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教案设计 >

小班课程教案【五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6-22 17:0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项目“基于新课改要求的高师生职业能力‘立体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B098]及来宾市教育科研项目“教师教育专业职业技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课程教案【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小班课程教案【五篇】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技能;职业道德;实训;立体课程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项目“基于新课改要求的高师生职业能力‘立体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B098]及来宾市教育科研项目“教师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LB2009A048]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陆艳清(1971―),女,壮族,广西鹿寨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高校文学艺术教育;

林翠英(1968―),女,汉族,广西荔浦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师范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后备力量。“振兴教育事业”,从长远来看,有赖于师范院校现行的教师教育专业建设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师专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得到不断地深化,实现了宽途径、厚基础、重人文的课程架构,以利于师范生超越狭隘的专业性与工具性的约束,把自己培养成职业思想端正、心理健康、专业扎实、技能突出的合格人才。正是在这种语境下,不少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把原来归属于教育学教学内容的《班主任工作》章节分离出来,设置为独立的“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并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这一课程设置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教育专业凸显师范生技能培养的意图。但设置课程只是表明走完了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完整的课程教学改革成效如何,则取决于课程的实际教学活动过程。因此,如何开展“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教学活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是师专面临的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柳州师专”)教师教育专业近几年来把“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列为专业主干课程。任课教师在任教过程中,深入分析和归纳班主任工作角色的各种构成元素,努力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钻研教材,收集资料,研究学生,精心备课,课堂教学有针对性、有实用性、有操作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师范生的主动性得到激发,相应的职业技能得到培训,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初步探索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有益之路。

一、理论层面:以情育德――渗透人文情怀,提升人格魅力,促进师范生职业道德的养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尽管师范生对这句古训都耳熟能详,但却未必人人都能深刻领会其意旨而产生切身体认。而作为一名师范生,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和班主任,是必须以拥有丰厚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前提条件的。如何在“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中,有机地渗透人文思想,促使师范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任课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他们往往不喜欢听老师刻板的说教和高高在上的指示,因此,创造各种有利契机,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榜样激励法、文艺熏陶法等教学方法,或让师范生直面教育界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讨论与辨析;
或让师范生了解中小学名师事迹,追慕名师风范;
或在课外引导师范生赏析高雅的文艺作品,进行美育熏陶,让他们不断丰富情感世界,滋养人文情怀。师范生端正了自己的思想态度与价值追求,也就为下一步的学习准备了充足的动力。

例如“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上课伊始,任课教师就抛出了网上曾热议的“杨不管”事件以及汶川大地震中“范跑跑”事件,让师范生进行自由讨论、小组辩论后,又引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那数次舍身冲进火海抢救邻家儿童的王茂华老师,以及汶川大地震中为救助学生而光荣殉职的谭千秋老师等的感人事迹。两组人物,两种境界,任课教师由此再引导师范生深思――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作为教育施行者的教师(班主任)需要怎样的素质才堪当“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经过思考、讨论、总结的环节,师范生最终明白: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与人们赋予它的社会理想,任何一名教师都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人文思想教育,鼓励师范生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师范生树立明确的意识:要育人必先育己,让自己拥有真挚的情感世界及健全的人格品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职业技能,促使自己获得专业化的成长。

二、操作层面:以练促训――课堂上精讲多练,课内外强化实训

限于课时,传统的《班主任工作》授课内容止于一般的理论知识与工作方法介绍,缺乏对中小学一线活生生的教育案例的探讨,也无暇实施相关的技能训练环节,因此不少师范生到了教育实习阶段,面对一些比较棘手的班主任工作问题,便显得力不从心。柳州师专修订后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的教学计划,把“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总课时为32学时。师范生前期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课程,对教育工作及其基本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打下了理论基础。鉴于班主任工作涉及的具体内容较多,由于课时有限,任课教师在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统筹安排,确定好教学重点与难点,课内精讲重点章节,突破难点内容。此外,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凸显实训环节,具体做法是:

(1)分析案例,展开讨论。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引介中小学教育典型案例,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让师范生深入分析,展开讨论,作出自己的评判,最后由任课教师作点评与总结。

(2)创设情境,即兴演练。课堂上让师范生根据任课教师所提供的教育素材,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如班主任与中小学生、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班主任与家长等),即兴演练某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教育情节:如课堂上的师生冲突――老师批评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后学生顶嘴;
班主任碰上态度强硬的家长――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天职,孩子表现不好就说明老师无能;
与前来告状的科任教师的沟通――科任教师认为自己只负责教书,育人是班主任的事;
作为班主任第一次面向班集体的说话;
家访时的礼节,等等。这些演练让师范生们初步体验到不同的角色在特定情境下可能有的表现、反应及相应产生的心理感受。

