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心得体会 >

财务总监体会【五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6-23 16:3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对于所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财务总监都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在工厂建设期间,财务总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财务管理和报告人员,为了更好的节约投资,符合投资者的需求,为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财务总监体会【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财务总监体会【五篇】

财务总监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厂建设;
财务总监;
作用

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对于所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财务总监都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在工厂建设期间,财务总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财务管理和报告人员,为了更好的节约投资,符合投资者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实现建设目的,迫切需要财务总监参与到工厂建设的各个层面中来,这样企业所有者的权益才能够得到很好地维护,这样工厂建设投资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财务总监在工厂建设期间的主要作用

1.交流财务信息的作用。工厂建设期间,财务总监需要积极主动地收集相关的财务信息,与自己的上司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进行共享、进行沟通、进行交流,切中利弊,但是这一工作开展的前提为财务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财务总监不但要能够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还要能够解释相关的信息,在信息的基础上,统一工厂建设期间的财务运作理念,科学化、合理化企业的运作决策和管理决策。比如:工厂建设首要前提是必须要有“土地使用证”。在办证时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即需要向税务部门缴纳“土地增值税”(依据“经营合同”和“土地转让”协议,所有税费将由成立的工厂承担),这笔税金数额达到数百万元,严重影响了工厂建设资金的使用。因此,经过与相关部门沟通,与总经理协商后报董事会批准,以变更股东出资方式,即由原来的现金出资变更为土地出资,来避免“土地增值税”的缴纳。由此,可以看出财务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2.财务决策的作用。工厂建设期间,所有的职能部门都不会对其予以严格的约束,在这个时候,更需要财务总监发挥自己的决策功能,借助于对所处环境进行分析,借助于对自身情况的客观评估,引导企业决策的更加客观化、科学化,最小化工厂建设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及相关人员的素质,科学化工厂建设期间的投资支出,控制在董事会批准的水平。

3.财务监督机制的作用。财务监督对于工厂建设期间的监管而言,既包括了事前也包括了事后两个层面,具体理解,工厂建设期间的财务监督为借助于各种不同的财务手段,全面地分析并控制工厂建设的全过程。工厂建设期间的运作直接影响到以后经营的整体战略决策。作为财务总监,首先要监督人,保证职责的切实履行,保证在岗人员具有对应的工作能力;
其次监督整个企业,保证企业资源配置科学化、合理化,企业运作顺畅化,企业风险最小化,企业收益最大化等等。监管的方法和手段应该按照工厂建设期间本身情况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制度建设,用制度约束相关的行为,用制度最大化来体现财务监督机制的作用。

4.财务管理体系建设的作用。工厂建设期间,财务总监需要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职能。具体可以从两个层面体现相关的作用,其一为组织体系:财务总监——财务经理——对应的财务会计人员——统计并完善项目的基本情况;
其二为指标评价体系:评价业绩的具体制度——评价业绩的具体方法——对业绩评价的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提交业绩评价报告(具体编写人员为财务总监)。企业管理层依据上述内容,更加客观地、科学地进行决策,对企业本身所处的环境进行更好地把握。

二、影响财务总监在工厂建设期间作用发挥的因素

目前,实施财务总监制度,在我国还处于开始阶段,国家没有明确财务总监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具体来说,本文认为以下因素制约了财务总监工作的正常开展:

1.职务与职责没有清晰划分。财务总监体现的是企业所有者的意志,是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进行监督与管理的高层管理人员。而在有些企业中混淆了财务总监的性质,降低了财务总监的地位,将财务部经理、会计主管等直接更名为财务总监。由于职责不清晰,企业只关注经营管理的硬任务,不关心企业监督问题,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依然没有很好的维护,依然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还是难以控制。

2.自身的素质、水平、能力难以胜任。有一些企业的财务总监财务会计知识比较突出,但对所监管的企业生产经营等业务方面知识比较欠缺,从而影响财务总监监管作用的发挥。财务总监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然要求其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思想素质,还需要具有一定企业管理知识和相应的能力。

3.法律法规的缺失。在我国,总会计师有《总会计师条例》这样的具有普遍指导性的法律法规;
而有关财务总监地位、职权、任职资格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制定,使得企业对财务总监的认识和操作上并不一致。

