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好媳妇事迹材料一前东社区居委会,人们经常议论着一位普通妇女。几十年如一日敬公婆的好媳妇。她就是前东社区建材小区的申菊英,她的事迹在平罗县前东社区被大家交口称赞。51岁的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五篇】,供大家参考。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
好媳妇事迹材料一
前东社区居委会,人们经常议论着一位普通妇女。几十年如一日敬公婆的好媳妇。她就是前东社区建材小区的申菊英,她的事迹在平罗县前东社区被大家交口称赞。
51岁的申菊英尊纪守法,热爱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十六屇三中全会以来面对高科技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新时代,她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修养,健康的身体素质。在事业上她兢兢业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大胆创新,在优生优育工作中她带头计划生育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她教子有方,身体力行做榜样,她的儿子姚亮以大学毕业,为祖国贡献力量。
申菊英在妯娌中是位勤劳能干和蔼可亲的好大嫂,在父母眼中,她是位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在邻居眼中她是位心底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她的家庭和睦幸福,先后被评为区级十星级文明户和全县五好家庭。
申菊英与同在农具厂工作的姚会元认识相爱后结为夫妻。申菊英的公爹、婆婆后来生活在农村,依靠种田维持生活。1983年,她考虑到两位老人年龄大了,想把二老接到县城与他们一起生活,可是老公爹心里顾虑重重,他是姚会元继父,认为自己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生活在一起能行吗?就算是与亲生儿子一起生活,时间长了也难免有个磕磕碰碰的,他担心将来大家会闹得不欢而散。申菊英看出老人的顾虑连说带劝地把两位老人接到家中,一住就是二十年。二十多年来,申菊英与两位老人朝夕相处,连脸都没有红过一次,更没有让老人受过一回气。婆婆身体有病,又爱干净,洗洗涮涮的事情干不了,几呼都是申菊英来做。当时儿子年纪小,丈夫工作忙,两个妹妹都不在父母身边,照顾婆婆的重担落在了申菊英的肩上。婆婆身体有病,心里不好受看什么都不顺眼,总爱唠叨。申菊英也无微不至的照料她,一边心平气和地安微她,讲故事逗老人开心。有时婆婆大小便失禁,屡尿弄到被褥上,她二话不说赶紧给婆婆擦洗干净身子,换洗被褥拆洗干净,她从没说过一句怨言。有一年冬天,老公爹突患急性阑尾炎做了手术,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老人想解小便却无法动身,尿憋的不行,身边只有申菊英照顾他,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一脸的痛苦状。细心的申菊英立刻瑞起尿盆给老公公接小便,老人感动的热泪直流。两位老人逢人就夸,儿媳妇比亲生女儿还亲、还可靠。我们能活到80多岁与她细心照料分不开。
1994年,申菊英下岗了,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开办了一家煤气灶具经销部。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申菊英事业有成,还创办了自己的事业,家里富裕了,但她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她听说社区居民的下水道年久失修,经常堵塞,尤其一到雨季,雨水积在巷道里漫灌到部分居民家中,给社区居民带来不便,社区居委会想为居民解决问题,苦于无处筹集资金时,申菊英主动站出来,带头捐款,并帮助社区干部挨家挨户的地筹集资金,找人修好下水道,彻底解决居民的难题。建材小区居民区的巷道没有硬化,一遇雨雪天,巷道泥泞不堪,申菊英带头捐款,并参与了巷道硬化。由于申菊英乐于助人,左右邻居煤气灶具出了毛病,只要招呼一声,她很快上门维修,从不收一分钱,她的淳朴、善良、宽宏大度、慷慨大方、一直有口皆碑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好媳妇事迹材料二
2003年她与丈夫结婚,一直孝敬公婆,被左邻右舍交口称赞。不幸的是公公于2006年十月查出患有肺癌,公公病情发展的很快,没过多久就不能进食了,为了能让公公能够多维持些日子,也为了减轻婆婆的负担,她每日在工作之余抽空回家为公公做可口的粥饭,和婆婆一起一口一口喂公公吃饭,让本已神志不清的公公留下了两行眼泪。不久公公去世了,她们一家三口便和婆婆住在了一起,婆媳俩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没隔一年,婆婆的大儿子和儿媳妇也不幸遇害,白发人送黑发人,婆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让她一时承受不起,无疑是雪上加霜,终日以泪洗面,还常常会说一些自暴自弃的话语,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是她整日陪在婆婆身边耐心地开导她、服侍她,让她的内心重获自信。在日常生活中,她很重视老人心理需求,一有时间就陪婆婆聊天,婆婆的亲戚朋友来了,她总是热情招待,遇到与婆婆有分歧的事情,她总是心平气和地和婆婆沟通交流、消除隔阂。
每次外出买东西,看到合适的总会给婆婆带一份,知道婆婆的要不好,她就迫不及待的跑去超市为老人家买按摩器和足浴盆。这些年来,婆婆的饮食起居都有她一人服侍,同龄的老太太经常开玩笑的逗她一看你就不像在儿媳妇跟前受委屈的,穿得好,脸色也好! 她会高兴的说:我这个小媳妇啊,比女儿还贴心!
