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教案设计 >

2023年现代展示设计论文【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7-02 15:30:08 来源:晨阳文秘网

《非典勿入》是李克的设计作品之一,其中就融入了传统门神的形象,充分体现了其保障生命的重要意义以及非典勿入的基本设计理念.在该设计中,门神与口罩联系在了一起,这就突出了非典病例的危害性,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现代展示设计论文【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现代展示设计论文【五篇】

现代展示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非典勿入》是李克的设计作品之一,其中就融入了传统门神的形象,充分体现了其保障生命的重要意义以及非典勿入的基本设计理念.在该设计中,门神与口罩联系在了一起,这就突出了非典病例的危害性,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就连门神都需要通过带口罩来避免病毒的侵害,这就从另一个角度凸显了形式的严峻性.再来看一下《平安山东》,门神在其中占据的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占据的版面很大,约达到整个版面的三分之二.在这个设计中,门神的形象十分温馨,面带微笑,手持“出入平安”的字符,将“平安山东”的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众多现代设计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门神图案,而且可以找到八仙的图案.例如,在“八仙过海”设计作品中,不仅体现了八位仙人,而且与八位设计师相呼应.至于“一仙”硬币之说,表明设计者的自嘲意图,即每人只值一仙.

2祥禽瑞兽图案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设计中,祥禽瑞兽的图案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这就表明了人们对于吉祥的追求和对于幸福的渴望.至于人们为什么会如此渴望“吉祥、幸福”,这需要源于古代人们的穷苦生活环境以及以往消极的生活态度.对于古代中国人们而言,生活环境恶劣、思想禁锢、饱受欺凌,各种天灾人祸都时不时地打扰者他们的生活.基于这样的生活环境以及这样消极怠慢的文化氛围,都导致人们对这种生活的厌倦和逆反.人们开始向往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日子.虽然之前的生活依然处于水深火热的状态,但这丝毫没有打消人们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而且他们的美好夙愿将始终被保留并传承.古往今来,龙都是吉祥的象征,也被当做中华民族的图腾.至于龙的形象,早就有“三停九似”的说法.龙不仅是人们一直推崇信仰的神灵,而且是帝王与权贵的象征,只有古代帝王之家才有资格佩戴含龙的设计品.自古以来,龙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人们的生活,始终凝聚着中华儿女的灵魂.我们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因此不可避免得要接触很多关于龙的事物,例如“龙凤呈样”以及“鲤鱼跳龙门”等,这都体现了人们的美好夙愿以及对幸福的无限追求.直到现在,虽然社会在发展,科技也在不断进步,但是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丝毫没有减弱,且在设计中的应用频次也是居高不下.

3文字图案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相较于其他国家的文字,汉字的体系最为完整,结构也最为严谨,充分利用了象形、指事、转注、假借以及会意等多种手法,是极具张力与创意的文字.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象形字、甲骨文等文字就具有很强的图案性,这些文字对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图文结合,让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更加的璀璨.正所谓无书不成画,中国古代的绘画一般都叫做字画,可见字与画是不可分割的.据有关的调查显示,我国古老的象形字便是由画转化而来的.从文字的结构来看,我国的文字是符合图案的构图法则的,再加上笔画的长短、粗细、转折带来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以及不同字体的书法赋予的美感和神韵,让文字在事物的装饰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以吉祥的文字最受广大民众欢迎,比如喜、财、福、禄、寿、吉、祥等字.其中,“喜”字在中国人的婚礼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字画,人们大都将“喜”字并列联结,突出双喜临门之意“.寿”字的利用也是范围极广的.所谓百福寿为先,从古至今,中国人民对“寿”可谓是情有独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也已经成为人们对老人最好的祝福.长寿的老人的心境一般是仁爱和平、与世无争的,这也就造就了人们对长寿的老人尊重、敬佩.也正是对“寿”字的这一份特色的情感,使与“寿”有关的吉祥图案层出不穷、丰富多彩,比如在寿桃之中嵌入古寿字,利用民间剪纸艺术,渲染出长寿的意境.

4符号图案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由于符号图案能够通过简练的视觉形象,表达出深刻哲学寓意,故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最为经典的符号图案之一———太极图案为例,对符号图案进行说明.太极图包含了世界万物的共通的规律,中国古代是极其推崇太极图算,它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天地开始的时候,是从“无”化成了“有",通过逐渐的演变,才孕育出时间的万物.这种思想在“太极图形”中,表达的淋漓精致“.太极图形”中的外圆代表了“一”,代表了宇宙,也代表了无极.“太极图形”中黑白二色分别代表了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白中黑点则表示阳中有阴.太极元气,含三为一,其中的“三”就是指由白、黑以及两方的分界线.“太极图”是正、反、合三者有机组成的统一整体.万物由阴阳而化生,故而各具太极.太极图这种黑白流转的图案,体现了中国式的形式规律,它已深深地植入中国的文化中,并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得到广泛地应用.

