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教案设计 >

2023年度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7-03 12:2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人有意识地计划个人全部职业生活的过程,包括主要的生活领域、工作、学习、闲暇及各种关系,同时积极采取行动步骤,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实践这些计划。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进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五篇】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人有意识地计划个人全部职业生活的过程,包括主要的生活领域、工作、学习、闲暇及各种关系,同时积极采取行动步骤,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实践这些计划。

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启蒙教育,职业生涯设计伴随着他们的一生。而在中国,职业生涯设计理念的传播与方法的运用却还处在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缺乏职业生涯设计已经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清晰、职业目标不明确、盲目择业等问题,这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难”、发展难的主要原因。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引导高职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要贯穿高职学习始终

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需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而不能等到快毕业时才临时突击。我们可以把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大一——塑造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首先要教育学生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适应大学生活,树立规划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们初步树立起未来职业理想,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学生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让学生更加注重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开始学会自我成长设计和对未来职业的探索,树立并逐渐强化职业规划意识。

2、大二——成熟期

学生们经过职业生涯设计塑造期之后,对自己的职业特点已经具备了初步认识。此时就要运用多种教育手段,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理念包括心理尽快成熟,能够自觉地运用有关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时要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意愿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积累一定的职业经验。

3、大三——应用期

大三学生面临毕业,就业压力加大。这个阶段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职业生涯设计的相关理论,指导自己的就业行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增强兼职、实习的职业针对性,积累对应聘有利的职业实践经验;扩大校内外交际圈,加强与校友、职场人士的交往;参加校园招聘会,与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进行沟通;学习求职技巧,学会制作简历、求职信,了解面试技巧和职场礼仪;选择实用性高的毕业设计题目,借机证明自己的应用能力;学会就业心理调节,始终保持自信和主动;了解劳动法规和政策,学会保障自己的劳动权益。

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五部曲

简而言之,对高职学生来说,其职业生涯设计就是:知己、知彼,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并用高效行动去实现职业目标。

(一)正确的自我认知

职业生涯设计最基础的工作首先是要知己,即要客观全面认清自我,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结构、职业价值观、行为风格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等。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选择。

(二)准确的职业认知

除了要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还必须更多地了解各种职业机会,尤其是一些热门行业、热门职位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深入地了解这些行业与职位的需求状况,结合自身特点评估外部事业机会,才能选择可以终生从事的理想职业。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害趋利,使你的职业生涯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三)确定目标和路径

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选择职业发展路径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即在知己、知彼得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至少应充分考虑兴趣、性格、特长、价值观以及内外环境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在职业生涯设计中,必须做出最适合自己的抉择,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各种行动措施沿着你的职业生涯路线或预定的方向前进。

(四)制定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等方面的计划和措施,并且这些计划要特别具体,以便于定时检查。

(五)动态反馈、灵活调整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是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因素诸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在此状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调整。

三、努力提升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

目前,“大学生职业能力欠缺”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形成了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就业鸿沟。因此,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就迫在眉睫。提升职业能力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及价值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接受和传播当代中国的主导文化,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使他们自觉抑制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和狭隘的小团体利益。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高职学生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水平,这就需要学生和学校的双方互动。从学校来说,创新办校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多渠道的专业技能培养途径以及人才需求的各方面信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车间实习和动手机会,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对学生本人来说,则要树立正确的专业态度,自觉地参与到学校提供的培训教育活动中来,认真学习,寻找尽可能多的机会来锻造自己的专业水准。

3、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前社会人才竞争非常激烈,只有那些具备综合素质,复合型的人才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学校在培养好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努力提高学生英语、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而诚实守信、团队精神的教育。

中国有句老话,有志者,事竞成。再优秀、再动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取代不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根据。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在于,它通过个人树立一个合理的长远职业发展前景,自觉地指导自己当前的学习行为,而其根本的目的是建立目标、树立信心,职业生涯规划只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手段,能否最后成功还是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奋斗。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
规划与设计

收稿日期:2007―09―15

项目来源:本文为湖北师范学院2006年度科研立项重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6A16。

