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妈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海潮教案【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望海潮教案范文第1篇
《在山的那边》阅读原文
(一)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妈妈,那个海呢?
(二)
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在山的那边》阅读题目
1.这首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说“海”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已是非常吃力了,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结合全诗,表明了“群山”在诗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诗人把想望山那边的海说成是“隐秘的想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山的那边》阅读答案
1.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理想的境界
2.理想的实现所要历尽的千辛万苦的重重困难
3.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向往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4.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5.“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6.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望海潮教案范文第2篇
尽管一路高速,但从广州到汕头仍需驱车5个小时,我们此行的目的便是探访曾有耳闻却又不甚了解并且颇感神秘的“侨批”。很幸运,此时到汕头看“侨批”,已经不用到民间去艰难地寻找了,在“侨批文物馆”,10万封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侨批,蔚为大观,让人颇为解渴地披阅之余,由衷地叹为观止。
侨批的产生和流传
文物馆隶属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这是一个民间机构,一批离退休老领导和专家学者,几近无偿地孜孜耕耘于此,致力于家乡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那间散发着浓郁樟木香气的办公室里,儒雅、博学的中心理事长、侨批文物馆馆长王炜中接待了我们。他从樟木柜里拿出了一本厚厚的影集,里面嵌满了用塑料薄膜包裹着的各式各样的侨批原件。
这就是传说中的侨批!无异于今天的信封,所不同的是,上面除了写有收信人的地址、姓名外,还注明了汇寄的款额和简短的寄语。曾经是新华社记者的王炜中先生,用记者惯有的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侨批的缘起和流传的经过。
侨批,简言之就是“银信合封”,即汇款和家书的连襟,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讯机构,寄回国内的连带附言和家书的汇款凭证。顾名思义,有侨才有批,所以要追溯侨批的起源,就要从潮汕华侨说起。
潮汕地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资源短缺和地狭人稠的结果,造成谋生极为不易。因此,从宋、元时代起,潮人便有漂洋过海谋生的习惯。明清两代,为了躲避战乱和灾害,海外移民更有发展趋势。《汕头海关志》载,1864――1911年间,“潮汕地区约有294万人离乡别井,远涉重洋谋生。”当时,漂洋过海前途未卜,所以大多数出海的都是家里的壮劳力,父母、妻儿则居留家乡,这就造成了千千万万个家庭隔洋分居的现状。
潮人一向持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伦理,因此,初抵目的地,他们便强烈地渴望迅速寄款回家,恪尽赡养义务。信不在长短,钱不在多寡,即便一两元也不嫌少。而其时南洋各国的金融邮讯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海外潮人只能借助应运而生的水客,递送侨批,并从侨眷那里索得乡梓回音。