三、财务总监在工厂建设期间充分发挥作用的有效措施

1.财务总监职责的科学规范。在工厂建设期间对财务总监的职责进行科学规范,既能充分发挥财务总监的作用,又能防止财务总监有责无权,企业在设立财务总监的条件下,财务总监的职责应包括如下内容:

(1)了解和掌握企业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的情况。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严格遵守《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真实、及时、完整地记录工厂建设期间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对工厂建设期间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监控。同时内部各部门,包括会计部门的分工应明确,做到内部各部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2)财务总监应该行使会计监督的权利。财务总监是由董事会委派的,是所有者利益的维护者,并具体监督和指导工厂建设期间会计控制过程。为了发挥财务总监的监督作用,首先要通过对会计部门的领导和控制,了解和掌握会计部门的工作方式,才能对工厂建设期间的一些重大变动等拥有审批权。然后通过内外审计,及时发现工厂建设期间存在的问题和会计方面潜在的危机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这一层次主要体现了财务总监对经营者的监督,以合理保证其行为与企业目标一致。

2.财务总监自身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在工厂建设期间,财务总监要真正发挥其监管作用,还必须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进取,提高自身水平和素质,具体做到:

(1)财务总监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相应的水平和一定的文化修养。能了解和掌握财务会计知识,熟悉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很快接受新知识,能掌握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有自己的新理念。

(2)财务总监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有维护工厂建设期间资产安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学习,忠于职守,敢于负责,切实做好财务总监工作。

(3)工厂建设期间,财务总监需要具有协调员工之间矛盾的能力,能随机应变,社会实践经验丰富。财务总监在处理各方面关系时既要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机动;
既要对公司负责,也能与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合作;
既要实施严格监管,更要保证工厂建设的有效开展。一名合格的财务总监不仅需要有高素质,高水平,还要能够处理复杂的财务数据,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财务总监的监督和管理的作用。

3.完善财务总监制度。工厂建设期间,要想实现财务总监作用的真正发挥,就需要不断地完善财务总监制度。具体的内容表现在如下几点:

(1)工厂组织建设制度的不断规范化,尤其是财经制度和会计法规。同时明确相关的规则和这一岗位的具体职权,还需要对财务总监的职能进行明确具体的说明,这样对于工厂建设期间运作的规范化进行而言,就会发挥着更加重要的效应。

(2)严格规定财务总监的任职资格。为保证财务总监能够胜任这一职务,可以在人才市场上公开招聘。因为,财务监督和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必须要求财务总监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不仅能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还应坚持原则,清正廉洁,自觉维护企业利益;
不仅应具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及相应的分析判断能力,还应是会计业务的内行,理财业务的高手。否则,制度再完善健全,没有相应人员去执行,一切都是虚设。

(3)建立联合签字制度。为了保证财务总监的独立性,发挥其监督职责,使其有职有权,并在财务资源调配、工厂建设期间风险控制和投资控制方面形成其独立的发言权。需要建立联合签字制度,即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所有财务事项必须由总经理和财务总监联合签字方能有效(重大财务事项董事长需要签字确认)。

(4)对财务总监的职能和职责清晰定位。财务总监是企业财务最高负责人,具有财务决策权,对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承担相应责任。清晰的职能和职责的定位,有利于财务总监作用的发挥。财务总监的职权应该明确并相匹配。为了与财务总监的监督职能相匹配,财务总监对其负责监督范围内的财务管理的失误承担责任,包括对企业重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企业严重违反财经法律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次,财务总监应对自身的决策负责。

(5)制定对财务总监的考核和奖罚办法。财务总监的工作业绩由董事会考核评价并征求相关方面的意见。

四、结语

总而言之,工厂建设期间,财务总监有着自己独特的重要作用,这个职位的存在以股东和企业的效益最大化为中心。通过财务总监在工厂建设期间作用的发挥,可以对工厂的建设运营情况进行客观的判断。因此,在工厂建设期间,建立并完善财务总监制度有助于企业建设目的的实现,有助于企业建设效果的提高,有助于工厂建设期间的各项工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熊秋德: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及其选择[J]。

科技资讯, 2006,(01) .

[2]王 磊: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可行性分析[J]。时代金融, 2006,(02) .

