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教案设计 >

秦兵马俑教案【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7-03 19:30:08 来源:晨阳文秘网

秦兵马俑在上世纪70年代被发现后,经考古、历史等方面研究人员多年的不懈努力,逐步探明存在着四个遗址坑(又称秦俑四坑),其中一、二、三号坑内皆有兵马俑,而四号坑空空荡荡地置身于二、三号坑之间,初步形成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秦兵马俑教案【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秦兵马俑教案【五篇】

秦兵马俑教案范文第1篇

秦兵马俑在上世纪70年代被发现后,经考古、历史等方面研究人员多年的不懈努力,逐步探明存在着四个遗址坑(又称秦俑四坑),其中一、二、三号坑内皆有兵马俑,而四号坑空空荡荡地置身于二、三号坑之间,初步形成了秦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地下军团”等认知观念,被誉为“世界第奇迹”。

陕西省地质矿产局研究员孙嘉春介绍:“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兵马俑坑是一组陪葬坑,兵马俑就是陪葬品。但显而易见的是兵马俑距离秦始皇陵的外城墙有一千多米,俑坑内也没有‘将军’指挥,按照‘事死如事生’制度看,如此状况的‘宿卫军’不是置秦始皇本人于不顾而擅离职守吗?”

孙嘉春说:“秦始皇及其大臣们建造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兵马俑,必定有着为当时秦国最高的战略利益――统一战争服务的大用途,将兵马俑作为培养虎贲之军的军事学校才是最佳选项。”

孙嘉春的学术观点近期发表于军事学核心期刊《军,事历史》的《兵马俑坑:一座为大秦帝国奠基的军校遗址》中,文章主要从俑坑建筑布局与工程结构特征、俑坑创意决策、设计建造以及《尉缭子》军事思想对兵马俑坑建造和秦统一战争的影响等方面,对得出“兵马俑坑是秦国军校遗址”的结论进行了阐述。

在以一号俑坑为例的俑坑建筑布局与工程结构特征的分析中,孙嘉春认为,俑坑为一半地下室建筑,不具备陪葬坑所必需的隐蔽性,而具备实用的开敞性特点。

据分析,俑坑顶部高出原来地面,尤其北壁东段仅高3.0~3.2米,西段甚至低于室内3.2米的空间高度。而秦始皇陵封土周围各陪葬坑多深达8~10米。同时,俑坑面积14260平方米,坑内东、西11条过道与跨越10道隔墙且与南北各五个门道相通的甬道纵横交叉,四周通道多达20个。

他说:“除了通道众多具有明显的开敞性和出入便捷的实用性之外,俑坑空间高度3.2米,比现代的楼房层高还要多出约0.5米,一号坑可谓是一座联排组合式的超级大厅,具有明显的实用功能。”

至于秦俑四坑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四个俑坑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三个俑坑呈环抱之势,将未放置俑的四号坑簇拥中间。其中三个放置俑的坑是内涵不同的列兵场,未放置俑的四号坑则是操练军队的练兵场和用兵俑、马俑、战车推演阵法的演兵场。

此前,著名兵马俑研究专家王学理认为,一号坑是一个临战对敌的常阵,二号坑是个常驻营地的缩影,四号坑是个表现战阵的形式。三号坑则有军幕和军社之说。

孙嘉春认为,俑坑体现了秦国国尉、最高军事长官尉缭的思想。至今三个俑坑中没发现级别较高的统率人物将军,这可能是“讲武”者取代了将军的位置。正如《尉缭子》所言:“将军受命,君先谋于庙,行令于廷。”俑坑中是列兵状态,兵俑未戴头盔,将军仍未入营。

他说:“作为‘常阵’,兵马俑表现了面向东方虎视眈眈的状态,其以东方六国为假想敌的战略图谋十分明显。而三个俑坑组成一组列兵教兵场,一个未置俑的坑构成演兵练兵场,坑南近侧近2万平方米的‘窝棚’式营房和俑坑前后板瓦覆盖的供管理人员使用的建筑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秦国军事学校的有机整体。”

至于秦兵马俑坑与秦始皇陵的关系,孙嘉春认为,修建秦陵成了修建秦俑坑这个军校的障眼法,秦国统一东方志在必得,秦始皇修陵的举措让秦俑坑军校得以隐蔽存在,从而为秦国培养了一批批投身统一战争的军事人才。

其实,秦俑的属性是秦俑学研究首先遇到的问题。原秦兵马俑博物馆研究室主任张文立在《二十五年秦俑研究论评》一文中指出:“秦俑是为何而作的?大部分学者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始皇帝的陪葬坑,是中国古代人们观念中‘事死如事生,礼也’,所以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思想体现。兵马俑作为这种礼仪制度的一部分,‘它是秦始皇帝给自己在冥国安排的冥军’。”

秦兵马俑教案范文第2篇

关于这种文化深厚度的观察,我们导游的说法可算剔透:“要看五十年历史的到深圳:看五百年历史的去北京:要看五千年文化的来西安!”

字字铿锵、自信满满背后的支撑点,是这个历经了十三个朝代的古都,论历史背景,比任何一个中国城市都要有说服力,由此衍生出来的民间生活文化,自然也是稳打稳扎!

秦俑五号“铠甲坑”

早前法国总统萨科齐参观西安之宝兵马俑时,除了可触摸兵马俑外,也参观了“还未对外开放的铠甲坑”;
身为一般平民游客的我们,想不到也可参观这个非常人能进入的绝密展馆,一窥秦俑出土时的模样。兵马俑精读

始皇所建的陵墓陪葬品,位于离西安市一个小时车程的临潼县,在三十多年前被农民打井时无意中发现;
秦俑自赢政在位之时已开始兴建,39年后帝崩即止,据说动用工匠七十万名:以目前对外公布的发掘成果来看,兵马俑是一个“军部”,分有长方形步兵军阵(一号坑)、曲尺形骑射兵阵(二号坑)、军队指挥中心(三号坑)和作用不明的四号坑。

五号坑是还未公开的

发掘出来的全都是独立的铠甲,比已对外开放的一、二、三号坑所发现的铠甲要仔细得多,全部以铁线将一块块的铁甲片串成,而且活动幅度很灵活,和兵俑身上一并倒模造成的铠甲大不相同,专家正推这里是军备库或铠甲库之类的装置,目前未有定案。

绝密展馆“五号坑”

明年将是兵马俑博物馆开馆30周年的纪念,这里历来接待人次超过6,000万,访西安、看秦俑,本是老掉牙的指定行程,但我们参加的私人导赏团,却能到访鲜为人知的绝密展馆。正如我们的导游赵先生所说,许多游客付近百元入场费,往往只为了一睹那三干俑兵列阵的规模和气势,备受忽略的,其实是更多尚待出土的俑兵和文物。

