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着手以教材为例,吃透教材,指导学生会按议论文的基本模式进行写作。我首先挑选内容简单,结构又富有代表性的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能手事迹材料【五篇】,供大家参考。
教学能手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
一、以教材范文为例,让学生学会议论文的基本模式。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着手以教材为例,吃透教材,指导学生会按议论文的基本模式进行写作。我首先挑选内容简单,结构又富有代表性的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以此文教会学生议论文结构的基本形式:(1)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阐述,得出论点。(2)分析问题,通过道理和事例对论点进论证。(3)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随后又以其他课文加以巩固、扩展。几篇课文下来,学生对议论文的基本模式已基本掌握。
二、积累名人警句,介绍名人事迹,学会有理有据地证明自己的论点。
议论文要有极强的说服力,少不了真实的、典型的论据,这一点,学生在写作中明显地感到自己的苍白无力。针对这一点,我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零花钱,买一些课外书籍、杂志,在班上成立图书角,进行“图书漂流”活动。这样,学生花最少的钱,能读到最多的课外书,积累了一大批名言警句、名人事迹。
教师利用每周下午的读报时间,给学生读一些报纸、杂志上的好文章、好句子,学生利用每周一下午的活动课时间,把教师、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汇集,分析各位名人名言、名人事迹中包含的哲理,并把这些进行归类整理,为议论文的说理提供充足的素材。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富五车岂一日之功”,由于坚持不懈地积累材料,少者积累名言70~80条,多者达几百条,古今中外名人事迹积累40~50例,因此,学生每次写议论文,大都能旁征侧引,论据有力。
三、举行辩论会,激发好奇心,激起写作兴趣。
教学能手事迹材料范文第2篇
总结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通过对过去一阶段工作的回顾和分析评价,判明得失利弊,提高理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工作的一种常用文书。
总结可以使本系统、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某一项工作的实践活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便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它可以为各级领导和机关提供基层工作的情况和经验,以便加强科学管理和指导。它还可以用于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交流推广先进经验,指导和推动面上的工作,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总结的特点
(一)内容的自我性。
总结是自身活动实践的产物。它以客观评价自身工作活动的经验教训为目的,以回顾自身工作情况为基本内容,以自身工作实践的事实为材料,其所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也应该反映自身工作实践的规律。所以内容的自我性是总结的本质特点。
(二)回顾的理论性。
总结应当忠实于自身工作实践活动,但是,总结不是工作实践活动的记录,不能完全照搬工作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它是对工作实践活动的本质概括,要在回顾工作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正是总结的价值所在。
三、总结的分类
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把总结分为工作总结、生产总结、学结、教学总结、会议总结等等。
根据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全国性总结、地区性总结、部门性总结、本单位总结、班组总结等。
根据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月总结、季总结、年度总结、阶段性总结等。
从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两类。
四、总结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总结一般由标题、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
(一)标题。总结的标题大体上有两类构成形式:一类是公文式标题;
一类是非公文式标题。公文式标题由单位名称、时间、事由、文种组成,如《××集团公司2000年度思想政治工作总结》、《××县2000年普法工作总结》,有的只写《工作总结》等。非公文式标题则比较灵活,有的为双行标题,如《增强体质,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有的为单行标题,如《推动人才交流,培植人才资源》等。
(二)正文。总结正文的结构由前言、主体、结尾组成。
1、前言。即正文的开头,一般简明扼要地概述基本情况,交代背景,点明主旨或说明成绩,为主体内容的展开做必要的铺垫。例如: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
干部强不强,关键在班长”。能否选配好支部“一把手”,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
在工作中,我们积极围绕支部班子建设这个重点,紧紧抓住配好支部书记这个关键,着力走好“选人”、“育人”、“用人”这三步棋,努力把工作引向深入。
2、主体。这是总结的核心部分,其内容包括做法和体会,成绩和问题,经验和教训等。这一部分要求在全面回顾工作情况的基础上,深刻、透彻地分析取得成绩的原因、条件、做法、以及存在问题的根源和教训,揭示工作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回顾要全面,分析要透彻。
不同类型的总结,内容有所侧重,全面性总结其主体包括两个层次,即成绩和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教训。对于一般的工作总结,重点放在成绩和经验上。
总结正文的结构,主要采用逻辑结构形式。全面性总结根据过去一段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或者经验和教训的内在联系去组织材料。专题性总结以经验为轴心去组织材料。
3、结尾。可以概述全文,可以说明好经验带来的效果,可以提出今后努力方向或改进意见。例如:
通过上述工作,促使支部书记和班子整体作用的发挥。不少村支部书记提出“任职一届、致富一方”,也出现了一批“舍小家,顾大家”的支部书记先进典型。
(三)尾部。包括署名和时间两项内容。如果标题中已有署名,这里可不再写。
五、撰写总结应注意的问题
(一)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工作总结中,常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好大喜功,搞浮夸,只讲成绩,不谈问题;
另一种是将总结写成了“检讨书&rdq
uo;,把工作说成一无是处。这两种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总结的特点之一“回顾的理论性”,正是反映在如实地、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自己的工作上,对成绩,不要夸大;
对问题,不要轻描淡写。
(二)总结要写得有理论价值。一方面,要抓主要矛盾,无论谈成绩或谈存在问题,都不要面面俱到。另一方面,对主要矛盾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谈成绩要写清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效果如何,经验是什么;
谈存在问题,要写清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其性质是什么,教训是什么。这样的总结,才能对前一段的工作有所反思,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总结要用第一人称。即要从本单位、本部门的角度来撰写。表达方式以叙述、议论为主,说明为辅,可以夹叙夹议说
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事情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把这些用文字表述出来,就叫做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按内容可以分为工作总结、学结、思想总结等;
按时间可分为年度总结、季度总结等;
按范围可分为个人总结、党支部(小组)总结、单位总结等;
按总结的内容所涉及的面又可分为全面总结、专题总结等。
工作总结可不拘泥于"格式"和"框框",但以下内容是必须包括的:
(1)标题。总结的标题分为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种。
单标题又可分为公文式标题和文章式标题。
公文式标题:单位名称十时限十总结内容十文称。如标题下或文末有单位署名,标题可省略单位名称等。
文章式标题一般是直接标明总结的基本观点,常用于专题总结。
双标题是同时使用上述两种标题,一般正题用文章式标题;
副题采用公文式标题,补充说明单位、时限、内容等。
(2)基本情况。应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写明在本总结所包括的期限内的工作根据、指导思想以及对工作成绩的评价等内容。它是工作总结的引言,便于把下面的内容引出来,只要很短的一段文字就行了。
(3)工作回顾。要详细地叙述工作任务、完成的步骤、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步骤和措施,要写得详细、具体***,对取得的成效要表达得形象、生动。在写工作回顾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照应到下一部分的经验教训,使之顺理成章地引出来,不至于造成前后不一的感觉。
"