5小结

现代展示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空间叙事;
博物馆展示设计;
教学策略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展示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课程开设依托当前文化展示领域蓬勃发展的背景。信息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是当前极有效的国际竞争力,而博物馆正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博物馆展示作为博物馆的核心项目,需要不断发展其视觉形象与展示理念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当代展示设计观念与教育发展是博物馆展示设计有效的推动力。文章以构建展示设计新思维为目标,将叙事空间理论纳入博物馆展示设计新策略教学研究,为寻求有效的展示设计教学手法,开阔学生艺术视野、提升学生设计能力,培育新一代博物馆展示设计人才,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空间叙事

叙事即讲述故事,是人类知识传播与延续的最直接方式,也是人们最易于理解与接受的方式之一。将叙事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兴起于法国,叙事学的发展一向以时间维度的研究为主,近年来由于社会的进步与人类认知的发展,叙事学的研究发生了空间转向。空间叙事理论主要研究从空间的维度理解事件。叙事理论从视角来看关注的是“讲述人—讲述—听众”。博物馆展示空间是指承载展览内容的空间,观众进入其中游走、观看,获取展览信息。它们之间的对应点在于“空间”和“叙事”两要素。文本空间是读者通过文字描述在头脑中想象的三维空间,它对应博物馆实体的三维展示空间;
文本中的事件对应博物馆展厅的展示内容。当展厅中的展品陈列变成一个个故事,赋予空间一定的内涵,会更有利于展览信息的传播和观众对信息的读取与理解,其关键在于讲述的方式。

三、博物馆展示空间叙事的教学策略

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是展示设计主要的专业方向课程之一,以往的课程教学以视觉艺术造型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训练各项要素的造型手法为途径,教学重点停留在视觉表现能力训练层面。对于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而言,展示信息庞大,信息之间存在连续性、相关性特征,信息本体构建了一个故事。仅对展品逐一进行造型陈列处理,是对故事的消解、对信息的弱化。将叙事理论纳入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深入表达的能力,在展示形象上的达意与对阅读者认知的关注才是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根本。

1.教学进程安排

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历时4周,共80学时,课程内容对应教学时间确定为4阶段:脚本撰写—空间生成—情境塑造—视觉表达。学生每周完成相应的设计工作并进行成果汇报,在确定阶段成果方向的基础上开展下阶段的设计工作。设计的过程控制使设计不再是单纯的结果呈现,不同语言的转换、技术的使用、思路的延展是课程重点。

2.脚本撰写

叙事理论主要研究叙事文本结构与文本内容。脚本撰写是开展一项设计工作的基础,它以文本的形式描述空间特征与发生在其中的故事,从而生成设计概念。在展示设计脚本撰写之前要确定展陈内容,主要包括实物、图像、模型等馆方提供的一系列展览对象。脚本撰写的工作是挖掘出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将这些展品看作故事素材并构建故事文本。故事发生场——空间作为故事的承载地,既诱发故事也推动故事的发展,所以,脚本的撰写需要从展品扩展到空间。从空间的维度展开叙事打破了时间叙事的发生逻辑,故事中多方位的可变因素如设计者背景知识的差异性、空间的复杂性、故事的叠加性、信息读取的多维性使故事变得更精彩与饱满。本阶段,学生以2人为一小组,自选展厅内容,拟定一个故事主题并展开脚本撰写工作。脚本力求紧扣主题,展示信息明确,故事围绕展品开展,有相应的情节设定和手法运用。故事建构后将进入师生交流环节,小组进行概念陈述,由2至3名指导教师组成考评小组,听取学生想法。本阶段属于初期阶段,关注学生对展示内容的了解程度和视角,初期想法可以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的所见或经历,绘画、音乐、电影、文学作品等均可,探讨的关键是故事主题与展示内容的契合度。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属于平等交流的关系,教师在其中扮演思维推动者的角色,鼓励新思维、新理念。经过几轮讨论后,通过对素材的收集、筛选、整理,故事框架逐渐清晰,在其中选取几个关键点生成涵盖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的场景,生成脚本。