这个被称为五号坑的绝密展馆,原来并不位于兵马俑博物馆的范围,离陵园有十多分钟车程,位置更接近秦始皇帝陵。车子驶进村庄,在一道大铁闸前停下,导游稍稍与看门者打个招呼,他便带我们走进一座货柜铁皮屋改建的房子,耳边是狂野的狗吠声,窜进房子,原来是个近百平米的发掘场地,两组近30米深的泥坑用木板覆盖,格局简陋得使人惊讶,四周全是临时搭建的楼梯设施和水泥,原始味道极浓。若非导游强调内里经考古专家的专业测定,真难相信眼前所见。

五号坑由发现至今只有十多年,但还未正式对外开放,而且发掘出来的文物也尽量以“最原始”的状态呈现,泥坑内所见的铠甲还未经修复,要劳烦考古学家像拼图般逐块组合,复杂程度比由零开始重塑陶俑艰巨千万倍!眼前文物完全没有围栏阻隔,国宝只有一手掌之距离,本想乘势亲手触摸,但眼见守卫从高处盯得牢牢的,为免犯禁受叱责,还是作罢……

三千年前的摩比人

判断文物“欣赏指数”的方法有很多种,说到陪葬品的级数,兵马俑其实只是守卫皇陵周边的喽哕,核心的秦皇陵偏偏至今还未正式开发,要直捣“天子级”陵寝,这个汉阳陵才是西安首个对外开放的皇帝陵墓博物馆,整个场馆分为考古陈列馆、现场考古展示和简述汉景帝一生的电影放映室。小小一个博物馆当然收纳不了像秦俑般真实大小的文物,展品全是真实比例十分一大小的摩比人式公仔。原来陵墓主人汉景帝在位时国力尚未恢复,正处于还富于民的阶段,所以其陪葬品也不特别铺张,人马和铜钱都像玩具般仔细。

高潮在现场考古展示馆,我们好像化身盗墓者,由于此为地下展示馆,每个坑上设有强化玻璃供游客直接于坑上边走边参观。加上展馆楼底超高,且装上了极多大大玻璃,再配合昏黄的灯光,比兵马俑有型得多了!不愧为一年多前才建成的现代设计。

汉景帝精读

西汉第六任君主――汉景帝刘启的陵墓(即汉武帝的爸爸);
其勤俭治国作风备受赞赏,连同其父汉文帝,被后世合称为文景之治,有助于创造汉武帝之盛世。

汉阳陵是首个开放的皇帝陵墓。

一般出土文物都是帝皇的陪葬品,挖掘出来后再放到别的地方展出。但这里却让游客直接走进陵墓地底的展示馆,有关当局为了防止盗墓者偷取宝藏,决定换上现代管理规划,开放给大众参观!

大话唐游

在古都要找出唐朝的历史景点,数来数去顶多只有大小雁塔和华清池,怎说也不及独领的秦汉两朝。唐朝贵为中国史上的太平盛世,怎可让秦汉两代专美?故在05年,一个“世界最大的大唐文化主题公园”建成了,占地足有一千亩,本文开首的壮观夜景正是在此拍摄。别以为这只是咱们的志莲净园加强版,但凡与唐有关的,懒理你是章回小说或史书所载民间传奇,都会在园内一一呈现。

一踏进园便见大班演员打锣打鼓表演醒狮武打,以为这只是头威,谁知越走越热闹,演员处处,也有小市集,把唐代的歌舞升平一一再现。晚上便是水幕电影的放映时间,这个水幕是全球最大、场地共宽120×20米,在老远也能清楚看到孙悟空大战蜘蛛精的情境,加上激光烟火,极尽视觉享受之娱欣赏水幕电影之时整个芙蓉园也映入眼底,直有皇上出游花同之感。

后现代 秦俑联合国

西安兵马俑处处,所说的当然不是指那二千个位立在博物馆的观赏俑,而是街上林林总总用来作装饰品的俑人。银行门口、酒店大堂、酒店房间摆设,统统都是俑踪处处,而以秦俑作主题的餐厅食肆亦应运而生……

满且皆俑

Dark Qin是一所在当地甚有名气的青年旅舍的附属酒吧,开业已经六年,至去年9月,三个月时间装修后再次开业,摇身变成以“秦”为主的酒吧。酒吧的入口是一道血红的大宅门,中国味极浓。酒吧前有个室内小庭园,满布一个个以西方艺术技巧加工的秦俑;
走进酒吧,哗,满目均是一个个色彩多多的秦俑,而且墙上挂满外国乐队海报,也有许多怀旧老收音机、电器作装饰,看上去给人极度强烈的中西合璧感。

老外披俑衣

问王老板这里的七彩秦俑由谁人操刀,他说由于这里是Hostel,很容易聚集世界各地的人,当中不乏艺术家,合适的便可免费替秦俑作衣裳,而且酒吧还有不少秦俑存货,有兴趣的不妨向王老板自荐。由于他本身也是背包客,大部份酒吧装饰来自他旅游时亲手淘回来,对每件也了如指掌。

文化大熔炉

每隔一段时间,老板便会举办不同主题活动、搞搞新意思,向来自各国的异乡客推广一下博大的中国文化。好像早前刚举行过之夜,酒吧内的秦俑都挂上藏族衣饰,整晚播放藏族音乐和电影;
又一次在Hostel餐厅举办包饺子制作之夜,教导一众老外包饺子。酒吧对旅客也特别眷顾,只要你是旅客,便可获赠一杯free drink,而且也可免费成为会员,以约20元便可喝到一杯鸡尾酒,比非会员足足便宜了十元呢!

最难写的面

秦兵马俑教案范文第3篇

2009年6月13日,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一大早,77岁的袁仲一站在西安建国路上的家门口等车。他要赶往几十公里外的临潼,进入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过去30多年里,他和这里的每一个陶俑都很熟络,每寸泥土下面都有他的脚印。1963年,袁仲~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进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十多年后,他主持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勘探和挖掘。30年来,他被学界赞誉为“兵马俑之父”。

这天,袁仲一前去参加一号兵马俑坑的第三次挖掘的启动仪式,这是一号坑继1974年和1986年的两次挖掘之后的第三次了。他亲历了几十年的挖掘工作,这次,已经退休的袁仲一只是指导者。

第三次挖掘的重任交给了此次考古队的执行领队许卫红。这天,43岁的许卫红在一号坑北部从东向西的第四个探方内,干练地协调挖掘前的各种准备工作。1985年,高考填报志愿前,许卫红早晨跑操时,广播里正在播放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去世的消息。问了老师之后,才知道“鼐”就是鼎的意思,她下定决心报考吉林大学考古系。20多年后,她坚持下来,不过挖掘的不是鼎,而是俑。

许卫红有10多名手下参与挖掘,除了4个考古队员,4位文保队员外,还有8名技工,邵文斌是考古队员之一。2003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前夕,邵文斌依然在犹豫,究竟是留在社科院的考古研究所,还是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北京的生活压力太大,西安离家近,最后,他做出了“比较没有出息”的选择。工作6年后,今年6月13日,这名小伙子才真正迎来考古生涯的实战机会。