她和丈夫之所以能和睦相处,最大的秘诀就是两人之间的沟通非常到位,他们经常彼此向对方敞开心扉地聊天。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情上,夫妻能平等对待,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决定,做到版每件大事双方都心情舒畅。他们勤俭持家,合理安排工资收入,不铺张浪费。
培养孩子上学以及其它生活琐碎事情很少让丈夫操心,让丈夫安心工作。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范文第2篇
***是**县人民检察院干警,原来在永胜县工作,91年调到**检察院,从税务检查室主任、反贪局副局长到办公室主任、党组成员,被AA市院评为优秀侦查员和抗震救灾、严打先进工作者,并荣立三等功。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无一不凝集着家庭成员的关心和支持。
***与XXX是AA师范的同班同学,彼此都因为对方的出色而产生了爱慕,组成了幸福的家庭。结婚18年,他们始终保持着初恋般的爱慕和热情,两人相亲相爱。刚结婚时***在永胜县工作,91年调到**检察院,由于他是中途改行的,原来学的英语专业完全用不上,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必须从头开始学习法律,XXX就全心全意地支持丈夫学习业务知识。几年时间,他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科一直到市委党校法律函授本科班。有时,一出去学习就是一个月,而家中的一切都全靠她来支撑,又要做饭、又要接送孩子上学,但她甘于奉献,无怨无悔。生活中,她对丈夫更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家中的一切她都事必亲躬,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使***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她常常叮嘱丈夫,从事检察工作要胆大心细、公私分明,她深情地对丈夫说:“我不奢求你当官发财,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上能孝敬公公、婆婆,下能教育好孩子,使其成材,我们俩能相亲相爱,一直到老。” ***也常感慨地说,他为今生能遇到这样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妻子而幸运。他们那种相孺以沫,平平淡淡,看似不浪漫的婚姻,却是充满款款深情,毋须海誓山盟,却是长相厮守,不离不弃!在工作中,她总是理解、鼓励和支持丈夫。有次,***办理一个税务案子时,由一个在政法单位工作的亲戚领着当事人带着礼物到家里说情,她诚挚地对那位亲戚说:“你也是在政法单位工作的人,应该理解***的难处,如果你真心是为我们好,不使***犯错误,就把东西带走,我相信***会秉公办事的。”最后,那位亲戚带着东西讪讪地走了,类似的事,不胜枚举。
俗话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一个熬字,包含了多少的纠纷和争吵,可以说,婆媳之间的关系,向来是中国人家庭关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主题。而在***家,却诠释了婆媳间的关爱和体贴。记得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的家庭与千千万万个幸福的家庭一样极其普通而平凡,现在家庭中的五个成员,父亲、母亲、女儿和他们夫妻俩,一家人都能用一颗爱心与一份真诚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奉献社会,受到邻居羡慕和称赞。几年前,因为乔迁了新居,住房条件有了改善,***便提议将父母从永胜接过来一起生活,以尽做儿子的孝道。之后,父母亲也相继从永胜来到了**。作为儿媳,XXX事事都从老人的角度去考虑,家里有什么事情时,她总是主动与老人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一有时间就把老人的衣服、被子洗干净,老人身体不舒服了,及时带他们去医院治疗,天气热了,为他们准备夏装,冬天来了,及时预备保暖服,更换过冬的棉被,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首先想到的就是老人,出差在外,首先考虑的是给两位老人买点什么。婆婆有什么话也喜欢和儿媳妇说,人前人后都叫儿媳妇的小名 “小燕”,婆婆的伙伴打趣地说,你孙女都上高中了,怎么还老是叫媳妇的小名啊,婆婆也总是乐呵呵地笑道: “从他们结婚起就一直这样叫的,改不过口了,不过也要这样才亲热呢。”有一次***的妹妹从永胜到**看望爸爸、妈妈,见到一家人和睦友爱的情形,动情地对母亲说:“妈,你和嫂子真是比母女还亲呢,我都嫉妒了”。而他妈妈也总是说:“我这媳妇跟我比闺女还亲”。这就是她的家庭,在互相理解、互相关爱、互相支持的氛围中洋溢出温馨的天伦之乐,在平平淡淡的生活琐事中传递着亲情和关怀。
