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明节来临之际,市文明办将在全市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贤事迹材料【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乡贤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明节来临之际,市文明办将在全市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祭奠先烈、先人、先贤,积极传播节日文化,大力传承优良家风,引导人们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过程中,弘扬时代文明新风。
二、活动时间
2018年3月31日至4月7日
三、活动主要内容
(一)把握节日主题。坚持群众性广泛性,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一是开展纪念活动。各单位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通过观看纪念烈士事迹的影片、纪录片,献词、献花等祭奠方式,表达对先烈的感恩怀念,学习革命先烈的崇高品德,培养利他精神,激励健康成长。各街道、社区要利用道德讲堂、市民学校等阵地广泛开展学习道德模范、革命英烈先进事迹活动。二是开展祭拜民族英雄、祭扫烈士陵园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教科局、工青妇、xx职业学院等部门要联合组织在校师生、学生家长集体祭扫烈士陵园,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主题党日、团日、队日活动,缅怀纪念先烈、学习英雄事迹。三是开展网上系列活动。教科局系统组织青少年登录内蒙古文明网清明网上祭英烈专题页面(nmg.wenming.cn/zt/qmzt/),在网上进行祭扫,开展网上祭英烈、网上敬鲜花和网上签名寄语活动,以此引导学生表达对先烈、先人、先贤的感恩、敬仰和追思。网络文明传播者要积极发挥作用,动员社会各界网上祭扫。开展手机传播活动,通过短信、微信等进行传递。四是广泛开展清明志愿服务活动。各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开展慰问烈属、烈士遗孤,帮助在外乡贤祭扫家乡先人等活动,以此传承烈士精神,告慰温暖烈士亲人和在外乡贤。
(二)传播节日文化。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认真做好阐释、推广和传承工作,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广播、电视、报纸要加强对节日习俗、风土民情的介绍和传播,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文化部门要开展节日文化展示,利用节日活动平台,讲好清明节日生动故事,弘扬清明节精神内涵,努力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三)涵育优良家风。坚持培育家国情怀,把节日作为家庭文明建设的有利契机,作为传承弘扬家风的重要节点,引导人们把爱家与爱国统一起来,培育爱国精神、激发报国志向。通过祭奠和缅怀先烈、先人、先贤,弘扬和继承他们优良的家风、家训,妇联、各社区要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积极传承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忠厚传家久等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引导广大家庭以德治家、文明立家。
(四)记住乡愁乡情。抓住节日期间人们亲情更醇厚、乡情更浓烈的特点,全市各单位要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和传承先烈、先人、先贤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文史典籍,开展经典诵读和讲故事活动,挖掘富有本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贤文化,引导干部职工见贤思齐、爱乡爱国,把乡愁乡情融入“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
(五)培育节日文明风尚。开展节日期间集中宣传教育,要在干部职工和广大市民中倡导“和谐清明,文明过节”的理念,引导人们讲规矩守秩序,改陋习树新风,自觉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不良社会习气。开展文明祭祀劝导活动,鼓励职工、群众网上祭扫,不提倡在市内各街路口焚烧祭祀品,确保清明祭祀活动文明、和谐、安全。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广泛动员,将“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作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运用民族重要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活动中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各项纪律规定,持续深入反对“四风”,严防各类“节日腐败”,倡导廉洁自律之风。各相关部门要制定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二)营造节日氛围。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要加强对活动的宣传报道,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群众讨论、网络互动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清明节习俗,及时报道节日活动。精心组织公益广告宣传,围绕传统节日主题,加强选题规划和内容创意,对传统节日进行时代化解读、形象化展示、故事化表达,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教育人。
(三)材料报送。各单位请于4月7日前将活动开展情况电子版报邮箱:
,联系人:
,电话 。
乡贤事迹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乡土资源 中国历史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热潮随之而来。就在学生身边的乡土资源是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交汇点。奉贤拥有非常丰富的乡土资源、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将乡土资源融入其中。下面,我们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关于乡土资源在教学中应用的做法。
一、利用乡土资源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课业繁重,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所谓的“主科”――语、数、外这几门功课上,对历史这门学科,学生的态度则是“食之无味,弃之不惜”。我们发现乡土资源对改变这种局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①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变化,往往是同知觉联系在一起的。而乡土资源的内容是和学生们生长和生活着的地区紧密相关的,学生所具有的社会知识,有很多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他们周围的生活环境。因此,在教学中融入乡土资源不仅可以借助乡土资源增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了解,而且可以由对乡土资源产生的兴趣转移到对相关的知识上,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比如在历史课《太平天国运动》中,我先出示奉贤民俗――滚灯的图片,提问:这是奉贤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这种民俗和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关系呢?以此来导入新课,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在讲到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与洋枪队激战的时候,又提到了现位于奉贤南桥卜德罗祠。学生们仿佛看到了家乡人民保卫家乡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场景,感受到原来历史并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历史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了沸腾在体内的民族气节。
