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心得体会 >

2023年读论语心得体会【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6-16 20:45:03 来源:晨阳文秘网

读论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粗看《论语》,可是是一本语录。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那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读论语心得体会【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读论语心得体会【五篇】

读论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粗看《论语》,可是是一本语录。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语读书心得体会高中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高中范文1《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着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仅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仅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仅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仅有克制自我,让言行贴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贴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到达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能够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我的行为,这样就能够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忙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当是自我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我期望到达也帮忙别人到达,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一天都要再三反省自我:帮忙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教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仅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那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能够振奋人的精神,礼节能够坚定人的情操,音乐能够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高中范文2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日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十分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那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一样。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我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供给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齐,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够当教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必须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团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进取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可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高中范文3《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不仅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在《论语》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孔子“诲人不倦”和“终身学习”的精神。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智慧之光,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现代的素质教育同样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初中时就学过《论语》,可是对其中所阐明的道理只是略懂,最近几天,我又大致对《论语》进行了一次重新的阅读,使我对其中的内涵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学习之道

一,学习态度。

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学”,并且谦虚地说自我都没有做到“学而不厌”。他还异常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乐”,是与朋友相互学习,研讨之乐,是增长学识之乐。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他肯定了学生孔圉“不耻下问”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当今社会中我们所缺少的,一个人要想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必须得学会不耻下问,仅有这样你才能有机会成为人上人。

二,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强调温习的重要。孔子的时代,教的功课有礼、乐、射、御,所以不仅仅有温习,还有实习,要实际操作。“默而识之”,强调了“识”,即记住,仅有记住才谈得上掌握巩固。“温故而知新”,温习的目的是什么呢固然为了“识”,为了掌握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但不要忘记“知新”,仅有有了新体会,新发现,才到达了“温故”更深的目的。孔子还异常强调“学”与“思”的结合,不可偏废一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为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另外,孔子还十分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二)为人之道

一,以正确心态应对人生。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我们应当以进取向上的态度乐观的应对人生。仅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有意义,更精彩。

二,做人要“三厚”。

1、做人要厚道。

就是做人要忠厚老实、善良真诚,这样到哪都能交上朋友,到哪都受欢迎。正所谓“厚德载物”就是这个道理。

2、做人要厚积薄发。

做人要有积累,要博闻强记,要广博。有了厚实的功底,才能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半瓶水逛荡,有了充足的底气后才明白分寸、才明白谦虚。

3、做人要”脸皮厚一点”。

那里所说的“脸皮厚一点”就是有些事情不必要计较太多,在不涉及到原则、利益等前提下,有些方面让让又何妨这样,既不失大度宽容,又能解决问题,何乐而不为

三,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爱己。

现代人一般都期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在现代社会中,有的人能够宽容待人,把自我的爱奉献给社会,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然而有的人却为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理解不理解。爱人者之恒爱之,敬人者之恒敬之。如果自我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异常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至尊自爱,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理解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循循善诱思想的教师,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我的方向,使我们在现代生活的道路上,多了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了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了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境。

经过这次对《论语》的学习,使我体会到了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从容,要做到心灵的勇敢,要让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颗心来,无愧于人、无愧于己,永远坚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怒力的拼搏,使自我的人生更加精彩。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高中范文4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朱熹说:“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无论怎样读,最关键的是要读好书。

一本好的书,能够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涤,一本好的书能够为我们的一生做指引,一本好的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一本好的书能够让我们受益无穷。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想而知它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从资料上看《论语》包括伦理教育、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宗教等方面,许多资料从量上看并不多,但却十分深刻,孔子主张仁,是要推行仁政,期望经过实行仁政,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孔子主张仁是要加强人的自我修养,孔子主张仁最基本的意思是爱人。

从体例上看,它属于早期的语录散文,一是口语化,明白易懂,二是格言话,三是对华能够体现出人的性格品质甚至气质。

从教育的意义上看,它更是意义非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我们如何有修养,“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教我们如何学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教我们要有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我们要谦虚,“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教我们要珍惜时间。

