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教案范文第1篇仔细研读《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教学案例,我对这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1.本课亮点(1)师生互动成为教学的主要状态蔡老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实物与图片,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色彩教案【五篇】,供大家参考。
色彩教案范文第1篇
仔细研读《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教学案例,我对这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1.本课亮点
(1)师生互动成为教学的主要状态
蔡老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实物与图片,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提炼民间美术色彩的基本特征和搭配方法。在师生互动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如果教师长期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定会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方式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2)有效设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笔者曾在类似课题的教学中发现,中学生会普遍认为民间美术的色彩很“土”,因此,要想让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中学生去关注并认同民间美术,是颇有难度的。而蔡老师在教学中以学生感兴趣的“淘宝”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色彩探秘”“我是民间小艺人”等教学环节,通过一系列指向性明确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认识,不仅消除了学生的排斥情绪,还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为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做了铺垫。
(3)拓展延伸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
在当今多元化时代,各门艺术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极其普遍,民间美术的色彩语言对现代艺术也有着重要影响。蔡老师设计的拓展延伸环节简洁而有效,通过对现代服饰、包装、建筑作品的欣赏,启发学生认识民间美术与现代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户,对传承和保护民间美术切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改进建议
教师在讲解“为什么民间美术会形成这样的色彩特征”时,强调“过去民间艺人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用身边能够找得到的工具材料进行创作……”显然,蔡老师在这里把外因“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当成了主要原因。这是值得商榷的。教师在讲解民间美术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色彩特征时,应该强调民间艺人在创作时祈福迎祥、求吉避凶、驱邪禳灾的美好愿望和民俗心理才是主要因素。正是由于这种开朗、乐观的情感需求,民间美术作品才会出现对比鲜明、颜色饱和、富有生命张力的色彩特征。从整个课堂结构来看,只有在这一问题上理清逻辑关系,接下来的“色彩探秘”环节才显得有必要和富有意义。
在“色彩探秘”环节的一系列活动中,蔡老师都是从正面来引导学生观察和感悟民间艺人的配色方法,这样显得过程和方法单一、思维平淡无奇。如果教师在某些知识点的探究过程中,能打开思路,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不仅能丰富教学过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例如,在探究民间美术“高纯度”的配色时,教师可以用电脑软件将原有的图片处理成低纯度的效果,与原作的高纯度效果进行对比。学生通过两张图片的比较,能够发现低纯度的作品不能给人带来吉祥、热闹的感觉,由此就会更清晰地认识到“民间艺人在配色过程中善于运用高纯度颜色”的主要原因。
点评二(金燮玫江苏省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
读完该课教学案例,我感觉这是一节朴实、扎实而又“接地气”的美术课,其中的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都值得我们一线美术教师吸收与借鉴。
1.可取之处
(1)问题的指向性明确,教学活动紧扣主题
该课以“淘宝激趣”导入课题,围绕“民间美术的色彩给人怎样的感受?”“为什么民间美术会形成这样的色彩特征?”“民间美术的色彩效果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这三个指向性明确的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感受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特征后,便直奔主题开始“色彩探秘”,进一步理解和探讨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知识。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冷暖对比、高纯度、黑与白、面积对比、明度对比等五个方面着手,通过对比欣赏和巧妙穿插民间美术配色口诀,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民间美术不同的色彩搭配形式、手法和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教师再以民间玩具小毛驴为例,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民间美术的配色方法,用一系列追问把学生的感知和认识落到实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最后,教师请学生用所学的民间美术配色知识给布老虎、小泥鸟、土家族织锦的线描稿设计配色。整个教学过程简洁流畅,内容充实饱满。
(2)注重联系生活,品味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文化内涵
本课教学内容与民间生活紧密相连,教师以从生活中收集的民间美术作品、身穿的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月饼、粽子包装盒上的民间美术包彩的运用等为例,帮助学生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配色规律,并向他们传达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美化生活”的概念。穿插其问的民间艺人的配色口诀不仅读起来幽默风趣、朗朗上口,而且让学生了解了多种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方法和审美特征,品味了其文化内涵,提高了鉴赏能力,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3)关注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注重探究性学习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特点,教师在对比欣赏图片、分析民间美术色彩搭配规律时,通过提问、追问、释疑等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去观察、思考、讨论和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如,在讲述苏绣《双鱼图》时,教师提出了“采用了怎样的色彩搭配方式?”“有冷暖对比吗?”“有面积对比吗?”等问题。在学生回答“有”之后,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还有别的对比方式吗?”并出示色彩图版,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学生既学习了知识,也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值得探讨之处