作者简介:汪风涛(1951―),男 ,汉族,湖北省红安县人,湖北师范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党总支书记,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职业定向与定位以及自己未来职业追求,在学校的指导下,对自己在大学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进行具体设计和全面规划,并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付诸实践。在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是个时髦的话题,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成了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在当今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组织行为研究所所长孙彤教授指出,职业设计往小里说,关系到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成败;
往大里讲,会影响到一个集体的兴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这足以说明每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大学生来说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人生发展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学生心智成熟、精力充沛、反应敏捷,正是学习掌握各项知识和技能的大好时光。因此,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帮助和激励学生努力奋斗,把握机会,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浪费青春。同时,合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会使人更具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个人严格履行职业生涯规划,逐步走向成功。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了解自我,准确定位。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气质特征、职业价值观、能力、优势、劣势等等,从而有利于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在职业中准确定位,避免在职业选择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自满、自卑以至长时间不能找到与自己匹配的职业。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大学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也是学生成长成熟的关键点,面对知识经济社会和市场经济体制,大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确立职业生涯规划,就能合理定位,并不断地在学习知识和参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在工作中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减少择业的盲目性。我们提倡的是科学择业,即求职者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能力素质与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的过程。择业受求职者自身条件和职业要求的限制,一方面,求职者不可能具有从事一切职业的能力与兴趣;
另一方面,各种职业由于有各自不同的劳动对象、手段和工作环境,对求职者的能力也有相应的特定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及早地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奋斗目标,在选择职业时目的性强,避免到处投放简历、“病急乱投医”、盲目地撞“运气”、走弯路,从而做到“直奔主题”。

(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就业初期的职业适应与稳定,有利于职业发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完成了自我分析、环境分析和正确选择,在就业后对组织、职业的认可度较高,能较强地适应所选择的职业环境,这必将使大学生在较长时间内有稳定的职业,组织也愿意培养大学毕业生,这样使大学生与组织之间建立相对长期合作的关系,互为依存,从而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避免因职业流动太快,错过发展机会,浪费人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步骤和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包括自我分析与评估、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目标的确定、实施策略与措施和反馈调整五个环节。

(一)自我分析与评估

我国人事科学研究者罗双平用一个精辟的公式总结出职业生涯规划的三大要素,即: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是进行正确的评估,包括自我评估和生涯机会评估,也就是“知己”、“知彼”的过程。首先是正确的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能否获得可行的规划方案的前提。自我评估的主要内容是与个人相关的所有因素,包括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以及潜能等。评估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自评法,亦即自我反省、自我分析;
他评法,就是家长、同学、朋友对自己的分析评价;
测试法,利用职业测评软件对自己进行测评。在自我评估时往往把几种方法共同使用。

(二)职业环境分析

我们每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发展。所以,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对社会环境与职业环境有客观的认识与合理的评估。一是家庭环境分析,如经济状况、家人期望、家族文化等以及对本人的影响;
二是学校环境分析,如学校特色、专业学习、实践经验等;
三是社会环境分析,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竞争对手等;
四是职业环境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企业分析、地域分析等。

(三)职业目标的确定

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生涯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是职业生涯设计的核心,坚定的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通常分为近期目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人生目标。大学本科四年,一年级为试探期,二年级为定向期,三年级为冲刺期,四年级为分化期,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和课程计划制定学年、学期、月、周、日等具体目标。近期目标一定要具体,只有具体小目标制定好、完成好,才能保证大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制定实施措施

在职业生涯目标确立之后,大学生应当积极探求能够实现自己目标的所有可能的措施,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来实现它们,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分阶段进行,并将其详细地列出,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和对外部环境的分析,评估这些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选出最合适的途径,以便向自己确立的生涯目标迈进。

(五)反馈与修正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经设计就一成不变的,它应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正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会使我们与原来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所偏差,这时需要对规划进行评估和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根据社会需求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选择职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定受到一定的社会制约,任何人选择职业的自由都是相对的。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时,应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和标准,把社会需要作为规划和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看眼前利益又考虑长远发展,既考虑个人的因素又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大学生要根据社会需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做到社会需求与个人能力的统一、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的有机结合。

(二)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都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具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每个人的优势所在。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一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这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基本依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大学生某专业方面的特长,大学生迈入社会后的贡献,主要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

(三)根据个人的兴趣与能力特长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

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要与自己的个人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要求。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范文第3篇