水客堪称侨批业的先行者。大约17世纪初,就有一批人专门往来于南洋和潮汕地区之间。他们到侨胞的住所收取侨批和小宗货物,将其送抵国内的侨眷,并带着回批(即回信)和新客(即初出洋者),返回南洋帮助他们寻亲求职。水客递送侨批的方式,一是直接将批信和批款送到侨眷手里,二是将批款采购成货物回家乡出售后,按原款额交付侨眷。他们的酬金一般依据批额的3%~10%,向托寄的侨胞收取。19世纪至20世纪初,水客业达到了鼎盛,仅汕头一地,水客就有800多人。
随着国内出洋人数的增多,水客已经适应不了需求,此外,他们的行踪不定、人品不一也让侨胞们心存疑虑。于是,一些托寄大宗批额的侨胞便自己雇专人递送。有时,他们也把同乡亲友的批款集中起来,统一由专人携带回乡。渐渐地,承办这种业务的户头,生意量越来越大,于是索性成立了私人金融机构――侨批局,专事投款托书的侨批业务。19世纪30年代,海内外潮人兴办的侨批局迅速发展,成为侨批业的主力。
在侨批文物馆展厅,我们看到写批、送批、拣批、接批等四组雕像,形象地再现了侨批传递的过程:海外侨胞先是请识文断字的老先生批信,然后通过侨批局寄回国内。家乡的侨批局接到侨批后,按照不同的收信地进行分拣。再由批脚(即侨批送递员)跋山涉水地递送。当侨眷们接到批信和批款时,自然喜不自禁。
本土潮人和海外潮人之间一直存有极其密切的互动关系,侨眷对海外亲人经济上的仰赖程度究竟有多大?从19世纪中叶侨批业产生到1979年侨批局并入国家银行告终,150年间流入潮汕地区的侨批款额究竟多少?《潮州志》这样记载:“潮人仰赖批款为生者几占全人口十之四五,而都市大企业及公益交通事业各建设多由华侨投资而成,内地乡村所有新祠厦屋更有十之八九系侨资盖建。且潮州每年入超甚大,所以能繁荣而不衰落者,无非赖侨批之挹注。”
对侨批的抢救和研究
都说“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由此可以想见,原本散落在潮汕民间的侨批数量,以千百万计都不为过。然而情况并非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侨批业中止经营,加上政治运动的影响,大部分侨批遭到销毁,即便侥幸存留,也因保存不当而破损、烂掉。有鉴于此,对侨批的抢救迫在眉睫。
1994年4月,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闻讯,澄海邮电局邹金盛手里存有近万封的侨批件。他们兴奋了,研究中心资料库中,具有浓郁潮汕特色的侨批尚是缺憾,这次如果征集成功,岂不填补了空白!于是几位有责任感的文化老人,启动了艰巨的“侨批文化工程”。
文化工程的第一步是打开征集的大门,为此,中心领导亲自拜访邹金盛,但邹是集邮爱好者,对自己的藏品当然舍不得割爱。双方协商,由中心提供一台新复印机并配套供应纸张,请邹复印一批侨批封,无偿捐赠中心收藏。就这样,第一批侨批在中心的资料库里落户了,3028页、6210件,尽管都是复印件,中心的老人们仍欣慰不已。
让“侨批文化工程”发生质变的,是2000年11月22日的那次潮学讲座。国际著名汉学家饶宗颐教授应邀授课,谈到侨批,他说:“徽州特殊的是契据、契约等经济文件,而且保存很多,历史一过就很不容易找到了。我们潮州可以和它媲美的是侨批,侨批等于徽州的契约,价值相等。价值不是用钱来衡量的,而是从经济史来看的。”
这是专家对侨批价值的明确肯定,时任中心理事长刘峰、副理事长吴勤生马上决定制定方案,迅速出击,征集侨批原件。他们一面联络侨联发出征集通告,一面派人到侨乡摸底寻访,终于得到了首批1090封侨批原件。2002年,他们还通过努力,成就了最大一笔捐赠。当时汕头的麦保尔先生手里有数量可观的侨批原件堆放在家里,中心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与麦达成协议,由中心负责派人整理这些侨批,再并由麦保尔负责扫描,将3万多封侨批刻录成32张光盘,捐赠给中心保存。
作为民间机构,开展文化活动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资金。2003年3月的一个夜晚,利用潮州历史文化研究传播中心荣誉会长陈伟南先生到汕头之际,中心领导们集体拜访了陈先生,详细汇报了侨批工程进展情况,并恳请陈先生率先捐资,支持侨批工程。陈伟南慷慨认捐50万元人民币,随后泰国泰中友好协会副会长陈汉士又捐资20万元人民币,工程终于可以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了。他们举办了一次侨批收藏者座谈会,提出“有偿转让”“无偿捐赠”“联合出版”三种方式,没想到,短短几天,征集收购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心共收获侨批原件23000封。
望海潮教案范文第3篇
——新年,写给新教育同仁们 朱永新 何谓新教育? 新教育新在哪里? 我们为什么要做新教育? 新教育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新教育能为我们这个时代做点什么? 亲爱的新教育的同仁们,我在问你们,我也在问我自己。每逢岁末年关,我总要不断地追问这些老问题。答案越来越清晰,使命感也就越来越强。
