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比热容教案【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比热容教案范文第1篇
a.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
b.知道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及其读法
c.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d.能用学的比热知识解释一些常见日常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
分析二:比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建议一:比热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总结出来是一个好办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至关重要.实验前明确实验要研究的是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实验前要格外强调杯子内的水和煤油质量相同,两个热水器也是完全相同的,这些实验条件对学生正确得出比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观察到煤油的温度上升得快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相等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并进一步引申到其它物质.最后引导学生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从而得出比热的概念.
建议二:在介绍比热表时,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比热表,通过比较,指出水的比热较大,为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做好铺垫.另外,根据水和冰的比热不同,说明不仅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值也不同.
建议三:为巩固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可以多联系实际,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比热进行解释.
“比热容”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比热容
教学重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具
温度计、煤油、水、电加热器、天平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实验
(1)常见有关比热现象
(2)煤油、水对比实验
二、比热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一物质的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释放的热量也等于比热.
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
三、比热表
四、水的应用
由比热表可以看出水的比热较大
五、小节
六、作业
记忆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热来解释.
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有关比热现象
演示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不同,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呢?
引导学生看比热表,加深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
解释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比热,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观察实验
思考实验所说明的问题
思考问题,提出描述不同物质的这一特性.
看比热表,对比各种物质的比热
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暖气以及冷凝剂为什么常用水
回答问题,复习巩固知识
比热容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航;
材料物理;
工程应用课程;
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63-02
一、民航特色材料物理专业开设工程应用课程的意义
材料物理专业是培养具有较深厚物理学和材料学基本理论,同时具备材料物理知识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专业。民航特色院校材料物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以服务于民航行业为主,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更要体现其“理、工”兼备的特色。材料物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对于物理学基础课程的设置相对成熟,主要是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热力学课程;
与之衔接的材料学基础课程有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型理论、材料力学等;
在两大课程体系之下怎样设置侧重于工程应用的课程是突出“理、工”兼备培养目标的关键。
民航特色院校材料物理专业设置的工程应用课程要满足两点要求:一是要具备“民航特色”。开设工程应用课程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民航特色材料物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从事民用航空器材料设计、成型、维修相关工作,所以在设置应用课程时要贴近民用航空材料的工程应用,体现“民航特色”。二是要具备“科学前沿性”。一代材料,一代飞机。航空材料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钢、铝合金、高温合金、钛合金、先进复合材料等不断更替,航空材料加工技术也不断推陈出新[1],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先进材料以及先进材料成型技术的科学前沿,让学生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的步伐。“具备民航特色”和“科学前沿性”是材料物理专业材料应用课程设置的关键,要实现以上两点要求,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设置适宜的教学内容,而是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二、材料工程应用课程内容的设置
