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教案设计 >

角度量教案【五篇】

时间:2023-07-05 20:0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这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有时学生是分组了,但是讨论却很冷清,发言也不热烈,或者讨论远离主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被激发出来。教学中教师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度量教案【五篇】,供大家参考。

角度量教案【五篇】

角的度量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
引导;
学生
讨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75-01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这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有时学生是分组了,但是讨论却很冷清,发言也不热烈,或者讨论远离主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被激发出来。教学中教师怎样做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讨论呢?

案例1:在初一数学《角的特殊关系》一课中,教师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1、首先出示这样一个实际应用问题:

有两堵墙,夹角大于90度。现在有人想测量在地面上墙所形成的角的大小,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外,问应怎样测量?然后教师有讲:这是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学习“角的特殊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人准备一副三角板,用这副三角板的各角去拼角,看能拼多少不同的角度,比一比哪一组拼出的不同角度的角多?

3、组织学生游戏:一个小组出题,写出一个角的度数,其他小组抢答出这个角的余角和补角,再由答对的小组出题,继续抢答,赛一赛哪一个小组答对的题多?

4、给出一组练习。

5、组织学生讨论:同角或等角与余角的关系,同角或等角与补角的关系,研究有关余角补角的性质。

6、巩固练习。

7、解决开始的实际问题。

8、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案例1中学生虽然也开展了讨论,但是并不热烈,学生没有表现出教师期望的热情,这位教师在另一个班上同样的这节课时做了一些改变,采用了不同的方式。

案例2:教师出示了与案例1相同的实际问题。然而教师并没有急于引入课题,而是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去测量这个角度。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和全班汇报,得出了许多种测量的办法。

(1)延长一边墙,测出延长线与另一边墙的夹角a,用180-a就得出所要测量的角度。

(2)把两边墙分别延长测出两延长线间的夹角,即为所测量的夹角的角度。

(3)过墙相交的顶点做一条直线,测量墙与这条直线的夹角a与b用180-(a+b)就得到所要测量的角度。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方法(1)中为什么要用180-a,在此基础上引出补角的概念。

此后教师又提出“若两墙间的夹角小于90度,那么将怎样测量?”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讨论仍然很热烈。

得到和上面一样的结论。

教师问还有另外的方法吗?学生再次进入热烈的讨论,提出第四种方案。

(4)过墙的相交顶点作一条直线与一边墙垂直,测量这条直线与另一面墙的夹角a,用90-a,就得到所要测量的角度。

教师这时又引导学生讨论方法(4)中为什么要用90-a,在此基础上引出余角的概念。

(5)以游戏的方式做关于补角和余角的练习,游戏方式与案例1相同。

(6)通过学生讨论,研究有关补角、余角的性质,并完成练习。

(7)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这一节课上完情况与案例1就完全不同了,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积极性很高,教师也很满意。

角的度量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 测量高度 学生作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04-01

测量树的高度的教学目标是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方法,三角函数等有关知识。学生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测量步骤与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较高实物的高度的问题。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要善于控制局面,导与引,这是提问展开的前期工作,也就是培养学生提问的关键在于教师恰当地进行引导,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在测量树的高度教学中,我按下面设计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1 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放映:一只小松鼠在大树下玩耍,突然皱起眉头。)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今天探究的问题:大树有多高呢?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帮助小松鼠解决这个问题,好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同学们先认真思考一会(这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再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比一比,看哪些小组的方法最多,(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利用问题带动数学知识的复习,改变以往的复习模式)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教师协助学生解决测量时遇到的问题,例如,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的合理性,如何进行计算等问题。

2 学生作品展示(利用实物投影)

可能出现的测量方案:

方案1:利用阳光下树影,同一时刻,用皮尺量出树影长为a和自己的影子长为b,知道自己的身高c,那么树高h可以利用式子:h/a=c/b得到。

方案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在阳光下,同学甲站在树影的顶端,同学乙用皮尺量出树影长a,同学甲影长b、身高c,那么树高h,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利用性质即可求出。

当然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多,教师引导采用简单易行的方案,及时鼓励,善于总结,将学过的知识应用进来。并说明上述方案在测量中都存在着误差,为了更精确,可以小组同学多次测量,求平均数。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替小松鼠解决了问题,下面这个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思考呢?

