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教案设计 >

2023年度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6-25 10:1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课程设置一般指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科的教学时数。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设置的基本依据是根据学科特点,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理论结构和技能结构服务[1]。我国高校师范方向的传统课程体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五篇】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
物理教育;
教师教育类课程;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4)01-0084-05

一、引 言

课程设置一般指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科的教学时数。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设置的基本依据是根据学科特点,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理论结构和技能结构服务 [1 ]。我国高校师范方向的传统课程体系源于20世纪50年代对前苏联师范教育模式的学习和模仿,由学科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教师教育类课程组成 [2 ]。国外许多研究资料表明,教师必须具备最低的智力和知识水平,超过这一关键水平以后,他们不再起显著作用,起显著作用的是教育专业知识(p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高校物理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必须与新课程相适应。但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教育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类课程几十年基本不变;
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脱节;
教学理念落后;
教学方法陈旧;
培养的准教师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需要 [6 ];
课程缺少内在统合性,不能很好地实现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7 ];
课程设置倾向于“学术性”以及受科学主义与工具理性的深层次影响,结构不合理、内容不完善、教育实习效果不佳等 [8 ]。教育学基础课程对教育实习的帮助程度很低,必须增强课程内容和教学的针对性;
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有待加强,他们希望增设一些实践类课程;
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收获较大,但实习效果欠佳;
实习时间安排和长短有待调整,实习管理有待加强 [9 ]。因此,有必要研究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进而对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与改革,优化其结构。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首先采用调查法,收集到了43所高校物理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最新培养方案。收集的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与相关老师联系,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收集;
二是到相关院校的网站下载;
三是利用谷歌和百度搜索。其次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和课时进行整理和频数统计。然后利用文本分析法对上述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对课程计划深入研究,找出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整理出基于本研究视角的较为科学的物理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方案。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出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计划更合理,避免了课程设置的随意性,为高校物理教育专业进行课程调整和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建议,也可以为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即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方法参考,最终有利于提高物理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统计发现,尽管各高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分类不完全一致,但都可以统一分成三大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1. 公共必修课程的设置现状

公共必修课程是指所有教育专业学生都必须共同学习的课程,其课程计划、任课教师均由高校的教育系负责,课程教学没有针对性,不区别物理教育、化学教育、中文教育等。由于各院校的课程名称不完全一致,笔者把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后归为同一门课程,沿用其中一个通用或使用频数较多的名称或重新命名,这样,公共必修课有十门,具体统计如表1所示。

根据表1,按照开设学校的从多到少的顺序,公共必修课程及其学分与课时(下面括号内前一个数字表示学分,后一个数字表示课时。以下同。根据统计原则,由于学分与课时的分布较多地显现偏态,且有极端数据出现,因此取表中的中位数更能科学地反映数据分布情况 [10 ]。当课时的中位数有小数时,根据四舍五入的原则取整数,以下同)的情况是:教育学(3.0,51),心理学(2.5,48),现代教育技术(2.0,36),普通话与教师口语(1.0,32),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1.0,18),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0,36),微格教学(1.0,35),教师基本技能训练(2.0,41),班主任工作(1.0,18),教师职业道德(1.0,18)。

2. 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现状

专业必修课程是指物理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课程计划、任课教师由物理系或物理教育系负责,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有其“物理”特色,区别其他学科背景。只有1到2所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进行统计,根据上述同样的方法,将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后,专业必修课有七门,具体统计如表2所示。

根据表2,按照开设学校的从多到少的顺序,专业必修课程及其学分与课时的情况是:物理课程与教学论(3.0,54),物理教育实习(8.0,8周),中学物理实验(2.0,36),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2.0,48),物理教育见习(2.0,2周),中学物理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2.0,40),物理教学技能训练(2.0,36)。

3. 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现状

专业选修课程不是物理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是为了拓展专业知识面而供学生选学的课程,其中绝大部分课程计划、任课教师由物理系或物理教育系负责,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但也不排除个别选修课程也适合于其他专业如化学教育、中文教育等学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校选课。只有1到2所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进行统计,根据上述同样的方法,将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后,专业选修课有八门,具体统计如表3所示。