因为使命的驱赶,因为新教育,偶然间对着镜子,看鬓角的头发日渐斑白,想消逝的岁月永不回头,我会庆幸,我的心灵没有陪着轮回的日月慢慢变老。我感到幸运,我的生命在新教育中一日日走向丰盈。我虽年过半百,却能在新教育的体验中,倾听灵魂深处生命拔节成长的回音。
我得谦卑地承认,几十年前,在我初为人师的时候,我并不懂得教育与生命的密不可分,十年前,在我萌生新教育理想的那一刻,我也绝不可能像今天这样明了新教育之于时代之于生命的意义。
且不论我的想象力如何的局限,即使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也难以想象,八年,仅仅八年,新教育会由一项理想主义的研究,变成一种现实主义的耕种;
由一个书斋的念想,变成一个团队的行动。新教育,这个梦想的花园中,爬出了毛虫,飞出了蝴蝶。新教育,在那片古老的黄土地上,在那片遥远的田野间,撒下了一颗颗种子,开出了一朵朵顽强的灿烂的拥有春天的野百合。
是他们,不,是你们,不,是我们,是每一个对新教育怀有宗教般情怀的人们,以堂吉诃德的勇气,将苏南一隅的点点星火,欢愉地散遍广袤的天南地北,以西西弗的坚硬,将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柔软地植入未来的中国心灵。
多少回,我无法抑制我的泪水。当我们的魔鬼团队以田野作业的方式,布道于穷乡僻壤,我的眼泪为他们欢腾的理想为他们憔悴的容颜而流。当绛县的蒙学孩童以惊奇惴惴的眼神,遥望那天际苍穹,我的眼泪为他们农历的天空为他们润泽的童年而流。
我一直在说,新教育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新教育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新教育是你的,是我的,是每个需要新教育的孩子们的。至于我,最多只是一个在时代急促的呼吸声中,大着胆子,跑出来喊了一嗓子的家伙。因为有孩子,因为有你们,我微弱的声音才能在中国教育的沉疴里激荡。
感谢你们,亲爱的新教育同仁们,在改良中国教育的集体行动中,给了我义无反顾的勇气,让我找到了属于后半生的罗盘。我愿意追随你们,为了孩子,为了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无论前面的路有多遥远,有多艰难,我会始终和你们一起奔跑,愉快地吹着口哨,不惧忧烦,不问明天。
我们要像一群仰望星空的孩童,从不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只是拿着抹布和水桶,一路踉跄,擦拭盖在星星之上的灰蒙蒙。我们不在乎别人说我们是疯子,还是傻子,我们不在乎我们的队伍,是幼稚,还是弱小,我们在乎的是,我们是否真的带着一颗心来,不带一颗草去,我们是否付出了全部的努力,让新教育之于中国教育,之于心灵建设,之于世道人心的正面价值,变成了最大值。
我们已经赢得世人垂注的目光,我们已经获得或浓或淡的掌声。那目光,是期许,那掌声,是勉励。我们不能停,不能歇,我们的脚步只能向前,我们的选择只能是跌倒后马上爬起,接着往前走。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你的肩头,也在我的肩头。
我们原本卑微,因为新教育,因为一份使命,我们的生命由渺小而庄严,我们的工作由稻粱谋扩充至千古事,我们的世界也从柴米油盐放大到家国天下,感谢你,感谢他,感谢我,感谢每一个醉心于新教育的同仁,放逐了我们共同的理想,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注入了意义,使我们琐碎的人生变得贵重,让我们的生命从此荡漾着爱,诚恳,付出,以及智慧。
亲爱的新教育同仁们,滴水穿石的成就,只问耕耘的精神,高于命运的理想,历史选择的天时,花开处处的地利,八方护持的人和,犹如一张张鼓起的风帆,将我们推到涨潮的海上。世事常呈波浪式起伏,世事难逃潮涨潮落的规律,让我们把握属于我们的机会,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随潮而歌,踏浪而行,以免潮水退去,折戟沉沙,空怀使命,黯然神伤。
我知道,新教育还有很多问题,有的是旧的,有的是新的。请你相信,问题是我们收到的礼物,没有问题的烦冗晦涩,就没有答案的妙不可言。捡拾新教育深深浅浅的足迹,我们或许会发现,正是层出不穷的问题成就了今天的新教育,在为问题寻找答案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新教育人慢慢凝合了乐观,坚韧,正向思考的气质禀赋。
亲爱的新教育同仁们,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从我们的指尖匆匆溜走的岁月,催促我们整点行囊,听从内心的呼喊,跟随自己的使命,站到涨潮的海上,乘风破浪,向着彼岸,开始人生的又一次冲浪!
