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遗址,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包括地震、抗震、救灾、地震社会学等方面的综合性科学实验场。许多国家的科学部门和专家先后与我国有关部门合作,开展地震科学研究。中美合作在唐山摆放地震仪器,进行实地观测,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次北固山下教案【五篇】,供大家参考。
次北固山下教案范文第1篇
一、地震遗址实物档案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
唐山地震遗址,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包括地震、抗震、救灾、地震社会学等方面的综合性科学实验场。许多国家的科学部门和专家先后与我国有关部门合作,开展地震科学研究。中美合作在唐山摆放地震仪器,进行实地观测,为地震预报提供了大量数据;
中日合作进行的唐山地震小区划爆破实验,不仅取得了研究成果,而且为今后城市建设用地提供了场地;
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唐山地震社会学研究会合作进行的“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及社会问题研究与对策”为地震社会学领域增添了新内容……
然而,唐山地震遗址档案30年来损毁现象日趋严重,突出表现为:一是倾斜和倒塌。震后5级左右余震每年数次发生,造成建筑物倾斜和倒塌,河北理工大学(原河北矿冶学院)图书馆楼地震遗址整个建筑物已经向南严重倾斜;
二是风化严重。经过无数个春夏秋冬、急风暴雨的洗礼,风化问题使地震遗址的表层一点点一片片脱落,极有可能出现风化成堆现象,逐渐失去本来面貌;
三是人为损毁现象也时有发生。如再不加以保护,仅存的几处地震遗址将会毁坏,失去结构形状,失去科学考察价值,失去文物和地震实物档案的保护价值。因此,实施有规划的保护地震文化遗址档案,让举世震惊的唐山地震成为永不褪色的历史记忆,为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显得非常必要。
二、地震遗址实物档案保护与利用的价值
地震遗址实物档案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唐山所保留的7处地震遗址,作为鲜活的地震实物档案,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建筑物和抗震减灾的科学考察、研究对象。在高大的厂房中,粗壮的钢筋混凝土柱被拦腰折断;
坚固的楼房竟奇迹般地平移1米;
笔直的树行、坚固的楼房地基被错位平移。这不可思议的场景,为地震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档案资料。例如河北理工大学(原河北矿冶学院)图书馆楼是1976年7月即将竣工时被震毁的,该图书馆建筑面积为4090平方米,成“r”字造型,震后出现四种倒塌现象,即主楼西部1/3由北向南倒塌,中部1/3垂直塌落,东部1/3依然直立着;
北楼书库为四层建筑,倒塌形式极为奇特:震后一层粉碎性倒塌,而二、三、四层则整体向北偏东方向移位1米后落座。同一座建筑物出现多种破坏现象实属罕见,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地震遗址实物档案具有宣传、参观游览价值。唐山大地震不仅在国内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上也属罕见,给世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震后30年来,许多人来到唐山,抱着强烈的考察欲望和好奇心理参观地震遗址,亲眼目睹地震发生现场,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河北理工大学(原河北矿冶学院)至今接待国内外考察和参见者达十万多人次,其中既有联合国官员、外国首脑、国家领导人,也有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普通百姓,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唐山地震遗址的宣传和参观游览价值将会越来越大。
三、地震遗址实物档案保护与利用的实施
鉴于地震遗址实物档案的特殊性,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从根本上为地震遗址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同时,针对地震遗址的特殊性,应相应制定和修改具有法律效力的地震遗址专项管理条例。
地震遗址实物档案需要各级政府科学有效地行使行政手段来加以保护,需要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政府应在出台政策保障的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保护机构和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制定长远规划,加大维护与开发利用的力度。
次北固山下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1961年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邓小平 历史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曾于1960年7月间在北戴河、1960年12月间在北京、1961年3月间在广州、1961年5月间在北京、1961年8月间在庐山等地举行过多次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其中,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在江西庐山举行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会议。邓小平领导中共中央书记处为会议的召开做了大量周密细致、卓有成效的组织筹备工作。邓小平主持全体会议时的重要讲话成为会议的总结。邓小平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等重要文件,受到党中央、主席和全会的高度赞誉,作为中共中央文件正式印发全党,为真正开启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全面调整恢复局面,初步认识并着手纠正“”的错误,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进程,作出了艰辛探索、巨大努力和杰出贡献。
一、邓小平领导中共中央书记处为会议进行了大量周密细致、卓有成效的组织筹备工作
在庐山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是1961年五六月间在北京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即将结束时,即1961年6月12日主持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全体会议讲话中建议的。“建议,下次中央工作会议到庐山去开,时间在八月”,“主要讨论工业问题,城市整风问题”。[1]P1167
自6月17日至8月20日,邓小平领导中央书记处,认真落实的部署,全力投入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文件起草、专题调研、议程日程安排和参会人员名单拟定等会议组织筹备工作。6月17日后,邓小平先后主持4次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调整工业部署、缩短工业战线、压缩城市人口和煤矿生产及分配等问题。在6月17日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邓小平正式提出起草工业企业工作条例,确定有关负责人分头调查研究,解决重点企业的问题。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工业比农业复杂得多,究竟如何搞?现在心里无底。只有结合调查研究,条例才能搞得出来。[2]P1654在6月19日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邓小平主持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关于坚决纠正平调错误、彻底退赔的规定》《关于确定林权、保护山林和发展林业的若干政策规定(试行草案)》《关于改进商业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关于举办“抗大”式政治学校,训练一批革命的知识青年派到农村工作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安排一九六一年中小学毕业生的通知》等几个文件。在7月3日、7月12日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邓小平和等听取李富春等关于精减城市人口问题的汇报,讨论工业企业整顿和轮训干部等问题及保证鞍钢冶炼设备开工三分之二措施等问题。[2]P1647