(3)小组合作探究,制定实训方案。主要针对一些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较为典型的突发事件或较为棘手的集体教育对象和个体教育对象,让师范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组合,五人一组,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案情、查找资料、自由讨论,共同制定出解决方案,下次课到课堂上进行小组轮流汇报,以利于大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任课教师逐一进行点评,最后作出总结。

实践证明,我们凸显实训环节的教学模式,使师范生能够提前把教育理论知识用以指导实践活动,学习过程经历了感知―理解―运用―体验―总结―巩固几个阶段,使师范生的教育艺术、方法技巧与教育能力都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见习与实践层面:以技长能――开辟第二课堂,延展训练空间,实现由“技”到“能”的跨越

师范生要巩固知识、提高实践工作技能,第二课堂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积极开辟校内外第二课堂,有效延展师范生的学习与训练空间。如我们开设解读中小学名师系列讲座,介绍名师(魏书生、李镇西、王君等)的成长经历与成功的教育案例,他们的从业精神到教育智慧,都给师范生以有益的启迪;
创立师范生技能交流团体(QQ群),提供即时、便捷的师生、生生网络交流,搭建起广阔的师生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每学期与校团委联合举办师范生主题班会设计大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除此之外,与中小学教育工作紧密对接,把教学活动延伸到中小学校,增长师范生“默会知识”,也是“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的一项改革举措。我们通过“引进来”的方式,把中小学优秀的班主任请进校园,给师范生现身说法,谈谈当中小学班主任的切身体会,传授班主任工作的先进经验。弥补了大学课堂教学“非现场”的缺陷,使师范生加深了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并学习到一线优秀班主任的教育良法与技巧。同时,我们启动“走出去”的教育见习程序,第四学期安排一周的班主任工作见习活动,让师范生直接走进中小学教育一线,通过“望”“闻”“问”“切(当助理班主任体验角色)”等见习方式,在真实的中小学教育情境中,与班主任、中小学生亲密接触,既获得了丰富的“默会知识”,还在原班主任的带领下“描花试手初”,运用在大学课堂里学到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巧去处理中小学班级日常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锻炼了工作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尝试把在主题班会设计大赛中获得优胜的师范生选派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现场班会课展示,由纸上谈兵的方案设计到真枪实弹的现场授课,身临其境的锻炼促进了师范生由“技”到“能”的转化,这一活动方式得到教育实习基地师生的欢迎与好评。

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师范生把握了有利的学习契机,实现习得知识与提高技能的双重目标。

四、实现网络共享,构建立体课程,全方位促进师范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药理学 案例教学法 大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26-02

案例教学法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研究型教学模式[1]。教师在案例教学课堂上,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引入特定情境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药理学是中医院校的专业基础课,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药理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实施教学改革非常必要。近年来我国部分医学院校教师进行了药理学案例教学的改革尝试[2~3]。但多局限于小班教学,原因是小班人数少,便于进行学生分组讨论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但是目前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班型多为2~3班,学生人数多,药理学理论课时少,不利于在课堂上采用教学互动及分组讨论。而且这种大班教学的状态短期难以改观。因此,探索案例教学法在大班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我们于2012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开展了探索研究。现总结如下。

1 教学对象

选取我院10中西医1~3班为试验班(大班教学)。

2 实施方法

2.1 案例的选择和搜集

我们紧紧围绕药理学教学大纲寻找典型案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案例相关内容,我们对许多案例增加了临床背景材料,重点介绍案例中所选药物的机理及临床应用的概况。为了强调同一药物在不同章节的应用特点,我们对每章的案例选择均有其侧重。比如,利多卡因用于局部麻醉的案例与用于抗心律失常的案例就各有其侧重。此外还根据教学进程选择案例:如在授课初期,选择与本知识点有关的简单案例,而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药理学知识后,选择较复杂案例。经过3个月的案例收集,最终形成《药理学案例教学辅导材料》一书。书中附有习题,帮助同学加强练习。该书于药理学开课前发到每位学生手中,便于学生预习。

2.2 课堂教学

课前我们按照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尽可能将本章的药理学知识与临床案例有机结合,设计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和临床录像、PowerPoint等资料的范围,时间和步骤。授课时要详细讲授每一课的重点及难点,按照课前设计,适当穿插案例、录像等资料,使这些资料很好地为本章重点内容服务。穿插案例的主要目的是使同学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能对本章重点留下深刻的影响。

2.3 课后讨论和习题作业

每堂课结束前,我们给同学布置课后讨论和作业,要求同学按照学习小组讨论和完成作业。遇到问题可先集中起来,我们多在课间,晚自习或实验间隙解答。此外我们举办3次药理学案例讨论会,讨论重点章节的病例,最后由教师讲评。加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体会