[3]范志鹏:试探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度[J].现代会计, 2000,(02) .

[4]朱广保 李 梅:试论企业集团中的财务总监制度[J]。工业审计, 2005, (03) .

[5]裴凤庆:浅析企业集团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3) .

[6]李淑琴: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05) .

财务总监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总监 国有企业 模式

一、财务总监制度的涵义和模式

现代博弈理论认为,“制度”是博弈各方共同认知的、内生性的、决策中各方遵循的规则。因此,我们认为现代企业财务总监(cfo)制度是在经营权和所有权适当分离的公司中,财务总监与公司其它权力层(股东大会、董事会、公司经理层)以及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在进行多重博弈中形成的行事规则。

在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公司财务经理下设财务司库和财务控制员。财务司库的任务是管理公司现金,募集资本,同银行和股东保持经常性业务联络;
财务控制员主要职责是控制公司经营管理在预算框架下运转。规模较大的公司,如企业集团中,董事会中行使最高财务决策权力的“财务经理”就是首席财务执行官(英文简称cfo)。从广义上理解,财务总监(包括财务经理和cfo)应是受托,包括受股东委托、受集团企业管理层等其他委派,进行财务监督管理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这个定义中有三层意思,一是受托,二是行使财务监督职能,三是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有别于一般的财务管理人员。

现代财务总监制度模式主要受着资本市场、公司的资本结构、公司治理模式等因素影响,根据资本市场发达程度和公司治理模式不同,财务总监制度又可以分为美国、德日和东南亚等三种模式。

二、我国实行财务总监制度的现实必要性和意义

财务总监制度产生于两权分离,属于财务监督的范畴。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高级管理人员作为经理层,在目标、利益、行为等方面与所有者存在很大差异,当双方利益不一致时,经理层往往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会计方法、会计程序等等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从而使所有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方国家通过建立财务总监制,监督总经理及经理层,以避免“内部人控制”问题,有效保护所有者的利益,满足所有者对企业经营监控的要求。

财务总监制度虽然起源于西方国家,但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却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国国有企业里,尤其是大中型国企,经营者与所有者的背离有过之而无不及。为数不少的国有企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收支混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穷庙富方丈不胜枚举。究其根本,财务收支管理失控是主要原因。这个问题不尽快解决,将极大地妨碍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在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建立财务总监制度,在财务收支及管理标准上对企业的投资、筹资、收入分配以及日常经营收支在时间上、数量上实施监控,是非常有必要的。

财务总监介入企业治理问题。从所有者的愿望来说,财务总监的监督范围应大一点,而从经营者的愿望来说,财务总监的监督范围应小一点。在公司内部,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各机构相互制衡的机制远没有发挥作用。股东大会所实施的所有者监督由于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的虚设而严重缺乏,使得股东大会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有名无实;
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使得董事会制衡作用完全失效,要么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董事会不懂事”;
监事会由于监事自身的能力不足,信息不充分以及缺乏激励等原因也形同虚设。在这样的特定条件下,财务总监介入企业治理,把所有者的监督及时传递给经营者,把经营履约的情况反馈给所有者,对经营者产生制约,运用法律手段,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权力制约的机制。

(一)财务总监制度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总会计师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财务总监制度吸收了总会计师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的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能,弥补了总会计师在职责权限上的局限性和内部审计制度滞后性的缺陷。此外,企业的监事会虽然也是监督机构,但其职能主要是事后监督,人员也并非专职,而财务总监则是对国有企业的整体财务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专业专职监督。

(二)财务总监制度维护了所有者的利益,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应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保证的,因此,所有者有必要对经营者实施适度的监管。这种监管首先体现在对经营者的选择,即选择最适当的人担任总经理;
其次是对经营者的重大经营决策,财务决策的审定和制约。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在两权关系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所有者主体缺位和经营者行为失控并存。经营者的行为未受到应有的制约,由此导致国企的种种腐败,因此,规范和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关系到国企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现代企业制度能否建立和发展。

财务总监制度的实施,就是为了改变所有者主体缺位和经营者权力失控,目的在于建立一种两权互相制约的机制。强化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使经营者在重大决策和财务收支上最大限度地体现所有者的意志,这也是国际上处理两权关系的通行做法。