大学教师职业生涯设计,从学校组织层面来说,是指高校根据自身现状与发展需要以及教师的现有素质、发展潜力与发展期望等,制订本校教师的开发计划、教育培训规划,设计落实相关计划的路线与策略,挖掘教师人力资源的潜力,帮助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活动;
就教师个人而言,是指在开放的学校教育教学的情境中,教师主体在内外双重机制的交互作用下,自我规划设计、主动谋求个人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践过程。大学教师职业生涯设计,不仅是教师自身成长和走向成功的内在需要,而且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学教师有无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不仅影响自身生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且还关系到其发展的时间进程和质量水平。这对于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教师来说,尤显重要。因此,大学教师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一、建立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这里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自我意识,即大学教师对自己作为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的主体的一种自觉认识。大学教师建立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意识,就是要以主人翁精神设计生涯,规划未来;
就是要在职业生涯的设计中着眼于自身主动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就是要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处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

提高思想认识,是建立职业生涯设计主体意识的第一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才会有自觉的行动。大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意义,才能自觉地建立起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意识。“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胡锦涛主席2007年8月31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而做好大学教师职业生涯设计,是建设高水平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起点。因为,它是教师个体一生事业发展的战略构想与计划安排,起着激励、约束和导向的作用。大学教师有了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就能激励自身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奋斗,更好地实现职业生涯持续健康的发展。有了这样的认识,大学教师才能更好地建立起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意识。

增强内驱力,是建立职业生涯设计主体意识的关键。对于任何事物来说,外因是重要的条件,然而,内因则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增强内驱力,应该是教师建立职业生涯设计主体意识的关键。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内驱力表现为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强烈需求与执著追求,这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之根本动力,也是他们能否真正建立职业生涯设计主体意识的根本所在。增强内驱力,除了学校的引导,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通过提高思想认识来实现。有了强大的内驱力,教师就能自觉地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开展职业生涯设计。

二、掌握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理论

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理论来自职业生涯理论。职业生涯理论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奠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分化(20世纪4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及整合(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三个阶段,并相应形成三大主要理论派系:特征一因素匹配理论派系、人本主义的自我成长理论派系及职业生涯发展性理论派系。

1.奠基阶段:1909年,帕森斯出版《职业的选择》一书,在书中第一次提出了“职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这一专门术语,系统阐述了科学的职业选择理论,即特性一因素匹配理论。所谓特性就是人的生理、心理特质或总称为人格特质,因素是指客观工作标准对人的要求。其理论假设是基于个体差异和职业差别基础上的入职匹配。假定所有的人在其发展和成长方面都存在差异,那么,职业指导就是解决根据人的兴趣和能力与社会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
职业指导的过程也就是基于自我认识、职业认知前提下的入职匹配的过程。193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从事生涯辅导工作的威廉逊(Williamson)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辅导方法,从而发展和完善了帕森斯的职业指导模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帕森斯、威廉逊的特性一因素匹配理论,为职业生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分化阶段:20世纪40年代初,罗杰斯(Rogers)的代表作《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出版,宣告了人本主义的职业指导学派的诞生,其与帕森斯、威廉逊的理论相异,即出现职业生涯理论上的第一次分化。罗杰斯的理论假设是建立在每个人的成长与健全其本身就具有的调适能力、重视人的自身情绪比进行理智性理解更为重要、人的现在比过去更为重要、尤其是未来更为重要的支点上。他认为咨询对象的障碍问题是自我与外界不协调而产生的情绪性不适应,咨询就是帮助对方正确认识自己,使之内外相协调并形成新的自我概念。

3.整合阶段:20世纪50年代是职业指导反思、转折期。由于职业指导理论和方法上的分化和相互质疑,也为职业指导深层次的哲学反思创造了前提条件。到了60年代,生涯辅导理论受到社会广泛认可,不同学派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罗伊(Roe)的人格理论、霍兰德的类型论以及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都形成于这一时期。虽然这些理论本身流派各异,传承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发展默契,那就是将生涯辅导推向一个注重个体生涯发展历程为重心的方向,促使生涯发展走向正统。或者说,职业指导的目标形态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安置就业”,是择业指导,随着职业生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而走上了生涯辅导。

职业生涯理论从职业指导实践而生,并随着职业指导的深入开展而不断发展与成熟。反过来,职业生涯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又促进了职业指导实践的不断发展,职业生涯设计(规划)也由此于20世纪60年代应运而生。换句话说,正因为有了上述职业生涯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才开创了职业生涯设计的实践,并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深化与发展。因此,大学教师只有认真学习以致掌握职业生涯理论,才能自觉、自如地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为自己的事业发展勾勒出美好的蓝图,以实现人生成功的宏愿。