(4)经验教训。应从工作回顾中很自然地归纳提炼出采。一定要写得丰富、充实,并选用具体事例适当地展开议论。使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有论点,有论据,有血有肉,鲜明生动,确实能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5)结语部分。主要写明今后的打算,也只需写很短的一段话。写得长了,反而冲淡了主题。
(6)总结正文写完以后,应该在正文的右下方(指横行文字),写上总结单位的名称和总结的年月日。
写工作总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总结正文,有两种不同写法,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好。一种是以工作回顾连带谈及经验教训。基本上是按工作展开的程序和步骤,分段说明每个步骤和阶段的工作倚况,夹叙夹议地引出相应的经验教训。这样写,主要着眼于工作过程的回顾。
另一种写法是总结经验教训为主,用工作回顾阐明经验教训。一般是先归纳和提炼出几条经验或教训,分别展开论述,把工作过程、工作办法、取得的成效等等穿插在里面写,使经验和教训看起来更加充实。但是这样写,整个工作回顾会被拆开来分别为阐明观点服务,显得零散。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可以在第一部分基本情况中适当加以详述,使人对工作概貌有一个总的了解。
(2)总结必须实事求是。事实要准确,不能报喜不报优,不要夸大其词。
(3)总结的观点要正确。一定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观点正确,是总结能否站得住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光有正确的观点还不够,还需要有能够说明观点的丰富的素材和具体的内容,这样的总结人家就喜欢看,看后也能有所收获。
(4)写总结文字要力求准确、生动、活泼。总结是概括实践,反映客观事物的,因此用词要确切。"总结要尽可能地多用群众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语言。写总结切忌年年老一套。
(5)要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对大量材料,各种类型的矛盾,要反复分析研究,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本质特点、来龙去脉来论证其发展的趋势。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就是单位或个人把对某个问题调查的情况,向有关领导部门或群众报告。它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有目的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掌握大量的情况和材料,然后作认真的分析研究,努力找出事物的本质,弄清它的发展规律,有根有据地写成的报告。
调查报告所反映的对象,可以是某一事、某一人、某一单位、某一方面的情况,也可以是揭示经验或揭露问题。
调查报告的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典型经验的调查,揭露问题和矛盾的调查,某一事物历史沿革的调查,新情况新事物的调查,以及基本情况的调查等等。不同类型的调查报告,写法不尽相同,大体情况是:
(1)标题,主要有三种形式:
公文式标题。一般由介词"关于"加调查事由、文种组成,如《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情况的调查报告》。也有的省略介词"关于"和文种,如《农民负担情况调查》。正副式标题。正题揭示调查报告中心思想,副题说明调查的事由或调查范围,并写明"调查报告"或"调查"字样。
文章式标题。这类调查报告的标题比较灵活,标题中不写出"调查报告"或"调查"的字样。有的是概括出调查报告的基本内容,如《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有的是采取提问的形式,如《这里的干群关系为什么这样好?》。
(2)开头,各类调查报告的开头,主要有以下写法:
第一,交代调查本身情况。包括调查的起因、调查的内容、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等。
第二,交代调查对象情况。包括被调查者各方面的概况或有关自然情况等。
第三,对全文内容作出概括。包括点出调查报告的结论性意见或主要经验等。
当然,有些调查报告可能是某两种写法的结合。也有的调查报告没有开头语,在标题下面分几部分直接写下去。
(3)主体,各类调查报告的主体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观点材料的组织;
二是布局结构的安排。
第一,观点材料的组织。写任何调查报告都要确立明确的观点,全篇要确立总观点,各个组成部分也要确立服从总观点的分观点。总观点应当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和针对***性,应当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社会现实的主流,应当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教育意义。总观点要包容分观点,分观点要说明总观点。总观点和分观点都是从调查的材料中经过分析研究而得出的,但要根据总观点和分观点去组织材料,使材料为观点服务,材料和观点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二,布局结构的安排。调查报告是文字篇幅较长的应用文体,应当精心地安排好布局结构。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的结构主要有:第一,横式结构。这种结构是把材料分成几个部分来写,每个部分观点鲜明,中心突出。采用这种结构形式,要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关系、因果关系、分总关系、主从关系等,都应妥善安排。第二,纵式结构。这种结构是按调查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从头至尾加以阐明。第三,综合式结构。这种结构安排是兼有横式、纵式的特点,相互结合地安排材料。
(4)结尾,不同内容的调查报告,结尾的写法也不同,一般来说,有以下主要写法:
第一,针对调查的内容,提出意见或深入研究的问题。对某些问题的调查,多以表明意见、建议作为结尾;
对某些新生事物的调查,多是提出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作为结尾。
第二,概括全文的基本思想,深化调查报告的主题。对某些方面基本情况调查,推广某些成熟的典型经验,多采取这种写法结尾。
第三,补充式结尾。有些情况和问题,与调查报告的中心内容和主旨关系不大,在正文部分没有提及,但又需要讲清的,可以在结尾处附带加以补充说明。
(5)落款。写明作者名称,如果是联合调查,亦应标明。在作者名称下面写清年月日。有些调查报告有附件,应在结尾处标明附件名称、份数。
写调查报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要深入群众,了解调查对象各方面的材料,包括正面的、反面的,直接的、间接的,历史的、现实的,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为分析研究提供大量、可*的事实依据。
(2)要善于作认真的分析与研究。对掌***握的大量材料作"去精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真面目,抓住它的本质,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3)要选用切实、可*的材料说明观点。调查
报告所揭示的结论,必须通过对具体情况、具体事实作客观的叙述和分析很自然地得出。要善于用精确、充足的材料来说明观点。不能脱离材料空发议论;
也不能只摆一大堆材料,而不提出明确的观点和结论。
(4)调查报告的文字要朴素、明确、实在。要注意把说理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善于用简要的议论总结经验,阐明规律,说明政策。还要注意运用可*的统计数字和群众语言来印证观点。
关于调查报告的写法,由于调查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写法也不完全一样。
典型材料
典型材料是把先进集体或先进人物的事迹,或把犯错误党员干部、发生问题单位胡的情况加以综合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材料。整理典型材料的目的在于研究问题,推动工作。因此,典型材料应确实具有典型意义。
典型材料包括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
典型材料内容包括标题、正文两部分。包括单位或个人名称,典型事例的发展过程,典型事例的价值或意义,典型材料中的经验,以及有关编写者的批评、表扬、建议等。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先进典型材料的写法。先进典型材料又可分为先进事迹材料和典型经验材料。
写作先进事迹材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个人,如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劳动模范等;
一是先进集体或先进单位,如先进党支部、先进车间或科室,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等。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他们的先进事迹,内容各不相同,因此要整理材料,不可能固定一个模式。一般来说,可大体从以下方面进行整理。
(1)要拟定恰当的标题。先进事迹材料的标题,有两部分内容必不可少,一是要写明先进个人姓名和先进集体的名称,使人一眼便看出是哪个人或哪个集体、哪个单位的先进事迹。二是要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例如《王××同志端正党风的先进事迹》、《关于评选张××同志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材料》、《关于评选××处党支部为省直机关先进党支部的材料》等o
(2)正文。正文的开头,要写明先进个人的简要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务、是否党团员等。此外,还要写明有关单位准备授予他(她)什么荣誉称号,或给予哪种形式的奖励。对先进集体、先进单位,要根据其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寥寥数语即应写明,不须用更多的文字。
然后,要写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的主要事迹。这部分内容是全篇材料的主体,要下功夫写好,关键是要写得既具体,又不繁琐;
既概括,又不抽象;
