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思想范文第1篇第一,孔子提出了“成人观”,也注重德、智、勇、力等方面的教育。而所谓成人,就是崇尚礼数,有道德,有智慧与勇气,还会精通六艺的人,几乎趋向完美。孔子的成人观在其重要教育思想之一。孔子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体育思想【五篇】,供大家参考。
体育思想范文第1篇
第一,孔子提出了“成人观”,也注重德、智、勇、力等方面的教育。而所谓成人,就是崇尚礼数,有道德,有智慧与勇气,还会精通六艺的人,几乎趋向完美。孔子的成人观在其重要教育思想之一。孔子认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将“成人”标准落实到每一处,从而培养更多趋向完美的人才。由此可见,孔子在其教学实践活动中已经培养了很多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目前,市场经济发展很快,学生们都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无法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身体练习的重要手段,从而增进学生的健康。而学校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孔子思想应用于现代体育教学实践的体现。
第二,就是孔子思想中的“武备”思想与“尚礼”观念。孔子认为,在战乱不断、兼并剧烈与弱肉强食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想积极参与到政事中去,还要保国为政,则应该对武备和军事武艺等训练进行强化。在孔子看来,战乱不断的时代会尚武强兵,但是应该和仁政与德治相互促进,才能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人们提供丰衣足食与安居乐业的生活,并且有利于子民听从政令,安心发展生产等。孔子的武备和尚礼等思想观应用于射与御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具有积极意义。孔子非常注重培养文武双全的人才,对射箭和驭车等课业的传授给予很高的重视,意在提高学生的军事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以及技能。因此,在孔子的体育教育思想中,武备观念非常明确,不赞同人们还没有对军事技术进行掌握就参与到战争中去,否则不但自身性命难保,国家也面临着灭亡的风险。因此,孔子将武备思想贯彻到整个教学实践活动中。
第三,就是孔子的养生保健观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孔子提出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养生保健知识以及保健方法,在古代体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孔子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时,都会传授给学生关于养生保健知识与保健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不但如此,孔子还会身体力行。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来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比如按时休息、劳逸结合和对饮食进行节制等等。如果人们对这些养生保健内容不够重视,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孔子非常重视这个方面知识的传授。而孔子的养生保健思想与现代养生保健原则完全相符,而且具有一定科学性。因此,孔子的养生保健思想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孔子提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认为学习永无止境,不会被年龄限制,教育活动与学习活动都应该贯彻在人们整个人生之中。因此,每个人都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而提高自己的修养。而终身教育内涵在不断扩展与延伸中形成了终身体育理念,这是终身教育必然的发展趋势。而终身体育即人们终身都会接受体育教育,也会进行不断的体育锻炼。如今学校的体育教学都遵循终身教育的理念。在贯彻终身体育的过程中,学校体育非常重要,也是学生们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时期。学校应该满足学生们的身体发展需要,还要对学生们以后的需要进行考虑。因此,学校应该引导学生们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并且培养其相关能力。孔子的终身教育观已经与现代终身体育思想相融合,并且应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获得较佳效果。
第五,就是孔子的学以致用思想。孔子一直在贯彻学以致用和以身作则的思想,而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相脱离,主要是为教学而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枯燥无味,导致学生们厌倦体育课。因此,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并且让学生自由选择对自己有用,而且还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从而有利于学生们对运动进行掌握。另外,学生们还可以主动将掌握的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融入到生活中,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形成了比较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其终身受益,达到学校体育教学的长远目标。
2.结束语
体育思想范文第2篇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如何把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引起大家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简要论述,供大家借鉴、参考。
一、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因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如规定跑的距离、动作的次数、动作的幅度、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什么动作等,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3、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因此,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4、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因此,运动竞争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
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培养思想品德的自然科学基础
教育是培养、塑造人的过程,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表现,是培养、塑造的自然反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贯坚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教育,就会获得良好的行为效果。反之就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这说明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不同,是由于培养教育决定的。这就是巴甫洛夫指出的:“我们的教育,教学,任何纪律,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他的研究证明:对有机体重复一种系统的影响或训练,就能形成定型。这一理论在体育领域里,不仅说明了运动技能、技巧形成的生理机制,同时也指出了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科学依据。当一个人反复接受一种训练,反复完成一些严格规定的行为,并且根据他自己在实践中的认识和经验深信他掌握和了解的规范是正确的时候,这些行为就会变成他的道德习惯和性格特征,而道德习惯和道德认识结合在一起,就成了人的道德信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论证过: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就是要从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和习惯着手,然后上升到道德信念。即使是对那些已经表现出某些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学生,也要采取合理的方法,热情耐心地进行长期、反复的培养训练,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旧的定型虽然会表现出一定的巩固性,但只要环境条件的影响长时间改变成另一种形式也会形成新的定型,所以改变那些已经养成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
在体育教学中应时刻贯穿着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结合,知与行的结合,意识与行为的结合。体育教学过程中,既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与技术,又组织学生亲身实践,既向学生讲述理论概念,又指导学生身体力行。因此它能够提供较之一般课堂教学为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可能。