三、把握职业生涯设计的价值取向

人的职业生涯价值取向,有外职业生涯的个人功利性价值取向与内职业生涯的事业成就性价值取向之分。外职业生涯价值取向,一般体现在个体职务的提升、工作内容的改变、环境条件的改善、经济待遇的提高以及荣誉的获得等方面,带有明显的个人功利性。尽管这种价值目标的实现,对个体会产生一种外推力,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但这种推力毕竟是外在因素使然,其必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变为“保健因素”而失去激励作用。换句话说,外职业生涯价值取向的作用是短暂的,是不足取的。而内职业生涯价值取向,则体现在个体的思想进步、观念更新、学识增长、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升以及事业发展创新等,这是一种内在事业成就性的价值取向。它以核心价值观念为引领,以人为本位,以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归宿,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对人的生 涯发展起着持续长久的激励与鞭策作用。

显然,内职业生涯的事业成就性价值取向应当成为大学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价值取向。为此,大学教师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是人生观的核心部分,是建立在世界观和生命观基础上随时调整人生的“罗盘”和“指南针”,不同的人生价值观造就不同的职业理想,最终成就不同的人生。广大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做事业成就性价值取向的追求者。二要有效整合外职业生涯价值取向与内职业生涯价值取向。可以说,外职业生涯价值取向是一种人为生活而追求的价值取向,而内职业生涯价值取向则是一种人为追求而生活的价值取向。显然,我们需要的是后者。因此,大学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科学有效地整合外职业生涯价值取向与内职业生涯价值取向,正确处理事业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合理确立生涯发展目标和正确选择生涯策略与方法,科学地做出一份有效的个体职业生涯设计。

四、选择职业生涯设计的有效策略

职业生涯的设计,总的来说,要以科学的职业理想为指导,以职业生涯理论为基础,根据自身生涯发展的条件、发展潜力和未来期望,按照一定的程序,分步骤进行。一般而言,生涯设计的步骤或程序包括自我评估、环境条件分析、生涯发展目标确定、行动路线与生涯策略选择以及评估与反馈等。大学教师要在掌握上述职业生涯设计基本过程和环节的基础上,科学、客观地选择生涯策略,以设计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个性化职业生涯发展蓝图。

根据职业生涯发展性理论,教师的职业生涯一般可分探索期、建立期和维持期等不同的(在职)发展阶段,因此,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就要针对上述不同发展阶段特点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

探索期,这主要指刚加入教师队伍的二三年间。这是个体角色转换,逐渐适应教师职业的时期。在这一期间,个体一方面努力朝着教师职业方向转变角色,积极融入职业群体;
另一方面又在摸索、体验自己对教师职业的适应性,同时也许会以某种方式尝试其它职业。该阶段教师的有效生涯策略:一是以积极的姿态,了解组织,接受组织文化;
二是熟悉、适应环境,融入工作群体;
三是积极投入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实践,努力掌握教育教学技能,早日实现由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转变。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设计;
认知;
目标定位;
执行力

近年以来,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在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职业生涯设计将对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带来莫大的帮助。教育部门和高校也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时至今日,职业生涯设计已为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所了解和重视。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对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学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的有36%,比较重要的有59%,不重要的仅占5%,说明学生普遍认识到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性。

然而,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却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至出现“不知如何规划”,“越规划越混乱、越设计越糊涂”的情况,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难于达到。本文结合2008年广东工业大学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调查和2009年学生参加第五届广东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以下简称“职业规划大赛”)的作品,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探究高校根据这些问题如何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推动高校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自我认知陷入误区

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设计的首要步骤。认识真正的自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随着职业生涯设计理论研究的发展,依据各种理论的自我认知测评工具逐步发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MBTI人格类型测试、360度评估法等。由于测评工具具有良好的引导性,方便使用,使得大学生容易在自我认知方面过分依靠测评工具,而忽视了自我反省,其自我认知是“测评工具的自我认知”,非真实的“自我认知”。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测评工具测出其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学生就认为自己该从事什么职业。