既生动形象,又很实在。总之,就是要写得很有说服力,让人一看便可得出够得上先进的结论。比如,写一位端正党风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重写这位同志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方面都有哪些突出的先进事迹,***在同不正之风作斗争中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又如,写一位搞改革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力写这位同志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的,已经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果,特别是改革前后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都有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在写这些先进事迹时,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的,都应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实来说明。必要时还可运用一些数字,以增强先进事迹材料的说服力。
为了使先进事迹的内容眉目清晰、更加条理化,在文字表述上还可分成若干自然段来写,特别是对那些涉及较多方面的先进事迹材料,采取这种写法尤为必要。如果将各方面内容材料都混在一起,是不易写明的。在分段写时,最好在每段之前根据内容标出小标题,或以明确的观点加以概括,使标题或观点与内容浑然一体。
最后,是先进事迹材料的署名。一般说,整理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材料,都是以本级组织或上级组织的名义;
是代表组织意见的。因此,材料整理完后,应经有关领导同志审定,以相应一级组织正式署名上报。这类材料不宜以个人名义署名。
写作典型经验材料-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1)标题。有多种写法,通常是把典型经验高度集中地概括出来,一般不采用公文标题的写法。这种集中概括出来的标题,既包含正文中各部分典型经验的内容,又不是这些内容的简单重复,可以说就是典型经验的主题。
(2)开头。一般是展示典型经验的背景材料和突出的成果。背景材料包括典型的自然情况、社会背景等,既要写出典型经验出现的环境,又不要冗长、罗唆。成果,要概括写出最为突出之点,并尽可能与背景材料相映衬。有的也把成果放在材料的尾部来写,这要根据具体材料安排。
(3)主体。对典型经验的具体展开,是典型经验材料的核心部分。写作
这部分内容,一般是从总体上把典型经验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成几个部分。几部分都是紧紧围绕标题,服务于标题,说明标题;
各部分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但不能互相重复,互相包含,要相对独立地处在一个统一体内。
一般来说,这部分内容的表述,应当既要有思想,又应有具体做法或实例,既要有面上的综合,又应有点上的说明,最好还要有一些必要的数字。
写作先进典型材料,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事实必须真实、可*。先进典型材料的先进事迹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先进典型的生命力。只有绝对真实9才能使先进典型真正具有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因此,凡是材料中反映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一定要认真核对清楚,不允许有半点虚假、拔高或拼凑及张冠李戴的情况,不能把道听选说、未经核实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写入材料。如果确实***一时难以搞清楚,宁可暂时不写,也不能勉强凑数。
教学能手事迹材料范文第3篇
二、总结的特点
(一)内容的自我性。
总结是自身活动实践的产物。它以客观评价自身工作活动的经验教训为目的,以回顾自身工作情况为基本内容,以自身工作实践的事实为材料,其所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也应该反映自身工作实践的规律。所以内容的自我性是总结的本质特点。
(二)回顾的理论性。
总结应当忠实于自身工作实践活动,但是,总结不是工作实践活动的记录,不能完全照搬工作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它是对工作实践活动的本质概括,要在回顾工作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正是总结的价值所在。
三、总结的分类
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把总结分为工作总结、生产总结、学习总结、教学总结、会议总结等等。
根据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全国性总结、地区性总结、部门性总结、本单位总结、班组总结等。
根据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月总结、季总结、年度总结、阶段性总结等。
从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两类。
四、总结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总结一般由标题、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
(一)标题。总结的标题大体上有两类构成形式:一类是公文式标题;
一类是非公文式标题。公文式标题由单位名称、时间、事由、文种组成,如《××集团公司XX年度思想政治工作总结》、《××县XX年普法工作总结》,有的只写《工作总结》等。非公文式标题则比较灵活,有的为双行标题,如《增强体质,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有的为单行标题,如《推动人才交流,培植人才资源》等。
(二)正文。总结正文的结构由前言、主体、结尾组成。
1、前言。即正文的开头,一般简明扼要地概述基本情况,交代背景,点明主旨或说明成绩,为主体内容的展开做必要的铺垫。例如: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
干部强不强,关键在班长”。能否选配好支部“一把手”,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
在工作中,我们积极围绕支部班子建设这个重点,紧紧抓住配好支部书记这个关键,着力走好“选人”、“育人”、“用人”这三步棋,努力把工作引向深入。
2、主体。这是总结的核心部分,其内容包括做法和体会,成绩和问题,经验和教训等。这一部分要求在全面回顾工作情况的基础上,深刻、透彻地分析取得成绩的原因、条件、做法、以及存在问题的根源和教训,揭示工作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回顾要全面,分析要透彻。
不同类型的总结,内容有所侧重,全面性总结其主体包括两个层次,即成绩和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教训。对于一般的工作总结,重点放在成绩和经验上。
总结正文的结构,主要采用逻辑结构形式。全面性总结根据过去一段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或者经验和教训的内在联系去组织材料。专题性总结以经验为轴心去组织材料。
3、结尾。可以概述全文,可以说明好经验带来的效果,可以提出今后努力方向或改进意见。例如:
通过上述工作,促使支部书记和班子整体作用的发挥。不少村支部书记提出“任职一届、致富一方”,也出现了一批“舍小家,顾大家”的支部书记先进典型。
(三)尾部。包括署名和时间两项内容。如果标题中已有署名,这里可不再写。
五、撰写总结应注意的问题
(一)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工作总结中,常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好大喜功,搞浮夸,只讲成绩,不谈问题;
另一种是将总结写成了“检讨书”,把工作说成一无是处。这两种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总结的特点之一“回顾的理论性”,正是反映在如实地、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自己的工作上,对成绩,不要夸大;
对问题,不要轻描淡写。
(二)总结要写得有理论价值。一方面,要抓主要矛盾,无论谈成绩或谈存在问题,都不要面面俱到。另一方面,对主要矛盾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谈成绩要写清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效果如何,经验是什么;
谈存在问题,要写清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其性质是什么,教训是什么。这样的总结,才能对前一段的工作有所反思,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总结要用第一人称。即要从本单位、本部门的角度来撰写。表达方式以叙述、议论为主,说明为辅,可以夹叙夹议说。
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事情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把这些用文字表述出来,就叫做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按内容可以分为工作总结、学习总结、思想总结等;
按时间可分为年度总结、季度总结等;
按范围可分为个人总结、党支部(小组)总结、单位总结等;
按总结的内容所涉及的面又可分为全面总结、专题总结等。共4页,当前第1页1
工作总结可不拘泥于"格式"和"框框",但以下内容是必须包括的:
(1)标题。总结的标题分为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种。
单标题又可分为公文式标题和文章式标题。
公文式标题:单位名称十时限十总结内容十文称。如标题下或文末有单位署名,标题可省略单位名称等。
文章式标题一般是直接标明总结的基本观点,常用于专题总结。
双标题是同时使用上述两种标题,一般正题用文章式标题;
副题采用公文式标题,补充说明单位、时限、内容等。
(2)基本情况。应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写明在本总结所包括的期限内的工作根据、指导思想以及对工作成绩的评价等内容。它是工作总结的引言,便于把下面的内容引出来,只要很短的一段文字就行了。