二、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从生活世界中自己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究的过程。②近几年来研究性课题正在各校如火如荼地展开。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亲历和实践,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奉贤拥有非常丰富的乡土资源,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众多的革命史迹。③奉贤的市、县级文物如下表所列。
这些都是开展中学拓展性课程极好的教学内容。我们历史学科课题组结合教学需要,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初步尝试和探索,开展了《追随先辈的足迹――奉贤革命史迹调查》、《对奉贤古镇奉城的研究》、《胡桥滚灯研究》等研究性课题。
研究性课题结束后,我们发现在挖掘、搜集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学生有了很大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学史能力有所提高。上海二期课改(历史)的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倡导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比较偏重“注入式”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虽然也有一些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如讨论、问答等,但是由于作为课程支柱的课程资源本身比较单一,历史教师只需讲清教科书上的现成结论,历史学习也成为只是背诵一些历史事实的机械训练。“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即培养学生对历史进行理性思考,进行选择和解释,并在心目中重建历史的能力。历史学科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历史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和结论,除教科书外,还应学会广泛搜集利用其他有用的课程资源。由于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具有范围广、数量大的显著特点,这样,无论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角度,还是从开发课程资源的角度,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使他们逐步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课程资源,为自身的历史学习和探索服务。可见,只有随着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逐步开发利用,历史教学过程才能更多地成为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即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④乡土教学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在搜集乡土资源的过程中,通过社会调查、访问、参观、搜集实物、上网查资料等,寻求多途径获取知识的方法,改变了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途径,养成了从发生在身边的史实中搜集历史信息、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历史就在我身边”的理念,而且学会了判断史料价值的史学方法。当前教育一再倡导要尊重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
第二,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学会了协作,懂得了“独木难成林”。他们既明白了分工协作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又体会到了团结合作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此外,通过研究性课题,在丰富了学生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有个学生在研究日记中写道:“虽然自己就是庄行人,虽然好多次经过庄行暴动纪念碑,虽然也听说过庄行暴动的事情,但这只是听说,装行暴动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却一概不知。通过做这次课题,我终于知道了庄行暴动的详细知识,深深体味到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一刻起,我感觉自己能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通过这次研究性课题,我也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成绩停滞不前的原因在于‘一知半解’,明白了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
三、利用乡土资源,增强学生的爱国、爱乡的情感
德国著名教育家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乡土资源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风俗人情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中有着深厚的底蕴,各地的风俗人情在神州大地上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她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沉淀,乡情的根基。乡土资源教学活动使学生走进周边环境,切身感受家乡的风土民情,了解家乡历史,有助于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乡土是学生自幼就熟悉的地方,因此他们对家乡的人文社会变迁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再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家乡人民勤劳向上的精神、家乡独特的风俗习惯等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人民,激起乡土情结,从而树立献身家乡建设的崇高志向。而热爱家乡就必能进一步培养起热爱祖国的情感。任何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家乡毫无感情可言,那是绝对谈不上爱国的。另外,通过对家乡现状问题的观察研究,深入了解问题的症结,能培养他们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对家乡的责任感。
通过乡土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我们深刻体会到,乡土资源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操;
有益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挖掘潜能,达到教和学的和谐融洽;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乡土资源教学还可以通过对乡土资源的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乡土资源虽然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但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时,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开发教学资源不能脱离课本,开发教学资源、开展研究性课题不能浮于表面,要落到实处。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处理,要坚持尊重、用好、创新的基本原则。
注释:
①黄茂安.论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2:14-16.
②闫凤霞.乡土史的教学实践与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7:54-55.
③上海市奉贤县县志修编委员会编.奉贤县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9,(1):845-848.
④苏智良.上海乡土历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⑤黄茂安.论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2:14-16.
