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策略范文第1篇二、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原则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原则较多,但就新语文课程与传统语文课程比较,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从学生体验出发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设计策略【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设计策略范文第1篇
二、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原则较多,但就新语文课程与传统语文课程比较,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生体验出发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些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聚焦为——“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实现这—理念,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走向“主人”——体验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习化社会观确信教育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整个方面(“完人”、“全人”观)。在学习化的社会中,教学活动的重心在于“学习”,而非传统意义的“接受”,人不再是纯粹的教育客体,而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中被动、消极的收纳者,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新语文课程营造的足够宽广的空间中“自由”地翱翔。可以表现为:允许学生不迷信“权威”,质疑问难,畅所欲言,允许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写他们自己的文章,给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等等。
2.走向“生活”——体验的情境。“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课堂,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学生由此也失去了体验的情境和乐趣。“大语文”教育观指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表现在: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中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等)、以课外为续点实现生活中的语文化(例如日常生活“语文化”——在看报、看电视、听广播、阅读产品说明等活动中学用语文,校园生活“浯文化”——在办文学社、出黑板报、演讲比赛、读书节等活动中学用语文,社会生活“语文化”——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活动中学用语文)。
3.走向“活动”——体验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可以表现在阅读实践类活动(例如阅读报刊搜集资料、阅读名篇摘录佳句、阅读心得交流、举办“读书报告会”、背诵古涛文比赛等)、口语交际类活动(例如短新闻会、热门话题讨论会、故事会、专题辩论会、即兴对话表演、生活见闻交流等)、听说训练类活动(例如听故事后复述、听广播后想像作文、听录音辨别正误、听记比赛等)、书面表达类活动(例如班级日记接力、故事接龙、写观察日记、小小编辑部、红领巾信箱、采写广播稿等)、游戏表演类活动(例如编演课本剧、语文游艺宫、会话表演等)、书法绘画类活动(例如办手抄报、参观书法展、参加写字比赛、为课文绘插图、根据文意作画、制作小书签等)、社会实践类活动(例如参观调查、没计广告词、写贴春联等)。
4.走向“感悟”——体验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汉语言“意合”的特点决定了汉语的学习不宜依赖分析,而应重积累和感悟。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引导学生把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联系起来、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把学习语文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广泛的联系中达到融会贯通,自悟自得,并日渐提高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的灵性。可以表现在:引导学生悟“文”(例如鼓励学生议论、对课文有多元理解、用个性化语言发表意见等)、引导学生悟“法”(例如推敲用词的准确、改变句式体会遣词造句的灵活性、调整句子之间的联系体会连句成段的多样性、比较归纳发现不同内容而用相同语言表达的形式等)、引导学生悟“情”(例如让学生感受语文内容中的自然环境美、人文景观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形象美以及语文形式中的词韵美、对称美、意境美、整体美等)以及引导学生悟“新”。
体验学习即置身于一定的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模拟情境)之中,经历之、感受之、考察之,最终认识之、掌握之。也就是在一定情境下的行动,看似仅获得直接的知识经验,但因为它同时伴随着需要的满足、心理的平衡、悟性的获得等种种内在的精神活动,因此可以说是个体整个身心过程的全面激活。
例如一年级就可采用以下步骤让学生体验“写话”的乐趣:
(1)结合课文练习说话,让学生先说后写;
(2)循序渐进练习仿写;
(3)联系实际生活,寻找写作内容;
(4)五分钟“每日一评”与个别面批;
现在语文新教材和传统教材相比体现了以下特色:从偏重语言忽视形象,从字的形音义人手,字词句篇地逐层分析,转向强调形象的感染和学生独特的体验;
