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教案设计 >

2023年小白船教案【五篇】

时间:2023-06-27 16:0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2009年3月29日9时30分,广东海事公安局值班电话急促响起,广东海事局附属单位广州航标处发生盗窃案,要求海事公安派员前往调查。原来,停靠在广州仑头航测基地码头的“海标31”船拟在近期配合海洋部门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小白船教案【五篇】,供大家参考。

小白船教案【五篇】

小白船教案范文第1篇

滂沱雨夜,黑手伸向海标船

2009年3月29日9时30分,广东海事公安局值班电话急促响起,广东海事局附属单位广州航标处发生盗窃案,要求海事公安派员前往调查。

原来,停靠在广州仑头航测基地码头的“海标31”船拟在近期配合海洋部门对南海进行科考研究,相关工程所用的新购直径30毫米锦纶防扭绳就放置在船甲板上,它是固定水下仪器所用的一种特殊绳索。29日凌晨3时许,值守该船的董船长被异常响声惊醒,通过舷窗发现滂沱大雨的夜幕下,两个黑影正从甲板上利用绳索向船下吊东西。“有贼!”这是董船长的第一反应,他马上召集船员拿着工具、手电前往主甲板察看,但已经得手的窃贼此时已驾驶着小木艇逃离“海标 31”船,瞬时消失在茫茫雨夜中。经事后清点,海洋工程用的防扭绳共计被盗五捆,总长度近1500米,总重量800公斤,总价值人民币39000余元。此案的发生,不但对海事部门的声誉产生了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相关海洋科考项目不得不因此而延期。

大海捞针,侦查工作全面铺开

接报案后,广东海事公安局刑侦支队立即出发前往案发地展开调查。就在短短20分钟的行车过程中,一个个疑问已经在侦查员中产生:缆绳失窃的地点在“海标31”船主甲板,船上没有安装视频监控,码头上的监控探头能否拍到案发经过?发案的仑头航测码头水域位于水道纵横交错的珠江下游,盗贼从何方而来、往何方窜去?发案是在3月29日的凌晨3时,当时下着大雨,室外现场的痕迹会不会被雨水冲刷掉?被盗的缆绳足足有800多公斤,盗贼是用什么方法把如此重量的缆绳搬到小艇上的?

侦查员在船上的初步调查收获并不是很大。现场勘查组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案发时的大雨把“海标31”船主甲板淋了个遍,没有提取到有价值的痕迹物证;
设置在码头上的视频监控器,其摄录范围仅限于“海标31”船左舷,根本看不到窃贼上船的右舷和主甲板位置;
尽管有目击证人,但董船长也只是看到了两名作案人的朦胧身影及小木船的大致轮廓。

线索只有这么多,而广东海事公安局不论是警力,还是技术手段都极为有限,对于这起盗窃案件,方向在哪里?

尽管现场没有多少证据,刑侦部门经研究分析后认为,本案在作案、销赃等过程中,均离不开水上交通工具,通过目击证人对小木船的描述,确定了侦查的总体思路:以查截赃物、摸排嫌疑船只为重点,结合协查、走访等侦查措施,对案发地附近水域进行拉网式地清查,获取有关信息情报或破案线索。

这是一项大海捞针式的侦查任务。侦查员及派出所民警根据工作方案全部到一线开展摸排,一个半月时间里,对案发地附近的广州、中山、珠海等地的60多个废品收购站和船用产品市场走了个遍,同时对上述地点的水域、河涌进行全面清查和走访,并向近岸单位发放协查通报500余份,获取各类信息和线索近千条。

水落石出,蛛丝马迹牵出案犯

海事公安的侦查员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任何行为,都会留下蛛丝马迹,此案案犯盗窃、销赃也不例外。经过对获得的近千条信息线索分析研判,侦查员细心地发现了其中三条线索极为有价值。一是广州黄埔鱼珠水域有渔民反映,案发前的半年时间里来了一条农用艇(俗称“中山艇”),开船的人有两个,听口音应该是中山人,二人都是18岁左右的年轻男子,平时白天在鱼珠一带开船收废品;
而在3月底,这条船上突然多了一个人,但这条船从此白天就没有再开过,且都是晚上出去,到3月底4月初以后,就没有再见到这条船了。二是中山黄圃有船民反映,曾经在4月初的一天清晨卖菜的时候,看到有3名年轻男子驾一条农用船经过黄圃,往阜沙方向走,船是从广州方向来的,这条船应该装了很重的东西,以至于船被压得很低,因此印象特别深刻。三是中山阜沙一废品收购站附近有村民反映,在4月初的一天清晨,在废品站水边看到一艘农用船上装了一堆绳索,由于水上船民用的缆绳一般都是土黄色的麻绳,但那次看到的却是纯白色的新绳子,而且绳子重得把整条船都压得很低,船舷都快要接近水面,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开船的是村里(阜东村)的人,好像是姓黄的一家。与其它线索相比,以上三条信息无疑与此案关联最为密切,同时,这也更加坚定了侦查员继续围绕中山阜沙镇阜东村人、“中山艇”和白色缆绳的线索深入调查的决心。

