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教案设计 >

2023年窃读记教案【五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6-27 19:3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香菱学诗》所提问题: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3.黛玉在指点香菱学诗门径时讲了哪些方面?4.黛玉的教学方法有什么特点?5.香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对香菱的三首诗有什么看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窃读记教案【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窃读记教案【五篇】

窃读记教案范文第1篇

为了便于分析“问题教学法”的利弊,不妨把两位老师的板书问题展示如下。

《香菱学诗》所提问题: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3.黛玉在指点香菱学诗门径时讲了哪些方面?4.黛玉的教学方法有什么特点?5.香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对香菱的三首诗有什么看法?

《窃读记》所提问题:1.文中的窃读怎么理解?“我”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想尽办法窃读?怎么窃读的?2.窃读给了“我”怎样的感受和体验?3.如有机会面见作者、书店老板、店员,你想跟他们作怎样的交流?作者某天签名售书,她可能怎样寄语读者?

一、问题的设计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前提

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根据教学目的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并围绕这个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问题,是确保问题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香菱学诗》文章内涵丰富,教学内容庞杂,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选择必须非常集中。教师针对此课提出的几个问题:第一题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第二、三题分别从学诗者和教诗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内容,第四题则从小说教学的角度,归纳人物形象,同时又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赏析诗歌。四个问题,五个角度,把这篇文章隐含的教学内容全面展开,在短短的一节课,学生无法完成这些学习内容。《窃读记》课例的几个问题,以“窃读”一线贯穿,从理解作者窃读的过程到窃读的感受,然后跳出课文,用说话活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窃读”的感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设计目的非常明确。学生阅读时关注于一点,不断深入,利于学生保持阅读兴趣,对文章的理解更深透,提高阅读效率。

其次,问题展开的方式影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要关注问题由谁提出。比较遗憾的是,这两堂课的问题都是由老师导入新课后直接提出。其实学生在看到文章标题,初步阅读课文后,他一定会有自己的阅读期待。以学生的阅读期待作为教学的起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更能唤起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教师的作用,在于引领学生不断地从文中找到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形成新的期待视野,在这个不断轮回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得到对文章更深入的理解,也在主动质疑、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阅读的能力,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第二,要关注问题的展开顺序。问题展开的顺序要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要能不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的阅读思维不断引向深入。问题的设计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展开顺序,吸引学生不断产生更高层次的阅读期待。《香菱学诗》课例的几个问题,平铺展开,问题指向繁多,而且合盘托出,因此学生阅读时很难有自主体验的机会,学生的精力主要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无法静下心来自我感悟。因此,在交流时,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教师提问的学生,总让听课人觉得学生和文章有隔膜。《窃读记》的几个问题,虽然第一个问题稍嫌琐碎,但多数是学生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的顺序也层层深入,所以学生在阅读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一直兴趣盎然,回答问题时带着自己的读书体验和情感,融入文章之中,回答问题的质量较高。

二、教师在学生交流发言时的组织引导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首先,交流发言的组织方式要有层次,要丰富,要关注学生全体。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独立阅读思考,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形成自己最初的阅读视野,但这仅仅是学生的自我视野,这时需要教师组织多层次的交流活动,尽可能打开教师和每个学生的视野,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最初的自我视野进行整合,形成新的阅读视野,使全体学生得到提升。所以,交流发言的组织形式要丰富,关注全体学生,充分保障每个学生交流发言的机会,这是采用“问题教学法”获得教学高效的关键因素。

执教《香菱学诗》的老师在学生独立阅读思考一段时间后,马上采用直接抽问的形式,教学对话多在老师和被抽问的学生之间展开,学生参与对话交流的人数有限。由于交流的组织形式单一,被抽问学生的回答不能唤起其他同学的共鸣与争鸣,其他学生也很难融合到老师和被抽问的同学之间的谈话中去,也就不能形成新的阅读视野。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低效的。而执教《窃读记》的老师在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后,首先组织了小组讨论,在学生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教学对话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立体进行,全体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氛围好,教学效率高。

其次,教师的引导要关注学生阅读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的目的,不应仅仅满足于塞给学生一个准备好的答案,而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习惯。由于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不可避免地在阅读过程中有认识肤浅或错误的地方。这些地方,可能是由于文本本身的模糊性造成,也可能是文本中值得探究的矛盾的地方,也有可能是学生自身经验的不足,但不管怎样,这恰恰是学生获得提升的最好契机。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对这些问题加以引导,不着痕迹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向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新的探究过程中,不但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更从中领略到阅读的魅力,思维的魅力,习得阅读探究的方法,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执教《香菱学诗》的老师在抽问的学生回答不够正确时,采取的方法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且不说学生是不是真的懂得了老师的答案,就算是懂了,也不过是获得对文章内容本身的理解,没有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这样的阅读教学目标流于肤浅。而执教《窃读记》的老师在学生发言后,发现学生的理解不够准确,于是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的关键词,插入作者的背景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空泛时,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找出文中事例来分析,并教会学生回忆自己的读书体验,深入理解文本。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提升了阅读能力。