参考文献:
[1]闫凤霞.乡土史的教学实践与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7:54-55.
[2]黄茂安.论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2:14-16.
[3]苏智良等编.上海乡土历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4]上海市奉贤县县志修编委员会编.奉贤县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9,(1):845-848.
乡贤事迹材料范文第3篇
胡贤林医德高尚,体现为他把救死扶伤的天职看得高于一切。33年来,他把病情当作命令,甘当“全天候”医生,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千方百计方便大山里群众就医。他视病人如亲人,时时为病人着想,处处从病人的利益出发,不让病人多受一份罪、多花一分钱。33年来,他走遍了全乡28个自然村,叫得出六千多号人的名字。他把对病人的爱,融入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一举一动都是情。
胡贤林医德高尚,体现在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山区群众健康有保障。胡贤林说,“与大山里治病救人的头等大事比,自家的事都是小事。”为此,他一心扑在双峰卫生院这个“大家”的建设上,一次次放弃了离开山区的机会,为了在大山里建设好让乡亲们放心的生命守护站,他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医生是个特殊的职业,病人以生命相托,这不仅需要高明的医术,更需要高尚的医德和甘于牺牲的精神。胡贤林扎根山区33年,以对事业极端负责的精神和高尚的医德,在山民心目中树立了大山一样伟岸的形象,山民们只要看到他,“眼睛亮了,病也好了一半。”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幸福。这些年,与医疗设施越来越先进不相称的是,一些地方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作为医护人员更是责无旁贷。胡贤林的感人事迹告诉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只要恪守职业道德,弘扬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就一定有助于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海拔六百米的天台山脉连绵不绝,横亘宁海、新昌和天台。素有宁海“小”之称的双峰乡就坐落在这群山环抱的三地交界处。那里,有一个山民们熟悉的身影时常在崎岖的山路间穿行。33年来,他忠实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天职,用脚丈量着大山深处的每一寸土地;
他一次次放弃了下山行医的机遇,一直坚守在大山里,为山区的父老乡亲建起了“生命守护站”;
他以高尚的医德赢得乡亲们广为传诵的好口碑……
他就是共产党员、宁海黄坛镇双峰卫生院院长胡贤林。已经83岁的当地村民何行龙,这样评价胡贤林:“这么好的医生,难得。”1974年1月,何行龙大吐血,被送到卫生院。听说新来的病人有肺结核病史,当时在卫生院仅有的两间病房住院的病人谁也不肯与他同住一处,胆小的干脆吵着要回家。可何行龙的病情需要一日数次观察诊断,对症下药,理应住在医院里,而且最好安排单间。这时新婚才三天的胡贤林作出了一个令同事们感到意外的决定,让老何住进他安在医院宿舍里的新房,自己和妻子搬到附近的丈母娘家去住。
让病人住婚房,多不吉利,万一是传染病咋办?有人好心相劝。胡贤林反劝道,我是医生,治病救人最要紧;
确诊是传染病再转院也不迟。后来,经确诊老何得的是肺结核后遗症———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就这样,老何在胡贤林的新房里整整躺了一个月。在胡贤林的精心治疗下,老何终于康复出院。
此后,老何一有病就找他,而胡贤林也从不嫌麻烦,每次都给予亲人般的照料。去年,老何出现原因不明的便血。他又找上胡贤林,要他帮着联系山外的大医院去看病。胡贤林不但很快通过在杭州工作的小女儿帮他联系上了浙一医院,还利用休假时间陪他到杭州看病。上个月,老何又高烧不退,来到卫生院一查,白细胞高达17000单位,比正常人高出7000单位。这对一个冠心病、肺气肿和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最好是到大医院去诊治,可这次何行龙执意不肯去。无奈之下,胡贤林只得每隔几天,就给老何抽血化验,调整用药;
晚饭后,他带上出诊箱送医送药到床头。经过9天的精心治疗,老何的病情终于得到明显的缓解。33年来,类似这样的麻烦事,胡贤林不知揽过多少次。有时不仅要出大力,还要垫上自己的钱。