(3)工作回顾。要详细地叙述工作任务、完成的步骤、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步骤和措施,要写得详细、具体,对取得的成效要表达得形象、生动。在写工作回顾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照应到下一部分的经验教训,使之顺理成章地引出来,不至于造成前后不一的感觉。
"
(4)经验教训。应从工作回顾中很自然地归纳提炼出采。一定要写得丰富、充实,并选用具体事例适当地展开议论。使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有论点,有论据,有血有肉,鲜明生动,确实能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5)结语部分。主要写明今后的打算,也只需写很短的一段话。写得长了,反而冲淡了主题。
(6)总结正文写完以后,应该在正文的右下方(指横行文字),写上总结单位的名称和总结的年月日。
写工作总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总结正文,有两种不同写法,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好。一种是以工作回顾连带谈及经验教训。基本上是按工作展开的程序和步骤,分段说明每个步骤和阶段的工作倚况,夹叙夹议地引出相应的经验教训。这样写,主要着眼于工作过程的回顾。
另一种写法是总结经验教训为主,用工作回顾阐明经验教训。一般是先归纳和提炼出几条经验或教训,分别展开论述,把工作过程、工作办法、取得的成效等等穿插在里面写,使经验和教训看起来更加充实。但是这样写,整个工作回顾会被拆开来分别为阐明观点服务,显得零散。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可以在第一部分基本情况中适当加以详述,使人对工作概貌有一个总的了解。
(2)总结必须实事求是。事实要准确,不能报喜不报优,不要夸大其词。
(3)总结的观点要正确。一定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观点正确,是总结能否站得住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光有正确的观点还不够,还需要有能够说明观点的丰富的素材和具体的内容,这样的总结人家就喜欢看,看后也能有所收获。
(4)写总结文字要力求准确、生动、活泼。总结是概括实践,反映客观事物的,因此用词要确切。"总结要尽可能地多用群众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语言。写总结切忌年年老一套。
(5)要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对大量材料,各种类型的矛盾,要反复分析研究,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本质特点、来龙去脉来论证其发展的趋势。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就是单位或个人把对某个问题调查的情况,向有关领导部门或群众报告。它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有目的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掌握大量的情况和材料,然后作认真的分析研究,努力找出事物的本质,弄清它的发展规律,有根有据地写成的报告。
调查报告所反映的对象,可以是某一事、某一人、某一单位、某一方面的情况,也可以是揭示经验或揭露问题。
调查报告的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典型经验的调查,揭露问题和矛盾的调查,某一事物历史沿革的调查,新情况新事物的调查,以及基本情况的调查等等。不同类型的调查报告,写法不尽相同,大体情况是:
(1)标题,主要有三种形式:
公文式标题。一般由介词"关于"加调查事由、文种组成,如《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情况的调查报告》。也有的省略介词"关于"和文种,如《农民负担情况调查》。正副式标题。正题揭示调查报告中心思想,副题说明调查的事由或调查范围,并写明"调查报告"或"调查"字样。
文章式标题。这类调查报告的标题比较灵活,标题中不写出"调查报告"或"调查"的字样。有的是概括出调查报告的基本内容,如《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有的是采取提问的形式,如《这里的干群关系为什么这样好?》。
(2)开头,各类调查报告的开头,主要有以下写法:
第一,交代调查本身情况。包括调查的起因、调查的内容、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等。
第二,交代调查对象情况。包括被调查者各方面的概况或有关自然情况等。
第三,对全文内容作出概括。包括点出调查报告的结论性意见或主要经验等。共4页,当前第2页2
当然,有些调查报告可能是某两种写法的结合。也有的调查报告没有开头语,在标题下面分几部分直接写下去。
(3)主体,各类调查报告的主体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观点材料的组织;
二是布局结构的安排。
第一,观点材料的组织。写任何调查报告都要确立明确的观点,全篇要确立总观点,各个组成部分也要确立服从总观点的分观点。总观点应当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和针对性,应当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社会现实的主流,应当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教育意义。总观点要包容分观点,分观点要说明总观点。总观点和分观点都是从调查的材料中经过分析研究而得出的,但要根据总观点和分观点去组织材料,使材料为观点服务,材料和观点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二,布局结构的安排。调查报告是文字篇幅较长的应用文体,应当精心地安排好布局结构。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的结构主要有:第一,横式结构。这种结构是把材料分成几个部分来写,每个部分观点鲜明,中心突出。采用这种结构形式,要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关系、因果关系、分总关系、主从关系等,都应妥善安排。第二,纵式结构。这种结构是按调查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从头至尾加以阐明。第三,综合式结构。这种结构安排是兼有横式、纵式的特点,相互结合地安排材料。
(4)结尾,不同内容的调查报告,结尾的写法也不同,一般来说,有以下主要写法:
第一,针对调查的内容,提出意见或深入研究的问题。对某些问题的调查,多以表明意见、建议作为结尾;
对某些新生事物的调查,多是提出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作为结尾。
第二,概括全文的基本思想,深化调查报告的主题。对某些方面基本情况调查,推广某些成熟的典型经验,多采取这种写法结尾。
第三,补充式结尾。有些情况和问题,与调查报告的中心内容和主旨关系不大,在正文部分没有提及,但又需要讲清的,可以在结尾处附带加以补充说明。
(5)落款。写明作者名称,如果是联合调查,亦应标明。在作者名称下面写清年月日。有些调查报告有附件,应在结尾处标明附件名称、份数。
写调查报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要深入群众,了解调查对象各方面的材料,包括正面的、反面的,直接的、间接的,历史的、现实的,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为分析研究提供大量、可靠的事实依据。
(2)要善于作认真的分析与研究。对掌握的大量材料作"去精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真面目,抓住它的本质,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3)要选用切实、可靠的材料说明观点。调查报告所揭示的结论,必须通过对具体情况、具体事实作客观的叙述和分析很自然地得出。要善于用精确、充足的材料来说明观点。不能脱离材料空发议论;
也不能只摆一大堆材料,而不提出明确的观点和结论。
(4)调查报告的文字要朴素、明确、实在。要注意把说理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善于用简要的议论总结经验,阐明规律,说明政策。还要注意运用可靠的统计数字和群众语言来印证观点。
关于调查报告的写法,由于调查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写法也不完全一样。
典型材料
典型材料是把先进集体或先进人物的事迹,或把犯错误党员干部、发生问题单位胡的情况加以综合整
理而写成的书面材料。整理典型材料的目的在于研究问题,推动工作。因此,典型材料应确实具有典型意义。
典型材料包括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
典型材料内容包括标题、正文两部分。包括单位或个人名称,典型事例的发展过程,典型事例的价值或意义,典型材料中的经验,以及有关编写者的批评、表扬、建议等。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先进典型材料的写法。先进典型材料又可分为先进事迹材料和典型经验材料。
写作先进事迹材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个人,如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劳动模范等;
一是先进集体或先进单位,如先进党支部、先进车间或科室,抗洪抢险先进集体等。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他们的先进事迹,内容各不相同,因此要整理材料,不可能固定一个模式。一般来说,可大体从以下方面进行整理。
(1)要拟定恰当的标题。先进事迹材料的标题,有两部分内容必不可少,一是要写明先进个人姓名和先进集体的名称,使人一眼便看出是哪个人或哪个集体、哪个单位的先进事迹。二是要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例如《王××同志端正党风的先进事迹》、《关于评选张××同志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材料》、《关于评选××处党支部为省直机关先进党支部的材料》等o
(2)正文。正文的开头,要写明先进个人的简要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务、是否党团员等。此外,还要写明有关单位准备授予他(她)什么荣誉称号,或给予哪种形式的奖励。对先进集体、先进单位,要根据其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寥寥数语即应写明,不须用更多的文字。共4页,当前第3页3