材料工程应用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对于民航特色材料物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来讲,安排事宜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结合近年来航空材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成果,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侧重如下几个方面:
1.高温合金的精密铸造。高温合金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例如涡轮机匣、级间机匣、调节叶片,尤其是涡轮空心叶片。在民航发动机,如CFM56、PW4000、RB211等机型中高温合金的精密铸造都是关键技术[2]。精密铸件的微观结构、内部缺陷与残余应力等会在浇注成型过程中形成,因此合金的浇注与凝固工艺对铸件力学性能、尺寸精度和内部质量的影响规律是此部分内容讲解的主要内容。
2.铝合金的焊接成型。目前民用飞机的机身结构依然是以铝合金材料为主,因此铝合金结构的连接是影响机身结构强度的关键。铝合金熔点低、易氧化,采用熔化焊接的方法连接会产生焊接缺陷。英国焊接研究所开发一种新型的焊接技术,称为摩擦焊[3]。它利用表面摩擦使焊缝材料温度升高而热塑化,同时使接缝处的变形金属通过相互扩散与再结晶而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固态连接的过程。摩擦焊过程中的发热量和焊接材料的塑性流动形态是影响焊缝成型质量的主要因素,这种影响机制是此部分讲解的主要内容。
3.钛合金的塑性成型。钛合金在室温条件下塑性低、变形能力差,但是在850-950℃条件下呈现良好的超塑性。航空发动机的空心宽弦叶片由钛合金制成,它应用技术主要是超塑性成型技术。与传统带凸肩窄弦实心风扇叶片相比,新技术强化了叶片的抗外物撞击能力,大大减轻了叶片的质量,减小了高速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提高了流量和效率[4]。超塑性成型过程中变形工艺的选择和优化,组织演变与变形机制、空洞演变及断裂机制等内容是此部分讲解的主要内容。
4.复合材料的热压成型。树脂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比金属材料更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它在民用航空飞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先进复合材料在A380飞机中应用的比例达到30%,而在B787中的应用的比例达到50%,可以说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体现了航空器的先进性[5]。先进复合材料的成型采用的方法是热压罐的热压成型。成型过程中先将复合材料预浸料按照不同方向铺设,再将其放置在热压罐中热压成型。在此过程中热压罐的压力和温度的控制将影响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孔隙率、粘接强度、力学性能等,这种影响机制是此部分讲解的主要内容。
三、材料工程应用课程中“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
材料物理专业工程应用课程知识点较为分散,讲授课时较短,在有限的课上时间内让学生较为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点,需要借助于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于开发分析、综合评估能力等高级智力技能的讲授。它以案例为教学基础,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应用此方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6,7]。下面以一个实例说明此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精选一个案例“熔模铸造技术在涡轮空心叶片制造中的应用”,详细介绍这个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将这个案例的知识点分成若干模块:“熔模铸造技术”、“空心叶片的应用”、“熔模铸造中陶瓷芯的制备”等,组织学生分成相应的组别对模块进行课下自学;
课上拿出一定时间让各组的学生代表对自学内容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和总结;
然后教师利用相应的模拟软件对空心叶片的熔模铸造过程进行全程演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
最后教师根据此案例内容给出一定量的试题,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四、总结
要实现民航特色院校材料物理专业“理、工”兼备的特色,需要在物理和材料理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工程应用型课程,并且此课程需要具备“民航特色”和“科学前沿性”。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教师精选教学内容并引入科学的教学方法。高温合金、铝合金、钛合金、复合材料的先进成型方法应该是此类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莉莉,陈云翔,王政.再制造工程在某型军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2009,(6):69-71.
[2]樊振中,徐秀利,王玉灵,等.熔模精密铸造技术在航空工业的应用及发展[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4,34(3):285-289.
[3]张磊先,杜静,李文学.先进焊接技术在国内航空制造领域内的应用和发展概况[J].新技术新工艺,2012,(9):61-64.
[4]吴心晨,陈明和,谢兰生,等.复杂外形航空发动机TC4钛合金宽弦空心风扇叶片弯扭成形[J].航空学报,2015,36(6):2055-2063.
[5]毕凤阳,杨波,金天国.树脂基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固化变形模拟[J].兵器材料与科学,2014,(4):20-25.