3.空间建构

空间建构是将文本实体化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首先要做好空间的分析工作,包括空间的形态、空间之间的关系、路径等,要和故事中的场景寻求对应,确定思路后将故事布置其中。故事在时间中发生,同时在空间中发展。空间是故事发生的承载地,空间建构是对一个个故事场的组合,使其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故事组织的基本程序是:开始、发展、高潮、结尾。当代博物馆展示空间之间呈现复杂的连接关系,空间中的路径作为故事发展的时间维串接这些故事场景,使其能准确的表达故事结构。在时间与空间维下的故事产生顺序、倒叙、并序和插叙的新表述形式,故事结构变得更加丰富。不管何种组织方式,都是对故事结构的逻辑表达。小组在这个阶段需要将文本与图纸结合起来,首先分析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基础条件,如平面大小、空间形态、进出口位置关系。其次,将故事场景组织到平面中,然后转换到空间中进行观察和推敲。平面先行意在先将故事的结构初步确定下来,而空间观察可以呈现出更多的问题,如空间形态呈现出来的特质——封闭、开敞、流动、停滞等,这为故事发生的场赋予了更多的意义。结构一经确定,故事要素就可以一一安排进各空间。至此,故事的空间框架基本确定,完成了文本到空间转换的第一步。

4.情境生成

情境生成是空间建构之后的重要阶段,是赋予空间以精神的阶段。所谓空间精神是指主体对空间的感知。一方面,光、形式语言、材料与色彩等要素共同作用,产生特定的场景意义,营造场所氛围;
另一方面,不同空间的承接形成了路径设计、视线引导等。后者主要通过“故事发展的变化—空间场景的转移”控制观众的情绪,产生起伏节奏感,带动观众的情绪变化。在这一阶段,学生要提供更明确的设计图。在单场景设置中,首先要根据展品的背景文化确定其在空间中的具置,展品之间的空间关系和疏密节奏,使展品之间形成合适的场。其次,围绕展品进行展台、展具、灯光、地面、顶面等一系列整体性环境设计,这里需要学生对符号学有一定的了解。故事的生成并不是指场景还原的方式,而是将具象的素材转译成抽象的符号融入环境要素,从而使场景能包含更多的意义。学生要对形态、照明、材料、构造等有较高的综合设计能力,在单空间的处理上强调主次,通过展品的疏密、光线的明暗、空间的高低等予以实现。多个单元空间的关系处理十分重要,场景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多种多样,主要取决于学生对故事的理解与对前期脚本的撰写。学生在本阶段的汇报,主要通过较准确的平面与三维图纸呈现设计思路,画面应反映明确的层次、明暗、空间关系及基本色调,空间的转换通过平、立、剖面进行表达。教师在本阶段主要对学生设计思路诠释的方式和力度给予一定的指导。

5.视觉表现

视觉表现阶段是将概念呈现出来的关键,包括背景分析、概念表述、设计呈现几部分。前期信息的来源比较广泛,一方面要收集、整理展示的内容信息,另一方面要根据展示内容挖掘背后的文化,给出灵感来源的素材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确立主题与框架。概念表述阶段是一个故事从文本到图形的生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反复推敲语言使用的方式和准确度。最后的视觉表现是对作品最终的呈现,前期是思路的形成阶段,而如何表达是关键的一步。一个故事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采用电影、戏剧等连续帧的方式表述很容易理解,而在设计图纸上进行静态反映就需要对话语进行反复推敲,以准确表达设计意图,让读者读取、理解整体故事。小组的表现成果以图纸的方式表达为主。总体上包含以下特征:其一,采用剖面的形式显示单个展示空间内容和不同展示空间之间的关系。观者成为画面的一部分,如同电影中的人物一样,展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在画面上有明确的表达。其二,场景注重细节表达。细节是对事件的暗示、对信息的补充,包括各种固定和非固定的道具设施、形式与材质、空间位置等,使故事更饱满。其三,叙事视角。读者角度的叙事,丰富而细腻。全景式的故事表达强调故事的整体性和节奏,是全知角度的叙事,通常这种表达采用轴测剖切的方式,采用自上而下的视角,表明对事件整体的把握。剖切通常是整个建筑的全剖或是一个场域,里面并存无数的小故事,可以在其中一一读取,共同构建宏观的大叙事。采用客观叙事——第一人称的角度叙事,体现的是身在其中的透视设计理念,画面构图即人物视角,呈现不完整性和个人性特征。不论何种叙事手法,最终以完整、准确地表达设计意图为根本。学生在本阶段做成果汇报,要求采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作品,主要看作品本身是否具有较强的语言力度。教师在本阶段对设计表达采用的角度做出客观评价,和学生共同探讨更多的语言可能。

结论

当前,设计教育在现代主义功能至上的理论下更多的是拆解的技能训练与组合的能力训练,而人往往处于设计系统之外或是参与度很小,表现图中的人物通常最后被考虑,行为方式与场景没有很强的联系。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给高校的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采用叙事理论开展设计是对设计本源的回归,关注人、人的行为、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将叙事理论带入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对博物馆设计教育来说是一项新的尝试。博物馆是以人的精神建设为目的的,从设计伊始就以故事的方式思考、表现设计师对人与场所关系问题的积极态度。文章阐明了教学目的和教学步骤,提出了阶段控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就当前来说,教学思路还不够成熟,但目标是明确的,未来将会逐步调整,期望今后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建设能逐步趋向完善。

参考文献:

[1]戴秋思,杨威,张斌.叙事性的空间构成教学研究.新建筑,2014(2).

