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思想汇报 >

2023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6-14 14:20: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范文第1篇党的十以来,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谨防“方向迷失”。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具备出色的政治鉴别力,才能在现实是非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五篇】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范文第1篇

党的十以来,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谨防“方向迷失”。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具备出色的政治鉴别力,才能在现实是非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正确的政治方向,防止“方向迷失”,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效地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和影响,确保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健康、顺利地发展。

防止“方向迷失”,要勇于研究新情况。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理论研究新情况,在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世界总是在变。对于人的实际经验而言,过去没有,现在或将来才感受和遇到的变化,都可以称之为新情况、新问题。世界的变化总是以新情况、新问题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新情况、新问题是世界发展变化的标志和载体。客观世界的变化永远快于和高于人的认识。人的思想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必须及时地研究新情况。要勇敢地承认,我们的认识和思想水平还会经常地落后于客观实际,落后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必须以更大的勇气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继续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落到实处。

防止“方向迷失”,要善于以史为鉴。历史是一面镜子。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对于领导干部增强政治鉴别力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的“史”,既包括我国的历史,又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也就是力求从更大的时空范围,用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眼光去研究总结中外政权、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智慧,用以指导执政实践。酷爱研读历史,他在研读历史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主线,为我们树立了以史为鉴的榜样。通过研读历史和斗争实践,不仅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总结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还创造性地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战术。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结合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教训,强调要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并指出“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战例是屡见不鲜的。他列举了中外历史上十几次战役,说明“以少击众、以弱胜强”是可能的,从而坚定了人们的信心。一部中国现代革命史,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是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鉴,积极创造新的历史的过程。

防止“方向迷失”,要培养超强的洞察力。以超强的洞察力,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稍纵即逝的苗头现象,进行追踪和综合分析,从而发现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决策,是一个领导者应当具备的本领,也是衡量领导者素质高低的标志之一,更是领导者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的源泉和力量所在。领导者尤其要注意在政治上增强洞察力。当某种社会思潮刚刚出现时,就要看到其中隐藏的政治因素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当不良风气露头时,就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当消极的东西还只是表现为一般言行时,就要意识到在思想上政治上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把工作做在前头,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德两军对峙,一名法军参谋用望远镜偶然观察到对面山包上有一只家养波斯猫,这只名贵品种的波斯猫每天都出来晒太阳。根据观察结果,法军分析研究了各种时空条件,决定对这个山包实施炮轰,果然炸毁了一个德军高级指挥所。这充分说明,领导者必须具备超强的洞察力,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抓住了万千社会现象中的“亮点”,借机而上,乘势而动,就能够抢占领导活动的制高点,夺取领导工作的主动权。

(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教授,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范文第2篇

阅读素养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阅读素养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学评价中的一个难题。衡量阅读素养的标准是什么?目前小学学校语文考试试题能否考察学生的阅读素养?国际上有哪些研究可以值得我们借鉴呢?以下就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对于阅读评价项目有关阅读素养的陈述陈列如下:

1.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PISA定义的“阅读素养”,指的是“以开发知识、潜能和参与社会生活为目的,对阅读材料(或文本)理解、运用和反思的能力”。

2.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 将“阅读素养”定 义为: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基于对“阅读素养”的定义,PIRLS确定了“阅读素养”需要进行测评的三个方面:理解过程、阅读目的、阅读行为和态度。理解过程和阅读目的是阅读测试的评价内容,阅读行为和态度则通过调查问卷中的学生问卷进行评价。

3. 以一般认知能力为取向的语文能力。以布鲁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把阅读能力作为一般能力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其第一层次“识记”主要涉及对言语信息的简单记忆,后面五个层次都是加工知识的方式,存在层进关系,需要学习者在心理上对知识进行组织或重新组织。这个分类系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框架.

4. 祝新华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其具体包含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其六元素之间存在着层进关系.其制定参考了PISA PIRLS 两个评价项目并形成具体的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以上被国际所公认的阅读素养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1)阅读素养是一种能力;

(2)阅读素养评价的重要因素是对于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

(3)阅读素养评价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比较明晰的层级关系,其层级之间有一定的递进关系.

(4)阅读素养评价关注的不仅是结果,而且是阅读的过程.

