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共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第二课时主要是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本设计是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例1从比较方格纸上每组中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边形教案【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四边形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方格法。平行四边形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12-13页例1、例2、例3。
[教材简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共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第二课时主要是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本设计是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例1从比较方格纸上每组中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入手,引导学生把少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相对简单的熟悉的图形,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化方法在图形面积计算中的作用,并为进一步的探索活动提供基本思路。例2引导学生通过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教材一方面突出了平移在转化过程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实现转化的目的。例3的重点则放在探索平行四边形与转化成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上。
[教学目标]
1、懂得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探索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理解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操作、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进行了《面积是多少》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你们还记得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吗?(学生回顾并交流了上节课学习的“四种”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1插图。判断每组中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
(1)观察每组的两个图形说一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生1:我是通过数方格的方法知道每组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的。
生2:我是通过平移的方法知道每组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方法一:数方格法。
方法二:平移法。
(2)师问:比较上面两种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呢?学生经过比较和交流,一致认为方法二比较简便。
(3)师小结:把每组左边的图形经过分割平移,就转化成了和右边一样的图形。转化法是我们以后经常要用到的方法。教师利用课件演示。
2、课件出示例2插图。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
(1)师问:怎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方格纸、直尺和剪刀动手操作)。
(2)组织学生汇报。
①从平行四边形左边(或右边)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向右(或向左)平移,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②将平行四边形沿高剪下,然后向右平移,也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设计说明:学生可能想出很多方法,分割平移转化成长方形,让学生体验各种方法的合理性,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掌握简单、易于操作的方法,并且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3、课件出示例3。
(1) 要求学生从教材第127页上剪下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
(2)组织学生把它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面积。完成例3中的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填表)。
(3)指导讨论:(课件出示讨论提纲)
① 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4)、教师启发性小结:我们用割拼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什么发生了变化?,从什么变成了什么?,什么没有变?。再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板书:(略)。
如果用S.a.b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和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b
(5)教学“试一试”(先独立完成,集体反馈时指名说一说所应用的面积公式。)
设计说明: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转化、计算、填表、比较等一系列实验活动,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探究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巩固练习
1、选择题、(把正确答案前的编号填在括号里)
右图的面积是( )
①15m ②15m2 ③15cm2
2、操作练习:(先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测量出有关数据,再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说明:练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公式计算面积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资料链接]《新课标》九年义务教育学段的“空间与图形”部分,和平行四边形有关的知识有:
1、平行四边形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3、平行四边形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四边形教案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形成过程,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在探究和尝试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
2、问:如果我想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想知道哪些数据?
二、探究
(一)、猜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
1、学生猜测
2、各自表述理由
3、二次修正猜想
(二)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1、小组借助工具验证猜想
2、交流汇报
3、三次修正猜想
4、借助课件进一步理解
(三)自主验证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底×高求面积
(四)得出结论
结:如果用S
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用a
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
用h
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S=ah
三、巩固练习
1、平行四边形面积如何计算?
2、3、你能想办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机动)
四、总结
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猜想:
拉动(面积变化)
转化(面积不变)
验证:
四边形教案范文第3篇
一、强化双边互动探讨,让学生主体充分动起来
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不是各自为阵的单独活动,而是有机融合的协作劳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存在深入的交流、沟通等双边活动.教师只有将学生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与教师讨论互动,才能展示出课堂的互动特性、教学的本质属性;
学生只有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主动与教师交流、积极与学生合作,才能展现个人的能力风采、自身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达成高效课堂的目标,就必须紧抓课堂教学双向特性,强化双边互动教学,实施互动教学模式,引导和组织学生围绕学习目标或解题任务,开展师与生的交流互动或生与生的合作探讨等活动,鼓励和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各抒己见,贡献才智,在互动探讨进程中充分参与其中,动起来.
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一知识点讲解中,教师利用课堂教学之间的双向特点,设计师生之间互动式教学方式,围绕该判定定理的内容,开展如下教学活动:
师:展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内容,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符号展示判定定理内容.
生:根据判定定理内容进行分析活动,用数学符号把已知和求证的内容进行具体化,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得到其内容.
师:引导学生围绕已知和求证内容进行分析解答活动.
