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心得体会 >

2023年道德经心得体会【五篇】(完整)

时间:2023-06-26 18:40: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1、万事万物在自然面前都是平等的,无所谓对谁好对谁坏,各自都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法则生存、进化、发展,相互间即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就是在这对立统一的关系中,维持着平衡、进化、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道德经心得体会【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道德经心得体会【五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1、万事万物在自然面前都是平等的,无所谓对谁好对谁坏,各自都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法则生存、进化、发展,相互间即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就是在这对立统一的关系中,维持着平衡、进化、发展。所以“顺其自然”才是“大德”。

2、老子本章的内容好像是在说今天,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自然平衡法则。动物与动物之间严格遵守自然平衡法则,肉食动物会随着草食动物的繁盛而繁盛,抑制了草食动物的无限扩张,就保护了大草原,草食动物得到了压制,肉食动物的数量也随之减少,这就是大草原动物世界生生不息的和谐平衡法则。

3、平衡是大自然通过亿万年进化演变而形成的,由于人类的无知,无意间打破这个平衡,同样要受到惨重的惩罚。澳大利亚的欧洲移民们,饲养兔子以满足他们的狩猎刺激,没有想到兔子在澳大利亚没有天敌,像昆虫一样成几何级数繁衍,结果大片草原消失了。于是人们又引进狐狸以消灭兔子,万万没有想到,这个愚蠢的举动给澳大利亚带来了更大的惩罚。兔子没有被消灭,狐狸却把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土著动物一网打尽了,给人类留下了千古遗憾。

(来源:文章屋网 )

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告道德价值主体性

实践

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广告道德,是伴随着广告活动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广告市场主体(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的职业道德规范。广告道德对于广告活动、甚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

但是近些年,伴随我国广告产业迅猛发展,广告道德失范现象日趋严重,甚至泛滥成灾。“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日前对全国食品广告量较多的61种报纸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监测,统计显示广告违法或涉嫌违法率接近60%”。似乎,广告产业发展与广告道德失范现象相辅相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广告道德的价值问题,则具有特殊意义。

一、广告道德的价值

价值,是一个主体性的哲学范畴,指在实践基础上客体对主体产生的意义。“价值的本质,是客体属性同人的主体尺度之间的一种统一。是‘世界对人的意义’”。因此,广告道德的价值.首先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一种关系存在。其主体,是广告实践主体,即广告市场主体,包括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其客体.指广告实践中形成的职业道德规范。广告道德价值的主体与客体不能单独存在,只能在广告实践基础上发生对象性关系时才互为规定、相互统一而存在,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没有客体也就没有主体。另外.广告道德价值的主体与客体间不是其它关系.如物与物相互作用关系,而是客体属性与功能能否满足其主体需要的关系。“价值是对主客体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程度,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性质和程度。”其主体的根本属性是主体性。即主体具有结构、能力、需要和目的,体现出主体内在尺度;
其客体具有客观性,具有自身规定性和功能,是一套价值规范体系.规范主体在广告实践巾的经营行为,调节主体间及其与社会见的关系。广告道德的价值,并不是广告道德的功能本身,而是在广告道德的调节功能作用于广告市场主体时产生的意义。“道德价值自然也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是否满足主体(人或社会共同体)的需要、是否同主体相一致、为主体服务的一种关系状态。”

二、广告道德的经济价值

目的是主体的内在规定性.实践都是有目的的。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一种付费的商业信息大众传播活动,是一种营销方式,因此,广告属于经济范畴。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都是广告市场主体.所以,获取经济利益、求得企业发展,是他们进入市场的根本目的。

目的的主体性决定目的只有通过一定手段、方式才能满足、实现。作为实践主体,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必须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才能实现经济价值、达到其经济目的。其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手段包括技术、资本、人力、厂房、设备、资源,还包括广告市场规则、法律和道德等。因此,广告道德服从广告实践.服务于广告市场主体的经济目的,并且是广告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即使在最发达的经济中,正式规则也只是决定行为选择的总体约束的小部分。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习惯、伦理等非正式规则来约束的。”