榧坑村的胡永安患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时常复发。气急时他脸色铁青,最犯愁的是每次挂针、吸氧的医疗费,五六天下来就要六七百元。这对丧失劳动力的他来说是很难承受的。这时,胡医生总是说“先看病,有钱了再来还”。10多年来,几十元的欠费胡贤林悄悄垫上;
多的就记在卫生院的账上,待村民有钱时还上。账上的欠款从每年的数千元越滚越大,直到上万元。XX年前,这笔欠账直接从卫生院业务结余中核销。此后,由乡财政核销。胡贤林没有统计过10多年来自己垫了多少医药费,但一些生活特别困难的村民记得,每当要还他垫的钱时总被他婉拒。卫生院的平均处方26元。青霉素、庆大霉素等廉价药是双峰卫生院的当家药。为了让村民省药费,胡贤林动足了脑筋:山乡多发尿结石,急诊时打针消炎,待控制病情后,就教病人上山采车前草、金钱草和紫金沙三味草药煎服调养;
上呼吸道感染时,教村民拿梨头、枇杷叶和鱼腥草煎服。
“病情就是命令。”干过部队卫生员的胡贤林,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解颇有几分军人色彩。然而,为了践行这一理念,他时常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88年一个大雪封山夜,长丘村一急性腹痛病人俞东贵托人打来电话,要他出诊。胡贤林钻出热乎乎的被窝,背起药箱,拿着手电,一头扎进寒风刺骨的茫茫风雪夜。大雪齐膝,北风呼啸,他艰难前行。北风越吹越紧,刮得睁不开眼,喘不过气,他最后只好背朝着目标倒走。为了赶这足足7.5公里长的山路,他不知摔倒过多少次,而窄窄的山道边就是悬崖!
“一个雪人叩开我家门,外衣是积雪,眉毛挂着冰凌,只有头顶冒着热气。是胡医生,他真的大雪天赶来救命了。”回忆起往事,老俞至今还激动不已。
1998年9月的一个凌晨,王家染村来电请他赶快去抢救一名喝农药自杀的妇女。胡贤林收拾好急救药物,一头挑着生理盐水,一头担着灌肠用具,揣上两个隔夜的冷麦糕就出发。50出头的胡贤林挑着10多公斤重的担子一路小跑,2个多小时赶了15公里山路。只见病人躺在地上口吐白沫,上气不接下气,皮肤、口唇青紫,全身抽搐,瞳孔也缩得只有针尖那样细。胡贤林马上采取洗胃、催吐、灌肠等措施。他不顾病人一身污秽,一直守在边上细心观察,调整用药。经过一天一夜的精心治疗,终于将中毒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连夜送产后大出血病人到城关的大医院;
抢救农药中毒的村民三天三夜没合眼;
为赶时间出诊,吃饭常常烫破喉咙;
下乡巡诊顾不上术后不能下地的妻子,让她就此落下低血糖的病根……胡贤林的感人事迹,同事和乡亲们说了一件又一件。
村民们说,“看到胡医生,我们眼睛亮了,病也好了一半。”
胡贤林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自勉牌匾,上书“以白求恩同志为榜样,全心全意为山区父老乡亲服务”。33年来,他接诊病人30多万人次,挽救了近百个山民的生命。一心扑在“大家”上
黄泥墙、烂泥地的矮楼,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这“老三件”是双峰卫生院建院初期的全部家当。村民做个血化验、拍个x光片,还得赶到15公里外的城关医院。担任双峰卫生院院长后,为了让大山里的卫生院真正成为乡亲们放心的“生命守护站”,胡贤林可谓是费尽了心血、绞尽了脑汁。
1987年,卫生院第一次改建。老房子拆了,新房因3万元基建缺口被迫停工。他心急如焚,挨村入户动员村民支援木材,帮助运砂石。他白天门诊,晚上带领职工下工地锯木头、装卸建材,常常忙到凌晨一两点钟。过度劳累让他瘦了10多公斤,来卫生院看儿子的老母亲心疼得直掉泪。
三次改建,卫生院有了两栋整齐的楼房,内设规范的诊室、病房、输液室、化验室、影像室和儿保室,陆续添置了x光机、进口b超、心电图机、血球计数器、半自动化分析仪和尿十项自动分析仪等先进仪器。这些装备在宁海18家乡镇卫生院里居中上水平。
调出四年多的小王还常回双峰卫生院,因为“那里像个温暖的大家庭,气氛好”。每逢节庆,胡贤林总在家里备上丰盛的菜肴请大家聚聚;
每逢春节总让卫生院其他医务人员回家过年,自己留守。他老家与卫生院只隔座山,步行只需20分钟。可33年里,他只回老家过过一次春节。
33年里,卫生院调出了19人,胡贤林总是轻松放行,为的是还有人愿意进来,撑起这个大山里的“生命守护站”。“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人劝他没必要再掏钱派医生外出进修。老胡却说,技术好些,多服务一天,村民看病就受益一天,这钱要花。去年,卫生院又花了近2万元送3名医生进修影像、妇产科和儿保专业。
现在,双峰卫生院不仅能治常见病,一些重病、恶病通过检测也可及时得到发现和治疗,为救治病人赢得了宝贵时间。