三、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教学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来实现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用教学方法代替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法的研究是比较多的,教育法的研究则还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因而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加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以下简要介绍几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供参考。
1、规范训练法
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所指明行为的规范标准来训练指导学生行为,从而收到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效果。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除了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规则之外,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否则,规范不能变成行为,反而在心理上出现惰性,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要求教师经常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正确的加以强化,错误的加以分化。常用的办法就是适时地给以奖励与惩罚。当然光有教师的执法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维护和支持,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抵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就会上升为道德意识,自然也就会自觉地遵守制度和规则,使个人的行为在符合并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得到认可和发展。
2、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3、对抗与竞赛训练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训练,仅在“预备-跑!”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自然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4、表率示范法
体育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教学改革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确保教学工作能够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并满足其基本需求。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塑造健壮的体魄和坚韧的性格,还需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坚持锻炼,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而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融入,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两者之间有着较高的契合度。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深入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1终身体育的含义及特征
1.1终身体育的含义
对于终身体育的含义,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整个生命历程中的不同时期,都学习并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将身体锻炼融入日常生活[1];第二,以实现终身锻炼为目标,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满足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的身体锻炼需求。
1.2终身体育的特征
终身体育具备长期性、针对性、丰富性和全民性特征。首先,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强调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都应该坚持锻炼,注重教育效果的长久影响。其次,终身体育教育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各个阶段和时期满足每个人的身体锻炼需求。再次,终身体育教育的实现,建立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基础上,给予个体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使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获益[2]。最后,终身体育教育的主体并不局限于在校学生,而是面向所有民众,应做到全民积极、主动参与,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
2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对于终身体育的贯彻和落实来讲,高校体育教学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想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目标,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阵地优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并将其贯穿于整个生活中。另一方面,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讲,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起到指导作用。高校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并对体育课程作出优化调整,确保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能够顺利推进。由此可见,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是相互促进的。为了充分发挥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应找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学校体育是实现终身体育目标的关键所在,提供了主战场,并且有师资、设施、技术等多方面优势,高校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对于高校体育来讲,终身体育将其教学范围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同时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3]。第三,无论是高校体育还是终身体育,都以促进运动者身心健康为最终目标,在强化人们身体素质的同时,还注重良好性格和习惯的形成。第四,从教育内容角度分析,虽然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有不同之处,但很多内容是大同小异的,彼此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基于上述几个契合点,可以发现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融入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是切实可行的。
3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整体情况,可以发现其中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与终身体育教育目标出入较大,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高校重视力度不足
现阶段很多高校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智力教育方面,而忽视了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教学过程中,基本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首要目标,错误地认为学生只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即可,没有认识到各个工作岗位对学生身心素质的要求,体育教学观念上存在偏差。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没有合理安排课时,也没有根据学生数量配备相应的体育教师,阻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2终身体育意识淡薄
以往的高效体育教学多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作为教学重心,不注重对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学生也不具备较强的主动学习意识,在体育课堂上抱有应付、敷衍等不良学习态度。此外,学校对终身体育的教育宣传不到位,很多学生对其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很难树立终身体育意识[4]。