以上几点为我们思考阅读能力评价的分析框架提供了借鉴.

二、五层次阅读素养评价的指标及框架

以上诸评价项目各有自己的出发点及与之相适宜的结构框架.但是,作为教学的评价,评价指标的设定应当有如下考虑:一是首先应当考虑是否与课程目标目标相一致.(实验稿)及2011年版都将课程目标划分为三维目标,因此,三维目标须融合在此框架中.因此领悟体会的指标须与认知目标相融合.

其次要考虑到能够被教师所理解并应用,须以日常教学所习用的词语,使之易理解并具有操作性.例如,我们仍然采取了理解,分析概括等教学中常用的词语.

据此我们提出五层次阅读素养评价的框架。其指标包含:理解、分析概括、领悟体会、创意、评价五个方面,其中各个元素之间存在纵向的层递关系.其中对于各项指标解释如下。

1. 理解

指把握语言意义的能力,它包括对字、词、句、段、篇等语言单位的把握。可以通过转换,解释,推断等三种形式表达。

2. 分析概括

分析指把复杂的语言材料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分析既要理解书面语言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及其他表达形式。具体表现为要把握句子、文段、篇章之间的内容及联系,理清句子、文段、篇章之间的结构关系。要求学生理清篇章内部的段落间或层次间的结构关系,如总分、分总、总—分—总、时序、并列(地序)、比较(异同)、因果等关系。概括要求学生能够概括段意或层意。有时要求先划出层次(分段),然后再概括各层(各段)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全篇内容。

3. 领悟体会

领悟和体会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而且涉及语言表达的结构,规律,方法等,更涉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等内容.具体表现为在理解篇文章(文段)表层意义的基础上,找出隐含信息,如引申义,其他拓展内容等等。例如:

推断词语、句子的深层意义。深层意义指在语境中理解词句隐含的意义;

推断作者、文内人物某言行隐含的情绪、观点、态度等;

推测篇章隐含的作者心态、中心、主题、主旨或全文写作意图;

推测读了篇章后所得的感悟、懂得的道理。结合个人的经验,阐述自己获得的启发、懂得的道理。

4. 创意

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想法,提出文章的新写法,运用所读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例如:

推断、想象文章未阐述而又有理据可推出的内容。如,某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发生的细节、在某种假设情况下事件发展的结果、按前文所述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等;

为文章提出富有新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见解。例如,“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时,可以问:“你还有什么更有效的方法……”引出问题;

为篇章提出新的表达技巧的建议或改写文句;

灵活运用所读信息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5. 欣赏评价

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评价人物特点与思想内容,鉴赏语言表达。学生回答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例如:

评说内容。评说文章人物、作者本人,要求学生给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评说文章思想内容:做法、建议、思想、观点等。学生可赞同,也可反对;

鉴赏语言:鉴赏文章中精妙的词语、精彩的句子等;

鉴赏表达形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

三、小学阅读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反拨作用

1.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阅读课应当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方式:浏览,默读,朗读等方式深入文本,弄懂文本的意思.让学生经历阅读的全过程,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

2. 教学中要减少繁琐的内容分析.阅读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进行充分的感知,体会,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和共享提高阅读能力.

3. 阅读教学过程要重视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重视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课堂提问。提问对于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课堂观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较弱的环节是利用有效的提问作为发展性评估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一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大量重述课文内容等做法,无助于学生深入学习。我们应当把五层次阅读素养层级框架引入课堂提问,以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4. 课后练习。语文课本或课外读物、练习辅导手册,应在篇后多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从能力角度看,我们可参考这一五层次阅读素养层级系统,分析或设计这些思考题。

5. 学生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能力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对阅读素养层级要求的理解,进一步学会主动参与高级思维活动。如,分析概括要学会找关键词并用自己的词语概括,欣赏评价要根据篇章语境说明理由,等等。

参考文献:

[1]崔允 王少非 夏雪梅 ,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

[2][美]Robert.linn &Norman E.Gronlund 著 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 评价研究”项目组 译)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

[3]祝新华.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及其在评估与教学领域中的运用?,《小学语文》2008第4期