从偏重浅白的时文,转向注重文言名篇;
从偏重课文的例子作用,转向注重阅读数量;
从偏重分析转向强凋感悟;
从偏重理解转向注重背诵积累;
选材从狭窄转向丰富多样;
从偏重写实到鼓励想像;
从偏重单一理解转向强调多元化和儿童视角;
从偏重语言应用的技术性训练,转向强调精神理念的提升。以上转变较多地反映在语文的“体验性”中。
(二)以问题为中心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课程的评价建议可以聚焦为——“以问题为中心”。要实现这一思想,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学生深入地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有趣有效的问题情境,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和思考性。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问题边探索答案,有时问在前、读在后,有时读在前、问在后,有时变换角度问读,让学生循疑而读,依读而进。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体现在善于将课文转化为问题(例如在课题处设疑、在矛盾处设疑、在重复处设疑、在结尾处设疑等),二是创设条件或提供材料,让学生主动探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并能产生新的问号。
2.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爱因斯坦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质疑问题,二是发展问题。前者是就学习中的某一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属商榷型、完善型的学习活动;
后者是依据自己对某一问题、现象或材料的观察、分析、综合,经类比、推广、概括或抽象,从而提出有价值的、尚需进一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属创造型的学习研究活动。语文教学中,既要教学生敢质疑,又要教学生会质疑(例如教会学生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关键处求疑、无疑处求疑或易错处求疑,教会学生提出疏通性问题、深究性问题、鉴赏性问题或评价性问题,教会学生以“是什么”为形式的直问、以“为什么”为形式的深问、以“怎么是”为形式的曲问或以比较形式出现的品问等)、既要让学生能质疑,又要教学生会解疑(例如学生相互解疑、学生自己解疑等)。
现在一些专家指出: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提了多少为什么;
不在于学生从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这些见解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关注学习方式的设计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这些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聚焦为——“关注学习方式的设计”。
本次课程改革确立了一种新的学习观:学习方式是人的个性的独特表现。因此,语文学科应为学生的“探究”、“发现”、“研究”创造空间。综合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学习主题利用一切时空,甚至是超时空的学习资源,整合一切力量,进行有选择的学习研究和整体建构,从而获取知识、丰富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品德,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至少具有以下特征:
1.自主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多给学生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多给学生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多给学生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展,多给学生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知识,获取知识,张扬个性,形成风格。
2.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探究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中心,以探究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探究方法(例如观察联想、读书感悟、思辨探索、操作演示、实验推理等),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探究知识的奥妙。例如以问题为导引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一般可分为四个过程:第一步,发现问题;
第二步,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商定值得探究的主要问题;
第三步,组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
第四步,回顾反思,并提出要继续探究的问题。
3. 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中应强调的组织形式。合作性学习不仅能活跃学习气氛,而且能建立多向的信息交流网,信息共享,智力互补。一般来说,合作性学习的有效进行需要达到五个基本的要求:一是积极互动。学生必须认识到要对自己以及学习伙伴的学习负责;
二是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必须有机会相互陈述各自正在学习的内容和结果;
三是个人担负责任。每个学生必须对掌握教师布置的任务承担责任;
四是掌握社交技能。每个学生必须尊重组员,合作解决矛盾,并能同其他组交流;
五是小组合作加工。