[2]刘乃芳,张楠.叙事视角下的空间设计研究综述.华中建筑,2015(10).

现代展示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一、原因分析

上述两点现状反映出如今学生的设计作品中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高校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是其一,但最主要的是我们高校设计教育培养模式中存在着种种欠缺。1.对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理解不准确。目前我国设计专业将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市场应用型人才”上,这种提法过于笼统,在实施过程中极易形成偏见。因为市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特点,若不能认清其本质,我们的教育极易受到充满商业文化的低端或低俗市场的影响,片面地认为“市场应用型人才”不需要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设计教育如果过多地强调实用主义和商业化,必将导致人文精神、理论修养方面的缺乏,学生只会依赖低端的市场模式,从现有大众流行的设计模板中寻找复制粘贴的元素,从而丧失独立设计的能力。2.基础教学中传统文化课程及知识点的缺乏。如今我国高校设计教学课程中,对基础课的设置均参考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创立的一套教学体系。然而包豪斯精神是在20世纪初西方特殊的历史背景及社会环境下孕育而生的,渗透着西方社会的审美意识、表达观念及思维模式。我国则是有着几千年文化发展历史及多民族文化艺术积淀的文明之都,传统的民间工艺、造园文化、民居建筑以及道家儒学思想对设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如果只是照搬以包豪斯为代表的西方设计教学模式,不根据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缺乏本土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相关课程的辅助教育,那么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将缺少一种文化的传承性、一种可以在世界艺术设计舞台上突显魅力的底蕴,导致学生产生以西方文化为重的简单膜拜心理,对本国传统文化知识失去兴趣,甚至抵触,设计思维僵化。3.高校专业教师多元文化教学能力的缺乏。二战以后,世界格局趋于一体化,在呼吁和平共处的大背景下,世界各民族有权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不必放弃自己独特的认同,维护多样性,尊重差异性,倡导多元文化的发展。由此,多元文化教育成为当代国际流行趋势之一,并涵盖到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揭示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选择的认知。然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目前还仍处在向西方学习的阶段,设计教育理论构架还在不断地补充与完善。所以,高校教师自身就专业知识体系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对多元文化的整合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不能全面地、合理地、自觉地将多元化的传统文化艺术知识穿插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去,教学能力有待提高。4.学生课程作业中“文化精神”考核要求的缺乏。反映到设计专业的课程作业布置中,出现部分教师出题随意的现象,要求学生在所学课程内容中任意选定一个设计题目,而对这个题目的性质、主题及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未作明确的要求。看似鼓励学生自由发散设计思维,其实效果并没有达到。过多的自由等于是放纵,多数学生会利用大量的网络资源进行拼图与抄袭,作业相似度高。这反映出教师的考核目的不明确,只注重学生作业浮夸的表面效果,对其“人文精神”方面的考核要求较低。

二、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对策

(一)教学目标定位应明确在制定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时,应明确“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民族创新意识的市场应用性设计人才”的目标,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要让学生摒弃那种片面的实用主义观念,抵御低端和低俗设计市场的干扰,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人精神层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保留与传承本土设计的艺术本质和民族审美特征,开发学生富有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当代设计文化,设计出真正具有民族生命力的高水平作品。

(二)专业知识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设置传统知识的学习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应适当地补充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完善理论知识框架。在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可加强对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传授,将“文化观”的设计理论贯穿整个课程教学活动,力在传达给学生这样一个概念:对本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设计师,不能称之为合格的设计师。而针对专业性设计实践课程,则应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与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思维及案例做归纳,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授课章节中。