对女儿,他们夫妻更是循循善诱,从小就给她讲做人的道理,平时教育女儿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是让孩子先递给爷爷、奶奶。他认为,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培养成材,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尽管他们平时非常节俭,但在培养孩子方面却舍得投资,为孩子买了钢琴、词海、复读机等学习用具。女儿也非常争气,不仅能孝敬爷爷、奶奶,听爸爸、妈妈的话,还是个懂礼貌、讲文明的好孩子,而且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在班里一直都名列前茅,他们还鼓励孩子经常到孤儿院和孤儿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在父母的鼓励和培养下,说得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参加演讲比赛和主持学校的文艺晚会时得到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曾经参加过全县的书画大赛,并获奖,是县书画协会的小会员,钢琴也通过了全国钢琴业余6级的考试。
记得有一首歌中唱道:“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就是在妻子、家人和亲友相互支撑,相互关爱,才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人间真爱,从相互支撑的人字后面,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看到了亲情、友情在相互关爱中花开花落,绿荫婆娑------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范文第3篇
劫难来临不退缩,婆媳撑起风雨飘摇的家
1986年3月的一天,河北唐山市丰南医院职工冯桂荣与丈夫董大钊正在院子里搬煤球,突然,身高1.8米的董大钊像截木头一样倒在地上,手里的煤球滚落一地。冯桂荣惊叫一声,只见丈夫脸色惨白,呕吐物呈喷射状从他嘴里喷出后,便昏迷过去。冯桂荣哭喊着叫来邻居,大家七手八脚将董大钊送到丰南医院。
经诊断,董大钊患的是脑梗塞、三级高血压和冠心病。因为是同事,医生直言不讳地告诉冯桂荣:“你要有心理准备,老董这病很危险,要是醒不过来,他不是被阎王爷带走就是成为植物人。”短短几句话,让冯桂荣心里下起了寒冷的冰雹……
冯桂荣时年40岁,丈夫董大钊比她大两岁,在当地公安系统工作,夫妇俩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董纲14岁,小儿子董鹏11岁。冯桂荣夫妇平时工作忙,婆婆李淑英经常过来帮忙照看孩子。出于感恩,冯桂荣待婆婆如亲生母亲。考虑到婆婆有家族性高血压病史,不能受刺激,冯桂荣再三叮嘱两个儿子,千万不要把爸爸生病的事透露给奶奶。
让冯桂荣欣慰的是,董大钊身体素质不错,经医生抢救后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冯桂荣长长地舒了口气。直到这时,她才将丈夫在鬼门关游走了一回的事告诉婆婆。李淑英哭着问冯桂荣:“孩子,出了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早告诉我?”冯桂荣鼻子一酸,说:“妈,大钊已经躺下不能动弹,要是您受刺激又病倒了,我一个人要服侍两个病号,怎么忙得过来?”儿媳妇的话朴实而贴心,李淑英心头既温暖又酸楚……
这一次,董大钊在医院整整住了两个多月。在冯桂荣和李淑英的精心照料下,董大钊身体康复得很快,四肢功能渐渐恢复如常。这年5月底,征得医生同意,冯桂荣和婆婆将丈夫接回家休养。
半年后,董大钊重返工作岗位。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领导安排他从事一些轻松的工作。一家人的日子恢复了从前的样子。然而,令冯桂荣和李淑英伤心的是,1987年11月,董大钊在办公室整理资料时再度昏厥过去,被紧急送到唐山市工人医院。这已是董大钊第三次住院。早在这年6月,他因为患多囊肾导致腰腿失去行走功能,在医院里住了近一个月。
这一次,董大钊被确诊为再度患上脑梗塞。他不能说话,大小便失禁,躺在床匕不能动弹,连翻身都需要人帮忙。李淑英紧张得全身发抖,一次次流泪哽咽:“儿啊,你可不能走在妈的前面,否则妈活着都不安心啊……”冯桂荣紧紧抓住婆婆的手:“妈,大钊福大命大,没事的。”此时此刻,坚强的冯桂荣就是婆婆的精神支柱!