4.开放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资源是全息的、开放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是突破教材为本,引导多渠道积累,提倡组块学习。例如学一课去读多篇,学一点去带一个面,掌握一个词去拓展一大串等;
二是突破课堂为中心,倡导多方面尝试,提倡课外学习。例如倡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后写日记、随笔,结合节日进行语言训练,结合社会热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及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鼓励学生“泡”图书馆等;
三是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多角度求知,提倡跨领域学习。首先要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各科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链,其次要立足语文学科,引导学生多角度体验。与其他学科结合,可以扩大语文学习资源,拓宽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实践领域,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提高学习效率,开阔视野。
5.创新性学习
在人的所有发展性能力中,创新性学习是一个核心。创新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策略。语文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的基础和起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应用所学得的语文基础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是环境与行为策略。活动中应多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会和氛围,要增加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活动时间,使学生养成勤于质疑、勇于求异、敢于批判的学习习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是情感与思维策略。活动中,应强调再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应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创新精神。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动手收集信息、动手实践,自己分析、归纳、总结,其过程实质上是学生文化体验过程。良好的文化体验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温床,同时,学习活动中的困难或实际问题也迫使学生不停地变换着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能动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飞翔,不断地进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使发散性思维、跳跃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
设计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
绿色设计;
设计方法
前言
目前,基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行业也取得不断发展,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建筑绿色设计的要求越来高。建筑绿色设计不仅能够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而且还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建筑绿色设计必将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一、高层建筑的发展
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人口的密度不断增加。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紧缺,使得高层建筑的发展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高层建筑的发展是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城市都在快速的发展高层建筑。一些小城市也兴起了建设高层建筑的热潮。高层建筑闲置率较高的话,会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如果对高层建筑不进行合理的设计,其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是相当严重的。虽然现在对能源的有效利用已经建立起了相关的标准。然而,在高层建筑中,如何确保资源的利用率最高,能源的浪费最低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高层建筑中如果引入绿色技术,进行绿色设计,会使得能源浪费现象得到很大的改观。绿色设计应该贯穿于高层建筑建设的全过程。对于高层建筑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总结为能源有效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绿色设计策略的内容
绿色设计策略是当下建筑设计工作的核心策略,是针对传统建筑设计资源与能耗 增加的实际而产生的新型设计思想,绿色设计策略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场地和环境的绿色设计,重点通过周边环境控制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