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很多杰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时代都酷爱读书,以书会友,以书为乐。

在书中遨游,在书中畅想,与书携手,读书,读好书。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高中范文5《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级时候,我开始读《论语》。论语中的经典句子让我受益匪浅。写作时,我常常把在《论语》中诵读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我的作文中来。比如要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立刻想到了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描绘学习的欢乐时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立刻出此刻我的脑海里。

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孔子十分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孔子认为孝不能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在《论语》中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古代的黄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纪就会在寒冷的冬天里,为父亲温暖被子。这看似一个普通的行为,其实包含着黄香对父亲深深的爱。

可是,孔子对“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所以孔子赞扬他们的行为是真正的孝道。

读论语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知也。”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罕: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先进: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勤勉好学,学有所成,品行高尚,一生兢兢业业努力实践孔子学说的人。对他的记载有几处很值得玩味。

一是孔子说他“不愚”。孔子并没用“敏”、“惠”等字眼,而用“不愚”,说明颜回资质并不特别高。

二是说他对自己并没什么帮助,无论自己说什么,颜回都感到高兴。

另一方面,孔子还是很看重这个学生的,颜回死时,孔子极度伤心,大呼“天丧予”。颜回也对孔子充满了感情,孔子受困时,他对孔子说,您还没死我怎么敢死。我觉得,对于孔子来说,颜回就是自己的翻版。他眼见自己的学生一步一步跟自己越来越象。面对这种情景,我想孔子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

除了“天”以外,最知道自己的就是颜回了。颜回即使并不意识到自己了解孔子,他的行为也体现了他已把握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和这样一个学生在一起,孔子应有一种知己的感觉,但孔子并没有过明显的表达,甚至还嫌不足,“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这可能是因为颜回太像自己了。只有在颜回死后,孔子才意识到失去颜回意味着什么,叹息道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并对学生说我不为颜回哭为谁哭?孔子是否觉得颜回之死意味着自己理想人格之死,意味着镜中自己的死呢?再也没有人可以像颜回 那样勾起孔子的共鸣了。

关于曾参,《论语》有以下相关记载:

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读论语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阅读指导;
阅读现状;
方法;
兴趣;
主动学习;
情境

语文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然而阅读又是语文学习中十分重要的板块,搞好阅读教学工作,不但能够使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很好的培养,还能升华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然而,当前初中语文中的阅读教学的状况却是不乐观的。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行为的原始动力。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作为初中语文老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老师在教学时要重视自身的语言美。除了温和的语言,广泛使用的语言美的敬语,还要注重在教育学生时语言要有情感色彩和语气。另外,课外也应该注重和学生的语言交流,使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倍感兴趣。

2.语言教学要充满趣味感。自己的课堂要有活力,老师就要千方百计地把那些精深的、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和具体化,因为学生很容易被那些风趣十足的语言、形象具体的比喻以及精彩的描述所感染,使他们的身心在被感染中得到愉悦。

3.老师的教学用语要有很强的科学性。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老师的教学用语必须具备中肯、准确、合乎语法、规范等特点,所说的话绝对不能模棱两可、废话连篇、不着边际。老师的语言将对学生听课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为此,笔者通过分析发现,老师在教学时语言方面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普通话要标准。普通话是国家规定的教学语言,初中语文老师必须要讲好普通话,除了语音必须清晰准确外,还要做到情真意切,抑扬顿挫,有节奏感,使得学生深刻体会语言美,吸引和调动学生注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2)将书面语言口语化。老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把作品的思想用口语的形式向学生表达,经过这样处理,学生更容易把握和理解文章。(3)恰当使用体态语言。所谓体态语言,它包括手势、表情、眼神等。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可以恰当地利用体态语言来表达文章中的描述。