实事上,所有测评工具都有其无可避免的局限性,在自我认知过程中只能作为辅助工具。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人,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而价值观往往就是其“独特性”最集中的表现,人的价值观更多地受家庭背景、人文环境、人际关系等的影响。忽视了“自问、自省”这个最重要的“测评方法”,就有可能忽略了人的基本价值观。有的人可能适合某种职业,可并不符合其价值观追求。例如:前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梁冬,2005年离开了凤凰卫视,后来应百度总裁李宏彦相邀担任百度负责品牌管理的副总裁,2007年3月在百度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一次印度旅游与一位长者的聊天,令他意识到自己的真正梦想是从事传统中国医学方面的工作,去推广中国的医学文化,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梁冬再一次选择了辞职。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专业的梁冬,无论作为凤凰卫视主持人还是作为百度的品牌管家,我们不能不说是适合他的职业,也是成功的。可他却选择了从事传统中国医学方面的工作,这就是他的价值观,按梁冬的话说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他的梦想付出他的全部。”

综合而言,完整的自我认知应该以“自省”为主,合理的“测评工具”为辅。

(二)职业认知先天不足

我国的大学生长期在“格子化”的环境中成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在相对封闭的“格子”中学习、生活。这使得学生在读大学之前,甚至于在大学毕业求职之前,对职业以及职业环境几乎为“零接触”。“读书”成了学生的唯一职业,“考上大学”是唯一的职业目标。这种自成一体的“学生职业”隔绝了学生成长过程中对真正职业的逐步深入认知。这在高考填报志愿中突出表现出来: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专业,也不知道读某个专业毕业后适合从事什么职业;
家长们也不知道学生喜欢什么专业,简单认为应该去读一个“热门专业”、“就业好的专业”,填报志愿成了家长的“”。从“职业规划大赛”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89.1%的学生的职业认知是“网上职业认知”、“亲朋好友职业认知”等间接的职业认知。实事上,仅有间接职业认知是不够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没有亲身职业体验的大学生并不完全了解职业、了解职场,难于做出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这样的职业生涯设计甚至可能误导大学生。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我国的教育历史中历来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理论和实践相脱离。[2]每位大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后当干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大学生中根深蒂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热“高烧不退”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二是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包分配的惯性思维的影响。大学生毕业后,安排工作是国家的事,用不着大学生自己去操心,以至于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很少关心大学生怎样选择职业,将来如何发展。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大学生如何来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问题才引起高校及大学生们的重视。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单位受成本和风险的考虑,不愿意接受在校大学生到企业锻炼,学生难于获得职业体验的机会,甚至于教学计划下的实习安排都是不少高校的难题。

(三)职业目标定位不合理

1.拔高自我评价和期望值。他们通常只关注自身的优势而忽略劣势,普遍存在着就高(高收入)不就低(低收入)、就东(东部沿海)不就西(条件艰苦的西部)、就城(大城市)不就乡(乡镇)、就富(经济发达富裕地区)不就穷(老少边穷地区)、就大(大企业、大单位)不就小(小企业)、就公(国有企事业单位)不就私(个体、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的心理趋向。只盯着“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片面追求“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的职位。[2]有不少大学生的终极目标都希望成为一名CEO,或者省厅级的公务员,不愿意在新兴行业、服务行业及中小城市的基层单位工作。

2.对内外部环境分析结果与最终职业定位不相符。不少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多半会由其主观上的期望值所决定,也就是说无论其后来的分析如何的系统完善,得出的职业目标都会是其原先期待的那个。而照此发展的职业生涯设计也只会成为一纸空话,不具备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职业目标定位首选和备选方案间缺乏内在联系。大多数学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设计实际执行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发现预期和实际情况并不那么吻合的情况,都能准备多个备选方案,然而备选方案之间相差悬殊,缺乏内在联系,其结果使得他们在实际准备中受干扰大,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例如,“职业规划大赛”中某学生的首选职业目标是总工程师,备选职业目标有物流公司职员、公务员、教师、律师。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原因是大学生在职业目标定位时,未能保持“空杯”心态,过多依赖的是主观意愿,而非客观的社会需求,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事实上,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发展,只有密切关注职业的发展变化,学会收集、分析社会需求信息,使自己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并根据社会的变化调整职业生涯设计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四)职业生涯设计执行不力

