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近日,认真学习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收获很多,感悟颇深。对比初中新旧课标,从个人认知出发,觉得初中地理新课标体现在“六个新”上。
01
理念新感受
新的课程改革目标是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基础来设计和确定的。对地理课程总目标的定位是:通过7—8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要教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课标地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出发,构建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课程。他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联系生活,感悟知识。
展开一个地理知识内容,首先考虑学生的生活情境和生活体验,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地理。并应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知识解决大问题。新课程标准还特别注重要使学生具有初步地理素养,爱国意识,全球性认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构建开放式地理教育。
02
目标新认识
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打下基础。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按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今后的教育目标是以指向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为核心,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生存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初中地理课程应该具有多样性、选择性,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在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关注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03
教学新关注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因此,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结合教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现在学生,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非常旺盛的时期,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新课标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的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成长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差异性,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充分融合,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设计多层次的学习任务,积极开展地理户外实践,使学生深度参与地理学习活动,体验对提升核心素养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04
内容新融合
新课标强调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在体现地理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形成融基础性与时代性、学科性与生活性于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将丰富的地理素材与鲜活的地理活动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做中学,获得并积累学习经验,关心并乐于探究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地理素材将不限于地理学科本身,将会与各个学科形成有效的地理教学素材,形成地理学习的跨学科融合。通过跨学科融合素材的呈现和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综合素材情境创设,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05
测评新变化
新课标以四个核心测评学生。地理课程内容培育的核心素养是地理测评的指导方向。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这四大核心素养如何让学生体会,成为今后对学生测评的重点。所以,我们的测评学生体系就应时时以地理核心素养为指向,处处引导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地理课程内容培育的核心素养与地理测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例如样题测试内容第1题。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工具获取地理信息、加工地理信息和表达地理信息,能否通过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说明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需要学生运用等高线原理,说明因山区地形起伏大,为了降低线路坡度,一般采用盘山曲折的线路设计。图中采用“灯泡”形线路,通过沿等高线迂回前进来减缓火车线路的坡度,使火车运行更平稳安全。这个过程既有地理实践力也有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因此地理课程内容培育的核心素养与地理测评是统一体。
测评目标要求是将地理课程内容培育的核心素养具体化。以测评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将目标要求与核心素养培养融合,从核心素养角度理解目标要求。教师应该明确我们培养的目标指向应是至少10年以后适合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所以我们教师应当努力做到眼中是学科,心中是人,学科为育人服务。核心素养的落地离不开教师育人理念的理解。因此测评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是考查学生地理名称,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等,还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
06
未来新突破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体会领悟和修正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方面面。针对新课标,作为一线教师,我觉得在以后教学过程中着重从三方面去突破:一是努力发挥信息化教学作用,计算机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更有助于达到理想的课程标准的效果,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初中地理教学的健康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知识获取形式越发的多样化,人们可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等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视野空间。基于此,初中地理教学的资源种类也变得更加全面、丰富。二是开展探究式的、主题式的地理活动教学,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在教育课堂上,从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经验出发,开展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与伙伴们互相讨论,深入地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吸引学生主动的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来。还有就是开展跨学科融合的主题式教学活动是时代所需,更是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要强化基于真实体验的地理实践活动,所有的素材应该都来自真实的世界,这为跨学科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三是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质量评价体系。