望海潮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甲午战争 民族复兴 思潮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一些满怀爱国热忱和有志之士的先进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从此,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改造中国,走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中国历史的中心问题。于是清廷有识之士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建海军、办工厂,发起了洋务运动。但是在甲午战争中,作为泱泱大国的中国竟为“蕞尔岛夷”的日本所击败,洋务事业也毁于一旦。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签订,以及随后列强以掠夺矿产和铁路权为中心而掀起的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重。“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诗句)、“满腔都是血泪,无处著悲歌”(梁启超诗句)。而同时这也激发了全民族的新觉醒,导致了近代思潮的巨变,引发了传统思维的转型;
他们进而开始对洋务运动进行反思,谋求新的民族复兴之路,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教育救国思潮和实业救国思潮纷纷兴起。
一 实业救国思潮
19世纪70-8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和加剧,民族危机空前加重,爱国有识之士纷纷起来探寻强国御侮之策,“实业救国”是顺应当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和企望阻止中国进一步的沦为外国殖民地和附属国的一种救国思想和方案。1895年,郑观应重新修订刊行《盛世危言》,他在此书中说:“中日战后,时势变迁,大局愈危,中西之利弊昭然若揭”,“故未言者再尽言之”。1它比1894年版的《盛世危言》新增正文47篇,附录未尽之词及中外通人救时之文100多篇,其中大部分是有关商战、商务、商船等。2清廷开明官吏陈炽,在甲午战后愤中国积弱不振,积极提倡变法,并于1896年写了《续富国篇》一书,自称此书“为救中国之贫弱而作”,提出只有生产才是“富国之源”,主张大力发展经济,并要参照西方的制度和做法举行。“实业救国”的另一倡导者是江苏南通的张謇。他是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而鼓吹“设厂自救”的。正如他所说:“看看中国国势,一天比一天危迫下去,朝局用人政事,也是一天比一天的紊乱黑暗;
就想到日本是一个小国,何以反走到中国前面去了? 它怎样强的? 怎样救贫救弱的? 因此就想到要中国不贫不弱,救醒它起来,除掉振兴工商业,决没有第二个办法”。3从1895年始他陆续创办或参与投资了包括工、农、牧、垦、交通等在内一系列近代工业企业,张謇在1925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说:“张謇……以读书励行、取科名、守父母之命为职志。年三四十以后,即愤中国之不振,四十后中东事已,义愤而叹国人无常识也,由教育之不革新,政府谋新矣不当,欲自为之而无力,反复推究,当自兴实业始。……乃决定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自计既决,遂无反顾。”4这表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而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19世纪末有识之士思想的转型。
“实业为救亡之先务”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主要特征。所以,论证振兴实业为救亡的第一要义是这个思潮的首要任务。实业救国论者在各种场合都不遗余力地宣传这个观点。
清末民初,振兴实业成了人们的共同愿望,上自政府,下至老百姓,都关注于实业,于是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调查,从1911-1913年间,全国共成立实业团体72个,几乎遍及各个省区。
特别在民初,短短的10年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实业团体纷纷出现,这与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是分不开的。然而中国的民族企业发展不平衡,主要在轻工业领域,在与国外企业竞争中处于弱势,一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经济掠夺,民族企业便处于困境之中。
二 教育救国思潮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举国为之震动。许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之弱弱于民,民之弱弱于智,因此,兴办新式教育是救国之本原,所谓“ 中国尚有一线希望,全在振兴教育”。5于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有志之士大声疾呼“开民智”。当时所谓开通民智就是要通过教育的手段启发全体国民的智慧,让人们从昏暗愚昧中走出。
二十世纪初,知识分子中的有识之士所以把开通民智作为极其重要的问题来阐述,关键是把它同救亡图存联系起来了。不少人认为中国使人忧虑的不在于贫穷和软弱,而在于国人的糊涂和愚陋。因此在“ 贫” 与“愚”的间题上。治愚更重要。“今中国有至大之患二,一曰贫,二曰愚。此二者有其一焉,则是以亡国灭种。贫可生愚,愚可生贫。故曰,救中国之贫,宜先开中国之智。”6当时有人大力提倡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教育养成“国民之资格,发达御侮之努力”。7二十世纪是“ 教育的时代”,是“智争学战的时代” 要使内忧外患的中国有一线希望,就要普及教育、强迫教育以及变革训蒙旧法。这是教育救国论者的更为具体的主张。普及教育就是要使人都能读书识字,有文化,明白事理。不论男女,不论贫富,乃至玻聋哑盲在内,都要受教育。所有郡府州县、市镇村落都要办学校,不仅官办,还要民办。抓普及教育关键要抓好女子教育、家庭教育和儿童教育。强迫教育就是国家仿照外国的方法,各家子弟到了十岁,就要入蒙学堂读书。不入学堂罚其父兄。强迫教育实际是实行普及教育的一个必要措施。