(1)学生作业内容、表现方式略显单调
虽然案例中呈现的几幅学生作品图片配色确实有浓浓的民间美术气息,但是,都是用彩色水笔平涂的,表现内容局限在老师提供的三种线描稿中。而七年级学生学习过一些色彩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涂色技巧,因此建议教师不妨在学生作业环节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将题材内容再拓宽一些,在工具材料的选择上也可以更灵活一些,如,以油画棒、彩色铅笔等工具表现色彩的明度渐变效果,教师略加示范即可。作业也不一定局限在作业纸上,可以将线描稿做成挂盘、挂件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作业效果,也更好地体现出美术学科的视觉性。
(2)更多地关注学情,适当地调整教案
当教师提问“为什么民间美术会形成这样的色彩特征?”时,学生答不上来很正常,因为他们的生活离民间美术还是比较遥远的,而教师直接把答案给了学生。建议教师在这里不如将问题暂时搁下,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适当渗透些民间艺人的生活环境和表现工具、材料等知识,然后再让学生考虑这个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在理解民间美术色彩搭配方式的同时,更好地领悟它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就会有话可说,本课也会显得更为丰满。
点评三(朱成斌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教研室)
本课教学突出了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知识与创作的学习,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知识结构呈现完整,教师注重教学引导、启发学生思维,特别是利用一些民间美术色彩运用的俗语、口诀等,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一些色彩搭配的方法或法则,便于学生理解,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从教学反馈来看,基本实现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但是,笔者认为,该课也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在此提出,与同仁探讨、交流。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置得不具体
“培养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
形成积极、主动探究学科知识的学习态度;
树立传承和保护民间美术的意识。”这个目标显得有些大而空洞,游离于教学之外。目标主体(学生)应该通过学习能够关注生活中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色彩变化,主动用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知识去改善环境。
2.民间美术的欣赏感知不够
美术学习的过程是感知、理解和创造的过程,这也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本课教学缺少对民间美术作品整体欣赏感知的过程,而直接进入“色彩探秘”环节,这就显得生硬了些。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因此,需要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民间美术视觉盛宴中,去感知色彩的搭配、体味民间美术的审美意义。单凭几件民间美术作品,难以体现民间色彩搭配的方法和民间美术色彩的文化内涵。
3.问题的呈现不够合理
教师在导入新课环节就提出:“为什么民间美术会形成这样的色彩特征?”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特征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回答其形成的原因,效果可以想象。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只好自己作答。而教师对民间美术之所以形成艳丽、饱和、明快、热烈等色彩特征的解释是:“民间艺人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用身边能够找得到的工具材料进行创作,这使得他们在创作时不受真实事物色彩的束缚……”这解释的只是客观条件,而不是客观原因。这些色彩特征,除了视觉规律以外,主要是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审美观念、民俗观念等方面的影响。这个问题可以放到综合探究环节去让学生讨论思考。
4.美术课程的人文性体现不够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引发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表现背后文化内涵的思考”。而在教学过程中,这一难点并没有突破。教师引导学生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欣赏,仅限于对色彩知识的解读和搭配方法的说明,以及冷暖对比、明度对比、面积对比等,而没有就民间美术色彩的象征意义、审美观念、文化观念等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讨论。
5.课型特点不明显
本课在教材分析中将课型设定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而该课例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呈现到作业要求等,都没有体现“设计·应用”课型的特点。如果按“设计·应用”课型去设计本课,可能会是另一番情景。
点评四(杨慧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振兴路小学)
该课教学中,蔡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必要的、精彩的图片和实物,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地展示了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知识,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会运用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方法。