实施财务总监制度,并不是干预经营者的经营权,尽管财务总监所实施的监督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但经营者与财务总监在企业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赋予财务总监代表所有者行使监督使命是完全合理可行的,也与强化企业自我约束机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保障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与政企分开和两权分离的基本要求是相吻合的。

虽然财务总监是受企业所有者的委派以独立的身份进入企业的,但其职责的履行是与企业内部经营活动以及决策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构成了现代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有机组织部分,在内部约束机制运行中发挥财务监督职能。这种监督具有及时、有效经常、自觉的特点,显然,这种作用于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监督是企业外部任何监督都无法实现的。

现论认为更有效地监督应该是对企业实施事前与事中监督。但是,来自于企业外部的监督如政府监督、债权人监督和社会监督等都不可能详细、全面和及时,他们只能审查会计核算的最终产品———财务报告。企业的内部审计由于审计人员的任命、考核、待遇等问题直接受制于企业领导,所以无法发挥制衡作用,财务总监制度则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因为一是财务总监由所有者委派,代表所有者行使监督权,具有法定的权威性。二是财务总监按照一定的程序进入董事会,行政职权相当于企业副总,参与企业的决策具有实质的权威性。三是财务总监从财务专家中选拔,除具有专业会计知识外,还具有很强的财务管理能力和审计能力,具有专业的权威性。四是财务总监的人事关系、工资待遇、考核晋升和住房等利益与企业无关,具有独立的权威性。因此,财务总监对总经理及经理层有天然的制衡力,可确保会计监督落到实处。

实践证明,对国有企业派出财务总监是加强对国有企业财会监管的好办法,不少地区和部门在一些大中型企业试行财务总监制度,收到了比较良好的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能够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奠定了良好地基础;
摸清了企业的家底,为企业正确决策创造了条件;
通过资金运作的联合签名,正确把握了资金的流向;
能及时发现领导的违纪违法问题,对企业主要领导起到有效的制衡。

三、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度模式探讨

从目前发展阶段来看,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要地位,起着主要作用,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是中央经济工作的重心和难点。因此,笔者建议我国的财务总监制度模式应采取财务总监与总会计师并行,财务总监监督经理人,财务总监的职责主要是监督。

(一)财务总监与企业总会计师的关系

从委派的主体上看,财务总监由董事会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对上述委派人负责。企业总会计师由总经理任命,对总经理负责。虽然我国会计法规定会计对企业财务有监管职能,但实践中,总会计师往往受制于经营者,无法真正履行监管职责,而且总会计师来自企业的内部,与经营者的利益是一致的,通常会更多的维护经营者的利益。而财务总监来自于企业外部,又置身于企业之中他不受经营者的领导,可以站在投资者的立场上,为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而对企业进行财务监管。从双方的职责上看:总会计师执行总经理的指令:组织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主管企业财务、会计、审计和结算中心的日常工作、为企业内部和外部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并参与企业的财务、经营决策,当好厂长、经理的助手。财务总监不主持企业的财会工作,他的主要职责监督国有资产的营运是否能保值增值;
企业账目的完整性、真实性;
重大财务、经营决策以及企业资金的流向是否符合董事会的决议等等,并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审计报告,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

鉴于财务总监和总会计师各有不同的职责与作用,两者不能互相取代,如果不设财务总监,仍采用总会计师单轨运行制,则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所有者缺位、经营者权力失控等问题就很难解决:如果用财务总监制完全代替总会计师制,那么,财务总监既是管理者,又是监督者,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而不利于发挥经营者的特长,又削弱了投资人的监督,最终使所有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财务总监制与总会计师制应同时运行。

(二)财务总监的职责

财务总监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总监委派制;
集团公司;
财务管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总监委派制是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一种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起初是为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向国有控股企业指派财务总监来对其财务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发展,逐渐产生了集团公司,它是以母子公司为基本组织结构的,在这种结构形式中,财务总监委派制就是母公司直接委派财务总监到子公司来行使控制管理的职能。