针对线索共同指向的中山阜沙阜东村人和“中山艇”,侦查员对广州黄埔鱼珠近岸水域的船民和岸上黄埔古港村落村民再次进行走访,发现在案发前半年内,在广州黄埔进行废品收购的“中山艇”有两条,其中一条是夫妻船,另外一条船上开始时有两个人,后来又来多了一个,三人都是中山人。另一方面,侦查员在中山阜沙镇近水的废品站中得到了确切消息,村里有不少村民都会驾“中山艇”在广州番禺、黄埔一带收废品,但是其中年轻人不多,就两三个,其中一个叫黄俊,另一个叫梁伟,他们两人是开同一条农用艇到广州收废品的。由此,侦查员判断,此案盗贼中的二人极有可能就是黄俊和梁伟。侦查员自公安网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把户籍地为中山市阜沙镇,姓名为黄俊、梁伟,年龄在16~20岁范围内的男性青年全部筛选出来,其中叫梁伟的有23人,叫黄俊的有15人。他们将照片交给提供线索的群众辨认,他们一致指出:户籍地为中山市阜沙镇阜东村东成东下街26号和38号的人正是在4月初驾“中山艇”自广州方向前往中山阜沙、载着白色缆绳经过的黄俊和梁伟。至此,侦查员确定黄俊、梁伟为此案犯罪嫌疑人,并于5月26日对二人采取布控措施。

真相大白,案犯悉数落网

2009年6月3日,犯罪嫌疑人梁伟在中山落网。由于自信公安机关没有抓到把柄,梁伟在讯问中摆出了一副无辜的架势,说:“我什么都没干,你们抓错人了。”侦查员早已预料到有这种情况出现,并已经制定了应对措施和讯问方案,在经过一轮法制教育后,适时地抛出了三个问题:第一,公安机关为什么会抓你?第二,小木船是谁的?第三,船上的摄像头已经拍下了整个案件过程,你是想等其他人讲了以后自己再交代吗?

小白船教案范文第2篇

而传统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结果,即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对教学目标是如何达成的,则略去不管。生成性教学则更为关注教学过程。它认为,教学的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能驾驭这种生成性的课堂。这种超出课堂的预设环节,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这样的事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师生交往对话中生成的,这是新课堂期盼的最佳效果;另一类则是环境等不确定教学因素突然闯入课堂,即所谓的“生活闯入课堂”。过去教师一般用化解、转移、压制等办法消除突发事件对预定课堂教学的干扰。新的课堂教学观认为,不管是哪类,它们都是“生活闯入课堂”,如果利用得好,会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课堂发生意外事件时,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调整,使突发事件变成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关注了课堂的动态生成,才使得我们的课堂丰富多彩。

一、催化“课堂生成”,点拨课堂智慧的生成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法给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和渴望的额外帮助。要学会赞赏学生,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接纳的、支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在华东师范大学研修期间,美国塔尔莎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哈佛教育学博士王涛先生在谈到教育的核心问题“满足需要”与“坚持原则”的关系时,给我们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位真正的马语者――Monty Roberts。他在62岁高龄的时候配合英国BBS电视合录制了他三天驯服野马的过程:用24小时不停的追赶野马,使它离群、发泄、无奈,尔后再用了近24小时开始与马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又用了近24小时慢慢靠近它并步步为它套上绳索、马鞍,最终成为人们的坐骑。在这72小时中,Monty满心充盈的是对马的“爱”,有了这个“爱”,才有了矢志不渝的等待;这是一种理性的爱,是一种基于理解的爱,是一种有奖励有惩罚的爱(不断的追、不停的靠近、拉与蹭等训导过程)。它类似于一种信仰――对马充满了执着的期待,所以,就产生了一种不放弃的追求,就产生了一种恒久的耐心。耐心是基于爱心之上的,没有耐心是因为心中不爱,或爱之不深。

Monty是一位“马语者”,他何尝不是一位懂得教育的人呢?我们谁又是真正懂得教育的人呢?