比热容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脚本设计;
《热力环流》
3G、4G网络的建设,让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成为移动学习的理想平台,比传统课堂更加短小精悍的“微课”应运而生,其占用内存空间小,传播速度快,教学内容明确,让学习成为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活动,微课是当今信息化背景下学习方式变革的产物。
目前,国内对微课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从中国微课网和佛山市微课资源中心收纳的微课课例来看,2011年~2012年间网上广泛流行的微课大多数是一些课堂录影的片断。近两年,不少学者提出“微课”是阐释某个知识点的小课程,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是时间在10分钟之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013)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标的在线教学视频。”(2013)笔者认为,微课根据制作目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教研为目的的微课,内容以课堂录影片段为主,这类微课给教育研究者及教师提供评课的素材和备课的资料。另一类是作为小课程来开发以阐释某个知识点为目的的微课,学习对象广泛,这类微课往往以PPT课件、手机录影片段为载体,微课中并不需要出现教师形象或课堂教学的场景,还有学者把这类微课再细分为讲授类、问答类、练习类、实验类等类型。本文中探讨的“微课”,主要是指以阐释某个知识点为目的的小课程,也是目前广大中学教师热衷开发的微课类型。
今天有热火朝天的“微课”制作浪潮,但其质量良莠不齐。如“中国微客大赛”山东龙岗初级中学詹老师的微课――《气候类型图的判读》,内容完整,图例丰富,详细地阐述了气候类型判读的“三步法”,但是也有明显的问题。
首先说视频效果:(1)干扰项目太多:在整节微课中,詹老师的人头像一直出现在屏幕的右下角,挡住了微课视频中的众多图片和文字,甚至成为吸引学习者注意的地方,对观看者的学习造成严重的干扰。视频中2:35,左下角的五笔输入法也是干扰项。(2)视频的分辨率较低,感觉像是录制了投影屏幕上的PPT,所以微课中的气候类型图都不够清晰,特别是气温曲线。(3)视频中2:07,詹老师用鼠标来圈点最冷月气温,但是鼠标很模糊。
再谈谈音频效果:(1)整个微课视频都贯穿着明显的电流声,严重影响了微课的声音效果。(2)詹老师讲课的语速过快,让学习者听起来比较费力,不能听清楚她说的话。
笔者认为,詹老师的微课中人头像等干扰的出现、语速过快、鼠标视线牵引效果不佳就是没有做好微课脚本设计的结果。
又如,“2014年度淄博市为微课程设计与创作大赛”中耿老师制作的微课《地形图的判读》是一个以PPT为载体制作的微课,整节微课除了一些杂音以外,没有老师解说的声音。每一页PPT页面停留的时间过短,提出问题后几乎立刻就给出答案,没有留给学习者一定的思考时间。该微课的总长度是5:17,4:36就出现了课程结束画面,在4:45又出现了喜羊羊游览山坡的画面,让人感觉该微课结构比较混乱。笔者推测,该微课是耿老师上课用的课件,里面的超链接在转化成视频文件后失效了,所以微课出现了结构混乱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反映出该微课制作时没有做好微课脚本设计。该微课的主题是《地形图的判读》,在0:00~0:23迅速闪过标题和一些题目,1:15~2:00一段展示的是测绘地形的方法,4:30~4:45提醒同学们下节地理课带上水彩笔,真正关于地形图知识的内容只有3:52,无关的内容太多,没有将地形实物图与相关的等高线地形图一一对应起来,让人感觉该微课内容松散,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教学难点没有突破,如同知识点的简单堆砌。也许耿老师在制作这节微课时,没有专门针对教学重点――地形图的判读做微课教学设计,只是展示了一节地理课的全部内容,因此该微课出现了内容松散、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的问题。
如何才能提高“微课”的质量,让广大教师所制作的微课成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呢?我认为要做好“微课”,应当做好两个设计,即――微课教学设计和微课脚本设计。
针对微课教学内容开展的设计是微课教学设计,主要以微教案的形式呈现。一般的微课时长都控制在5~10分钟,如此短的微课为什么仍然需要编写微教案?那是因为微教案为微课件的制作提供了蓝本,是教师梳理教学思路的重要环节。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微课教学设计也应当包括这些内容,就是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笔者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热力环流这一内容进行微课创作,具体微教案设计如下:
《热力环流》微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热力环流的实验和直观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二、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三、教学媒体
PPT2013。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播放《三国演义》动画节选――火烧上方谷,提问:让司马懿父子在上方谷死里逃生的救命雨是怎么形成的?
(二)介绍气压的概念
通过对比海拔400米处和200米处的空气柱空气分子密度大小,说明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过渡:当地面的冷热状况不同时,空气将如何运动呢?
(三)观看热力环流的实验,思考问题:
1.冰水碗上方的烟气是如何运动的?
2.热水碗上方的烟气是如何运动的?
3.两个碗之间的烟气又是如何运动的?
(四)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的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存在高低气压差空气水平运动。
说明:地面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五)学以致用
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析:
1.上方谷中的降水是怎样形成的?
2.生活中的地理:冷风空调为什么要悬挂在高处?而暖风机要放置在地面?