绿色设计策略还注 重建筑室内的环境协调,通过节能材料、阶层措施的应用,提升建筑室内的舒适 度和节能性,在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对建筑室内空间与环境的有效调整;
绿色设 计策略还关注建筑材料的选择,通过自然材料、高分子材料、节能绿色材料的应用来控制建筑物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能耗,在完善室内外环境和空间的前提下,限制能源和资源的使用;
绿色设计策略还注重智能设备的配置和应用,通过变频设备、自动化装置的应用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同时做到对能耗的有效控制。
三、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的特点
1.绿色节能环保
在高层建筑中引入绿色设计的概念,符合当前我国绿色节能环理念。绿色策略构建了高层建筑的区域生态绿化,提高了绿化面积,营造了绿色的氛围。关于环保方面,对高层建筑进行绿色设计类似于建筑外墙的保温隔热设计,能够减小门窗、墙体的导热系数。夏季时,绿叶可遮挡窗墙体,将传递给室内的太阳辐射热大幅度减少;
冬季时,植被的存在相当于增加了墙体的厚度,减少了室内高温与室内低温的能力交换。环保,即环境保护,在高层建筑实施绿色策略设计,能够改善气候剧烈变化、地区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极地臭氧层空洞,净化空气等。
2.实现建筑物的自我调节
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建设不应仅局限于地面的绿化,高层建筑也是构建城市生态的主体,城市的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将其视为一个生命体,设计时要表现出建筑生命的特征,实现一定的自我调节。高层建筑的绿色设计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建筑物自我净化,如净化空气、隔音降噪等;
另一方面是实现建筑通风、温度、湿度、采光等的自我调节;
三是实现建筑的自我节能,对调整室内外的温度差等。
3.实现生活舒适化
高层建筑作为人类生活、居住、购物、娱乐的综合场所,舒适性是人类在其中活动的必须点。高层建筑设计中绿色策略的应用,使高层建筑的舒适度大幅度提高。但实现高层建筑的整体舒适化水平,在采用绿色、舒适、节能的建筑材料和现代科技帮助下的同时,还要考虑环境的友好程度,如隔音设计、进光量设计、热辐射设计、温度和湿度设计、近光时长设计等。
四、高层建筑进行绿色设计的要点
高层建筑的绿色设计是将生态策略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采取相应的技术,使得建筑的形态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高层建筑的绿色特设计应该使得高层建筑的结构和环境与建筑地的环境相协调。建筑的设计应该依据今天所面临的挑战而进行,这个挑战就是各种资源日益趋紧。
五、绿色设计策略应用于高层建筑设计工作的方法
1.做好高层建筑的选址设计
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始阶段应该重点做好选址工作,要将高层建筑选择 在宜居的环境和空间,使高层建筑与自然景观和地貌地物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既能够发挥自然环境的调节功能提高高层建筑的舒适度,同时也能做到对能源和资源的有效节约。
2.做好高层建筑的朝向设计
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到建筑物的朝向问题,应该要按照太阳的高度角进行设计,以保证保证在冬季的时候,南向的窗户可以接收到面积较大的阳光照射,这样可以增加室内的温度,减少照明的使用。
3.做好高层建筑的顶部设计
高层建筑顶部设计过程中要突出绿色设计理念和节能思想,采用隐蔽手法,修建女儿墙,等措施来增加节能效果和提升视觉质量,使高层建筑顶部体和主体立面 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实现建筑顶部遮阳、降温和节能等目标。
4.做好高层建筑的空间组织
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高层建筑的节能降耗方面需求,可以在设计大量采用透光性较好的玻璃和高分子透光材料,使得高层建筑室内的温度得到有效地控制,降低室内采暖需求而出现的能源消耗。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利用高层 建筑的地下空间,修建停车场等,可以大大缓解地上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
5.扩大新技术在设计的应用范围
高层建筑设计中应该选用太阳能电池板、中水循环利用等新型技术,使用的新型材料还有双层呼吸式玻璃幕墙、无机环保装修材料等。这些新技术符合绿色设计的理念,能够降低能耗,对人们的健康也有裨益。
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文章主要就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策略进行探讨。总而言之,高层建筑的绿化策略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项目。它既满足了人们节能环保的要求,有节省了资源利用率,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优化了效率和效益。
它是逻辑学和美学的有机统一, 是技术进步和城市发展的表现。
以目前来看, 绿色环保战略在建筑行业的运用前景还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许海龙.高层建筑设计中绿色策略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
[2]宋益淦 ,王玉初 .探究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策略[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
[3]赖智勇.低碳设计理念在 高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4.
设计策略范文第3篇