抱怨孩子的顽劣,是因为你不懂他的心;责备孩子的无理,是因为你不懂他的需要;孩子不听话,是因为你不够谦卑;教育无效果,是因为你的爱交流不够。在哪个“问题”学生的身上你用过72小时不间断的训导呢?野马亦能驯服,人不及马乎?

送给大家的话:

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诅咒;

在仇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争斗;

在嘲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害羞;

在耻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内疚;

在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耐心;

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自信;

在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欣赏;

在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正义;

在安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信心;

在赞许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爱自己;

在接纳与友谊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在世间寻找爱。

二、激活课堂智慧,促使课堂生成更具魅力

面对生成,教师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

“哈尔威船长该不该死呢”?这是我看到的一节课堂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的不断探索中,它也许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的启发!

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最后一段写道:“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人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森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人大海。”

师:同学们,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什么?

生:可以看出哈尔威船长死在了自己的岗位上,与船共存亡。

师:结合上文,我们可以判断哈尔威船长有没有逃生的可能呢?

生:有。他完全可以和最后一批人一同乘坐小船。就在此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您觉得哈尔威船长应不应该死?”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我吃了一惊,我课前也没有想到过这个向题,一下子还真难作回答。这名学生的疑问立即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共同兴趣,接着又有学生表示:“既然事故的发生哈尔威船长没有一点责任,为了救船上的客人,他也尽了最大的努力,那他为什么还要去死呢,多不值得呀。他要是活着,一定会做更多有用的事的。”

听了这些话,我认为学生的分析不无道理。于是,我总结道:“是呀,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大家对哈尔威船长都很钦佩。他的死,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恪尽职守的船长对自己工作的深厚感情。他死了,死得伟大!但也有些让人感到惋惜、遗憾。老师从内心里也希望他能够活着,那样他一定会为人们做更多的事情。”

“您觉得哈尔威船长应不应该死呢?”是个极具教学价值的问题,被教师巧妙地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不仅明白了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的意义,还深入地激发了学生对他的热爱、怀念以及为他殉职而感遗憾。在生生、师生、教材与学生的交流碰撞中,生成的教学资源被合理运用,使教学充满了生命活力。

三、掌控课堂生成,促进学生在生成中发散思维、激活能力、“异想天开”

下面这个案例是发生在某幼儿园的教室里。

教师让小朋友们做“找家”的游戏。黑板上画着一块草地、一条河和一棵树。讲台上放着三样玩具:一只白兔、一只鸭子、一只猴子。看完题目,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一个小男孩走上讲台,这个看似机灵的小男孩这样做了:小白兔被放在了河里,小鸭子放在草地上,小猴子在半空中……教室里顿时发出了哄笑声,大家都争着要到讲台前纠正小男孩的错误。一个小女孩又上来了,她把小白兔放在了草地上,把小鸭子放到了河里,小猴子放在了树上。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家说应该给她什么样的奖励?”教师大声引导着。“一颗红五星。”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答道。

就在这时,刚才那位小男孩举起了手要求发言,“老师,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此时,如果教师单纯地想将教学内容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而不给这个小男孩讲故事的机会,那么这样的课堂也就不是生成性的课堂)我们这位幼儿园的教师做得就很好。

小男孩讲到:在一个夏天的午后,天气很热,小白兔在草地上玩得满头大汗,它实在受不了了,就跑到河边,一看小鸭子那么舒服地在水里游泳,小白兔就‘扑通’一声跳下河,没想到它根本不会游泳,很快就沉下去了。而小鸭子却救不了小白兔,所以它就爬到岸上拼命喊:‘救命啊,小白兔落水了,快来救啊!’树上的那只正在打瞌睡的小猴子被救命声惊醒了,一看情况危急,就一下子从树上跳了下来,所以在半空中……”小男孩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更加热烈的掌声。老师赞许地摸摸小男孩的脑袋,问大家如何奖励小男孩,“两个红五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教育案例,写这个案例的是河北唐山第十一中学的李剑老师。那位小女孩的答案无疑是正确的,她是根据生活经验或书本得到的答案,她获得了一颗红五星是应该的;那位小男孩的答案是自己独特思考的结果,与常理不符,但为何可得到两颗红五星呢?因为,他不仅仅靠经验,还靠他独特的思考角度,是他丰富想象力的表现。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今天的异想天开就是明天的创造发明,今天的胡思乱想也许会成为明天的现实。我们有责任让孩子放飞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我认为,兔子应当在哪里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兔子要在那里。

