源互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

(一)建立政企互动机制。虹梅社区党工委立足“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原则,定期走访企业,将企业经营所遇到的问题输送给相关职能部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企业与政府对接的桥梁。如,某跨国公司党委书记谈到:“根据市委对党建工作属地化管理的要求,我们于2003年将组织关系转到虹梅社区。刚转过来的时候,觉得虹梅社区和浦东新区相比,要下降几个级别,让我们没想到的是社区对企业的帮助真是太大了。公司用电、人才引进和劳动权益保障等问题都是通过社区党工委与区里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后得以解决。”又如,某民营企业从事教育软件开发,其有意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但苦于不熟悉相关流程。在社区综合党委的协调下,区科委办为企业详细解答申报所需要的材料和手续,帮助企业做好申报工作。由此,可以看到区域化大党建利用自身优势,整合企业和政府资源,强化党政商联动,培育了社区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了区域内企业快速发展。

(二)强化政府沟通机制。“综协办”作为徐汇区政府与漕河泾开发区之间的协调机构,在提供公共服务、政策引导、财政扶持投入、园区开发、区区沟通协商等方面,统筹区各职能部门,为开发区的发展提供全方位协调管理服务。“综协办”下设合作招商互动、环境质量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治理工作、消防安监共管5个工作平台,涵盖虹梅社区所有和企业服务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年检培训、材料申请和审批、高级人才引进、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人才公寓申请等都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实现快捷办理。“综协办”协调服务功能的凸显,主要源于政府层级的革新,即将开发区纵向管理模式转变为横向服务结构。从企业看,面对的管理者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贴心服务的组织者。由于层级的扁平化,在企业遇到问题时,其反应能力十分迅速。快速的应变能力和有效的协调能力使得社区在处理企业发展和党建工作两者关系时游刃有余,克服了企业发展对党建任务的排斥,从而实现了党建和发展的双向互动,拓展党建的生存空间。

(三)培育企业互助机制。区域化党建是一个协调互动的开放性平台,多种要素在此平台上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党支部不仅提供政府和企业之间交流的通道,而且还能构筑起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如,虹梅社区为企业联动打造的“大手牵小手”便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平台。一位联合党委书记回忆:“有一些公司最初经营时规模非常小,只有几辆车和两部电话,借助区域内党组织‘牵线搭桥’,公司与当地的龙头企业结对共建。之后,党建领域的联系渐渐扩展到经济方面,使得这些公司在短短几年中,由小企业转变成现在中等规模的公司。”正是由于企业联动,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成长为虹梅社区的中坚力量,而党组织也做到了立足区域化党建实现联动互助的目标。

三、区域化党建的功能

区域化党建力求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将辖区的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整合在区域化大党建平台上,通过统筹设置基层党组织,统一管理党员队伍,通盘使用党建资源,区域化党建实现组织效能发挥最大化、教育管理效果最优化、组织工作成本最低化,实现基层党建格局从封闭运行、自我发展向区域联动、社区共治、一体化发展转型。[2]正是在区域化党建模式的指导下,虹梅社区从党务走向服务,从“区属”走向“区域”,从自转走向联动,坚持服务各方,坚持党群联动,加强资源整合,增强党建工作的价值认同,推动区域内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谐发展。

(一)推动经济发展。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不少公司面临经营困难。为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虹梅社区党工委推行“鼓励企业自助、加强业内协助、动员企业互助、给予招商帮助、提供法律援助、强化政策辅助”等“六助”措施,利用区级专项资金对困难企业进行扶持或补贴。辖区内共有31家企业获得1000万元房租补贴,7家企业获得3000万的帮困资金。同时,针对辖区企业多、经济纠纷多的状况,虹梅社区整合党政力量,成立了虹梅社区劳动争议与经济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劳资矛盾双方提供法律咨询与援助。某位公司党员在访谈中介绍,该公司与员工就“关于福利项目调整的协议”曾发生严重分歧,虹梅社区综合党委领导分别与企业工会和行政方沟通协调,劳资双方最终就薪酬达成共识。如今,该公司是虹梅社区“民主管理、集体协商工作推进的典范”[3]。