双峰卫生院现有固定资产已上升到300万元。而胡贤林安在卫生院的小家依然简陋,家具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添置的,洗衣机、电冰箱还是女儿工作后给买的。这些年来,为了建设双峰卫生院这个“大家”,胡贤林几乎很少有精力去顾及自己的小家了。“大山里的病人离不开我”
1974年,干了五年卫生员的胡贤林退伍了。当时的乡党委书记叫他到政府里工作;
乡卫生所所长上门劝他从医。“缺医少药的山乡太需要懂医术的人了!”所长的话让他沉思良久,往事历历在目……
胡贤林13岁那年的夏天,大腿发生脓肿,因没钱医治,只好用土药敷治。等到一个多月后大腿痊愈时,却错过了开学时间,痛失了上学的机会。眼下,由于卫生所条件简陋,时有村民死在送往大医院的途中。“用部队里学来的本领,解除乡亲的痛苦”,胡贤林立志扎根山区从医。
33年山区行医,宁海18个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他一直坚守在大山里。
1984年,寄宿在宁海城关镇朋友家上学的女儿不止一次委屈地请求他:“爸爸,我好想在城关安个家,你调出来吧!”胡贤林总是一哄了之:那里需要医生,走不开。可他内心翻腾着:贫困山区生活艰苦,收入低,可两个女儿在城关上学开支大。凭自己的好口碑,到哪都不愁业务。再说做医生的,地方越大,业务提高越快,职称晋升也快。这时一个机会送上门来了。宁海一家大厂需要一名厂医,并看中了老胡。亲朋也趁机劝他为自己想想。“这大山里,你还没苦够啊?!”三个弟弟更是现身说法,走出大山后,开店、做根雕,个个小日子过得比他这个吃“皇粮”的医生滋润多了。
乡贤事迹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清末;
乡土教材;
出版;
文化价值
所谓乡土教材是在国家相关教育制度与政策范围内,结合地方特点编写的反应本乡本土实际的、用于教学的材料,它包括乡土历史、乡土地理以及早期用于教学的乡土志书和综合性的乡土教材等。乡土教材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在1905年清学部《乡土志例目》颁布之后才大规模出现的。
一、清末乡土教材出版的背景
清末乡土教材的出版是受清末教育改革、德日乡土教育的影响,以及我国原有编撰地方志的基础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清末乡土教材的出版是清末教育改革的产物。清末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等措施。这对促进教育制度的改革、新式人才的培养和新式教科书的编写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其次,德国和日本的乡土教育实践对当时清政府的教育方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清末新政期间的诸多改革皆参照德日进行,教材改革也不例外。德国是实施乡土教育最早的国家,19世纪末,德国的乡土教育思潮与乡土教育实践引入中国,并对清政府的教育政策产生影响。日本乡土教育对清末乡土教育政策的影响更加明显。据统计,清末民初的汉译中小学用日本教科书(1890年-1915年)达27类508种,这些译介的教材中也包括介绍一些日本的乡土教材。再次,清末乡土教材的编写以已有地方志为基础。地方志内容通常包括一地的建置、沿革,疆域、自然环境,资源、物产、关隘,名胜、文化、教育、民族、风俗,人物等。这些内容与乡土教材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重合,因此,我们认为清末的乡土教材借鉴了地方志的既有成果,这在作为教科书的乡土教材的形式和体例上也有所体现。
二、清末乡土教材出版的基本情况
1.首次出版时间的争论
乡土教材产生的具体时间存在争议,这是由于研究者对乡土教材的理解不同所导致。例如有学者将乡土教科书和乡土志完全等同,认为“乡土志虽以‘志’名,实是乡土教科书”。①
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乡土志都是乡土教材,只有清末那些用于课堂教学的乡土志才能称为乡土教材,其他的乡土志只是一般的志书。将1898年宁波汲绠斋出版处出版的蔡和铿编辑的《浙江乡土地理教科书》作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乡土教材是比较可取的。《浙江乡土地理教科书》分上下两编共90课,上编为中国及本省总述,共38课;
下编为各府分叙,共52课。各府分叙粗举古迹人物,间插以图画。其凡例中说:“按钦定章程,初等小学第二学年本乡风土志,毕业后至第三学年即授本省地理。是编遵是以定课程。是编专供浙江初等小学之用,故叙述仅在本省而不及其他。然上编冠以中国及本部之概说,下编则以本省之大势与列强之环伺作结,一使儿童知全国之幅顿,为第四五年授中国地理之基础,一使儿童知本省之可爱可惧而引起其奋发自强之心。”②目前学界大多认同南洋公学的师范生陈懋治、沈庆鸿等人于1897年编撰的《蒙学课本》是我国近代自编教科书之始端,从时间节点上看,乡土教材的出版比一般意义上用于课堂教学的教材出现时间稍晚,主要科目的课本出现之后,乡土教材的课本也就效仿产生。但是这一时期的乡土教材规模较小,只是零星的出现,大规模的编撰是1905年之后的事情。