动漫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IT行业的新经济增长点。2003年世界动画片及其衍生产品的价值为2000亿~5000亿美元。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门类,动画在很多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动漫产业在我国经历了一段低迷期后,终于因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相比之下,欧美、日韩等国由于较早的市场开拓,现在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动漫市场。美国动漫业的生产总值甚至超过了传统电影市场。日本动漫经济产值甚至超过了某些传统重工业,由动漫衍生出的角色玩具、游戏和服装等周边产品已经在全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日本文化代言产业,加快了日本动画走向世界的步伐。目前,我国的动漫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原创的动漫形象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阻碍我国动漫市场产业化的关键因素。要突破国产动漫发展的瓶颈,最重要的就是创造精品动画,打造动漫明星,将中国的原创动漫品牌推向世界。动漫品牌的建立首先应该从动漫形象的设计着手,好的动漫形象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吸引受众关注,形成稳定的动漫衍生品消费群,产生巨大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为了促进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笔者提出一套动漫角色设计的策略,以辅助设计师探索原创动漫形象,更好地发扬中国动漫文化。
二、动漫角色设计策略分析
通常,动漫角色设计是根据故事梗概和剧本设定要求,结合适当的风格进行的。受众通过观看动漫形象,可以体验到角色的喜怒哀乐、性格特征等人性化要素,从而对角色表演和影片情节发展产生进一步理解。角色形象设计一般包括角色造型、色彩搭配,以及动作、表情、服装配饰、道具等方面的设计。除此之外,设计者还要依据剧本或概念设计完善角色的人物背景、性格特征、喜爱偏好等人格化属性。经过上述设计环节,才能让角色更容易被受众所接纳和信服。在具体的创作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角色的设计与观者的体验有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过大时会导致动漫作品的传播受到阻碍和影响。因此研究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商业需求和艺术水准并重的动漫角色设计策略,能让广大动画角色设计工作者事半功倍,同时也更利于动漫作品的商业化推广。
三、动漫角色设计策略制订
从设计师、动漫角色与受众群体三者之间的关系看,可以引入交互设计的分析方法,制订行之有效的动漫角色设计策略。交互设计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的期望,通过对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进行归纳,找到产品和客户之间的平衡点。在动漫角色的设计过程中,由于设计师自身的局限性,通常被自己的设计经验、色彩偏好、造型风格所牵绊。如果明确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可以使他们把用户需求放在第一位。设计师可以通过对受众群体进行调查和访谈,了解更多市场对于动漫产品的诉求。如,设计一位中国古代传统人物形象时,可以通过提供角色概念化分类特征的调查问卷,收集目标群体对这类人物形象的预期诉求。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中,设定受众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如,在傅业焘的《基于感性意象的动漫角色形象评价》这篇文章中,通过对16~28岁的受众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经六位专家的分析和研究,再提出符合动漫设计的解决方案。根据上述分析和案例研究,笔者建立了一套动画角色设计策略流程。笔者将动漫角色设计所需考虑的要素归纳为6个主要方面:形象分类、能力特长、个性魅力、角色要素、情境设计、造型设计。通过这6个方面的设计可以探寻受众群体与设计师之间的情感链接。这些特征包含了设计元素和设计规则。以封神榜人物二郎神为例,角色是非凡的天神,拥有超强的法术能力、铠甲、三尖两刃刀和哮天犬,活动于人神交界的地域;
其造型为阴柔型的美男子,有着丹凤眼、结实的臂膀;
等等。根据以上6个方面,结合历史资料查询、用户情感体验,角色设计师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完成角色设计的初稿方案。然后在初稿方案的基础上听取专家、用户的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最终完成终稿。显然,这种以受众为目标的设计策略更容易被目标群体所接纳,同时也避免了动漫企业由于闭门造车最终被市场所抛弃的被动局面。对设计师来说,这种设计策略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市场的反响逐步修正自己的设计缺陷和设计理念。当然,由于前期的调研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所以这种策略在短期内很难体现成效,但是从国内整体动漫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唯有尊重受众的感受才能制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
四、结语
设计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广告设计 定位策略
一、广告设计的核心——广告定位