一个月后,董大钊再次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回到家里调养,但他说话口齿不清,右腿绵软无力,行动很不方便。想到儿媳妇既要上班,又要照顾董大钊,还要管教两个儿子,李淑英主动将铺盖搬到儿子家,与冯桂荣一起照顾儿子。
患病前,董大钊是单位的骨干,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
而今不仅上不了班,饮食起居还要靠母亲和妻子照顾,这让他心头有说不出的苦闷。加上病痛的折磨,董大钊脾气变得有些暴躁,经常对冯桂荣发无名火。
1988年6月的一天,冯桂荣熬了乌鸡汤给董大钊补身子,董大钊尝了一口,啪地把碗砸在地上:“这么烫怎么喝?你是不是想烫死我?”自从丈夫患病以来,疲惫和压力排山倒海般笼罩着冯桂荣,自己这么辛苦,丈夫还无端地向她发火,这让她怎么承受得了?冯桂荣和丈夫吵了起来……
儿媳与儿子发生摩擦,最痛苦的是李淑英。在她看来,冯桂荣才四十出头,不可能与病魔缠身的儿子生活一辈子,迟早会离开这个家,到那时,儿子和两个孙子可怎么办啊?带着这样的心结,李淑英变得心事重重。
冯桂荣发现了婆婆的反常。那天晚上,她来到婆婆的房间,婆婆正雕塑般坐在窗前,眼睛盯着墙上冯桂荣一家四口的照片出神。还没等冯桂荣开口,李淑英哽咽着说:“桂荣,大钊现在这样确实委屈你了,你要离开他,妈不怪你……”说完,老人家不停地抹眼泪。
婆婆的话让冯桂荣莫名其妙:“妈,您说什么呀?”婆婆的话幽怨而伤感:“前街的老丁在病床上躺了5年,他老婆受不了这种折磨,有一天突然走了,再也没有回来,连孩子都不要了……”哦,原来婆婆的心结在这里:她担心自已有一天也会像老丁的妻子一样,离开董大钊再也不回来。想到自己这段时间与董大钊的频繁争吵给婆婆带来了心理负担,冯桂荣懊悔不已:“妈,对不起,大钊心情不好,我不应该与他吵架。您放心,我和大钊感情很深,就是天塌下来我都不会离开他!”婆媳俩紧紧相拥……
婆媳争相试药,爱的传承悲壮如诗
时光就这样在冯桂荣与婆婆的相扶相携中走过5年。在这5年里,令冯桂荣和李淑英都感到庆幸的是,董大钊病情稳定,没有再复发。很快,冯桂荣也做婆婆了,1993年,大儿子董纲将女友李振娟娶进家门。这些年为给丈夫治病,冯桂荣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因此大儿子结婚时,冯桂荣夫妇没有给他单独准备婚房,小两口与奶奶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一家三代婆媳在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
丈夫没有给冯桂荣添乱,婆婆却病倒了。1994年秋天,李淑英开始莫名地发烧、出虚汗,人越来越消瘦。冯桂荣赶紧将老人送进医院,医生确诊李淑英患上了晚期淋巴癌。看着钱像水一样流进医院,李淑英挣扎着从病床上坐起来要回家:“我这病治不好了。再说,我都70多了,死了也没什么遗憾了。你们就别为我花钱了!”冯桂荣将婆婆按在床上,泪如雨下:“这些年,我们婆媳俩像母女一样亲,要是见死不救,我活着心里能安宁吗?”