窃读记教案范文第2篇

教室进坏人了!这是我第一个想法。随机调查了部分同学,尝试了解教室门是否及时上锁,负责带钥匙的同学反映放学后自己是最后离开教室的,检查门窗后上锁离开的。白天没有进来外人的可能性,晚上是不是有可能呢?我随即调查了早晨第一个进教室的李振同学,据他反映,教室的门窗没有被打开过,窗户是学生们进到教室后才打开的。

调查无果。看着学生们焦灼的神情,我深知,如果不尽快查处实情,他们会人人自危,既怕个人财务丢失,又怕自己被同学和老师怀疑。可是怎么查呢?竟然没有一丝头绪,难道这台复读机化作空气了?内外勾结合伙作案有无可能呢?脑海里我把几十名学生过了一遍,在自己眼中他们都没有这种作案可能性,初中三年相处,对每个人我都清楚:没有这种毛病的学生啊!我班的教室位于一楼,窗户如果没有及时关好,有可能从这里下手。想到这里,我仔细询问了课代表,据她反映,平时复读机放在角落里老师专用的橱子里,很难从外面下手拿到,可是那一天复读机可能……好像在窗台上看到过,不知道谁放在那儿的!

晚上熄灯后,班长来报告,李振一反常态地关心起窗户的情况,把窗户全部插上了安全栓。他是复读机失窃那天早晨第一个来教室的,素有“小懒虫”和“大马虎”之称的他,极少很早起床,那天还叫上一个同学早早地来教室,这是不是有问题呢?

班内学生们私下议论着失窃的种种版本,表明这起失窃案对正常的教学产生了严重影响。但我们不能毫无根据地怀疑任何一个学生,这是教师调查此类案件必须遵循的常识。班主任不能在班里做任何具有特指意义的表态,规避学生对号入座带来心理负担,我还是抓紧买了一台复读机,对教室和宿舍的安全措施进一步完善,亡羊补牢未尝不晚吧!

如果复读机被偷走,是不是被转移了呢?我调阅了门卫这两天返家的学生名单记录,并且和他们的班主任了解请假原因,进一步调查发现,小刚请假有疑点。我们即和那天送小刚回家的小强进行了交流。

小刚班主任:小强,那天早晨你们回家,小刚情绪怎样呢?

小强:他没有什么啊!有说有笑的,很高兴的样子,至于家里去世的那个爷爷,血缘关系很远的了,他没有必要回家的。他妈妈还数落他呢?

小刚班主任:他带什么东西回家了吗,比如课本什么的?

小强:好像带了吧!看到他驮着一个小包呢?感觉是几本书的样子!我还问过他呢!他说是语文、数学、英语课本呢!

……

小刚班主任私下到了教室,发现他的书本都在,据同桌讲,那天早晨他回家没有拿书,只是五班的李振来找过他,好像给他什么东西。

小刚在撒谎,这是我的第一感觉,他在遮掩什么,李振和小刚是什么关系呢?真的他们俩之间有……

我随即和小刚的班主任对李振和小刚的关系进行了私下调查,得知他俩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打球,来往非常密切,并且他们还是小学的同桌。

至此,虽然有了较为明确的怀疑对象,但是还没有任何证据指向失窃的复读机。我把新买的复读机和失窃的复读机进行比较,虽然牌子不一样,但是基本一样,尤其是外形、大小。我用布包把复读机裹了起来,让小强看看,是不是和小刚回家时带的包一般大呢?

从小刚的表情上,我们得出了答案。

于是,我们分工,我负责对李振进行谈话攻破,小刚班主任继续通过电话和他母亲进行试探性地沟通。

通过谈话,没有发现李振任何可疑情况,他告诉我复读机失窃的前一天晚上,小刚找过他,让他明天早一点来教室,把才买的《小王子》借给他看看,他说回家几天,正好看看这本书。

看着李振回去的背影,我感到了这件事情的水很深。李振的表情绝不是装出来的,可是一系列行为把他和失窃案联系在一起了,这怎么解释呢?

小刚班主任那边有了重大发现,小刚妈妈反映孩子近日有辍学的念头,还说,不知道花了多少压岁钱买了一台复读机。小刚妈妈显然被蒙在鼓里,并在不知道儿子偷了学校的财物。

我和小刚班主任都不想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因此辍学,如果辍学,他的心理上始终走不出“小偷”的阴影。他平时表现虽为一般,但是并没有辍学的念头,这次的偷窃是他辍学的缘由,可能是感到事情的严重性,因为害怕不敢返校。

经商讨后决定由我直接打电话,电话接通后,我和小刚谈了起来。

我:小刚啊!我是五班的班主任,听你班主任说你准备辍学,为什么呢?