作为老师,在课堂上我们通常希望学生能按照事先做好的标准答案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公开课上尤其希望如此;作为老师,我们有时会对学生的答非所问而发怒;不仅老师如此,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往往会对答不出标准答案的学生发出带有讥讽的笑声。所有这些都压抑着孩子的创新意识,摧毁孩子发表独立见解的自信心。因此,老师有必要将这类案例讲给孩子听,并在实际教学中鼓励孩子“异想天开”,这对于孩子的求异思维的发展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课堂上,教师怎样才能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并灵活机智的处理呢?这需要教育机智。教学机智并不神秘,它是教师多种教育能力的结合,可以通过培养锻炼得以形成和提高。一个教师要掌握教育机智能力,提高教育的艺术水平,需要在教育理论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积累多种“案例”和“处方”,可以说经验越丰富,遇到意外事件心中就越有底,就可“处变不惊”。反之经验贫乏,就可能惊慌失措,束手无策。但教育机智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首要的是加强学习,增加文化底蕴。生物知识浩如烟海,教师要不断丰富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教学思路,适应现代生物教学的需要。请看下面的案例:

老师正在津津有味地讲述郑成功、建设台湾的伟大功绩。突然发现一个学生正在课本上郑成功的肖像上画了几滴眼泪,然后展示给周围同学,引来哈哈大笑。

老师看了同学的画,缓缓地问:“老师觉得他这么画一定有他的道理,谁能说郑成功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为什么要流泪呢?”

生1:激动的眼泪――战胜荷兰侵略者,收复失地。

生2:欣慰的眼泪――汉族人民教给高山族兄弟农业新技术,亲如一家。

生3:痛心的眼泪――分子妄想分裂祖国,骨肉分离。

老师:我们共同的心愿,擦去郑成功的泪水,让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老师顺势利导,挖掘教育因素,拓展课程资源,师生、生生、人与情境的多向互动,激发出教育智慧的火花。

课堂教学必须有预设,没有预设就无法保证教学的底线;课堂教学不能过度预设,不允许任何意外、偏差,课堂就缺乏了弹性和活力。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

当然,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两方面的。有的生成的问题可以作为课程资源被老师利用,但是,还有许多时候,并不是积极促进教学的进行。

生物课上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立刻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教师正在讲课时,有学生忽然提出问题。很多老师对此比较苦恼,因为这扰乱了课堂秩序,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于是,许多教师就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措施封住学生的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断然阻止是否可取?这样做是不是等于扼杀了学生们主动提出问题的权利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精神紧张时思维会迟钝,回答问题正确率低,甚至原先会回答的问题也会由于紧张而出错,更无奇思妙想和创造性而言。课堂上学生随意插嘴,说明此时学生身心处于高度放松状态,大脑思维也最灵敏、最活跃,会迸出智慧的火花和创造的灵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从一定角度看,学生上课插嘴并不是坏事情。当然,万事皆有度。学生插嘴讲话不是课堂的全部,面对这种情况,为了不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可以采用“问题卡”的形式来解决这一矛盾。学生先把问题记下来,等教师停止讲话后再提问。这样,形成每事必问的习惯,使提出问题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逐渐能较容易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的问题。有些生成性的问题对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赋予教学之外的惊喜,教师应及时开发和利用这些有益的资源,使教学更精彩。有些生成性的问题对教学有着消极的作用――造成教学意外“事故”,教师应及时抛弃和转化,使之不演变成教学的“垃圾”,使教学正常化。对此,教师应正确地看待生成性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教师应牢固确立目标意识,时时将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较,是扬还是抑,是顺还是纠,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操作水平。

小白船教案范文第3篇

一、活动的实施与推进

活动一:操作感知

活动时间:在区域游戏或自由活动时,引导有兴趣的幼儿进行操作。

活动目的:通过折纸,让幼儿触摸、感受不同质地的纸张。

指导重点:

1.引导幼儿学会纸船的折叠方法。

2.启发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从颜色、厚薄、韧性、色泽、撕纸时的响声等方面比较纸张的不同。

幼儿活动情况:

经过操作、观察,幼儿得出结论:蜡光纸光滑、颜色亮,撕的时候声音响,脆脆的;
皱纹纸皱皱的,粗糙柔软,颜色鲜艳,有许多种;
宣纸白白的,有点透光,摸上去有毛茸茸的感觉……

