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教案设计 >

2023年文言文复习教案

时间:2023-07-11 16:2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文言文复习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教学重点: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复习教案,供大家参考。

文言文复习教案

文言文复习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的划分。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法;
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六种形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总结。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动词又可分为使动词、意动词和为动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恐修名之不立。(《离骚》)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阿房宫赋》)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人皆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7.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师不必贤于师(《师说》)

8.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9.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使速祸焉。(《六国论》)

10.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例如:

兰亭已矣(《兰亭集序》)

以上十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
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可是代词所指人或事物是不固定的,在古代汉语里,许多代词都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如“其”“之”),所以也有人把代词归入虚词类的。

在文言文中,量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这是先秦古汉语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的主要不同之处。

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例如: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

课堂练习:(使用多媒体投影)

三、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组成

古代汉语中除了特殊句外,一般句子成分组成是固定的,即:

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而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
动词经常用作谓语;
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当然,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虽然都经常用作谓语,但构成的句子是不一样的。

由名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判断句,又叫名词谓语句,简称名句,即:

名词+(者)+名词+(也)。(“主语+副词+名词+(也)”。)

由动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叙述句,又叫动词谓语句,简称动句,即:

(状语)+形容词+(补语)。

由形容词构成的谓语句叫描写句,又叫形容词谓语句,简称形容句。

(状语)+动词+(补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总的说来,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自由地用作主语、宾语,而动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主语和宾语,如果动词、形容词出现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是活用为名词;
动词一般也不用作定语,而名词、形容词却经常用作定语,如果动词出现在定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活用为名词或形容词。

惧有伏焉“伏”意为“伏兵”

吊有忧,贺有喜“忧”“喜”意为“丧失”“喜事”

以上为动词、形容词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活用为名词。

2、动词一般用作叙述句的谓语,而且可以带宾语,而名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叙述句的谓语,不带宾语,如果名词、形容词出现在称述句谓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活用为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师》)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师》)鄙,把……当作边邑。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师》)盟,结盟。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质,做人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衣,穿。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衣,穿;
王,称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泳。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襟,连带。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师,学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师,学习。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礼,礼遇。

3、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宾语就活用为使动词:

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退,使……撤退。

⒉噽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勾践灭吴》)服,使……臣服。

⒊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勾践灭吴》)去,使……回去。

⒋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⒌夫如是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来,使……来。

⒍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亡,使……灭亡。

⒎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
窜,使……逃窜。

⒏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却,使……退却。

⒐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4、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状语一般由副词充当,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表方位的有:

1、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庙,在庙堂上。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上,向上;
下,向下。

3、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过秦论》)南,向南;
西,向西;
东,向东;
北,向北。

4、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北,向北;
西,向西。

表示工具或依据

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席,用席子。

⒉市中游侠儿的佳者笼养之。(《促织》)笼,用笼子。

⒊日将暮,取儿藁葬。(《促织》)藁,用稻草。

⒋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传》)间,从小路。

表示比喻:

⒈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云,像云一样。

⒉雄洲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
星,像星一样。

⒊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表示对人的态度: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隶,像奴隶一样。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四、布置作业

复习本节课所讲内容。

板书设计:

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1、划分词类的目的

2、文言文词类的划分

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组成

重难点解决过程

第二课时

一、示例解析

二、词类活用的条件

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
目:看,使眼色的意思。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

“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
“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及陷于罪,然话从而刑之。(《齐桓晋文之事》)

“刑”是名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作动词.“刑“是使用刑罚的意思。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就是“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舞雩”作宾语,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例如:

儿涕而去。(《促织》)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羽本纪》)

名词“涕”“西”都用“而”和别的词连结,它们都活用为动词。“涕”是流涕的意思;
“西”是向西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解惑

课堂练习题(针对性练习)

找出句子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

1、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2、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找出句子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形容词

3、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4、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法的名词

5、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

6、明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的动词

7、卧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

8、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形容词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10、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补充:现代汉语中这类形容词的使动用很多,巩固国防、繁荣经济、密切关系。