篇二: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今年开始的初中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新尝试。新版课标课程内容与2011版内容相比,以核心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理念与目标贯穿整个课程标准,促进开启素养导向的地理课程改革,坚持育人为本,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观念与思维方式开展综合学习活动。融入信息技术,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开展学科实践。总体看来,2022年版课标是对2011年版课标的全面修订,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实施开创了新起点、开辟了新路径、开启了新征程。
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这次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这是由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决定的。地理课程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学科内,还体现在学科间,2022年版课标中就规定了应将不少于总课时10%的课时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要以地理知识和方法为基础,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如历史、生物、文化等,初步形成从地理综合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习形式可采用项目式学习、单元式学习等方式,采用任务驱动,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构建知识。学习主题和内容要选取真实存在的事物和现象,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探访“地球之肾”——湿地,可对本地的联安湿地开展野外综合考察,结合生物学、信息科技、艺术等多门课程的教学资源,从不同视角聚焦湿地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全面认识湿地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新课标从侧重教学结果转向侧重教学过程,教师要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教师应与时俱进,摆脱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研究者、开发者,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机会,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在体验地理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测量旗杆影子的长度及方向变化;用橡皮泥制作地形模型;动手绘制校园平面图;动手拼中国行政区划图;讨论保护“骑楼”等特色民居的方法;学生分角色扮演农民、开发商、政府人员、环保人士,来探讨“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考察家乡的河流,探寻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了解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此外,附录1“地理学习活动参考示例”和附录2“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参考示例”,为教师组织学习活动和地理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参考。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实际,自主体验,参与实践,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这就使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综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总之,地理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更新观念认真去研读地理新课程标准,用心去教学,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更多、更广泛、更容易地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篇三: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2022年4月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细读新课标,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是推动地理课程改革的首要工作,以课程标准为引领,才能准确有效推进教学改革。工作室在利用暑假期间组织全体成员学习“新课标”,旨在帮助到老师们对国家课程方案和新课标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并以此触发更多关于新课标的学习和应用落实。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特别是对课程标准和新课标的学习,更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研究,更好地落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下是本人在阅读“新课标”和参与培训讨论后的初步心得体会。重点谈及新课标与旧版课标的一些明显变化:
1、更新了课程理念。“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出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打下基础。“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与旧版课标的比较,保留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要点,突显了地理学科的重要学习价值。同时在课程目标的叙述中以核心素养的提出确立了“新课标”之“新”。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行动力,四大核心素养的提出和确立,为课程改革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为课程教学确立了根本指导。
2、强调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课程内容”的“教学提示”中明确提出要求利用视像资料、软件平台等媒介,帮助学生感知、拓宽学生的认知渠道。这对我们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必须能应用这种技术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这也是与我市提出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2。0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必须切实提高自我要求,不仅是落实培训的需求,也不仅是课标的要求,更应是自身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
3、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出学习形式要根据学习内容适当选择,如项目式学习、单元式学习等,要创设情境,设计问题与任务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完成教学目标,突显学生主动自觉地完成问题探究,提升地理综合思维和强化实践力。对项目式学习进行研究和深度实施是工作室确定的重点科研方向,是工作室专题课题的主题内容,以此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点,以此紧贴新课标的核心方向,用工作室的力量进行科研,对此保持着充分的乐观预期。