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全面展开,市场机制步入精神生产领域,企业营销中广告设计文化迅速崛起,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猛上升。现代生活中广告设计文化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竞争激烈的营销市场,各种广告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成为产品经济的强大竞争力。在国内外传媒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代社会,企业如何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广告中取胜呢?首要条件是广告设计应建立在一个科学策划的平台上,而广告定位就是这一科学策划的关键环节。源于商品定位而作用于消费者心理的广告定位,在市场经济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广告设计的旗帜和方向。
广告定位是针对企业产品与消费者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它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营销界。广告定位是指在众多的产品竞争中,探寻具有竞争力和差别性的产品特点,结合适宜的广告传播手段,使产品在目标消费群中拥有高度的认同性。作为赢得目标消费群的重要手段,广告定位战略把营销从广告推销时代上升为以产品形象为中心的品牌推销时代。美国著名广告学者大卫·奥格威认为广告定位就是用广告为商品在消费者心中找到一个位置,并指出:“唯有正确的定位,才是有效销售的最重要步骤。”(1)在奥格威总结的28种创造销售力的广告方法中,列于第一位的就是“广告定位”。“广告定位”是广告设计的原点和核心,对广告设计的成败起决定作用。定位始于产品,终于消费者,即广告定位是根据市场细分确定目标消费群的消费习惯,让产品广告在消费者心中占据合适而准确的位置并最终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方向。因此“广告定位”不是创造什么哗众取宠的事物,而是重新结合并开发已存在的商家与客户的密切关系,正如美国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所言:“公司需要在每一个细分市场内制定产品定位策略,它需要向顾客说明本公司与现有的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的区别。定位是勾画公司形象和所提供价值的行为,以此使该细分市场的消费者理解和正确认识本公司有别于其他竞争者的象征。”因此明确适当的“广告定位”在现代营销市场中至关重要。
二、广告定位的战略基础
广告定位的第一个要求是推广品牌效应,凸显与众不同。有了恰当的广告定位,企业就可能在经济大潮中增强自身的发展实力,使广告设计艺术健康、有序、全面的发展。因此广告定位的战略基础便是根据所选择的和竞争者相差异的产品特色进行宣传,企业的首要目的是发掘并抢先占有优势战略以获得竞争先机,广告的首要目的便是将这种竞争优势通过广告定位、创意和艺术表现等手段传播给消费者,让人们在表达称心如意的生活方式时能愉快地联想到一个指链:例如“百事可乐=性感=好玩=受欢迎。”
广告定位的第二个要求是确立品牌战略。当今的市场经济竞争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效应已成为企业进入商品市场的“敲门砖”。林恩·阿普认为品牌是“我们经济中的原子核”, 他以为一个品牌不只是它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 在更深刻的意义上, 品牌还包含着与消费者的“契约”、对消费者的“承诺”和给予消费者的“信任”,因此, “一种品牌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极高的知名度; 二是崇高的声誉; 三是市场领先; 四是持续利润增长。”成功的定位能够使企业建立品牌声誉, 培育品牌竞争力,赢得品牌市场。因而企业必须在提高品牌知名度上下功夫,只有大家认可的名牌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在我国,彩电行业的长虹、康佳、TCL;
制冷行业的海尔、科龙等企业凭借优质的品牌效应获得了巨大成功。所以品牌效应是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核心力量 。
广告定位的第三个要求是企业产品种类的丰富性,多样性,可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选择。总部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集团,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公司,也是世界汽车行业中最具实力的跨国公司之一。集团针对世界各地消费群的不同需求开发了8大汽车品牌:大众汽车(德国)、奥迪(德国)、兰博基尼(意大利)、宾利(英国)、布加迪(法国)、西亚特(西班牙)、斯柯达(捷克)、大众汽车商用车(德国)。品种丰富且针对性强的生产营销理念使大众汽车集团2004年在全球销售汽车达514万辆,大众汽车集团以其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继续领跑世界汽车市场。
三、广告定位的策略运用
1、文化定位策略。二十一世纪以来,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想在风起云涌的经济大潮中有所作为,必须以先进的文化营销理念来导航。人在文化社会之中生活,进一步讲消费者也是在企业建立的文化中消费,只有当消费者对消费文化产生共鸣,企业才能真正建立起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因此,广告设计以这种人本主义文化理念进行广告定位营销,必将给企业带来勃勃生机。
2、功能定位策略。功能是产品使用价值的具体体现,可直接满足消费者丰富的物质及精神文化需求“设计艺术审美的本质,就在于对设计物的功能所表现的合目的性的关照。” (3)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找出自己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的相异之处,然后在广告定位中强化自己产品的独特功能,使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有明显区别,从而给消费者留下鲜明清晰印象,以增加目标消费群的产品的选择性。典型的功能定位虽然在广告定位设计中只有简洁的几句话,却可以四两拨千斤,促进企业营销工作的顺利展开。