3.3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我国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仍然以竞技性体育运动项目为主,如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等,而诸如武术、太极、攀岩、网球等休闲型、娱乐性体育运动项目较少,也没有将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以及民间体育项目引入其中,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比较有限。单调的教学内容不仅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运动锻炼需求,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学校开设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日常生活中的开展难度较大,会受到场地、设施、人数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3.4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当前大多数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往往先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对动作要领及要求进行讲解,并通过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再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通过巡视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具备一定的成效,但是效率较低且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不利于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渗透。并且,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并未体现出生活化教学理念,与生活实际脱节严重,使学生在离校后很难自行练习,久而久之便会将体育锻炼抛诸脑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将无从谈起。
3.5体育设施尚不完善
高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但是很多高校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经费紧张现象,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育运动项目常常因为场地问题而无法顺利进行,打击了学生的体育运动积极性,影响了其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5]。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多,原有体育器材无法满足正常教学需求,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较少,也会阻碍终身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4基于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4.1改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
高校在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时,必须在教育观念层面作出改变。一方面,高校应坚持智力教育和体育教育并重原则,不能将提高就业率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落实好体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并促进其良好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应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养。既要定期对教师进行考评,又要为其提供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并与其他院校体育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4.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各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应重视对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宣传。体育教师应对其内涵及特征作出详细解释,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明确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对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学生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熟练掌握教师传授的运动技巧,还应在课后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和锻炼中去,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6]。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应对教学重心作出适当调整,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将体育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突出其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应善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树立并强化终身体育意识。
4.3及时更新体育教学内容
终身体育具有丰富性特点,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第一,应充分考虑不同职业岗位对学生体育素养的要求,结合学生心理和生理需求,重新编排体育课程,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工作相结合,督促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仍然能够继续锻炼。第二,高校可以在当前开设的体育运动项目基础上,增加一些娱乐性、休闲性体育运动项目,如骑行、攀岩、轮滑,并将太极、武术、踢毽子、棋术等传统体育项目和民间体育项目增加到课程中去,加强体育锻炼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第三,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要让学生参加课后体育运动,还要组织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环城骑行、城际马拉松等,通过具体行动践行终身体育观。
4.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求,影响了终身体育教育的落实。对此,要引入更多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确保其多样性并加以灵活运用。在篮球课上,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将学生分组,进行投篮接力比赛,在规定时间内进球最多的队伍获胜。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篮球运动的魅力和乐趣,逐渐将篮球运动作为一种兴趣爱好。还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以蹲踞式跳远教学为例,可以对助跑、起跳、腾空、落地传统教学流程进行调整,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场景,设置一定距离或者高度的障碍,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即便离开校园,也可以继续进行锻炼,有利于终身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7]。此外,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结合学生的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评标准进行分层,切实满足每个学生的实际运动需求。
4.5完善体育教学基础设施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提供物质保障,重视体育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应加大在体育教学方面的经费支出,在争取更多政府资金的同时,可以结合学校各年级的体育课时安排情况,在不影响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将体育场地租给附近居民使用,或者承办一些体育比赛活动,以此来获得资金,用于完善学校体育教学设施,配置更多体育器材,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通过提供完善的体育场所和运动器材,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并培养其体育兴趣,促进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5结语
体育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教学思想中学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
体育教育思想是体育教学行为反映在头脑中,经过思维形成的理念。教学思想对教学行为起导向作用,教学行为体现教学思想。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改革都发端于教学思想。教学发展取决于教学思想,教学效果和质量取决于教学思想的正确性研究,体育教学思想对改革中学体育教学、优化教学行为具有先决作用。
1 体育教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是指在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认识或观点,并对其教学活动起方向指导作用。教学思想即呈现五彩缤纷,却又受体育教学内在规律的引导和约束。反观其体育教学特点的多元性,似乎引领着不同教学思想之间看似矛盾和冲突,但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它们内在之间又是统一的。一方面说明了各种教学思想均非单一的在教学中起作用,任何单一教学思想都只能给我们以启示,却不可能完全把握住教学的本质;