找出使动用的数词

11、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

12、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找出句子中意动用法的词语

13、吾妻之美我也,私我也。

14、臣闻王者父天母地。

15、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资料

文言文复习教案 第2篇

文言文翻译常犯以下错误:

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例如有的同学把“沛公军霸上”(《鸿门宴》)这一句,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混淆虚实。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例如把“特与婴儿戏耳”,错译为“特地同小孩玩耳朵”。显然,译者把虚词“特”、“耳”译错了——“特”是副词,在此作“不过”讲,不能译为“特地”;
“耳”是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而已”、“罢了”,不能误作实词,错译为“耳朵”;
这里“特”、“耳”连用,构成固定句式“特……耳”,可译为“不过是……罢了”。因此,“特与婴儿戏耳”,应译为“(我)不过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二、漏译

1.省略成分不增补。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例如“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这两个分句的主语分别承前省略了。如果只补出“触草木”的主语“蛇”,而漏补“尽死”的主语“草木”,就会漏译成“蛇触及草木,全死了”。如果把原文的省略成分补全,那么译为“蛇触及草木,草木全枯死了”,这才对。

2.该译词语被“遗忘”。原文中本该译出的词语,保留未译。例如有同学把“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这一句,译成“假如我不干这捕蛇的差事,那么早就病了”。这里就漏译了“病”字。如果把这个“病”字译出,原文后一分句译成“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这样处理,译文就完整、准确了。

三、硬译

1.照搬注释不变通。“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因为其注释是“指猪、牛、羊等”,有的同学就把这一句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2.倒装句式不调整。有同学把“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句,译成“寻找一个人可以派他去回复秦国的`”。忽视了原句定语后置的特点,未调整原句的语序就硬译。

四、赘译

翻译游离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有同学把“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译成“秦国人大摆空城计,打开关门想引诱敌军进城”。这里的所谓“大摆空城计”等,就游离原文太远了。翻译一定要紧贴原文。

文言文复习教案 第3篇

课型:复习策略指导课

教学目标:学会理清现代文阅读

复习目标:学会把代文阅读

复习重点:学会设计分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方法;
学会调控安排现代文阅读的训练内容。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课前预习:

学生提前解答近几年中考模拟试题、中考中有关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统计分数);
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现代文阅读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

教学过程:

一、理清文言文阅读的复习目标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目标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其根据有哪些?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应该根据以下两方面——A.中考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B.近年武汉市中考试题。

结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能力考核点:(幻灯投影)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二、把握阅读部分的复习重点

教师提引: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把握复习重点提供了范围。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复习重点则应该是针对个人的。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围绕目标,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

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在预习中,我们利用调考、中考试题作了先测,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答题的情况,分析自己在阅读方面掌握的程度,找出薄弱点,以此作为自己以后复习的重点。

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1.教师导引:确立了复习重点后,我们还要设计好合理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使复习真正有效。我们要时刻都有学习效率观,并努力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科学地安排复习的内容、复习的时间,这样才是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如何设计有效的复习方法。

2.学生讨论献策,教师点评。

3.师生共同小结:

遵循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以训练带知识的原则,查漏补缺及时矫正的原则。

具体的方法:

*词语解释题“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复习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基本含义,并对多义词进行归纳整理,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二是根据上下文,即词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结构确定词义,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翻译题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中考试卷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字字落实,这一点在平时训练中尤应注意。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翻译的口诀是:通读全文,领会大意;
句不离文,词不离句;
联想推敲,辨别仔细;
字字落实,坚持直译;
补充省略,调整词序;
专门名词,不必翻译;
语句通畅,忠实原意。鉴赏题。我们要善于抓住相关的情节的疏通,特别是对文段的整体把握。同时还要注意结合初中所学文言文课文积累来帮助分析。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前一条不同的是,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出作者在记述某一人物事件时所体现出的自己的看法或爱憎感情,而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首先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准确地进行分析或概括。

三、调控训练内容

教师提问:

大家都很反对“题海战术”,但缺乏必要的训练,也是不可能形成能力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好训练的“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调控自己的训练呢?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指点以下内容:大家可以对《阅读新视野》中的阅读练习题作一分析,按照复习目标中的四个考查点,看一看这个资料所编排的练习题题型分布得合理不合理?