(三)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在世界各民族有权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倡导多元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央民族大学腾星教授提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2]其目的是继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其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共同进步。在此背景下,高校设计专业教师应自觉优化文化传承的教育观,改变教学方法。首先,自身应该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主动挖掘当地的文化遗产和特色产业,为实现“本土文化艺术资源与现代设计教学的有效结合”提供基础。其次,转变教学观念,自觉将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重点,在传授的过程中,为避免枯燥与乏味,多结合经典实例,让传统文化理论知识渗透到实际案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程作业考核制度的完善通过多种作业形式综合评价学生,比如在设计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可增加文化考察及调研报告作业等形式,从实际调研中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也在自学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后面的设计课题中可针对调研的对象,侧重某一类内容进行设定,并将“精神文化”考核分值的比重加大,鞭策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寻求中国文化的根源及发展情况,自觉将中国元素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三、教学整改成果案例———以《展示设计》课程为例

笔者以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为例,以点引面,就当代高校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

(一)课程教学中添加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可将与文化设计相关的内容单列出来作为专题。比如《展示设计》,首先,将历届具有代表性的世博会特色展馆作为经典案例进行专题讲解。“世博会是一项世界性、非贸易性、较大规模的能代表参展国家或企业最新先进产品展示、技术和文化交流的活动,”[3](P1)它蕴含着世界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讲解中重点分析各展馆如何在空间、造型、色彩、图形元素等方面体现该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及其内涵,从中归纳并总结出本土设计手法。其次,重点列举中国馆在历届世博会中的发展,从历史与专业的角度解读历届代表性中国馆的设计,从开始的稚嫩到不断成熟与完善的过程中,感受中国风与时代感相融合的独特魅力。最后,以上海世博会安徽馆为例(图1),加强安徽特色文化知识点的传授。安徽著名的徽州文化内容广博、深邃,除史学外,哲学、文学、艺术、民居、宗教等方面都极具研究及传承价值。作为安徽地方高校,将徽文化穿插到课程教学中,丰富设计理论知识结构,使传统文化渗透于现代设计中,彰显地方高校设计专业的培养特色。通过对安徽馆的解读,让学生对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学习。

(二)根据选题要求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学生拟定好课程作业的设计题目后,在指导教师的要求下,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展示考察活动,并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与设计选题相关的文化素材,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比如《展示设计》课程调研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①现场调研芜湖市徽商博物馆,并附上相关手绘表现图纸(图2)。该展馆是安徽省第一家弘扬徽商精神、展示徽商文明的民间藏馆,学生可从实际的空间感受中了解设计中“徽而新”的主导思想,从现代中体会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②查阅、整理设计课题中所涉及的安徽某个区域、某个文化门类的基本资料。比如题目定为“徽州木雕展”,则就徽州木雕的历史起源及发展过程做一个资料的收集与汇总,提交研究报告,为后续的设计活动提供最原始的参考资料。

(三)整合收集资料,进行相应的课题设计掌握到第一手资料后,授课教师将指导学生进行虚拟课题的设计训练,从设计实践中引导学生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受上海世博会安徽馆的启发,《展示设计》课程作业可命题为“安徽XX馆(展)设计”。世博会安徽馆是个综合性展馆,涉及面较广,其展示了整个安徽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现状与特点。学生可以将范围缩小,以安徽境内某个文化、企业、特产为主题,设计一个或文化交流、或商业贸易性质的展馆,在合理划分空间及流线布置等基础上,重点表现安徽境内本土文化特色,参考题目可取徽雕展、芜湖铁画展、安庆黄梅戏曲文化展等。

现代展示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和国家发展历史的沉淀,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财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展示设计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在展示道具方面用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元素运用和发挥到最佳效果,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赋予其灵魂,使其具有传达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内涵丰富,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展示设计当中。传统文化元素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多样性: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表现形式也多样化;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还具有很强的历史性。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元素一脉相承,作为我国文化的一种载体,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

二、展示道具设计的内容和特点

“道具”是戏剧、舞台表演或者电影、电视剧拍摄时用来表演的辅助器具。而在展示设计指展示用具,它包括展台、展板、展架和其他一些用来表现展品的器具。展示道具是在商业空间设计中用于产品的衬托和商业空间设计与环境的陈列搭配的物件,从空间的设计来看可大可小,小至产品的一个摆件,大到空间中的重要陈列物件。展示道具是社会时尚文化的缩影,展示道具设计是创意反映特定生活环境中的人群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因而,展示道具既散发着时代精神的气息,又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础。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展示道具设计中的应用

1.展示道具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运用

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时态特征,包含了人类文明史中和历史上发生过、存在过、今天仍被人类生存方式所沿用、或被变革的生活态度和生活形态。传统文化既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习俗性、观念性(等)的特征,又完全具体地表现于这些文化形态之中。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领域都或多或少地产生着影响,社会发展的每一步也需要传统文化的留存与推进。