小刚:我……

我感到他的语无伦次和震惊,冤有头债有主,我直接找他谈话,显然他预感到了事情已经败露了。

我:回来吧!任何事情都不是你辍学的理由,你们的年龄决定了你们的任何错误都是可以原谅的。

小刚无语。

我:好了,什么都别说了,班主任对你的印象很好,为你的辍学很着急。我什么都不说了,你愿意到我这儿来一趟吗?我绝对做到保密的,你放心就好了。

第二天晚上,小刚独自一人来到了我家里(我在学校里住),手里拿着一个包,我的眼睛告诉我,那是失窃的复读机。

我们的谈话很轻松,我虽然不是他的班主任但也是他的科任老师。我没有把话题指向失窃事件,只是从关心的角度对他的成长和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走后,我把包打开,失窃的复读机静静地躺在那里,上面有一封书信。信的内容是:

刘老师好:

我是个坏孩子,是一个小偷,你一定这么认为吧!我很喜欢英语,一直梦想着有自己的一台复读机。所以我就萌生了这个可耻的念头。和你班李振的交往中,我了解到你们班里的窗户经常不插安全栓,所以我就……

我让李振晚上把复读机放到窗台上,让我在外面看看,说准备买一个一模一样的复读机。就这样……

刘老师,我在家里好害怕,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不耻。如果让同学们都知道了,我……

原谅我吧!

窃读记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校园 安全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University Security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ZHENG Wu

(Medicin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0)

Abstract Security environment of campus is precondi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eaching, Researching, learning and living. Moreover, security issue is important basis to structuring harmonious civilized campus. This paper focuses on currently security environment of campus, combines with the current problems we are facing, explores solutions of structuring security campus and satisfies broad requirements of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and society.

Key words university campus;

security issue;

solutions

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学专业委员会资料显示,近年来国内大专院校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率、环比增长率、涉案人员数量都在持续增长。②与此同时,国外高校也面临着诸如盗窃、诈骗、暴力侵害、性骚扰及害、火灾、交通事故、网络犯罪等安全问题的威胁。作者从解析这些安全隐患从发,探究应对措施。

1 宿舍盗窃

(1)宿舍盗窃大多发生在制度不严、管理松懈、无人值班或值班人员无责任心的环境中,学生宿舍内寄住人员混杂,频繁搬动更换宿舍,也容易让盗窃分子钻空子。此外,广大学生缺乏警惕性,互不关心,不闻不问,出门门不锁而被盗窃分子利用。

(2)学生宿舍被盗的特征:盗窃目标以小型贵重易携带物品为主;
盗贼对宿舍环境较为熟悉;
白天作案多,往往利用学生上课时间进行入室盗窃;
楼道人少,无防范时;
外来推销人员入室顺手牵羊。

(3)犯罪分子通常采取以下方式进行盗窃:顺手牵羊,即宿舍内有人但趁室内学生不备将放在桌上、走廊、阳台等处的钱物信手拿走;
乘虚而入,即宿舍内无人但房门窗、抽屉未锁或是未锁严,入室行窃;
窗外钓鱼,即夏秋天热季节,宿舍内学生在夜深或午休熟睡之时,窃贼用树枝、竹杆等钩走一楼学生的财物;
撬门砸锁,此类行窃性质恶劣,手段粗暴,现场翻动较大,行窃目标以大金额现金和价值高、便于携带的贵重物品为主;
翻窗入室,此类窃贼与撬门砸锁案犯的作案目标相近且性质恶劣;
此外还有偷配钥匙预谋行窃;
也有假借找人、推销商品等名义混入学生宿舍,相机行窃等。

(4)宿舍盗窃多集中在新生入学时节,新生入校人生地不熟,从家里带来的现金和贵重物品还未及时妥善管理好易被窃贼盯上;
开学期间,经过一个学期的休息,同学们返校后大多都忙于各项就读工作,从家中带来的钱物保管不善造成财物被盗;
临近假期,学生忙于复习备考和返乡,警惕性普遍不高,给盗贼带来可乘之机;
毕业离校期间,同学们即将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心情舒畅,加上繁杂事务分散精力,放松了警惕;
上午上课期间,尤其是上午8:30~10:30、晚上自习时,绝大多数学生都在教室,寝室里无人,易于下手;
夏秋季节天热时,一楼学生开窗睡觉易发生发生“钓鱼”盗窃;
夏季开门多,易诱使案犯趁虚而入的盗窃。

(5)宿舍防盗应注意以下几点:确保现金安全的最好方法是将现金存入银行,尤其是金额较大时,更应及时存入银行并加密码,密码应设定容易记忆且不易解密的数字,切勿将用自己的出生日期作密码,银行卡遗失时及时到银行挂失;
贵重物品不用时最好锁在抽屉、柜子里;
长假期间,务必将贵重物品随身携带或交托给可靠的人保管,不要存放在无人宿舍内;
住在一楼的学生,开窗睡觉时应注意将衣服、财物放在远离窗户的地方,防止窃贼“钩走”;
宿舍钥匙切不可随意借给他人或乱扔乱放;
叮嘱最后离开宿舍的同学务必须关好窗,锁好门;
外来人员进入宿舍前要登记,不知底细的人不得留宿学生宿舍,防止引狼入室;
对形迹可疑的陌生人要加强防范提高警惕,发现异常举止要及时向宿舍管理员或保卫部门反映;
做到换人换锁,将旧钥匙全被交给宿管人员;
安全值班人员要切实负责,同学们要支持尊重值班人员的工作,有义务参与宿舍的安全值班。