在确定了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环节。然而大部分学生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后,并未制定详尽、具体的实施方案。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就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据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所做的一次调查显示,学生虽然从理论上认识到大学期间对于个人将来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具体谈到如何实现自己职业理想时,想过且清楚如何实现的有15%,想过但不知道如何做的有72%。从本校报名参加“职业规划大赛”的情况看,报名参赛的学生有749人,完整提供作品的却只有129人,占17.2%;
从提交作品中实施方案方面的内容来看,仅有19.4%的作品有详实的行动计划,52.7%的作品有简单的行动计划,仍有27.9%的作品行动计划几乎是“一笔带过”或者根本没有行动计划。这些现象也普遍存在于广东省的其他参赛高校。可见,大部分学生没有职业目标,有职业目标的大学毕业生大都想过做职业生涯规划。但却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而缺乏具体的行动或者是行动半途而废。这都说明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设计的执行力,包括制定的执行力和完成的执行力。

从高校角度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执行不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高校的学生评价标准与职业生涯设计要求脱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主要任务只是专业人才的培育,评价一个学生的主要依据是品德好,学习好,文体好,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工作。这种标准下的好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但并不一定具有职业发展最需要的职业素质。换句话说是,职业素质与是不是好学生无关。这种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使得学生缺乏动力制定并实施职业生涯设计线路。

2.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错位。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是谁?是大学生,还是对大学生就业承担辅导工作的职能部门如就业指导中心?其实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大学生自己。[3]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无论是职业生涯分析、定位,还是设计、实施,主体必然是大学生自己,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不过是提供一种方法、思路、工具、课程而已。然而,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背景下开始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促就业是最核心的原因,这种以就业率为导向而非以职业成功为导向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被高校不遗余力地推动,主要以提供形式上的服务(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职业测评、双选会等)为己任,而不管事实上的结果(只关注是否有职业生涯设计的意识和是否做了职业生涯设计书,而并不关心其实施行动)。势必使得真正的主体却在圈外看热闹,等着备好的大餐。这种“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难于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执行能力。

二、从高校的角度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构建完备的职业生涯设计理论教育

1.建设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校普遍存在职业指导师资严重不足的状况,短期内难于大量增加职业指导人员。现实情况下,高校可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师资队伍分为三个大的组成部分,即理论专职人员、专业兼职人员和企业资深经理人。同时,要对学校专兼职人员进行有计划、系统的培训,使他们获得职业指导资格,具有现代化的知识结构和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调研、培训等专业知识。安排专职人员从事职业生涯设计理论教学;
安排各专业教师兼职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生涯设计的职业认知教学;
安排企业资深经理人讲授职业环境认知的教学,从而能较好地适应职业生涯设计理论教育的需要。

2.设置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的课程内容。开设职业生涯设计公共选修课或者必修课,职业生涯设计课程内容应围绕大学生职业发展需要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设计意识教育,生涯发展理论、匹配理论,职业测评与自我了解,职业分类、职业资格、职业素质等,使大学生能获得系统的职业生涯设计理论教育。例如:广东工业大学从2007年开始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事业导航》公共选修课。

3.辅助的职业生涯设计讲座。随着社会和职业的发展,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也在发展,适时邀请有丰富职场经历的企业人士给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讲座,让大学生接触最前沿、最真切的职业生涯设计理念。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寻找职业实践锻炼的机会

高校提供给学生职业实践锻炼的机会较为有限,但可以通过活动引导大学生有目的地寻找职业实践锻炼的机会。

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都是实践锻炼的很好形式。但这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锻炼的需要。为了增加“工作经验”,不少大学生选择了兼职,做家教、促销员和业务员等;
为了提高就业职业技能,不少大学生选择考证来增加“筹码”;
还有的大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只是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其兴趣广泛。这些漫无目的的行为耗费了学生大量的精力,但却未能收到预期效果。高校应引导这些缺乏职业方向性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专业技能、职业化素质方面都得到提升。例如:广东工业大学通过“工作实践论坛”活动激发学生寻找职业实践的动力;
通过“暑期工作实践报告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校友访谈、就业形势调研等方面的职业实践;
通过《工作实践》证书的鉴证登记,规范记录学生职业实践锻炼的经历。