“自己清理的一副遗骸完全现形之后,看到他雪白的身体如此安详地沉睡着,我忍不住责怪自己惊醒了他千年的美梦。但是他却告诉我,他曾经用自己亲手烧制的陶罐,熬了一锅金黄的燕麦粥,熬进了他一生中点点滴滴的幸福与哀愁。我轻轻端起燕麦粥,把它送进一座灯光昏暗的大房子里面,让它告诉来这里的每一个人关于他的故事。我突然看清了他的脸,如此清晰而骄傲地微笑着,因为他用自己的生命堆积起一次次的感动。让我在百年后的今天,找到了新的希望和依靠。”

站在兵马俑一号坑前,和秦始皇在同一位置一睹这个军团的豪迈,只是时间上已经跨越两千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一位未署名的编者在扉页写下了这段话,写出了袁仲一、许卫红、邵文斌,三代兵马俑考古工作者,这一天的同一心境。

挖掘的第一天就有了“兴奋剂”

13日下午,一号兵马俑坑保护大厅严实地封闭着,炽热的阳光晒透了顶棚,让大厅里的参观者都有点喘不过气来。第三次发掘的启动仪式正在这里举行。一号兵马俑坑保护大厅,建成于1978年,是一座拱架式的大型建筑。大厅顶部距坑底21.5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文化遗址保护大厅。

这天,一号坑正常对外开放,十几个戴着黄色旅行帽的游客被导游带到有“挖掘现场”标志的一块牌子附近。从他们的位置往下看,十几位身穿土灰色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一号兵马俑坑面积1426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导游快速介绍着一号坑的概况后,伸出小旗,继续引着游客往西面的修复区走,原本等待在的另外一个旅行团马上聚到栏杆前。

袁仲一已经77岁了,作为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及考古队长,他参加了挖掘仪式。他头发全白,说话和走路都很慢,被十几个记者围在发掘区对面的横梁上。

1974年的春天,西杨村的几位村民在村旁的柿园里挖井,在镢头的起伏中, “泥人头”及一些“残身断肢”被挖了出来,沉睡两千多年的秦始皇兵马俑被唤醒。几个月后,袁仲一随考古队进驻西杨村,开始对一号坑的第一次发掘。

走进一号坑,一个巨大的兵马俑军阵便映入眼帘,金戈铁马,威武雄壮。那是第一次发掘的成果:已经完成发掘的面积有2000平方米,出土亦质战车8乘、拉车的陶马32匹、各类武士俑1087件,青铜剑、铍、戟、戈、金钩、弩机等486件,成束的铜镞280束,零散的铜镞10895件,还有大量的车马器,这里是一个以步兵为主、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的大型兵马俑军阵。考古专家按照面积推算,一号坑埋葬有6000件陶俑、陶马,50多乘战车。

这天,许卫红忙着协调现场的工作,她沿着梯子从挖掘区出来,一路小跑到几十米外的启动仪式的背景牌前。她不记得那天自己一共跑了多少个来回,厚厚的工作服背上已经被汗渗透了。当她刚想回到挖掘区时,又被几个记者“抓”住了,他们想了解和第二次挖掘相比,这次的技术有哪些改进。

许卫红并没有参加过20多年前一号坑的第二次发掘。1985年,这里进行了第二次挖掘。挖掘工作并非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主持;
挖掘进行了一年多,因为一个官俑头的丢失而被叫停。许卫红指着中间区域的几个蒙着塑料布的探方说,那都是第二次挖掘后留下的。由于时间较短,第二次发掘被叫停时,表土已经被揭开,并初步可以看到文物的迹象,却没有来得及提取,就用回填土掩埋和塑料布保护起来了。20多年间,这些暴露出来的遗存一直承受阳光、灰尘、潮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现在,第三次发掘的面积只有200平方米,涵盖了一个边洞、三个隔墙、三个过洞,就在第二次发掘时曾经动过的范围。”许卫红告诉记者。

第二次发掘因技术条件而停止是一种隐晦的说法。丢失文物、不具备保管能力也是决定技术条件的因素。有些曾经参与第二次挖掘的考古工作者对于技术原因导致停顿的说法并不认同,并对此次发掘产生质疑。自第三次发掘的消息以来,反对声从未停止。反对人士认为,如果发掘意味着现有陶俑陶马和兵器的重复,对于彩俑等的保护技术又不能达到尽善尽美,还不如暂时保持原状。压力之外,许卫红还面临着另外一个难题,手头没有第二次发掘的任何资料。

下午2时,队里的老技工孙秀侠正清理一尊露出地面武士俑。回忆起清理出第一件彩色俑的情形,她脸上写着满足,“发带鲜红鲜红的,盔甲下露出绿色的裤子真是好看,”她说:“我们干活的时候都在说,希望这次还能挖出不一样的东西来。”

孙秀侠用的是一把医用手术刀。“稍微深一点,就可能破坏陶俑表面的彩绘,不够深又清理不干净。”邵文斌说。道理虽然很简单,工具真正拿在自己手里时,却不像这些有几十年经验的技工那么熟练。下午快下

班时,技工们完成了这尊铠甲武士俑的面部清理,半边脸上竟然有彩绘!

许卫红有点不敢相信,“眼睛是黑色的,有点阴阳脸了,颜色保存不算特别好,”她说,“但经过历史上的几次火烧和大水之后,一号坑的颜色本来就不好,这个俑在第二次发掘时已经露出来,后来只是回填土保护,还能有彩绘确实很不容易。”

第一天,彩俑的发现给考古队伍打了一支兴奋剂。

“兵马俑之父”袁仲一:历史把发现留给这代人

袁仲一,1932年11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较早的一批研究生,师从著名史学家束世潋。他告诉记者,先生的一句“做研究不要学李闯王,要学八路军”让他受益终生。这话的意思是要先占领一块根据地,再慢慢扩大,最后连成一片。袁仲一离开上海前,束先生叮嘱他:“给你五年时间,看你能不能占领根据地。

1974年,作为第一支秦俑考古队的成员,袁仲一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阵地”将会是深埋地下两千年的庞大军阵,更不会想到这个数千兵马俑的阵地的挖掘工作几十年后还在继续。当地农民发现兵马俑的井在一号坑的最东端,仅仅是一个点。但兵马俑到底有多大面积?没有人知道。当时,考古工作者利用手中神奇而简单的工具――洛阳铲进行探测。洛阳铲的外形是2寸宽半圆形的铲头,高不到一尺,上端安上2米长的竹竿,下探时能把地下的东西原封不动带上来。不断往下钻,就得到不同地层的土壤,经过颜色、密度和包含物的分析,就能知道地下有什么东西。

“当地有个老汉,叫和万春,闲聊的时候给我讲了个故事。他父亲在地里打井,发现一个怪物,贴着井壁,他理都不理继续往里挖。开始井里有水,后来竟然没水了,他父亲很生气,想着是怪物把水喝了,就把怪物拉出来吊在树上打。”袁仲一回忆,“我让他带着去找那棵树,就在现在的―号坑的西头大草坪的位置,真的找到一棵沙果树。”