一、集团公司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的必要性分析

现代集团公司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要确保产权清晰和两权分离,而所有者主体虚置和经营者行为失控是两权关系中的主要问题。在集团公司的财务问题上,表现在子公司的经营者为谋取私利而,在公司的决策和管理中独断专横,导致公司的经营效率低下,浪费资源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尽管一些集团公司也做了相应的产权变革,但很多都以失败而告终,通过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可以发现,管理模式的选择不是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其根本还是在于缺乏严格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

作为组成结构和法人主体较为复杂的集团公司来讲,利益问题是其最本质和最核心的问题。这一问题可以引发更多的内外部矛盾,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子公司为了谋求其局部利益的最大化而使集团整体利益受到损害,这是由于子公司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着独立性,并不能时刻与集团整体利益保持一致,同时这种矛盾会随着分权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扩大。在集团公司的分权管理体制下,要实现资源配置的整合和集团利益的一体化,将子公司的逆向选择予以消除,使其按照集团整体政策来贯彻实施,实现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就要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的管理制度,它通过控制子公司的财务行为,能够有效控制集团资金的运动,起到健全集团财务管理体系、优化集团运行机制的作用。因此在集团公司的管理体制下,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是非常必要的。

二、财务总监委派制在集团财务管理体制中的意义分析

1.加强了对下属公司的财务监督

集团公司通过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对子公司的实际经营活动从时间和数量上进行监督,同时,也对其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监督和管理。财务总监监督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包括有子公司的授资行为、筹资行为、日常经营收支情况以及对收入的分配和使用等,基本涵盖了子公司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这样集团的母公司就能及时准确的获取子公司的全部财务信息。同时,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还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当前在集团公司中,一些子公司的虚假会计报表都是在子公司经营管理人的授意下产生的,从这一点上来看,会计监督不力并不是虚假报表屡禁不止的原因,而起根本原因在于公司经营者监督的弱化。依靠会计本身的监督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理会计信息的失真,而要想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必须要实施会计信息系统以外的力量才可以达到。通过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子公司的一些财务开支和资金的调拨等都必须建成原始的单据,经财务总监的审查、核实、批准后方可执行,它是财务人员与子公司经营者之间的一道坚固屏障,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子公司会计信息的失真,保证了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完整、全面。这样看来,在集团公司中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加强了对下属子公司的财务监督。

2.强化了集团的整体利益

集团公司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实质上代表了集团公司所有者的利益。它将传统总会计师和内部审计中的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能集中起来并相互融合,又将总会计师在集团子公司中地位和权责上的不足之处加以弥补,更使得公司内部审计监督的滞后性缺陷得以很大程度的改善。在这种制度下,财务总监对下属子公司的财务行为进行控制和约束,使其以集团公司整体的利益和发展为目标来进行经营决策和财务收支活动,遏制了集团公司资产的流失,实现了集团经营效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的强化了集团的整体利益。

3.强化了集团中子公司的约束机制和管理机制

一方面财务总监委派制强化了子公司的内部约束机制。虽然财务总监是由集团中母公司即所有者委派的,但其履行的是对集团子公司内部经营活动及经济决策行为的监督与管理,与子公司的内部约束制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子公司内部约束机制的运行中有利于它的强化。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在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的财务管理体系下,财务总监在集团子公司中还有着一定的财务管理职能,要与集团子公司的经营者共同行使公司财务管理上的组织、协调、控制和管理等职能,具体表现在被委派财务总监的子公司的资本投入、资金的筹集渠道和数量、资产和利润的调拨分配、财务目标的计划与执行、考核与评价等公司财务活动中的许多财务工作,通过财务总监的监督和管理,无形中强化了集团子公司的管理机制。

三、总结

在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体制中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是我国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监督管理制度符合我国现阶段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和发展的要求。通过委派财务总监来控制、约束和管理集团中各个子公司和部门的经济行为,能够避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欺上瞒下等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对集体资产的保全和内部体制的完善与强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士玲.财务总监委派模式与实施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2001:85

【2】裴凤庆.浅析企业集团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3):39

【3】苏蔚.加强和完善财务总监委派制的运行[J].时代经贸(中旬刊). 2007(SB):52-53

财务总监体会范文第4篇

2003年6月,刚挂牌不久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拟定的第一个行政法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要求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采用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法定形式来实施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从此进入一个崭新阶段,这一变化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运行机制。财务总监委派制(本文的财务总监是指由所有者委派到企业的监督者)是现阶段国有企业解决问题,加强财务监督、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国有企业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的积极作用