但是,教师在课堂中似乎还是讲得过多了。教师不妨由“导游”转变为“导演”。比方说,在“淘宝”游戏中,教师出示了民间美术作品后,可以再出示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进行色彩上的对比,这样,学生就会对民间美术的色彩有进一步的感受。在“色彩探秘”环节中,教师不必提冷暖色的问题,因为这个知识点,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学过了,而“冷暖对比”这个配色方法如果能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说出,也许效果会更好。在引导学生归纳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方法时,教师在时间上和方法处理上显得太平均了,简单的知识点应一带而过,而不易归纳的知识点应用多种方法引导启发。如果教师多采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的话,相信学生会自己归纳出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基本方法。
除此之外,建议该课还可以尝试运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头脑风暴法
要想启发学生的设计别出心裁、有自己的特色,头脑风暴法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例如,在本课的“综合探究”环节中,教师在分发给每个小组小毛驴玩具之前,可以出示一个空白的毛驴形象,用小组竞赛等形式,针对“如何采用配色方法”的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向扩展,不断回忆或产生配色方法,然后,再出示小毛驴实物做参考。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2.美术批评法
对于本课民间美术作品中的同一个艺术形象,每个人的感受肯定不同,教师可以通过美术批评的方法来唤起学生各自的审美体验,并将其融入各自的创作活动中,表现出个性特征。
点评五(张千梅安徽省巢湖市教育局教研室)
1.可取之处
(1)对比教学法的运用,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鲁迅先生曾说:“教师愈会比较,就愈有益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人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本课的“色彩探秘”环节,蔡老师从色彩的冷暖、纯度、明度、黑白等方面进行对比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民间美术创作中的配色原则。这种对比教学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因为通过色彩对比,能够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感受,让他们在对比中思考、分析、欣赏和探究,发现并总结出民间美术的用色规律和显著特征,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2)接地气的民间口诀,概括了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和特点
本课教学中出现了大量的民间美术配色口诀,这些口诀的引用,让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也使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例如,蔡老师在讲“色彩纯度”时引用了“红间黄,喜煞娘”来说明民间艺人善于运用高纯度颜色进行搭配;
在讲风筝的用色很火爆却又很协调时,引用“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的口诀来点明民间美术在简洁明快的基础上追求强烈刺激效果的用色原则;
在讲面积对比时,引用“造物开天窗.不然闷得慌”来形象地说明面积对比的审美法则;
等等。这些民间的配色口诀,正是民间美术色彩搭配规律的精华。教师将这些口诀巧妙地穿插在具体的民间美术作品的分析中,与对比教学相得益彰,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也掌握了民间艺人在创作中的用色原则。
2改进建议
(1)教师在“色彩探秘”环节,能否出示一个色相环,这样可以用一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有关色彩的主要知识。一看到色相环,学生就会想起三原色、对比色、邻近色,色彩的冷暖、纯度、明度等知识,这对后面教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会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学生电许能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
(2)教师在“拓展延伸”环节所给的拓展范围可以再开阔些。民间美术的范畴很广,教师可以选取民间美术的代表种类,如绘画、雕塑、玩具、服饰、剪纸等,以及民间美术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和对世界的影响,真正拓宽学生的视野,引领他们以传承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中国民间文化艺术。
点评六(王道文安徽省滁州市第六中学)
仔细研读该课教学案例,笔者有以下几点感受与体会。
1.本课亮点
(1)注重直观感受,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和作品分析,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冷暖对比”“高纯度”“黑与白”“面积对比”“明度对比”等五个要素,加深了学生对民间美术的了解,进而感受民间美术的形式美感,探讨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
(2)积极引导,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在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的环节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凸显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改进建议
纵观整节课,教师在讲授“高纯度”的概念时,举了一个往鲜橙汁中兑水或可乐的例子。虽然这个例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但它与这节课的基调不太相符。教师倒不如直接用准备好的颜料做一个演示,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颜色的变化,进而得出结论。此外,教师在“我是民间小艺人”环节中,没有做示范。教师在给学生发线描稿之前,应结合前面讲授的知识先做一个示范,提醒学生上色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再建议学生采用怎样的配色手法来完成上色,这样,就能减少学生在上色时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提高课堂效率。
点评七(毛晓芳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前洲中学)
蔡老师的这则教学案例,教学目标清晰,教学环节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学习兴趣,读起来亲切自然,让我深受启发。
1值得学习之处
(1)精彩、新颖的导课环节,能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充满兴趣与期待。本课导入环节,教师展示的聚宝箱瞬间提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也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踊跃上台,拿着教师收藏的—件件宝贝时,既初识了民间色彩,也自然地引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2)整堂课教师以民间美术作品为依托,以师生交流、问答的形式展开教学,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在引导学生观察民间美术作品色彩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和基本方法:冷暖对比、高纯度、黑与白、面积对比、明度对比,等等,针对性强,收效显著。