(二)巩固执政基础。非公有制企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也是新时期党的工作的重要空间。在非公企业中,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目标与要求。在实践中,部分非公企业对党建认识存在偏差,对党建工作抱有抵触情绪,甚至不允许企业党员开展党建活动,这对非公领域的党建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虹梅社区因地制宜地推出基层党组织的组建模式。对于规模以上企业,实行单独设置党组织,并不断健全组织架构。某美资企业党总支书记就谈到:“公司2007年便成立党支部,但由于组织体系不完善,开展党建工作比较困难,连传达文件都要花费大量时间。2011年,在综合党委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组织架构健全之后,我可以联合几个支部书记一起商量以及组织活动,现在的党务工作开展起来得心应手。”对于中小企业,实行联合组建方式。通过设立联合党支部吸纳尚未达到独立组建党支部条件的公司党员,然后通过联合党支部孵化出独立党支部。虹梅社区宜山路770号园区内就聚集着数百家规模小、不具备独立组建党支部条件的中小企业。社区党工委围绕规模以下企业的特点,探索出稳定的党支部组建和管理模式。

(三)培育社会资本。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各类社会团体迅速发展,各种社会力量的政治认同日趋多元化。传统“单位党建”模式所提供的服务远不能吸纳新兴社会组织的诉求,民众要求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和更多样化的获取方式。在这场期望值不断上升的改革中,党必须转变思路、积极进取,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涨的善治要求。如果不能挖掘出有效的党建模式引导参与热情,将会削弱党员参与党支部活动的热情。

虹梅社区经过调研发现,大量高新企业的入驻不仅带来快速增长的税收,也同时提供了巨大的慈善空间。大量非公企业想要实现社会责任,但是缺乏健全的途径。将企业的慈善热情引导到本社区需要救助的居民当中,便拓展出慈善事业空间。虹梅社区摸清思路,积极策划,通过党支部牵线搭桥,开展了“百家支部牵百家”等活动。2011年,虹梅社区首批启动了137家非公企业的24个党组织和30家困难家庭结对共建。某民营企业党支部书记说道:“投身公益、服务群众、回馈社会本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虹梅社区现在搭建的这个平台无疑提供了一个良好、长效、畅通的援助途径。企业的帮助毫无耗损的输送到困难家庭手里,既奉献了自己的爱心,也让员工对企业有了归属感。”搭建供需平台,积极引导社会需求,实现企业党建和居民区党建的联动,虹梅社区、非公企业和居民区三方实现了共赢。

四、结论

区域化党建是执政党应对基层社会多样化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其关键在于其通过区域化党建的平台拓展与各类社会组织交流的空间。“两新”组织的资源交换来自于市场配置,而党最大的优势无疑是执掌着政权。社区党工委在“两新”组织和行政机构之间找到了活动空间,通过“牵线搭桥”了政企之间的刚性碰撞,使得缺乏弹性的制度在基层党组织的沟通之下出现协调的空间。“两新”组织在遇到不合理的政策困境之时,可以通过基层党组织把问题上达给制度的执行者,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而基层党组织则在“两新”组织当中通过助推企业发展,获取企业管理层的认同和活动的空间。这种空间的获得既来自于基层党组织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努力,也来自于上级党组织对其的帮助。党和“两新”组织的互动不局限于党务工作的开展,而是将两者的互动拓展到实际生活的层面。作为战斗堡垒的基层党组织,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握所在组织的需求,并在“两新”组织与社区党工委的交往过程中提高自身和组织的融合度,实现向现代化政党基层组织的转型。

参考文献:

[1]闻丽,李朝军.区域党建创新:探索党建科学化的现实路径[J].上海党史党建,2011,(02):36.

[2]谢方意.区域化党建:内生逻辑、功效与路径[J].探索,2011,(04):50.

[3]中共上海市徐汇区虹梅社区党工委.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探索,201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