李淑英在医院里住了三个多月,病情有所稳定后,冯桂荣将她接回了家。每天下班回到家,冯桂荣第一件事就是问候婆婆,给她洗澡、梳头、剪指甲。婆婆胃口不好,喝不下寡淡的白开水,得知有个同事从国外探亲回来,带回了一个榨汁机,每隔两天,冯桂荣带着新鲜水果去同事家,将水果榨成汁后端回家让婆婆喝下。
冯桂荣对李淑英那份贴心贴肺的真情,让李振娟既感动又有些不可理解。作为“70后”儿媳妇,她周围一些婆媳大多关系寡淡,甚至水火难容。她有些不明白,在自己丈夫家,婆婆与奶奶怎么就相处得像母女一样呢?
虽然冯桂荣将婆婆照顾得很周到,但还是没有留住老人家的生命。1995年年底,癌细胞扩散到全身、进入弥留状态的老人将全家人召集到自己床前,她枯瘦如柴的手
紧紧抓住冯桂荣,说:“儿啊,如果不是你,大钊早走在我的前面了,谢谢你没有让我白发人送黑发人。妈就要走了,大钊就托付给你了……”冯桂荣哽咽难语:“妈,一家人不说见外话。我也要感谢您这些年来把我当亲闺女,让我得到了母爱的温暖。”
老人轻抚着冯桂荣的头发,有气无力地告诫全家人:“你们的妈妈过得很不容易,是咱家的功臣,你们要孝顺她……”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冯桂荣扑在婆婆的遗体上哭得死去活来:“妈,如果有下辈子,我们还要做婆媳……”
此情此景,让李振娟深感震撼。嫁人董家两年多来,婆婆与奶奶那种情同母女的温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婆婆是奶奶的儿媳,她是婆婆的儿媳,作为家里的一员,她要像婆婆孝敬奶奶一样孝敬公公婆婆!
1999年12月,董大钊因脑梗塞导致并发症,患上了尿毒症及小脑萎缩。李振娟和婆婆一起将公公送进北京一家医院接受治疗。为减轻婆婆的负担,李振娟抢着替公公洗脸、清洁口腔。董大钊有些不好意思,李振娟坦然一笑:“爸,我是您的儿媳妇,不就相当于闺女吗?”儿媳妇的体贴和孝顺,让冯桂荣夫妇心里暖烘烘的。
治疗尿毒症最好的方法是进行肾移植手术,但院方经过会诊,认为董大钊系遗传性多囊肾患者,即使做了换肾手术,新的供体依然会感染病毒,换肾的作用不大,建议进行保守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冯桂荣和儿媳只得将丈夫带回唐山。
冯桂荣的外祖父在世时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受外祖父的影响,她自小对中医也很感兴趣。咨询过医生后,冯桂荣决定对丈夫进行中医治疗。由于当时中医对治疗尿毒症并无可以借鉴的先例,冯桂荣决定自己配制中药给丈夫治病。她买来熟地、黄皮、枸杞、白术等中药,熬成汤汁,由于无法确定丈夫喝了,汤药后会否引起不良反应,冯桂荣决定自己当“试药师”。得知婆婆要试药,李振娟抢过盛有汤药的杯子,认真地说:“妈,我年轻,身体好,我来喝吧!万一有什么不良反应,我能扛得住。”冯桂荣一听就急了:“孩子,你还年轻,你的路比妈的长,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们这个家怎么办?”