2 校园诈骗

窃读记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 盗窃案件 治安防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201-01

今年来,高校盗窃案件逐年上升,其中盗窃大学生宿舍的案件尤为突出。大学生宿舍盗窃案件的频发,不仅造成大学生财产的损失,也引起了大学生强烈的不满,给校园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 大学生被盗的基本情况

1.作案人员内外兼有,校外人员作案比较突出,犯罪分子以青年为主,他们多打扮成学生模样,避开门卫检查,混入学生宿舍伺机作案。大学生内盗时有发生。

2.作案手段多种多样。溜门入室,攀爬门窗,撬门撬锁已成为犯罪分子,主要盗窃手段。具体情况为:溜门入室、顺手牵羊案件最多;
撬门扭锁案件也不少。犯罪分子在作案过程中,往往采取多种方式,以达到非法获取财物的目的。

3.涉案物品多贵重。涉案物品多为手机、笔记本电脑、现金等物品因体积小、价值高、便于偷盗和销赃,成为犯罪分子的主选目标。

4.发案时间多为夜里。一般来说,晚22点至零晨5点为宿舍盗窃案件的多发时段,由于学生那个时段多已熟睡,警觉性差,犯罪分子容易得逞。除深夜外,学生上课或节假日时,也有作案情况。

二、 大学生宿舍被盗的主要原因

1.大学生宿舍钱财相对集中,学生自我防患意识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可支配的现金较多,高档手机、电脑等贵重物品已成为日常消费品。由于防患意识不强,经常出门不锁门窗和柜子,往往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2.学生人员复杂,少数法制观念淡薄,时有鹊练⑸。高校内除教职员工还有一定数量临时工,成分比较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少数法制观念淡薄,受利益驱动,走上了盗窃大学生财务的违法犯罪道路。

3.犯罪嫌疑人逐渐将侵害目标从社会面转向高校,客观上导致了案件频发。当前,公安机关加大了对社会治安防范控制的力度,而政府机关、企业、居民社区等区域的治安防范工作经多年摸索,防范网络相对严密,犯罪分子作案危险较大,故将侵害目标转移到安全防范意识薄弱、钱财相对集中的大学生宿舍,高校盗窃案件逐年上升,已成为校园安全稳定比较突出的问题。

三、 大学生宿舍被盗的防范措施

1.积极构筑完善的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一体”宿舍治安防控网络。针对高校宿舍内部数量多、分布广、人员集点,必须构建和完善的治安防控网络,有效遏制盗窃案件的发生。一要形成学校门卫管理、校园巡逻、宿舍楼口管理;
加大宿舍楼道监控设备的安装,并与学校报警系统联网,实行24小时监控;
更换宿舍门锁,安装防盗锁;
在容易攀爬部位加装防爬刺。

2.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安全防范和法制教育。学校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安全知识讲座、宣传会、报告会、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或通过官博、板报、宣传橱窗、发放安全教育手册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依法严厉查处高校的刑事治安案件。高校驻地公安机关要确立“高校无小事”的意识,将警力适度向高校倾斜,实施校园警务战略。1、派驻地民警与校保卫部门紧密联系,协助高校及时发现、妥善解决各类治安问题。2、不断完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一旦发现警情,民警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开展处置工作。

对于危害校园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严惩。针对高校宿舍被盗高发态势,公安机关要加大侦破工作力度。对跨区域、流窜盗窃的个人和团伙盗窃案件,涉案地公安机关要联合起来共同侦破,同时严密对犯罪分子经常涉足、作案、藏身、潜逃、销脏等复杂场所、行业的地点进行控制,力争从中发现线索并侦破案件,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切实维护校园良好的治安环境。

参考文献

窃读记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獭皮》 格哈特・霍普特曼 自然主义 喜剧

《獭皮》(Der Biberpelz)是德国剧作家格哈特・霍普特曼的一出讽刺喜剧,1893年9月首次公演于柏林德意志剧院,在德国戏剧史上与莱辛的《明娜・封・巴尔赫姆》、克莱斯特的《破瓮记》并称为德国三大喜剧。格哈特・豪普特曼是德国自然主义戏剧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剧作《日出之前》(Vor Sonnenaufgang,1889)以自然主义手法表现德国的社会矛盾,把富人道德沦丧的原因归结为酒精中毒的遗传,把德国自然主义运动推向了顶点。