之前听过太多有关兵马俑的传说,也曾有人说曾经到过地下10米的一个宽敞的地下宫殿,背了大批的金银财宝回来,但最终证明这仅仅是传说而已。袁仲一对于每个故事都将信将疑,却每次又都希望从中寻找到蛛丝马迹。这一次,当洛阳铲打到两米五的时候,发现了木炭;
打到4米,竟然出现了兵马俑残片!关键是,这个位置与东边的点,相距150米,一号坑的长度很快确定下来。历史上曾经有30余次人们见到过兵马俑,每次又都失之交臂。最终历史把兵马俑的惊世发现留给了袁仲一这代人。此后,他在学界被赋予“兵马俑之父”的称号。

以兵马俑为“根据地”,袁仲一对古代兵法和古文字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三次发掘准备阶段,刚刚揭开覆盖在外的塑料布时,许卫红在T23号探方西南侧的隔梁上发现了一处环形印记。许卫红翻阅了一号坑第一次的发掘报告,也有类似的记录却没说清楚,这个直径达60厘米的环到底是什么?

看过这个木环遗迹之后,袁仲一表示,三号坑也曾有木环,但中间还有圆形的盖子,“当时推测是华盖,级别较高的车上才会有华盖。”袁仲一说。

事实上,这组兵马俑已经发现了四个坑,四号坑在二号坑和三号坑之间,现在是草坪。因为没有探测到陶马和陶俑,不为人所知。袁仲一认为,那是因农民起义而未完成的部分。现有的三个兵马俑坑各自独立,形成有机结合的一组。他说:“古代军队是有编制的,一号坑属于右军,二号坑是左军,三号坑则是指挥部。从古代兵法来讲,是‘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可分可合,适合多兵种作战。”

相似的木环是不是意味着一号坑将出土了在“指挥部”出现过的华盖?但这个木环中间并没有盖子,而且已经脱离了原来的位置,究竟是做什么的,袁仲一也说不清楚。只能等到有类似的,没有脱位的木环出现,才能揭开谜底。

对袁仲一而言,兵马俑就是自己的孩子,永远需要呵护与照料。在博物馆工作的时候,出差时间久了,回去第一件是便是到坑里转转。退休之后,他和老伴住在西安的家属院,开始的几年,他对这种“没有坑,空气也不好”的生活很不适应。如今,在兵马俑博物馆,袁仲一还有一间办公室,里面堆满了他的书和资料。

接到博物馆的“求助”电话,或需要查资料的时候,袁仲一会一大早站在家门口,等着员工班车上班,探望自己的兵马俑。

中生代女领队许卫红:在犄角旮旯也能自得其乐

13日中午休息时,许卫红脱掉工作服,换上了白色的短袖衫和薄薄的七分裤。她把刘海翻开,指着露出的额头,告诉记者:“野外的太阳特别大,我有好几个地方晒伤了,就再也恢复不了。”好在晒过的痕迹并不明显,她的皮肤白净健康。

在一号兵马俑坑里,许卫红很少走路,从工地到办公室,常常是一路小跑。她找到文保部的工作人员,和他们商量之后,决定把刚刚发现的木环提取到实验室。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有近400人,各部门有不同的分工,这次考古发掘,技术之外,更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过去20多年的丰富野外考古经历,为许卫红处理这些烦琐的事务打下了基础。1986年,许卫红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工作。一晃20多年就过去了,她从20来岁的漂亮女大学生,变成了考古队的执行领队了。在大学,她曾到考古工地实习过,第一次去兵马俑挖掘现场时,她穿的是耐磨的长裤长褂。“蚊子可真是多啊,隔着裤子都能叮出了大包来,腿都肿了,”她笑着说:“被咬之后,我就抱着腿挠,还冲着大家喊‘我又变大象腿’了。”许卫红第一次写的论文与兵马俑服装上的纽扣有关。袁仲一说要用纵横交织的方法,去查阅服装史上最早出现纽扣是在什么时候,这让她受用至今。现在看来,她觉得那篇论文很幼稚,袁馆长却连标点符号都改过。20多年后,她成为了执行领队。

有人把带队进行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称作许卫红考古事业的“巅峰”。秦陵被称作考古学家的天堂,她觉得这种“巅峰”指的是兵马俑本身的价值和地位,并不是自己能干得怎么辉煌。袁仲一等上代人发现了兵马俑,并铺开了针对兵马俑和秦陵的研究框架,如今她只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如果没有新的资料,前人的高度很难逾越。

结束二号坑的大范围发掘之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开始“走穴”,许卫红开始了自己的“终身执行领队”的道路。由于跟着陕西省考古所等其他单位进行项目发掘,在领队前面都要加“执行”两个字。

2001年,在华县的一个考古项目被盗情况严重。许卫红既要和老乡在发掘赔偿金问题上讨价还价,还得督促背景各异的队员干活。工地上有一百多人,两天就得吃掉一袋面,饮食起居许卫红都得管。发掘时,围观的人时不时会提一些很“专业”的问题,进行“业务”探讨,许卫红知道他们是盗墓贼。“我们当时住在一所学校里,学生开学之后就没地方住了,工期特别紧。我早晨出

门的时候,就会有人骑着摩托车过来搭讪,问‘是不是去工地,要不要把你载上’。”她有点哭笑不得。后来发现了一件被盗墓贼漏掉的青铜鼎,许卫红上厕所的时候都抱着鼎去,直到两天以后主管单位把鼎接走。

直到2008年12月26日,许卫红还在湖北的野外考古工地。“答应了女儿回家过圣诞节,结果食言了,对这个日子记得特别清楚。”她说。

今年年初,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团体发掘领队资格。一号坑的第三次考古发掘也是该馆第一次以独立资格组织考古发掘队开展的考古工作,这是此次发掘的重要意义之一。正是因为意义重大,队长由馆领导担任,许卫红还是“执行领队”。

一号坑第三次挖掘期间,游客参观不受影响,可以让人们看到各种遗迹遗物出土时的现状,了解考古发掘工作的过程。这让许卫红却觉得“憋屈”。“考虑到观众,不能随便‘出土’,只能把挖出来的土装在袋子里,晚上再运出去,”她说:“在野外工作,除了下雨天一直干活,能出效率。但现在要考虑博物馆的制度,按照上下班和周末时间工作,加班要有一套申请流程。”

许卫红本想等第三次挖掘步入正轨之后离开。她说:“我喜欢的是这个行业,即便在犄角旮旯也能自得其乐。兵马俑是一个奇迹,但对于我来说只是一次考古工作。在我看来,它和任何一个平民墓地的地位是一样的,我都能读出故事来。”没想到的是,清理第二次发掘的回填土时,就已经发现了彩绘,这让许卫红兴奋起来。

在G9过洞中,两匹马已经露出地面,按照常理,马后面必定有战车,但它们之间仅隔了三米。在第一次发掘的2000平方中,两辆战车的间距至少有十米。两辆四马战车“亲密无间”,可以说是兵马俑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如果两辆战车一主一副,就有可能发现级别较高的战车。但究竟是什么原因,许卫红很好奇,但只有慢慢发掘后才有答案。手机一直在响,从安阳请来的清理战车的专家要到临潼了,得马上给他们安排住宿。许卫红确认对方可以开住宿发票才挂断电话。

指着工地上的一个塑料盒子,许卫红告诉记者,这里发现了陶釜的残片,兵马俑里有炊具,真是奇怪。许卫红流露出感性的一面,她经常会因为某个小小的残迹展开自己的想象,发掘二号坑的时候,在门道有围着一圈砖烧火的痕迹,弄灰的时候,发现了小动物骨头。她开玩笑说:“这些人偷懒来着,还在这里烤肉吃!”