传统文化对展示道具设计的影响,以及展示道具设计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在传统社会文化观念对展示道具设计观念的影响方面。对于展示道具的功能,以传统文化观念来评估,是认为对美好事物的展示,则以其审美价值为首要,其商业价值为其次,其贸易功能则更为后。(2)在传统审美思维对设计者和观众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方面。传统的审美思维对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的、地域的、民俗的美化形式具有极强的理解程度和极大的认可程度,这也极大地导向展示设计者在设计思维中广泛地运用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来表达展示道具的形象,以迎合观众的审美思维。(3)在传统设计风格对展示设计形式体系的影响方面。在世界历史范围的设计领域中创造的一些优秀的风格流派已经或多或少地被当今的展示设计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所采纳。

一般来说,根据参展商的要求和经过对展示道具材料的分析,设计者过程中普遍运用传统审美思维来审视展示道具的文化内涵,以获取对展示道具主题的准确判断。一旦传统审美思维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就会使展示道具产生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意境。

2.融入传统文化的现代时尚展示道具创意设计

现代的时尚观念不仅是由现代的文化形态所表现出来的,而且还仍然渗透着传统文化的理念。展示道具设计的创意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将现代时尚与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

利用现代设计思维方式与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已经成为世界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展示道具设计的创意趋势也呈现出在具备了鲜明现代之美的同时,还蕴含了民族传统文化神韵。

展示道具创意设计的优秀之作,是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有机交融,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特殊的个性,是既能体现出现代展示道具设计的时尚观念,又能折射出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历史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恰到好处地处理现代时尚观念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具体主要有这几类:一是直接采纳运用传统文化符号。在展示设计创意中利用人们对就为了的原生态传统文化的陌生程度,来提升观众对民族文化亲情的审美新鲜感,产生一种具有文化回归的时尚风格。二是具象形态变化运用传统文化符号。对传统文化的形态元素进行造型变化,运用到现念的展示道具设计中,是最常见的创意思维形式。三是抽象形态变化运用传统文化符号。在展示道具设计的创意过程中以现代意识主导展示道具设计主题,并由时尚理念的形态作为主体。但是充斥着现代时尚形态的展示道具设计创意,是由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演化变通而形成的。

四、结束语

任何伟大的创造都离不开文化底蕴。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通过分解与重构,成为新的展示道具表现语言,与高速涌现的时尚元素相结合,在简约单纯的展示道具设计中呈现出典雅大气,个性鲜明的现代设计风格。优秀的展示道具设计,应当是视觉传达、个性风格、创意印象、审美意味方面的完美结合,运用不同的模式和方法处理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通过文字、图案和色彩这些视觉传达的三要素,使之巧妙而和谐的融合,以此创造出优秀的展示道具设计之作。

参考文献:

[1]、 郭常明,郭盛庆,王永斌. 《展台创意设计教程》[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2]、 雷洋. 《展示设计》[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3]、 李远 宋春艳. 《展示设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现代展示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字:计算机;
TRIZ理论;
平面设计

TRIZ理论不单是一种创新理论,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为创新计算机平面设计作品提供最活跃的元素。对于上述问题,尝试融入TRIZ理念对清代床榻雕花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创新设计方法展开研究。本文选取清代床榻雕花为对象,对其进行提取、重构等操作,深入分析清代床榻雕花图案存在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以期为类似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一、TRIZ理论与创意思维的关联

(一)概述TRIZ理论

TRIZ作为苏联G.S.Altshuller提出来用于解决发明创造相关问题的理论,在对世界上250多万件专利进行分析基础上,归纳出技术发展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及解决不同类型工程之间矛盾的新理论,其体系包含发明创造问题情境与描述方式;
理想化以及理想设计等[1-2]。与传统创新方式相比,TRIZ理论能够揭示创造发明过程中出现的内在规律及原理,重点分析系统之中出现的矛盾,并非不逃避矛盾,旨在有效解决矛盾,从而获取最终的理想解。TRIZ理论并非使用折中或妥协的对策,其根据技术演化规律对设计及开发过程展开研究,并非是一种随机行为。分析实践情况发现,利用TRIZ理论有助于加快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进程,也能得到质量较高的新产品。TRIZ理论有助于用户系统分析问题的情境,快速掌握问题的本质或矛盾,可以进一步明确问题探索方向,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采用新视角深入分析问题,根据技术进化规律对其未来发展情况予以预测,有利于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二)TRIZ理论与创意思维的结合