然后,要写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的主要事迹。这部分内容是全篇材料的主体,要下功夫写好,关键是要写得既具体,又不繁琐;
既概括,又不抽象;
既生动形象,又很实在。总之,就是要写得很有说服力,让人一看便可得出够得上先进的结论。比如,写一位端正党风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重写这位同志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方面都有哪些突出的先进事迹,在同不正之风作斗争中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又如,写一位搞改革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就应当着力写这位同志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的,已经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果,特别是改革前后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都有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在写这些先进事迹时,无论是先进个人还是先进集体的,都应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实来说明。必要时还可运用一些数字,以增强先进事迹材料的说服力。
为了使先进事迹的内容眉目清晰、更加条理化,在文字表述上还可分成若干自然段来写,特别是对那些涉及较多方面的先进事迹材料,采取这种写法尤为必要。如果将各方面内容材料都混在一起,是不易写明的。在分段写时,最好在每段之前根据内容标出小标题,或以明确的观点加以概括,使标题或观点与内容浑然一体。
最后,是先进事迹材料的署名。一般说,整理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材料,都是以本级组织或上级组织的名义;
是代表组织意见的。因此,材料整理完后,应经有关领导同志审定,以相应一级组织正式署名上报。这类材料不宜以个人名义署名。
写作典型经验材料-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1)标题。有多种写法,通常是把典型经验高度集中地概括出来,一般不采用公文标题的写法。这种集中概括出来的标题,既包含正文中各部分典型经验的内容,又不是这些内容的简单重复,可以说就是典型经验的主题。
(2)开头。一般是展示典型经验的背景材料和突出的成果。背景材料包括典型的自然情况、社会背景等,既要写出典型经验出现的环境,又不要冗长、罗唆。成果,要概括写出最为突出之点,并尽可能与背景材料相映衬。有的也把成果放在材料的尾部来写,这要根据具体材料安排。
(3)主体。对典型经验的具体展开,是典型经验材料的核心部分。写作这部分内容,一般是从总体上把典型经验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成几个部分。几部分都是紧紧围绕标题,服务于标题,说明标题;
各部分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但不能互相重复,互相包含,要相对独立地处在一个统一体内。
一般来说,这部分内容的表述,应当既要有思想,又应有具体做法或实例,既要有面上的综合,又应有点上的说明,最好还要有一些必要的数字。
写作先进典型材料,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事实必须真实、可靠。先进典型材料的先进事迹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先进典型的生命力。只有绝对真实9才能使先进典型真正具有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因此,凡是材料中反映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一定要认真核对清楚,不允许有半点虚假、拔高或拼凑及张冠李戴的情况,不能把道听选说、未经核实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写入材料。如果确实一时难以搞清楚,宁可暂时不写,也不能勉强凑数。
(2)观点和提法要分寸恰当。在叙述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和经验时,要注意摆正先进典型和其他群众、集体的关系。许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事迹,都不是单枪匹马干成的,是与周围群众和其他集体、单位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因此,讲先进典型的事迹、经验,一定要注意切不可讲那些脱离群众、脱离整体观念的过头话。否则,就不能起到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
(3)文字要朴实、简明。整理先进典型材料,主要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事实说话。这就要求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一定要善于选择那些实在、贴切的词语。不要过多选用做修饰成分或言过其实的形容词。不要讲空话、套话,硬拉架子做文章。话要说得简洁明了,凡是能用较少的话把事情说清楚的,就不要把话拉长。
教学能手事迹材料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21-0012-07
历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深度激活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这需要我们发掘历史课程资源,拓宽教学的设计视野,建立教学评价的课堂标准,进而设计历史学科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认识到社会参与的重要性。文物古迹具有独特的历史教育功能,它不仅可以提供直观、形象的知识信息,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历史,而且还可以构建深远、泓邃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智慧地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利用文物古迹等资料去组织历史学科活动,丰富支架式教学的内涵,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观察、判断、分析、创造等历史学科能力,而且可以落实学生发展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关键品质。本文将重点探讨从历史知识传递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一些基本途径。
一、历史文物古迹所承载的学科素养
文物古迹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见证,既是一种有形的物质载体,又有无形的文化精神。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的文物古迹,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的独特价值。文物古迹的“教育作用是其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文物是直观的、形象的物质文化遗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种直观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不能代替的”。①当今我国教育界探讨的核心素养,旨在勾勒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规约学校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法。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抽象与具象的联系。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看,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立德树人”。所以,历史教学中要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就是聚焦于学科的精神、意义、文化,反映历史学科之情、之趣、之美、之韵和之神。落实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与历史学科的“知识”“活动”融为一体。怎样把历史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呢?换句话来说,历史学科知识是培育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途径,历史学科知识是不能直接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历史知识的简单复制、记忆、理解和掌握,是不能直接成为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而学科活动则意味着对历史知识的加工、消化、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内化、转化、升华,历史学科活动中的“过程和方法”对涵养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过程和方法’也不是素养本身,而是核心素养形成的桥梁。高中课标的新修订就用‘学科活动’来统整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习方式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目的是强化学科教学的学科性,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①由此可见,通过组织学科活动,设置观察、推理、运用的历史学习情境,理性思维通过文物古迹资料由表象及本质,从而抽象出具体的历史观点或独特感悟。
二、文物古迹支架式历史教学的
活动途径
历史学科活动需要立足于“史”和“理”。“史”即事实证据,以品质、能力为中心,“理”即批判性思维,以活动、体验为基础。很显然,历史课程不能把生动的历史仅仅肢解为知识,而又把知识的获得归结为死记硬背,这样的历史教学是没有魅力的,是形成不了学科素养的。利用文物古迹资料组织的历史学科活动,构建的支架式教学程序,蕴藏了哪些关键性能力呢?