发现一个很小的半两钱之后,在大家讨论货币流通的意义时,许卫红想:“这个人真可怜,好不容易发了几个工钱,还从口袋里掉出来。”

新生代邵文斌:这次才算入门了

16日下午,文保部副研究员荣波把去离子水送到发掘现场,并嘱咐邵文斌马上喷洒。通过实验室的监测设备,他刚发现这里的湿度仅有67%。工地上的两个仪器正对温度和湿度进行测试。不远处,文保部布置了一个工作台,银色的无线设备将收集温度湿度和颗粒物检测的情况发送至实验室。

“现在的环境对于青铜器的影响不大,对彩绘保护很不利。”荣波对邵文斌说。他把陶俑比作人的皮肤,俑表面的一层生漆则好像人穿的内衣,彩绘则是兵马俑的外衣。内衣在兵马俑上色过程中起到调节的作用,使其颜色更为自然。漆入土千年不化,却因对温湿度格外敏感而成为保护彩绘的最大难点,“内衣收缩变形,外衣也就不平展,会收缩起翘脱落。”

邵文斌,1979年出生,北京大学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生毕业。见到他第一眼,就知道他是个好学生,戴眼镜,沉默寡言。1996年高考时,他填了热门的北京大学法律专业,却被调剂去北大学考古。这位好学生郁闷了一年。邵文斌研究的方向是旧石器时代考古,虽说科班出身,旧石器时代离秦汉还是有着数万年的跨越,更重要的是从首都来到临潼的巨大落差。上班两个月后,邵文斌拉了根电话线,总算可以在宿舍拨号上网了,生活对于他来说是办公室和宿舍之间的两点一线。

邵文斌不喜欢读时空穿越小说,就像他觉得历史学没有意思一样,他更喜欢现实的东西,比如考古。历史学是拿着文献来研究的,里面有太多主观的东西;
考古总是以实物形式出现,研究是有证据的,实实在在的,没有结束挖掘,谁也不知道究竟怎样。

来兵马俑博物馆的几年里,邵文斌承担过小范围的二号坑的细部清理整理工作,细致而耗时间。五年了,他还在门外徘徊,挣扎于旧石器考古与秦汉考古之间,他说,参加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是自己真正入门的转折点。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者们,掌握的资料多,研究的时间长,很多人已经接受了他们的观点。“与他们相比,我们这一代可能也有想法,但没有第一代人的视野,都只是看到一点,而没有看到全局,不够系统。”邵文斌告诉记者。

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规定,一定数量的个人领队资质是获得团体领队资质的必备条件。目前,具备个人领队资质的人数已是要求数量的两三倍。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在符合条件之后便开始了近十年的申报,却一直未被批准。事实上,一号坑第二次发掘被叫停后,就已经进行体制上的整顿。20多年后,邵文斌参加的第三次发掘不仅有了更为先进的技术,体制上也逐步改变。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部有20多个人,分工越来越细。除了挖掘一号坑的考古队,考古部还有其他队伍活跃在整个秦陵。揭开“背靠骊山,脚踩渭川”的秦始皇帝陵的真实面目,是一个旷日持久的浩大工程。

技工们洒的水慢慢渗透了,邵文斌抬头看到许卫红正在不远处的隔梁上教助手做考勤表。“表格要多做一栏,因为得扣税。”她的声音一向很大。邵文斌从挖掘区上来,打算回办公室查资料,本想和许卫红说一下坑里的情况,许卫红的手机又响了,安阳的专家已经到了。

邵文斌坐到办公桌前,不小心碰到了一沓全英文的纸稿,那是一本他正在翻译的有关美洲考古学的书。虽然兵马俑是独一无二的,国外考古学的方法还是要借鉴。邵文斌说,自己未来会把研究方向和内容延伸至秦陵乃至秦汉考古,方法就更加重要。

秦兵马俑教案范文第4篇

秦陵考古发现大大促进了秦文化的研究

1974年春天,举世闻名的兵马俑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对秦始皇陵的重视。从此以后考古工作者开始了对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勘探,迄今已发现了600多处陪葬坑和陪葬墓,对陵园的形制和丰富的埋藏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从而大大带动了对秦文化的研究。

目前在秦始皇陵发现的主要遗址有:兵马俑坑、铜车马坑、石铠甲坑、仿生水禽坑、马厩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动物坑、寝殿、便殿、食官遗址、内外城垣遗址、丽邑遗址、打石场遗址、刑徒墓地、公子公主墓地及其他一些陪葬墓①。研究秦文化,不研究秦陵是不行的,它对中国古代帝王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秦始皇陵食官遗址上发现的一个青铜编钟上刻有“乐府”两个字,这一发现将中国古代设立乐府的时间提到了秦代,因为在此之前,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乃立乐府”,颜师古注:“始置之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哀帝时罢之”,秦始皇陵乐府编钟的发现证明颜师古的注解是错误的。该乐府钟制作精致,与秦始皇陵的祭祀活动有关。后来在汉长安城中出土的秦封泥中也发现了秦的“乐府”和“乐府丞印”。

修陵人都是些什么人,来自何方?史书无载,但从秦陵遗址考古发掘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在陵西侧的刑徒墓地中发现了一些刻有文字的瓦片,刑徒墓地实质上正是当时为秦始皇修陵人的墓地,这些修陵人虽然是从全国各地征调来的,但是以刑徒的身份修陵。死后被草草埋葬,既无葬具,又无随葬品。只在墓中发现了18件刻有墓志的瓦片,其中有一个瓦片上刻了两个人的名字。从刻文的内容来看,有服役者的姓名、所在地、服役性质及爵名。如“东武居赀上造庆忌”、“平阴居赀北游公士滕”、“博昌去疾”等,东武、平阴、博昌是地名,分别来自山东、河南等省。居赀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记载,是指因犯法而被罚钱财,本人又无法缴纳钱财,而以劳役代替,每劳作一天抵偿八钱,直到劳役期满。上造和公士则为爵名,是秦二十等爵制中最低的两等,庆忌、滕、去疾为人名。从瓦文内容来看,当时修建秦始皇陵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既有地位低下的人,也有地位稍高的人,但最后的归宿都比较惨。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墓志。