每一个能力点大致需要训练多少次才能达标?

我们还应该再增加一些什么题型才能复习到位?

师生一起总结:对现有的训练材料,我们千万不能拿来就作,不加辨析,不加选择。否则既有可能造成无效劳动,也有可能造成训练不到位。

要调控好训练,应注意几点:要注意题型分布的合理。要根据自己的现状确定训练的“度”。要会选择有效的训练题。要学会控制训练的时间、节奏把握。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没有在阅读本身的认知上作更多的讨论讲解,而是着眼在如何复习阅读,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提高自我复习的能力,能够提高语文学科元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终身需要的能力。

这种元认知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应该学哪些内容?”“我应该如何地学?”“我学的效果怎样?”“我应该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等等问题。

语文学科的知识是非结构性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只会被动的学习,而毫不讲究学习策略,决不会提高语文的素质。

因此,希望大家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元认知能力。这才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五、作业布置:

自己规定完成时间作完《阅读新视野》中的相关阅读练习,并结合评价标准思考判断自身解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运用的特点与缺陷,以便有针对性的修正。教学后记中考在即,如何搞好复习?该是各位老师共同思索的问题,而文言文较其它文章,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生疏的。显然,文言文的复习教学也将是复习课教学中的难点。根据以往的经验,我改逐课过关为“专项与综合相结合”的复习法,收效很好,这里把它介绍给大家,但愿能有所帮助。

(一)设计预习《学案》(亦如“教案”,供学生使用),明确复习目标、重点、难点。

由于《学案》的设计,使学生在自学时有了方向,而且,每课时都把目标及重点又进一步分解,这样降低了难度,便于学生理清复习思路,提高复习效率。

在《学案》上,对重点举例进行了解析,如关于“词的古今义”复习,古今变化情况,一般有三种,即一是古今词义相同,如:人、水;
二是古今词义不同,如:牺牲;
三是古今词义相近,如痛恨、感激……。复习的重点是“不同和相近”两种情形,这在预习《学案》中对学生给予明确指出。

在《学案》上,对复习难点的预习作出了指导。如:词的古今义的复习,其难点是“如何较准确地判断词的古今义有变化,并作出正确的解释”。对此,我在《学案》中明确了方法:读悟、回忆、判断。读悟即认真读、多读细读原文,在读中悟其语境意义,切忌不读而凭想当然;
回忆,即结合已学过的课文,回忆其用法,注意古今的结合,在不能准确把握判断时,可运用于现代文中进行理解,再结合文言文上下文分析把握。这样经过读悟、回忆,一般都能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二)预习和讲练结合,以预习为主,讲练为辅。

复习课教学同样要有预习,文言文也是如此。共28篇诗词曲,17篇古文,各教时如果没有明确的预习范围、重点,学生要么是如切肉片样一块一块地切开来,要么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从而直接影响复习效果。

1.精心设计预习自学训练题。

每教时复习前,我都为学生精心设计了预习自学《学案》,明确了复习的范围,而且围绕各教时复习重点设计了这样几类题型。

(1)强化识记题,主要是古诗文中名篇名句的背诵,这类题目多以填空的形式出现;
另外,各教时涉及的作家作品以及与此有关的文学史方面的知识,我在课前查找资料进行整理,以“简介”的形式要求学生识记。这样,令学生在识记过程中得以熏陶,真正保证并实现了古文教学的初衷和大纲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古文教学的实际质量。为了保证预习到位,每节课前我都将这类题目作为重点进行检查,并进行评比,对不合要求的,限定时间完成,并跟踪督查,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2)归纳疏理题,要求根据各教时复习的目标重点,把初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文进行归类整理。如关于“古今词义变化”的专项复习,对词义古今有变化的30多个词,在《学案》中已为学生疏理出例句,让学生判断出有变化的词并解释;
又如文言文中四种特殊句式的复习(判断、省略、倒装、被动),《学案》已有例析,并对初中阶段所学的古文进行了归纳,要求学生对归纳出的句式进行判断,这样既节省了时间,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效率、质量。