这时,李振娟的儿子已经两岁多了。在冯桂荣看来,自己已50多岁了,对这个家来说,儿媳妇比自己重要得多,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她试药。冯桂荣硬是从儿媳妇手里抢过杯子,一口将苦涩的中药喝下。这一次,冯桂荣一连试了7天才给丈夫喝。经过中药调理,董大钊的血压、血象等各项指标渐趋正常。婆婆对公公的奉献和牺牲,让李振娟忍不住潸然泪下……
婆媳三人共护绝症亲人,和谐家庭创造生命奇迹
2002年年初,冯桂荣的小儿子董鹏与在当地一家企业上班的女孩李轶慧确定了恋爱关系。临近结婚时,李轶慧有些犹豫不决:在当地政协工作的董鹏一表人才,为人大度善良,是个好小伙,可他父亲长年卧病在床,倘若自己真的与他组建了家庭,董鹏多病的父亲会成为他们的拖累和负担……
得知李轶慧不肯结婚的真实原因,冯桂荣没有责怪她:是啊,哪个女孩愿意嫁到长年有个“药罐子”的家庭?尽管如此,冯桂荣还是有说不出的难过和伤心,董鹏更是痛苦不已。
婆婆和小叔子的郁闷,李振娟都看在眼里。虽然与李轶慧只见过几次面,但她能感觉到李轶慧是个诚实善良的女孩,只是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那天,李振娟将李轶慧约到一家茶楼,与她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李振娟讲述了婆婆与奶奶情同母女的感情,讲述了这些年来婆婆对公公不离不弃的照顾,末了,她深情地对李轶慧说:“小妹,既然你爱董鹏,他父亲的病就不应该成为障碍。我们一大家子人,难道还托不起一个病人吗?”李轶慧若有所思……
这天晚上,李轶慧将李振娟与自己谈话的事告诉了父母。李家父母都是通情达理的知识分子,母亲浯重心长地对李轶慧说:“孩子,妈是过来人,知道过日子开心与否和家庭条件关系并不大,一家人和和睦睦、相亲相爱,比什么都强。”母亲的话,彻底打消了李轶慧的顾虑。这年年底,李轶慧与董鹏举行了婚礼。
成了董家的一员,李轶慧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个大家庭的和谐与温暖,尤其是婆婆与嫂子李振娟之间那种情同母女的随意与自然让她很是感慨。嫂子每次从外地出差回来,都要给婆婆带礼物;
做了好吃的,嫂子总要分一份给婆婆。这些年来,婆婆由于操劳过度,头发过早花白,嫂子买来染发膏,亲自动手为婆婆染头发……
曾经,冯桂荣对婆婆的爱传承给了李振娟;
如今,李振娟对公公婆婆的爱又传递给了李轶慧:爱,在婆媳三人心间流淌!
2004年3月,董大钊突发心脏前壁梗塞,形成心尖室壁瘤。由于他肾功能不好,不能进行心脏搭桥和心尖修补手术,只能采取中药保守治疗。冯桂荣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进大山深处采来10种野生灵芝,配上黄皮等,制成中药。与上次一样,她还是决定自己试药后再让丈夫喝。
让冯桂荣感慨万千的是,上次只有大儿媳与她争着试药,现在小儿媳也加入进来。这时的李轶慧已是1岁多女孩的母亲,当得知熬一条药方要试好几回,她悄悄与李振娟商量:“嫂子,等妈熬好药,我们赶紧抢过来,第一次我来试,你试第二次……”两妯娌很快达成默契。但她们哪里想到,婆婆早就对她们有“防范”之心,药熬好后,她直接就喝了。
就在李振娟和李轶慧还在为自己的疏忽而内疚时,她们难过地发现,婆婆喝下药后,浑身起了红色疙瘩,面红耳赤,连呼吸都有些困难。两妯娌吓坏了,赶紧将婆婆送去医院。医生紧急为冯桂荣输液排毒,所幸毒性较轻,并无大碍。见婆婆身上的红疙瘩没有消失,李振娟和李轶慧买来软膏,每天晚上给婆婆涂抹。
时光匆匆,一晃4年多过去了。在这漫长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董大钊又先后5次病危,每次都是冯桂荣以身试药后,用中药偏方将他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多年的操劳,加上多次试药的副作用,冯桂荣的精力和体力大不如从前。因为无法替婆婆试药,李振娟和李轶慧就从其他方面减轻婆婆的负担。妯娌俩不仅包揽公公婆婆那边的家务,还将照顾公公的重担揽了过来。妯娌俩分工,每个星期她们轮流过来照顾公公,给他做饭、洗衣服,用轮椅推着他去院子里晒太阳。