(六)典例自测
提醒学习者按暂停键,思考题目,检测课程中学习的热力环流相关原理的理解运用情况。
微课教学设计与一节课教学设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微课教学设计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小”。微课的时长一般在5~10分钟,课程时间有限,因此教学目标不能设置太多,一般设置一个或者两个为宜,力求在10分钟的教学视频中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
教学内容应当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微课中不可能把课堂40分钟呈现的所有内容都呈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微课类型来进行取舍。教学策略的选择也要看所设计的微课的类型。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把微课分为讲授类、问答类、练习类、实验类等类型,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就应当明确自己制作微课的目的,明确自己将要制作的微课的类型。这样有助于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如,笔者在创作热力环流的微课时,确立了这节微课是属于原理讲授类的微课,因此,我确立以剖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为教学目标,选择以一个实验,一个原理,一道自测练习作为微课的教学内容,采用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
教学媒体有多种选择,PPT、camtasia Studio等软件是目前开发微课的热门载体。我认为利用PPT2013录制微课,操作简单,动画效果好,比较适合广大非电脑专业的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堂问答、课堂观察、课堂练习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形成教学评价,而微课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是授课者无法看到的,那么该如何才能实施微课的教学评价呢?笔者认为,微课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在开发微课的同时,也可以开发一些相应的微学案。微学案可以配套学习者观看微课时使用,也可以在观看微课后使用。微学案中可以设计针对微课学习内容的练习,但题目数量最好不超过5道,其中应当包含微课中讲解的例题,学习者通过自我检测,形成自我学习评价。微学案中还可以包含一些问卷问题和学习反馈表,用以收集学习者对微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另外,开发一些交互式的微课,也是解决教学评价的途径之一。
《热力环流》微学案
一、学习目标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根据下图,运用相关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
1.对比同一水平面上①③气压高低___________
2.把①②③④气压由大到小排列____________
3.甲、乙两地的冷热状况如何,甲____,乙_____
4.画出甲、乙之间的热力环流。
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某日海、陆上空大气运动和海陆气温变化情况。读图回答第2题。
2.由图乙可推知图甲出现的时间大约是( )
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
C.12时至0时 D.10时至15时
■
二、教学反馈
1.看了这节微课,你是否理解了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这节微课是否吸引你?你最喜欢的地方在哪里?最不喜欢的地方在哪里?
微课脚本设计是微课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认为,微课的时长在3~10分钟左右,在如此短的教学视频中,如何才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呢?传播理论告诉我们,单用听觉,3小时左右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60%,3天后下降到15%;
单用视觉,3小时左右能保持70%,3天后则为40%;
如果视听并用,3小时左右能保持90%,3天后为75%。视听并用能让学习者获得更多的学习信息,还能为学习者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为了达到更好的视听效果,微课应当做好脚本设计,做好微课脚本设计能提高微课件制作和录音的效率。
微课脚本设计要解决哪些问题?进行微课脚本设计,就像导演在安排镜头那样。微课脚本设计要解决微课内容的编排,学习者视线的牵引,音频、视频文件的选取和设置,录音旁白的设计,微课中片断的过渡与衔接效果,微课时长控制和微课的编码处理。微课脚本设计可以从教学设计中衍生而来,是对教学设计的二次创作。进行脚本设计时,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微课的内容作为框架来进行编排。
笔者认为,微课脚本设计要做好两个记录:(1)当某个页面需要录制的旁白比较长时,旁白最好逐句写下来,这样可以减少口误和嗦,提高录音时的效率;
如果页面所录制的旁白比较短,可以记录要讲的内容概要。记录向学习者提出的问题以及提问后的停顿点,这是提出问题后留给学习者思考的时间。(2)记录要采用的动画特效,帮助自己在制作微课件时做出好的动画效果。(3)记录排演所用的时长,对正式录音时的时间把握能起指导意义。
下列是笔者制作的热力环流微课件:
微课教学设计为微课件的制作提供了蓝本,是教师梳理教学思路的重要环节,微课脚本设计能提高微课件制作和录音的效率,达到更好的视听效果。通过实践,笔者感受到微课教学设计和微课脚本设计就是微课设计的灵魂,想要提高“微课”的制作质量,离不开做好这两个设计。
参考文献:
[1]陆才稳.高中地理“微课”案例观摩研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2).