7月下旬,邓小平在北戴河主持7次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并通过提交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等5个重要文件。7月26日至8月5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并通过《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后通称为“高教六十条”)。8月5日,邓小平和彭真、陆定一、康生致信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报送条例草案及中共中央关于讨论和试行这个条例的指示稿。信中汇报了条例草案的制定过程以及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7月28日下午,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薄一波关于《国营工业条例(草案)》(后通称为“工业七十条”)的说明,讨论工业生产问题。8月9日,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听取计划会议汇报时指出:“去年北戴河会议提出八字方针,究竟怎样贯彻,一年多了还没有具体化,各部、各地区和计委都没有具体的安排。去年钢完成了1840万吨,还是一马当先,影响了八字方针的贯彻。今年又是高指标,1800多万吨钢,基本建设规模过大,还是影响八字方针的贯彻。明年的粮食比今年还困难,特别是城市。指标定高了,大家为完成指标而奋斗,对贯彻八字方针、填平补齐的劲头就小,工作不好安排。指标退下来,可以腾出精力和时间搞填平补齐。基本建设要建成一个算一个。要切实贯彻八字方针,调整什么,巩固什么,充实什么,提高什么,各部、各地区各行业都要搞清楚,具体安排,不要再拉长战线了。八字方针的贯彻,至少要五年时间。”邓小平的讲话,对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跃进”的框框中摆脱出来,切切实实贯彻“八字方针”,集中精力搞好调整,是个极大的支持和帮助。[3]P897―8988月9日至15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并通过《国营工业企业管理工作条例(草案)》。15日,邓小平和彭真、李富春、薄一波致信并中央政治局常委,就条例草案的起草经过及主要问题作了说明。针对当前国营工业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信中说,条例草案着重对以下几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在计划管理中,确定了国家对企业实行“五定”、企业对国家实行“五保”的办法;
加强责任制,建立以厂长为首的全厂统一的行政指挥系统;
端正对技术人员、老工人的政策;
调整和固定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严格实行经济合同制度;
确定每个企业的生产行政工作职能由一个行政主管机关管理,不能多头领导;
等等。信中建议将此条例提到中央工作会议上讨论修正,然后用草案形式发到各重要企业,一面试行,一面讨论提出意见,以便作进一步的修改。8月16日、20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8月17日、20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2]P1654―1655
在花大力气准备会议文件起草修改的同时,邓小平领导中央书记处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等曾派出11个工作组,到上海、北京、天津、太原、东北等地大中城市的工矿企业进行调查研究。邓小平也于7月14日开始为期十多天的东北专题调研之行。邓小平先后深入辽宁沈阳、黑龙江哈尔滨、大庆油田等地,听取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杨春甫、沈阳市委第一书记焦若愚、煤炭工业部部长张霖之和黑龙江省委书记处、哈尔滨市委负责人等及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汇报,就工业情况、工业干部、煤炭生产、城市、粮食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尽可能了解掌握最基层最真实的第一手情况。返京后,邓小平对工业问题和会议文件起草又有了新认识。“从东北看,工业调整,还是要打歼灭战。第一是把煤矿调整好,使之迅速恢复原来的设计能力。第二是抓钢材。有了煤、钢,一切都有希望。”“工业总结经验问题,看来就是在整风以后搞几定。”“工业条例对厂长负责一定要写清楚,包括副厂长、总工程师等的责任制,要规定一套制度。”[2]P1653、1654
8月3日,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商定参加庐山中央工作会议人员名单,报中央政治局常委、审批。8月7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通过关于8月下旬召开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通知。8月19日下午4时到7时,在刘少奇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邓小平报告拟在庐山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准备情况。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肯定了邓小平报告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筹备工作,确定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8月23日召开。
二、邓小平是会议全体会议主持者之一,邓小平主持全体会议重要讲话成为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总结
8月2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江西庐山正式召开。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议程有6项:粮食问题,市场问题,一九六一、一九六二两年计划和工业问题,工业企业管理工作条例,高等学校工作条例,干部轮训问题。[4]P11这次会议一共听取了6个报告: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李先念关于市场、物价问题的报告,李富春关于工业计划的报告,薄一波关于《国营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的说明,陆定一关于《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的说明。邓小平作长篇讲话。[1]P1169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除8月23日、8月31日、9月4日先后三次出席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或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外,还主持了8月23日、8月24日、8月27日三次中央书记处会议,分别就《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1961年7月初到1962年6月底粮食年度征购差额超产超购办法等文件,进行讨论、修改,最后定稿并提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审定。
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曾于8月24日下午,8月28日下午,9月5日上午,9月10日上午在庐山人民剧院举行过四次全体会议。头两次全体会议由主持,最后一次由刘少奇主持。在主持的8月24日全体会议,邓小平报告会议的议程和安排。9月5日全体会议由邓小平主持并发表长篇讲话。9月5日上午10时到12时半,邓小平主持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全体会议并作长篇讲话。邓小平重点讲了五个问题:(一)对最近三年主要是最近二年工作的估计;
(二)三年调整的目标,包括粮食、棉花、煤、钢、日用品、副食品、外贸、市场、物价、税收等;
(三)方法问题;
(四)集中统一,分级管理;
(五)统一认识问题。[4]P16
对最近三年主要是最近二年工作的估计问题,邓小平指出,三面红旗是正确的。但我们头脑太热,违反了客观规律,违反了社会主义建设法则,使本来可能的事变成了不可能了,被迫退下来。对错误产生的根源,邓小平又一次表现了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他指出,关于这几年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的责任,首先应该由做具体工作的中央书记处负主要责任。[3]P1028关于三年调整的目标问题,邓小平指出,到一九六三年,粮食在中等年景的条件下不再进口;
棉花产量二千万担,平均每人八至十尺布;
煤生产二亿九千万吨至三亿吨;
钢达到一千万吨好钢;
日用品数量增多,质量提高;
副食品、外贸、市场等情况都应有好转;
三分之二的工业开工;
市场物价比较稳定;
各种收入比较多了。关于方法问题,邓小平指出,还是抓重点、打歼灭战的方法能够解决问题。在抓重点的方法下面,一步一步稳步地走,一步一步地建立新的比例关系。我们的重点还是要更多一点放在煤炭上,使它第一不退,第二能够上去,由它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活起来。我们讲退够,是积极的,要有一条线。退到保命的限度也就够了,不能再退了,再退就是溃退。关于集中统一和分级管理问题,邓小平强调,这个时期分散多了,权力要集中统一到中央和中央局,先试两三年看。如果见效,就再继续下去。集中统一的前提是要领导正确,中央和中央局要搞得对头,错误要犯小一点,少一点。犯了以后早一点察觉。越在困难的时候,越要从全局出发。同时,在集中统一下要给下面一点活动余地,一点机动,计划指标要留有余地。关于统一认识问题,邓小平强调,说统一认识就好办了。我们这次会议把认识统一了,就可能在一个目标下面积极地去干。[4]P16气要鼓,要在一个目标下积极地干,不要搞得灰溜溜的。要提倡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作风。要敢讲话,讲真话,脚踏实地地做事情。在困难的时候,要勇敢地承担责任。力争国民经济调整三年初见效,七年大见效。[2]P1657、1658