3.1 大班案例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优点

(1)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资源―― 拓展学生的视野。

大班案例教学法将病例带入课堂,借病例引出的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使学生对本章重点内容增加了感性认识,帮助同学更好地掌握本章的重点药物,有些影像资料常给同学留下深刻印象,对后续的临床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2)将小组讨论放在课后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尽管我院大三学生具备了学习药理学的前期知识,但知识面相对狭窄,对药理学教材内容把握度低,如果一味追求课外自学及课堂讨论,容易流于形式,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面对药理学课时少、班容量大的实际情况,我们利用课堂时间加大正面授课力度,利用课后时间加大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各抒己见,互相补充纠正,鼓励发表不同观点,将讨论的结论及难点通过短信或E-mail等方式告知老师,我们会将问题整理后利用业余时间回答。通过加大辅导力度帮助同学消化吸收课堂和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课后小组讨论,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大家畅所欲言,有了思想的碰撞,极大地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进行课前案例筛选,课堂上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案例,还要精心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并给学生预设思维空间,让学生课后有思考、探索和争论的余地。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必须刻苦钻研、精心备课,增加与临床的接触,扩大知识面。其次,教师也是课后学生案例讨论过程的“引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分析的结果做出恰当的评价和总结。对学生的作业要认真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因此,整个案例教学过程,已经远远超出传统药理学课堂教学的时空范畴,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还要有相关临床知识。通过药理学病例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4 药理学大班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和建议

4.1 课前案例准备及备课工作量加大

课前要求教师充分把握课堂中使用的案例和录象资料,对于教师自己也不清楚的问题要在课前及时解决。对涉及到的背景材料也要完全吃透,因此,教师的课前备课任务难度加大。每位准备开展案例教学的教师对此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学校也要对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文字及录象资料给予积极的支持。

4.2 课堂教学的难度加大

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案例和临床录像等资料,使理论教学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占用了许多课堂教学时间,甚至可能削弱学生对重点药物的把握。因此,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把握好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使案例有效地为药理学教学服务。

4.3 课后辅导的工作量加大

课后辅导将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目前,科研和教学是高校药理学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全身心投入药理学教学必将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如何处理好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关系是高校教师始终要面对的难题。学校在这方面也要给予相应的支持,起码应在案例教学开展期间适当减少科研工作量,同时,对课后辅导也要给予经济上的适当补偿,使得教学辅导工作呈现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5 结论

大班案例教学法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资源,使理论教学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小组讨论放在课后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加大课后习题作业和集中辅导的方法不受时间、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可以弥补大班教学的不足。此外这种方法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大班案例教学法是药理学教学中值得推广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Harold W. Webb, Grandon Gill, Gary Poe. Teaching with the Case Method Online:
Pure Versus hybrid Approaches [J].Decision Sciences Journal of Innovative Education,2005,3(2):223-250.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案例;
中职;
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身心发生剧烈变化,容易产生种种矛盾,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活动训练、自我探索等。其中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创建一种再现的真实情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讨论、反思,促使学生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案例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践进行了探讨。

一、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与制作

选择一个好的多媒体案例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心理多媒体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应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

(2)真实性。案例应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媒体案例在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上都应加以完整介绍。

(3)时效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职生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中职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以“人际交往”一课为例,我们根据沟通的理论,按照表达、倾听、礼节、心灵四个部分,拍摄了四个人际交往小故事,每个故事均以AB剧的方式呈现。AB剧是指多分枝的故事,有A、B两种不同的情节发展。在本研究中则是由于其中的主人公的处理方式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沟通结果,其中一种为错误的沟通方式,会导致误会、矛盾和冲突,另一种则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沟通的结果是互相理解、顺利解决问题。

除了AB剧情之外,还加入了专家分析,动画演示等材料。采取主持人、专家访谈的形式,让专家点明A剧和B剧中沟通之所以出现差异的原因,解释其中所涉及的沟通原理和技巧。当专家解释时,辅助以动画、情节重现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每个小故事的最后,设立了一个问题环节,即给出一个虚拟的沟通情景,要求学生选择在该情节中会怎样采取行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便对本段内容有更深入认识,并且能够真正达到训练沟通技巧的目的。

二、多媒体案例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的运用

我们在自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案例,并验证其教学效果。A、B两个班在一节课内都学习案例1和案例2,分别以文本和视频形式呈现。其中A班先学文本案例1,再学视频案例2;
B班先学多媒体案例1,再学文本案例2。每个案例看完视频资料或者文本资料之后,教师均根据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上课的状态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课程结束以后,让学生根据对故事内容的兴趣在5点量表上打分。

结果表明,对于先学习文本案例,再学习多媒体案例的A班,在兴趣量表上,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与文本案例的兴趣差异边缘显著(P=0.06),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大于文本案例。课堂观察也表明,学生对多媒体案例部分的教学更投入,全班出现多次笑声,分组讨论时也更加积极,在全班讨论时有8名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平均回答时间为20秒。对文本案例的注意力则较为分散,在全班讨论时有6名学生主动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6秒。值得注意的是,观看多媒体案例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涉及自己的感受较多,而观看文本案例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多围绕案例本身来进行。A班的结果显示,多媒体案例比文本案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更高。