[4]朱作仁祝新华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范文第3篇

课改以后,语文教学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主动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的机会多了,教材也由原来6册变成必修和选修两类。我今天要解说的是必修教材2。

1.说课标

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发挥育人功能;
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人教版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特点:编写原则包括守正出新的编写原则 和构建立体化 语文学习系统; 教材特点包括强调审美教 和注重探究 能力培养。

2.说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分为2大部分:必修和选修 , 这两部分是互相联系的, 必修课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选修课体现选择性。必修是选修的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延伸和提高。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本册必修教材的内容和其他四册一样,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模块。前三个模块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以安排学生寒暑假进行。

在这四个模块中,阅读鉴赏是本册书的主体。它分为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兼顾了文体和人文内涵,但每单元又各有侧重点。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体现了情趣和理趣的结合。第二单元:先秦到南北时期诗歌,它包括诗经、楚辞、汉魏南北朝诗歌。本单元侧重阅读、理解、背诵、鉴赏,全面提高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这些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我们在教学时侧重让学生感悟情、景、理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第四单元:演讲辞,侧重于对话与交流。

表达交流是本册书的第二个模块。他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2个部分。.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记叙文的训练。写作专题分别是①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②直面挫折,学习描写。③美的发现,学习抒情。④想象世界,学习虚构。口语交际专题为演讲。

梳理探究是第三个模块,它设计的专题有:①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②修辞无处不在③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第四个模块则是名著导读,它介绍了《家》《巴黎圣母院》

本套教材是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而必修2 以“过程和方法”为主线,把审美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文学作品占选文的四分之三,而且重视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注重传统文化,文言诗文和传统寻根内容。

3.说建议

3.1教学建议阅读与写作有机的结合

阅读鉴赏第一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文章。展开想象,感受作者心灵,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进入审美境界。

第二单元 学习唐前诗歌(从先秦到南北朝)。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第三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体验古人倘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培养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3.2评价建议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包括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技能,学生评价包括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整合信息能力 应用审美探究能力 团队精神 合作意识。它们体现了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综合素养。在本学校可以通过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来考察学生的阅读兴趣、文化视野及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鼓励学生创作,以此考察学生的参与态度和创作水平。

3.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时代背景;
创作风格;
思想情感;
风格和意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中国是个诗的王国,古典诗词是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人的喜与忧,憧憬与希望,理想与追求,都深深地蕴含其中。在古诗词的长河里徜徉,我们领略到李白的潇洒飘逸,感受到杜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体会了东坡的旷达豪放,还为易安居士掬一把辛酸的泪。对中学生来说,不仅要积累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还应当了解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近几年在中招考试中考查古诗词阅读的试题越来越多,为了加强中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更多的汲取古代文化的精髓,了解一些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要想鉴赏古典诗歌就需了解一些有关的古诗歌的基础知识:

一、掌握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诗歌”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诗歌包括诗和词,狭义的只指诗。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诗的基础知识。

(一) 诗

我们这里说的诗,指的是中国古代诗歌(狭义)。

1、 诗的种类。古诗根据情节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根据表现手法,可分为现实主义诗和浪漫主义诗;
根据题材,可分为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等;
根据格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2、 近体诗的押韵、平仄、对仗

【1】押韵: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押韵又叫压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多个字放在不同句子的同一个位置---------一般是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2】平仄:古人把四声分为平声和仄声,简称平仄

【3】对仗:诗词中的对偶,也叫对仗,就是把同类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可以是句中自对,如“风急天高”;
也可以是两句相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 词

词的种类:词最初叫“曲子词”或“杂曲”。词的形式是长短句,全篇的字数、句数,乃至每句的字数、平仄都有一定的规则。

二、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1、理解所学作品字词原有的意思,对学生来说教容易,因为通过课文注释和教师讲解都会很清楚。许多学生往往容易满足于此。其实这只是作品的表层意思,离真正的学好还相差甚远,因此必须再深入一步。

2、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该诗的写作背景十分重要。因为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及创作背景,才能深入理解其思想情感的内涵,从而进入较深层次的理解。

在了解和掌握了一定诗歌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谈谈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的一些技巧:

一、正确理解词句,品味表现力机强的词句

回顾近几年的中招试题,正确理解词句一直是诗歌鉴赏的一项基础要求。正确理解词句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背景分析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

二、准确把握形象理解思想内涵

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凡此都说明准确把握形象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地位。

三、鉴赏表现手法

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情况,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象、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等内容。这是对古诗写作艺术技巧的赏析,也是中招必考的能力点。以下试分论之。

1.整体结构的把握

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既涉及诗歌写作的构思,又涉及诗歌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法。阅读时我们不仅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注意诗歌意义单元的划分。结构上的总结与前后照应等内容。

2.表达技巧的赏析

用典、想象(虚实)、衬托(正衬、反衬)、 动静结合、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描写的角度与层次等均可作为表达的角度去赏析。

3.修辞手法的分析

古诗词曲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现。

诗歌中常用的比喻、拟人、对比、起兴、夸张、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我们不仅要能准确地识别判断,而且要能分析其效果。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的体会诗词的意境,感悟诗歌的艺术形象,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要求我们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作出准确的识别判断;
其次要求我们能结合修辞运用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其效果。比如比喻,我们不仅要熟悉比喻的定义、类型,而且要能分析比喻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要能分析运用比喻所带来的更为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

此外,联想、想象和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既是诗歌写作常用的,还是鉴赏诗歌必需的知识,在平时阅读鉴赏训练中要多加体会。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正是借助了象征艺术手法的运用,才为后人津津乐道。

四、把握思想情感、主旨、风格和意境

1.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歌所写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规律,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用典等手法的运用情况。

作为指导者,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归类:

如古诗词中常写内容:军旅、送别、思乡、游历、怀古、爱情

常表达的主旨:爱国、忧民、伤时、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寄情山水、怀才不遇的伤感、归隐田园、时光易逝的感叹

常选择的意想:花草、风雨、山河、鸟兽等

常见的手法: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动静结合、虚实相应、以小见大、政策面描写、对比烘托、典故的应用等

语言风格:简洁洗练、淡雅自然、华美瑰丽、豪放飘逸、沉郁顿挫、雄健浑厚、苍凉悲壮等

2.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意境

欣赏古代诗歌的风格和意境是较高的要求,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素养各不相同,也就形成了他们各部相同的艺术风格。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诗词曲的意境又是诗词曲肩上的最高层,它可以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诗词曲的艺术境界。领会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至于意境的分析,我们要把握意境的种类:如清雅幽静、孤寂冷清、明丽清新、萧条凄冷、宁静和谐、欢乐祥和、雄伟壮观等。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范文第5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论述,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其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构成的有机整体:即马克思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年来,地方志年鉴文化的编纂和开发利用充分展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为指导,与剖析其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志鉴文化充分展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培育和践行。

最近,党的十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阐述了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这个理论为指导,促进方志年鉴文化的编纂与应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这是中国现代方志学的一个新创意的重要学术观点及学科建设中方志政治学理念的拓展与丰富。

[关键词]十理论;
方志年鉴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们应认真学习研究理论,努力贯彻践行理论,进一步作好地方志工作。

古往朝代编修志,今来国家重用志。中华民族特质的历史传统地方志文化,千百年来一直编修不止,史料应用价值较高,方志之花盛开灿烂。年鉴文化自上世纪初,由欧洲引进中国的“舶来品”,百年来各类年鉴之花开遍华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很重视发展地方志文化,各级党和政府及修志人员积极组织编修与应用方志,同时积极发展年鉴,使社会主义新方志和年鉴文化在国家及各地的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出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制定贯彻《细则》,规定编纂与开发利用地方志和地方综合年鉴为地方志工作、地方志资源。使全国各地地方志年鉴事业进入法制化轨道而蓬勃发展、可持续发展。根本的价值在于,地方志年鉴文化的信息资料属性,主要体现资料的现实性、全面性、连续性、权威性、多维性、规范性等诸方面,进行征集整理、筛选运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十七大进一步论述,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其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构成的有机整体:即马克思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年来,地方志年鉴文化的编纂和开发利用充分展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为指导,与剖析其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志鉴文化充分展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培育和践行。