3、强势定位策略。企业利用自己的产品领先优势作为广告设计的核心,在广告宣传中强调产品的优良品质,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广告定位应强调产品的具体品质,让消费者了解该产品优势所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飞亚达手表凭借精密的技术和高贵的品质,把品牌定位与身份联系起来,倡导“一旦拥有,别无选择”的强势定位策略,让人感觉戴上飞亚达手表后,能拥有更多的非凡的气质和唯我独尊的尊贵风范。
4、价格定位策略。如果商品的技术、功能、造型等与市场上同类商品相近,没有什么独特的卖点吸引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广告宣传可运用价格定位策略。“货比三家不上当”价廉物美的产品对消费者仍然极具诱惑力。如伴随世界油价的上扬,人们需要汽车更节能节源,许多汽车企业都开辟研发省油、实用、美观、价廉的小汽车,广告突出价廉物美性能好的定位原则,巧妙地运用价格定位策略迅速占领汽车消费市场。
设计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抗震;
建筑;
设计
一、建筑抗震设计程序
建筑抗震设计程序是伴随着工程设计而进行。第一,工程项目的场地选择,对于一般中小型工程而言,在选择过程中,要明确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如果是6度以上,则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对于重要建设项目而言,要通过地震部门进行专题的地震烈度鉴定。第二,根据规范上的建筑重要性分类标准,不同类型的建筑(甲、乙、丙、丁类)分别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保证建筑的抗震性能。第三,拟定建筑造型和平面形状、确定结构体系、选择建筑材料,通过结构地震反应计算和分析确定具体的抗震设计措施。第四,建筑、结构、设备的抗震细部构造措施以及环境设计也是抗震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节。
二、建筑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
建筑遭受地震作用的破坏会产生程度不同的破坏力。人们将抗震调查研究和抗震理论探讨所认识到的客观规律应用在工程设计中,以增强建筑抵抗地震破坏的能力。地震和抗震、破坏力和抵抗力相互作用,相互矛盾着。矛盾一方的地震,它大致包括由于地震而引起的地面运动,场地和场地土的变形、塌陷和液化,对建筑产生的作用力,以及由此衍生的次生灾害等方面;
矛盾另一方的承受地震作用的建筑,它大致包括建筑的选址、总体布局、建筑造型、平面布置、结构类型、建筑材料性能、建筑的动力特性和施工质量等因素。根据以上各方面,建筑抗震设计总体上要求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注意场地的选择,把握建筑体型,重视非结构因素,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五个方面内容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每一方面都影响着建筑创作的思路和方向。
三、建筑结构的抗震策略
具体来说,各类结构体系主要震害如下:
3.1砌体-木屋架结构
不少地区木材可以就地取材,砌体使用比较少,这种结构造价低廉,在村镇多采用这种结构作为简易厂房、仓库等。由于此结构的砌体墙和砌体柱强度不高,且大多年代较长,在地震中容易发生屋面破坏和局部倒塌。
对策:加强墙体、柱强度,并加强有效的拉结,采用轻质屋面是保证此类结构抗震能力的关键。
3.2砖混结构
地震区村镇的住宅、教学楼,城市一些旧居民楼、办公楼、小型厂房多采用砖混结构。这类结构在地震震区最多,震害比较严重,倒塌的结构具有以下特点:结构抗震体系单薄,未设置构造柱,也有未设置圈梁,预制板缺少拉结。
对策:合理设置构造柱和圈梁,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侧向承载力是抗震设计的关键。
3.3框架结构
汶川地震中,大多数框架结构的主体结构震害较轻,主要发生在围护结构和填充墙,尤其是圆形填充墙破坏较重。此外,由于楼板的增强作用,建筑内部空间的分隔需要,在框架梁甚至楼板上增加砌体或填充墙,它们增强和放大了上部结构的刚度,使得框架梁或屋盖的实际刚度增大,很少出现“强梁弱柱”型的破坏,往往无塑性铰出现。其次,过于异型的建筑体量或空间错层等也造成柱的破坏。
对策:在设防烈度较高地区尽量避免采用异型体量、错层,注意建筑内部隔墙对建筑整体刚度的影响,应整体考虑隔墙的布置,使得刚度分配均匀。
四、建筑体型设计的抗震策略
4.1建筑空间体量大小
体量的大小会影响到结构的选型、空间的跨度大小等方面。大跨度、大面积对建筑抗震有着不利的影响。当平面尺寸很大时,即使是一个对称的、简单的外形,房屋作为一个单元,在地震运动中也会存在薄弱环节。此外,由于建筑不是均匀块体,地面运动在不同的时间过程中,将对建筑的不同部位产生影响,因此,体量较大的建筑的整体性较体量较小的建筑差。
汶川大地震许多砖混结构的教室发生了垮塌,除了施工和管理者的原因外,大跨度的砖混结构教室也是垮塌的一个因素。对于一些存在转换层的建筑来说,往往下部几层是大跨度的空间,而上部为荷载较大的住宅、办公空间等,这类建筑刚度较差,对建筑抗震是不利的。
因此,可以采取一是减小建筑总尺寸、二是将大尺寸建筑划分为若干小尺寸结构单元(设置抗震缝、伸缩缝等)、三是在空间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增加抗震墙来增强建筑结构的侧向刚度。
4.2建筑高度
在水平向地震作用下,建筑的高度类似于在重力作用下的悬臂梁跨度。随着建筑高度增加,它的自振周期会加长,而周期的变化,意味着地震作用大小的变化。建筑的自振周期不只是建筑高度的函数,还与高厚比、层高、结构体系类型和材料,以及建筑质量和质量分布情况有关系。因此,建筑高度的多少会同时影响上述一个或几个因素,而建筑的自振周期的变化又会引起地震作用的增大或减少。
砖石结构是脆性材料,变形能力小、抗震能力低,采取的抗震措施就会更多,此类型建筑如果层数越多,建筑高度越大,其所受的震害的危险性也会更大,所以对这种形式的建筑的高度限制会更高。而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的建筑由于材料性能更佳,抗震能力更高,所以对其的建筑的高度限制会放宽些。因此,可以采取:一是在设防烈度较高的地区可以适当降低建筑高度、二是选取合理的结构形式两种策略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4.3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