对于先学习多媒体案例,再学习文本案例的B班,在兴趣的得分上,两种形式的案例差异不显著(P=0.55)。课堂观察表明,学生在多媒体案例时的注意力并不投入,有部分学生开小差,课堂较为嘈杂。分组讨论时,有3名学生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5秒。在观看文本案例时,学生们分神的状态依然较严重,但课堂较为安静。分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在2分钟之后很多组就停止了讨论。全班讨论时,只有1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课后对AB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访谈,两个班的学生都认为,多媒体案例形象生动,容易理解,文本则较为枯燥,容易走神。但B班对本课的评价低于A班,认为这个课程的用处不大。以往的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主张首先利用多媒体案例的真实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多媒体案例并不适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呈现。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前;
课堂;
课后;
三控制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是教育界比较公认的现代教学理论。但是如何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是目前中小学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实践的现实重大课题。结合我校课堂教学实际,我们立足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内化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现在研究与实践,形成课堂教学质量“三控制”模式(“三控制”包括课堂教学质量的“课前控制、课堂控制、课后控制”)。现在具体介绍如下。

一、课前控制

课前控制就是教师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而在上课之前做充分思考和准备。只有教师课前的充分思考和准备,才可能驾驭多变的课堂,才可能智慧地解决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突如其来的奇思妙想,才可能与学生一道创造课堂的精彩。所以课前控制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切实发挥,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学有成效,提高课堂学习质量的前提。课前控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学案计划制定

学案计划是学校教师实施学科课堂讲授和指导学生学习的纲领性、规范性的文件,也是指导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所以,在每学期放假前或者学期结束后,学校要坚持安排时间,由各年级学科组长组织,全体学科教师参加,认真研究和学习学科课标和教科书。在教师充分认识课标的基本要求和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之后,由学科组长按照课标要求,结合教科书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教师的学科讲授进程计划、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系统和内容安排初稿,即学案计划初稿。经本学科组全体老师充分讨论修改,形成统一学案计划后,由学科组长和教务主任审读并签字,复印下发到任课教师,供教师自主备课使用。

(二)教师自主备课

教师在接到学科组长的学案计划后,必须抽时间自主备好课,写出符合自己和所在班级实际学时学案。根据不同教师特点,自主备课后的学时学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如对于多年从事教学,教学效果很好,或者分别在高、初、小三个学部或同一学段,教过两轮以上已比较适应的教师可以写出简单学案,其他教师要求写详细学时学案。学时学案要以中等学生认知状况,设计出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过程,检测学生学习目标体例或课堂练习题。教师自主备课是张扬教师教学个性的天地。

教师课时学案要求:要有关键目标和辅助目标,要有学生学习问题,要有学生预习要求。教师的课时学案统一为三个部分:学习目标,达标练习,课外作业。

有了教师个人钻研教材、发掘所见所思所悟的反映本班学生特点的课时学案,再进行学科组集体议课,教师间互相交流、互相激励,形成具有共识的学时学案。

(三)教师集体议课

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或者第一次承担某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在自主备好课之后,应当按照学科组的安排,进入议课环节。议课环节包括学科组的“集体‘三议’、集体‘三议’要求、课时学案规范”三部分内容。

1 学科组集体“三议”

学科组集体“三议”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设计的学时学案。首先,议学习目标。同层次班级学习目标表述必须一致。对于学习目标的确定,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置,即通过学生的学习能够达到的目标,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基本知识,提升何种能力。学习目标应当立足重点原理、知识与技能掌握,要能反映基本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对学习目标的表述要准确,检测手段要具体,标准要明确,要力求逐字逐句斟酌。

其次,议达标练习。对同层次的班级学生,学科组应当结合学生学习基础和实际,准备好相应的练习题,练习题可以划分为优、中、合三类。优类主要面对优秀学生,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突出的优势;
中类主要面对中等水平学生,在于引导学生提高,向优秀学生靠拢:合类主要面对一时难以适应的学生,引导学生逐步适应学习,达到中等程度。设置达标练习题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A层次是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全班同学在计划时间内都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B层次是稍微有一定难度,中等水平及其以上学生或者班上70%以上学生在计划时间之内能够掌握完成的知识和技能;
C层次是拓展题,是满足班上智力优势突出,思维敏捷这部分学生需要而设计,这是对班级优秀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检测题。选择这些练习题,可以从历年毕业考试或升学考试试题中选择,也可以从各次大型考试试题中选择,还可以从网上题库或者杂志上选择。

最后,议课外作业。由于智商、情商和家庭文化的差异,要求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一样是不现实的。同时,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提高知识和技能的巩固率,内化课堂知识,为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外练习题是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必要手段。练习题选择和布置是一门艺术,要坚持少而精,能够“启发思维”,引导“举一反三”为原则选择和布置。课外练习题也要按照易、中、难“三个层次”要求选择布置,切实做到满足不同学生课外巩固练习的需要。