清末教育救国思潮促使人们的思想解放,使得教育从封建教育过度到近代教育。于是女学兴起,从而揭开了近代妇女解放的序幕。近代教育注重教育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培养了大批的实业家,进而推动的“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教育救国思潮促动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学说与自然学说。同时,事实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但靠有志之士的宣传不可能改变中国的教育状况的。
三 维新变革思潮
甲午战前早期维新派虽提出政治改革的要求,但还是比较微弱,“自甲午战败后,朝野乃知旧法之不足恃,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8文廷式目睹现实,忧心忡忡,引用外国人的话告诫国人:“中国若再不改行新政,吾数年复来,不见此国矣。”“中国人心至是纷纷欲旧邦新命矣。”9康有为和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维新志士,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思想,进一步总结了洋务运动的经验教训,得出了“变事而不变法,变法而不变人,则与不变同耳”的结论,提出“守旧不可,必当变法;
缓变不可,必当速变;
小变不可,必当全变”的主张,10从而出现了以学习西方,变法图强为中心内容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高涨。
1895年8月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分类介绍了国内外时事,刊载时评,宣传维新变法。不久,《时务报》、《知新报》《国闻报》等维新报刊相继创办,为维新运动推波助澜,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以报刊这种近代传播媒介的方式宣传维新变法,议论时政,其意义不仅在于它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有较好的宣传效果,更重要的是以办报开展政治活动,其本是就是一种“破二千余年之结习”的创举。11维新人士在为报刊的出版赢得准合法地位的同时,也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征得了相对的议论自由。维新人士在办报刊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学会,促进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维新思潮是中国近代一次启蒙运动,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维新思潮主张开民智、伸民权、变科举,有利于中国政治近代化。面对民族危机,维新之士呼吁变革,提出了种种救国方案,鼓舞国人为救亡图存而奋斗。
四 民主革命思潮
为摆脱民族危机,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从制度上加以变更,提出了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的思想,为重构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提出了一套新的思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也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在政治舞台崭露头角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是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目睹清政府的腐败和卖国而萌发革命思想的。1894年6月他写的《上李鸿章书》就反映了这种矛盾状态。当时他感到民族危机严重,北游京津,向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希望这位在当时算为识时务的大员出面主持“仿行西法以筹自强”。但是李鸿章拒绝接见他,对上书中各项建议也不作任何表示。上书受挫和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在海陆战场上节节溃败,而京城却热闹烘烘正在准备举行慈禧的万寿庆典,中外臣工忙于筹划进献贡物,丝毫没有神州陆沉之感。孙中山耳闻目睹,认识到北京“政治之醒凝,万倍于广州”,12 “ 清政府积弊重重,无可救药,非彻底改造决不足以救亡”以“和平方法无可复施……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13 “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走上革命道路。1894年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该会宣言以满腔爱国热忱和可贵的使命感写道:“ 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并发出了“ 振兴中华’怕勺呐喊。18 9 2 年2 月,兴中会总部在香港成立,入会誓词中提出了“ 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的纲领性口号。孙中山所说的“ 合众政府” 指的是共和国形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政体。兴中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革命运动的开始。《马关条约》签订后,“清廷腐败尽露,人心愤激” 孙中山积极筹备武装起义。1 8 9 5 年10 月广州起义爆发。这次起义因步调不一,计划泄露而失败,但它点燃了革命的火花,成为以革命手段实现民主共和理想的第一次尝试。虽然,在当时民族觉醒的曙光之中,急速涨涌并成为时代主流的是维新改良思潮,资产阶级革命派还代表着历史的下一个阶段,但在“ 救亡” 的总目标激励下。资产阶级革命挟着民主共和的追求腾播于世了,惊醒他们的,同样是甲午战争的炮声,而他们对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所提出的一套新的思路,无疑是近代中国民族觉醒中的一次重大飞跃。