[2]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01).
[3]吴慧慧.交互性微课件的设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05.
比热容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验 设计缺陷 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实验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学科,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科学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学好科学课。
其次,科学实验能让深奥的科学理论、科学现象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科学很多的理论知识是前人通过实验、生活实践及一些科学推理得出的。课堂上如何让这些理论知识能被学生毫不怀疑地接受,是科学教学的重点,也是科学教学的难点。解决之道便是实验。学生亲身感受实验事实,不仅能相信这些理论知识,而且能加深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科学课堂很注重实验的开展,科学教材也注重实验的设计。
二、“物体吸热本领与颜色关系”实验常规设计的缺陷及改进的必要性
教材中该实验是经典的常规设计,将两个相同的烧瓶外壁一个涂成白色,另一个涂成黑色,内装相同质量的水,并各放一支温度计,放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比较两支温度计上升的度数,应该是涂黑色的瓶内温度计度数比涂白色瓶内的温度计度数高。该实验的设计缺陷是:1、做实验对地点、天气、时间的要求较高,如有时上课时天气不好,或者上午第一节课、下午最后一节课都无阳光或阳光不足难以进行。2、实验要在室外进行,学生要离开教室甚至要到离教室较远的地方才能找到合适的场所。3、所需的时间较长,一节课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基本上是无用的,我相信没有几位教师会按照这个设计去做。笔者通过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提高,经历了数次更改,终于设计出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案。
三、“物体吸热能力与颜色关系”实验设计的改进
方案一:用100W的灯泡代替太阳作为热源。5、6分钟温度计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要等到10分钟左右才有效果。
方案二:用浴霸中的取暖灯泡作热源。温度计升高较快。出现的问题:温度计上升较快的不是涂黑色的烧瓶,而是涂白色的烧瓶。为了探究原因,让取暖灯泡一直亮下去,开始时是涂白色烧瓶内的温度计上升较快,一段时间后,涂黑色烧瓶内的温度计慢慢地快了起来,最终大于了白色烧瓶内温度计的示数。原因是:涂白色的烧瓶透光性要比涂黑色的烧瓶强,光线可以透过白色的瓶壁直接射入瓶内的水中,所以开始时涂白色的烧瓶内温度计上升得快。一段时间后,黑色的瓶壁由于吸热能力强,温度高于白色的瓶壁,热量由瓶壁传给水的是黑色瓶子快,到最后温度上升得也比白色瓶子快。
方案三: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同样加热条件下,温度上升得也较慢,需要的加热时间也较长。如改作空气这种比热容较小的物质,同时烧瓶内的空气质量比水也小很多,升温一定要比水快得多。改进:将烧瓶内的水倒掉,用橡皮塞封住瓶口,再各插入一支温度计进行试验。温度上升比水快得多,时间节省了很多。但是实验中的现象与水相同,前后结果矛盾。
方案四:玻璃本身具有透光性,黑白两色透光性肯定有差异。能否用不透光的材料来代替呢?用黑白两种颜色的铅画纸,做成大小相同的方形袋子,将温度计放在袋子中。把装置放在取暖灯下,两袋中的温度计上升得非常快,且黑色袋中的温度计上升得始终比白色袋中的温度计快,经过四次改进终于得到了与理论知识相一致的结论。这个方案还有些不足,第一取暖灯泡功率过大,发光时非常刺眼,学生感到不舒服;
第二取暖灯泡发光时温度过高,学生万一碰到容易烫伤,有一定的危险性;
第三实验太快,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观察、思考,温度已经上升到八、九十度了,不得不停止实验,否则会损坏温度计,学生意犹未尽、体会不深,降低了实验的有效性。
方案五:将方案四中的热源改成60W的普通照明灯泡,温度计示数上升快慢合适,也避免了上述其它缺陷,效果很好。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是,深颜色的物体比浅颜色的物体吸热能力强。实验中只设计了黑白两种颜色,能否多设计几种颜色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各种颜色吸热能力的强弱呢?