生:合作分析认为:已知它们的一组对边相等,此时只需证明另外一组对边相等,因此可以采用添加辅助线的方式,将对角线进行连接,利用三角形的全等就可以证出结果.
生:用刚才的解题思路写出证明过程.
师: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和认知,我们已经全面地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共有几个方法?哪几个?
生:进行口头表述.
师:运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师:组织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进行分析,找出他们的区别之处.
生:开展分析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
师:总结归纳,向学生指出,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如何结合题目条件,灵活、综合、有效运用相关定理解决有关问题是关键.
二、拉长案例解析过程,让学生主体真正探起来
数学案例,永远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抓手,永远是学生进步发展的有效阶梯.数学案例的讲解,应将教师的有效“教”和学生的深入“探”有机结合,相互融合,使案例讲解过程变为教师指引探究、学生深刻探析的过程.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案例教学中,有时为了教学进度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强调教师的案例讲解教学,忽视学生对案例的探究活动,压缩学生探究的时间,导致学生探究能力得不到锻炼、对获得的解题方法理解不深不透.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案例教学时,不能只顾解题结果的揭示,将问题解答过程一带而过,而要延长、扩充案例解析的过程,把案例条件之间的关系、获得解答要求的过程以及解题活动的推导等方面进行扩充和延伸,组织学生参与其中,承担任务,深刻探知、分析、解答数学问题,展示出学生解答问题的主体地位,探究能力得到深入的锤炼,实现问题有效解答以及解题技能提升的“双丰收”.
图1问题 如图1所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点E和点F分别是AD、BC的中点.求证:EB=DF.
在上述问题解析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进行求证的思路以及对策,而是组织他们进行探究分析活动,延长问题探析和解答的过程.有学生在分析问题条件及要求过程中指出:可以利用问题条件中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进行解答.此时,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可以根据问题条件,证明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的途径进行解答.这时教师根据学生探析出来的两种不同思路展示出解题过程,组织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认为:证明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思路比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更为简便.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归纳该类型问题解答方法,并出示“如图2,ACD、ABE、BCF均为直线BC同侧的等边三角形.当AB≠AC时,证明四边形ADFE为平行四边形”案例组织学生开展巩固性强化练习,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数学探究分析的技能素养.图2
三、科学利用认知缺陷,让学生主体深入思起来
众所周知,初中生作为“当局者”对自身出现的学习缺陷不能及时了解和认知,需要教师这一“旁观者”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点拨,引导他们深入反思、追根求源,认真改正.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针对学生认知数学知识点或解答数学案例中出现的认识缺陷或解析错误,不要一味地教训呵斥,而应该保持平常之心,耐心细致地引导他们“回头看”,积极反思,对照剖析,深刻思考认知过程或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错误之处以及根源,并组织学生组建合作小组,借助集体智慧,进行深入探讨,从而获得正确的数学认知和解答策略,提高数学思维和辨析的深刻性和批判性.笔者发现初中生在“解关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有关习题”中,经常发生由于忽略考虑“二次项系数不为零、根的判别式Δ≥0、抛物线的开口方向、顶点位置”等这些隐含条件发生认知缺陷.此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认知缺陷这一实情,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活动,让学生在思考分析案例过程中认识到,解析问题中忽略掉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根的判别式Δ≥0、开口方向、顶点位置等”内容,没有关注到二次项系数、根的判别式的取值范围等等情况,导致解析出现不足,从而得到正确的解答方法.
四、放大评判指点功效,让学生主体技能提起来
四边形教案范文第4篇
案例1:走好“用眼看、动脑想、大胆猜、严格证”四步。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等腰梯形,它有哪些特征?
(学生小组讨论。)
生1:两腰相等。
生2: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3:底角相等。
(对于生2,教师拿出等腰梯形的纸片进行演示,让他说明对称轴的位置;
对于生3,纠正应该是同一底边的两个底角相等。)
师:如何验证同一底边上的两个底角相等呢?
生4:在将等腰梯形对折时,发现了两个底角是相等的。
生5:通过测量可以得到。
师:你们都说得非常好,测量或操作是我们发现一些命题常用的方法,但并不能作为证明命题成立的方法。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如何证明出这个结论呢?
