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事迹材料 >

教师榜样人物事迹材料【五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6-30 12:2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教师榜样人物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摘要]本文从在学生原有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提高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创设教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榜样人物事迹材料【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教师榜样人物事迹材料【五篇】

教师榜样人物事迹材料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从在学生原有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
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提高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五个方面探讨了把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贯穿于思想品德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 道德情感 思品教学 学生

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的提高有直接推动作用,对道德行为起着极大的调节作用,是架设在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桥梁。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作为重要一环,贯穿于思品教学的始终。

一、在学生原有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材来源于生活,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日常生活中,各种客观事物的引发下,已产生过不少情感体验,例如见到身体有残疾的人,心中可能会产生关爱之情,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基础。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可能是点滴的、模糊的、肤浅的,有较大的偶发性和不稳定性,像偶尔闪过的小火花。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并以此为基础来引发学生的内心震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加以助燃,使其燃烧得更旺盛、更明亮,得以深化,将其引向比较丰富的、鲜明的、深刻的情感,将学生原有的个体情感体验,变成群体的情感共鸣。

二、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是中小学生突出的年龄特点,榜样对他们来说具有特别强的感染力。具体的榜样形象一经树立在学生心中,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学习和模仿的愿望。教学时可从两个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榜样来感染学生。在思想品德教材中,引用了很多伟人、名人、领袖、英雄、模范,他们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既表现在爱祖国、爱人民、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等大的方面,又表现在爱父母、爱同伴、对人善良、宽厚待人等小的方面。我们要将他们的模范行为和高尚情操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以此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不断丰富、稳定、深刻。例如,教学“要有毅力”时,教师要抓住“在学习和生活中,张海迪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是怎样克服的?”这一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在心目中树立起张海迪不怕挫折、顽强坚毅、勇于拼搏的光辉形象。

2.从优秀学生中选树榜样来激励学生。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从学生身边选择优秀学生作为榜样,以学生榜样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需要注意的是,要从学生中选树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作为榜样,并注意选取感彩浓厚的材料,以充分运用其中的情感因素感染学生。

三、在提高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相对于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而言,具有较大的依附性,既依附于道德认识之中,又依附于道德行为之中。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贯穿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教学中。

1.在提高道德认识时,培养道德情感。情感是以认识为基础的,随着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也会不断发展,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动之以情。例如,教学“爱护名胜古迹”时,如果学生对名胜古迹知之甚少,就无法产生爱的情感。因此,教学时要向学生介绍名胜古迹,引导学生明确其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珍爱之情,再举出人们爱护名胜古迹的事例,激发学习愿望。这样,道理越讲越明,爱护之情越来越强烈。

2.在指导道德行为时,培养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需要激发他们的行为动机,而道德动机的产生要靠道德情感的作用,因此在导之以行的过程中,要动之以情。教师要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在指导学生道德行为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例如,为指导学生关心体贴父母这一道德行为,教师可抓住“父母是怎样照料自己的生活,关心自己的学习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父母不辞劳苦把儿女养大,并无微不至地关怀儿女的生活和学习,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道德情感一旦被激发起来,关心体贴父母这一行为动机也随之产生了。

四、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临其境、闻其声、观其形,触景生情,激发起学生对美德的向往。

1.借助媒体技术,渲染情境,培养情感。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控性等特点,再现情景,渲染情境,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分析,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

2.扮演角色,体验情境,培养情感。根据儿童易于动情和易受感染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适当参加角色表演,来创设一定的情境,不仅能加深内心体验,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3.组织活动,感受情境,培养情感。儿童好玩好动,酷爱各种活动和游戏。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恰当的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道德规范和道德认识,在活动中产生道德情感。

教师榜样人物事迹材料范文第2篇

感动校园人物策划书感动是情感的共鸣,感动是心灵的相通,感动校园人物评选就是让我们去发现、体验校园的“感动”,并且让校园在感动中发展、精神在感动中升华、社会在感动中进步。至诚大爱就在我们身边,像涓涓细流,滋润我们的心灵;
良好品行大隐于市,像一缕春风,温暖我们的身心。感动大爱、感动品行,让感动见证我们前行。“感动校园”人物评选,将开启学校文化、校园文明的一盏明灯。见贤思齐,积淀感动,让我们感受身边的感动,让感动涤荡我们的心灵!

作为“厚德、活泼、自信、拼搏、务实、好学”的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人,为了确立学校文化的品牌、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具化学校文化的特色,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举办首届“感动校园”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旨在进一步高举道德的旗帜,培育认真执教、甘于奉献、善于合作的职业精神,倡导加强管理、精于业务、勤于学习的职业氛围,宣扬努力拼搏、勇于奉献、爱生如子的职业品质,努力把我校创建成为具有文化品牌、办学特色、质量一流的齐鲁名校。

20xx“感动校园”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全面启动,20xx年度中,谁将感动校园,感动你我,我们拭目以待!