二、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的阅读方法

在社会生活中阅读是人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手段之一。阅读过程的实质就是认读、理解和吸收的过程。三个环节中,基础是认读,核心是理解,结果是吸收。张志公提出的观点是:首先粗读通篇,然后想一次,最后再细读一次。“粗读”就在于了解其大意,“想”就在于知道文章说了什么,“细读”就在于进一步消化和吸收文章中的有益信息。先古圣人陶渊明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好读书,不求甚解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第一句也就说明了阅读文章时首先要快读,目的在于了解文章大概,后一句就说阅读文章要用心。

三、引导学生依据文体特点和文章特点阅读

善于把握文章中心,学会赏析文章中的经典语句和形象。现在文章可分三种文体,即记叙文,在阅读中要把握好文中的人称、要素、中心、顺序、详略等;
说明文,在阅读时要把握好特征、对象、方法、顺序等;
议论文,在阅读时要把握好论据、论点、论证等。把握好了文体,阅读就会容易许多。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就要准确地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不外乎就是分析体会和语感,但抓关键词的方法在不同文体中也不完全相同,要靠各人去体会和积累。记叙、描述人和事物、风景是记叙文的基本内容,部分形容词和动词在很多时候十分重要。对于议论文而言,关键词句很多时候都是说是什么观点的句子和每个段落的中心句,而说明文中的关键词句基本上都是表述说明事物主要特点的词句。把握住了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就像是拥有了阅读的窍门,就会觉得阅读是件很轻松愉快的事情了。

四、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如,在新课的导入中率先营造学生学习情境。另外,充分积极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享受愉悦中学习,能主动且愉悦地获得知识。还有注重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师生之间进行和谐的情感交流。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心智和身心和谐地发展。

总之,关于阅读的方法不计其数,我们老师必须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把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并加以适合的引导,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就一定会取得极大的提高,老师所组织的语文课堂也会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读论语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首先,明确《论语》是一部怎样的著作。《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其次,明确阅读《论语》的意义。《论语》是过去文明汇聚和文化的记忆和希望的表达,是文化传播、社会教育、历史借鉴和人类研究等等的体现,是儒家思想的智慧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学生阅读《论语》多少都会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发展思维、培养人文素养有着巨大的作用。再次,明确《论语》的地位。《论语》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著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

二、选定教材,让学生更有序的阅读

我们向学生推荐的阅读版本是万卷出版公司发行的孔子弟子注的《论语》。每篇每则都标有序号,便于分工与查找。

《论语》共20篇,在编排上,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我们在阅读指导中有将20篇做了重新编排,主要有“为学篇”“知礼篇”“修身篇”“养德篇”“君子篇”“明仁篇”六大部分,然后分其小类。“为学”又细分为目标、内容、态度、方法、作用等五类,“知礼”分为礼之本、礼之用、知乐等三部分,“修身”分为言说、忠信、理解、自律、自强、明智、交友、行孝等八类,“养德”篇分为明德、尚德、有勇、正直、知耻、明志等六类,“君子篇”分为士、君子当为、君子不为、戒畏思变、君子与小人、义利、天命等七类,“明仁”篇分为夫子谈仁、弟子问仁、中庸等三类。

三、读懂文意,让学生自读有法

第一、查阅工具书、字典、词典,才能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在课外阅读中也坚持独自查阅字、词典。第二、翻检资料,解决疑难。可以上网查阅或到校图书馆借阅。第三、 圈划点评。圈划,是读书标记、志记,即古人读书的“圈点法”。一般对于文中要点,自己喜爱的词句,圈起来,画下来,便于重读。圈划,可设计统一符号(学生也可自己设计),如不会读的字画“”号,不会写的字画“”号,哪个词用得好画“”号,哪个句子好画“~”线,哪里是重点画“―”线,哪处有疑难画“?”哪里有不同见解画“…”号等等。写下简短的评语,以作备忘,就是评点读书法。要求学生评点,开始不一定写得多,如只写上“好”“生动”“有道理”之类的简评词语即可,慢慢地可以评得具体些,如用一两句话评出人物描写的特点或归结出一段的提纲或指出开头结尾之妙等等。教师定期检查落实,对做得好得同学予以表扬。