(3)蔡老师在教学中,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适时副入一些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接受。例如,在讲色彩纯度时,老师用在100%的橙汁中兑入水或可乐这个例子,形象又生动地说明了色彩的纯度,便于学生理解。
(4)在“我是民间小艺人”环节,教师让学生进行色彩搭配的练习时,发放了线描稿。这既节约了课堂的时间,又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色彩搭配的练习过程中去。如果先让学生画图然后再进行涂色,教学效果就会差一些,毕竟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勾勒一张线描稿需要花费不少时间。
2值得商榷之处
(1)本课所用的图片应当精选。蔡老师可以选择更多门类的民间美术作品图片作为教学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民间美术色彩的同时,也能接触到民间美术的不同门类。比如,在拓展延伸环节,那些粽子、月饼包装盒上的图片可以换成一些更具民间美术韵味的手工艺品的图片。这样,学生在尝试了色彩搭配之后,欣赏一些令人惊艳的其他民间美术作品,印象会更深刻,结果也能更精彩。
(2)在讲冷暖色对比时,教师的提示有点过度了。其实,红、黄是暖色,蓝色是冷色,初一学生完全能够自己说出来。因此,这里的师生对话略显多余,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并说出答案。
(3)在“黑与白”环节,教师请学生齐读了一段民间美术配色口诀:“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我认为这里出现这个口诀有点突兀,它和“黑与白”的这一内容关系也不大。因此,建议将其移至“综合探究”环节,在学生交流小毛驴玩具的配色方法后,再让学生读口诀,这样能为他们接下来进行色彩搭配练习做铺垫。
点评八(李胜凯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手段简洁、教学程序规范、教学语言朴实。教师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是一节成功的美术课。
1.可取之处
(1)利用已有知识感知民间色彩
学生对民间美术有一定的接触,但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认识却不多,这从教学案例中学生多次出现的“困惑、答不上来”中可见一斑。匕年级学生在小学六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色彩常识,虽然对这些色彩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深刻、系统,但足以帮助他们学习和理解本课内容。蔡老师紧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学生本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在“色彩探密”环节,从色彩的冷暖、纯度、明度、对比等已有知识点,向民间美术的搭配规律迁移,使学生在原有色彩搭配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知识的理解,把本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成功地转化为已有发展区。
(2)活用民间俗语解释民间色彩
本课教学中“红间黄、喜煞娘”“色色爆”“造屋开天窗,不然闷得慌”等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口诀,既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审美法则,又结合图例、民间玩具等实例印证了这些法则。
(3)在有效引领中体晤民间色彩
本课中所有的搭配规律都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中由学生主动发现的,并及时得到了教师的肯定;
教师只是适时用规范的语言加以归纳、小结,并用民间俗语佐助学生的成功发现。教师不因比赛而吝惜教学时间,课堂上“为什么”“再观察一下”“想一想”等教学语言,给学生的思考留有充足时间和空间,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新知识,深化了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并在“我是民间小艺人”练习环节中运用已学知识,体会美术学习成功的乐趣。
2.改进建议
(1)本课伊始,教师向学生介绍,民间美术色彩具有“艳丽、饱和、清新”的特征,而本课教学对“艳丽、饱和”给予了较多关注,对“清新”这一重要特征仅是通过一幅苏绣作品一笔带过,使学生对“清新”没有产生足够的认识,这在学生的作业中也有所体现,作业都是艳丽的,鲜有“清新”的作业出现。
(2)蔡老师整节课提供了六件民间玩具实物,PPT课件提供了悟空风筝、狮咬剑、双鱼图等几幅作品图片作为教学范例。悟空风筝、布老虎这两件范例已经解决了大部分知识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精讲精析的特点,但仅看几幅图片能否开阔学生的眼界呢?似乎有“以偏概全”之嫌。如果在每个环节的知识点探究之后,欣赏一组同类型作品的图片,让学生加深对“冷暖对比”“高纯度”等知识的理解,再在“综合探究”环节将“为每组发一个小毛驴玩具”调整为“每组发一个不同的民间玩具”,供学生观察、讨论,通过不同小组的汇报,再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就能在精讲精析的基础上,使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认识更加深刻。
(3)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考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意愿,但仍需教师的有效引导。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如布老虎,学生的作业底色几乎是红底黄花纹或黄底红花纹,而蓝色等底色的作业几乎没有,这是否受到老师“红间黄、喜煞娘”的影响,从而限制了学生配色的思维?如果在学生作业前,让学生观察、欣赏一组其他不同类型的配色方案或作品,开阔学生的眼界,这样,学生的作业一定会更加丰富。
点评九(刘文军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从教学案例文本和教学视频可以看出,蔡老师对教材的认知和理解很到位,教学过程张弛有度,有层次感,采用了启发式教学。运用民间艺人的口诀,有效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当然,本案例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1色彩搭配方法的概括和诠释可进一步规范。“色彩探秘”环节中的几种色彩搭配方法(冷暖对比、高纯度、黑与白、面积对比、明度对比),在知识结构的呈现上不太严谨。笔者提供一个方案供参考。呈现如下:
(1)主要方法:冷暖对比(色相对比可能更合适);
明度对比;
面积对比。
(2)辅助方法:黑、白、灰、金、银。
2在“明度对比”环节,蔡老师选用苏绣《双鱼图》,让学生针对这件作品的色彩特点和搭配方式等问题进行讨论,并没有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反而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混乱。在“猜”的游戏当中,学生费尽心思地“找到”了答案。笔者认为,这个环节甚至可以取消,教师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挖掘文化内涵。