最近,党的十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阐述了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这个理论为指导,促进方志年鉴文化的编纂与应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这个重要学术观点,是对方志年鉴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中,中国现代方志学的方志政治理论即政治学理念的拓展与丰富。

核心价值体系 理论创新发展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创新论述。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进一步创新论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又进一步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浓缩提升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不断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辉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进行的。其一,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
其二,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和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对于社会发展的共同诉求;
其三,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这个新思想新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和旺盛生命力,展示了我们党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其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与24字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第一,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它的性质和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大理论成果,即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辟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并丰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能力,使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地增长,为谱写人民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进一步动员整个民族各方面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与凝聚力量。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用“八荣八耻”即八种美德与八种耻辱,来引领社会风尚与人们言行,以体现传统美德与时代需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与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与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唯物辩证法统一的有机整体,构成较为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志鉴文化展析 核心价值体系

众所周知,地方志书是中华民族特质的历史传统文化,自秦汉时期以来2000多年,历朝历代一直编修不止、代代相传。我国历史悠久、史籍丰富,地方志就是其中的文化宝库,历代保存下来的旧志仅宋元以来就有9000余种、10万多卷,占我国现存古籍的1/10。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统一修志,编纂的省、市、县三级志书就达到6000多部,总字数达到50多亿字。

西方年鉴传入中国被注入中国元素成为中国年鉴,素有“集万卷为一册,缩一年为一瞬”之美誉。目前我国以行政区域性综合年鉴为主体的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以及各类专业年鉴,并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使得今天中国的历史文化主要包括国史、方志、年鉴、谱牒这四种。据华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年鉴概览》记载,全国出版的各种年鉴已有2487种,每年定期出版的年鉴超过千种。

山明水秀,天高地阔。地方志和年鉴书籍的文化产品,是全面记述本行政区域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地情学术工具书和重要的信息载体,具有“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美誉,是有特色的国情书地情书,是有特色的官责官书官学。从历史上看,历代地方志文化不但可以“总方略、致富强、广教化、美风俗”,而且可以“考前言、征往行、鉴得失、决从违、裨益治化”。地方志和年鉴具有“存史、资治、教化”的社会功能,它一直受到各朝代统治者管理者与人民群众的青睐与喜爱,这是地方志文化一直延续不断的根本保证,全国首轮修志取得丰硕方志及大量年鉴的巨大成就,促进先进文化繁荣,促进经济社会建设。

地方志和年鉴属于历史文化范畴,地方志年鉴学属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一级学科历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方志学年鉴学科皆具备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理论创新、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社会功能。中国特色的地方志年鉴文化坚持体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应持续贯彻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关于“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的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多做贡献。

现代地方志年鉴文化的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它可以按照党的十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五位一体”建设:即促进生产力发展,推进经济建设;
发展民主政治,推进政治建设;
发展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建设;
全面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
保护自然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见,中国特色地方志年鉴文化,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日益扩大的积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地方志年鉴文化展现与剖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四方面基本内容与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志文化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一,随着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新时期,全国统一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年鉴,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地方编修方志和年鉴,始终巩固以马克思主义对于发展地方志年鉴事业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路线,没有出现过资产阶级自由化等其它思想意识。

第二,全国各地各类志书及年鉴,全面记述本地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以及失误教训。充分体现各地区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实践、指导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全国各地各类志书及年鉴,全面记述本地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恩格斯曾说过:“爱国主义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与鼓舞人民群众斗志。

第四,全国各地各类志书及年鉴,全面记述本地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社会风尚与人民言行,促进人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积极培养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促进提高人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与文明程度。例如,北京志鉴充分展现“爱国、创新、厚德、包容”的“北京精神”。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大型地方志文化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方志学》50多万字,由方志出版社2005年两次印刷出版。此著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方志三理论”,指方志政治理论即方志政治学、方志基础理论即方志基础学、方志应用理论即方志应用学,构建中国现代方志学学科理论体系与学科结构体系。此著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重点研究项目。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陈奎元同志亲自作序。该著主编:曹子西、朱明德,执行主编:陆奇。该著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史志研究中心编缉。该著形成中国地方志文化新学说、新学术流派、新方志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在近几年的修志用志与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相结合中,中国现代方志学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而丰富拓展,为贯彻中央精神持续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