根据表3,按照开设学校的从多到少的顺序,专业选修课程及其学分与课时的情况是:物理学史(2.0,36),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2.0,36),物理教育心理学(2.0,32),中学物理竞赛辅导(2.0,36),中学物理教具设计与制作(2.0,32),中学物理专题研究(2.0,36),教师专业发展评价(1.0,25),物理科学方法与思想史(1.0,18)。

四、研究结论

1. 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特点

(1)调查的43所高校物理教育专业都开设的课程有四门,它们是教育学、心理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教育实习,并且都是经典主干课程。

(2)部分高校非常重视教学技能训练与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如教学技能训练、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等占了较多学分和课时,并且每个学期都有不同的要求与训练内容。

(3)随着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全面实施,许多高校重视新课程、物理课程标准解读等相关内容的教学,有些单独开设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有些将相关内容融合于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这一主干课程中。

(4)部分高校注重对学生进行物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有高校同时开设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物理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

(5)部分高校非常重视实践环节,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的力度增大,管理加强,主要表现为:有学校教育见习分四学期进行,每学期一个星期;
有学校教育见习跨度为一个学期,每周四节;
有学校教育实习为整个学期,实习生进行顶岗教育教学;
有三所学校在第七学期进行教育实习(初步实习)后,第八学期还进行一次1至2周的教育实习(反思实习)。实习由学校专人负责,责任分明,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到中学进行班主任与物理教学实习工作,每个小组均有1至2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实习生一起长住实习学校进行管理并配合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对实习生进行指导。

2. 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问题

(1)部分课程内容相互交叉和重叠 公共必修课中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应该包括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但在开设了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的情况下,有三所同时开设了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和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另有两所开设了教师口语或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与物理教学技能训练也有所交叉。教育学内容应该包括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但还有十所学校单独开设了班主任工作,通常是以讲座的形式授课,但将它融合于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中更合适,效果也将更好。微格教学被包含于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物理教学技能训练之中,但有三所高校同时开设了微格教学和教师基本技能训练,两所同时开设了微格教学和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物理教学技能训练与中学物理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尽管侧重点不一样,但还是有所交叉。

(2)个别高校少数专业主干课程没有整合、学分过高 物理教学技能训练、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中学物理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物理学史、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中学物理竞赛辅导、物理教育心理学、中学物理专题研究分别有8、7、5、4、4、4、3、3学分,高学分的原因是将上述课程内容分成几个较少教学内容的课程同时开设,或者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同时开设相类似的课程。上述现象说明:课程结构不够优化,必修课学分过高,选修课有拓展的空间 [11 ]。在总学分有所控制的情况下,专业主干课程的高学分使得部分学生过分注重感兴趣的课程学习,造成知识面不广;
也会减少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门数,给学校制订培养方案造成困难。

(3)部分课程内容没有针对性 物理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应密切关注学生的物理学科背景,增加其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微格教学、教师基本技能训练作为公共必修课显然没有针对性,另外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也有重叠,没有体现物理学科特色。

(4)课程名称太不一致 大多数课程名称多样,如经典主干课程教育学尽管是通用的和使用频数最多的名称,但还有现代教育学、教育学基础、教育学概论、教育概论、教育原理、教育基本原理、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概论等,有待统一为教育学。其他主干课程的名目就更加繁多,甚至个别课程没有名称完全相同的。

(5)专业选修课设置较随意 专业选修课除物理学史超过半数学校开设以外,其他同一门课程开设的学校很少,如物理科学方法与思想史、教师专业发展分别只有三四所学校开设,还包括部分只有一所或两所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进行统计。

3. 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改革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根据控制总学分和较多学校共同开设的课程为必修课的设置依据的原则,笔者建议:

一是选修课程设置为两类,即教师教育专业限选课和弹性素养选修课。前者或要求或动员所有物理教育专业学生选修,后者供物理教育专业学生自由选修。增加专业限选课的原因有二:一是减轻必修课学分的压力,避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既想增加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的分量又面临学分太多造成无法取舍的两难处境的出现;
二是将不同重要程度的选修课程加以区分。

二是为了避免课程内容之间的重叠,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微格教学、教师职业道德、班主任工作不单独开设。这样,表1或表2中的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的开设学校的频次和比例将有所增加。

三是为了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将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中学物理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两门必修课更改为教师教育专业限选课。

四是将开设学校比例较低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设置为教师教育专业限选课。

五是为了区别不同选修课的重要性,将物理学史、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设置为教师教育专业限选课,其他课程设置为教师教育专业弹性素养选修课。