3.文化内涵的挖掘有欠缺。文化内涵的思考是蔡老师比较关注的一个方面,且被定为该课的教学难点。而在教学过程中,蔡老师于此鲜见笔墨,只是在拓展环节中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笔者认为,可以确定一个目标,如布老虎,以此为代表,向学生介绍其所含的寓意,或者让学生介绍,举一反三,从而突破难点,凸显美术学习的教育价值。
色彩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服装色彩与图案;
课程改革;
建设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成衣品牌的日益增多,具有文化内涵、创新的成衣品牌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而成衣的创新更多体现在设计元素的配置和创意上,色彩和图案作为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在成衣设计上的表现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亮点。服装色彩与图案作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基础课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其对后续的服装设计课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色彩与图案的审美修养以及色彩与图案的设计应用为重任,通过对色彩与图案基础知识的学习,色彩与图案的设计练习,使学生掌握服装色彩与图案的基本设计应用能力,为今后的专业服装设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国内同类课程结合实践对色彩与图案做了较好的课程设置,偏重学生的设计艺术表现能力和绘图能力,较少系统深入地讲授服装色彩与图案应用性的具体过程和实现。在突出强调色彩与图案和成衣结合,以及色彩与图案的应用性和流行性方面不够;
在强调实用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方面不够,侧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而较少完善其实际应用的表现以及设计创作的过程,无法满足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的需求。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不同的学生应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具体对待,鉴于目前工科类设计专业学生色彩与图案学习的特点,课程实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不合理
以往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主要突出色彩与图案的基础训练,服饰色彩设计上主要着重色彩的配色原理以及搭配,图案主要偏重图案的造型以及图案的构成形式,从理论到形式,教学内容偏重形式和教条,使学生了解了基本的色彩与图案设计特点,设计训练的内容也多以基础的色彩配色与图案表现为主,强调学生的画面表现能力和艺术张力,较少涉及实际色彩搭配与图案的应用,缺乏实际的训练与操作,理论脱离实际,在实际进行服装色彩与图案设计运用时并没有得到大的改善。尤其对于没有绘画基础,没有写生色彩基础的工科学生来说,趋向专业性的设计色彩与图案的表现更难以浓缩和抽象甚至创造。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老套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课堂教学手段主要以PPT演示讲课,间或进行一些课堂设计训练,学生的色彩与图案设计以手绘表现为主。理论课和课堂实验
交叉进行,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一些基本的服装色彩与图案的基础特点和表现形式,但传授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情况,学习缺乏创造和表现。课堂实验课也基本以纸面的练习展开,以手绘表现为主,学生练习教师课堂辅导讲评为形式,方法和手段符合现有教学条件,但在课堂练习部分过于侧重培养学生的色彩与图案的艺术表现能力以及绘图表现能力而缺乏对学生的设计色彩与图案的欣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实际应用的体验,以至于色彩与图案课结束后对后续的实际成衣色彩与图案的设计应用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
3.脱离实际
理论与课堂操作训练的课程侧重点偏重于书面色彩与图案的设计运用,课堂训练的纸面效果使得学生只能从纸面上、教材上去体会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表现特点和设计特点。实际上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设计在实际中更多地和面料、材质、工艺特点发生联系,以及具有一定的流行趋势等等,因此教师讲课、纸面上的设计训练只能表面上解决工科类学生对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认知和体会,同时使得他们本身对绘画能力的欠缺而对课程失去信心,不能从根本上加深对服装色彩与图案的设计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提升审美以及创作的能力。
原有的课程结合课堂练习对色彩与图案做了一定的课程设置,注重色彩与图案的表现能力,但较少系统深入地讲授服装色彩与图案应用性的具体过程和实现,在突出强调色彩与图案和成衣结合,以及色彩与图案的应用性和流行性方面不够。侧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以及课堂基础训练较少涉及其实际应用的表现以及设计体验的过程,使得课程理论与实际有一定的脱节,真正进行色彩与图案设计运用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对服装色彩与图案课程的体会也停留在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上。
二、改革的核心与重点
1.因材施教
目前国内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大多以有绘画基础背景的学生为主体,同时也有完全绘画零基础的工科类学生,针对工科类设计专业色彩与图案学习的特点,应该从他们具体情况出发,设计色彩与图案的教学不应纯粹强调和注重学生色彩与图案的设计表现能力和绘图能力。工科类设计专业色彩与图案训练的重点不同于艺术专业类学生,他们没有一定的写生色彩和图形的能力,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应该“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特点,辅以应当的教学内容,色彩与图案课程中对色彩与图案的设计表现应更多地让他们从实际中去感受服装色彩与图案设计的应用价值和设计特点,多一些实际设计训练,比如实际调研和素材收集,从而提升学生对服装色彩与图案的学习兴趣,从实践中找到学习和提高色彩与图案表现能力的方法。
2.基于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
色彩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佛教;
伊斯兰教;
建筑;
色彩
0引言
佛教建筑色彩的研究,针对的是佛寺的梁枋色彩研究,同时体现在彩画研究上。彩画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彩画主要是在木构的表面涂绘一些色彩的装饰画。雕梁及画栋指的就是建筑的装饰,佛教深受中国古代建筑的彩画影响。佛教建筑彩画以红黄色彩为主,也相间着绿、蓝、白等色。而伊斯兰教的建筑以清真寺为主,从全国各地的清真寺建筑中能够发现,伊斯兰教多以蓝绿两色为主,与佛教建筑颜色差别很大。
1佛教建筑的色彩分析
佛教的教义中,对于佛教建筑的色彩装饰有明确的规定,就是佛寺外墙为红色,内墙中白色部分镶嵌黑色的窗框,木门廊装饰为红色,门廊的饰带是棕色的;
