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教案第1篇一、教学分析:首先,我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分析。(展示幻灯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前两章学习了细胞的定义以及组成细胞的分子,后面将要学习细胞的物质、功能以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细胞教案汇编,供大家参考。
细胞教案 第1篇
一、教学分析:首先,我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分析。(展示幻灯片)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前两章学习了细胞的定义以及组成细胞的分子,后面将要学习细胞的物质、功能以及生命历程,所以《细胞的基本结构》这章处于过渡的地位,在整个必修一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整章甚至整个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起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作为季延中学的高一年学生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知道了细胞的分子组成,初步了解细胞膜;
初步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
同时细胞膜的功能对于学生而言是抽象的、不易理解的;
2、能力基础:一定的自学能力;
一定的分析材料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3、情感基础:我们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上课充满热情、积极发言、善于表达自己;
具有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水平,制定了下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如何选用提取细胞膜的实验材料,明确实验方法,理解的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及功能。具体内容如下4点:(展示)
(1)能够解释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
(2)能够明确提取细胞膜采用的实验方法;
(3)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推理得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4)能够简述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具有的功能;
能力目标:能找出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并进行实验,提高实践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通过以下三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1)尝试从已有知识背景中找出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2)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的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熟练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技能,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3)通过对资料、图片的分析和推理,进一步提高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自然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兴趣,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和过程,体验自然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素养;
(2)通过对细胞膜成分与功能的资料分析探究的学习,培养科学兴趣,探索科学精神,进一步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以课标的要求为出发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但对抽象的知识理解掌握能力仍有待提高的现状,我确定了如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体验(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与过程;
(2)简述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3)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具有的功能;
教学难点:
(1)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作为制备细胞膜材料的原因;
(2)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具有的功能;
二、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分为三个层次:
(一)实验探索亲身感知:
(二)理性探究把握实质: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教学策略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着重用到这几个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展示)
教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归纳法、分析推理法。
四、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析本节的教学过程。总体的设计如下:(展示总的结构)
环节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由奈利的实验视频引入。这样的直观视频不但能拓宽学生的实验思维,还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2:进行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分组实验的由来:为了让红细胞吸水涨破,教材的设计是直接在盖玻片一侧滴加蒸馏水,同时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这个方法并不理想,吸水纸极易把红细胞吸跑,以致视野中观察不到红细胞。所以我做了改进:采取分组实验、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同组的两位同学分工合作,一位同学观察正常状态下的红细胞;
另一位同学直接用蒸馏水对家兔血液进行稀释,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吸水涨破之后的红细胞的。这样调整之后实验效果比较好,基本上每组同学都能在显微视野中观察到正常状态的红细胞和吸水涨破之后的红细胞。(展示实验结果照片)
从知识完整性考虑,补充了实验室提取细胞膜用到的离心机的使用,最终获得较为纯净的细胞膜。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在做中学
环节3: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先提供两则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作为知识背景,引导学生对细胞膜的化学成分进行讨论推理,得出细胞膜的可能成分。然后呈现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到的几种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数据图表,学生归纳总结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设计意图: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环节4: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这个功能是作为边界的基本功能,学生能较好理解。设计时选用学生已做过的实验中见过的细胞图像,以学生熟悉的例子解释新的知识;
“这个功能是不是意味着细胞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呢?”以这样的问题过渡到细胞膜的第二个功能,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红苋菜为例,说明活细胞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并鼓励学生尝试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解释这个功能;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这个功能要到后面才会深入学习,所以在这里我主要是通过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该功能。
细胞壁:解决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温故知新:为什么细胞壁不能作为细胞的边界?