财务总监委派制又称财务总监制度,是指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以及多层次管理体制下,由企业所有者在企业内部建立的保障所有者利益和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并由特定人员、机构、制度、措施等因素有机组成的财务监督与管理权力的总称。财务总监委派制自1995年由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国有企业中率先实施,它切中了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旧体制下企业国有资产所有人缺位以及管人、管事与管资产由多个行政部门分别掌权,没有全面监管的弱点,直指旧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弊端,得到了多个地方政府的广泛借鉴。这一制度实施后,为1995年至今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防范了大量的经营违规违法行为,化解了许多经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财务总监委派制是委托理论的现实运用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两权分离产生了委托关系。根据委托理论,所有者将资产委托给经营者管理,所有者作为委托人享有剩余权益的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资产的保值增值,使所有者利益最大化;
而经营者作为人(即内部人)享有经营权,其目标是自身效用最大化,即力求尽可能多的薪金、闲暇、荣誉等。这种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的不一致,容易产生经营者为了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而牺牲所有者利益的道德风险。这样,所有者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监督经营者,以尽量避免这一道德风险的产生。该制度是对旧体制下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低下、道德风险较高等情况而实施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对策。

(二)财务总监委派制有利于加强出资者对企业的财务监督

出资者对企业的监督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一方面,国有企业的财务总监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指派,对企业进行监督,独立于企业经营者,为监督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保证;
另一方面,财务总监要参与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事务,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为对企业的实时监控奠定了基础。

(三)财务总监委派制有利于完善监事会对国有企业的监督

监事会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当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损害到公司的利益时,可以要求董事和经理予以纠正。其职责重点在于对董事会决策的再监督,监事会不参与、干预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活动。监事会的监督属事后监督,偏重于合法性监督;
而财务总监不仅要监督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更要注重企业财务活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动态监督。财务总监通过对企业日常的财务活动进行监控,可以及时地制止经营者违背所有者意志的行为,使其为此而产生的耗费无法掩饰于财务报告中。同时,财务总监可以随时就重大问题向所有者汇报,便于所有者及时采取对策或措施。

(四)财务总监委派制有利于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

财务总监的主要职责包括两方面:一是监督;
二是管理。虽然财务总监来自于所有者的直接委派,使其监督更具有权威性,但它与来自于企业外部的社会监督(如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对企业实施的监督)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财务总监的工作与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活动联系密切,使之成为企业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财务总监还具有一定的管理权,使之成为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但是,任何一种事物都存在着合理性和特有的缺陷,财务总监委派制也不例外。

二、财务总监委派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财务总监委派制的问题主要有:

(一)财务总监委派制导致了新的问题的产生

虽然财务总监委派制的产生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但是,财务总监同样处于人的地位,它与委派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决定了财务总监也可能存在问题。财务总监也有其自身的效用目标,这一效用目标与委派者的效用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也就是说,财务总监并不能百分之百地代表所有者的利益来行使监督权,也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产生。

(二)财务总监职责定位不明确

财务总监职责的合理界定是保证财务总监委派制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从理论上讲,是否能有效发挥财务总监的监督作用,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财务总监处于客观公正的地位;
二是有足够的信息。从我国财务总监委派制的实践来看,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一种做法是将委派的财务总监作为企业管理层的一员,隶属于董事会,领导财会工作,参与企业重大财务活动的监督与管理,这样,财务总监在本质上成为企业的一员,不仅存在与企业经营者利益趋同、丧失独立性的问题,而且在缺乏委托人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可能会与企业经理人构成利益共同体,联合对付所有者;
另一种做法是将财务总监定位为一种外部监督,财务总监不参与企业的管理,而是以比较超脱的地位代表委派单位对派驻单位进行外部监督。这样做虽然保证了财务总监的独立性,但由于没有真正介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又产生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利于其监督作用的发挥。