4、在“新课标”中强调了地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安排户外教学,进行野外考察,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等活动,用情境、实景、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探究热情,帮助学生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这可以与实践项目式学习深度融合,丰富教学形式和途径,让地理教学方法更具多样化,有效化。
学习“新课标”,研究“新课标”将是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最主要的理论学习任务,只有深入学习,多层次学习和研究,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各方面要求,才能胜任新时期下地理学科的教学要求,工作室的集体学习,也可以发挥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助力将地理课程改革真正有效准确地推进。
篇四: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到2022年,我已经从事初中地理教学14年,说实话,初中地理课不太好上,因为地理不参加中考,学校不太重视,学生不太重视,家长太不重视,但是学校要求地理均分不能太差,优秀率也不能太低,要达到所有考试学校的中等以上水平。这就给地理课上课带来了难度,再加上课时紧,不能留作业,所有内容必须都在课堂上解决,如课堂主要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以及练习,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不能说一句废话,如果设计了活动,活动也得提前设计好时间,卡点进行。
但在2022年地理新课标里面增加了地理实践:
1、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利用模拟、虚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验。(新增)
2、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利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新增)
3、设计简单的考察方案,利用工具进行观察、观测等户外考察。(新增)
我的困惑就是这些地理实践多会进行?我曾经用饮料瓶做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实验,学生做完以后班里面汤汤水水泥泥糊糊,打扫了好长时间。第二年就搁置了这个实验,再没做过。感觉没有实验室,有些地理实验不太好操作。
关于调查方案方面,我在城乡结合部的学校任教,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但是即使是农村孩子也五谷不分,出示一些大同地区农作物的图片,很多同学不识,问卷、访谈我也没实践过,总觉得学生的社会调查较难展开。
户外观察更不敢想,自己带着四十多位学生到户外考察,安全和纪律怎么保障?即使就在校园,纪律保障不了。因为我校的学生父母亲都在忙碌的挣钱路上,做不到充分的配合。比如用影子去解释太阳高度,实际上,有一组学生就可以完成此实验,那其他学生干什么?毕竟是初中生,未成年,自控能力也差,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也要注意课堂安全。
啰啰嗦嗦说了我的一些困惑,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探索摸索去解决这些困惑,并把地理实践做到位。
篇五: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于2022年4月颁布。工作室多次举行了“学习新课标”活动,帮助所有学员多角度、全方位深度理解新课程标准。
2022年版新课标的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上。同时,对育人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新时代青少年的大局观,更要体现出地理学科在不同时期的育人价值。课程标准里,每个内容都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覆盖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在课程内容里面,针对学习活动的设计,我发现创设情境、任务开展、地理实践成为重要的活动设计方式。跨学科主题学习和选择真实情境的学习活动,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核心素养的培育方面
这里谈一下《课程内容》的主题五——《认识中国》,里面有《认识中国全貌》、《认识分区》、《认识家乡》三部分内容。这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应该是开放多样的,学习氛围应该是比较活泼的。因为前面已经有了《认识区域》的学习基础,这里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地理书籍阅读,或者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跨学科教学),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法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我们在制定学期计划的时候,要做好大单元计划的准备,以便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建议和要求。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认识区域》单元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方面的情境创设素材:
1、在描述家乡典型的自然与人文地理事物现象中,说明其形成过程及原因。向学生介绍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传统古村落,通过对石寨村历史文化古迹的介绍,了解该村落具有典型的闽南围寨特色,又有客家围屋的风韵,是具有代表性的潮汕古村落。让学生分析该村落地处的自然环境以及气候、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对其建筑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尝试用绿色发展理念对家乡的发展规划提出合理建议,同时,借鉴项目式学习实施方法,利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落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渗透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等目标要求。
2、福建平潭岛北港村石头厝的房子,都是由石头垒成,为了防止大风把房顶吹走,每片瓦上都压一块石头,极具特色;山东半岛地区的海草房,屋顶都是用海草垒起来的,顶上用渔网覆盖,压叠厚实;岭南地区一带,骑楼的建筑特点等等,不同时期,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通过真实情境问题落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要求。
3、网上都说萧敬腾有“雨神”之称,今年他定居四川成都,恰好成都连续下了很长时间的阴雨。那么,四川盆地的阴雨期长,真的是因为萧敬腾定居导致的吗?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观察成都全年降水量,差不多能达到150天,于全国而言,确实是比较高的,因为地形是盆地,水汽难以释放;有一首歌叫《成都》里也提到了,“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我从未忘记你”……所以阴雨小城还是有迹可循的;古人的成语里也提及了这个地区的气候环境——“蜀犬吠日”,考试题目内也有多次提及川蜀之地的地理环境,降水较多。
4、之前在刷视频的时候,有看到被誉为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河南三门峡地坑院,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这种地坑院建在地下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可以冬暖夏凉、挡风隔音、抗震防震?我们从地质成因(黄土堆积深厚)、气候原因(温带大陆性气候,半干旱区,少雨)、社会经济原因(主要是农民居住,下面住人,上面打场晒谷,造价较低)等进行分析,便不难理解衍生这种极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的缘由。
通过以上情境创设,在单元教学上整合内容,强调户外考察,渗透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方面