第一,阅读能力。历史学科活动中的阅读能力,既是指学生拥有能观察、理解并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又是指学生能建构出各式各样的知识意义,从观察、判断、运用中学习到知识,掌握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的生活技能,并从相关历史学科活动中获得精神愉悦。当今历史教材的很多内容是用文字表达的,无法向学生生动地反映出历史事件的细节。文物古迹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以形象、生动的物质形态诱发学生使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学科问题。如果学生仅仅通过教材的文字描述,是很难认识某个历史问题的内在精神。毕竟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已经远离现实生活,即便文字表述再形象,对于学生来说依旧是难以还原真实的面貌,因而不易理解和掌握。相比之下,“引导学生去感知历史,以实物为例,以实物为证,更以实物还原当时的情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传统历史教育和学习的不足”。②基于文物古迹架构历史学科活动,学生学科素养的阅读能力由简单到复杂,一般有直接提取、直接推论、诠释整合和比较评估等四个理解层次。
直接提取和直接推论被统称为“掌握理解”,是指学生能从文物古迹中获取信息要素、标识图案,能推论文字、符号、物质信息的前后关系及归纳出学科的重点。诠释整合和比较评估被统称为“应用理解”,是学生能比较对照文物古迹的信息,推测文物古迹中的知识结构、社会背景,甚至是原时代的生活风貌等,评估出文物古迹里历史实际发生的可能性,揣测出文物古迹的社会观念和精神态度。
第二,协同能力。以文物古迹资料为教学支架,历史学科活动中的协同能力有这样的层次:学生能使用语言符号、知识结构与技术手段进行沟通交流,并形成沟通互动的能力;
学生在学科活动中能积极地构筑与学习同伴的关系,善于学会团队合作,解决与他人的行为、观念上的冲突,提升异质集体交流的能力;
学生在学科活动中具有行动与决策、设计与实施、个人计划与规划的能力,能合理地伸张自己的权益与需求,养成自律地行动的能力。基于文物古迹的历史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要充分应用观察、判断、推理等能力,还要借助团队合作、生存技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提升为理性思维和核心素养。因此,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不是直接由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在学科活动中借助于问题情境、解决实践而培育起来的。
历史教学与其直接利用试题来所谓训练思维,倒不如设计有助于产生思维与沟通互动的学科活动。传统的历史教育过分专注于知识与技能的机械性训练,而未能经历可靠的“真实性学习”。所以,关乎必要能力的核心素养的落实就受到削弱。客观地说,运用知识、思维创新等关键能力,是难以通过一般的试题训练来获得的。学生的核心学科能力是在需要尝试、需要沟通的问题境脉中通过“协同学习”才能发展起来的。比较、类推等诸多普遍性思维力,也只有经历了反思性思维的自然产生过程,才能提炼出来。培育历史学科素养最重要的是如何创造“引发思考的情境和深入思考的必然性”?历史学科素养只有当思维活动产生之际,学生才能作为一种经验,得以体悟。换而言之,唯有通过学生的真正的学习,历史思考力乃至寻求的真、善、美等态度,才能一体化地培育出来。
第三,环保意识。历史学科活动中的环保意识,既是指文物保护意识,也指生态保护意识。它是指人类历史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制约要素。历史教育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地位。历史学科活动中的环保意识是让学生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保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依据正确的环境保护价值判断,自觉地判断和认识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规范、判断和评价人们对文物古迹的社会行为。由于文物古迹具有不可再生性,以文物古迹来建构历史学科活动,其突出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珍贵古迹被毁事件屡屡发生,令人痛心疾首。许多历史古迹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条件恶劣,已经残破不堪。利用历史古迹的学科活动,设置的问题背景具有寻求学习境脉的真实性,直接面对现实生活与社会热点。这样的真实性,使学生能够体悟到历史学习的意义与切实性。历史学科活动中的环保意识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还是一种学科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问答与讨论,而是一种学习实践行为。“教学倘若仅局限于教师讲解,或者仅列举有助于理解的抽象知识和具体技能,是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学科素养的。”①在历史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身经验到假设生成的过程。历史学科活动中尝试保护行为,就是让学生愿意亲近自然与生活、爱护古迹遗址,关注文物古迹保护的现状,热心有关古迹保护的公益活动,树立“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意识。
第四,科学精神。基于文物古迹尝试历史学科活动,其核心素养的科学精神有三个层次内涵:其一是学生判断文物古迹资料,能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活动过程中尊重事实和证据,具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
其二是学生观察文物古迹资料,对待问题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策略选择和问题决定。其三是学生审视文物古迹资料,能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活动过程中不畏困难,具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敢于大胆尝试新见解,努力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办法。
以文物古迹的学科活动而成的科学精神,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形成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情感,从而积极地去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践行实现民族复兴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文物古迹作为人类特定时期留下来的产物,它本身蕴藏着很丰富的信息,如遍布全国各地的古建筑、石窟寺、古石刻、古遗址和古墓葬,作为见证,它们既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也是学生培育科学精神的载体。历史文物古迹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就是通过学科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接受科学精神。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需要创新历史学科活动的思维文化。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决定真理的权限在于教师和教材,其本质是由教师传递现成的知识给学生而已。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必然去思考正确答案――倾心于教师与教材设定的答案。为了消弭这种落后的历史学习观,必须建构师生直面资源共同探究真理的学科活动的关系性。在这种“关系性”中,教学是在教师的帮扶之下,学生同课程资源对话、同同伴对话、同自我对话,展开学习的建构活动。这样,“就变革了以教师与教科书为中心的课堂权力关系,矫正了课堂的规范与文化,从而促进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反思性思维,形成深度学习的‘思维的文化’”。②
借助文物古迹探索支架式历史教学的改革,需要设计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这既是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一种方向,也是学生深度学习的特殊体验。文物古迹与教学建构的系统优化与整合,可以给予学生完美地学科素养发展的体验。
历史学科活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在“内化”上下工夫,只有把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内化为学生品质,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学生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课程目标的落实才有终极的意义。以文物古迹来支架历史学科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获取图文符号,建立学习境脉。支架式历史教学需要一定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支架式教学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文物古迹的学科活动中,撷取文物古迹的文字、图画等信息符号,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是支架式问题解决的必要条件和背景。许多文物古迹上会附有文字、图画,如器物铭文、竹木简、封泥印玺、帛书、碑石、墓志、建筑等,还有文物的标识、拓片、临摹等。文物古迹上的图文符号是当时古人留下的痕迹,一般被认为是最可靠的第一手史料,其价值远胜于一般的文献资料。如何获取文物古迹的图文符号(关键的信息)呢?历史学科活动中设置的学习境脉的理论框架可以参阅表1。