达标检测巩固新知
1、过程性检测: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巡视、指导,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实验现象是否明显;
2、以练习题的形式检测知识的掌握情况。总结归纳构建新知:以概念图的形式将知识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
板书设计
略
细胞教案 第2篇
学习本实验应达到的目标要求
1、说出本实验的实验原理。
2、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养成独立动手操作的习惯。
3、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培养学生视图、比较、分析、判断等能力。
4、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养成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⑴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⑵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2、教学难点
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试剂以及对标本的处理时间,操作的先后顺序。
教学设计思想和教材分析
实验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按照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思想进行教学,教师就要设计出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使学生多途径多方式的参与到学习中,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本节教学以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边操作边思考。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同一实验组的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得出答案。教师在某些较难理解的问题上适时点拨,以减少课堂时间的浪费,提高课堂效率。有丝分裂的实验是一个验证性的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有丝分裂各时期的观察,来验证学生在前面学到的知识,并加以巩固。因此在实验前,教师应让学生先回忆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有哪些变化,以便在实验中能够准确的观察到各个时期的图像,并能区分出来。
教学策略
实验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先预习实验原理及方法步骤,简单的了解进行细胞分裂实验的各个过程,以便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按照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教学,同时应把实验的关键点讲出来,以便引起学生在实验中注意这些问题。当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依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以锻炼其自主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出现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用具及用于探究的问题。
2、学生预习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该实验的实验原理、目的要求及实验操作的步骤,提出与本课内容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的图像变化,今天我们在前面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引题: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5实验的第一段,完成学习探究1。
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学习探究1,另一位同学对该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和修正。
引言:通过实验原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进行本实验的指导方法和思想,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探究2中的5个小题,阅读教材p115~116页,并依据课本所列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师:怎样培养洋葱根尖?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生:在实验课前3~4天,取洋葱一个,放在广口瓶上,装满清水,让洋葱的底部接触瓶内的水面。把广口瓶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待根长约5 cm时,取健壮的根尖制成临时装片。注意的问题:应选择底盘大的洋葱做生根材料;
剥去外层老皮,用刀削去老根,注意不要削掉四周的根芽;
培养时注意每天换水1~2次,防止烂根。
二、装片的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结合着教师的提问,边回答边操作,从而知道在进行该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进行该操作。由于解离、漂洗、染色三个步骤中,都有一段等待时间,教师应利用这些空隙,要求学生讨论在进行该操作时的注意事项,以保证该操作的"顺利进行,也可做一些相关的题目,来巩固该部分的内容。
1、取材与解离
师:取材的时间最好在什么时候进行?解离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解离后细胞是否仍保持活性?
生:在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取洋葱根尖2~3 mm,立即放入盛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
3~5 min,至根酥软为止。解离中,应注意时间的把握,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解离太长使细胞的结构破坏,影响制片的效果,太短则不易使细胞分离,观察时细胞容易重叠。解离后细胞已被盐酸杀死,不具备活性。
2、漂洗
师:为什么要进行漂洗?怎样进行漂洗?
生:由于染色剂是碱性染液,如不漂洗,酸碱发生反应,不利于着色;
同时也是为了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用镊子把酥软的根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 min。
3、染色
师:在细胞中,能被碱性染液染成深色的物质是什么?染色中,为什么要把握好染色的浓度和时间?
生:能被碱性染液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时,染液的浓度和时间的把握要好,否则染色过深,不易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
4、制片
师:实验中,要使细胞分离和分散开,需采取哪些措施?
生:先用镊子将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
在盖玻片上加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压载玻片。压片时用力要适当,过重会将组织压烂,过轻则细胞不易分散。
巩固性练习
1、洋葱根尖细胞解离后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是()
a、由选择透过性变为半透性
b、由选择透过性变为全透性
c、仍保持选择透过性,但通透性增大
d、仍维持原来的通透性
2、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时,向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的目的是()
a、洗去根尖表面的龙胆紫溶液
b、利于根尖的放置,便于指压玻片时排走气泡
c、利于指压玻片时组织细胞分离
d、细胞吸水胀大,便于观察
3、在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c、染色→解离→漂洗→制片
d、漂洗→解离→染色→制片
三、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
1、低倍镜观察
在低倍镜下,先找到分生区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特点。
2、高倍镜观察
师:在一个视野中能不能观察到一个细胞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能不能找全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如何操作才能找全各个时期的细胞?
生:在一个视野中不能观察到一个细胞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因细胞在解离时已经被杀死,不再进行细胞分裂了。不能,因在一个视野中,我们只能找到某一时期的细胞图像,要想看全各时期的细胞,应移动装片,在不同的视野中寻找。
师:在你的观察结果中,处于哪一时期的细胞最多?怎样确认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时期的长短?