自然主义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以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是现实主义文学吸收了实证主义、遗传学说和决定论的观点而发生演变的结果。在富尔蒂埃尔词典中,对“自然主义”的解释是:“通过机理法则解释现象,不去寻求天生的原因”。左拉将这一概念引入文学,用以倡导一种追求纯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从生理学和遗传学角度去理解人的行动的创作理念。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自然主义文学力图事无巨细地描绘现实,并根据实证主义把一切归之于自然法则的基本思想,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形成的原因归结于生物学规律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獭皮》也是一部典型的自然主义戏剧。剧中详细刻画了主人公沃尔夫大娘的生存环境,通过对多个生活片断的细致描写,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性格,揭示出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剧中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末柏林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洗衣妇沃尔夫大娘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包括警察局局长维尔哈恩在内的许多上层人都是她的主顾。虽然如此,沃尔夫大娘一家依然家境贫寒,日子过得相当艰难,连女儿也不得不在富有的克吕格尔的家中帮佣。沃尔夫大娘从女儿处获悉克吕格尔最近为太太购置了一块高级獭皮之后,联想到船夫伍尔可夫因患严重关节炎也早就想买一块这样的獭皮取暖一事,便铤而走险,盗来了獭皮并及时出手卖给了伍尔可夫。克吕格尔立即向警方报案,却遭到维尔哈恩的冷遇。而当维尔哈恩眼中的“危险分子”――私人教师弗莱舍博士来报告一向衣衫褴褛的船夫伍尔可夫眼下竟然披上了高级獭皮时,维尔哈恩竟然反让船夫来证明如今社会人人丰衣足食。最后,维尔哈恩不仅没有追究出谁是窃贼,反而证明沃尔夫大娘是个诚实的妇人,弗莱舍博士则是个“极其危险的家伙”。

这部喜剧最大的喜剧效果在于,结尾时,作案的“坏人”――窃贼沃尔夫大娘――并没有被揭发出来并受到惩罚,反而被当做诚实良善之人。而特别的是,读者和观众对沃尔夫大娘恨不起来,反而对她充满了同情。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剧中人物生存环境和人物关系来解读这一特别之处的来龙去脉,梳理出人物的性格,分析剧本的喜剧效果是如何达成的,并探讨自然主义手法在剧本中的运用,以期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剧中的人物可以归为三类:处于社会底层的沃尔夫大娘一家和船夫伍尔可夫;作为上层社会代表的警察局局长及其密探莫特斯;属于富有市民阶层的年金享有者克吕格尔和属于受过教育的市民阶层的私人教师弗莱舍博士。下文将首先着重分析主人公沃尔夫大娘的生存环境及她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一、沃尔夫大娘的生存环境

1850年后,第一次大规模工业化的浪潮席卷了整个德国,随之而来的是大城市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富裕市民积累了大量财富;另一方面,下层农民和无产者仍无法摆脱贫穷。在贵族、神职人员和市民之外又产生了所谓的“第四阶层”――一个靠出卖自身劳动力来维持生计的贫穷阶层。沃尔夫大娘一家就是这一阶层的典型代表。沃尔夫大娘是名洗衣妇,她的丈夫尤里乌斯是造船木匠,大女儿雷欧蒂娜是克吕格尔家的帮佣。平时,一家人也卖卖鸡蛋、自己烤的面包和打猎收获的猎物,但生活仍然十分贫穷,还欠着债。剧本开头的场景说明里是这样描述沃尔夫大娘家的房子的:“一间低矮的、刷成蓝色的小厨房……一个老旧的灶台……一张高高架起来的、干净的床,床边墙上廉价的相框里装着廉价的画片。”[1]537在克吕格尔家帮佣的女儿雷欧蒂娜一年所挣的钱只是一件獭皮大衣价格的三分之一。她不仅收入微薄,还常常遭到虐待。剧本开头她跑回家来,就是因为克吕格尔要求她深夜里把两米高的柴火搬进屋子。她向她的母亲诉苦说:“整整一年才挣20塔勒?还要我冻僵了手?一次鱼和土豆都没有吃饱过?”[1]538在睡梦中,她喊道:“不,不,我不要受这折磨!”[1]537但她不得不向生活屈服。“钱就是钱啊!”[1]539沃尔夫大娘说道。雷欧蒂娜不得不回到克吕格尔家继续做帮佣,因为家里需要钱。

这就是沃尔夫大娘的生存环境。她的一家属于社会最底层,做着最繁重的活计,挣着最微薄的工钱,忍受着极度的贫穷。

沃尔夫大娘非常希望她的一家可以进入市民阶层。她的愿望首先体现在她的语言上。沃尔夫大娘经常使用外来词――尽管因为知识水平的缘故经常用错――以使自己看起来更接近社会上层。其次,她认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Gert Oberembt对此评论道:“沃尔夫大娘看得很明白,教育和财富,名誉和成功是市民阶层的标志。”[2]沃尔夫大娘引以为傲的是,她让她的女儿受了教育。她对丈夫尤里乌斯说:“你就没受过教育,尤里乌斯!对于教育你一无所知。要不是我的话啊!如果咱们家姑娘没受教育会是什么样?是我让她受了教育。教育是现如今最重要的事。”[1]540在沃尔夫大娘看来,受教育是进入上一社会阶层的关键。她如此看重教育,体现了她对市民阶级价值观的认同和进入市民阶层的强烈愿望。