文物古迹的学科活动可分为三类,一是“为了个人应用”,满足学习者个人的兴趣爱好,采用培养好奇心的信息性材料。二是“为了继续学习”,完成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整合任务,链接教材信息的拓展性材料。三是“为了今后的工作”,促使学生参与大范围的社会活动,取用培养沟通能力的探究性材料。例如,选取图1古迹的图文,建立学科活动的情境,比较满足学生的个人爱好,相关知识与课标的关联不大,具有浓厚地探寻姑苏文化的厅堂、园池、机房、吏舍的个体兴趣。选取图2古迹的图文,开阔了课标的商帮知识,对挖掘商帮的经营理念、地域民俗、绩效激励、社会体制具有深远性的教学前瞻性。选取图3古迹的图文,关于确切的兰亭地址,历史上说法不一,1600多年来争论不断。以此为学科活动的情境,通过团队合作,尝试学科探究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以后工作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基础。①
与传统的历史教材相比,采用以行动为导向的编制理念,设置学科活动的学习境脉。根据认知水平的不同,活动情境具有生活性,学生可以提出大量拓展性的问题。活动过程的学科提问有三个层次:事实层次、推论层次和批判层次。这三个层次提问的学力水平有:一是接触与提取,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能进入古迹资料的情境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从文图中找到相关信息,包括字面信息和隐含信息。二是整合与阐释,解释文物古迹所含的史事,从图文资料中正确地解释意义,联系各个部分的相关信息,对文物古迹的信息进行逻辑上的理解。三是思考和判断,将文物古迹上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相联结,综合判断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选取文物古迹的图文符号,建立历史教学的活动支架,既体现了理念上的先进性,又考虑实践的可操作性,需要文物古迹材料的丰富多样。笔者通过现场收集、拍摄等手段,编著的《历史寻踪》涉及了墓葬、建筑、石刻、书法等方面古迹,这些遗址是漫长历史留下的足迹,既能填补文字记载的空白,纠正史籍的谬误,又可以帮助历史学科活动丰富学习情境。从而使历史教学佐证更加有效,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培育思维、激发学习的灵感、涵养个人的品质。
第二,开启参观体验,切入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课程改革视野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通过围绕真实的学习任务或实践活动,使学生综合多种学科知识与经验,在合作学习中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的体验探究活动,将学习成果予以表达、交流与展示”。①文物古迹的历史学科活动引入项目学习,通常是以主题式项目为抓手,提供一个驱动性实践主题,用于组织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依据经验及所学知识围绕主题展开历史探究,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然后通过协同合作,进行分析、整理、加工、综合等,形成自己的历史认知。学生在此过程中建起历史知识新体系,落实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史古迹遍布各地。各地学校都有条件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古迹遗址,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内容收集史料、得出结论。古迹的实地参观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有益于增强学生对古迹所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认同,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和建设家乡的愿望。学生参观体验古迹遗址,进行学科学习活动,需要设计有“体验―探究”特征的活动评价表(见表2、表3),用以规范、引领师生的学科活动。
历史古迹的参观活动,其优点在于能够真实展示古迹所要表达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而不会对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造成湮没,而且能够再现它的宏伟气势,让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它要表达的东西。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必须要依据严格的资料,对其形式、材料、工艺、技术等方面要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体验才能相对真实,才能达到学习的真实性。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话语权与质疑机会。要让一群志趣相投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团队合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聚焦问题解决的途径,使学科活动更加真实有效。
第三,融合智能技术,实施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要求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应用‘适当的’智能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从而获取‘适当的’能力,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①混合式学习将传统学习方式和智能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混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师关注、更灵活的学习安排、更丰富的学习材料,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历史古迹的智能化虚拟展示,是指积极使用电子智能工具,采用三维动画等设计软件,对文物古迹的模型或细节进行生动的演示。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立体深入地感受到古迹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同时克服了一般学科活动过程中的枯燥乏味。
智能技术能有效地缩短了学生与过往时空的距离,历史古迹也为学科活动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利用信息技术融合历史教学的优势,可将文物古迹制成动画或三维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中央电视台录制的一些历史人文纪录片,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来演示历史场景的复原。如《科举》《重走丝绸之路》《资本之光――华尔街》《中国商人》等。用智能技术来虚拟建构的古迹,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在逼真的历史场景中,近距离观察古迹细节,拉近学生与“现场”的距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当前很多学校正在推进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历史古迹的课堂上智能演示,需要求嵌入学生的情感态度评价,包括对文物古迹的兴趣、自我信念、对科学探究的支持、对社会资源的责任感。对古迹的学习兴趣,主要是指学生对一定古迹议题的兴趣、对智能性学习工具的兴趣、对古迹艺术的喜爱程度。自我信念,是指学生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学习探究活动的自信程度,及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对科学的自我概念。对科学探究的支持,是指学生对特定古迹议题的支持、普遍的科学价值、个人的科学价值。对古迹资源的责任感,是指学生对特定环境问题的意识、对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以及对古迹保护的关心度。
历史古迹的智能化虚拟演示,让历史由静态变动态,使学生看得到、听得见、触得着,为学生形成批判精神提供了条件。智能化虚拟展示古迹需要混合式学习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不拘泥于历史教材本身,而是使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一些教育公司提供的软件或材料,加以混搭编辑。如,输入语音、文字、视频等,学生可以在混合式学习平台上面展现学习成果,教师可以为教学资源整合提供更宽泛的网络化平台。
三、历史古迹支架学科活动的原则
恰当地利用历史古迹来设计学科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又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学生在历史学科活动中如果拥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探求历史奥妙。那么,以历史古迹去建构学科活动,需要注意以下教学原则。
第一,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建构系列的历史学科活动,促进历史知识向学科素养转化,关键是创新教学方式。创新历史古迹的教学方式,一是要研究学习的起点。有效的历史学科活动,首先的不是考虑教师用什么一鸣惊人的古迹,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发展,瞄准古迹所承载的学科能力与教学目标,最后才是教学活动的方式及方法。二是要重视学习设计。为学而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切实关注历史学科活动中的学习路径。不要只考虑教学方法的方便,要考虑学生见到古迹资料时,会怎么学,应该怎么学。怎样组织学科活动,才能使学生在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时会自己学,而不用老师教。三是要关注真实参与。对于目前的一些历史学科活动,有人评论说:差等生热热闹闹,优良生莫名其妙。越是浮躁的学科活动,越能发现优秀的学生参与度不高。要激发学生真实地参与,教师就要让每个学生有参与学习、参与交流、参与批判的机会,要敢于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空间。