另外,红色墙面上饰带的主色调为白色和棕色。屋顶及其饰带,主要是用镏金的装饰进行点缀,或者直接将屋顶刷为镏金色。佛教建筑的装饰中,除了红色用得比较广之外,黄色也是其装饰色彩中比较常用的一种,黄色自古就是皇家御用的色彩,代表尊贵、威严之意。另外,红黄二色在所有颜色中,象征着生命、阳光、万物等,与佛教的慈悲、度化生命、关爱万物等教义相近,因此,佛教装饰的主色为红黄。同时,在佛教的建筑装饰中,不同建筑的构件在颜色上也有较严的规定[1]。
佛教建筑传入中国,还受到中国封建等级和文化等的影响,因此佛教建筑中等级不同则彩画也就不同。但是,佛教建筑画的共同特性是均为旋子彩画,枋上的旋子彩画,是稍次于和玺彩画的一种,它具有明显的系统等级划分。旋子彩画的主色调是蓝色和绿色,其按照图案的划分部位和青绿相间的原则等进行色彩的分布,从而使构成图案整体的色彩比较谐调和匀称。
2伊斯兰教建筑的色彩分析
伊斯兰教建筑的色彩在建筑构件上都有表现,如建筑的外墙面、门窗以及礼拜堂天花、立柱等,均是采用独具特色的色彩绘制出具有代表意义的纹饰和几何图案。伊斯兰教的绘画艺术特点主要是将宗教的神学信仰与科学性极强的几何原理,加上特殊的色彩等融合组成一种独特的伊斯兰教艺术美。伊斯兰教建筑用色比较大胆,也富于丰富的幻想色彩和抽象的意义,如绘制的装饰图案大部分是花叶饰和几何图形饰。
伊斯兰教建筑的色彩比较鲜明,但是各色彩之间又相互协调,这正是伊斯兰教建筑最具特色的色彩特征。部分伊斯兰教的大殿,其木柱涂上褐色和蓝色,顶上的梁枋均用白色,从而让大殿的风格偏于朴实和小雅韵致。伊斯兰教建筑色彩表现出清丽雅致的风格,大部分使用蓝色和绿色,主要是蓝色是天空的代表,绿色是生命的象征,让伊斯兰教的建筑保持清新生机的格调,这与伊斯兰教的教义宗旨中清净、纯洁等相符合。因此,对伊斯兰教建筑的色彩研究,应该注重对其整体构件的色彩进行分析。
3佛教与伊斯兰教建筑色彩的异同性
3.1佛教与伊斯兰教建筑色彩的相似性
佛教与伊斯兰教建筑色彩的相似性,主要是体现在两种宗教的建筑物中均有彩画这一特点上,尽管两个宗教的彩画和整体建筑物的色彩用色各不相同,但是还是存在相同点。
红色使用的共同性:佛教以红色装饰围墙以表示佛教威严、醒目和庄重,而同样的,在新疆的伊斯兰教建筑中,也采用饱和热烈的红色,这主要与新疆的民族特性有关,同时也是伊斯兰教对佛教建筑中色彩的吸收和接纳,体现了伊斯兰教对红色的包容和传承。
绿色和蓝色使用的共同性:绿色和蓝色是伊斯兰教建筑中运用比较多的颜色,在佛教建筑中,这两种颜色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绿蓝色在佛教中象征着“生化”,是生命和春天的象征,主要是寓意着万物复苏之意。其产生的原因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受到本土道教和儒家思想等影响的结果。伊斯兰教的建筑中绿色和蓝色占着主要地位,这与伊斯兰教教徒生活的地域联系非常紧密,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是在处于沙漠的阿拉伯地区,人民将绿洲视为生命和希望,因此,绿色也就成为了伊斯兰教教徒所信仰的颜色。另外,伊斯兰教的教徒生活于沙漠之中,气候炎热,天空总是保持着明亮的蓝色,同时,蓝色也是大海的颜色,因此,伊斯兰教的建筑中绘入很多蓝色,代表着伊斯兰教的人民对海洋的向往,也是对生命的向往[2]。
3.2佛教与伊斯兰教建筑色彩的差异性
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色彩的差异也是体现在其彩画之上,彩画的题材具有很大的差异,也就导致彩画的颜色也就发生了很大的不同。
佛教彩画艺术受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因此其彩画的题材多是中国民俗绘画的题材,纹饰的样式多偏向写意的花卉,龙锦纹和瑞兽图案等,含有吉祥如意的寓意。这是由于佛教建筑彩画日益世俗化所致的,其色彩的使用与中国人民朴素的思想观念等相符。佛教建筑中莲花的白色代表圣洁,也是吉祥纹样之一。
另外,在佛教的建筑中,墙身所占的面积较大,因此,为了凸显佛寺的庄重、祥和的寓意,其建筑整体的色彩是以红色和黄色为主[3]。
而伊斯兰教的建筑中,彩画纹饰的样式多为绿色的植物和花卉、藤条等,也会出现部分的经文但是没有动物的图案,这和佛教的动物瑞兽图案完全不一样。植物纹样和经文在伊斯兰教的建筑中得到繁复地使用,则是与伊斯兰教的宗旨和人民生活的地域有关,他们以植物、天空为题材,因此建筑多为蓝色和绿色,是表达其追求清净、纯洁,热爱生命等含义。
4结束语
从佛教建筑与伊斯兰教建筑色彩的研究中,可以知道,宗教建筑的色彩内也蕴含着特殊的文化,尽管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建筑,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民族的文化的一种,宗教建筑的色彩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宗教建筑的色彩研究有利于对宗教文化、宗教之间的异同性等的研究,同时也能将宗教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张卫,喻金焰.佛教建筑与伊斯兰教建筑色彩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5760.
色彩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图案 二维构成课程 应用
少数民族图案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构成形式和强烈的色彩搭配,成为最具民族特色的代表,它是记录民族历史、表达民族信仰的渠道。而二维构成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它包含了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两部分,主要研究图形、色彩构成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少数民族图案应用于二维构成课程当中,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宣扬民族文化。
一、少数民族图案在二维构成课程当中的应用意义?
(一)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资源。我国除了汉族以外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通过刺绣、织锦、印染、木刻等形式将图案装饰在服饰、建筑和生活用品上。这些图案记录了民族的历史和信仰,传递了对生活的期望。在院校二维构成课程中进行少数民 族图案的运用,能通过充分挖掘民族图案的深层意义更好地掌握图案视觉表达形式和艺术表现特征,进而更好地了解图案的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等知识。因此,应用少数民族图案,能够为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二)推动课程教学的发展。就现阶段而言,很多院校设立的艺术设计专业都缺乏地域特色和针对性,在课程教学中严重受西方设计思潮影响,以至于学生一味进行西方艺术表达形式的模仿,设计出的作品大多缺少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而在二维构成课程中应用少数民族图案,则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少数民族图案视觉表达内容和艺术形式变化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并且通过解构图案重新进行传统文化的审视,从而给予这些图案新的设计意蕴。在二维构成课程中应用少数民族图案,有助于推动院校课程教学水平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需要。作为民族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图案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够体现该地区人民的风格和审美,是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民生活习惯和审美都严重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在院校课程中应用少数民族图案,则能发现过去被忽视的各种传统艺术风格和样式,从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此基础上,传统文化才能被引入到现代艺术设计,并且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1]。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到一起,则能实现文化创新。因此,在二维构成课程中应用少数民族图案,不仅能够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也能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二维构成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使用的二维构成课程教学材料都还是国内艺术设计专业设立初期引进的欧美国家的教学样板。课程内容在设计上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进行变化和更新,缺乏时效性。