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全体会议三位主持者中,、刘少奇均未在全体会议上讲话,仅邓小平一人奉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之命“就当前情况谈一谈自己的意见”[4]P16,在第三次全体大会上发表长篇讲话。这篇讲话实际成为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总结。在八届七中全会上,曾经提出“权力集中在常委和书记处”,“我毛遂自荐为元帅”,“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你就当个副元帅”,并要求邓小平挂帅“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自1960年7月北戴河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以来,中共中央会议全体会议大多由亲自主持,刘少奇也时有主持,其他副主席或政治局常委则鲜有主持。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全体会议由邓小平主持并作长篇重要讲话,充分显示了对“副元帅”邓小平高度信任和器重,彰显了“副元帅”邓小平总揽全局统帅各方的执政风采。
三、邓小平领导起草的会议系列文件,对开启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根本转折,发挥了非比寻常的巨大指导作用;
庐山中央工作会议系列文件,丰富完善了邓小平治国理政的执政思想、执政理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
邓小平和其他领导一道为庐山中央工作会议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共历史上,曾经举行过三次庐山会议,分别是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
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的九届二中全会。相比1959年庐山会议的阴霾密布、忠良蒙冤、噤若寒蝉,1970年庐山会议的波诡云谲、浊浪滔天、惊心动魄,1961年庐山会议可谓轻松和谐、心情愉悦、言畅政通。
邓小平抵达庐山当天午睡后,即约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宋任穷、柯庆施、陶铸、李井泉、刘澜涛等去仙人洞游玩。[5]P61当晚及其后指示江西省委安排京剧、赣剧演出。8月24日、31日、9月4日江西省赣剧团陆续演出《还魂记》《西域行》等拿手剧目,赣剧名角潘凤霞更是一人演出三折。[5]P61、62、65邓小平还和、彭真及杨尚昆、李伯钊夫妇等,受邀参加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的“家宴”,一道品尝兴国菜,邓、周等回顾红军时期在江西峥嵘岁月,体味江西老舌尖上的兴国。[5]P64会议期间,特赋诗一首《七绝・为李进同志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手书《清平乐・六盘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及刘禹锡诗,并称“如以为可用,请转付宁夏同志。如不可用,可以再写”[4]P18,其轻松安逸可见一斑,完成了他开“一个心情舒畅会”的夙愿。大会还安排游泳、登山等户外活动,不仅擅长、喜好游泳的,就连刘少奇、、等也踊跃积极、一试身手。年迈的一般中午1时许来,游1个小时,围庐山人工湖庐林湖畅游一周,约1500米。[6]P158、159
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最主要的收获之一,即9月15日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是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系列文件之一,这一指示凝聚主持起草人心血智慧和全党集体智慧结晶,成为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济政策。
《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指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虽然已经提出了一年多,但是,由于情况不明,认识不足,经验不够,一直没有按照实际情况降低指标,也不是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抓住中心环节,带动其他,以致调整工作不能有效地进行。我们已经丧失了一年多的时机,现在,再不能犹豫了,必须当机立断,该退的就坚决退下来,切实地进行调整工作。如果不下这个决心,仍然坚持那些不切实际的指标,既不能上,又不愿下,那末,我们的工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就会陷入更被动、更严重的局面。”[7]P617
该文件指出:“现在,中央就加强工业领导、调整工业计划、整顿管理体制、改善协作关系和改进企业工作等等方面的问题,作了八项规定,这些规定的中心在于,加强工业工作的统一领导。”[7]P615
该文件强调:“为了有系统地解决当前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逐步协调工业内部各行业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所有工业部门,在今后七年内,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切实地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今后三年内,执行这个方针,必须以调整为中心。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才能建立新的平衡,才能逐步地巩固、充实和提高,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7]P615
该文件强调:“我国当前工业建设所遇到的困难是暂时性的,然而是严重的。认真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切实地采取措施,改正错误,克服困难,逐步地扭转工业工作中的被动局面。中央号召各级党委、一切经济部门,一切工业企业和手工业企业,雷厉风行地、不折不扣地把这些规定,结合具体情况,贯彻执行,并且在执行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这是全党面前迫不容缓重大任务”。[7]P614、615
根据这一重要文件精神,国家计委对1961年、1962年计划指标作了较大的调整。对1961年的计划指标,钢降至850万吨,煤降至2.74亿吨,原木降至2167―2219万立方米,棉纱降至250万件,粮食降至2700亿斤;
对1962年计划指标,钢、煤和基建投资分别调整为750万吨、2.5亿吨和42.3亿元。
《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共中央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等邓小平领导起草的庐山中央工作会议系列文件,于9月15日、16日相继被全会批准通过,作为中共中央正式文件印发各地各部门试行,也是此次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主要收获。
“工业七十条”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以来工业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我国国营企业管理的一些指导原则,并作出许多具体规定。这个条例确定国家对企业实行“五定”,企业对国家实行“五保”。“工业七十条”的主要内容是:加强企业的计划管理;
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
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加强对企业的民主管理和监督;
严格企业的技术管理、规章制度;
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
规定职工工资和奖惩制度等。条例规定:国营工业企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党委负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讨论和决定企业中各项重大问题;
在党委领导下建立以厂长为首的统一的生产行政指挥系统;
车间、工段不实行党总支、党支部领导下的车间主任、工段长负责制,党总支、党支部对本单位生产行政工作起保证和监督作用。条例还规定企业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各级、各方面和各个环节的严格的责任制度,实行全面的经济核算,讲求经济效果等。
“工业七十条”是“当时用于克乱求治、整顿工业企业的一个重要文件,也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章程。它的颁发试行,对于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恢复和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企业管理的法制建设,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3]P951。在邓小平主持下,“中央书记处在北戴河连续举行了4天会议,对条例稿逐条讨论,边议边改,最后定为70条,分10章……加上邓力群同志他们起草的总则,总字数约25000字”[3]P956。
“高教六十条”规定了高等学校的方针、任务和有关政策。它指出,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参加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应作适当的安排,但不宜过多;