二、沃尔夫大娘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作为洗衣妇,沃尔夫大娘是很勤劳能干的。警察局局长维尔哈恩评价她说:“这个女人干起活来顶得上四个男人!”[1]564但沃尔夫大娘并不认为靠勤劳工作就能改变现状:“这样下去根本不能往前走。”[1]552因此,她采取了一些“特别”的手段。她先是偷了克吕格尔家的木材,又偷了獭皮。值得注意的是,在偷窃事件中,沃尔夫大娘完全看透了其他人性格中的弱点并为己所用。

(一)沃尔夫大娘与警察局局长维尔哈恩的关系

警察局局长维尔哈恩是獭皮失窃案件的调查者。他的名字已经暗示了他的性格:Wehrhahn在德语中的字面意思相当于“好斗的公鸡”。《獭皮》剧本中指出,剧中故事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末俾斯麦向帝国议会争取七年军事预算拨款的斗争期间。当时,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采取“铁血政策”,竭力主张建立强大的武装,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1886年11月,俾斯麦要求议会延长1888年春天才到期的七年军事预算拨款。议会只同意三年而不是七年的军事预算拨款。俾斯麦于是宣读了威廉皇帝签署的命令:解散帝国议会,举行新的选举。新的帝国议会以227票对31票压倒多数通过了7年军事法案,并且通过为实行新兵役法发行公债的法令,规定用2.1亿马克来填补增加的军事费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帝国军队一员的维尔哈恩十分高傲自大,把自己看做警局的“国王”。[1]568他把战争看做“国家的最高财富”,[1]569把发现并铲除“暗地里排斥政治,与国家和国王为敌的人和事” [1]560当做自己的最高使命。因此,他把当地的小案件当做无聊琐事,根本不屑于调查审理。当克吕格尔因为獭皮失窃向他报案时,他只是感到受到了打扰,很是不耐烦。此外,工作中的维尔哈恩既漫不经心又毫无条理,时常因为同时处理几件事、同时询问几个受审人搞得自己手忙脚乱。

沃尔夫大娘准确把握了维尔哈恩的性格,在与之相处时显得十分尊敬,满足了维尔哈恩的虚荣心:

维尔哈恩:您也得小心点吧?

沃尔夫大娘:不不,您知道的,我不敢做坏事儿。我是个直肠子,长官大人。要不是我总是管不住我这张嘴,我早就不是现在这样啦。

维尔哈恩:在我这里您没说错过什么。

沃尔夫大娘:在您那儿没有,局长大人。在您面前可以放心说话。在您面前没什么好隐瞒的。[1]593

为了赢得维尔哈恩的信任,沃尔夫大娘故意显得自己心思简单,甚至主动要求调查失窃案件:

维尔哈恩:做了的事已经做了。沃尔夫一家也可以旁听一下(审讯)。

沃尔夫大娘:审讯的事儿我不懂。但是如果不把这窃贼找出来, 不,不,那哪儿还有安全啊![1]593

沃尔夫大娘已经看出来,维尔哈恩根本不愿意调查偷窃案件,因此她想出了一个主意――让女儿阿德海德向维尔哈恩报告说在去火车站的路上捡到了一个装着克吕格尔绿色背心的包袱,这样就制造出了窃贼已经逃跑的假象,而这正是维尔哈恩希望见到的,因为可以尽快结案。他当即下了结论:“失窃的东西已经被带到柏林去了。那件獭皮早在我们知道它失窃之前就在柏林被卖出去了。”[1]591沃尔夫大娘的目的达到了――她摆脱了窃贼的嫌疑。

(二)沃尔夫大娘与弗莱舍博士的关系

弗莱舍博士是名作家和私人教师。平常他看起来胆小、缺乏自信。但只要是涉及社会民主的事,他又显示出很大的勇气。在当时的德国,俾斯麦为了镇压社会的工人运动,颁布了《党人非常法》,严令禁止社会民主人士公开贩卖出版物和集会。而弗莱舍博士却订了二十份报纸,其中就包括社会民主人士所创办的。他还定期参加社会的集会,而这也是维尔哈恩把他看做潜在政治敌人的原因。

作为受过教育的市民,弗莱舍博士属于社会第三阶层。第四阶层在物质上要依赖第三阶层。沃尔夫大娘就曾向弗莱舍博士提出让女儿阿德海德去他的家里做帮佣。此外,因为社会民主人士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沃尔夫大娘对弗莱舍博士抱有一定程度的好感,也曾善意地向他提出了建议:

沃尔夫大娘:我想向您提个好的建议,但您不要嫌烦啊。

弗莱舍博士:我不会厌烦好的建议的。

沃尔夫大娘:首先,您不要花太多钱了。

弗莱舍博士:我没有花很多钱,沃尔夫夫人。

沃尔夫大娘:您在说话时要小心些。

弗莱舍博士(脸色变苍白):啊,您别开玩笑,沃尔夫夫人。

沃尔夫大娘:不,不,我是很认真地。还有,您要小心点别人。[1]575

但除此之外,沃尔夫大娘不能再帮弗莱舍博士什么了。在故事最后,弗莱舍博士被维尔哈恩判定为“危险分子”,沃尔夫大娘摇了摇头说:“这我就不懂了。”[1]594对于一个社会底层的洗衣妇来说,社会问题太深奥,也太遥远了。