第二,追求终身学习价值。历史学科活动的主旨是学生的关键品质和终身必备的学习能力。因此,基于历史古迹而设计的学科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及跨学科的能力,还要培育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这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必须拥有的重要素养。历史学科活动中发展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就要帮助学生获得管理自己的学习技能,培养学生对自我学习调控的兴趣,并且要使学生更加广泛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这样才能确保他们在离开学校时带着终身学习的动机和能力。追求终身学习非常值得关注,没有追求终身学习的目标,核心素养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就要有效降低学生的课业负担,转变只重考试成绩的评价观念,转而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必备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健康生活。
教学能手事迹材料范文第5篇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较之l992年试用版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在许多方面都有重大变化。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与“论”的关系的阐述,即是其中之一。试用版大纲的提法是,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新大纲修订为“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教学大纲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深入学习和研究新大纲,并将其时代精神和科学性在教学中加以体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改步伐是极其重要的。对新大纲中关于史与论关系的重新阐述,我有以下理解:原大纲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的提法,未能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很容易忽视其中一方,或忽视史实依据空谈理论,或史与论脱节,随意得出结论,任意运用原理及方法论来解释历史现象。新大纲着重指出,要坚持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贯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在此特别需要理解“论从史出”的含义,即实事求是,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也就是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以论御史”,也是与史实紧密结合的(史论结合),是论从史出的科学史观的体现,即: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就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论成果;
二是它可以解释历史现象,研究历史规律,而并非将历史“为我所用”。
领会了新大纲“论从史出”的含义,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呢?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历史、掌握史实。初中学生了解、认识历史的主要载体是教材,教材中关于史实的内容有以下几类:
1、文字。文字表述是教材的主干。初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史实的阐述是依据历史学的基础知识、初中生的认知规律编写的。其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历史概念、人物、重大事件等等,语言浅显易懂,线索清晰,体系完整。1992年教材改革以来实行的大小字分述法,以小字辅助大字内容,更适合教与学双方使用教材。
2、插图。插图有彩图、黑白图、照片几种。为说明文字内容而编入的直观材料,有历史照片,有画家描绘的历史场景,也有表现史实的漫画等等。插图反映了历史现象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观看插图也是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之一。
3、地图。实际上历史地图也属于教材插图,为了认识其独特作用在此将其独立分类,作为教师研究教材的一个专门方面。历史地图反映了历史现象的时空变化,如古今地名异同,陆路、水路的变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范围等。教学中需要有相当多的时间来讲解地图。
4、图表。图表包括数据资料图表、线索表、大事年表、章节知识结构等等,也是辅助文字内容的,既概括了文字,又说明了文字,是史实的一种表述形式。
5、史料。现行的历史教材借鉴了外国、港台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方法,提供了一定量的原始资料,供教学中研究。学生接触这些第一手材料,更能清楚历史知识的来源,了解先人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
学生掌握了上述几类史实内容,可以说就具备了基本的历史知识。当然,教学中需要对这些内容加以拓展,扩大知识面,如适量补充图片、地图、史料,深入讲解重点内容。
除了以上几类史实内容外,教材以外的多种内容与形式的史实来源,也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信息源。目前常用的信息源有以下几种:
1、时政资料。当代的时事政治资料是史料的补充和再积累。报刊、影视新闻的内容可以广泛用于历史教学。如香港、澳门回归事件,都是历史现象的延续与补充。教师积累时政资料,并充分运用到中国史、世界史教学之中,效果相当好。
2、调查报告。除去专家、学者的调查报告可以用作史实的印证与说明外,师生自己动手获得的调查报告,对学习历史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如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化,反映的是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变化。
3、文物、遗迹。出土文物、历史遗迹,都是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展示。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是认识历史的良好途径。介绍重大考古发现成果,是对教材内容的重要补充。
4、网络信息。师生从网络上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目前已被广泛运用,并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网上信息快捷、海量,易于存储和交流,能扩展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是历史教学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最新途径。
上述各类“史”的来源,只要教师备课时充分掌握和理解,并采用不拘一格的手段和方法来教学,就能使学生掌握好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然而,了解史实只是历史教学第一层次的目标,更高的层次是使学生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具备人文素养。因此,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即具备历史思维的能力,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论从史出”在教学中大致有以下步骤:
1、研读史料。这里所说的史料是广义的,不仅是指第一手资料,也包括后人记载的史实。研读的方式是多样的,它的过程包括搜集材料、排除阅读障碍、理解内容。
2、辨析史料。大量的材料要经过辨析真伪才能被运用,这种史学特有的方法往往要求教师首先掌握和实施,在备课中要潜心研究,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它主要包括文献、实物材料的反复印证,计算年代,识别运用各种图表等等。
3、提取信息。这一过程是经过分析、综合、概括,将有用而又有信的材料提取出来,作为最基本的史实论据。
4、论从史出。应当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做出结论。
历史的结论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譬如对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重大史事,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历史背景来认识其性质、影响、意义。对史实的评价不能片面、狭隘,不能主观臆断。因此,“论从史出”并非简单的一句话,它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水平,要求学生具有历史思维的能力。
虽然一般认为,初中生学习历史只要达到了解历史(知道“是什么”)的目的即可,高中生才需要达到认识历史(知道“为什么”)的层次,但是新大纲明确要求,要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初中阶段也要进行相应年龄段的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内容、途径、手段、方法非常之多,有两点我认为是要特别考虑的。
1、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教师采用丰富的手段、方法,使枯燥的史实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乐于学习、易于掌握,这是我们多年实践并已取得成效的探索。今后,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这种探索还将继续下去。
2、让学生学会像史学家一样“探究”历史。这种“论从史出”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实现自主性学习的过程,是新教育观的要求,它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更高。
首先,它要求教师给学生创造民主的氛围,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勇于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