2.出版的依据
清末乡土教材出版的依据之一是《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3年(光绪29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其中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与小学乡土教学内容直接相关。它规定历史科目“其要义在略举古来圣主贤君重大美善之事,俾知中国文化所由来及本朝列圣德政,以养国民忠爱之本源。尤当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令人敬仰叹慕,增长志气者为之解说,以动其希贤慕善之心”。③地理课程“尤当先讲乡土有关系之地理,以养成其爱乡土之心。”④格致科目“惟幼龄儿童,宜由近而远,当先以乡土格致。”⑤《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从国家课程层面确立了乡土教学内容的法定地位,这是随后《乡土志例目》制定的前提。
清末乡土教材出版的依据之二是部颁《乡土志例目》。《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颁布之后,1905年(光绪31年)6月,清末编书局监督、翰林院候补、侍读学士黄绍箕编订的《乡土志例目》由光绪皇帝下旨颁发,通行全国。部颁《乡土志例目》是清末乡土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也是乡土教材编写制度化的表现,《乡土志例目》分门别类为十五门,包括: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十五部分,从其主要内容来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对乡土教学内容的要求。
3.出版的数量
《乡土志例目》颁布之后,社会各界为响应清廷编撰乡土教材的号召,开始兴起乡土教材编撰的热潮。据考证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三年(1905-1911年)的七年内,全国共修乡土志418种,约占我国现存古旧方志总数的5%。另有统计认为:“1905年至1911年间,乡土志成批编辑,约有463种,年均达66种。”⑥还有学者依照《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清末到民初这个时期,全国各地纂修的以“乡土”命名的乡土志书有493种,依《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最新统计则为548种。虽然统计数目各不相同,但是大致能看出当时乡土教材出版数量的轮廓。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统计仅仅是当时乡土志的数目,还有大量命名为“乡土教科书”的成果未统计在内,笔者目前发现的1905-1909年出版的以“乡土教科书”命名的就有21种之多。如1906年刘师培编撰的《安徽乡土地理教科书》和《江苏乡土地理教科书》、1907年陈去病编撰的湖北、江西、直隶乡土地理教科书,1908年辜天佑编辑的《湖南乡土地理教科书》,1909年沈宗祉编辑的《松江初等小学地理教科书》等。
4.编撰群体
清末乡土教材的编撰有地方官员、社会团体、文人绅士和留学生等多方面、多层次人员参与。
就地方官员而言,清末乡土教材的编撰得到了基层官员的支持,各县“县事”及其僚属成为乡土教材编撰的主体。另外还有一些乡土教材由厅县的地方长官组织人员进行编写,并规定了相应的程序。例如《福建述平潭乡土志略》中就描述了这一编撰过程“先据县志,后据公犊,续据采访;
采访一事,十二甲均已出示。如有送呈学堂堂长处者,堂长查阅无讹,即送厅署核定编辑,转呈提学使司鉴定,发入学堂,照给学生诵读,以符定章。”⑦
社会团体编撰方面,“国学保存会”与“南社”成员是当时清末乡土教材编撰的主力军之一。邓实等人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于上海发起“国学保存会”,随后他们开始编纂和组织出版乡土教材。经过国学保存会的努力,江苏、江宁、安徽、江西、广东、直隶、湖北诸省的乡土历史、地理等相继于1906-1907年编成。如刘师培编纂了江宁、江苏、安徽的“乡土历史教科书”及“乡土地理教科书”共六种,陈去病编纂了直隶、湖北、江西三地的“乡土历史教科书”和“乡土地理教科书”共六种,黄晦闻则编纂了广东省的“乡土历史教科书”、“乡土地理教科书”和“乡土格致教科书”共三种。这些乡土教材都由国学保存会下属的“乡土教科书总发行所”出版发行。“南社”是1909年由柳亚子等人在苏州发起成立的近代著名爱国文艺团体,“南社”成员通过整理晚明文献,来宣传其振兴华夏和“排满”思想。其中黄节、傅熊湘、侯鸿鉴、马锡纯、范烟桥等人都参与编纂了乡土教科书。