2 集体“三议”要求

为了保证集体“三议”达到预期目标,还要对集体“三议”提出具体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不做无准备的“三议”;
教师要人人参与;
每次集体议课都要有明确的议课中心和议课中心发言人:每次议课后,要有明确的议课记录和统一意见;
参与议课的教师都要明确议课的内容和要求;
当参与议课教师之间发生意见分歧,不能形成统一意见特别是统一学案时,除了可以保留教师自己的意见外,学案的选择由学科组长定夺;
议课应当保证完成所有课时的学习目标、达标练习、课外作业决定。

3 课时“学案”规范

课时学案规范包括课时学案形成、打印和分发三个部分。课时学案形成既可以由学科组长汇总教师意见,在明确学习目标、达标练习、课外作业基础上制成课时学案,也可以选择某一教师的学案作为统一学案,还可以在对某一教师的学案修改补充基础上形成统一的课时学案。课时学案打印必须在经过学科组长的审核签字,相关学部的教务处负责人进行审批签字后才能交由学校文印室印刷。课时学案分发是指文印室在印制好学案后,要及时送交相关学部教务处,相关学部教务处负责在保证留存备查课时学案交教科室保管之后,其余分发到年级学科组长,年级学科组长再分发到各班学科教师,学科教师要保证在上课的前一天发到学生手里,作为学生学习研究和检测自己的依据。

(四)教师二次备课

为了便于新任教师或者适应能力较弱的教师迅速成长,减少教学失误,同时最大限度的挖掘成熟教师的成功因子,要善于集教师集体的智慧来打造好每节课,保证每个教师特别是新任教师每一节课成功,除了有教师个人的自主备课和参与集体议课外,还应当安排教师进行第二次集体备课。教师第二次集体备课主要目的是在教师收到统一学时教案之后,做到相互学习借鉴。第二次集体备课既是整合同行先进教学理念的平台,也是新任或者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的阶梯,更是保证提高课堂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条件。

(五)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在得到教师分发的课时学案后,应当按照课时学案要求进行课外自主预习,这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机。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独立性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灵魂,自觉性是学生发展的保证。自主和自觉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发展与提升,是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保障所在。所以教师编制并分发给学生学案,就是为了让学生在预习时有所依托、有明确目的和要求,保证让学生在预习时不盲目、有方向,这不仅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为学生能很好地在课堂上开展合作探究、交流协作铺垫、引路。

二、课堂控制

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平台,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应是师生共同向求知方向挺进的旅程,应是向课堂上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炬。而营造理想课堂,保证教师能给予学生火炬、火种就必须坚持对课堂的有效控制。有效的课堂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教学组织控制

课堂应当既是教师施展才能的场所,也是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的地方,更是一个学生探讨未来世界的地方。课堂要充分利用学生个体智慧优势,就应当通过课堂,组织、控制、营造一种能够激发学生课外或者课前自觉学习,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交流课堂氛围,应该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顺利开展课堂交流能力。为此就要进行教学组织控制。有效的教学组织控制包括三方面内容。

1 确立建组原则

学生之间的差异任何时候都存在,学生差异实际是一笔无形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有效利用学生差异,激发学生相互模仿和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差异互相学习、补充发展,共同发展。借鉴美国教育专家斯莱文所倡导的“异质组合原则”,学习小组的组建要坚持各种客观智商和情商差异的学生有机搭配;
男女生合理搭配;
学生的学科优势与学科劣势互相搭配原则。

2 座位安排

为了便于互助合作学习,安排座位要有利于学生面对面交流,有利于教师在课桌间巡视;
课桌的摆放要呈“U”字形,面向讲台一面不坐人,有利于学生面向讲台看教师的板书、多媒体演示或实验演示;
每一组用于实践演算过程,或者练习书写,或者记录讨论中发现问题的小黑板不用时放到面向讲台一面。

3 人数控制

人数的多少是影响小组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根据每堂课能够给每位学生提供3到4分钟课堂交流或者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结合课程标准对学生参与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求,学习小组人数一般在4至8人。人数过少时不便于角色分工,发言过甚,浪费宝贵课堂时间;
人数过多时可能导致部分同学失去发言机会或不能比较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思想,达不到应有课堂交流。为了保证课堂小组讨论收到预期效果,小组长的确定是很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根据学生学科特长和认知水平,由教师指定担任。组长组织同学配合教师完成课堂讨论任务。

(二)教学程序控制

程序问题是个科学问题,任何学习都有一个基本的程序,坚持科学的课堂教与学程序,是保证课堂教和学有效性,使学生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必要条件,有效的课堂教学程序控制包括:

1 小组汇总问题

在引入新课之后,教师引领学生在两分钟内汇总预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习目标)。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学生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各种各样,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学习的契机。

2 小组讨论问题

教师引领学生分小组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讨论解决问题。预习中可能每个学生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但这些问题具有相互渗透性,即一部分同学的问题另一部分同学能解决,而另一部分同学又恰能对一部分同学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一节课开始就汇总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组内成员互相当“小先生”解决,这是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把学习引向更为精彩之境界。

3 交流解决问题

教师汇总小组讨论后尚未解决的问题,用十分钟左右时间由已经解决问题的小组推荐一人讲解或小组分解目标汇报。实验证明,以老师智力水平为参考标准,一个班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学生的智力会超过老师,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与老师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如老师。所以课堂上老师引领智力较好的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讲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能力。

4 教师点拨问题

如果学生无法讲清的问题,或者学生认为没有问题而教师认为对一些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尚有困难,则再由教师用八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补充讲解。学生与教师之间毕竟存在着学科知识与技能上的“剪刀差”;
老师只教一门学科,算得上学科“专家”,而学生要学几门、甚至十几门学科,算得上“杂家”。老师除了钻研课程标准,还得研究教学大纲,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理会得更为清楚,而学生在某些方面还较薄弱,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与点拨。

5 检测达标问题

教师要用九分钟左右的时间当堂检测和当堂评讲达标练习,以检测学习效果。一节课学习的效果如何?在一节课接近尾声约九分钟的时间用来检测效果。这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促进,只要每节课有所收获,那么一周、一月、一学期下来,学生必定会有巨大收获的。在学生完成达标练习后,可先在组内讨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全班评讲。

6 当天学当天清

教师用大约一分钟的时间宣布当堂课当堂清名单,即公布当堂学习达标不合格的学生或当堂课学习常规不合规范的学生,并按一定顺序(清补必要性程度)报班主任统筹安排。最后以公布于公示栏中的名单为准,适当留下学生,统筹安排再学习,直到弄懂当天所学知识和必须掌握的技能。对于在正常放学时仍未完成当天学习当天清任务,但必须继续进行清补的学生由班主任通知家长在稍晚时到校接孩子。

总之,课堂控制师生扮演的重要角色就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生情感的支持者、学习过程的评价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主体,引领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历经学习的过程,品尝学习的成果。

三、课后控制

不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同样一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也存在差异。此差异的积累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沮丧、信心的减退、人格的扭曲,甚至发展能力的丧失。作为教师还得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扫清前进途中的障碍。恰当利用课后的控制,可以成全很多学生良好的发展。课后控制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

(一)实施课堂公示

就一所学校内部而言,一般有千余师生,仅靠几十名或百余名教师对孩子教育、熏陶、感化,力量就显得太微弱。如果利用学校学生中不同年级各种不同特点的优秀学生,学生干部以及学生已有道德评价、舆论力量来教育、激励学生成长就会形成强大的动力源。学校应当为每一位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才华,感受成功喜悦创造条件,利用强大激励力量,尽可能挖掘学生成长潜能。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做法就是坚持包括每天和每周公示的课堂情况公示。

1 每天公示

每天公示的地方包括班级张贴栏、学段公示栏和学校公示栏。

首先,班级张贴栏。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社会要发展离不开各种工作的开展,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少不了安排与布置、表扬与激励、批评与抵制,这些也都是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和条件。班级张贴栏主要内容,可以是教师或者学习小组提供每天每科的学习早知道,包括前日清补、作业、预习情况,当日课堂、清补对象、课外作业等;
可以是针对自己班级具有激励性或者告知性的内容,可以是学科、班级的优秀作业、作品展示、班风亮点等。

其次,学段公示栏。一个学段由五至八个班级组成,班级是学习组织形式的基本单位,班级间也充斥着竞争,富有竞争的团体才是有生命力的团体。为了激发班与班之间的竞争,由学段主任负责,对前日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优秀的班级、学科以及优秀学生、优秀成果、作品等张榜公示,激励班级积极向上,促进整个学段良好学风的形成。

最后,学校公示栏。管理学校的水平由管理者的教育水平与理论素养来决定,而管理者的手段,则是管理者创新素质的体现。学校由教务处与德育处负责学校公示栏。学校要根据具有典型,能够引领学校良好校风形成和发展的原则确定学校公示栏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各班级、年级中,在前日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优秀学段、优秀班级、优秀学科组,以及优秀师生名单、作品、典型事迹,让全校教师和学生作出的成绩能够达到及时肯定,让他们及时感受智慧工作和学习成功的幸福,更能激发其聪明才智的发挥。