教师分析与对策:

通过活动,幼儿已初步感受到纸张质地的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对纸的感受,虽是各说各样,但却是幼儿真实的感受。在幼儿对纸有初步感知经验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纸船下沉时间的不同会不会和纸质的不同有关系呢?”这时,幼儿对答案并不确定,也并不需要确定,而是由此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起幼儿猜想。接下来的游戏指导里,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操作、观察,寻求答案,并引导幼儿运用记录的方法进行分析。

活动二:学习记录

活动时间安排:

1.通过一次集中教育活动教幼儿学会看记录表,同时老师示范讲解记录的方法。

2.在来园、区域活动、自由活动、离园环节皆可指导幼儿学习观察和记录。

活动目的:学习运用连线的方法记录操作结果,感知纸船沉浮快慢与纸吸水强弱之间的关系。

表格设计:

指导重点:

1.帮助幼儿理解表格中的符号、纸张、数字所表示的意思。如果“宣纸”最先沉下去,就将其与数字“1”连线。如果“宣纸”最后沉下去,就将其与数字“3”连线。依次类推,哪种纸张最后沉下去,其所连线的数字就越大。

2.在每一次操作前都先引导幼儿将猜想结果记录在表一上,待操作后,将结果记在表二上。

3.观察比较猜想结果和操作结果是否有不同。

幼儿记录情况:

幼儿对“记录”这种形式十分感兴趣,在记录的头三天还需要教师详细讲解、示范和引导。三天过后,幼儿已能进行较为准确地记录,一部分能力强的幼儿则能完全独立进行观察、记录。

教师分析与对策:

记录作为“做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用连线代替符号记录既形象又节约记录时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看着自己日渐丰富的记录卡,孩子们有了小小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对观察也就更为积极和投入。在记录的过程中,幼儿认识了“序数”,感知了“序数”,能正确地表达出这张是第一次记录的,这张是第二次,那张又是第三次、第四次记录的,并且还会针对表格中记录情况的不同而反复实验。通过记录和观察,幼儿对纸的吸水本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他们能注意到哪些纸吸水快,哪些纸吸水慢。

“记录”不仅帮助老师解决了原来幼儿观察无目的、不仔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幼儿在面对一些短时间内无法获得答案的科学问题时所应有的耐心与专注。但是,幼儿对介绍自己的记录过程与结果还有一定的困难,与同伴的交流也较少,因此我们在下一阶段将安排“分享记录”的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的发现与感受,并倾听他人的意见,感受与同伴分享、交流的乐趣。

活动(三):分享记录

活动时间:通过一至两次集中教育活动完成。

活动目的:让幼儿与同伴共同交流、分享自己记录的结果。

指导重点:

1.和幼儿共同运用数量关系累计幼儿的记录结果,对于有争议的结果,再次进行操作。

2.活动延伸: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纸可以折叠成小船,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变化?

幼儿交流情况:

经过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每个幼儿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记录表”。在老师的提示帮助下,他们能根据表格上的记录,讲述自己纸船沉下去的先后顺序。遇到有不同答案的,教师并不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支持幼儿用事实说话,两个不同意见的人通过再次操作、记录,直至意见统一。

教师分析与对策:

幼儿的科学活动不仅需要探索和观察,也需要表达和交流。操作过程的表述、新发现的探讨、实践经验的交流,这些都让幼儿乐于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幼儿对于纸船的秘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能关注到哪些纸船吸水快,下沉迅速,而且还对纸质和吸水快慢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好奇,注意到纸张疏松、纸孔大的纸易吸水。下一步工作应该扩大幼儿的视野,不断丰富幼儿对纸张的认识。分享记录对于幼儿来说,既是一种锻炼,又是一种挑战,促使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让幼儿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积累经验,建立自信心。

二、反思和启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明确指出“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这种“表达探索过程和结果的适当方式”往往就是记录信息,即幼儿用绘画、记录表的形式把自己探索前的猜想和探索的过程及结果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再与同伴、老师进行交流。那么,如何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能有序、清楚地记录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呢?