TRIZ创新理论就是通过科学发现理论及其方法对于问题开展理性的分析及解决,其蕴含着人们创新需要遵守的共性原理,也是TRIZ理论最早、最核心的内容,且简单易学[3]。创意思维就是大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计算机平面设计中TRIZ理论的应用文|蒙兰兰及其内在联系进行抽象概况的潜能。思维方法作为人们根据思维活动实现目标用到的工具及手段,根据其范围划分成一般、具体、各学科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创意思维作为一种系统的思考模式,其可以物化的心理活动及表现形式,成为实现创意设计的灵魂和行为导航。传统创意思维方法提到的反散思维就是大脑所显示多维扩散的思维模式,经一个思维起点提出与之相关的设想,找出多个途径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不拘泥于传统做法,具有更多的创造可能[4]。转换思维则是通过联系及发展的眼光,由不同方面、视角观察物体,转变新视角,防止采用不同思维定式,进而获得对物体的全面认识及理想的解决方案。聚合思维是指根据已有表象升华得到逻辑结论,降广阔思路聚集成相应的焦点,被称为有范围、有方向的一种收敛性思维模式。

二、TRIZ理论下平面设计创意思维分析

采用TRIZ理论,有利于激发传统,创意思维内的发散、聚合及转换思维,从而产生满足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创意思维方法,这一过程通过理性准则引导人们的感性思维,寻找计算机平面设计本质的思维原点,采用多功能原理对发散思维进行激发。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指出:“创造性思维要具有丰富的想象”。计算机平面设计中发散思维被称为创造性思维之首。依据TRIZ理论中的多功能原则,运用一个物体拥有不同的功能这个原则促使发散性思维产生。即:一个主题包含多种不同的解释,一个物品用处多样化,这就是多功能原则的表现。处于任意时间或环境下,如果物体具有多用性,能促使其拥有良好的协作及增值效应。TRIZ理论中的组合原理就是把空间或时间层面相同的物体或者实现类似操作的物体进行组合。对设计元素进行结构重组,把新色彩或材料等引入旧物体内,这也是组合原理一种重要的手段,进一步激发聚合思维。蒙兰兰(1982.11.29-),女,壮族,广西来宾,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平面设计。摘要:针对计算机平面设计在创新方面的不足之处,下文在阐述TRIZ理论及其与创意思维相关性基础上,对其在计算机平面设计创意思维的表现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清代床榻雕花图案为依据,利用TRIZ理论对清代床榻雕花图案进行提取、重构等处理,把图案用于平面设计内,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这种设计能够为我国传统文化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与方法,促使传统图案与平面设计相融合,为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有更好的解读。关键字:计算机;
TRIZ理论;
平面设计例如:对完整的形象进行拆分处理,变成单一视觉元素并将其分布在画面内,借助相同或相近手法实施加工处理,促使其主体反复出现并设计相应的秩序,恰当调整其规格或者色彩肌理等,确保获取具有意境及视觉冲击力的设计效果。例2:创作宣扬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平面作品。选定具有典故且耳熟能详形容文化的词汇“百花齐放”作为主题,选取花朵图案作为设计元素,对其主体大小、方向或位置进行秩序重组。对同一种本体元素开展“加工”,挑选比较典型的视觉元素碎花布,对其色彩、肌理实施相应的调整。采用盛开花朵这个造型及传统印花布纹样,代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大放异彩,最终的效果图也形象饱满,具有明确的意义。

三、TRIZ理论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一)清代床榻雕花

我国明清时期制造出来的家具作为重要的艺术瑰宝,与明代家具的清新雅致不同,清代床榻雕花重视在图案方面下功夫,绚丽、复杂的图案也是清代家具的主要特点。床榻家居发展至清代,这个时期的雕花图案风格、表现手法等与这个时期的历史环境等因素存在密切的关联。清代家具前期沿袭明代时期的朴实、简洁等特点,在后期的产设计风格有显著的变化。清代后期在床榻装饰纹样设计中下足功夫,表现为雕花图案非常复杂,展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而把我国传统图案用于床榻不同部件,展现出统治人员炫耀财富以及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除使用传统装饰纹样之外,由于受到西方科学艺术的影响,床榻雕花图案也会选用西洋图案为装饰,构成中西合璧的文化装饰风格。清代床榻雕花图案主要特点为丰富多样、形态变化万千等,由题材方面分析,主要划分如下:龙、鹿、凤等动物纹案;
葫芦纹、缠枝纹等植物纹;
云纹、如意纹等几何文字纹;
这些丰富多彩的雕花图案共同组成清代床榻雕花图案的“形”。这里的“形”表示床榻雕花图案的外部轮廓,也是广大人民所创作事物的外在形式。清代床榻雕花图案相关元素不仅拥有良好的审美外形,也有独特的象征内涵,进而表达相应的寓意。如:蝙蝠纹内的“蝠”与“福”同音,代表着福气、幸福,这种纹案与其他图案完美组合,构成独特的寓意。蝙蝠纹与云纹交织起来,寓意为“福从天降”。这也充分说明,清代床榻雕花不单拥有绚丽的外观,也充分利用有象征意义的图案丰富其内涵。装饰图案通过形表达意,雕花图案多种多样,均代表着吉祥。床榻上的装饰图案,能够日日警醒着人们,也寄托着百姓的美好祝福及愿望,显示出理性与感性、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TRIZ理论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TRIZ是俄语的缩写形式,在苏联著名的科学家阿奇舒勒及研究团队对世界上多数专利及科学知识深入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接近发明创造问题一种设计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发展,TRIZ理论也是有效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有效武器。目前,这个理论体系发展得比较成熟,总结多项发明创造原理。由计算机平面设计层面展开研究,经过深入分析TRIZ理论,总结其可用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发明原理,并归结五大类,其分类如表1所示。通过分析上述类别可知,每一个类别原则上均能相互组合,进而组成不同的设计方案。此外,不同类别的原理支持单个或多个进行组合,获取不同的表达形式。