一、活动名称

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首届“感动校园”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二、活动主题

1、活动主题:平凡孕育辉煌 榜样凝聚力量

2、活动口号:发现感动,表达感动,传达感动,共享感动

三、活动组织

1、主办单位: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校委会

2、承办单位:各处室、各级部、各社团

3、活动时间:20xx年10—20xx年1月

四、活动方案

20xx年10月28日《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感动校园” 20xx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方案》。

五、组织机构:

评审团

1、人员组成:班子成员代表,处室、级部代表,家委会代表;

2、办公地点:接待室

工作组

1、组长:王主席 崔主任

2、组员:各处室、各级部、社团代表;

3、办公地点:活动室

六﹑推荐方法

1、采用组织推荐和自荐相结合的方法,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并认真填写“感动校园”20xx年度人物评选推(自)荐表。

2、以各处室、各级部为单位征集材料,组织“感动校园”年度人物的推选工作,按所分配名额推荐候选人参加学校评选。

3、个人自荐的,可以把材料直接交评审团办公室。

4、组织“感动校园”年度人物候选人详细材料,包括个人(团体)简介、生活照(电子档)、主要事迹材料的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见附表)

5、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七、评选规则

(一)、名额分配

候选人推选:每个处室一人,每个年级一人,个人自荐不限名额

(二)、参评团体

处室、年级、教研组、社团(学生会、各类协会和活动团队)等表现突出的均可具有被评选资格。

(三)、奖项设立

1、获奖人(团体)共6名

2、对获奖的个人和团体授予奖杯、奖品、证书。

3、设提名奖若干。

八、组织评审

1、组织材料:候选人材料分纸质和电子版两种,于20xx年11月10日上报评选工作组;

2、初评:由评审团初选,确定 “感动校园”年度人物实际当选人数的1.5倍为候选人名单,20xx年11月18日公布;

3、20xx年12月16日公布“感动校园”年度人物,评选结果公示一周。

4、投票

(1)教师投票:全校教师均可投票,每人限投一票。

(2)学生投票:学生代表若干人投票,每人限投一票。

(3)网络投票:每人在微信上限投一票,多投无效。

(4)校委会成员投票

(5)评审团投票

5、计分:有工作组依据教师投票权重30%,学生投票权重20%,班子成员投票权重10%,网上投票权重10%,评审团评审权重30%计分。按总分依次评出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感动校园”年度人物荣誉称号、“感动校园”年度人物提名奖荣誉称号。

6、评审团复审:认真核对材料的真实性和感动程度,对弄虚作假者取消评选资格,确定最终结果。。

九、表彰及安排

1、联系文明办、记者采访;
校刊校报采访;
“感动校园”年度人物事迹情景剧编排,报告会预选人员推荐等事宜。

2、起草颁奖词。

3、表彰奖励大会及事迹报告会准备工作

(1)时间:临时通知

(2)地点:临时通知

(3)礼仪:校文体组负责;

(4)颁奖嘉宾:待定

(5)其他

4、班子成员走访“感动校园”年度人物家庭

春节期间班子成员走访“感动校园”年度人物家庭,旨在弘扬榜样精神,宣传学校爱教护教的传统,增强家庭支持教育,理解教师,奉献教育的信念。

5.其他

十、注意事项

1、各相关部门要开好专题讨论会、动员会,特别是各班要利用主题班会课等,认真组织宣传,切实做好感动校园人物推荐申报工作并按时上报推荐材料。

2、所有上报材料班各部门负责人要认真审稿,可以请相关老师帮助酝酿,确保材料真实、感人,严禁马虎了事、走过场。

教师榜样人物事迹材料范文第3篇

摘要:“榜样激励”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榜样精神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三个支撑点,并结合“榜样激励”教育的实践,阐述了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具体过程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探索;
实践;
榜样激励

作者简介:陈瑜,女,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68-03

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广泛传播的社会环境中,当代大学生表现出自信独立、时尚叛逆的性格特征。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现实问题,以及知识结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等都与他们的前辈不同,如何对其因势利导,实施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1]榜样激励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用方法,对于当代高校学生具有重要作用。榜样内在的感染、激励、号召、启迪、警醒等功能,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产生鼓舞,激发学生模仿、追求和上进。研究基于榜样激励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于深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榜样精神迷失的考察