根据上述五条课程设置的建议,以及课程设置统计表1、表2、表3,得出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方案如表4所示,供高校制订物理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作参考。

4. 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建议

由于表4中的课程名称是笔者对全国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相近课程整合后给定的,因此在不突破课时的前提下,教学内容既要覆盖面广,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又要尽量体现物理学科特点。如:

一是教育学增加或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与法规、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内容。课程设置应体现人本化,课程内容要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师范生的就业 [12 ]。多数教育部门在招聘本科毕业生时进行的入编(编制)考试内容就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政策与法规。

二是物理教学技能训练应重视微格教学能力的培养。

三是尽可能将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公共必修课由有物理学科背景的教师来授课,以加强与物理学科的联系。

四是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应涉及物理新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解读、物理学科教学论原理与方法等内容。

五是中学物理实验应涉及实验原理与方法、实验仪器的简单维护、实验操作与创新、利用常用实验仪器进行物理探究性实验的设计等内容。

六是中学物理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教学内容重点应该是各类型课的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物理新教材分析与处理和课例(包括优质课与有较大缺陷的课)分析。

七是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应包含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教学理论、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等教学内容,当然重点应该是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与使用,除了教学内容、课件素材等体现物理学科特点外,应注意尽量避免与现代教育技术内容的简单重复。

上述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建议,可以为教材的编写与修订或者教学内容的调整作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周彩霞.美国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元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6,(3):85-88.

[2]王克勤,马建锋.关于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4,(2):43-47.

[3]Begle,E.G.Teacher Knowledge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Algebra,SMSG Reports[R].Stanford:School Mathematics Study Group,1972.

[4]有宝华.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发展走势分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2):59-62.

[5]张德才.我国高师院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8,(6):68-71.

[6]江家发.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6,(6):68-72.

[7]兰 英,郗海娇.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9,(10):81-85.

[8]龙文祥,董兴开.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8,(5):62-66..

[9]刘健智.师范生对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11,(6):48-54.

[10]全,宋乃庆.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范文第2篇

考试时间

2019年河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考试时间安排在2019年12月28日-30日,信息技术学科的考试时间安排在2019年12月24日-26日。

考试科目

2019年河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10个学科。

考试对象

凡具有普通高中学籍的2018级在校学生必须参加学业水平考试,获得D等级或因故未参加上次学业水平考试的2017级学生应参加相应学科的补考。

考试内容

各学科考试内容为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内容,具体如下。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对必修内容的基本要求进行命题。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学科具体考试范围如下:

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的内容。

数学:《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数学1”至“数学5”五个模块的内容。

英语:《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英语1”至“英语5”五个模块的内容。

思想政治: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4-生活与哲学。2.2019年4月至10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历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必修课程的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模块的内容。

地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必修课程“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个模块的内容。

物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学分(6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即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一个选修模块。考生须从“选修1-1”、“选修3-1”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

化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学分(6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即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一个选修模块。考生须从“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

生物:《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和“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必修模块的内容。

信息技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学分(4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即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和一个选修模块。考生须从“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和“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

考试组织

2019年河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省教育厅负责命题,省招生办公室负责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个学科的考务管理及阅卷工作,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负责信息技术学科的考务工作。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负责并统筹安排组织实施当地考务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妥善解决考务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

考风考纪

1.各地要高度重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加强领导,周密组织,明确责任,实行考务工作责任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本辖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地要严肃考风考纪,重点防范利用手机和互联网作弊,确保考试质量和信度。对考试管理不力、考风考纪混乱的地方和考点,除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外,要进行通报批评,是示范性高中的,要给予警告或撤销其称号处分。

2.各级考务巡视人员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对所巡视考区、考点的监督检查,对考试工作中发生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妥善处理。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范文第3篇

会议认为,“十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九年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新阶段,高中阶段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显著扩大、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农村教育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得到高度重视并在逐步解决。教育发展为我国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应当看到,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仍然不高,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明显不足,杰出人才缺乏,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均衡,教育投入不足,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会议强调,各级政府必须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要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会议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巩固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区域发展趋于协调,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国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二)以中西部农村地区为重点,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坚持新增教育经费和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四)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现代教师管理制度,改进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管理体制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会议认为,为统一税政、简化税制,有必要对现行《车船使用牌照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进行修改合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 *