新的课程标准还提到了跨学科学习,我感觉地理学科和信息技术课的跨学科教学模式是具有实操性的。特别在农村学校教学资源有限的环境下,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提供最直观、生动、便捷的学习资源。
与语文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的可行性也很高。很多时候和语文学科知识融合的情况也比较多,例如七年级上册就有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完全就是一首地理唐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其实就是李白的旅行之路,从峨眉山,到平羌江,去到四川犍为县,然后是长江三峡,最后到渝州重庆。表现我国地势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体现气候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最常见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即指夏季风;山高为寒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每上升100米海拔高度,气温便下降0。6摄氏度;体现秦淮两地差异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与历史学科的跨学科教学中有我国省级行政区划。我国省份之间的分界线是弯弯曲曲的,其他国家有些呈方块型,用经纬线进行划分,其实,我国对省界划分与历史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山川形变,犬牙交错,山、水、民族、习俗都可以成为划分省界的重要依据。
在落实新的课程标准中,利用这些情境、生活体验、热点,唤醒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推动学生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这个目的达到之后,学生会获得成就感,达到地理课标“培养学生以地理学科的视角看待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的目标要求。当然,这个前期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备学生、备教学内容,还要做好单元教学规划。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梳理好《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引领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渗透跨学科主题学习,坚持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祖国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是新时代地理人的使命所在。
以上仅仅是我读完了新的课程标准之后,一点点个人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篇六: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21世纪以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已出三版,分别是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下文简称“2011年版课标”)及今年四月刚发布的2022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下文简称“2022年版课标”)。可以看到基本是十年进行一次课程标准的改革,这也意味着义务教育课程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与时俱进。
通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后会发现,2022年版课标出现最显眼的词便是核心素养,这在2011年版课标是没有的,而最早接触到核心素养便是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这也说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习得与普通高中是衔接的。2022年版课标在其课程性质也提到了该课程与小学科学、小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有关相衔接,与初中其他课程部分内容相关联,为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这也充分说明了新课标增强了学段的衔接性。
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上说到整个课程目标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同时介绍到核心素养的四大方面。
对比以往的三维目标,新提出核心素养涉及有四个方面,但这四方面并不是割裂的,实际上他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新课标也用一个图解释了其关系,见图1。从这四大素养内涵来看,课程目标的表述现在不那么偏向知识方面,而是更偏向技能与方法。而人地协调观更是地理核心素质重中之重。这也充分说明了目前教育改革中在从学科中心主义向学生中心主义改革,从育知向育人前进,这也是现今素质教育所提倡的。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安排是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顺序,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尺度到小尺度,共分为四大部分五个主题,内容要求共70条,与2011年版课标平行设计相比,提高了科学性。如将以往数条内容整合成一条内容要求,在主题五认识中国,将“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整合为“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不仅响应当前“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负担,也渗透着综合思维的培养。
2022年版课标在课标内容上花了不少笔墨说到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写到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容量不少于本科课程总课时的10%,也给到了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含义、要求,还展示两个案例供给一线教师参考,分别是“探访‘地球之肾’——湿地”及“我的家在这里”,在附录里也给出5个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参考示例。可以看出在接下来的地理课程改革中,跨学科主题学习将会是地理教学一大突破重点,从新课标给到的两个案例来看,跨学科主题的设计是由浅入深的,是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这也回应着地理课程内容要深深围绕课程目标即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展开。我想,这不仅是考验学生,也考验教师的地理素质。
总的来说,依据2022年版课标,在教学上得到了几点启示:
(1)课程目标上,应从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转变。
(2)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可以看到在2011年版课标有提及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但对比2022年版,更是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在内容要求上或是课程实施建议上。教师应注重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尤其是3S(RS、GPS、GIS)的理论指导,若学校具备硬件条件的一线教师也可对学生针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进行培养。
(3)注重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课程内容要求有不少对学生在地理实践力这一方面的培养,如在主题五认识中国有这样一条要求:进行野外考察或运用相关资料,说明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这暗含着培养学生实践力的一条暗线,而教师要做到该内容要求,可以从教学提示提取明晰的方法或者途径,暗明线交织,新课标不仅提出要求,也给出方法,对一线教师有很大的帮助。