(三)沃尔夫大娘与其他次要人物的关系

沃尔夫大娘与其他不同人物有着不同的关系:

与船夫伍尔可夫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平时沃尔夫大娘会卖给伍尔可夫丈夫打猎得来的狍子。这一次,沃尔夫大娘把獭皮卖给了伍尔可夫。伍尔可夫并不在意獭皮的来处,他在乎的是,能从和沃尔夫大娘的交易中得到好处。他想要维持和沃尔夫大娘的这种关系,因此在獭皮失窃事件中也有意无意地帮沃尔夫大娘掩盖了事实。在弗莱舍博士看到穿着獭皮的伍尔可夫并对其产生怀疑时,沃尔夫大娘有些担心,但她的担心是多余的――伍尔可夫自知如何应对:

沃尔夫大娘:你得注意点弗莱舍博士,他怀疑上你了。

伍尔可夫:这事儿我不知道,与我无关。[1]583

在调查失窃事件的过程中,当克吕格尔质疑船夫是否穿得起本来价格昂贵的獭皮时,伍尔可夫作证说,船夫也是买得起獭皮的。于是,弗莱舍提供的线索失去了意义,调查也再次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曾在克吕格尔家做工但被赶出来的莫特斯为了报复克吕格尔,常在警察局局长维尔哈恩面前说他的坏话。为了迎合维尔哈恩,莫特斯还成为了其密探,暗中注视弗莱舍博士的一举一动,并向维尔哈恩告密。在与莫特斯的交往中,沃尔夫大娘十分小心谨慎。当莫特斯夫妇来拜访时,她表现得很是殷勤。丈夫尤里乌斯不明就里,于是有了夫妻间下面的对话:

尤里乌斯:为什么要给他们全部的鸡蛋?

沃尔夫大娘:我难道该把这个人变成敌人吗?你把他变成敌人吧,尤里安。我告诉你,这是个危险的家伙。他平日里尽监视别人。[1]551

其他人物――都是传统戏剧中典型的“傻瓜”形象――就好对付多了。克吕格尔到沃尔夫大娘家向其抱怨木材失窃的事时,竟没发现旁边的木材正是自己家失窃的那些。在后来的獭皮失窃事件中,沃尔夫大娘故意在克吕格尔面前表现得十分愤慨,以至于克吕格尔在第三幕结尾时就把她看做是诚实的妇人。

三、剧本中喜剧效果的达成及其作用

通过对人物关系的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脉络已经基本显现出来。下文将着重分析剧中喜剧效果的达成及其作用。

什么是喜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喜剧时称:“喜剧模仿的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所谓‘较差’,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坏’,而是指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致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3]在他以后,有人写了《喜剧论纲》,套用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拟定了喜剧的定义,强调“喜剧是对于一个可笑的、有缺点的、有相当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其模仿的方式是“人物的动作”,“借引起与笑来宣泄这些情感”。它明确提出喜剧来自笑这一结论,概括了喜剧最主要的特征,并被后世的理论家普遍接受。一般认为,黑格尔关于可笑性来自矛盾的观点,较为值得重视。他认为:“任何一个本质与现象的对比,任何一个目的与手段对比,如果显出矛盾或不相称,因而导致这种现象的自否定,或是使对立在现实之中落了空,这样的情况就可以成为可笑的。”[4]

在《獭皮》中,许多具有本质与现象,目的与手段不相谐矛盾的场景制造出了喜剧效果。例如,克吕格尔在沃尔夫大娘家看到了自己被偷的木材,却全然不知情:

克吕格尔:上帝啊!十四天内失窃两次!两米高的木材,就和您家这儿的这些一样。(他拿起来了一块木头在手里摆弄)就是这么好这么贵的木材啊,沃尔夫夫人。

沃尔夫大娘:不,别生气……真见鬼!发生这样的事!哎!

克吕格尔:(生气地挥舞着那块木头)就算花上一千塔勒,我也要找到那窃贼。那家伙跑不了要坐牢。

沃尔夫大娘:那就好了。上帝保佑![1]580

克吕格尔本来抱有找出偷窃木材的窃贼的目的,但他的做法却是向窃贼本人沃尔夫大娘去抱怨,这是目的与手段的矛盾;沃尔夫大娘本是窃贼,却站在失主的一边,装出气愤的样子,这是本质与现象的矛盾。两重矛盾同时出现在一个场景中,愈发加强了喜剧性效果。

另一个场景是沃尔夫大娘与来买狍子的伍尔可夫讨价还价:

(伍尔可夫来之前)

沃尔夫大娘:一会儿伍尔可夫来时该问他要多少钱?

尤里乌斯:这个嘛,当然要十二马克!(下场)

沃尔夫大娘:(挥着手)哎呀,十二马克![1]542

(伍尔可夫来之后)

伍尔可夫:多少钱?十六?

沃尔夫大娘:不能少于十八。尤里安说的,不能少于十八。尤里安来了。哎,尤里安,你说过的吧,十八马克?