2009年4月上旬,董大钊再次因心衰、肾衰和肾性贫血而住院。这已是他自1986年3月发病以来第14次住院。冯桂荣依然用野生灵芝配黄皮,人参、巴戟肉等药材熬中药。早在一年前,62岁的冯桂荣就靠自学拿到了国家中药专业大专文凭,并通过考试,取得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遗传技术服务咨询员”的证书,成了一名国家认可的中医专家。
多年的试药经验,让冯桂荣总结出了用药时间“子午流注”的理论,让丈夫准时服药。董大钊身上出现的生命奇迹让冯桂荣和两个儿媳惊喜交加:20多年前就被医生判了死刑的他不仅幸运地活了下来,而且越活越年轻,他浑浊的眼睛变得明亮,昔日憔悴蜡黄的脸变得红润、有血色,60多岁的人看上去像40多岁!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范文第4篇
53岁的周忠泽,中等身材,齐耳的短发,一双眼睛明亮有神,浑身上下显得精明干练,洋溢着活力。
现任璧山县广普镇计划生育协会秘书长的她,多年来无微不至地精心照料公公和一个患精神病的夫舅。她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去年,她被评为重庆市第二届“十佳爱心使者”。
1983年,在璧山县云坪乡任乡妇联主任的周忠泽,同乡供销社青年职工张基贵喜结良缘。
嫁到张家,周忠泽与公公、婆婆和夫舅冯忠义一起生活。看到时疯时癫的夫舅常独居一隅,寡言少语,有时喃喃自语、横眉竖眼、无端发怒,打人砸东西,周忠泽心里总是不安,感到害怕。她从婆婆那儿得知,夫舅从小勤奋好学、英俊潇洒、喜欢整洁,1940年18岁时考入原重庆某军校,一次军事野外训练中,精神受挫,患上精神分裂症,只好回家。
作为家庭的一员,有责任和义务赡养这患病的亲属。善良的周忠泽开始慢慢地与夫舅接触。
有一年秋天,下着蒙蒙细雨,一天午饭后,夫舅的精神病复发了,在家胡乱地大吵大闹一阵后出走。当时,全家人都认为他到处走一走就会回来,谁知到吃晚饭时都不见人影。周忠泽主动和丈夫、婆婆一道四处寻找,直到晚上12点过了夫舅仍无音信,全家人都万分焦急。
第二天拂晓,周忠泽又和70多岁的婆婆一道,乘车到江津农村一个远房亲戚家,这才看到满身污秽的夫舅躺在房后的水沟里。帮他清洗后,周忠泽和婆婆轻言细语反复开导他,用一片真诚的爱去抚慰他心里的创伤,终于将夫舅劝回了家。
1993年11月,周忠泽的堂舅妈(冯忠义的堂弟媳)因病去世,家人准备土葬,因所在地方属于火葬区,按政策规定必须火葬。此时,已任广普镇政府民政助理员的周忠泽多次到堂舅妈家里,宣传殡葬改革政策,通过反复做思想工作,得到了大伙的理解,周忠泽亲自将堂舅妈送到县殡仪馆火化,并协助办理好了堂舅妈的后事。
然而,不久后的一天,冯忠义突然病情发作,找到周忠泽,说是周忠泽把自己的堂弟媳妇拉去烧的,并说周忠泽还要将自己拉去烧,不顾家人及邻居的劝阻,对周忠泽大打出手,还拿出绳子去套周忠泽的脖子,说从此不认这个侄儿媳妇,幸亏被邻居拉开,未造成严重后果。周忠泽委屈得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当夫舅神志清醒后,周忠泽与夫舅摆起龙门阵,她对夫舅说:“我是政府的民政干部,如果我徇私犯了错误,我怎么能为您和公婆养老送终呢?”一席话让曾经是军校学员的夫舅不断地点头,他对周忠泽说:“侄儿媳妇,你是对的,我听你的。”从此,冯忠义硬是十分听周忠泽的话,即使在病情发作时,只要周忠泽喊他一声,他便跟着周忠泽走,再也没有为难过周忠泽。
经过长期的一起生活,周忠泽留神观察夫舅的举止言行,逐步掌握了夫舅发病规律,发现他心情烦躁、面色难看时,就及时督促夫舅服药,卧床休息,不准出门,从而减少精神病发病次数。