总而言之,甲午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转折性事件,梁启超曾说:“中国维新之萌蘖,自中日战争生”。14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空前的屈辱和伤害,但也给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上,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契机。近代社会思潮的转型在甲午战后发生,充分表明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这一辨证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吴雁南,冯祖贻,苏中立,郭汉民: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34,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版
郑观应:《〈盛世危言〉增订新编凡例》,《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康有为政论集》上册,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社
严复:《论世变之亟》,《原强》,《严复诗文选(3)注》,1975年江苏人民出版社
注释:
1 郑观应:《〈盛世危言〉增订新编凡例》,《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8页。
2 夏东元:《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9页。
3 张孝若:
《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 第355 页。
4 张謇:《大生纱厂股东会议宣言书》,《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8,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34页。
5 郑观应:《盛世危言》,《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48页。
6《论贫与愚之因果》,《东方杂志》,1904年第1期。
7《研究教育私议》,《大公报》1906年12月5日。
8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一册,卷一,第22页。
9《闻尘偶记》, 《近代史资料》, 1981 年第1 期,第2 页。
10 梁启超:《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第85页。
11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23页。
12 许师慎:《国父革命缘起评注》,第4册第146页。
望海潮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54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之中,并且在学科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删除了“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加强口算,重视估算,强调“算用结合”,提倡算法多样化,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计算教学无疑站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1]可以说,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很多是通过运算能力来体现的,而小学生的运算能力主要包括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能力。由此,基于运算能力培养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目前有关于计算教学领域的研究主体作者群集于中小学一线教师,研究的内容大多涉及教学策略的提出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等方面;
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工作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多涉及理论方面,例如对计算教学的价值取向研究等等。可借鉴的计算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等操作层面上的成果还不是很多。本文立足于国外计算教学具体案例的介绍,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实用性,希望能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国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案例介绍
本文选取了该系列教学案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则。
案例1:
一年级:花园中心。
学习领域:语言,读写能力和沟通技巧。
口语能力:使用语言来创造和维持充满想象力的游戏并进行角色扮演。
运算能力:①会使用10以内的数字加减(如6+4)。
②解决涉及超过10的加减问题。
背景资料:作为“成长”主题的一部分,孩子们要了解更多关于园艺的知识。在角色扮演的环节他们选择了创建一个花园中心。
活动说明:要求孩子们对花园中心给予适当的改变,购买和出售一定价值的物品。然后开始调查运用债券10便士可以购买什么。
关键问题:
①用10便士,你能买什么?
②如果你有20便士,你能买什么?
③如果你要花8个便士买一个大耙,支付了10便士,你的钱数会有什么变化?
④如果你买了6便士的铲子,但你不得不花10便士,你还有什么可以买吗?
通过创设花园中心,可以使学生在扮演园丁的过程中对花园进行相应的管理,如购买基本工具等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货币认识,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案例2:
二年级:魔豆。
学习领域:①语言,读写能力和沟通技巧。
②对知识和世界的理解。
③口语能力,学会表达对一系列真实刺激和充满想象的故事感受。
运算能力:使用大脑中已有的有关于10以内的实例推导出其他的数字实例――加倍和减半运算(例如40+40)。
背景资料:这半学期的主题都是“生长”,向孩子们介绍《杰克与魔豆》[2]的故事,我们将种植豆类植物作为我们主题的一部分。
活动说明:通过上下文的故事设计一组数的问题。提问如果魔豆第一天长了10米,5天后魔豆的高度是多少?每天增加一倍呢?对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问题被简化到1米。并提供给他们表格和图形来完成。
关键问题:
①2天后魔豆有多高?