(三)财务总监的设置缺乏统一的法律保障

在《公司法》和《会计法》中都规定企业应设置总会计师的岗位,而没有关于财务总监岗位设置的规定。财务总监是根据一些地方性法规的要求而设置的,但各地方性法规的要求却又有所不同。因此,若设置财务总监而不设置总会计师,会产生法规对抗;
而同时设置总会计师和财务总监,由于财务总监的权利和义务缺乏统一的法律保证, 会使财务总监的监督工作缺乏刚性。特别是当财务总监与总会计师发生冲突时,结果往往是财务总监选择退让。久而久之, 必然会使财务总监的工作流于形式,也会影响财务总监的工作积极性,结果是企业依然得不到有效的监督。

(四)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现有的对财务总监委派制的规定中,缺乏对财务总监利益特别是长期利益的保障。对财务总监的考核,同样也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若将财务总监的考核与企业业绩挂钩,有可能导致财务总监与企业经理人串通舞弊;
另一方面,若财务总监的考核与受派企业无关,财务总监就不会积极完成其所负有的管理任务。

那么,谁来监督财务总监,用什么样的监督机制来确保财务总监的行为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呢?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

尽快建立一份类似于《总会计师条例》那样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法规条例。该《条例》应就财务总监的地位、职责范围、权利和义务,考核标准、任职资格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保障财务总监委派制的实施及其效果。

(二)明确财务总监在企业中的定位

财务总监的委派机构首先应明确委派财务总监的目的所在。笔者认为,现阶段财务总监应以监督职能为主。因此,应给予财务总监相当于企业总经理的地位,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享有知情权,以保证财务总监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便于有效实施对企业的监督。

(三)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

财务总监体会范文第5篇

一、财务总监的基本内涵和主要职能

在我国,财务总监一词的内涵,相当于国际上通用的首席财务执行官(简称CFO)。在现代企业制度当中,CFO一般由董事会任命产生, CFO的职能不再是以传统的会计核算、财务收支管理为主,CFO在公司治理中同时负有监督管理职能和参与决策功能。这就决定了CFO应该进入董事会,赋予执行董事的职责,具体职能除了会计核算、会计内部控制以外,还包括代表出资者实施外部资本控制,和经营管理者一道参与公司战略目标的确定、经营决策和风险管理,确保提供给出资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实行财务总监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转轨变型”,使经营者的财务模式发展到出资者的财务模式。因此,需要确立财务总监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对财务总监进行适当的授权,积极探索有效发挥财务总监的管理和监督职能的方式。具体来说,财务总监的职能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1.财务总监的会计内控职能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总监的管理职能不再是原来的“记帐”、“报帐”或“成本管理”等简单意义上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应该以价值管理和风险管理为核心,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的会计内控机制,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促进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是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的核心,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相互牵制,内部控制就是要将不相容的业务分离,不能出现一个人全过程经办同一业务的现象。形成内控机制不能完全依靠财务总监一个人,如果每张单据都得经财务总监审批,执行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一方面,如果财务总监一味把关,则有可能成为大家眼中的死板、较劲之人;
另一方面,如果财务总监自身存在道德风险,在利益的驱动之下,和经营者通过作弊,控制实际上变成了放权,管理仍然会失控。

财务总监不应该使自己成为矛盾的焦点,最好的管理手段就是形成外向型、相互牵制的内控体制。要理顺业务流程,建章建制,使企业的各环节环环相扣,强化关联方之间的相互牵制,实现管理的自动化。国资委所监管的企业基本上都是集团公司(控股公司),这些企业能否建立完备的内部会计系统,对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跨地区经营的公司和分支机构,还需要进行远程监控。会计内控系统要根据企业的特点自行设计和实施。一般来说,企业会计内控的主要内容包括资金的管理和调度、采购和付款业务、销售与收款业务、工程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实物资产控制、对外投资决策控制、担保业务控制、债务总量、债务结构和财务杠杆的控制。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定期的财务分析报告,将需要引起业务部门注意的问题以通知或经营例会的方式反馈,并将重要的业务活动信息及时纳入财务分析,使财务人员及时了解业务和市场。另外,还要建立相应的业绩评价体系,通过预算考评等方式实施业绩评价。

2.财务总监的监督制衡职能

在以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出资者一旦作为一个独立于经营者之外的主体,必 然要有自身的独立行为。这些行为就是通过投资行为谋求投资报酬最大化;
通过监管行为使可能的最大报酬变成现实的投资报酬;
通过已投出资本的转移规避风险,或通过调整资本结构实现资本报酬的最大化。所有这些行为都与财务行为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看,出资人的管理就是财务管理,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经营者财务行为的监督,以确保其资本保值增值。