文人绅士和当时的留学生思想较为开明,乐于接受新思想,进行改革尝试。尤其是留学生,他们思想活跃,较早参与到乡土教育理念的引进和实践探索中。如1904年侯鸿鉴编撰《锡金乡土历史》、《锡金乡土地理》,侯鸿鉴有留日求学经历。
三、清末乡土教材的文化价值
首先,清末乡土教材的出版有力地保存了乡土文化。一方面,乡土教材中记载着当时的物质文化形态,对原有的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等都详细收录;
另一方面,清末乡土教材中对当时乡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社会规范、乡约村规等亦有详尽描述。除此之外,清末乡土精神文化中的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都通过乡土教材完好地保存起来,成为研究当时乡土文化的重要史实资料。
其次,清末乡土教材的出版加速了乡土知识的传播。以往的地方志是少数人用以研究的典籍,大多束之高阁,一般民众对其知之甚少。而清末乡土教材其诞生之初的定位就是小学教科书,用以引导儿童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进而由乡及国,爱乡到爱国。正是因为乡土教材正式纳入了学校课程体系,成为千千万万儿童必学的内容之一,其影响远比之前的地方志要广泛而深远得多。
再次,清末乡土教材的出版创造了一定的艺术价值。清末乡土教材与当时的其他类型教材多有不同,乡土教材大多是地方官员或文人绅士自行编撰,不是全国通用的材,它反映了编者个人的主观思想,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特有风貌。这些特有的地域气息、独特的编撰形式、体例,使得清末的乡土教材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品。另外,清末乡土教材是当时历史的产物,它不会再有增加,即使再影印出版,原书所具有的各种时代特征,如装订形式、纸张、墨色等也难以达到原书的模样。因此,清末乡土教材已经超出乡土教材作为教材本身的价值而成为一件艺术品或者收藏品了。
最后,清末乡土教材的出版为当今乡土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参考。清末乡土教材较早地提供了乡土教材编写的模式,留下了许多翔实的乡土史料。当时编撰的部分乡土教材成为典范流传下来,使得清末乡土教材成为当今乡土教材编撰的重要资料来源,为当今乡土教材的编撰内容和编撰形式多样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李新,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
张尚晏,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BAA120011);
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2C0594);
湖南省省情与决策咨询项目湘学研究专项“百年湖南乡土教材中湖湘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陈碧如. 乡土志探源[J]. 中国地方志,2006(4):48-54.
黄权才. 漫话藏书珍品——清代课本[J]. 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9(5):
34-35.
璩鑫圭, 唐良炎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295,296.
巴兆祥. 论近代乡土志的几个问题[J]. 安徽史学, 2006(6):
52-58.
宋廷模. 平潭乡土志略[M].“凡例八条”,“序”,光绪31年修.
参考文献:
毕苑. 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
246.
左大康.现代地理学辞典[K].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
739.
邹振环. 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296.
石鸥, 吴小鸥. 浸润在湖湘文化中的第一乡土教科书[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4):125-129.
李素梅.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0:
152.
王兴亮. 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和乡土教育[J]. 中国地方志, 2004(2):
43-48.