(三)协助大学生合理定位职业目标

职业目标的定位是个性化的问题,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难有人力物力协助大批量的个体学生进行职业目标的定位。只能通过其他形式间接协助。例如通过分析前几届毕业校友的就业去向,引导大学生合理定位方向;
通过组织“职业目标定位沙龙”,让大学生的目标定位的观念进行碰撞,引发大学生的深入思考;
还可以布置学生完成“就业目标企业就业调研报告”,让学生在调研中寻找目标企业用人要求与自身条件的差距,自己是否能在短期内弥补差距,由此协助大学生合理定位职业目标。

(四)全程化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职业生涯设计的执行力,是达到职业生涯设计目的的关键。高校应高度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实施情况,以期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所以,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应该贯穿于大学阶段的各年级中:一年级侧重于职业生涯设计理论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职业兴趣,了解职业特点,树立职业规划的意识;
二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职业实践的锻炼,使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就业调研,参加用人单位的兼职、实习等工作实践的经历,加深对职业的了解;
三年级侧重于指导学生掌握求职的方法和技巧,提升求职能力,培育职业素养,提前做好求职准备,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初步职业定位参加政府、企业组织的职业培训,提升职业的专业能力;
四年级侧重于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求职政策法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职场适应能力,根据自身的职业定位参与求职。此时,吸引更多用人单位参加校园招聘,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
学生毕业后,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探访,收集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反馈给高校,改进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五)引导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设计的自我指导

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是成年人,他们有思想、有能力、有激情,可以通过在高校组建类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实践”的学生社团组织,让一群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懂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学生通过组织举办各种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例如广东工业大学的职业规划演讲大赛、职业规划大赛、金牌面试、职场精英挑战赛等),在活动中加深对职业生涯设计的认识。活动的形式和学生的现身说法更能得到同学的认同,效果更为明显,能影响更多的同学主动去了解、学习职业生涯设计知识,推动校园职业生涯设计“文化氛围”的形成。

三、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高校不仅应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应关注大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状况,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也愈来愈显示其重要性。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会不断地遇到问题,对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更加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完成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朝进一步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小建,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305.

[2] 宋荣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0).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生涯规划;
地区民族高校

中图分类号:G5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2-80 -02

自1999年大学扩招后,2003年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开始,大学生就业就开始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如何指导大学生就业,提高人才质量,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就成为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关注的问题了。在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中,学者们认为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相关研究

生涯规划简单来讲就是个人对于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安排和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和社会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当前形式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特长,为自己设定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采取积极行动去达成这一目标和计划的过程。但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身心素质和所处的环境都还没有与社会发生直接联系,对自己和社会的了解并不全面,因此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还需要学校、教师和家庭等多方面提供指导和建议。

结合学校和学生个体而言,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就高校而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多的体现在就业指导方面。但在就业指导方面,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欠合理,指导投入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主要是负责全校毕业生的就业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带有较明显的行政色彩,在给予指导的过程中,与社会实际和学生需求相差较远,指导效果较差。另外,因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就业指导在人员、设备、场地及投入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第二,就业指导时间滞后且集中,就业指导内容单一。学生进入高校后,并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才开始考虑认识自我,了解职业,考虑就业问题。而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基本上集中在信息、政策宣传、技巧培训等一般的服务工作,内容单一,功利性较强,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

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主体意识、责任意识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家庭给予一定的支持为辅,但目前很多大学生缺乏主体意识,不独立、不自主、不主动,盲目跟从别人,不能很好地完成自我完善和培养的过程。他们对社会、人生、家庭的理解比较浅薄,很多事情只考虑到自我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对自己、对社会并未有责任意识。第二,职业意识缺乏。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比较盲目,对职业缺乏认识,在进行规划设计时更是毫无头绪,因而错失较多机会。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学校和学生都起着重要作用,就大多数高校来讲,都存在着上述的一些通病,但不同地区的学校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问题。下面就结合笔者所在的地区民族高校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和探讨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

二、地区民族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我国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其办学宗旨、教育对象、办学层次、课程体系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地区民族院校既具有上述特征,同时也具有地方特色。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从学生自身来看,地区民族高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规划缺乏认识。作为地区民族院校,我校的生源主要以本地生源为主,面向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招生,生源主要是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学生为主。学生视野比较狭窄,对社会的认识也比较浅薄,比较难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其次,很多学生不太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能干什么,大学期间学习、生活、活动比较盲目,缺乏目标和计划。再加上学生群体同质性较高,群体生活相互影响的作用,导致整个学校学生整体上处于盲目、缺乏规划的氛围之中。再次,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足,就读的专业是因家长或学校调剂而确定,学生自身在专业选择时处于被动状态的情况较多,等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所学知识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时,对自己的需求和职业发展、未来规划都缺乏明确清醒的认识,很容易产生焦躁和专业无用论的心理。