1.丰富、适宜的材料是记录的前提。

记录离开了幼儿的操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幼儿的操作离不开材料。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材料要有目的性,即要能达到活动的目的;
材料投放还需有层次性,要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还要有充足的数量,保证每个孩子都能玩,这样,孩子的记录才会有目的性、有重点。幼儿通过操作,观察了报纸、皱纹纸、卡纸、餐巾纸、牛皮纸、手工纸等许多种纸吸水的本领,而玻璃糖纸等不吸水。有的幼儿记录了五六种纸的探索结果,有的幼儿则记录了十几种纸的探索。

2.充足的探索、发现时间是记录的重要保证。

探索和发现是科学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教师只有保证足够的时间,孩子们才能充分地尝试、验证、发现、比较和思考,得出初步结论进行记录。在平日的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记录习惯。如:在区域游戏、自然角观察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作记录,确定记录内容,选择适宜的方法,注意持之以恒,相信幼儿的记录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的。

小白船教案范文第4篇

一、倾听赏识 师生对话的先导

案例一 《黄鹤楼送别》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者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学生们很流畅地用自己的语言或文中的语句讲述诗的意思。)

师:看来大家都读懂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不过,老师有些疑问, “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西辞”该怎么解释呀?(不少学生都露出为难的表情。)

生:我知道,因为课文中说“您就要顺江东下”,我知道黄鹤楼在扬州的东面,所以说是“西辞”。

师:你可真会读书,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真是好样的。

师:老师还有个问题,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一条交通要道,江上船只来来往往,可为什么诗中却说是“孤帆”,是写错了吗?

生1:不是,因为孟浩然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去扬州,他很孤独,所以作者说是“孤帆”。

师:看来“孤”在诗句里还有“孤独”的意思。

生2:我认为长江上当时肯定不只是一条船,但李白只关心的是好友孟浩然坐的船,其他船对李白来说,就好像没有看见,所以说是“孤帆”。

师:说得可真有道理,原来李白凝视的是孟浩然坐的小船,牵挂着的是船上的故人哪。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好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多么让人感动啊!

教师在教学中要构建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努力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让学生在交流中启迪智慧,在交流中健康成长。

二、协作交流 生生对话的本源

案例二 《最大的麦穗》教学片段

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到麦地里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都认真地摘着,可为什么到头来仍是两手空空,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认为,弟子们之所以没有摘到麦穗,是因为他们摘麦穗时总低着头,眼光不够开阔,而且摘的时候犹犹豫豫,看看这株,觉得不满意,看看那株,觉得还是不满意,就这样,把机会都丢失了。

生2:我们小组认为,他们之所以摘不到麦穗,是因为他们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个目标上,总认为机会还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生3:我们小组还想补充,弟子们不懂得珍惜手中比较大的麦穗,随手扔掉了。要是我的话,我一定把麦穗先拿在手中,再与其他麦穗比较,如果真有比它大的,再重新摘下,丢掉原来的,就不会两手空空了。

师:说得真有道理,要是你出生在2400年前的古希腊,苏格拉底一定收你为徒,因为你比他的弟子们更聪明。

这样,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激发其创新意识。

三、引导点拨 生本对话的拓展

案例三 《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片段

师:学了课文,普罗米修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结合理解谈了对普罗米修斯勇敢、富有同情心、坚强等方面的认识。)

师:那宙斯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说说理由。

生1:我认为宙斯是个凶狠毒辣的神,因为他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还派鹫鹰去啄食他的肝脏。

生2:我也认为宙斯是个残忍的神,他用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山上,经受烈日暴雨的折磨,让普罗米修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突然有一位学生高高举起了左手,嘴里还说“我不同意”,教者微笑着请他发表意见。)

生3:我不觉得宙斯是个残酷的神。因为天庭里也是有规矩的,普罗米修斯触犯天规在前,他作为主神,必须对普罗米修斯作出惩罚,不然,他怎么当主神。

师:××同学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足以证明他是个爱动脑的学生。宙斯究竟是个怎样的神?

(一阵七嘴八舌的议论后,果真有几位学生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说法。)

师:大家再细细地读读课文,从文中去寻找答案,好吗?