教师展示问题情境:多媒体放映河边垂柳树。

问题:我们在河岸这边如何知道河对岸大树的高度?(学生思考,可以小组交流各自的见解)

方案:利用测倾器测出河对岸大树的仰角α,向前移动测倾器b米,再测出大树的仰角β,测倾器的高度a,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的方法。问:前面的方案在这里还可行么?(学生理解在测量中存在的两种情况:底部可以直接到达与底部不可以直接到达)

教师:现在我们还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学生思考,例如:测量楼高、山高、旗杆高以及金字塔的高等等一些较高实物的高度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现在我们共同研究下面这些问题:

(设置问题串,由易渐难,目的:分层教学,学生学有所得)

问题1:为了测量学校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小明请同学帮忙,测量了同一时刻自己的影子长与旗杆的影子长分别为0.5米和3米。如果小明身高1.5米,那么旗杆有多高?

问题2:雨后初晴,一学生在运动场上玩耍,从他前面2米远的一块小积水处,他看到了旗杆顶端的倒影,如果旗杆底端到积水处的距离为40米,该同学的眼部高度为1.5米,那么旗杆有多高呢?

问题3:如图1所示,A、B是两幢地平高度相等,隔岸相望的建筑物,由于建筑物密集,在A的周围没有开阔地带,为了测量B的高度,只能充分利用A楼的空间,A楼的各层都可到达且能看见B,现仅有的测量工具为皮尺和测角仪(皮尺可用于测量长度,测角仪可以测量仰角、俯角和两视线的夹角)

(1)请你设计一个测量B楼高度的方法。要求写出测量步骤和必需的测量数据(用字母表示),并画出测量图形。

(2)用你测量数据(用字母表示),计算B楼的高度。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合作得非常愉开,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么?(学生回答)

今天作业:(1)测量自己家门前大树的高度。(2)如图2所示,山上有一座铁塔,山脚下有一矩形建筑物ABCD,且建筑物周围没有开阔平整地带,该建筑物顶端宽度AD和高度DC都可以直接测得,从A、D、C三点可以看到塔顶端H,可供使用的测量工具有皮尺、测倾器。

请你根据现有条件,充分利用矩形建筑物,设计一个测量塔顶端到地面高度HG的方案。具体要求如下:(1)测量数据尽可能少。(2)在所给图形上,画出你设计的测量平面图,并将应测数据标记在图形上。(如果测A、D间距,用m表示;
如果测量D、C间的距离用n表示,如果测角,用α、β、γ表示,测倾器高度不计。

角的度量教案范文第3篇

布置家庭作业,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环节. 巧妙的作业布置,对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多样的形式、现实有趣的内容、富于思考性和探究性、紧密结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特点的数学家庭作业,愈来愈受到学生的欢迎. 如何使布置的数学家庭作业优质高效,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探索,收到了好的效果.

一、“导学”——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依托导学案,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案. 导学案是教师提前精心编制、复印好的. 一般是提前一天把导学案发给学生. 每天的家庭作业中,有一项是完成导学案. 如:“量角”的前置性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 要学会认识量角器.

2. 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并会比较角的大小.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 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2. 说一说一副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

3. 任意画两个角,比一比哪个角大. 想知道大多少,要怎么办?

(二)快乐探究

1. 请同学们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

2. 在量角器上找一找10度、30度、45度、60度、90度、120度的角,说一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3. 小组讨论:
怎样测量角的度数?

我知道这样量角的: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 )重合;

第二步,使量角器的( )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 ),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即:“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刻度看另边,内外要分辨. ”

4. 思考:量角器上的内外刻度一样吗?什么情况下看内刻度?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积极思考,认真完成导学案中的回顾、快乐探究环节. 同时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有待课堂上解决. 课堂学习中学生带着问题有备而来,知晓度、参与度大大提高.