乡贤事迹材料范文第5篇
征集地区档案史料,优化馆藏结构
下面记述的是几则征集实况及对馆藏结构的影响:
1982年4月,从南桥镇中街居委会征集到“百年老字号”鼎丰酱园的部分档案,共整理成29卷,其中最早的一份《鼎丰公记酱园合股开办议据》形成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这些档案的进馆既开了私营企业档案进馆之先河,又将馆藏档案的起始年代向前延伸了64年(原馆藏档案中最早的形成于1931年)。
1990年11月21日从县财政局征集到奉贤籍画家尤士芬(1826-1886年)的画作13幅,其孙尤斗山的画作3幅。生于奉贤县齐贤镇的尤士芬年轻时拜松江王眉亭为师学画,在画坛颇具声誉,但他的作品据新编《奉贤县志》记载为“惜几经兵燹,作品已荡然无存”,此次征集弥补了这一空白。
努力征集名人档案,丰富馆藏门类
县档案馆自1991年下半年起,开始收集整理高宗达老师的人物档案。至1993年6月建立了县第一个人物全宗,案卷108卷,并于6月11日举行了高宗达人物档案捐赠仪式。旋即又选择了科技界名人姚龙涛和文化艺术界名人沈杰作为建档对象,并于1994年建立课题组对《社会名人档案管理》进行专题研究,10月经市档案局正式批准立项。1995年7月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共建立3个名人全宗计222卷(册、盒),还制定了《奉贤县社会名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9月19日课题通过专家组评议,认为“该课题材料完整、立题新、研究有一定深度,并具有市内领先水平。”
在这些基础上还建立了奉贤县档案征集基金。1995年8月7日。在档案局举行的“姚龙涛、沈杰、高宗达三位名人档案捐赠暨‘奉贤县档案征集基金建立’仪式”上,三位向县档案馆捐赠了个人的档案,高宗达还向档案局馆捐赠900元作为档案征集基金的启动资金,随后县档案局等9个单位及严永官等3人向征集基金捐款,共筹集到16300元。
随后,名人档案工作进入正常运作。及时物色各种代表为建档对象,适时开展指导、服务和为名人整理档案的工作。并先后又征集到6位名人档案进馆。至2008年,已经征集名人档案9个全宗,共进馆档案912卷。
积极征集奉贤书著,建设地区文献中心
奉贤县档案馆对奉贤书著的接收和征集工作由来已久,至1986年时,就收藏到清乾隆版、清光绪版《奉贤县志》、及部门志、乡(社)镇志22部。只是当时并没有将其作为一项专门的任务来进行,也没有将这些书籍作为一个专门的门类来加以集中保管。随后该馆结合档案史料的征集工作陆续又征集到部分奉贤书著进馆。至1996年年底,在奉贤县档案馆已经收藏有奉贤书著90册(志书因为另外设类而不在其中)。
奉贤,自古以来崇尚“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美德。奉贤籍的志士仁人在各项事业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少人还著书立说,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弘扬他们爱岗敬业,勤于钻研的精神,也为了让后辈不愧对“奉贤”的美称,奉贤县档案馆于1996年12月起,将征集奉贤书著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县档案局(馆)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共征集到来自全国14个省市作者出版的各类书著360余册。在此基础上,加上原馆藏部分共选择303册进行介绍,编辑了《古华书萃》一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4月公开出版,使奉贤档案馆有了第一部公开出版的编研成果。
自1999年以来,奉贤区档案馆就将征集奉贤书著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列入每年的征集工作计划,历年来每年都有一部分奉贤书著征集进馆,自2001年至2007年又征集到奉贤书著近400册。
从事档案课题研究,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1993年,奉贤区档案局(馆)承担了第一个市级档案科研项目“社会名人档案管理”课题,从此拉开了奉贤从事档案课题研究的序幕,至2008年先后又承担并完成了“档案学术评论的理论与实践”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档案管理模式研究”两项;
与南汇联合承担并完成“乡镇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研究”一项;
参与市档案局(馆)及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研究的“上海市档案管理法规研究”等科研项目5项。
《档案学术评论概要》是“档案学术评论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的主要成果,中国档案出版社于2006年8月出版。该书以“档案学术评论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我国档案学术评论的产生、内涵、性质、功能、特征、标准、原则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论述。对于我国档案学术评论的深入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填补了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空白。
30年峥嵘岁月,30年春华秋实;
30年风雨历程,30年薪火相传。回望来路,我感慨万端,展望前途,我更是豪情满怀。这30年来,每一个中国人都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享受着开放的果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在本地区档案事业取得飞跃发展的同时,我在档案工作岗位上也取得了能够聊以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