赋予财务总监行使监督制衡的职能,代表出资者实施企业外部资本控制,一方面符合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确保出资人及时、充分、公允的获取企业的会计信息;
另一方面可以遏制经营者出现有悖于出资人利益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具体来说,财务总监的监督制衡职能体现在,制定集团内部财务报告制度(包括报告的标准、时间与内容设定、报告质量控制与会计标准等) ;涉及企业重大收支的项目如预算、财务收支计划、成本和费用计划、信贷计划、财务专题报告、会计决算报告须经财务总监审批签署。企业重大业务、经济合同、经济协议等,须由财务总监和企业负责人联合签批。

3.财务总监参与经营决策的职能

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用来约束企业内部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发生,还要防止企业的经营决策出现失误。决策一旦出现失误,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往往带有长远性、持久性、根本性的特征,因此公司治理结构要有利于形成一套有效的决策制衡机制,以使不正确的结果能够通过相互制衡关系的不同环节而层层“滤出”,尽可能减少以致消除经营管理层在做出决策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存在直接或潜在重大影响的决策,如企业的巨额投资项目决策、核心产业或主导产品战略性重组调整、影响母公司或核心企业股权控制结构变更的投资管理等,财务总监要在这些重大事项的决策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可以作为执行董事的身份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战略规划和风险管理。

财务总监要考虑如何运用财务技术,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公司业务,并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比如,财务总监要确定最佳的企业资本结构,以保证为实施战略预算所需要的资本,并筹划其资本来源渠道。再比如,财务总监要积极探索如何运用收购、兼并和重组等资本运作的手段来达到不同的战略目标,例如,拓展产品的营销渠道;
降低上游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或是拉长产品链条;
将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经济;
取得品牌效应等无形资产;
吸收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等等。总之,在如何实现公司增值的过程中,财务总监的视野要具有前瞻性,不能只盯住企业的产品利润,还要充分认识到通过资本运作同样会给企业带来增值利润。当然,仅仅通过财务总监的参与形成有效的决策制衡机制是远远不够的,但赋予财务总监参与经营决策职责是建立有效的决策制衡机制的重要一环。

二、在国资监管中实施财务总监制度的现实意义

1.委托关系下的信息不对称性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出资人游离于企业的外部,本身处于信息的弱势方。国资委派往企业的产权代表作为具体行使国有产权的自然人,存在为追求个人目标而偏离出资人目标的可能性,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比如假帐真做,真帐假做,以及帐外帐、小金库、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另外,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由于出资人往往不能得到真实的财务信息,容易出现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确保信息弱势方及时、准确获得信息,同时对信息的强势方施加必要的约束。

2.财务总监制度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客观需要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深层次上是治理结构的重新安排,实际上是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国有企业改革要实现制度创新,必须要把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放在首位。目前从国有企业改制的实际来看,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新旧体制的相互影响使一些国有企业在构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过程中出现变形。比如有些企业,作为决策机构的董事成员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严重交叉,使权力过于集中,经营管理层对企业处于绝对控制地位。监事会制度虽然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监督,但是监管重心更多的集中于事后监督,缺乏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国资委对于企业实行的经营预算的管理制度也是集中于事前监督,游离于企业外部,对于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缺少了解。为了有效避免出现财务监管真空,有必要实施财务总监制度,以达到过程监督的目的。

三、财务总监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

根据财务总监所行使的会计内控、监督制衡、参与决策三大职能,决定了财务总监在受托责任上要对出资者和董事会负责,在经营上要对总经理负责。这就要求财务总监既是董事会成员,又是经理层人员,具有执行董事的身份。对于国有独资企业来说,财务总监应该成为领导班子的成员,进入企业决策层,有权参与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财务总监和总经理之间应该形成合作且相互制衡的关系。一方面,在具体执行企业的经营决策时,财务总监要在总经理的领导下,成为总经理的助手和参谋,对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进行管理和运作,提供财务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两者存在相互制衡的关系,对于财务总监适当授权,建立财务总监的审批制度,以及财务总监和总经理的联签制度,在企业内部形成约束制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