在教学中,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双百”方针;
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等。“高教六十条”中许多重要规定,至今仍然是我国高校的基本准则,例如“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等学校基本任务”等。
邓小平总结这一历史时期时指出:“在‘左’的思想发展导致了一九五八年的‘’和化运动,这是比较大的错误,使我们受到惩罚。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三年困难时期,工农业减产,市场上的商品很少,人民群众吃不饱饭,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那时,我们党和主席由于长期斗争历史形成的威望很高,我们把困难的情况如实告诉了人民,‘’的口号不再喊了,并且采取了比较切合实际的政策、步骤和方法,一九六二年就开始从困难的境况中恢复。”[8]P136
《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工业七十条”等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系列文件,获得主席高度赞誉,丰富完善了邓小平治国理政的执政思想、执政理念、执政方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和借鉴。
对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系列文件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誉,认为“这次会议搞了几个好文件,如‘工业七十条’‘高教六十条’等,证明我们的经验比较多了”[1]P1170。直到临终时,还把“工业七十条”等文件摆在枕边,“始终没有提出过批评”[3]P956、957。邓小平和中央负责同志谈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时称:“一九六一年书记处主持搞工业七十条,还搞了一个工业问题的决定。当时同志对工业七十条很满意,很赞赏。他说,我们终究搞出一些章法来了。”[9]P295
邓小平1975年主持全面整顿,依然坚持和借鉴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一些基本方针、政策和策略。“一九七五年我主持中央常务工作,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8]P255对加快国家工业发展问题,邓小平更是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捍卫“工业七十条”的基本原则:“计委起草的文件提出了相当多的问题,需要有这样一个文件,同志历来主张要有章程。有章程才能体现党的方针、政策。过去的工业七十条,基本上是好的,是修改的问题,不是要废除。”[9]P28
总结“”十年经验教训时,邓小平郑重指出:“过去十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摆脱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而没有按比例发展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确实可靠的高速度。看来,我们的经济,我们的农业、工业、基建、交通、内外贸易、财政金融,在总的前进的过程中都还需要有一段调整的时间,才能由不同程度的不平衡走向比较平衡。”[9]P161他告诫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群众:“在经济比例失调的条件下,下决心进行必要的正确的调整,是我们的经济走向正常的、稳定的发展的前提。这在全国解放初期和六十年代初期两次调整的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9]P161
改革开放之初,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邓小平更是谆谆教诲全党:“这次调整是前进中的调整,是为了给实现四个现代化打好稳固的基础。但是局部的后退是必要的,有些不切实际的和对整个经济害多利少的高指标要坚决降下来,有些管理不善、严重亏损的企业要限期整顿,甚至于停下来整顿。退一步才能进两步。同时,为了有效地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认真解决各种经济体制问题,这也是一种很大规模的很复杂的调整。我们今年能把第一年的调整工作做好,就是一个巨大的前进,就是为工作着重点转移创造良好的开端。”[8]P161
党的十三大召开之际,邓小平在会见荷兰首相吕贝尔斯时深刻阐述了始终如一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执政理念:“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8]P234、235
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似不如另两次庐山会议知名度高,令人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对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历史地位、深远意义和巨大影响的认识,尚有待深入探讨研究,相信随着原始档案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不断发掘披露,人们对邓小平在庐山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杰出贡献,也会有新的突破、新的阐述和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传(1949―1976)(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年谱(1949―1976)(第五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杨尚昆日记(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在江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次北固山下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整体移位;
古建筑保护;
校园改造;
中图分类号:TS958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也有十几年的实践,该项技术与拆除重建相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建筑物的整体平移,是指利用结构托换等技术在保持原房屋整体性和可用性不变的前提下,将其从原址移到新址,包括直线移动、折线移动和转向移动,必要时还可进行垂直移位。
目前在市区的一些有历史底蕴的学校校园内,或多或少都有具有人文价值的古建筑耸立在校园内,但随着学校的发展,这些古建筑可能对校园环境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可能不满足防火安全疏散的要求或不满足日照要求,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而这些古建筑一旦拆除,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采用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径,能够处理好历史文脉延续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本文结合一座市区校园内的古建筑整体移位工程,对整体移位施工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初步探讨与阐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校园环境改造与古建筑存在位置的矛盾提供新的解决思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1 工程概况
1.1 建筑概况
启秀实验中学始建于1905年,前身是启秀女中。是当时上海市最著名的4所私立学校之一。学校地处思南路37号,毗邻孙中山故居、复兴公园,处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故居建设控制地带内,是一所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百年老校。
校园内的东楼洋房建造于1925年,由法国建筑师设计,为一幢三层砖木混合结构的西式洋房,属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内的保留历史建筑,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也已登记。外立面是东楼的重点保护对象。
房屋东西长19.740m,南北宽16.740m,总建筑面积约为710平方米,为3层砖木混合结构,基础采用墙下三合土刚性条形基础,室外地坪至主要檐口的高度为9.440m。房屋的主屋面为双坡红色平瓦屋面,西面及北面局部为单坡红色平瓦屋面。山墙上部为红色木质封檐板。外墙面为浅灰色拉毛粉刷,南立面二层阳台处有白色装饰柱(图1-1所示)。
图1-1 东洋楼现状照片
1.2 整体平移概况
拟将东楼洋房向东南方平移约45米靠近香山路一侧,并将房屋整体旋转93.73°,使得房屋正立面与思南路一致。由于场地内施工空间有限,旋转施工时为了避开香山路的围墙,需要多次折线平移,平移分为以下4步完成,迁移总重量864吨(平移路线如图1-2所示)。
第一步:沿房屋横轴向东南方向平移31.936米;
第二步:沿旋转中心顺时针转动93.73度;
第三步:向东北平移11.641米;
第四部:向东南平移2米到达设计要求位置。