另方面也似乎规定了体育教学可以享有多种教学思想,在互补中使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体育教学在设计教学和操作教材方面,以得到小范围的满足和统一。
2 体育教学思想的形成与完善
2.1体育教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体育教学思想形成的过程是认识过程、积累过程、筛选过程,具体为对已有教学思想的继承;
总结教学经验,研究领域创新;
通过教学信息流通学习借鉴;
在实践中检验。
2.2体育教学思想的确立原则适应社会发展,服从于教育和体育任务、目标;
有效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符合体育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切合教学实际,适应教学条件;
切合教学实际,适应教学条件;
社会、家长、教师、学生认同。
2.3防止体育教学思想偏颇体育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学思想超前、滞后、不当、偏激等现象。偏颇的教学思想往往脱离实际,影响教学实效。要防止中学体育教学思想偏颇通常要作到:善于学习,对教学新情况要深入了解,对新思想、新理念、新主张积极探讨,防止观念陈旧、墨守成规。
3.体育教学思想应遵循的思路
体育教学实践微观思想的很多内容融贯于教学实践有关的活动之中,必须分辨、认清、加以领会、健康引导,发展科学教学,遵循教育原理、教学规律、运动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估各方面严格区别学教性质,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锻炼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觉运动、自会运动的习惯,避免影响健康和引起伤害的现象出现和发生。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要使学生有专长运动项目;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考核办法和要求要适合青少年学生大众健身化,以改变竞技运动方法和规则要求的办法,淡化竞技运动,使竞技体育教材化;
教学和教学各环节既要有继承发扬,也要注意学习接纳,更要重视改革创新。教学条件既要追求现代化,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基于创新性的就地开发;
从结果和过程全面综合评价教学。对学生学习考评,既要有终结技评达标评定,更要有过程发展评价,逐步加大发展评价幅度和比例;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主作用。施教过程中尽快转化主导为主体,最终成为主体自主学习行为;
从中学教育的特点出发,开展特色体育。
4.中学体育教学改革
4.1教学内容改革
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所用的理论知识和运动实践材料。教学内容的科学水平、合理程度直接关系教学成效,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运用与教学思想有关,由教学思想决定。筛选教学内容是一项极其慎重而重要的工作。选择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应坚持教材内容原则;
根据贯彻健康第一思想和提高体育文化素养的要求,适宜扩大健康知识内容;
本着有利于全体学生同动和促进全身活动特性精神,选择运动实践内容。我国学生体质心肺功能较差,对于有助于发展心肺功能的耐力跑等项目,尽管枯燥,但必须加强,不可缩减,尽可能改变其运动表现形式,使教学主体在得到锻炼的同时体验运动的乐趣;
竞技运动的人文性和其自身魅力及其项目的宽广性,是体育教学必须坚持所在,但应在运动方式、规则要求等方面加以改造,使竞技运动教材化,使体育教学达到良好效果。
4.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思想无论于谁为主“似乎都有各自的困惑”。这一困惑;
一方面源自学校体育教学本身亦是一种文化现象,体育教学方法是实施体育教学的途径、方式和手段。教学方法关系教学效果, 反映教学思想。体育教学方法极多,有普通的教学方法,也有体育特有的教学方法。法无定法,重在得法。为卓有成效地施教,必须根据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和教学条件实际,有利调动师生积极主动性等原则,优选教学方法。既要用好传统方法,也要吸收他人经验,更要注重研究创新。要重视启发和激励,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上下功夫,使学生明白运动行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身心发展价值,激发动机和兴趣,萌生自发积极性。
4.3教学法探索
教学法即教学方法模式,是教学活动程式。教学法关系教学效果和质量,反映教学思想。应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和教学条件等实际选择运用。既要对传统模式的继承,也要注意对先进新理念的学习,更要重视教学模式的研究创新。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推动阳光体育运动,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使中学体育教学更加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编委会.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体育思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榜样
1.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
1.1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
体育教学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只有认识到这一情况才能分析出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体育活动本身的竞技性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发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人们通过对体育赛事的观看,能够点燃自身的爱国热情,通过对体育活动的报道,可以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一种爱岗敬业的价值观。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依靠体育的形式有效实现,多种多样的体育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通过参与一些大型体育赛事,高校学子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服务意识、竞争意识。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人们可以提升身体素质,提高认知能力,在无形中也是传播优良的体育精神,带动更多的群体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不断升级。
1.2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的展开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教化作用,在体育教学的开展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提升体育水平和思想境界有着重要的地位。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体育运动员和学子的爱国热情。[1]爱国主义教育是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无论是运动员还是高校大学生,都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通过观看体育赛事,观者可以感受到运动员优异成绩的背后是祖国的培养和人民的支持,从而激发其自己的爱国情怀。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体育竞赛倡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竞技观念,在教学中自觉践行公平、公正的竞赛精神。合理的思想道德建设能够帮助受教者养成合理的生活方式,反馈到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凭借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和习惯促进体育活动的学习展开。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开展体育教学的一部分,更加是所有教学工作开展的生命线。
1.3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层次的互动内涵