方案六:增加红、黄、绿、紫色等几种颜色的纸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发现紫色的吸热能力最强,红色吸热能力最弱,黄色吸热能力和白色差不多。学生不仅知道了颜色深的物体吸热能力强的理论,还知道了常见一些颜色吸热能力的强弱。既增加了学生的感受,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眼界,让学生感到学习科学不是局限于课本之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好处。深颜色的物体吸热能力比浅色物体强,放热能力又怎样呢?在实验的结束时,让学生再观察各袋中温度计示数的变化,不是又学到了新知识,得到了一个新的结论吗?
方案七:用黑白和几种其它颜色的纸,做成相同的纸袋,各插入一支温度计。不同的袋子放在距60W灯泡距离相同的位置,纸袋放置的角度也要相同,通电让灯泡发光,让学生仔细观察各袋中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得出深颜色的物体吸热能力较浅颜色的物体能力强的结论。断开开关,让灯泡停止发光再观察袋中温度计的示数变化,看哪支温度计示数下降得快,又得出深色的物体放热能力也比浅色物体能力强的结论。这个方案在我所教的两个班级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学生非常喜欢这节课,下课后很多学生都主动围到了我的身边,问这问那,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我知道这节课已经在学生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该方案的优点有: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费用低廉、用时短、不受限制、耗能少、安全性高、效果显著等。
比热容教案范文第5篇
1 在药理学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引导的办法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1]。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就已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充分说明了教育过程中启发学生的重要性。
在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因势利导,恰当地给予学生启发,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平喘药时,对于“对不明原因的哮喘应选什么药物平喘?”这一问题,老师先不作答,而是引导学生们分别从支气管哮喘和心源性哮喘的发病机制和发作特点分析,逐步引出支气管哮喘可选择拟肾上腺素药不能选择吗啡、哌替啶等,而心源性哮喘可选择吗啡、哌替啶不能选择拟肾上腺素药。那么,对于原因不明的哮喘(可能是支气管哮喘,也可能是心源性哮喘)则应选择同时具有拟肾上腺素药和吗啡、哌替啶平喘的特点而又没有它们各自的缺点的药物。同学们结合所学内容,找到答案:可以选择茶碱类平喘药:氨茶碱。因为其具有解痉平喘、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还有强心利尿以减轻心脏负荷的作用。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是老师把答案硬填进学生的脑袋,而是逐步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既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又享受了通过努力寻找到答案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2 在药理学教学中应用比较法
比较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它有助于揭示事物的相互联系,加深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
药理学教学中适当应用类比法,把相同或相似的学习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药物的异同点,从而加以区分、加深印象;适当应用对比法把作用相反的药物进行比较,形成明显的对照,加深印象,帮助记忆;适当应用横比法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深刻理解,以便综合应用;适当应用纵比法一方面可以对同一系统或同类药物中各药物进行比较,如讲授镇痛药时,把吗啡与哌替啶的作用特点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可以对同一药物不同剂量时出现不同的作用或反应进行比较,如小剂量的阿司匹林防止血栓的形成,而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则促进血栓的形成。
3 在药理学教学中引用广告用语
高职生的年龄大多在18~20岁左右,思维活跃,不喜欢死板,对枯燥的药理学内容往往不感兴趣而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甚至出现 “打嗑睡”的现象。而如果在课堂上适当穿插、引用一些广告用语、广告词讲解相关药物知识,既可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如在讲到解热镇痛抗炎药这部分内容时,指出解热镇痛抗炎药中相对更为安全的是对乙酰氨基酚,引用广告词:“家有儿女,常备优卡丹”加以印证,指出“优卡丹”中的主要成分就是对乙酰氨基酚。又如在讲到解热镇痛药的复方配伍时,可以引用广告用语:“白天吃白片不嗑睡,晚上吃黑片睡得香。” 引出“白加黑”的药物配伍特点:白片中不含苯海拉明所以“不嗑睡”,而黑片中含苯海拉明所以“睡得香”。又如在讲到抗微生物药大环内酯类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用广告用语“天气变化,小心感冒,严迪广告”,指出“严迪”即罗红霉素的分散片等等。
4 在药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