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另一方面,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例如:通过预习,我们班学生总结出了新授课的预习方法:“看图文、找信息;
看算式、想道理;
有想法、记一记;
见空白,填上去. ”

二、“说讲”——培养学生的复习习惯

以聊天的形式向同伴或家长说一说今天的数学课学习了什么,自己参与的最具诱惑力的学习过程是什么,老师讲的重点是什么,自己的收获是什么. 每天的“自家讲坛”还可以说“题”,即说当天所学的例题、重点习题等. 说题目的结构、知识点——知表知里;
说解题方法、解答步骤、格式、其他解法——步步为盈;
说检查方法——保驾护航;
说变式或引申——引向深入;
说总结、解题思想——提炼升华.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有序表达思维的能力,又为学生以后学习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三、“做做”——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针对学生当天或近阶段学习的知识,分别布置与之匹配的巩固性作业、拓展性作业或应用性作业,使学生系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品质. 如:

1. 富于“生活性”、返璞归真的现实性作业,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的应用意识在萌动. 例如:(1)圣诞节“百货商场”搞促销,一双160元的鞋子降价了20%销售. 这双鞋子现价多少元?(2)李叔叔做生意真有意思:他先用12万元买了一套房子,以14万元卖出. 又以16万元买了股票,18万元卖出. 你觉得李叔叔做这两笔生意是赚了还是赔了?赚或赔了多少元? (3)小明一家每天早上起来都喝鲜牛奶,他需要做两件事:一是热牛奶,二是洗4个杯子. 已知热牛奶需要10分钟,洗一个杯子需要2分钟,小明一家喝到牛奶最快需要多少分钟?

2. 巧置“趣味性”、呈现新意的实践性作业,使学生新奇中带着探究的愿望,拓展了视野. 例如:(1)“苹果核里有角吗?”请你找一找. (2)“猫胡子也能当尺子吗?”请你查一查. (3)1升水是多少千克?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一测.

3. 折射“价值性”,引领应用的应用性作业,让应用意识贯穿于作业之中. 例如:(1) “果汁含量不达10%不能叫果汁饮料”你知道什么意思吗?(2)一个钥匙开一把锁,现在学校报刊箱的8把钥匙和8把锁被搞乱了,要把它们重新配对,最多试( )次,最少试( )次.

角的度量教案范文第4篇

提问环节的设计和课堂教学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这也是导学案的主要内容。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提问要注重两个方面:其一,教师提问的问题要具备开放性思维,使学生拥有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二,提问的问题要体现层次感,引导学生逐步探究问题答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中二年级上册“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时,基于导学案的核心要求,围绕开放性和层次感两大特性,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①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直角、锐角和钝角吗?大家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②同学们知道如何辨别直角、锐角和钝角吗?请大家先自行浏览教材内容。③直角、锐角和钝角可通过角的度数加以区分,请问如何测量角的度数?④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分别列举几个具有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物体,并观察它们发挥了哪些作用?上述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层层引导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并强化实际运用能力。

二、把握教学重难点,增强导学案的针对性

数学学科学习难度大,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小学生的思维水平还不成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较多,自我解决能力也十分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关注重难点,追求教学的深入性,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性知识点。

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时,教师首先要收集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错误信息,如有的学生在求解表面积时总是会忽略掉一两个面,为此,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通常会忽略那些看不到的面,此时,教师应强化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体性印象,并设计相应的辅助练习。另外,很多学生容易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混淆。虽然两种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均是长×宽×高,但由于正方体长、宽、高均相等,即使两者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但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这种细节性的差异,从小培养他们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准确捕捉时机,提升导学案的全面性

小学数学课堂总是会临时出现很多意外情况,不少教师总是习惯性地忽略这些问题,错过了深入教学的良好时机。这些突发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诸多不足,应成为教师持续挖掘、提升教学质量的资源库。

角的度量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
有效锻炼开发展;
合作学习;
测量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学质量,具体地讲提高学生本身的素质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着眼于学以致用。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必须明确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课堂教学,从而将其课堂教学过程与日常生活、周边事物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发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因素以及活动环境,恰当地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主动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乐于动手、动口、动脑,从而达到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这一教学手段的实施对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下面以教学“制作测角仪,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并计算物高”测量这一课题为例,谈谈个人的具体做法:

1 创设合作学习小组

一般6人为一组选好组长,并由乡长组织进行分工,如:记录人,读题者、提问人寻:合作小组自由组成,教师教师作适当调整,建设好小组后,教师提出一些鼓励性要求,如看哪一组听话,完成任务快且质量高。

2 明确目标

实施课堂这一过程十分重要,就是教师在课堂组时组长组成学习小组,编写好学案,上课时将学案分发到每个手中,这一学案的编写非常重要,涉及到本节课完成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不能脱离教材,实际生活,例如:学习“制作测高仪,测量树高和塔高”

(1)出示目标:①计划目标;
②实际目标;
③安全目标;
④爱国主义目标

(2)将学案发放到每一同学手中

(3)完成活动

1)制作测角仪,测量树的高度

程序:把一根细线定在单圆形量角器的圆心处,细线的另一端系一个小重物,制成一个简单的测角仪,利用它可以测量仰角或府角。

教师分别到各组巡视并作指导,各组合作完成,每一组做6个,选一个本组中最好的作为本节 课学习测量的学习用具。

2)将学生组织到操场上,分组选择好一棵树,分组完成:

①将这个仪器用手托住,拿到眼前,使视线沿着仪器直径刚好到达树的最高点。

②读出仰角水平高度

③测出你到树根的距离

④计算这棵树的高

完成活动2,利用测角仪测量塔高。

①因校园内无塔,就选择“旗杆或教学楼”

②在旗杆或教学楼前的平地上选一点A,用活动1制作的测高仪测出你看旗杆顶端或楼顶的仰角α

③在A点和旗杆或楼房之间选择一点β,测出你由B点看到旗杆顶端或楼顶的仰角β

④最出A、B两点的距离。

⑤计算其高度

这两个活动都是测量实物高度,从数学本身角度看,都要用到锐角三角函数或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通过合作分组形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自制学具的能力,让学生明白了测角仪的制作原理和工作原理,第一个活动,可以从测角仪上读出度数,进而计算出所需角的度数,再测其测量者距树根的距离,就可求出所需线的长度了,从而达到求出树度的目的,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2是利用活动1中制作的测角仪。测量物高,从本质上讲属同一活动,都是利用测角仪测量一个实物高度,只是活动中利用的测量方法有所不同。

活动3、利用太阳光的影子。

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直立于旗杆影子下的顶端处,其他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份测量同学的、影长,另一部分测量同一时刻旗杆的影长,收集整理测量的数据,大家一起合作交流。这是直接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在说明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的理由时,要用到“太阳光是平行光线”的知识,因此,可以向学生做些解释。事实上由于太阳离我们非常遥远,而且太阳光的体积比地球大得多,因此可以把太阳光线近似地看成平行光线。同时,在计算时还要用到观测者的身高。

活动4、利用标杆。

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作为观测者,在观测者与旗杆之间的地面上直立一根高度适当的标杆。观测者适当调整自己所处的位置,当旗杆的顶端、标杆的顶端与眼睛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时,其余同学立即测出观测者的脚到旗杆的底端的距离,以及观测者的脚到标杆底端的距离,然后测出标杆的高,收集整理数据,小组合作完成。

使用这种方法进,观测者的眼睛必须与标杆的顶端和旗杆的顶端“三点共线”,标杆与地面要垂直。另外,在计算时还要用到观测者的眼睛距离地面的高度。

(4)课堂小结,将学生组织回教室,分组回忆本节课完成情况,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情况,教师将结合实际逐一解决。达到分组合作学习,最后集中得到统一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特别应该引导学生比较各组方法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寻求异同,形成优化意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4 注意课后练习题的选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设计练习时,不能只是为了巩固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例如:1、一盗窃犯于夜深人静之时潜入某单位作案,经单位的自动摄像系统下了作案的全过程。请为警方设计一个方案,估计该盗窃犯的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