在食官遗址上发现了不少的“丽山食官左”、“骊山食官右”等陶文,说明秦始皇陵最初就称为“丽山”,以表示其高大无比,显示皇权的尊严。秦始皇陵只是后人的称谓。

在秦兵马俑的身上也发现了很多的陶文。内容为“宫水”、“宫”、“宫得”、“宫系”、“咸阳衣”、“咸阳午”、“栎阳重”、“工路”等,目前已发现不同的刻名有80余个,这实质上是制作陶俑的工匠名,表示这些工匠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来自于宫廷的,在名字之前均有一“宫”字,来自咸阳作坊的,则在名字前有“咸阳”或“咸”字,还有来自栎阳、安邑、临晋等地的,有的干脆只写名字。这些陶俑身上的名字既为我们研究秦俑的制造者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而且也验证了《考工记》记载的当时实行的“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记载,秦兵马俑坑的铜兵器上也有制作者的刻铭,说明早在秦代就实行责任制了。

兵马俑的发现与秦始皇陵的不断勘探发掘,将秦文化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潮,秦俑馆组织召开了五次有海内外学者参加的秦俑学与秦文化学术讨论会,出版了《秦俑秦文化丛书》20本、《秦文化论丛》9本,及一批关于秦俑秦文化研究的著作,如《秦俑学研究》②、《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③、《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④、《秦俑专题研究》⑤等。

云梦秦简的发现与秦文化研究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现了一批秦竹简,为秦始皇时期人所手书,但其成文年代有早有晚,早的可以到商鞅变法,晚的则到秦始皇三十年,反映的历史长达100余年⑥。

云梦秦简的出土,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在此之前,还未出土过秦简,云梦秦简的发现则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批竹简的数量达1150枚,近4万字。经过整理发现内容极为丰富。这批竹简是研究秦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极大地弥补了秦史料的不足,有力地促进了秦文化的深入研究。

这批秦简使我们对秦代历史的若干重大问题,可以获得很多新的认识。例如《南郡守腾文书》,不仅有助于了解秦始皇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形势,而且有助于认识秦的用人制度、县道并立的地方行政系统、县设啬夫的制度、郡守与县道啬夫的职权范围以及传达文书的制度等等,还反映出从《田律》到《田令》的变化发展、区分良吏恶吏的标准与意义等问题。又如《编年记》,它可以订正、补充与印证《史记·秦本纪》、《史记·六国年表》及有关《世家》、《列传》关于秦的统一战争的若干年代、地区和具体经过,也可以印证与纠正前人对《史记》有关记载的解释,更可以从中看出秦的地方官制、秦的赋役制度、秦的历法、当时的统一战争与反统一战争以及一些地名的历史沿革变迁等等,其史料价值不亚于《史记·六国年表》中的关于秦的年表部分。至于《为吏之道》,除了能说明当时官吏的行为标准、善恶准则外,还反映出儒、法融合的初步迹象以及当时社会的风尚等等问题。

《秦律》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条目最全、内容最丰富的成文法典。它填补了自李悝《法经》与商鞅《秦律》散佚以来的空缺,是研究法制史的重要史料;
同时还是研究秦时阶级、阶级关系的不可多得的资料。秦的官制、土地、赋役、赐爵、租税、官吏考核、罪犯审讯、工匠培训、户籍、上计、仕进等制度,以及仓库的类型、结算、设置、封提、管理等制度,由官府禀衣、禀食、传食等制度和管理、财经出纳的预算、决算制度等等,都在《秦律》中有明确而且比较详细的反映。此外,如当时的物价、秦的牛耕、城市制度、商品经济、官私手工业、社会风气、流行疾病以及秦人的思想、文化特征等等也有所反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秦的刑名、刑罚、刑徒、刑期及隶臣妾的地位、来源、特征等等,《秦律》也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对于了解秦的刑罚制度和奴隶制残余等问题,有重大的意义。甚至还可以从《秦律》与现存《汉律》零星条文的比照中,看出秦律与汉律的异同和中国古代法制的演变轨迹。

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后,出现了一大批研究论著,如高敏先生的《睡虎地秦简初探》;
由中华书局编辑的《云梦秦简研究》,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文章;
还有一大批研究文章在各地报刊发表,大大促进了秦文化的研究。

另外,1979~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一座秦墓中,发现了一支更修田律的木牍⑦,正背面共有154个字,内容是国王命令丞相甘茂、内史更修田律的事情,反映了秦国商鞅变法以后一次重大的律令修改和执行情况。1989年又在龙岗出土秦竹简150余枚,内容也是以律文为主,涉及禁苑、驰道、田地、马牛羊管理等律文,有关驰道管理的律文则是目前了解当时驰道及相关问题的唯一实物资料。1986年在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放马滩一座秦墓中发现了秦王政八年的秦竹简,共有470枚⑧,内容为《日书》、《墓主记》,其《日书》和云梦睡虎地发现的《日书》大同小异,时间较云梦《日书》早,反映的是秦文化社会风俗。在此墓中还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木质地图七幅,反映的是当时秦国上邽县的地形图,图中除绘注地名、山川、水系以外,还标明了各处森林的具体位置。

秦封泥的发现与秦文化研究

过去秦的封泥发现很少,而且在断代上存在问题,并未引起学者的注意。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批秦封泥破土而出,立即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最早由路东之收藏的千余枚,经周晓陆和路东之两先生共同对外,引起极大的轰动,后西安市文物园林局和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对相家巷遗址进行了调查和科学发掘,又获得了不少的秦封泥,使人们对秦封泥的出土地点有了明确的认识⑨。这是秦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关于秦职官的封泥主要有:丞相之印、右丞相印、左丞相印、上家马丞、下家马丞、中车府丞、骑尉、内官丞印、郡左邸印、郡右邸印、左弋丞印、大仓丞印、泰仓、泰仓丞印、泰匠丞印、泰库令印、内者、内者府印、宦者丞印、中官丞印、高章宦者、高章宦丞、弄陶丞印、尚浴、尚浴府印、中宫丞印、中宫、中府丞印、北宫宦丞等等,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宫廷内部和直接为宫室(包括为皇帝、太后、太子)服务的官吏。许多官职是以前史书没有记载的,有些虽然有记载但记载混乱,因而问题也说不清,秦封泥发现的这些官职则使历史上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譬如,秦的丞相问题一直是争论的问题,在遗址中发现的丞相官印应该说解决了这一问题,即当时既有丞相,又有左、右丞相,这应该是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有效办法之一。从发现的官职中也可以看到秦时的宦官现象是比较严重的,因为出土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封泥,也验证了历史上嫪毐和赵高之所以能在秦国为所欲为、专横跋扈的事实。南宫、北宫封泥的发现也证明了文献中关于秦有南北宫的记载是正确的。