从学校层面来看,地区民族院校自身存在的主客观因素会影响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从主观因素来看,地区民族高校同样存在着其他高校都存在的通病。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整个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除了安排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学习外,另外就是针对大四毕业生做的就业培训、讲座、指导等工作。其中也有学院尝试着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但从具体实施来看,并没有达到设计之初的效果。不管是针对学生做的就业指导,还是生涯规划的设计,很多内容和方式都是适用于集体,对个体的关注较少;
另外,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更多的是进行就业政策、信息、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而且也缺乏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老师,教师和学生在对就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很多好的想法最后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从客观因素来看,地域因素对地区民族院校是一个很大的限制条件,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学生的就业实践机会和就业视域受到一定的限制,接触到的社会和资源相对来说比较有限,这也是地区民族高校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时要考虑的问题。

三、地区民族高校生涯规划设计对策及思考

作为地方民族院校,我校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需要考虑到学校和自身的条件。

从学生自身来讲,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明确的定位。作为生涯规划的主体,学生才是决定生涯规划设计的决定者。而要设计比较合理有效的生涯规划,首先就必须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当今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都比较盲目、对于为什么读大学,怎么读大学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样对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也不清晰,整个大学都是盲目,人云亦云的状态。认识自己、给自己明确的定位本身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需要学生自己不断去参加各种活动,各种社会实践,通过活动、实践来发现自己的长处、劣势,自己的爱好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老师要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目前来看,学校其实也提供了很多锻炼的机会,但这些活动和实践在进行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形式,而忘记活动之初的设想,另外,在活动中,注重开头和结尾,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收获较少,最终也使得活动越来越多,参与人数越来越少,活动组织者不得已采用强制的措施要求学生参与活动,被动参与的过程使活动效果越来越差,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学生不愿参加提升自己能力的活动。另外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也较少,很多通过做兼职来进行社会实践,由于资源和机会的限制,社会实践对学生起到的帮助相对来说较少。所以在校学生仍然需要更多有效的途径来正确认识自己,明确定位。

其次,转变大学生就业理念中的偏差。很多学生由于知识构成和信息限制的原因,导致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状况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大学生在未就业之前,普遍存在较高期望和要求,大多数都期望工资高、社会地位高、工作环境好、有发展前途的工作,这样的要求致使学生就业的可选择面变窄,增加了就业难度。另外还有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毫无目标,受家长和同学的影响,不能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选择。在转变就业理念中,就需要学生自觉主动的关注就业信息,分析自己和就业环境。另外,老师也要积极为同学们介绍社会实际情况和相应的社会政策,帮助学生认清现状,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

从学校方面来讲,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生涯规划的效果。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并不直接停留在安排课程的学习和大四就业时期的指导。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社会政策;
另外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给予学生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合理可行的职业规划建议。

其次,可结合学生在校不同时期制定相应规划阶段。大一阶段是试探引导期。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学生,对新的环境、新的校园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环境,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思考。大二阶段是评价定向阶段。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学生对自己、对大学有一定的了解,这个阶段主要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加强对专业的认识与对自己的理解,开始确定职业规划的方向。大三阶段是完善冲刺阶段。进入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职业发展目标方面有了相当清楚的认识,此时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完善职业规划,并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就业做最后准备。大四阶段是分化调整期。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实习就业不断来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再次,学校还可以引入社会力量介入到学生就业指导中去。这里的社会力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就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的生涯规划设计;
另一方面是引入大中型企业进入校园宣讲企业文化,进行针对全校学生的企业介绍和用人需求。就业是需要个体、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去推进的,所以引入社会力量介入到就业中去,对提高学生对就业现状和就业形势的认识将有很大的益处,也能让学生的生涯规划更加合理有效。

最后,作为地区民族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地区劣势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在培养学生和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时,要面向全国,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建议。

面对社会中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和社会上用工荒的问题同时存在时,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学生个人、学校和社会共同要努力思考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连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

[2]蒋菊.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D].河海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