(一)高校榜样精神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十分重视运用“榜样”营造学生的“精神家园”。如许多著名高校以著名科学家、名人命名图书馆或教学楼、在校内为名人塑像,等等。曾几何时,他们成为莘莘学子净化心灵,奋进学习的榜样。然而,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在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消极腐败的影响下,曾经征服人心的那些榜样,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已难以引起学生心灵之“共振”,被明显地冷落和疏远,甚至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绩,并给予贬毁和嘲讽,已很难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2]高校“精神家园”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价值观迷失、功利化导向。当今,高校校园内榜样激励教育出现了信任危机,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且迷失了方向。

(二)高校榜样精神迷失的原因

1.榜样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学生对当今的时代精神和榜样产生迷惘。如前所述,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消极腐败的东西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主流价值的判断标准,高校教育所宣传和树立的先进典型与社会现实相距甚远,很多学生认为,现在是“向钱看”时代,能赚钱的人才是时代真正的弄潮儿,典型榜样或其精神已经是时代弃儿,学生不屑一顾。学生精神世界产生迷失,学生主体价值实现落空,对当今的时代精神和榜样产生极大的迷惘。

2.榜样与学生个体间无共性,榜样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尊重学生个性的特点,使榜样和学生个体间有共性,学生才会认同,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激励的作用。当前,高校树立的榜样普遍存在夸张、拔高,甚至有人为“重构”现象,造成榜样失真或泡沫,学生难以在榜样的身上找到自己能够产生共鸣的契合点,难以寻找到其所承载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并由此产生被“蒙骗”、“愚弄”的激愤之情,产生逆反心理,严重地困扰着榜样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

3.榜样教育与推广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对榜样学习的麻木。低标准、走形式,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是当前在大学校园内榜样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树立起来的典型影响小,不能唤起学生主体意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宣传推广榜样时急功近利、表面应付,不求实际应用。开一场会议、发一通口号、表几点决心、贴几张标语、做几件好事,热闹一阵后即偃旗息鼓,致使榜样的精神实质没学到,虚张浮夸之风却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久而久之,学生对榜样学习麻木不仁。

二、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点

“榜样激励”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利用榜样典型人物的优秀思想和良好行为来教育或激励学生,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模范人物的熏陶,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式。[3]“榜样激励”的过程是尊重学生主体价值、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的过程。“榜样激励”过程不能拘泥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程式,必须遵循“榜样激励”教育过程实现的规律,它决定了研究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特定的取向,有利于高校榜样激励教育迷途知返。[4]原则上这个过程的实现有三个支撑点,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和“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施榜样激励教育的前提

马斯洛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尊重学生是“爱”教育的核心。在正视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从尊重学生出发,引发各种榜样激励的教育措施,唤起学生内心动力,使学生的品格、智慧充分自由地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正视学生的潜能,善于把学生间的差异当作资源来开发。

(二)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是实施榜样激励教育的动因

需求产生动机,并转化为学生自我实现行为,实现自我既定目标。需求是人的行为最大的动力源。榜样激励不断地培养、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是实施榜样激励教育的动因。[5]

(三)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是关键

榜样激励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榜样激励,使外动力转化为内动力,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感情上与榜样更容易产生共鸣。

三、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一)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背景

笔者所在的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读学生14000余名,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管、经、文、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点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变化,日益成为困扰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题,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文化发展多元化的思潮,既尊重学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又批评和抵制错误思想观念,成为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良好的榜样是学生认可并需要的,它的力量、它成长成才的经验,是人生的驱动力、参照和坐标,能够引起学生心理共鸣。榜样激励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益选择,对学生价值观形成以及成长成才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这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基于此,学校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思想实际,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以“寻找身边榜样——捕捉身边的真实与感动”为核心,不断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多角度、多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身边榜样,前行力量”活动为载体的“学生主体型”榜样激励教育新模式,学校通过寻找榜样、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运用榜样活动,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使其见贤思齐,切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参照。当前“身边榜样,前行力量”活动已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有效性的突破口,成为学校深化德育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大大增强了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具体过程

以“身边榜样,前行力量”活动为载体的“学生主体型”榜样激励教育实施过程与高校德育工作有效结合,是“榜样激励”教育活动方式的有益探索。该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教育的本质。