2 每周公示

为保持比较长久的教与学的激情,学校还采取周期性地对教师或者学生施以教育评价激励。每周公示是最有效的教育评价激励手段。具体做法是,每班分别在周末学生离校前清理完本班所有公示内容,通过清理汇总各科学习情况,各小组闪光点、各学科亮点及不足之处,在班上集中公示。每学段分别在周末学生离校前清理完本学段所有公示内容,由学段主任汇总各班各年级的闪光点及不足之处,在本学段公示张贴。学校三个学部分别在周末学生离校前清理完学校所有公示内容,由学部教学及德育负责人分别汇总各学段、各校学科组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在校内公示栏公示。

(二)实行课堂学习“三清”

1 实行天天清

对当天课堂的学习未能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师应该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给予他们学习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疏导,这也是让学生能够抬起头来走路,埋下头来学习,得到预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天天清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天天清人数。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大面积进行清补并没有多大的效果,而且对其余同学没有激励的作用。而经过反复论证,考虑到学科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学校最终决定每天下午清补人数总数不得超过15人,而且还分别规定了各学科清补的人数。

天天清地点。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在教室,清补也不例外。所有实行天天清的教师及所涉班只能在本班教室。没有参加清补的学生要么在运动场参加体育锻炼,要么在学校图书阅览室看书报,不得留在教室。

天天清时间。清补有了空间,还得有时间作保证。每天下午第四节开始进行,直到全部完成清补任务。参加清补的同学不一定能同时完成清补任务,可以适当延长清补时间,这时则需要学科老师通知家长,请家长过后到学校来接孩子。若家长无法来接孩子,且又无法联系的,由老师把学生护送到家。

2 实行周周清

及时复习巩固,是提高学习成效的最佳举措。边学习边总结,力争天天有收获,周周有增长,月月还有提升,这样步步步为营,哪有学不好的学生呢?任课教师要围绕一周所学知识,确定周周清补对象,明确周周清内容。选择25分钟能完成的试题,全校统一每周清时间,学生完成后利用15分钟当堂评讲;
每一节课安排一科测验,各科测验之后,再安排集中清补。先清补完者,先行离校以示激励;
后清补完者后离校,直到全部完成清补任务为止。

3 实行月月清

根据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有必要进行单元或章节性学习过关检测。每学期进行四次月检,其中第一、三次月检由各年级组织;
另外两次是半期与期末检测,由学校教务处组织。每一次月检就是一次回顾、一次总结、一次提升、一次前进。每一次月检后,由相应部门张榜公示优秀学生与进步学生名单。每一级的学习风貌展示,彰显出每一级的管理与教学成果,全校上下形成一股努力学习,积极进步的氛围。

小班课程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班授课;小班讨论;自助学习;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22-02

当前,“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方式在国内高校逐渐兴起,成为提高高校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探索途径[1],这种探索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方式的核心在于用更加灵活和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小班讨论增加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地参与到具体问题的讨论中来,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疑问,加深或拓宽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对话、讨论等手段来为学生解决疑惑[3]。

一、重视课程实施准备

标准化工程专业在国内属于新型专业,相关课程教学没有先例借鉴。“标准化入门”是标准化工程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课程通过实例讲解,辅以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中的标准化现象,使其掌握基本的标准化常识,建立初步的标准化概念,体会标准的重要性和其基本过程,促进学生标准化意识的形成,为下一阶段专业学习提供坚实基础。

(一)确定小班讨论程序

笔者按照小班讨论对课程大纲进行科学规划,设计讨论主题。首先,制定小班讨论实施程序,细化师生工作,对关键节点实施表格记录。小班讨论流程如下:(1)小班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组4-5人,组内各角色分工鼓励采用轮岗制;(2)主讲教师布置每次讨论主题后,各组在规定时间内就给定主题开展收集资料、调查分析、案例研究、查找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3)在课堂讨论前各组内部先行启发、磋商,并将组内讨论过程、结果及主要观点制作成PPT上台发言;(4)小班讨论过程:由小组代表作主题发言,其他同学和教师提问和质疑;(5)指导教师就研讨问题的深度、发言者语言组织、团队配合等方面进行点评和总结;(6)讨论成绩由学生打分和指导教师综合确定;小组召集人根据每次讨论中各成员表现确定调整系数,最终由指导教师核实计入学生平时成绩。

(二)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讨论主题

按照讨论课时要求,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开发设计4项小班讨论主题。(1)寻找身边的标准化案例分析其影响:该讨论考虑到学生新入校,对校园外环境不熟悉的问题,讨论对象以校园内的标准化或不标准化现象开展讨论,收集整理资料,思考其对学习、生活的影响。(2)分析标准化推动人类进程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追溯历史,查阅标准化发展史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相关的标准化案例在当时背景下的状况及对以后人类发展的贡献。(3)食品安全与标准案例讨论:针对目前食品安全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利弊不同观点的交锋,引导学生选取具体对象,收集资料,展开讨论,形成报告。(4)公众准化意识现状调查研究:要求学生围绕标准化意识,设计调研问卷对社会各层次人群展开调查,分析公众对标准化认识上存在的问题或误区,形成调查结论,提出具有建设性、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增强学生的专业责任感,提高学习兴趣。