生:处于间期的细胞最多,因间期持续的时间最长。确认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长短,就看在这一时期中观察到的细胞的多少。
四、绘图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各时期的细胞特点,绘制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的简图,并能区分各时期细胞的特点。
巩固性练习
1、用高倍镜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图像,清晰可见的结构是()
a、染色体、纺锤体。细胞壁
b、纺锤体、细胞膜、细胞核
c、染色体、赤道板、细胞核
d、纺锤体、细胞壁、核仁
2、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中,每个细胞内的dna分子数和染色体数不同的时期是()
a、前期和中期
b、中期和后期
c、中期和末期
d、后期和末期
细胞教案 第3篇
一、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三年级的学生,学生所学为上科技版教材,教材中无“细胞的癌变”这一节。但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增殖与细胞分化”。本节内容和社会生活关系密切,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理解癌细胞是正常分化的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时有一定的难度,在理解癌细胞的特征及癌变机理时也存在困难。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以足够直观的生活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内容分析
“细胞的癌变”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内容。这一章的内容先介绍细胞完整的生命历程,再让学生了解细胞生命历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细胞的癌变。本节内容承接前三节,是对前三节内容的扩充,同时细胞癌变是社会热点,也是生物学科的热点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社会现状,注意理论和现实相结合,体现“以人为本,全面教育”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感知、体验和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癌细胞的主要特征;(2)说出引起细胞癌变的外因(致癌因子)
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癌症预防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2)致癌因子
教学难点: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主要选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癌细胞
主要特征 (三)致癌因子 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致癌物质,再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补充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在外部条件诱发下产生癌细胞的。
物理:
化学:日本广岛、长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受原子弹的影响。对幸存的居民进行29年的调查,发现皮肤癌、粒细胞性白血病发生率明显增加,而且距离爆炸中心越近,发生率越高。
细胞教案 第4篇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体会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2、举例说出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3、说出膜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4、说出植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5、能熟练把对照的方法运用到探究实验的设计中。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方法:讨论 探究实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二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质膜的取材
质膜的成分和结构的探究
细胞壁的成分和作用 【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细胞图片: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菌细胞,酵母菌,要求学生比较不同细胞的差异?
【实验探究】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总结】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活细胞的选择性与细胞膜有关。
细胞膜又叫质膜,为细胞把守大门的任务,物质的进出由质膜掌控。质膜有允许某种物质透过的特性,称为质膜对该物质的透性。
【讲述】质膜为什么有选择透性,这应该与质膜的结构成分有密切关系,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提问】要分析质膜的成分,首先要分离出质膜,再做研究分析,那么取哪一种细胞来分离质膜是最好的?为什么?
【投影展示】人的成熟红细胞图片,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获得红细胞的质膜?
【讲述】
材料一:1895年,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膜。
【投影展示】磷脂分子的结构示意图: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的尾部。
【提问】磷脂分子置于水中的排列形式。
材料二:1925年,E.Gorter和F.Grendelet用有机溶剂丙酮提取人的红细胞膜中的脂质,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该实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讲述】脂肪酸分子的尾部可以摇摆,使得整个磷脂分子能发生侧向滑动,所以质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提问】质膜中除了含磷脂,还有其他成分吗?
材料三:Danielli和Harvey分别于1931年和1935年发现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显著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已知脂滴表面如吸附有蛋白质成分时,表面张力则降低。
材料四:1959年Robertson用高锰酸钾或 酸固定细胞时,电镜超薄切片中细胞膜显示出暗一亮一暗三条带。
材料五:科学家将质膜冰冻,然后将其撕裂,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撕裂面上有许多颗粒。
【提问】综合以上的结论,描述一下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讲述】另外,质膜中还含有糖类等物质。
所以,质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
质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性。
【提问】细胞壁的成分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酵母菌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菌没有完整细胞核,只有核区。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其它都有细胞壁。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回答:人的红细胞。因为该细胞成熟后只有质膜的膜结构,没有细胞核和其它结构的膜,分离容易,便于取材。
加蒸馏水,让红细胞吸水涨破,经过离心提取较纯净的质膜。
结论:根据相似相溶性原理,细胞膜的成分中有脂质中的磷脂分子
学生讨论回答。
头部朝外,尾部朝内。
结论:质膜是由脂双层组成,并不是一层脂质物质组成的。
结论:质膜中含有蛋白质。
结论:两层蛋白质夹着中间的脂双层。
结论:这些颗粒就是镶嵌在脂双层中的蛋白质。
质膜是由脂双层和蛋白质构成的;
脂双层形成基本骨架,蛋白质镶嵌在其中。
答: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
作用是保护和支撑作用,相对质膜而言,细胞壁是全透性。
。
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课堂的引入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仅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学习的态度。