(3)感悟理解题,根据复习的目标重点,结合具体的篇目,要求学生写写思想感悟。如结合实际谈谈学习《马说》,在今天它有何社会意义;
用一段形象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夜静之景;
例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和感受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阅读水平,又锻炼了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可谓一箭双雕。(4)能力考察题,根据目标重点要求学生从指定的篇目中完成一些题目(当然,这些篇目是能体现这一重点的)。如从《桃花源记》中找出古今词义有变化的词并分析,找出省略句并补充完整。这也作为检查自学重点之一,在课堂上我将根据检查情况,设计练习进行补救。(5)深化训练题,此类是以课外一些短小古文设计成的训练题,旨在对目标重点的复习把握,作些相继的补充。如在复习《捕蛇者说》一文时,关于孔子的“苛政猛于虎”之说,我将那篇短文打印在《学案》上,围绕目标设计了些训练题,让学生去完成,不过这类题目不多。

2.讲练力求做到精、简、明。

(1)有的放矢,会的不讲。每节课开始时检查《学案》情况,学生整体把握较好则不讲,个别把握不好个别辅导。讲的内容,练的内容,不超出目标,不偏离重点,简洁明白。

(2)讲练结合,以练为主,讲析复习重点、难点,总是与练结合起来,上面谈到的“课内训练”“深化训练”也都是这里的练,它围绕目标中的难点而设计,有的通过检查自学发现已不再是难点的题目,便在练中一带而过,有时,根据情况,还会补充些“加深题”。总之,不管是讲的,还是练的,始终围绕“精、简、明”展开。

(三)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结合,以专项为主,综合为辅。

1.分块处理,针对文言文的特点,我把它们分为八块,分别是:1.诗词曲;2.词类活用;3.词的古今义;4.一词多义(实词);5.一词多义(虚词);6.通假字;7.文言句式;8.文言文体裁。

(1)重点集中,围而歼之。明确了八块的教学重点,带领学生为重点而重点,把初中所学的文言篇目,对能体现各块重点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尽可能地不让一个漏网,带领学生集中消灭之。

(2)部分知识点分解到各个专项训练中去,如实词的理解,课文的背诵。明确指出各个专项训练的重点篇目中的实词,要正确理解把握,篇目中需要识记的内容亦明确要求掌握。把大量的实词和需要记忆的内容分解到八个专项中去,这样把集中与分散训练相结合,保证了训练的容量与质量,节省了时间,保证了学生吃饱吃好。(3)明确篇目,确立范文,各个专项根据文言文对该专项的体现情况进行分解,如《桃花源记》中的古今义变化的词较多,则把它列入“词的古今义”专项;
有关“铭、记、说”等的文章纳入“文言体裁”专项中,这样明确了范文,突出了重点。28篇诗词曲,17篇文言文依据其示范性,进行有效地分解,达到了分而歼之,便于学生轻松掌握。

2.综合训练,把句法、词法、体裁等相近的项目进行合并训练。

(1)针对性综合。本着查漏补缺的原则,扩大训练面积,增加训练的重点项目。当然,这增加的训练的项目权重比例视“专项训练”存在的问题大小而定。如“一词多义”专项中的“虚词”复习,复习时是较难的古文知识,那么在综合训练中再加以强化,保证学生经过补救后完全地理解把握。这段的训练仍以课内语段为主,以本为本。

(2)系统性大综合训练。循重点而行,增加训练难度,重在训练学生对文言文的欣赏感悟能力,提高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补充些课本以外优美文章进行训练,把各专项的重点有机地分解到具体的美文欣赏中去。

(四)加强文言文课堂结构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

1.时间分配上,以学生为主。《学案》检查占有15分钟左右,“课内训练”“深化训练”占有25分钟左右,而教师的重难点的点拔仅用10分钟左右,这样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2.动手动口上,以学生为主。课堂的复习始终突出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多读多说多讲。而且背诵欣赏,讨论分析,板演训练,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重在抛砖引玉,重在点拔,使学生在读、讲、练中对知识得以巩固、提高、升华。

文言文复习教案 第4篇

一、筛选信息的解题步骤

1.阅读,就是要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重视对全文通读,明确基本信息。记叙性的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
议论性的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可在运用“跳读”法时,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材料。这些重要的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论性的文字等。