第四,做摘抄笔记。把你读书时遇到的精彩语句和经典语段摘抄下来,记在你的小本子上,比如,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我们要交什么样的朋友呢?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第五、撰写读后感。书读完了并不是目的,要针对书中的有关内容,联系社会或个人实际写出体会。这个有点难度,当然也是课外阅读的重头戏,它是督促学生认真读书动脑读书的重要手段。

四、合作交流由浅入深,让学生资源共享

第一、文意交流,人人有份。利用课前三分钟或五分钟实施文意交流。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时,让学生发表三分钟或五分钟的讲话。每天一个学生,全班学生按组逐一上台,轮完以后再从第一次登台的学生开始。内容是按照《论语》分类教材,依次指定其中五则疏通文意,发言的格式具体如下: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有关……的五则,第一则是说……总之,这五则告诉我们……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有两三次登台的机会,坚持两个学期,就可以将《论语》全篇疏通。

读论语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多动的课堂类似活动课,虽然热热闹闹,似乎精彩纷呈,但学生思维参与缺乏。要知道学习的特点就是需要花费时间,无论学什么都是如此,没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学法和学习时间被忽略,这样的课堂如何能谈到有效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更强调学生个体独特的体验感受,因此必须在课堂上还时间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较多的时间潜心静读,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少年期,默读能力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教会少年学生同时进行阅读和思考。”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略读和浏览。”就是说,语文课既要“读”,又要“阅”,既要书声琅琅,又要“潜心静读”。因此朗读固然重要,但是默读同样不可或缺。学生只有静下心来默读文本,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为有效对话做好必要的铺垫。这样一种静读方式让孩子们学会了用心去悟、去贴近、融合、揣摩、感悟文本,在这种静读中学生的思维能得以自由辐射,想象得以自由放飞,个性解读得以生成。而事实上,我们的教师经常是未等学生把课本读通顺,便忙着组织课堂交流了。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精神熏陶的过程,是心灵对话的过程,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学生只有处在一种平静的读书心境中,才能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将阅读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度地“静读”是不可缺少的。“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给足时间让学生静心潜读,全体师生沉浸于作品中的静悄悄的默读场面,同样是一种撼人心魄的美,一种外静内动的美。

享受阅读的乐趣,就要给学生的思想设一个时间驿站,停下来静思,细细品味文本。有人问牛顿成功的秘诀,他回答道:“我的成功归功于静心的思考。”如果心浮气躁、走马观花式地阅读,领略到的仅是浮光掠影,而那些细细品味、深深思考的人,则会感受到春之俊俏、夏之烂漫、秋之静美、冬之晶莹,饱览人生美景,收获生命真谛。合作探究、议论纷纷确实有效地改善了课堂内的学习氛围,也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同时又有利于课堂信息的多向互动,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有些语文课“虚”、“闹”、“杂”,有时的议论纷纷都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实则学生在乱说一气。长此以往,学生会越来越浮躁,静不下心来,思考不深刻,缺乏独特的见解,只会盲从于别人。其实,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热闹”,要经得起“冷场”,教学过程中适度的“沉默”和“讨论”乃至“争辩”等环节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合作讨论之前需要静思默想,为思维碰撞积蓄火花;
在对话交流之前需要静思默想,为有效对话积累谈资;
于疑难之处更需静思默想,以便于解开问题的症结。真实的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空,留下凝神静思的时光。学生暂时的凝神静思绝不是枯死的沉寂,恰是为形成新的高潮而酝酿蓄势,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我们再相机点拨,引发议论,就会焕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趣。语文教学绝不能以紧锣密鼓的快速讨论,旋即点拨的速成代替“思想”的生成。“请大家独立思考几分钟”,恐怕学生的思考会更加成熟、更有个性,相信一旦参与讨论,便会层浪迭起,碰撞出绚丽的思维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