及时纠正错误,加深印象。
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
七、板书: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质膜的成分和结构
1、质膜的取材
2、成分和结构
二、细胞壁的成分和作用
八、作业设计
细胞教案 第5篇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四章第二节《细胞的分化》。本模块的前三个章节是从物质组成和物质变化的角度出发,介绍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和细胞的代谢,而第四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中,细胞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出现在舞台上,展示它的整个生命历程,也就是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内容环环相扣。在本节的前一节是《细胞的增殖》,而多细胞生物体是由受精卵通过分裂和分化得到的,分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与分裂共同完成生物的个体发育,可见分化的重要性。而细胞的全能性和干细胞是现在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能够拉进学生与科学的距离,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细胞的癌变是细胞分化的异常情况,学生了解后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观,并关注癌变等相关的医学进展。所以学好本节《细胞的分化》,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之前所学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并为后面的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作好铺垫。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在知识方面,首先学生在学习《细胞的分化》之前,已经学习了细胞通过分裂使细胞的数目增加,但是如果只有简单的分裂,受精卵是无法形成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多细胞生物体的,这是一个新旧知识的人知冲突,教学中可以以此为突破口。而且在生活中,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等对白血病、干细胞、癌症等有所了解,但是学生不清楚其中的机理,这是又是一个认知冲突,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出发,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把新知识有机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拉进科学与生活的距离。
在能力方面,高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确立,但还不是很完善,而细胞的分化十分的抽象,尤其是分化的稳定性与细胞的全能性对立而又统一,所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分化具有稳定性、持久性,但同时,已经分化的细胞又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全能性)。教学中利用形象的比喻以及丰富的图片和动画,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在心理方面,在第一节章节引入中,学生已经知道多细胞生物体是由受精卵通过分裂和分化得到的,并且掌握了细胞的增殖,所以学生有学习细胞的分化的求知欲望,而且本节知识与现在的科学热点息息相关,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开展本节《细胞的分化》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②描述细胞分化的特点;
③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概念及应用;
④运用所学的干细胞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释白血病等热点问题;
⑤说出细胞癌变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探讨干细胞、癌症等知识,养成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生命健康的习惯;
②搜集有关干细胞、癌症等知识的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细胞分化和全能性的学习,树立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
②认同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①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②细胞的全能性概念及应用。
2、教学难点
①理解细胞分化和全能性的对立统一。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对话法、引导探究法、直观法等的适当结合运用。
2、学法
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的灵活运用。
五、教学手段
采用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六、教学设计思路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人的血细胞寿命很短,又失去分裂能力,健康人的血细胞数为什么不会随之减少?白血病的治疗为什么是给患者捐献骨髓,而不是输血?
(二)提出问题:细胞的分化、干细胞等问题
(三)以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探讨一:如果细胞只有简单的分裂,受精卵能形成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多细胞生物体吗?
↓
细胞的分化的概念、特点、意义
↓
问题探讨二:细胞是不是一旦分化,就不再具有分裂、分化的能力了呢?
↓
细胞的全能性的概念和应用。
↓
问题探讨三:比较各种细胞全能性大小,引出干细胞
↓
干细胞的特点和应用
↓
问题探讨四:以上是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会分化成各种细胞或保持分化的能力,如果异常情况呢?比如物理射线、生物毒害、化学毒物诱导下?
↓
细胞的癌变
(四)课堂小结、评价与延伸
七、教学准备
幻灯片设计:人体胚胎发育动画、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核抑止实验的流程图,壁虎,蚯蚓等再生能力强的生物的图片,板书设计。
八、教学课时
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主导活动 预期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教师在幻灯片上展示人的血细胞和白血病的两个资料,设疑:人的血细胞寿命很短,又失去分裂能力,健康人的血细胞数为什么不会随之减少?白血病的治疗为什么是给患者捐献骨髓,而不是输血? 思考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回忆前节课所学的细胞增殖,无法解释,或者某些预习过的同学提出细胞分化、干细胞等名词。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利用学生新旧知识的冲突和经验知识,创设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先不评价答案对错,让学生带着什么是分化、干细胞为什么能治疗白血病等问题进行新课学习。并同用幻灯片展示本节内容框架。
学生明确本节学习的目的,准备探究学习。
学生带着问题,明确目的进行下面的探究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以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探究,解决问题:
分化概念
分化特点
分化意义
分化小结
全能性概念
全能性应用
干细胞的特点和应用
细胞癌变
教师播放人的胚胎发育动画,并提出问题探讨一:如果细胞只有简单的分裂,受精卵能形成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多细胞生物体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一起归纳细胞的分化的概念。
教师通过设置串引导学生根据分化的概念去分析分化发生的时间、稳定性、本质三方面的特点,问题设置如下:
分化只发生在胚胎时期吗?那我们开始提出的血细胞的问题如何解释?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总结分化的时间。
稳定性如何理解?可以联系生活实例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举例:蚯蚓、壁虎等再生能力强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