(一段时间后,学生举手回答。)
生6:过上底的两个顶点分别作下底的高,然后通过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
生7:过上底的一个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可以运用平行四边形和等腰三角形的知识来证明。
师:刚才两个同学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你能根据他们的叙述,完整地将证明过程写下来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这些证明方法都有什么共同点?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写下你们的证明过程。
(学生书写证明过程,教师巡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传授了知识,还在数学课堂活动中展示了“直觉发现、推理证明”的过程。直觉发现是培养学生发现命题的重要方式,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口述证明的过程,还让学生动笔写下证明过程,这样做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梳理思路、准确表达,突破几何证明在书写上的难点。
案例2:避免“零起点”教学,高效培养学生的证明能力。
师:(展示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
问题1:怎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问题2: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问题3:如何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有几种判定方法?
生:口答(略)
师:李芳同学用“①边、直角;
②直角、边;
③边、直角;
④直角、边”这样四步画出了一个四边形,她说这个四边形是矩形,对吗?李芳同学画得四边形不是矩形,大家想不想知道呢?好,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引出课题――“矩形的判定”。)
师:矩形的边相对于平行四边形有特殊性质吗?
生:没有。
师:那我们从角的角度来探究“最少有几个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板演,画出反例图形,然后教师点评。)
师:我们猜想,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出示命题: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师:如何证明一个文字命题呢?
教师叙述几何证明的一般过程: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
3.写出证明过程(有时需要写证明依据);
4.归纳结论。
学生说出已知和求证,并尝试证明。
师:通过证明发现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李芳的画法也是正确的,所以我们把“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作为矩形的判定定理1。
本案例是“矩形的判定”的第一课时。在前期,学生已经具有了平行四边形的研究经验,但本案例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这些经验,让学生对矩形判定的学习回到“零起点”。
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课前提问可以改为“问题一: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是什么?问题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有什么关系?问题三:我们如何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问题四:矩形有哪些性质?”这些问题可以对学生学习矩形判定的逻辑结构起到指导性作用。
四边形教案范文第5篇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首先要在优选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上下功夫。前者指的是合理选择已有的教学方法,后者是指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优选”还是“创新”,一般都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或创新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
二是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变化特征和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
四是必须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另外,在指导思想上,教师应注意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各种教学方法。
其一,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人们在某种范围内根据特定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因此,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较为简单的讲授法来讲,它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传授较多知识,系统性强,亦可引发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还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听讲能力。因此,较适合于中高年级,而且宜用于教材系统性较强的内容。
其次,只有实现有关教法的优化组合,才能为提高教法的使用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经验告诉我们,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高,依靠多种因素、多种方法的综合作用。巴班斯基曾指出:“不存在教学方法上的‘百宝箱’。”美国的富兰克尔也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因此,简单否定某一种方法或把某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加以夸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
再次,应注意选择教法和使用效果的有机统一。选择教学方法,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在教学的动态发展中得以平衡,最终使预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的实际效果相一致。为此,就应充分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也就是说,应按照学生学习的一般程序来选择或设计教学方法,切忌简单套用某种教学模式的做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程序,在一般的教学论中很少涉及。巴班斯基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值得我们借鉴。按其基本精神,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大致包括三个步骤:(1)明确选择标准;
(2)尽可能广泛地提供有关的考虑方法,便于教师考虑和选择;
(3)对各种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比较。
参考上面的说法,我们认为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可分两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学纲、分析教材,确定目标。由于教学方法始终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因此,要选择好教学方法,就必须首先了解大纲的精神,理解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
第二步:选择教法、综合比较,确定方案。选择教法既可直接考虑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也可采取将有关基本的教学方法加以有机组合的办法。特别是后者,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绝大多数教师所采用,应作重点考虑。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一节课中教材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分阶段来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
下面,以“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说明教法选择的做法和步骤。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关于平行四边形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部分教材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由的红领章引入,通过度量引出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
(2)解释说明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这一特征;
(3)通过教具演示和插图等说明平行四边形具有可变性这一性质,并举例说明它在实际中的应用;
(4)分别介绍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
(5)用韦恩图说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及其特征。为此,该课时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及其在实际中的简单应用,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从属关系;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观念;
结合教学进行热爱和端正学习目的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