12月30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

会议指出,为进一步发挥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于加强宏观调控的作用,公平税负,促进平等竞争,有必要适当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并统一适用于内外资企业。会议决定,对198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作适当修改,由国务院重新公布施行。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 *

1月10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同意进一步扩大香港人民币业务。

会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就业比较充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制定并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劳动者就业、农村富余劳动者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但是,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将长期存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够规范、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的问题还比较普遍。为了促进就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有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专门法律,将国家促进就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制度化和具体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对促进就业的原则、工作机制、政府职责和政策支持体系,以及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秩序、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会议决定,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同意将为香港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提供平盘及清算安排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筹集的资金,具体工作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组织实施。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1月17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修订草案)》,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案)》,批准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和人选。

会议认为,修订1998年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对于加强动物防疫管理,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防疫工作面临更高的要求,有必要认真总结近年来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工作经验,进一步明确饲养者、经营者的防疫责任,强化各级政府在动物防疫方面的职能,加强动物疫情防控措施,完善动物防疫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修订草案)》重点对免疫、检疫、疫情报告和处理等制度作了修改和完善,增加了疫情预警、疫情认定、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执业兽医管理、动物防疫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内容。会议决定,修订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认为,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更好地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案)》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主体、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会议决定,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效率和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范文第4篇

专业选修课是指与专业相关的一类选修课的统称,一般由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和兴趣确定。[1]专业选修课是“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2]不仅可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而且能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高校各个专业课程体系中选修课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开好专业选修课也越来越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和调查中发现,专业选修课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存在不少问题,很有必要对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一、专业选修课现存问题分析

1.学生“混学分”现象严重,学习兴趣不浓

专业选修课一般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而在此期间,学生正在为考研或就业做准备,选修课学习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混学分”。学生对专业选修课重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有的学生虽然选择了课程,但很少来上课,出勤率偏低。据不完全调查统计,本校专业选修课的出勤率一般在50%左右,有时出勤率还不到20%。有的学生虽然坚持来上课,但上课迟到、说话、睡觉、看手机等现象严重,教师的讲授得不到应有的回应,课堂显得“死气沉沉”。

2.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呆板,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导向性差

专业选修课的总评成绩一般都是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按固定比例得出。平时成绩会根据考勤和作业情况给出,然而其中考勤仅由少数几次的点名来确定,随机性强,这样就会给很多学生“钻空子”的机会,作业的抄袭现象也很严重,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削弱了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的重视度。考试成绩主要通过闭卷笔试的考核形式给出,考前会给学生划重点。学生平时不认真上课,靠考前给出的重点死记硬背,也能容易获得学分,养成了“平时不用功,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学习习惯。[3]呆板的考核方式不能真正发挥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3.专业选修课教学组织不到位,教学质量不高

一方面传统的由教师单独唱主角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效果差,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学生对课程的不够重视,导致教师自我认同感较差,产生了对专业选修课认识的误区,工作积极性不高。有些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下功夫不够,课前准备不足,授课安排不合理,[4]课上不提问,也不布置作业,课程内容多年不变,这些现象都会对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二、专业选修课教学方法探讨

1.严格学生考勤,灵活考核方式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学生若不来上课,教学活动就名存实亡。针对现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必须严格考勤。对于严格考勤,总结了一些做法:在第一次上课时明确课程考核方式,强调出勤的重要性;
若有请假者,必须有正式的请假单,请假不允许超过三次,超过按旷课对待,迟到三次按旷课一次记录。在教学中,采用整体点名、个别点名、上课提问抽查、课堂作业抽查等方式进行出勤检查。通过严格的考勤制度,出勤率都能保证在80%以上。对于作业主要通过经常的随机提问、小组案例讨论报告、自拟作业演讲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考试成绩主要通过社会调查报告和结课考试综合评定确定。现在听课的学生明显增多,而且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积累。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使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过程联系起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以供学生思考,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发挥。如讲“仓储与配送管理技术”课程时,可适时引入一些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其中讲到“仓储管理对象与内容”这一知识点时,可用一次课的时间进行案例讨论。具体过程如下:一是从“中国物流与采购网”精选整理了“DM公司的原材料仓储管理”与“四种典型仓储企业的仓储管理”2个简短案例;
二是介绍案例主要内容并提出问题,把选课学生大约分为10组,发放案例材料,进行10分钟案例对比讨论;
三是每组派一名学生上台做大约6分钟的陈述;
四是教师作简短点评和总结。在案例讨论中,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地思维状态,互相交流,陈述内容各有侧重,新的想法很多。知识和思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流动,教学效果理想。