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深层次的互动内涵,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体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二者的本质都是一种教学活动,只不过是教育的两个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主要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和沟通交流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而体育教学也有着这样的功能,体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身心放松,减轻学习压力,这在目标上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已经成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了。手机的过度使用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这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样,体育教学也倡导学生放下手机,积极参加户外运动,参加体育锻炼。在克服“低头危害”,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上,体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致的目标。其次,在教育内容上,体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关性。将体育教学的内容单纯理解为身体锻炼是狭隘的,通过体育教学的开展,大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在当下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舒缓压力,平和情绪,同时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了学生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成为这样的人,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上都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而体育也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树立规则意识,法制意识。另外,体育活动中要求遵守的竞技规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符合。最后,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路径上具有互补性。[2]我国将体育和智育放在同等的地位看待,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两部分。促进体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主要表现为理论和实践的互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交给学生的是系统的理论,希冀通过理论教学指导学生如何为人处世。而体育教学主要采取的是实践的形式,通过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获得感悟。这种理论和实践的互补,能够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学目标。
2.促进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对策思考
2.1改革体育课程,加强引导作用
在二十年代末期,体育教学界提出了“突出育人、强化基础、重视能力、发展个性”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改革思想,认为在体育教学中需要深入的挖掘体育的育人功能,拓展育人空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体育教学出现了轻视的情况,重知轻体、重技轻德的观念让体育育人的功能难以发挥,尤其是在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上较为狭隘,没有在内容上实行二者的有效结合。体育教学的内容归根结底是要发挥育人功能,在教育目标上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致性。实现体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上的有效融合,首先就要进行课程改革,在立足体育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关心学生需求,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传承体育精神。在教学课程内容的考察上,鉴于当前轻品质重技能的情况,可以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用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敦促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体育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的改变会更好的发挥出体育的引导作用,通过由教学向教育的转变,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
2.2树立体育榜样,发挥引领作用
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偶像行为会对他们产生较强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深化,多元化的文化观念衍生出诸多个性行为。部分大学生在追星上出现盲目、不理智的情况,在不做了解的情况下单纯是因为明星的外貌而盲目跟从。体育明星不同于其他明星,他们身负国家责任,为了国家荣誉在赛场上顽强拼搏。在运动员的赛场上,一切都是公开透明的,运动员顽强拼搏的姿态能够深深地影响大学生的举止规范。体育运动员身上所展现的体育精神能够让大学生受到更加深刻的教育。在体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将体育明星树立为教学榜样,利用他们的优秀事迹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思想的引领和行为的指导两方面入手,通过体育明星的榜样实际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认知,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感化。需要注意的是,在树立体育明星榜样的过程中,要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想法,很多学生对体育明星的崇拜可能是认为他们有很高的收入、令人羡慕的个人荣誉,这实际上是将忽略了国家荣誉和个体奉献,而只讲求个人的成功。这种错误的思想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克服享乐主义。因此,在树立体育榜样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成功的定义让他们学会努力和坚持,也要在教学过程中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3]
2.3加强师资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影响学生的关键要素,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个人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的德行和言谈举止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证。因此要想实现体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就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二者的融合开展提供有力保证。在教师培训中,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变革教师培训模式,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学是一个“教”和“学”的双向互动,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成败。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上,首先要加强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建设,革除只重视体育教学形式、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后观念,教师队伍要更加深入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头脑,坚定做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积极拥护党的政策,在体育教学中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何一门学科都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体育教师要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传播先进的思想观念。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科学在整体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不能局限与体育的锻炼效果,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学生思想观念中的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在体育运动中树立远大理想。体育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除了具有坚实的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技能,还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充分的学习认识,在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不仅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对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通过参加各种教学比赛、教学培训等方式强化自身专业能力,在与其他体育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教学问题、互学优点、相互改进,这样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将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传达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