二、把控课程实施过程质量

(一)加强教师间的交流沟通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是需要具备完整的教学链,必要时需增加“大班反馈”环节。因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认真设计、组织和安排;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主讲教师和指导教师的有机结合与交流。

首先,教师在学院领导的协调下不定期召开碰头会议,由主讲教师制定每次讨论课的方案,指导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特点调整,保持全体学生所授课程培养的一致性。其次,标准化系列课程必须提升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特别是随着“食品安全”等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标准化逐渐步入社会大众的视野,但仍存在对标准化的误解。这不仅要求任课教师拥有广博的标准化常识,更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此外,指导教师在讨论课后及时将学生状况汇总到主讲教师处,方便主讲教师对共性问题的梳理,有针对性地在大班授课时加以点评和反馈,进一步解决学生的困惑,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建立教师与讨论班学生的联系制度

实施“大班授课、小班讨论”要求学生通过讨论促进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中教师要做好研讨前、研讨中和研讨后三个环节中与学生的沟通工作。为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联系,每个讨论班选出一名课代表,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召集人。各小组召集人及时收集组员意见、讨论文案等汇总给课代表,;各班课代表将所在讨论班级的情况汇总给指导教师处理、反馈信息。在布置讨论主题后,组员间可能因想法多思路少而发生争执等情况,需要指导教师在讨论准备阶段就关注学生动态,根据实际情况化解学生难题,为其提供宏观上的指导,提高讨论前期准备效率。

(三)制定小班讨论质量评价方法

建立起小班讨论质量评价方法,科学评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是推进小班讨论的重要基石;也是避免“搭顺风车”现象而造成学生内部不公平。教师首先应确立教学流程规范(详见表1),对各关键点提出控制指标,并赋予指导教师、召集人和组员相应权限对各组讨论成绩及成员表现予以评定。指导老师全程跟踪各组进展,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讨论、课后反思与总结;各组组员有权评定其他小组的课堂讨论表现;两者分数根据一定比例确定各组讨论基础分数;召集人根据组员在本次讨论前后的表现确定其调整系数;最后由指导教师核实确定每位学生在某主题讨论中的最终成绩。

表1 小班讨论的五个阶段及任务

三、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笔者根据高等教育理论和改革研究思路设计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大班教学内容、小班讨论方法、课程教学效果、教师作业辅导等方面,向学生发放11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2,问卷有效比率为97.4%,学生对课程满意率达到96.6%。

(一)学生对小班讨论课的认可度

调查显示,96.6%的学生对“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效率非常满意或满意,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自主查询资料和研究能力有明显提高,完成标准化专业的入门进程,说明小班讨论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感觉非常满意,也反映出学生对于课程改革的支持和认可。

(二)学生对小班讨论的准备情况

经调查,学生对于小班讨论课准备认真,超过98%的学生在上讨论课的时候都准备得非常积极或者积极,没有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有部分学生希望在小班讨论时能错开讨论课时成为其他讨论班的旁听者,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也有部分学生提出要求增加小班讨论课时或次数的建议。

(三)学生对小班指导教师的要求

调查显示,98.2%学生非常欢迎和欢迎教师在小班研讨课时和学生一起讨论,说明在讨论课中学生非常期望教师能够适当转变角色参与到讨论中,并在讨论中积极鼓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对学生期望教师在讨论课上发挥的作用情况进行调查显示,学生对指导教师教学方法,对各组讨论的主题分析,与课代表、组长间的沟通反馈是学生对教师要求比较高的内容。各班对各自指导教师的综合评定显示学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期望,能够主动进入学生讨论课的内容,积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四、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运行需要师生的集中投入,尽管大部分参与者认识到该模式的意义与价值,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但是运行下来,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分组参差不齐,存在“搭便车”现象。虽然教师事先对学生分组考虑到能力、兴趣等因素,但课程是在新生第一学期开设,新生间了解程度有限致使学生自主分组出现参差不齐,学习能力,语言表达、沟通与合作能力等方面较强的学生未能有效地带动相对较差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组讨论的效果。

其次,小组成员间想法多,但实践研究能力欠缺。主讲教师布置某讨论主题后,小组成员在确定具体题目或研究对象时容易出现纷争,相互认为自己的选择更好,不能达成相互谅解而集中精力开展讨论学习。

最后,教室布局不合理,无法满足研讨需要。当前高校桌椅以固定阶梯式为主,能满足日常授课或单纯的小组发言式需要;但无法实现各小组相对而坐的讨论需要,体现不出合作性学习的气氛。

小班讨论教学改革的优势在于教师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师生双方实际情况可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实现大学教育之本。

参考文献:

[1]丁英宏.谈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

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邵龙潭.高校思政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