(学生认真地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作记号。)

生4:我认为宙斯还是个残酷的神,他这样做完全出于报复,因为课文中说“宙斯还觉得不解恨”,他是为了报复才这样做的。

生5:我也认为宙斯还是个毒辣的神,课文中说他“决定要狠狠惩罚他”,从“狠狠”一词就可以看出他的狠毒。

生6:我还从课文中“沉重的铁链”“悬崖绝壁”“烈日暴雨”等词语中看出宙斯的心狠手辣。

……

师:看来大家都很会读书,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说得可真有道理。宙斯可真是个心狠手辣的主神。

从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以及思维的过程和方法,还关注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小白船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错题 案例 分析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时常面对数学错题是无法避免的情况,但是,在解决错题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帮助学生们从错题中迅速找出错误,并且及时地纠正错误,最后通过错误吸取经验,尽量避免今后再犯同样的差错,这一系列的问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以下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常见小学数学错题找出的案例,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希望今后对自己的教学能有帮助,愿与读者共同探讨。具体分析如下:

一、小学数学错题案例分析的必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上满怀激情地讲课,并且也能够根据往常的经验激发学生们的听课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中,师生同时能将例题一类的练习题准确无误地完成。但是,在学生独立完成数学题的时候,往往看到的并不是我们预期的效果,学生们总会出现这样那样、差别不一的错误。有些教师或者学生会认为是解题过程中太粗心造成的,当面对学生们形形的错误时,我才体会到这并不单单是粗心的问题:部分学生的错误是在于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知觉,因而出现错误;也有部分学生是对于数学题只是笼统地看一下,缺乏深入分析题目的习惯等等。为了找出错误的真正原因,对小学数学错题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出错的地方,因而从根本上避免错误,是很有必要的。

二、常见出错案例及有效解决措施

错题案例一:

在低年级的课本中,有此类数学题:____-13=23,学生们往往会在填空处写为10;或者____÷3=3,学生们往往会在填空处写为1。其实通过对学生给出的答案中可以得知,学生们并不是不会做这些题,而是在于题目的展现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恰恰这些变化对于认知水平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相应的困难的。低年级学生的知觉往往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以及特征,不能很好地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并且对自己的知觉无法有效地加以控制,不能正确分析感知的对象。低年级学生看见这类数学题最先进入视线的是数学题中的运算符号,大部分学生不会特意地去对完整的题目进行仔细的分析。通过教学经验,我认为低年级的学生心中总认为数学题的结果总是在最后读,而以上数学题恰恰改变了展现形式,由此一来,学生们会把自己首先进入脑海的运算符号及展现的两个数字结合计算,最后得出了错误的结果。

解决措施:如果这些错误出在高年级学生身上,也许会在检查过程中及时地发现错误,并能正确地纠正过来,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的学生做完题后根本不会检查,即使有少数学生检查也是囫囵吞枣,大致遛一遍,不能发现错题。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例如案例一中的两道题,学生只要将最后的结果放在填空处,然后进行计算就会发现填空处是错误的;第二种方法是圈出关键词,让学生们在对题目进行解读时,把题目中关键的词语圈起来,然后围绕自己圈出的关键词去理解题目,对题目能够理解透彻后,才能保证不会出现错误。

错题案例二:

在对运算定律的乘法分配率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我将前期总结的一些定律分配式写在黑板上,然后根据这些定律进行解题。其中一道题是这样的:(30+4)×16。大部分同学可以根据黑板上的定律将此题正确解答出来,但是有个别的几个同学是这样写的:(30+4)×16=30×16+30×4。这几个同学是将乘法分配律中的两个关键词没有理解透彻,这两个关键词为“分别”、“这个数”,因此出现了以上错误结果。

解决措施:以上已经分析出学生的错误解题结果是出现在对乘法分配律中的两个关键词的理解不够透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在备课时要对学生们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个充分的准备,并在课堂讲解中及时地指出,做好预防工作。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易出错的题型的认识,教师可将类似的题目写在黑板上作为例题,师生一起合作,边做题边将定律重复一遍,然后将相似的数学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总会有一两个无法避免地出现错误,老师可以在此时及时地捕捉错误,这些极少数的错误往往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教学素材,通过师生一起讨论找出错误所在并正确纠正。

错题案例三:

一工程队要修建的马路总长度为2080米,已经以每天修200米的速度修了6天,余下的每天修220米,那么,这条路修完还需要几天?在一次作业中,老师把题目变化了一个字,把最后的“这条路修完还需要几天”改为“这条路修完共需要几天”。这样一来,计算结果就会有所差别,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解答此题时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字之差,结果给出了错误的答案。

错题案例四:

每支水彩笔要3元,买5盒一共要用多少钱?有的学生用加法来解此题,即3+5=8,因为,他们认为在遇到这类含有“一共”的数学题时就用加法,而问题中有“剩余”就用减法,根本不去分析题中的条件内在的关系。