本次平移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A、首先是解决防火安全疏散隐患;
在平移前,东楼与教学楼之间最近点距离为0.9米,与礼堂最近点只有1.4米,不满足 《建筑设计防火》的规定,东楼堵在教学楼主要出入口的前方,使得教学楼疏散的有效宽度变小,不利于学校学生的安全疏散。而平移后的东楼洋房原有正立面朝思南路,距原有围墙最近点为3米,平移后的东楼洋房北面为礼堂,其双方间距最小点为3.5米。东楼洋房修缮时,将朝北正对礼堂开的门窗改为甲级防火门窗,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的要求。
B、其次是解决日照不足的问题;
根据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规定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2小时。然而在平移前,东楼位于教学楼的南侧,最小距离只有0.9米,导致教学楼局部教室日照不足2小时。学生长期处于采光不足的教室中,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平移后教学楼日照将得以改善。
图1-2 平移路线示意图
1.3 本工程的特点和难点
(1)房屋建于1925年,距今年代久远,原始资料不全,考证困难,进场后需对房屋现状进行详细调查;
(2)结构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结构整体稳定性差,如何进行加固确保房屋平移安全是一个难点;
(3)移动路线复杂,平移需要换向,到达中间址后还需要旋转,因此房屋的临时加固措施,托盘梁、底盘梁的施工质量,滑移面的平整度,滑移控制方式等应能确保房屋在复杂迁移工况下的绝对安全。
(4)部分新址位于地铁10号线上方,新址基础施工的过程是个卸载的过程,而房屋向新址平移的过程,又是个逐步加载的过程,因此应充分考虑施工对地铁隧道结构的影响;
2 平移方案关键技术
2.1 房屋临时加固技术
根据房屋质量检测报告,东楼洋房处于安全稳定状态,但在建筑物进行平移前需对房屋进行加固,以确保平移过程中结构的安全,加固包括房屋本体加固和基础加固;
加固时,要做好建筑立面保护与加固的矛盾,不能改变建筑物的外立面和损坏重点保护部位;
加固主要是增强房屋整体稳定性。主要在楼板处设置牵拉钢筋、一层薄弱的门窗采用封堵措施以及对于开间较大的位置设置钢桁架拉结等措施。对于采用钢桁架拉结的内部墙体加固采用螺栓对拉的方法(如图2-1所示)。外部需要保护的墙体加固,采用墙体相应置换素砼键的方法,以保证不破坏重点保护的外立面(如图2-2所示)。
图2-1 内墙体对拉加固
图2-2 外墙体抗剪键加固
2.2 托换技术
将建筑的荷载从原基础上托换至钢筋混凝土托盘梁上,形成可移动的单元体,由于平移过程中受力复杂,托换体系要确保对原结构的可靠支撑,要有足够的抵抗平面内和平面外变形的刚度;
本工程墙体托换采用双肢夹墙梁,梁宽250mm,高450mm。抬墙梁断面为150*250mm,沿墙长方向均匀布置,净距不超过800mm,托换梁施工时梁体要凿洞施工。托墙梁采用预制构件,以便穿墙后能够及时封堵墙洞,抬墙梁与夹墙梁浇筑成整体(图2-3所示)。
图2-3 托盘梁系平面布置图
2.3 移位装置
移位装置指的是上、下托盘体系之间的接触方式,也可以简单看作上托盘梁与底盘梁之间的行走装置。本工程采用较为先进的液压悬浮式滑移装置,所谓液压悬浮是基于以下理念进行设计的:在平移施工过程中,尽管已经采取了加固地基,提高建筑物刚度等措施避免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但由于建筑物在平移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匀沉降和上、下滑道之间空隙变化,从而导致结构内力的重分布,并可能引起支撑体系、上部结构的变形开裂。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考虑在支座位置安装由PLC同步系统控制的液压油缸,油缸底部安装滑块,平移前通过称重等方法设置各油缸压力值,使之与上部荷载相适应并使油缸伸出15-25mm,使整个房屋处于悬浮状态,避免房屋出现附加应力。对于古建筑平移采用此种方式尤为重要,本工程共用11个控制点控制47个100吨千斤顶来达到悬浮的效果,用位移和压力闭环控制做悬浮滑移,用来克服预制滑道的不均匀沉降带来的滑脚承载力变化问题(如图2-3、2-4所示)。
图2-4 悬浮顶布置示意图
图2-5 悬浮千斤顶现场照片
2.4 旋转施工
在房屋几何中心点设置转轴,转轴的作用是保证建筑物沿着旋转中心旋转,起到一个轴承和导向的作用;
转轴由芯轴和轴套两部分组成,在底盘梁转轴位置预埋一个钢管作为轴套,托盘梁中心位置也施工一个钢管轴套,芯轴用实心钢管制作。待房屋平移至可旋转位置时,安装芯轴钢管,使芯轴和轴套之间有20mm的间隙,然后进行旋转。房屋旋转位置为筏板基础,沿支点运动轨迹用砂浆找平后铺设钢板,形成圆环轨道(如图2-6、2-7所示)
图2-4 旋转轨迹滑道示意图
图2-5 类似工程旋转施工现场
3 移位工程项目管理要点
该工程处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故居建设控制地带内,部分新址位于地铁10号线上方。虽然工程造价不是很高,但是工程移位复杂性较高。并且在校园改造范围内还没有实施过古建筑移位工程改造,平移改造工程无相应国家规范可以参考。如何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确保平移结构及周边结构的安全,保质、保量的完成古建筑移位改造工程,对项目管理提出较高要求,体会要点如下。
3.1 成本管理
在平移没有相应预算定额的前提下,采用公开招标的方法,对专业施工单位的平移施工业绩、平移设备情况、人员情况、施工方案进行重点审查,采用土建工程清单综合报价,平移工程暂估价的原则。评标方法采用合理低价中标,尽量节约工程造价。施工过程中采用施工监理、投资监理动态监控的方法,控制可能发生的工程量签证事宜。多方监督,牢牢掌控成本控制。
3.2 安全管理
古建筑平移技术含量高,有一定的风险,目前无国标规范参考。针对平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要求有经验的施工单位根据企业标准,设计、监理三方共同确定风险因素,提出风险控制预警数值及需要重点监控的关键技术点,辨识风险源。假定某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方能在紧急情况下有的放矢,及时正确的处理问题。并组织周安全交底会,制定安全监督节点计划,由监理单位牵头加强对监理人员及施工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培训,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 法规和标准, 熟悉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督促施工单位依法施工作业, 消除施工过程的冒险性、 盲目性和随意性。
组织结构、机械、监测、文物保护等方面的专家召开专项方案论证会,并根据专家意见完善施工方案,做到精益求精,事先将风险暴露出来,以便今后有的放矢的进行组织施工。
4 结论
本文以启秀中学东洋楼移位改造工程为案例,简单阐述了古建筑移位工程的关键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要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校安改造工程中新建与古建筑存在位置的矛盾提供新的解决思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次北固山下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伊斯兰教;
回汉融合;
拱北
Abstract:As early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Hui chose to seek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Han Confucianism. The Hui philosophical thought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will inevitably choose the road back to the fusion of Han and Hui culture. Assume the objective performance of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Hui Muslim architecture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rriers of Hui philosophy. The hui architecture as the most important vector borne Hui performance of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objective function. The Article selected a model of Muslim architecture--Gongbei building and traced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of generation, the religious basis of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auses. It analyzed the art of the Gongbei building space, the shape of building facades and decorative arts features from which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ization”"of the Muslim architecture, reveals the development of Muslim architecture back to the Han road of “fusion”.