不少的封泥反映的是秦时的马厩管理制度,以前在秦陵也发现过一些马厩方面的资料,但这次的发现更多、内容更丰富,计有:宫厩丞印、御厩丞印、泰厩丞、章厩丞、宫厩丞、下厩丞、中厩、中厩丞、中厩马府、中厩将丞、官厩丞、左厩丞、右厩丞、小厩丞、小厩将马等,可以看出秦时的马厩管理是严密的,也反映出马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秦封泥中的大量职官署名,比史书记载的秦官吏要多得多,纠正了《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一些关于秦官吏记载的错误,近乎一部秦代的百官志,给秦史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料。

秦时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在全国修建了大量的离宫别馆和苑囿,过去我们只能从文献中找到秦在关中地区有一些苑囿,如上林苑、宜春苑等,这次发现的封泥中透露出不少的秦时苑囿,如上林丞印、杜南苑丞、白水苑丞、白水之苑、鼎胡苑丞、东苑、东苑丞印、具园、麋圈、息园、庐山禁丞、桑林丞印、左云梦丞、阳陵禁丞等等,很多是以前史书中没有的,另外“具园”封泥的发现纠正了过去史书上记载的“具囿”。

还有不少的关于当时经济方面的封泥,如:铁市丞印、西盐、西采金印、栎阳右工室丞、雍工室印、栎阳左工室丞、咸阳工室、咸阳工室丞、左织缦丞、右织、汪府工室、江左盐丞、江右盐丞、采青丞印、邯郸造工、蜀左织官等等,反映出当时秦对盐、铁、纺织等手工业的重视及当时手工业的分工状况。

在这批秦封泥中,还发现了大批秦时的地名,这是研究当时历史地理的第一手资料。主要的有:咸阳亭丞、上郡侯丞、好丞印、西成丞印、西共丞印、徐无丞印、四川太守、南阳郎丞、朐衍道丞、溥道丞印、翟导(道)丞印、 丞之印等数十枚封泥。

以上这些地名,有些为我们过去所见过,有些则是新增加的,对于我们研究秦时的郡县情况大有裨益。翟道、朐衍道丞和溥道丞印显然是当时秦设在少数民族中的县级机构。上郡侯丞的发现无疑是值得注意的,对于研究当时的封侯制度增加了新的资料,因为上郡无论是秦国还是秦朝,皆北方重镇,今传世及出土的上郡戈就达10余件,但此地封有列侯,却从未见任何蛛丝马迹,据此封泥,秦史的某些篇章无疑需重新改写[10]。

秦封泥发现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重视,很快掀起了研究的热潮,也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如出版了《秦封泥集》[11],《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1期)、《秦陵秦俑研究动态》等杂志率先发表了一批研究文章。

里耶秦简的发现与秦文化的研究

里耶秦简,2002年发现于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的一口秦井中[12]。

这批简牍是里耶所在的秦迁陵县的官府档案,内容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文书和存档、司法文书、物品登记和转运、邮驿、算术、军事等,其中不少是过去鲜为人知(或认识有误的)有关官制、历史地理的内容,如“洞庭郡”在过去从未见于史书记载。据研究,里耶古城可能是战国末期楚国的一处县署和秦王朝的迁陵县所在。

里耶古城所在地位于酉水中游,是武陵山区土家族的发源地,并非人们认为的文化发达地区,当时是楚人、巴人和秦人争夺的战略要地,是文化交流频繁的地方,也是战争激烈的地方,但历代对这一地区的记载非常少,一些重大问题长期以来扑朔迷离,简牍的发现再结合文献资料对于解决诸如楚国的疆域、夜郎的所在、秦楚为什么争夺此地、秦国郡县制的推行以及楚国有无郡县制等重大问题都有极大的帮助。众多的特别是县、乡等基层官吏的记载,使我们可以了解秦王朝行政机构的具体运作,严格地将每天分为十二刻,每刻再分成十二分,计时精确,由年、月、日、地名、职官、事件及办理的事可构成简洁完整的公文,可知秦政权严格而高效的管理制度,丰富了我们对秦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里耶古城秦简的意义是巨大的。首先是十多万字的文字资料大大充实了少得可怜的秦史资料,其次这批简牍是秦时县级政府的部分档案资料,内容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含罚没财产)登记和转运、里程书等。必将复活秦时的各项制度,譬如行政管理制度、文书制度、邮驿制度等。其次,该简中还有不少的有关秦历史地理的材料,有很多的地名,如迁陵、酉阳、阳陵、沅陵、益阳、零阳、临沅等,特别是有数支简中记载了“洞庭郡”,对洞庭郡的介绍十分详细,不仅有行政机构建制,而且还出现了“洞庭郡司空”、“洞庭司马”、“洞庭尉令”、“洞庭假尉”等官名。这是以前的史书中从未记载的,虽然目前对秦到底有多少郡有很大的争论,但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未提出过有洞庭郡。迁陵一带原来是楚黔中郡之所在。《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三年后,《史记·楚世家》记载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前277年)“秦复拔我巫、黔中郡”。《水经·沅水注》更清楚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以陇、蜀军攻楚,楚割汉北与秦;
至三十年,秦又取楚巫、黔及江南地,以为黔中郡”。到汉初时,割黔中故治为武陵郡,史书中未说明有秦一代黔中郡有何变化。因此,秦是否有黔中郡还需要有关的资料来说明。另外里耶秦简也为我们增加了许多过去并不知道的县名,因为过去一般认为秦王朝并未管到此地,对此地的管理是从西汉初年开始的,由里耶简文记载的迁陵、酉阳、沅陵、阳陵、益阳、零阳、临沅等可知秦朝已对这一带进行了严格的管理。里耶简牍中还发现了当时各地之间的距离,如:“鄢到销百八十四里,销到江陵二百四十里,江陵到孱陵百一十里,孱陵到索二百九十五里,索到临沅六十里,临沅到迁陵九百一十里”。这为我们研究历史地理提供了实际的参数。

再次,里耶秦简将中国乘法口诀的使用提前到秦时。在一片木牍上发现了乘法口诀表,竟与现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诀有着惊人的一致。这是中国乘法口诀表最早的实物证明,从而印证了文献中所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乘法和乘法口诀表已被使用。目前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数学著作是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的《算书书》。在里耶秦简发现乘法口诀以前,曾在敦煌和居延汉简中也发现过乘法口诀。

通过对这批简牍的研究将使我们对当时的历朔及当时的行书与文书格式有了明确的了解,因为在此前还未发现如此大量的固定成熟的文字格式[13]。

目前公布的资料仅是九牛一毛,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随着整理发掘工作的继续进行,还会有更重要的发现,将使秦历史上许多难以说明的问题得以解决,将从根本上改变两千多年来秦史研究面貌。