解决措施:以上两个错题案例,虽然题型不同,但是出现的错误都是由于定势思维导致的错误,定势思维可以说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首先,错题案例三,究其原因是在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加上为了着重强调某类题目的题型,在平时的练习中长期解答此类题目,同一种解题方法经过多次的使用,学生的思维会逐渐形成一种定势,今后在看到这种题目时,就会套用之前存在脑海中的思维模式,只要大致内容相同,学生们就会粗略地读一下题目,然后凭借自己平时的解题经验进行计算,根本不会顾忌题中是否有其他变动,因而容易造成错误。

错题案例四,针对定势思维造成的解题错误,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可逆性思维的训练,并且要在训练过程中加以对比分析,有目的地进行顺、逆思维的转化练习,通过对比分析,达到学生们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在解题后运用“倒过来想一想”的逆向思维方法。此案例解答完毕后,如果“倒过来想一想”,则很容易会发现结果是错误的。而且要让学生理解加法与乘法的意义,前者是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求“一共”用加法计算,它只是加法应用题中的一种,要对于学生的错误理解进行纠正,让学生们知道不能看见“一共”用加法,而是凡是把几个数合并起来时,则需要用加法。

错题案例五:

①小明家养了白色和黑色两种兔子,白色兔子8只,黑色兔子5只,黑色兔子比白色兔子少出几只?②小明家养了白色和黑色两种兔子,白色兔子8只,黑色兔子比白色兔子少3只,黑兔有多少只? 这两个案例较为相近,大部分学生通过读题会分不太清楚,单凭脑海读题可能不容易找出之间的规律,有的同学甚至会用加法计算。

解决措施:我教给学生们一个不易混淆的方法,遇到这种谁比谁多或者谁比谁少的题目,可以写在草纸上进行比较。如对于①,首先写上白兔8只,黑兔5只,一目了然就会看出黑兔比白兔少3只;对于②,首先将白兔8只写在草纸上,黑兔比白兔少3只,即为黑兔比8只少3只,则很容易得到黑兔有多少只。

错题案例六:

学校举办一次春游,老师和学生一共是14人,每只船限坐4人,学校至少要租几只船?有部分学生是这样解答的:14÷4=3(只)……2(人)。答:至少要租3只船。通常在解题的时候,解答之后得出的商和余数都是直接的答案,往往并不需要考虑别的的生活因素,直接写答案即可,因此,学生也逐渐养成了算完就答的习惯。

解决措施:以上案例可以说是一个极其难得而又十分贴近我们生活的典型数学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遇到此类题目时是需要与实际相结合的。老师需要提醒学生:“一只船只能坐4个同学,余下的两个同学也要春游啊,而且不能与其余同学挤在一条船上,所以这2个同学也必须要坐一只船的。”通过这样的解释,同学们就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进一步完善措施

1.正确对待错题现象。

数学错题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大家常说“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处于成长时期的小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及方法还不是十分完善,数学做错题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有关学者曾提出,不仅是小学生,任何人都有可能做错数学题,只是错多与错少的差别。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力,也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同样的道理,做错题也可以说是小学生的权利,我们要正确面对,而不应该去一贯地指责学生们,要偶尔允许学生出错,并宽容对待,要帮助学生在错题中找到出错点,并通过分析错因,及时纠正错误。

2.合理运用错题。

正如上面提到的“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力,也是孩子成长的资源”,做错数学题恰恰就是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并且是十分带有童气的一种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此时,合理地抓住出错点,并及时地归类追因、吸取教训,同时反思教法、改进教学,这样一来可以说是“坏事变好事”。由此看来,数学错题只要能够合理地进行运用,完全可以成为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宝贵探点。

3.建立个人错误题库。

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成绩层次不一的学生,这些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也不尽相同,自我发现后,及时的自我反思才是每个学生自身得到提高的一项基本措施。我个人认为,让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错误题库,让错误题库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宝库,是较为有意义的一个项目。

首先,在建立错误题库时,不仅要将正确的算式结果进行记录,而且要将错误算式结果进行记录,这样便于比较,避免日后出现同样的错误。

其次,错题库建立之后,要定期翻看回顾。可与其他同学相互讨论,也可由老师整理出错较多的题型在课堂中进行逐一讲解,以此加深同学们对常见错题的印象。

通过建立错题库,学生不仅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之处,时刻对自己加以警戒,同时培养了细心学习的态度。

四、总结

数学错题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尤其是在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时期,此现象更是无法回避,并且出错类型可以说是形形、千奇百怪。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及时用心地找出错误根源,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并将合适的解决方法讲解给学生们,使其能够尽量避免同一类型的题目再次出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