Key words:Islam;
the Fusion of Han and Hui Cultural;
Gongbei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5-57(4)
1 拱北产生的宗教基础和社会环境 [1][2]
在中国,“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征决定了回族聚居区因其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的人文环境和不同的时代影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回族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的表现形式。如在西北的甘宁青地区,回族聚居较为集中,回族地方经济发展落后,使得该地区的回族群众对宗教的感情十分浓厚,当地的回族上层人士也希望在宗教中找到一种既能突破教坊制度束缚,又能满足自己扩充经济、政治实力的新的组织形式和信仰方式,伊斯兰教苏菲神秘主义思想的传播,恰好符合回族各阶层情绪的表达和宣泄,因此苏菲派神秘主义思想的多样化形式在西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西北回族宗教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现象。
门宦是伊斯兰教苏非主义派别及所属各支派在中国回族穆斯林中的通称。清初产生于西北的河州、循化等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始有“门宦”一词出现。门宦派在信仰方面除保留伊斯兰教信奉《古兰经》、圣训和五功等基本宗教习俗外,还崇拜教主,宣扬教主是引领穆斯林进入天堂的人,教徒须绝对服从;
在教主墓地建立亭室,称“拱北”而加以崇拜。
2 拱北建筑形式
拱北在中国内地主要指苏菲学派的传教士、各门宦的始祖、道祖、先贤等的陵墓建筑。早在元代以前,来华的伊斯兰教传教士的墓庐多为圆拱形建筑,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中国伊斯兰教苏菲学派各门宦在其创传人、道祖的坟墓上建造拱北,始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其建筑形式与明清时的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墓庐多用形似阿拉伯的穹顶与中国传统屋面的攒尖顶相结合的盔顶形式,附设的礼拜殿、坐静室、诵经堂和居室等建筑多为歇山、卷棚、硬山等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拱北建筑装饰更是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彩绘和砖雕技法镌刻《古兰经》文、植物花卉以及传统道教、儒家寺庙常用的装饰主题。
3 拱北建筑空间艺术特征
拱北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呈现由简至繁,由单一墓庐发展为空间宏大的建筑群体的趋势。早期建在东南沿海的拱北,保留了阿拉伯传统建筑形制,地面墓室建筑为正方形,呈穹窿形过渡,上覆半圆形拱顶,无复杂装饰,简单、朴素。著名的有位于广州城外流花桥畔的宛葛素墓,它是唐代阿拉伯传教士艾布・宛葛素的墓地,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福建泉州东郊灵山南坡的灵山圣墓,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载,为唐武德年间到泉州传教的门徒三贤、四贤之陵墓。墓室地面铺方形石,墓穴由花岗岩石板铺砌,墓穴上并排安置两座墓顶石,分三层,上、中层,素面无雕饰,墓盖底座环刻莲花瓣图案,墓石截面呈拱状。全墓高60厘米,专家考证墓室方形石基上原有圆顶结构[3]。
到了明清时期,拱北建筑群无论总体布局,还是殿、厅、亭等的建筑形制,均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前堂后寝的陵墓制度而趋于成熟,形成了在东西向主轴线上布置墓庐、牌楼、礼拜殿、厅、照壁、亭等主体建筑,讲堂、阿訇住房、沐浴房等对称置于轴线两侧,辅以中国传统园林式的绿化景观设计,达到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宁夏同心洪岗子拱北(图1)位于同心县下流水乡洪岗子村,是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教派、洪门道祖洪寿林(字海如)的墓地和道堂。拱北建筑群占地约50亩,总建筑面积约28 600平方米。拱北建筑群坐北朝南,北依山峦,南面平滩。沿一条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建筑群由前门、学堂、清真寺、居住楼、诵经楼、沐浴堂、食堂、拱北、正厅、拱顶塔、纪念碑、照壁等组成。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四进院落,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共同形成了一种中国传统建筑群的院落布局与阿拉伯风格建筑立面、装饰相结合的完整建筑艺术。
拱北的四进院落,由南向北,从低到高。一进院西侧是洪岗子清真大寺,青砖灰瓦,古朴简洁;
东侧为经学堂教学楼和休息厅,还有宰牲场等设施。一进院和二进院结合部是拱北的高大门楼,门楼呈三层传统建筑歇山屋顶,上覆黄色琉璃瓦,飞檐翘角。二进院落正中是洪寿林教主的碑亭,坐落于石砌平台之上。西侧是沐浴堂、管委会接等室,东侧是灶房和餐厅,中间甬道之间均种植花草树木,显得和谐、幽静。从二进院登上台阶,经过一个走廊,便进入三进院,西侧为拱北主持人休息厅,东西厢是硬山屋顶的藏经室和储藏室,院落中间是假山水池。向北沿着石阶而上,穿过一个圆形走廊,进入第四进院落,该院落形成了以正厅为中心近似方形的城堡,城墙的外檐是城垛,内檐镶有黄色琉璃飞檐,檐下水磨砖垂直凸条装饰,每面墙有18根柱子,柱子之间由尖拱与外墙垛共同形成环形走廊,尖拱之间又有圆形阿拉伯经文浮雕。正厅建于台基之上,呈凸字平面形状,顶部为阿拉伯穹顶式样。