1.校内榜样的选树活动。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育、选树、宣传典型的机制,形成“崇尚榜样、关爱榜样、争当榜样”的浓厚氛围。突破传统的榜样典型产生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媒体发现、学生提名推荐,推选一批学生信服的先进典型。建立和丰富院、系、班三级榜样库,形成“学院有英模、系里有榜样、身边有先进”、“行行有典型、时时有榜样、人人有标杆”的良好氛围;
形成丰富多彩的表彰方式,表彰应涉及对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各个方面,如设立诚信榜样、助人榜样、尊师榜样、孝亲榜样、劳动榜样和自强之星、奉献之星、体育之星、文明之星、纪律之星等,使评奖评优成为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建立以评奖促发展、以评优挖潜能、完善组织评价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模式,形成“近有榜样、学有方向”、“人人追求先进、争当先进”的自我完善机制。

2.校外榜样的追寻活动。各高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以学院或系为单位,发动大学生展开讨论,推选那些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或在其专业岗位上奉献多年、有感人经历的本校、本专业校友。通过了解这些校友的成长历程,了解他们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开放做出的贡献,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伟大祖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以此激发学生爱国荣校、奋发图强的热情,成为一个“仰望星空”的人,争做今后榜样校友活动中被寻访的主角。寻访“校友之星”活动,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3.榜样力量的作用发挥。编辑和整理“身边榜样”事迹材料,利用网络专栏、读书论坛、宣传橱窗、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多角度、多渠道深入宣传。组织召开“榜样力量”座谈会,引导师生员工以身边榜样为标准,认真查找自身不足,努力缩小与先进典型的差距,做到“学有目标,赶有对象”。把“身边榜样”先进事迹报告会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和新教师培训的重要环节,让师生一踏入校门就能受到鼓舞和熏陶。在开学典礼、学位授予仪式、毕业典礼、校庆等重大活动中,都安排身边先进典型精彩亮相、发言领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准,凝炼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将典型固化成符号、锻造成经典,将“身边榜样”的事迹材料作为党团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必修内容,成为校本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基于“榜样激励”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

1.主动占据校园价值观高地,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拓宽教育活动的空间。充分发挥“榜样激励”的教育作用、营造健康的校园“榜样激励”文化氛围,发挥“榜样激励”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选树、追寻和宣传活动主动占据校园舆论和文化阵地,能够覆盖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2.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扩大榜样典型的校园影响力。优秀青年代表着大学校园的先进文化,起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身边榜样”系列活动注重发掘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发扬先进思想和道德的榜样作用。对入选的学生而言有很好的激励和鞭策作用,这是普通人也有大作为的反映,发现并积极宣传普通学生的闪光点,对其他普通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引导作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向上、追求目标的内在动力,彰显了优秀青年的校园影响力。

3.满足更多学生的成长需求,有利于普通同学分享校园文化。“榜样力量”座谈会、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形式,使学生有了和优秀学子沟通交流的机会,不仅能够较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使更多的普通学生分享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分享优秀学子成长成才经历,真实性强,令人信服,形成“比学赶超”榜样校园氛围,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求。

“榜样激励”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大学生风范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的新要求面前,应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寻找身边的榜样、真实的榜样、时代的榜样。要准确把握榜样身上所具有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主动去引导校园主流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向身边的优秀人物学习,激发学生模仿和追求榜样,使外在的榜样精神转化为催人上进的内在力量,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郄世鸿,于鹏.激励机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党史博采(理论版),2009(4):36-37.

[2]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2002(8):17-22.

[3]刘宝珍.论高校管理的激励机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1-114.

[4]蔡武.榜样激励机制的弱化及其重构[J].政工研究动态,2009(5):11-12.

教师榜样人物事迹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德育教育;
渗透;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环保意识

德育教育是每个学科教学中都应渗透的,教学工作应当以德育为首要目标,以教学为主要内容。《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设计理念中指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并强调“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课程目标中也提出了要树立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反对迷信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学习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并引入课外资料,将化学教学与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

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采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研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1.1教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运用是充满矛盾的。比如在教学“氧化还原”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来解释,使学生理解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对立的概念,存在于同一反应中,这样学生能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且树立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化学现象的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化学中关于对立统一的实例还有分解与化合、溶解与结晶等等。

1.2唯物辩证法还认为量变会引起质变。如元素周期律中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又如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等都说明了唯物辩证法中量变引起质变这一规律。

1.3教师要通过化学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性质。比如,化学中无机物中单质、氧化物、酸、碱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机物中各种烃及烃的衍生物之间是如何进行转化的。由此可见,唯物辩证法在化学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化学教师应当树立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新的教育理念。

2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爱国主义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化学成就来教育学生,用其中的优秀人物事迹感染学生。