对比2011年版课标和2022年版课标后,我们可以发现2022年版课标是基于2011年版更加全面细节上的修订。新课标是地理教学改革的依据,也让我们新时代地理教师可以有标可依,有准可循,这将会是义务阶段地理教育的新起点。
篇七: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最近研读了2022年义务教育地理新课标,感触颇深,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大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社会及公民个人的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积极向上。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
新课标的特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关于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关于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增强指导性、加强学段衔接。
新地理课程标准呈现以下特点:
一、课程性质
在2021年修订版的基础上提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以引领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地理课程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体现地理学特点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本课程与小学科学、小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有关内容相衔接,与初中其他课程部分内容相关联,为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理念
1、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
2、优化课程结构,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内容框架
3、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
4、推进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
5、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计细化了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要求学生学习之后不仅掌握基本的知识原理还能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学提示中强调要利用情境教学、实践探索、问题引导等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培养真正的有地理素养的人才。
篇八: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感谢主持人吴老师为学员们购得2022年4月刚颁布《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师教学教研的指向标和根本宗旨,而离最上一次的颁布已有十年之久。新课标的颁布有利于一线教师的我明确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和树立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它也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应该重视教育中“育人价值”,关注纵横向不同学段的衔接,提供学业质量标准和细化教学指导。
新课标的目标导向主要沿着“继承-发展-创新”的主干发展,在原来课程内容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与时俱进,从学生出发搭建内容结构,强化地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和结构亦比较大调整,在世界地理部分,新课标关注区域人与环境的关系,地域系统,关注区域发展的问题,贯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整体性和差异性出发;中国地理部分,新课标认为应充分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重视发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以下是我在研读2022年版新课标后,针对新课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两部分内容作出简单的梳理和解读:
一、课程内容重组
1、课程内容结构重组
在2022年版的新课标中,新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地球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国家安全教育等内容,地理课程从空间尺度的视角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顺序),新课程内容从地理课程性质出发,围绕“地理课程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家园”主题,以“如何认识”成为重组课程内容的思路,有逻辑地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重组;新课标内容从学科背景考虑,强调空间感知和大尺度观念同时也突出义务教育学段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新课标内容从学生学习立场考虑,提供认识人类地球家园的路径。
2、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突出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
(1)新课程规划不少于总课时10%的课时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突出地理学科综合性,强调“地理实践”要以多种形式贯穿全部课程内容,重视地理实践性的特点。
(2)目标内容更精细化
课程主题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主题(标题):
[内容要求](学什么?)
[学业要求](学到什么程度?)
[教学提示](怎么学?)
……
教学内容以主题形式出现,细化目标内容,有利于地理课程核心素养的落实。
3、课程内容的表达
2022年版的新课标调整了内容结构,同时运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明确课程难度把握的程度。例如,要求“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地理环境……能够运用从做中学知识、方法和工具,面对世界、中国、家乡出现人口、资源、环境、资源和发展问题,作出初步的分析和评价,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能够立足家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二、学业质量的研制
地理课程在义务教育学段中属7-9年级学段,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学业要求进一步的提升,而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整体刻画。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可以作出相应的学业质量描述,也就是在不同情境中(在什么情况下),在完成相应学习任务中(做什么事情),特征刻画(完成得怎么样?运用了哪些技能、行动、认知,秉承什么理念,用什么样的态度完成的)。
不同的课程内容有不同的学业质量标准和描述,学业质量标准是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教学活动,甚至教材编写等都具有指导作用。也是教学教育成果评价依据。
总而言之,教学实践中,应更好的表达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我们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落实主干核心知识,注重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应用,把更多的社会实例、生活实际的应用于地理学习中,将地理学科特色与学科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关注地理学科思维品质、地理实践力等,真正地启发思维、启迪智慧,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