3.充分利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难理解、难表述的内容,利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弥补教师口授的不足,还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加深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物流技术与装备”课程中会讲解到许多物流设备,只凭借图片很难清楚地去说明它们的结构、工作原理,学生没有直观感受,此时就借助了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理论知识和技术要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4.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大学所开设课程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5]专业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时效性更强,强调传递最新科研动态。因此,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课程的前沿知识,非常关注与课程有关的著作、学术期刊及网络信息,及时将新知识整理、消化后带进课堂。比如讲“物流技术与装备”这门课程,关于“物流术语”的标准定义,参考教材引用的都是GB/T 18354-2001,通过阅读学术期刊看到GB/T 18354-2006已经修订,所以在课程中及时更新。使用新的标准,这样学生对基础概念才能有一个更加准确的理解。还有像汽车的新技术、铁路的新突破、管道运输的新课题、集装箱的吞吐量、叉车的新产品等课程内容涉及的新知识、新信息熟悉后向学生作“大摘要式”介绍,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有时对某一知识点产生兴趣的学生课后还会与教师进行交流。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范文第5篇

有人说,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这一年的高考,有了太多的“破例”:第一次破例在冬天高考;
第一次破例为解决77级的考卷用纸,调用了印刷《选集》第五卷的纸张……据统计,中国当年约570多万报考大学,其中有20多万考生荣幸成为“77级”,录取比例仅为4%左右。

无疑,77年恢复高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转折点。当年,几乎众口一词地欢呼高考制度的恢复。不过,在高考恢复30年的今天,希望高考改革的呼声却越来越高。人们已从“重视教育”发展到追求“好的教育”,追求能提升公民素质的教育的高度。

诚然,77年恢复高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宽阔的平台,为个人的发展也提供了公平的机会,这与隋唐时期的科举创立具有相似的意义。然而科举在清末的废除,则为我国的高考制度发展敲响了警钟。

1 科举制度的兴衰

我国的科举制度旨在选拔官员。它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据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整整延续了1300年。

科举制度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它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改革了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出身贫贱的人只要有才学,也能通过考试做官。当时的科举制,曾选拔出不少才华横溢的人,如白居易,韩愈,苏轼,王安石等。科举制比隋唐之前的“九品中正”荐举制开明、公正,因而在当时对政治、文化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然而,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限于儒家经义,元朝曾经规定试题必须源于“四书”,“五经”,到了明代,科举考试以考八股文为主。八股文的文体死板,限定论题,格式和字数,考生不能自由发表思想见解,很难显露才华,只要熟读“四书”,“五经”就能应付,这使得天下学子皆弃书不读,把精力放在学作八股文上,束缚了人才的培养,学问由此而衰,学风也由此而坏。到清代末年,不思改革的科举制度已到末路,清政府只得下令废除了。

诚然,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选拔机制,开辟了一个平等竞争、向上流动的社会通道,从而保持了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但是,科举制度下的求学跟功名利禄直接挂钩,导致了人们读书为“升官发财”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态度,造成求知、求真的科学精神的匮乏。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八股考试,助长了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读书人手脑分离等等严重的弊端。

2 高考改革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我国模仿前苏联实施全国统一高考,这对国家选拔人才有一定作用。十年浩劫,统一考试被“推荐上大学”代替。77年恢复高考,对比“”期间的“推荐上大学”,有拨乱反正的作用,通过公平竞争、择优录取,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无疑,77年恢复高考是高考发展的一大进步,人们曾为它欢呼雀跃,拍手称快,那时很少有人会想到全国统考这一“利国利民的好制度”会在20多年后被称为“制约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

今年的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废除高考,创新高校招生制度的建议》,引发了新一轮“废除高考”的热议,高考面临类似“科举被废”的危险。不过,“废除高考”带来的弊病更让人担忧。教育部部长周济明确表态:高考必须改革,但不能取消。周济部长认为:“不是简单把高考取消就行了。……现在要对它进行改革,让它能够更加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挖掘。……我们目前主要改的还是改革考试内容,招生方式,使我们的孩子考试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发挥,同时能够使他们得到满意的结果。……高考肯定要改,除了“面”上要改,我们还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多样化改革,可以自主招生、推荐,但主渠道可能还要通过高考。高考改革任重而道远!