人是有感情的,周忠泽用一颗忠诚、善良、温暖的心换来了全家人和睦相处和谐温馨的日子。
1996年春节过后,周忠泽80岁的婆婆冯忠梅不幸生病卧床不起,她和丈夫千方百计寻医治疗。送婆婆到西南医院诊治后,发现是肺癌晚期,癌细胞都已扩散。婆婆在弥留之际,含泪对周忠泽断断续续地说:“要和基贵和睦相处……把这个家搞好……要照顾好老人,特别是那个疯子,无依无靠,跟我几十年了……”
婆婆的临终嘱托,周忠泽铭记在心里。
不幸的事接踵而来,婆婆病逝不久,1998年,公公又患上脑血栓,经及时送医院抢救保住了性命,但从此偏瘫,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需要长期有人护理,给这个脆弱的家庭带来了极大困难。
周忠泽毅然担起了照料公公日常生活的重担,每天煎汤熬药,端水喂饭,清洗屎尿。冬天,她把床铺垫得厚厚的,怕老人受冻;
夏天,坚持给公公擦身,勤换衣服,使公公没有长过一回褥疮,特别是公公刚病倒那几个月,吃饭服药要一口一口地喂,拉屎拉尿要人接。可就是这样,周忠泽也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苍天不负。由于周忠泽的细心体贴,经过长期坚持治疗,奇迹出现了,公公能被人搀扶着下床走一两步了。周忠泽和丈夫坚持每天轮流抽时间扶公公锻炼……
夫舅冯忠义还有个怪习惯,晚上一见到电灯就特别害怕,随着夫舅年事渐高,他怕见电灯的症状越来越重,只要看到电灯就心烦意乱,常常发火骂人。为此,1999年,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周忠泽节省开支,为夫舅在自家旁边租了一间平房,备上蜡烛让夫舅单独居住,每天早、中、晚煮好饭,专门接夫舅到家里吃饭,或把饭菜端到夫舅的居住处,看着夫舅吃完后才离去。附近的群众都说:“这个侄儿媳妇对‘疯子’真是太孝顺了,跟对自己的亲老汉没有两样。”
2000年,周忠泽的丈夫下岗了,公公还须继续治疗,患有精神病的夫舅和在外地读高中的女儿都需要开支,此时全家所有的积蓄花光了,经济陷入了困境。
X,女,汉族,出生于X年X月,一级教师,现任X区X小学工会主席,民进会员,曾任X区政协委员。
X是婆家的大媳妇,娘家的独女大姐,总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引领兄弟姊妹们孝老爱亲。一时一事的孝顺、一时一事的和颜悦色容易,一般人都可以做到,但两家老人几近十年的卧床不起,能够像X这样的,确实不多。
X年,婆婆刚卧床之时,她也确实不习惯,收拾完大小便,也是几天心头阴影不散,饭吃不下,觉睡不好,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她早已成为习惯。开始几年,公公身体还可以,公公又怕浪费钱,也怕别人笑话这么多儿女自己不伺候,所以不让雇保姆,她作为家里的大嫂,两个姐姐又不在跟前,她无怨无悔地与丈夫一起挑起了这个重担,当时她还在南关小学任德育主任,学校工作任务重,儿子又刚上中学,她只好搬家和公婆住在一起。
公公、丈夫毕竟是男的,体力活还可以给她帮点忙,其他的一切洒扫细碎,都要她自己干,几年时间,早上总是六点以前起床,晚上总是十一点以后睡觉。这几年公公日渐年高,身体状况远不如从前,家里用了个保姆,但她总觉得老人是自己的老人,一些难言之事她也总是在下班后或者休息日自己去完成,轻易不给保姆造成尴尬。
家里有了卧床的病人,稍不注意就会有异味,但在她的勤快操劳之下,家里总是干净清爽无异味。多年的操劳,她到现在也是浑身问题,腰间盘突出,脑供血不足等疾病,但她没有在老人面前有任何表现,特别是在婆婆面前,她总是那样的温顺、和颜悦色,婆婆虽然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但心里是明白的,有时总会拉着她的手,默默地流泪、点头、抚摸,以表达对她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