2.1利用化学成就教育学生: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带着爱国的感情去发现教材中的爱国教育素材。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在化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冶金、陶瓷、造纸、火药等都在世界发明中占有领先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从我国科学家合成了牛胰岛素到“神舟八号”“天宫一号”等飞船的发射,无一不说明了我国科技发展的迅速。教师将这些资料引入到教学中,和相应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不但可以让学生增长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2.2利用优秀事迹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的优秀事迹,比如,在教学“纯碱”的有关内容时,可以介绍我国化工专家、制碱的先辈侯德榜的事迹,让学生认识到他从小热爱祖国,为祖国科技的发展而奋发学习,并在学业有成后拒绝高官厚禄毅然回国,为祖国的制碱技术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事迹。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我国的相关化学史,又增强了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让学生树立为国家努力学习的奉献精神。

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随着我国工业等各类企业的发展,环境受到的影响也更加明显,尤其是自然环境被严重污染。在21世纪的今天,保护地球成为所有人类的呼声。高中学生应当具备基本的社会责任感,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重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环保意识,并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保护环境需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3.1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化学教材中提到了很多气体、固体和液体,那么哪些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这些物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比如,在讲解有关二氧化硫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硫是对大气产生污染的一种主要物质,是酸雨的主要成分,并引导学生认识二氧化硫带来的水质酸化、毁坏树木、农作物等严重后果。

3.2在实验中注意保护环境首先,教师在化学课堂上进行实验时操作要规范,为学生提供榜样作用。如,在取某些药品进行实验时,要尽量少取,节省药品,减少污染,也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可以做微型的实验。这样不但便于实施教学,方便操作,而且学生观察和记忆效果较好。在教师的示范作用下,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其次,教师还要注意改进实验操作过程。在对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实验时,教师可以创新改进实验方法,使其操作更加合理。比如在做铜与硫酸反应的实验时,教师可以灵活地将铜碎末改为螺旋形状的细铜丝,方便教师及时停止铜丝与硫酸的接触,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来,并进行观察。这样能够避免普通实验中二氧化硫产生太多而造成的污染。总而言之,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中的理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搜集有关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德育作用,更好地实现化学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康太丰 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紫云中学

参考文献:

[1]吴琼.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赵博文.德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教师榜样人物事迹材料范文第5篇

这些事件更激发了全民道德大讨论。有人说:“不是道德出了错,而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上,鲜明地写着一个字,那就是“人”, 教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可是,我们的教育在“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下,却完全成了填鸭式的灌输知识,教给学生的知识只是为了考试,而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塑造。要想改变这种困境,需要从我们的基础教育入手,为人性补课,为良知补课。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怡情养性、塑造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就不失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勤奋朴实、宽宏大度、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助人为乐、清正廉明等道德品质为内容的人格塑造。

一、树立学习榜样,使学生自觉效仿

我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渗透名人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效仿,向这些名人学习。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可从中受到感染,从而在行动上自觉地向榜样人物学习。

二、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受到感化

我带领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图书报刊,查询网络资料,整理了一些有关爱国主义主题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生平等资料,这些资料对我们来说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如《背影》和《春》的作者朱自清,晚年宁可饿死,也不愿意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和气节。通过学习,学生从思想上受到了感化,对自己的志向、人生观和思想行为进行了思考,道德品质得到了提升。

三、通过课文激发学生完善性格的动机

教材中的有些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性格教育材料。例如,《再塑生命》的作者海伦·凯勒,她一岁半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声无语无光的世界里,是个连爸爸妈妈都不认识的孩子,她几乎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气,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但她并未因此颓废,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学完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她通晓英、法、德、拉丁、希腊等5种语言,出版了14部著作。她的著作有的被译为50余种文字,风靡五大洲。1965年,84岁的她被评为“世界十大女性”之一。这本身就是好的榜样:好学、坚毅、热爱生活……这能激发学生完善性格的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善自己的性格。

四、通过评价人物,学习他们的良好品德

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评价作品中的人物,归纳整理名人事迹,并写读后感,作好读书笔记,这样就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名人的感染,形成强大的道德精神力量,从而终身受益。如《木兰诗》中的花木兰,《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儿先生,《春望》的作者杜甫,《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他们的精神可归类为爱国主义精神。又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雨果,《蜡烛》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体现出了国际主义精神。再如,《月亮上的足迹》《邓稼先》等文章体现了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精神。

五、加强对学生忠孝仁义的教育

正所谓“要做事先做人”“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因此,教师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前,应先从教育学生学习做人开始。所以,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忠孝仁义的教育,从忠孝仁义引申到对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从忠孝仁义引申到对人的尊重,从忠孝仁义引申到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从忠孝仁义引申到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来。这样就能让学生认识到怎样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事情做起,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尊重时间,明确自己的责任和目标,让学习生活变得开始有目标、有意义,让教与学变得更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