(二)教学内容缺乏地域性。我国二维构成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都是千遍一律,仅涉及构成的基础知识,没有考虑学校所处区域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使得学生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一概不知,无法将课堂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接触的民族艺术文化相结合。
三、少数民族图案在二维构成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因我所在高校地处广西,为了使所探的少数民族图案与二维构成课程结合更加紧密,下文举例都是以广西少数民族图案为例。
(一)通过收集少数民族图案开展课程教学。开展二维构成课程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加强“点、线、面”的观察和理解,并研究不同平面元素在色彩和空间等方面的关系,从而对平面视觉形式产生感性和理性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加强学生创意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从而为学生开展艺术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2]。而学生能否获得创造力,取决于其知识水平、心理素质和思维能力。接触与图案构成有关的知识,则能使学生通过开阔眼界获得知识水平的提高,并且形成更加丰富的思维,继而更好地把握点、线、面和色彩等元素。
(二)通过解构少数民族图案平面元素开展课程教学。在开展二维构成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在二维空间中讲解点、线、面的构成关系和形式法则。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这些理论过于复杂和抽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广西少数民族图案拥有丰富的几何形体,并且有独特的构图形式法则。对这些图案进行解构,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平面构成”的知识。比如,对称是常见的构成形式,能够体现平衡的完美形体。在学习这一形式法则时,可以以壮族织锦被面上的龙凤图案为例,教师可以在图案的中心位置上进行垂直轴线的绘制,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图案。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两边的图案是完整对称的,能够展现力的平衡,并给人带来整齐、平和的视觉感受。而在学习骨格这一构图形式时,为使学生认识到骨格在构图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列举瑶族妇女刺绣在背带或小孩被面上的菱形组合图案。该图案以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菱形为骨格,所以整个图案也是以菱形为基本形状,体现出较强的规律性。此外,广西少数民族图案还采用了较多的构图形式,能够为学生学习各种构图形式法则提供素材。例如,白裤瑶男子裤子膝盖部分的图案就采用了渐变的构成形式,竖线条的高低变化产生了节奏和韵律。
(三)通过解构少数民族图案色彩元素开展课程教学。“色彩构成”知识是二维构成课程教学需要重点教授的内容,而广西少数民族图案大多拥有绚丽的颜色,能够为学习这一知识提供良好的素材。在具体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解构图案色彩元素引导学生把握图案的色彩构成规律,并透过图案色彩构成感受少数民族的热情和勇敢的品性。例如,以壮族织锦被面图案为例,被面一般是为新婚的新人及刚出生的婴儿准备。婴儿被整体为红色,突出了新生命降临的喜庆,图案以黑色、蓝色、黄色和绿色线条勾勒。红黄蓝三原色的运用使得被面给人艳丽、活泼喜庆的感觉。小面积蓝色和绿色的运用缓解了大面积红色带给人的热辣感,黑色的均匀分布使得图案整体统一,不至于过分凌乱,局部黄色的使用突显了图案的活力。通过解构这些色彩元素,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启发,更好地理解色彩与面积之间的关系。此外,色彩构成讲求色彩情感的表达,所以需要注意色彩的使用是否能符合设计的目的。不同颜色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有着不同象征意义。例如瑶族服饰图案有很多都是使用红色刺绣。瑶民认为红色记录着一段久远的战役,表达了他们对英勇善战的瑶王的缅怀,象征着那场战役中瑶王负伤流出的鲜血。同时整个民族在瑶王的带领下从那场惨烈的战斗中存活了下来,所以红色也象征了再生的希望。通过学习这些图案,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色彩如何为设计目的服务。
(四)通过实现少数民族图案创新开展课程教学。在学维构成课程时,学生需要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点、线、面和色彩等元素的认识,并且学会运用这些知识。但就目前来看,很多学生的作业都缺乏新意,所以大量地开展练习也无法达到使学生灵活应用二维构成知识的目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少数民族图案创新设计,从而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学习到的知识。例如在对少数民族图案平面构成进行创新设计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少数民族图案当中的不同元素进行提取,将它们分解成基本单元,在保持基本单元所蕴含文化含义完整性的基础上改变单元的原有骨骼构成方式,这样既保留了图案原始的寓意,同时在图案视觉效果上有所创新。或者可以指导学生将几个有相似寓意或相近形态的图案进行组合创新,创造符合形式美法则的新图案;
在对少数民族图案色彩构成进行创新设计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原本少数民族图案的色彩单独抽离出来,运用到现代图形当中,这样设计的图案既有现代装饰美感,又具有少数民族特点。或者指导学生保留少数民族图案样式,将色彩的三属性进行调整,使其符合学生的设计意图,更具当代化。
在二维构成课程中应用少数民族图案,不仅能够为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也能够使课程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此外,加强少数民族图案的应用,也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因此,院校还应加强少数民族图案在二维构成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便在推动院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同时,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色彩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