秦金文、陶文的发现与秦文化研究

秦金文主要的有秦公钟、秦公鎛、杜虎符及青铜兵器上的铭文、度量衡器上的铭文。秦青铜器铭文在北宋就有发现,但铭文的大量发现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从而为秦文化的研究补充了很多难得的资料,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有所裨益。王辉先生对以前出土的和传世的青铜器铭文进行考释和研究,出版了《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为我们研究秦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前多年在甘肃礼县发现的秦公大墓中出土了不少青铜器皿,有青铜壶、鼎、簋等,该墓葬是襄公、文公的墓葬,为中字形,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惜大墓被疯狂盗掘,不少文物流失,从现在得到的部分秦青铜器上我们发现了一些铭文,内容主要为:“秦公作铸用鼎”、“秦公作宝簋”等,从而使我们得知礼县发现的大墓是秦先公的墓,为我们研究秦公帝王陵的发展演变和寻找秦的早期都城提供了重要线索。

发现于陕西宝鸡太公庙村的秦公钟和秦公鎛共有八件,为春秋早期秦武公所制,器形硕大,器物铭文历数秦先公,直到宪公,包括武公、出子、德公,为宫廷重器。“宪公”铭文的出现,纠正了《世纪·秦本纪》中误将“宪公”为“宁公”的记载,为研究秦国早期历史提供了资料,也为寻找秦都平阳提供了线索。

杜虎符1975年发现于西安市南郊山门口乡北沈家桥村东北一里处,内容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也就是说当时发兵在50人以上者就必须使用虎符才可以,而且领兵者所持的一半虎符必须能和国王的另一半合符。杜虎府的发现也为我们找到秦杜县的位置提供了线索。比杜虎符时代晚的还有新虎符和阳陵虎符,虎符上的铭文内容大体相同。

在秦的度量衡器上不少都刻有铭文,有些只有始皇诏,有些则不仅有始皇诏,而且又有二世诏。文字既有刻在权上的,也有刻在诏版及其它量器上的。为我们了解研究当时的度量衡制度提供了资料。

在青铜兵器上也有很多的铭文,铭文的内容既有制作兵器的时间、地点,又有制作兵器的监造者等。如“王五年上郡疾戈”、“大良造鞅戟”、“七年相邦吕不韦戟”等,从而为研究秦的兵器提供了有用的资料。

考古发现的有秦一代陶文是很多的,袁仲一先生曾出版《秦代陶文》一书,收录了1610件陶文拓片,内容丰富。近几年又发现了不少的陶文。陶文罕见长篇铭文,多数是只有二、三字或三、四字,但是综合起来看,内容却丰富多彩,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研究课题。

这些陶文大部分发现于秦都咸阳和秦始皇陵,很多是刻在砖瓦上,从这些陶文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秦代制陶手工业的发展状况,特别是秦都咸阳发现了很多里名,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内里坊制沿革的难得的资料。

在陶文中文字最长的是“秦惠文王前四年赐宗邑瓦书”,上有119字。内容大体为:秦惠文王四年,周天子派卿大夫来到秦国,把祭祀文王、武王的祭肉赐给惠文王,第二年大良造、庶长游宣布惠文王的命令,把杜县从封邱到水之间的土地封给右庶长,作为宗邑。从其内容来看反映了秦时的封邑制度和土地制度。 从大量发现的秦金文、陶文和石刻文字来看,不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为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为研究秦文字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素材,从发现的秦文字来看,既有大篆、小篆,又有隶书,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又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统一全国的文字,这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

总而言之,随着秦考古工作的不断进行,秦的文献资料还会继续被发现,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资料出土,并很快公布于世,以推动秦文化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科学出版社2000年。

②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学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③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④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⑤王学理:《秦俑专题研究》,三秦出版社1994年。

⑥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

⑦四川省博物馆、青川县博物馆:《青川县出土更修田律木牍——四川青川县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2年第4期。

⑧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市北道区文化馆:《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秦汉墓群的发掘》,《文物》1989年第2期。

⑨倪志俊:《空前的考古发掘,丰富的瑰宝收藏——西安北郊新出土封泥出土地点的发现及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新入藏的大批封泥精品》,《书法报》1999年4月9日。

[10]黄留珠:《秦封泥窥管》,《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1]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

秦兵马俑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提高 口头 语言 表达 能力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个怪现象:许多教师重视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总认为学生在将来走进社会之后,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会随着他们的接触面增加而逐步加强。所以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很少有教师重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缺失。2011年版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与内容部分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如何与别人交往。下面,笔者就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一课的教学,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一、在预习中明确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内容

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在引导学生预习时,我们可以明确学生口头语言表达的内容,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知道将要在课堂上表达什么内容,如何表达,从而为课堂上的语言表达作好准备。比如,在要求学生预习这一课时,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任务:思考一下,为什么说秦兵马俑是举世无双的?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秦兵马俑的?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预习时阅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条理地用自己的语言来与别的同学交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模仿中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与别人交流时,也许他们能够把一件事情说出来,但是不能够说清楚,说具体,这也是由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而造成的。学生在表达时只是干巴巴地说出事情,没有其它语言的修饰,这种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只能算作是最初始的水平。要想让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更具体、更形象,更吸引人,我们还要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表达词汇,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语言表述都是非常精彩的,在课文中有许多表述方法,比如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吸引学生去阅读。所以,在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叙述,说一说自己身边的事。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也就掌握了如何用具体、形象的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了,从而形成一定高度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课文第十自然段先介绍了秦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然后又分别用四个“有的……有的……”来具体、形象化地进行说明。这是一个完整的表述结构,所以在教学时,我也让学生模仿这一自然段的表述格式与语言艺术,介绍一下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结果有的学生当堂观察班中各位学生的形态,并进行了阐述。有的学生用这一格式来介绍学校的花草树木,还有的同学通过回忆用这一表述方式介绍某一次学校或班级集体活动时的情况。这样让学生在模仿中形成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表达出来的语言都能用上一系列的修辞手法。

三、在观察中养成学生口头语言表达习惯

编入各个版本语文教材的课文,许多都配以插图,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往往被许多语文教师所忽略,在带着学生学习课文时,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插图来理解课文的,都是直接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就字解字地感悟文本。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最后也可以让学生对文本有较好的理解,但是这种理解往往是在教师的帮助与引导下完成的,它缺乏学生的自主观察与理解。如果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在没有阅读文本之前,先来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相互之间介绍这些插图,看看哪一位同学观察得最仔细,介绍得最具体,然后再回到课文当中,看看课文是如何来介绍这些插图的,与自己的介绍有什么样的区别,自己还应在语言表达方面进行哪些方面的磨炼。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观察与交流插图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教学时,我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几幅插图,多媒体再出示课文中介绍的几个兵马俑形态,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插图的显著特点。观察时,先让学生观察秦兵马俑的整体规模,然后分别观察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等图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这些俑的特点。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所看所思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如何来介绍这几种兵马俑的。通过比较与融合,学生就可以迅速找到自己口头语言表达中的不足,从而明确以后自己口头语言表达时的努力方向。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口头语言表达技巧。

总之,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我们要不断更新语文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探寻并优化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魏薇.《小学语文教学法》[M].齐鲁书社.2010.01.

[2]费蔚.《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理论与示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