(三)床榻雕花提取及特征

清代的床榻雕花图案题材比较复杂,且体系庞大,对图案进行提取时,主要选取图案题材作为类别,例如:几何文字纹中对寿字、十字纹进行提取;
植物花纹类别内提取灵芝纹等;
禽瑞兽类提取鹿纹、象纹等。在此基础上,通过直接提取法对上述雕花图案予以总结及特征分析,获得相应的床榻雕花图案。提取清代床榻雕花图案相关元素后,通过深入分析发现,清代床榻外观大多属于四方形有柱有顶结构,且展现出对称、重叠、分割、辐射等方法,组成相应的有序性。与此同时,依照形式美法则,在对比操、对称中展现均衡,在重复环节随之发生渐变。而所使用的禽瑞兽类、浮雕人事景物雕花栩栩如生,清代床榻雕花所用纹饰部分是人们通过真人真事改编,再通过夸大手法流传而来的故事,有些则是人们发挥自身想象塑造出的神话故事。

(四)重构清代床榻雕花图案

对清代床榻雕花图案进行提取操作,使用上文提及的18条TRIZ发明创造原理进一步演绎图案,确保其构成线条清晰、节奏明快的基本图案,演绎结果如表2所示。由于不同类型展示的结构有所差异,设计不同的图案会给受众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对清代床榻雕花图案实施重构处理,应立足于图案自身,在此基础上,运用TRIZ原理在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促使上述提取元素通过TRIZ发明理论进行重构,获得与此相关的图案设计元素。

四、TRIZ理论下计算机平面设计实现

(一)设计步骤

通过TRIZ理论对清代床榻雕花图案进行一系列处理后,获得相应的图案设计元素,并把上述元素用于计算机平面设计中。那些外形简单、意蕴深厚的图案,不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也保留着我国传统文化图案的魅力,从而为更多的现代人接受。通过上述分析,制定与之相应的设计流程,将提取而来的元素与计算机平面设计作品进行结合。实施步骤如下:通过整理、归纳清代床榻相关资料,找到清代床榻雕花重要元素;
利用TRIZ理论对清代床榻雕花图案进行重构;
设计、评估后再次回归至实施步骤,开展设计与评估,直至获取满意的设计结构,设计流程如图1。

(二)设计实现

遵循TRIZ理论对清代床榻雕花展开创新设计,将其用于计算机平面设计内。设计中选取清代床榻雕花图案作为出发点,结合TRIZ有关理论,自形、意这两个方面依次设计相应的方案,这种做法不单可以延续雕花图案外形,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有着深入的解读,顺利实现传统文化和平面设计间的完美融合。方案1:这个方案采用TRIZ理论复制等方式,把图案设计元素以平面化形式附加至有关的衍生品内,例如:抱枕、明信片等。依托不同中介物展现清代床榻雕花元素中的“形”,利用计算机平面设计方法显示在大众面前,进而得到对其外星的延续形式。方案2:这个方案旨在诠释清代床榻雕花图案蕴含的文化元素。利用TRIZ理论进行合并、嵌套等处理,以“禄、寿、祥”这个主题进行设计。这组设计将床榻雕花图案中“鹿”、“兽”、“象”表达的寓意,其内在用到相应的招贴设计中,代表着人们所向往的美好寓意,如:长寿、吉祥等。从构图方面分析,开展动静、虚实、繁简之间的比较,分别挑选鹿、兽、象作为主体,结合灵芝纹、十字纹等进一步装饰,确保上述装饰图案文化内涵及其寓意融到计算机平面设计中,有利于深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也对其赋予新的表现形式,从而获取具有节奏感、秩序感的图案。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