京剧脸谱;
色彩解构;
传统色彩
我国的国粹京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灿烂瑰宝。京剧脸谱是最能代表京剧的象征元素,其夸张的图型和鲜艳的色彩让人印象深刻。京剧脸谱这一别致的艺术元素从原本单一地出现在京剧演员脸上到现在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瓷器,纪念品,服装等。它经受历史长河的洗炼且被传承至今。在服装设计中结合京剧脸谱的色彩解构和图形设计,不仅是在服装应用元素设计上的探索,也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一、京剧及京剧脸谱
京剧是中国国粹艺术,于2010年获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京剧戏剧中按角色被分为多个行当,从早期的生、净、旦、丑、末、武行、流行(龙套)七行,到后来的生、净、旦、丑四大行当(如图1)。“生”是指在花脸及丑角之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净”俗称花脸,是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或二花脸。“旦”是指女性角色的统称。“丑”是扮演喜剧角色,又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中国的京剧脸谱是在演员脸部用中国传统的五彩色涂画出的线条图案,所描绘的脸谱是剧作中根据人物性格、身份、年龄、职业等综合作出(以性格为主)的一个抽象概括,通过这些造型,让大家直观的感受到舞台人物的性格特征。京剧脸谱的这种涂画方法,来源于远古的图腾崇拜,发展到后来的面具及化妆,以及到后期形成的脸谱,京剧脸谱便源自于此。
二、京剧脸谱的色彩寓意
(1)色泽的寓意深、素、暗:代表年老,贫穷;
浅、艳、明:代表年少,富裕。(2)色彩的寓意(如图2)由于受到中国传统色彩观即“五色观”的深远影响,京剧脸谱也常借这五种单色即“青,赤,黄,白,黑”来表现人们的喜好。在京剧脸谱中,红为忠、白为奸、黑刚强、青忠勇、黄猛烈、草莽蓝、绿侠野、粉老年、金银两色泽亮,专画妖魔鬼审判。色彩成为“辨善恶、别忠奸”的符号。当然,除了这些基色调外,还有多种颜色为辅助色调,起点缀的作用。基础色与辅助色相互映衬相互配合,构成一个个色彩鲜明的脸谱。其大致的表现意思是:红色一般代表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黑色一般表示勇敢刚直,另外也有表示阴险奸诈、刚愎自用之意。金色一般会代表天外仙人,有时也表示精兵强将。紫色一般代表秉性正直、坚毅不拔,不曲意诌媚。银色有妖魔鬼怪之意。黄色表示急躁,威武。蓝色表示坚定不移、有时也代表阴险狡猾。绿色表示宽厚正直、有时也代表鲁莽行事。京剧脸谱色彩应用的典型代表比如黑脸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包青天,白脸的典型代表人物是曹操,红脸的典型代表人物则是关羽。其中京剧脸谱中的所占比例较多的主要色彩,在某些程度上便反应了该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脸谱主要色多为白色的人物大多是奸诈且作恶多端的坏人,白色所占的面积越大,则代表该人物的阴险狡诈程度越强。
三、服装设计中京剧脸谱色彩解构的引入
(一)解构的概念
“解构”(deconstruction)一词来源于解构主义,指拆除、分解、打破、建构,本文中的解构是指一种设计思维方式,是将设计的灵感元素进行打破、切割、拆除、分解而变成无数细小的个体或细部,注重个体或细部的研究,反对囫囵吞枣的简单重构,其形式是从灵感元素的各种破截面、视点、角度来表现设计思想,将最具典型特征的个体或细部进行重新思考进而创作新作品,体现设计思维。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在某些方面处理了整体与局部的问题,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原有作品与对原作进行的解构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二)服装设计中京剧脸谱色彩解构实际运用
在服装设计中引导学生以京剧脸谱元素为设计灵感进行服装设计,通过运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和不同表现手法均会产生多种不同的效果。除了服装款式造型设计之外,京剧脸谱的色彩常用的表现方法是图案及色彩解构。
1.京剧脸谱图案的运用
在直接运用京剧脸谱图案在服装设计中进行设计,图案以不同的工艺手法进行表现,如以剪纸的方式进行镂空设计或拼接设计等,又如以刺绣、印染或手绘等工艺进行京剧脸谱的图案设计运用,以及运用电脑矢量图的绘制形式对图案进行创作,并表现在服装所需设计部位。如图3以京剧脸谱图案进行的T恤衫上的设计。
2.京剧脸谱色彩的解构
本文的色彩解构,其思路是打破原有京剧脸谱的色彩及色彩线条格局后进行整合、创作并重组,对原作品中的面积、形状、色调重新整合,抽取其中一典型元素加以设计重构,形成全新的设计作品。色彩解构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对色彩进行结构分解,再者是对色彩重新重构即提取典型色彩元素按照设计要求创作新作品。”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分解、打破、取舍的过程,而第二阶段是打散、整理、重新组合的过程,但依旧留存了原色彩的典型要素。在服装设计中运用京剧脸谱的色彩解构,其具体的方法是将京剧脸谱的具象化的直接装饰物品,进行解构组合抽取部分图案或颜色装饰物品,不断探索它在服装设计上的最佳使用方式。色彩解构的方法及内容很多,如通过以下几个案例来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解构色彩的教学规律。如图4直接用脸谱图案的具象化设计进行服装装饰会给人一种浓郁的中国传统艺术之感。而将京剧脸谱的图案和色彩进行解构重组后再装饰到服饰的物品上则会给人时尚前卫之感(如图5)。又如以京剧脸谱上出现最多的蓝、黄、绿、红这四种颜色加以图案用色,如图6效果图设计和图7成衣设计,整套服装以体现京剧脸谱上的民族色彩为主,部分款式加入了京剧脸谱的造型要素,充分地展示了民族文化在服装设计领域中的魅力。
四、结语
京剧脸谱的色彩解构以现代的、多样的表现手法在服装设计中加以应用,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服装上的艺术表现,展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凭借京剧脸谱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加之大胆构想,巧妙地应用到服装设计中。以此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创新结合进行应用,可谓魅力无穷,而服装设计只是生活众多领域中的冰山一角而已,由服装色彩对人情感的影响这一科学性研究还可运用到高科技领域中去。坚信在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下,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永葆生机活力。
作者:黄俊敏 李响 王译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珊珊.京剧脸谱元素与平面设计的融合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03):98-99.
[2]陈敏玲.京剧脸谱[J].教育导刊,2010,(10):59-60.
[3]余静.中国京剧脸谱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160.
[4]国磊.京剧脸谱色彩的象似性初探[J].语文学刊,2009,(12):107-108.
[5]郑翠霞,李玲.京剧脸谱图式的色彩美分析[J].美与时代,2010,(10):74-75.
[6]程刚,李一平.京剧脸谱艺术的色彩设计分析[J].科教文汇,2008,(0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