2.查找,就是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如20xx年高考,题干中“田单兵不厌诈手段”即规定了信息指向,其中“诈”更是关键,答题如不能以“诈”引导思考的方向,肯定会失误。

3.辨别,就是要辨明信息的边界。信息的边界规定了信息的外延。如20xx年高考题目,“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陈述的对象是燕王不是田单,虽然能间接表现田单行反间计的“效果”,但不属于“兵不厌诈”的实施手段。

4.判断,就是判断正误,选出准确的答案。命题者在设置题目时,往往用“张冠李戴”“颠倒因果”“无中生有”等办法迷惑人,解题时要认真分析辨别。

二、阅读史传类文字,在筛选信息的时候,应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2.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3.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4.品格。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

文言文复习教案 第5篇

期中复习——文言文(人琴俱亡)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解释;

2、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

4、完成拓展练习。

二、复习重、难点

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解释;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三、知识点回顾

⑴整体感知

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⑵特殊句式

省略句:(子猷)掷(于)地云__ (子猷)语时了不悲___ 便径入坐(于)灵床上

倒装句:“何以都不闻消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都不闻消息”

⑶古今异义

何以都不闻消息(古义:总,竟_ 今义:全,完全)

语时了不悲(古义:完全_ 今义:常做语气助词)

因恸绝良久(古义:于是__ 今义:常表原因)

⑷文章结构:

选材精当文章用两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征。本文主要表现的是子猷和子敬之间深厚的兄弟之情,从这个中心出发,选择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两人同时得病后,子敬先亡,子猷的悲痛之情郁积心中,无法发之于外;二是子猷奔丧时,睹琴思人,哀伤过度,不久去世。

构思奇特,语言简洁

子猷的反常行为表现内心极度悲伤,前后形成强烈对比,全文寥寥数十字,却把事情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四、知识检测

㈠重点生字、词义

1.给下列字注音。

猷:_____ 笃:___ 了不悲:_____ 舆:____ 恸:______

2.解释文中重点的字词。

俱:__________ _而:__________ _何以:__________ _索:________ _素:____________

径:________ ___既:__________ _掷:__________ 恸:___________ 绝:_____________

3.用“/”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因恸绝良久 _____②月余亦卒___ ③子敬素好琴_ ___④便径入坐灵床上

⑤便索舆来奔丧_____ ⑥此已丧矣_________ _⑦何以都不闻消息__

㈡常考句子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绝”解释相同的是(____ )

A.赶尽杀绝 B.悲痛欲绝 C.绝无此意 D.美妙绝伦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良”相同的是( )

A.除暴安良 B.用心良苦 C.消化不良 D.良莠不齐

6.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_此已丧矣。

②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④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7.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并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

8.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_

9.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_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_

10.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_

11.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_

12.子猷先“了不悲”“都不哭”,后又“恸绝良久”,这是为什么呢_ 请简答。(2

13.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

14.《世说新语》的作者善于以小见大,通过描写生活细节来刻画人物的个性。试举例分析《人琴俱亡》这篇文章是如何运用细节来刻画王子猷这个人物的独特个性的。

15.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_

五、课外对比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王子猷①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③《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_"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②山阴:旧县名,在今浙江绍兴市。

③左思: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④戴安道:即戴逵,西晋人,博学多能,擅长音乐、书画和佛像雕刻,性高洁,终生隐居不仕。⑤剡(shàn):剡县,即今浙江嵊县。

16.解释加点的词语。

(1)四望皎然 (_______ ) (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_________ )

17.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文中可以看出王子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有一龌龊③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④之画。章侯头裸体⑤,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①诞僻:怪僻。②搦(nuò)握。③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④强:强迫。⑤头裸体:不戴帽子。

20.下列句子中的“之”与“诱之入舟”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_____ )

A.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_________ B.余悲之 (《捕蛇者说》)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_ (《岳阳楼记》)_____ D.何陋之有_ (《陋室铭》)

21.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分) (________ )

A.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读画录》 )_ B.何以都不闻消息_ (《人琴俱亡》)

C.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______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22.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陈章侯的品性。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