尤里安:我说了什么?

沃尔夫大娘:你又耳背了!你说过的,不能少于十八,少了的话我就不能卖。

尤里乌斯:我说过?啊,是的,这野物。是的!就是这样!嗯!这价格也不高嘛。[1]546

沃尔夫大娘导演了一出戏,把她的丈夫也拉做“演员”,为其杜撰出耳背的毛病,从而夫妻配合,把狍子的价格照先前说定的提高了一半。本质与现象的矛盾不由让人发笑。

剧本结尾,维尔哈恩将窃贼沃尔夫大娘误判为好人,无辜的弗莱舍博士则被当做危险分子。这一本质与现象的矛盾使整部剧的喜剧效果达到了高潮。

剧中具有喜剧性矛盾的场景更加突出了人物的性格。沃尔夫大娘的狡黠,克吕格尔的愚蠢,维尔哈恩的自大和昏庸在滑稽可笑的场景中尽数展现。此外,大多数喜剧性场景描述的都是沃尔夫大娘如何用智慧和小伎俩骗过了众人,而这些场景在读者看来之所以是可笑的,前提是,读者对沃尔夫大娘抱有同情和好感。读者并不讨厌窃贼沃尔夫大娘,是因为属于社会底层的沃尔夫大娘的行为出发点是改变家庭贫穷的现状,她的行为有一丝无奈的意味,剧中场景“喜”的背后其实蕴含着下层人民几乎无力改变自身贫穷,为了生计甚至偷窃的“悲”。因此,透过喜剧效果的“可笑”,读者不难读出剧本的社会批判意味,剧本的主题也因此得到了深化。

四、“我变坏了,但我对此无能为力”

通过上文对人物关系和喜剧效果的分析,剧中人物的性格及性格形成的原因已经充分显现出来。

主人公沃尔夫大娘对周围的环境有着清楚的认识,懂得如何利用身边人性格中的弱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尤其在自大的维尔哈恩面前,她表现得既尊敬,又显示出自己的单纯和愚笨,最终取得了前者的信任,摆脱了窃贼的嫌疑。沃尔夫大娘先后偷了木材和獭皮,但分析了她的生存环境后可以得知,她的偷窃行为是为生活所迫。她和丈夫都没有受过教育,整个家庭属于社会底层。他们没有财产,只得出卖劳动力。尽管一家人都勤劳地工作,但由于受更高社会阶层的剥削,家中依然十分贫穷。沃尔夫希望她可以改变这种状况,而除了偷窃她别无他法,是整个社会环境迫使她这样做的。格哈特・霍普特曼的另一部戏剧《罗泽・伯恩德》中的一句台词可以为沃尔夫大娘的所作所为做出一个恰当的注解:“我变坏了,但我对此无能为力。”[5]人们不该从道德的角度,而该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去评价沃尔夫大娘的行为。沃尔夫大娘的行为是由她的生存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决定的。沃尔夫大娘看透周围人的能力是环境造就的,因为为了在这个环境中生存下去,她必须提防可能的敌人。而为了能再从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得到些好处,沃尔夫大娘只得耍些小诡计。

不仅是沃尔夫大娘,剧中其他人的行为其实也是由周围环境所决定的。例如,警察局局长维尔哈恩的行为明显带有军队的印记,是受到他的“神圣使命”[1]585的驱动。阿德海德,沃尔夫大娘的小女儿,尽管才十四岁,却明白地看穿了母亲的诡计。正如剧本说明中介绍的那样,“她是一个瘦高的十四岁的姑娘。她的眼睛却透露出她过早的堕落”。[1]541从小的耳濡目染,让阿德海德也“变坏”了。

总而言之,社会环境决定了剧中人物的性格和行为,身处其中的人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环境的影响,而改变环境对他们来说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

五、结语

《獭皮》是一部社会批判喜剧――对造成社会下层人民生活贫苦的社会环境的批判隐含在看似滑稽可笑的场景之中。剧本运用自然主义写作手法,详细描绘了人物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细节,并突出强调了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表现出当时德国的社会矛盾:社会环境使人“变坏”了,而人们对此无能为力。除了真实揭露下层人民生活现状,剧本还反映了普鲁士军队的无能和社会民主人士受到的镇压。剧本的结尾,獭皮失窃案的调查并没有得出结果。尽管沃尔夫大娘摆脱了窃贼的嫌疑,但无辜的弗莱舍博士却被判定为“危险分子”。开放式的结局无疑为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思考空间:沃尔夫大娘一家能改变贫穷的现状吗?如弗莱舍博士这样的民主人士未来命运如何?他们是否能够改变社会的大环境?格哈特・霍普特曼并没有美化现实,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故事后续发展的可能,这也让读者能够对故事情节有更深刻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Hauptmann,Gerhart.Der Biberpelz[M].Berlin,1893.

[2] Oberembt,Gert.Jenseits der Moral.Gerhart Hauptmann:Der Biberpelz.In:Deutsche Kom?idien.Von Barock bis zur Gegenwart.Hrsg.von Winfried Freund.München 1995:151.

[3]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