其实,自77年恢复高考来,人们一直在进行高考改革的探索。

例如,高考形式在变革:1998年,教育部提出“3+X”改革方案;
2000年,一些省市开始实行春、夏两季高考招生,以缓解考生“一考定终身”的压力;
2003年,高考时间提前到6月7日,让考生免受酷暑;
2004年,教育部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新举措扩大到上海、北京之外的九个省市。

再如,高考“招生”也在变革:2003年开始在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实施5%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现此方案已推广到更多的高校,旨在扩大学校与学生双方的自由选择权;
2006年复旦、上海交大通过“考试+面试”进行小规模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

当今,时展对人才培养和选拔提出了新的要求,继而人们对高考模式及内容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人才的选拔影响着人才的培养。高考只有顺应时代要求进行改革,才能避免被废的厄运。

3 首批高中课改实验省的高考改革探索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一线老师最担心的也是高考改革是否跟进。每次与一线老师交流,他们都会很快便转到问及与高考相关的问题上。如:

“高考为新课改服务,但是高考压力不除,课改一切枉然。大家教的方法不变,解题思路不变。改什么?“在新课程实施之后,我想问的是今后怎样考核与评价教师?还有今后的高考会发生如何改变?”

为了促进高中新课程有关目标的实现,教育部对第一批部级高中课改实验省(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已有了一系列的高考改革举措。

3.1 四省2007年高考方案

第一批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分别组织各方面人士,开创性地研制了各省的高考方案。

山东:3+X+1

其中:“3”指语文、数学(文、理)、外语

“X”为文综(政、史、地)或理综(理、化、生)

“1”指基本能力,其必做题涉及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的必修内容,选做题:文史方向的考生只做科学必修内容的题目,理工方向的考生只做人文与社会必修内容的题目。

海南:3+3+综合基础

其中:“3”指语文、数学(文、理)、外语

“3”文史类:政、史、地理工类:理、化、生

“综合基础”:文史类: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理工类:政治、历史、地理、技术

广东: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

其中:“3”指语文、数学(文、理)和外语

“文科基础”:政、史、地的内容占70%;
理、化、生的内容占30%

“理科基础”:政、史、地的内容占30%;
理、化、生的内容占70%

“X”:专业选考理、化、生、政、史、地、音乐、美术或体育

宁夏:3+X(小综合)

其中:“3”指语文、数学(文、理)、外语,

“X”为文综(政、史、地)或理综(理、化、生)

综合素质评价:评价指标须包括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四个学习领域,其评价结果提供给高等学校作为录取参考。

3.2 四省2007年考试大纲

教育部依据各学科高中课程标准,组织各方面有关人士,专为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实验省区2007年参加高考的毕业生研制了考试大纲(特别说明,该考试大纲“仅适用于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实验省区2007年参加高考的毕业生”)。在考试大纲中,物理科目的考试模块规定为:

必考内容:物理1,物理2,选修3-1,选修3―2

选考内容:选修3―3,选修3―4,选修3―5,选修2―2(4选2,不得同时选2―2和3―3)

3.3 四省2007年考试说明中的物理模块选择

在2007年考试大纲基础上,山东、海南、宁夏及广东各自又研制了适合本省特点的考试说明,对2007年的高考试卷结构、内容要求等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在各省的考试说明中,与物理模块考试相关的要求为

山东理综卷结构(物理):

必考(必做题):物理1、物理2、选修3―1、选修3―2

选考内容(选做题):选修3―3、选修3―4、选修3―5(3选2)

海南物理单科试卷结构:

必考:物理1、物理2、选修3―1、选修3―2

选考:选修3―3、选修3―4、选修3―5(3选2)

宁夏理综卷结构:

必考:物理1、物理2、选修3―1、选修3―2

选考:选修3―3、选修3―4、选修3―5、选修2―2(4选1)

广东物理单科试卷结构:

必考:物理1,物理2,选修3―1,选修3―2

指定选考:选修3―5

自由选考:选修3―3,选修3―4,选修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