固原二十里铺拱北(图2)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二十里铺村,是嘎德林耶门宦的重要拱北之一,“嘎德林耶”,阿拉伯语音译,意为 “大能者”。12世纪为波斯(伊朗)人阿卜都拉・卡迪尔・吉拉尼(1078~1166年)所创,盛行于阿拉伯和中亚地区,是苏菲派中比较大的团体。清康熙初年由华哲阿卜都・董拉希首传入甘宁青。据研究表明,嘎德林耶门宦在固原、海原、彭阳的教众在文化上与儒释道的汉文化融合程度较深[4],这使得二十里铺拱北成了当地唯一的汉族群众信仰祭祀的伊斯兰宗教场所,……[5]拱北建筑群坐落在清水河对岸的东山坡上,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布局有序,规制完备。自下而上分三个区域布局,山下是重檐歇山顶的清真寺大殿,背对清水河,门向东开,清真寺大殿对面大台阶上一层台,进入重檐歇山顶的方形门庭,再由庭院转向南,通过三孔门上台阶达二层台,进内门入拱北院落,在高耸的二层台面上,卷棚琉璃屋顶的“静心堂”环以立柱,出檐成廊,高踞于建筑群之上。六角单层盔顶琉璃瓦屋面的墓庐亭高出“静心堂”的屋顶,将整个建筑群的立面构图推向高潮。[6]
4 拱北建筑立面造型与装饰艺术
中国西北伊斯兰教苏菲学派各门宦在其创传人、道祖的坟墓上建造的拱北,规模都很大,多由数个院落组成,有主体的墓祠院,也有为参拜人居住的客房院,还有礼拜殿、阿訇住宅及杂物院等,形成宏大的建筑组群。在墓祠前置礼拜殿,前堂多用卷棚顶,后寝则用攒尖顶,比较简单的用六角或正方形单层攒尖顶,大型的拱北则采用一层、二层或三层的六角形、八角形重檐塔楼,使用彩绘、雕刻等手法加以精心雕琢。这是中国穆斯林采用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表现形式对伊斯兰教陵墓建筑的一种创造。
九彩坪拱北位于宁夏海原县九彩乡九彩坪村的圪塔山巅上,是伊斯兰教嘎德林耶门宦第七辈杨道祖和第五辈冯道祖及安老真师杨枝荣等人传播伊斯兰教的基地。嘎德林耶门宦在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常引用儒学、老子和庄子哲学思想阐述《古兰经》、圣训和苏菲教义,与其他苏菲派有着明显的区别。嘎德林耶属于逊尼派的哈乃斐学派,主张“先有道,后有教”,认为“教”是世俗的东西,由的生平语言所构成,而“道”则是超然的、非创造的亘古永存的,为了求“道”只有隔断夫妻恩爱,抛弃家庭温暖,脱离现实生活,云游四方,访名师,苦修,苦练,参禅悟道。认为修道者只有通过参悟静修,才能达到近主认主的目的。[7]
九彩坪拱北建筑群分为山顶拱北区、七祖静室道堂区、山下拱北礼拜区、堡子区女客住宿区、山洼绿化区等六个部分,占地面积约25亩。山顶拱北区建筑群坐北朝南,呈三进院落布局,入口为一组三个影壁,中间高大,两侧矮小,由两侧小影壁处各辟一拱形门洞。由拱门进入则是一狭小院落,沿中轴线穿过甬道,进入第二进院落,东西两侧为偏厅。穿过尖拱形券门,便进入了第三进院落,与中和堂相连的三座拱北墓庐,中间高大,两侧低矮,居于院落的中央。中和堂主体建筑和两侧附属建筑均面阔三间,卷棚顶,中间三间凸出,两侧各三间向北退让,屋顶也以中部高大,两侧低矮,从而凸显墓庐主人身份的等级差别(图3)。
与中和堂主体建筑相连的八卦亭墓庐是嘎德林耶门宦第七辈杨保元道祖之墓(图4),外形为六面体墙,上覆盔顶。盔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多用于碑、亭等礼仪性建筑,其特征是没有正脊,各垂脊交会于屋顶正中,即宝顶。在这一点上,盔顶和攒尖顶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顶的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断面如弓,呈头盔状。墓庐内是四方底座圆拱顶。这种外表亭式、内置穹窿顶的建筑形制,既运用了伊斯兰风格的四方体圆拱顶的建筑特色,又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它是回族对中国传统陵墓建筑的一个新的创造。
拱北建筑群的砖雕装饰更是体现了伊斯兰教教义与中国儒家、道家文化的完美统一。拱北砖雕工艺均以青砖为料,用刻刀雕镂主题图案。砖雕艺术造型多用隐喻、象征、借喻等手法,援引《古兰经》、圣训等经典故事、传说,同时还有浓厚的儒家、道家色彩,运用阴阳鱼、莲花、竹子、兽头、吉祥物等典型的儒家装饰主题,同时还借用了中国工笔画风格的花鸟、山水画的图案等(图5)。[8]砖雕装饰主要用在拱北建筑群的影壁、门楼、山墙、墀头、山花和墓庐的外墙壁等位置。例如中门左壁为砖雕牡丹,右壁为砖雕海连花;
背面为海水朝阳、月照松林砖雕图案;
山门两侧是墓室;
八卦亭墓庐立面采用三段式,底部采用砖雕基座,中部左右各有一圆形窗,其图案由阿拉伯文字组成;
窗上方四周有吊垂牙子板,如意彩、飞橼、滴水、琉璃瓦等构件。顶部为盔顶,上置宝瓶、新月。
5 结语
以伊斯兰教哲理为基础的回族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选择了一条“回汉融合”的道路,回族建筑作为回族哲学思想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承担了回族本民族精神的客观表现功能。从溯源拱北建筑的产生、发展的宗教基础和社会根源入手,展开对拱北建筑空间艺术、建筑立面造型与装饰艺术特征的分析研究,从而发掘回族建筑的“儒化”特征,揭示了回族建筑发展的“回汉”融合之路。
参考文献:
[1] 孙俊萍.伊儒合璧的回族哲学思想[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7.