②请问魔豆增长的高度每天都一样?
③5天后魔豆增长有多高?
通过情节生动的童话故事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然后引出关于魔豆豆茎长度的一系列数学问题,引导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将“第一天增长了10米换成第一天增长了一米”简化问题,并通过模型和图表的方式自己来体验“每天增加一倍”的真正含义――“豆茎每天增长的高度是前一天的两倍”,从而可以判断出“豆茎每天增长的高度不相同”这一结论,并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倍数问题。
案例3:
四年级:塞文潮。
地理:①理解地理位置,环境和流程。
②学习者学习塞文潮的相关知识,并为想去参观的人制作一份旅游信息指南。
运算能力:①在24小时的数字时钟上会读取小时和分钟。
②使用已知表的事实查找零碎时间,例如20的1/6。
③使用日历计划事件。
背景资料:在地理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者制作塞文潮的旅游指南。本指南将为人们提供潮波时间表,潮波的大小,踏浪的安全提示,在现场设施,每年参观的游客数量等。学习者将通过多种来源提供与塞文潮相关的信息。
活动说明:学习者在阅读和记录这些信息时要使用说明书并将回
一些数学基础问题。
关键问题:
①如果100个人中的1/2这个月来塞文潮冲浪,共有多少人来冲浪?
②如果72个人中的1/6乘坐公交车前往塞文潮,共有多少人乘坐公交车旅行?
③如果81个人中的1/9的参观者来自威尔士,有多少人来自威尔士参观?
④如果班里1/4的儿童(共28人)允许参观,有多少人能参加旅行?
⑤塞文潮本月最早什么时候开始?塞文潮将于本月什么时候结束?
⑥人们希望在19点之后冲浪,最早是什么时候?最晚呢?
⑦现在是什么时间?下一次塞文潮到来时是什么时间?
将识钟学习与学生熟悉的自然景观塞文潮相联系,并通过对相应时刻的学习介绍塞文潮相关景点的时刻,将旅游时间表与识钟教学巧妙结合,既了解了地理知识又将对时钟与分数的学习融会其中,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旅游指南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的启示
2.1 案例的内容设计可以更为生活化,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我国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从教学方面来看,就要求教师在案例设计的过程中多选取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例子,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已建立起来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的学习活动的良好基础。上述案例设计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贯穿了地理、历史等知识于数学教学当中,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这些内容展开去,无疑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2.2 案例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增强教学案例的趣味性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也曾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这表明,兴趣对一个人学习的重要意义。之于教学案例而言,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应该是衡量其有效的重要标准之一。上述案例中,所选的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情景为导入,对于这些鲜活的事件,以童话故事(如案例2:魔豆)或者介绍地理风景名胜(案例3:塞文潮)等丰富的形式展开教学,再辅之学生查找网上资料、动手制作、观察等丰富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从而不仅学习到知识,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收获。
2.3 案例设计应让学生在参与中生成并积累相对完整的数学活动经验
上述案例中创设的各种探究和操作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中生成并积累相对完整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生自作,自我创新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提出、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交流、讨论、总结、应用等环节,并且在每一环节既有外显层面的行为操作活动,也有思维层面的操作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积累完整的数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窦平.小学计算教学的困境与解径[J].2012.
[2]Jack and the Beanstalk[Z].
[3]http://.uk/SiteCollectionDocuments/Learning/Your%20Professional%20Development/Induction%20EPD/Induction/Training/Numeracy/Exemplifaction%20Materials%20-%20KS2.pdf[DB/O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张新颜.英国小学计算教学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3,(4).
[6]王希荣.结合案例谈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新乡教育学院报,2004,(12).
[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8]吴海青.中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比较――美国纽约州中小学考察录[J].世界教育信息,2011,(11).
[9]王亚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法研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