[2] 杨启辰,杨华.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和现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2-5.
[3] 陈育宁,汤晓芳.回族古代宗教建筑的文化艺术特征[J].西北民族研究,2007(4):15-21.
[4] 徐兴亚.西海固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266.
[5] 毕敏,冀开运.固原南古寺拱北的历史渊源及其功能分析[J].商洛学院学报,2009(6):55-58.
[6] 李卫东.宁夏回族建筑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次北固山下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问题;
问题导教法;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16-02
“问题导教法”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呈现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师生互动,逐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怎样才能搞好问题导教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研究学生、钻研教材,设计好导教问题
问题导教法运用是否得当,关键是课堂问题设置是否得当。首先,教学设置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应围绕教材和大纲,必须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课前备课,必须深钻教材和教学大纲,围绕教材和大纲而设置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如果上课时,补充的课外内容过多,教学偏离了教材和大纲,教学任务未完成,则是不成功的课。其次,提供学生探究学习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师提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太容易。再次,对于过难或缺少辅助知识的内容,教师应在学案中提前补充相关知识。如高一新课――地球的自转,学生还没有“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应在学案中为学生提供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相关知识:角速度――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所转的角度。线速度――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所转的弧长。如图1,作圆周运动的物体,从A运动到B所用时间为t秒,AB弧长为L米,转动的角度为φ,则该物体做圆周运动:角速度:ω=φ/t,线速度:V=L/t。最后,问题设置,应是逐步加深,循序渐进。教学中为学习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尽力做到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问题解决提供铺垫。这样既利于学生的学习、探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讲授高一新课――“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时,笔者在学生完成基础知识自主学习后所设置供学生探究的一序列问题如下:
探究讨论:
1.读下图,在图上标注各经线的经度数:
2.当北京时间为8:00时,东京(东九区)、开罗(东二区)、伦敦(零时区)各是什么时间?
3.当北京时间为9:00时,北京地方时是多少?(设北京地理坐标:116°E,39°50′N)
4.某一客机于北京时间2011年9月13日上午8:30从上海西飞,5小时后抵达开罗,问此时北京时间、开罗时间各是多少?
5.某客机于北京时间2011年10月31日上午9:00从香港东飞,15小时后抵达华盛顿(西五区),问此时香港时间、华盛顿时间?
二、做好课堂教学六步
“问题导教法”模式课堂教学六步是:强化―置疑―师生互动―评判―升华―巩固提高。
1.强化――新课前对旧知的强化。课前复习所设置的问题,既要精简,又要有利于学生加深、巩固旧知,并能对旧知恰当升华,同时又要占时不多,不能对新课带来影响。笔者在上“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新课前,对旧知识复习巩固所设置的问题是:①左图中,字母a―k各代表什么?有化石的是字母 。②请解释请解释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③请解释环太平洋地震带、火山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的成因。
2.置疑――课件展示本堂课所设置的若干问题,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如前面所说,问题设置,应围绕教材,必须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设置,应是逐步深入,循序渐进;
问题设置符合认知结构体系。如笔者上“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新课――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为学生设置如下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并用课件分批展示:活动1.阅读教材P43,探究讨论如下问题:①大气分哪几层?各层大致高度是多少?各层随高度增加气温怎样变化?②为什么说,平流层适宜高空飞行?③为什么对流层对人类的影响最大?活动2.阅读教材P12和P44-45,探究讨论以下问题: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按波长范围分为哪几段?能量主要集中在哪个波段?为什么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比例为平原地区的近20倍?在白天,为什么阴天的气温比晴天低?为什么晴天的天空多呈蔚蓝色?活动3.从教材P44中获取知识,完成下表。
活动4.探究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大,而地面昼夜温差小?为什么过去北方农民晚秋和初冬常在菜地里人造烟幕,现在却改用薄膜大棚种菜?活动5、阅读教材P45,探究讨论下图中的数字1-10各代表什么?
3.师生互动――学生围绕课件展示的若干问题,自主学习、探究,求助同学、老师帮助,以获取问题答案;
老师则为学生作向导――适当提示、启迪学生,解答部分学生疑惑。在此,老师应搞好组织好教学,注意巡视全班,并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状况,及时作好引导和调整。
4.评判――学生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一次探究活动),学生代表汇报学习成果,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成果进行评判。在此,老师应注意及时矫正学生知识错误,并对钻研知识的不透彻作恰当补充、提升。
5.升华――学生代表在老师的引导下,将本节内容作归纳总结。老师作好知识体系的补充,达到强化和系统化本节知识的目的。如高一新课“大气环境”(第一课时)知识归纳小结:①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组成:干洁空气、水汽、杂质;
分层:自下而上――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②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
6.巩固提高――课件展示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供学生巩固练习。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知识程度和心智水平设置。不能脱离教材和大纲,也不能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如高一新课“大气环境”(第一课时)课堂练习设置:
单项选择题:
①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摇?摇)。
A.对流层?摇?摇B.平流层?摇?摇C.臭氧层?摇?摇D.高层大气
②大气的保温效应主要是由于(?摇?摇)。
A.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
C.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气热容量大,容易降温
第二题,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过去江南农民在寒冬,为什么要在菜地里人造烟幕?如今农民早稻育秧要用薄膜,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