广告市场各类主体间、广告市场同类主体间既分工、又合作。广告产业是下游产业.几乎与国民经济所有产业都有联系,所以,广告市场主体还普遍存在与其它产业的市场主体间的分工合作。不过,一方面由于各主体受到强大经济利益驱使.会想方设法去实现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市场资源总是有限。即使目前充足,随着时间发展也会出现短缺不足,所以,各主体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利益冲突,于是这些主体便产生利益与资源分配、以及协调相互间关系的需要。这样。相关广告市场规则、道德、法律便应运而生,并且。往往是道德先行。“市场经济的运作要有自己的道德基础。它要求每一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个体道德素养,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由此看来,广告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道德。“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感、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规范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就必须拥有的”。

作为一种经济道德.广告道德必须为经济服务。这是其本质所在。这种服务是通过广告道德的工具――“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来实现的,指广告道德满足主体在广告实践中产生的道德需要,调节广告市场主体间、以及广告市场主体与社会间的关系。广告道德的调节功能具体体现为“约束”和“服务”。“约束”是手段,“服务”是目的。“约束”自己。“服务”他人;
“约束”他人,“服务”自己;
“约束”个体,“服务”群体和社会。广告道德工具的发挥,最终会实现经济价值,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降低广告市场交易成本。

在广告市场上,市场(实践)主体之间,即(广告经营者)与委托人(广告主、广告者)之间是一种分工、合作、交换的关系,因此相互间在经营中会发生交易。交易由市场主体执行,需要消耗多种资源,因此交易是有成本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用以寻找合适交易对象的信息费、讨价还价的时间消耗(这是可以用货币量化的)、签订合同的费用以及事后监督合同执行的费用等。

交易成本主要受广告市场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影响。一方面。虽然人的认知能力和评价能力,总体会不断发展、提高,是无限的,但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是有限的。而且,随着时间变化,认知和评价对象、环境要素会不断变化。因此在发生交易时,广告市场主体常常是有限理性的,他们不可能完全认清形势、准确把握未来。这必然会导致交易风险、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广告市场主体由于受到强大经济利益驱使而存在投机行为,即机会主义。他们会利用各种手段在交易过程中为自己牟利、或损坏对方利益,特别是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投机行为:㈣其一,交易前的逆向选择.如广告经营者会利用信息优势.导致广告主选择不到中意的广告经营者与之合作,或选择的合作对象的服务水平低于其期待水平;
其二.交易后的道德风险.如广告经营者会利用信息优势损害广告主的利益,如磨洋工拖延时间、偷工减料不保证质量等。这些投机行为,会导致高交易风险、高交易成本。

广告市场主体的有限理性是客观

的。难以完全消除,但是,广告市场主体的机会主义则可以通过广告道德规范来减少。广告道德:是所有广告市场主体在经营中逐步形成、大家共同认同并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广告市场上.交易双方很容易在广告道德规范,如“童叟无欺”、“真实减信”、“公平交易”、“遵守法律”等的作用下,达成一致意见。从而在信息不对称前提下,减少交易一方将进行的长时间的、大范围的信息搜索与评价活动,减少交易另一方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的投机行为:也能减少交易双方讨价还价的时间;
还能减少交易双方签订合同的费用以及事后监督合同执行的费用。因此.广告道德有利于建构和谐健康的广告市场秩序,减少广告市场交易中的投机行为。从而降低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

其二,激励广告市场主体(企业)内部形成强大凝聚力,促进生产、降低企业内部管理成本。

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人们的生活生产离不开道德,人心在本质上向善。因此,广告市场主体在经营过程中的道德行为、以及其所追求的道德价值观念,很容易影响到内部成员,得到内部成员的广泛认同和支持,赢得其情感和信心,并能形成强大凝聚力。

企业强大凝聚力,能激发内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转化成企业强大的生产动力。在强大凝聚力作用下。其成员在企业会有一种归属感,视自己为企业的一部分,以企业为家,与企业休戚与共。他们主动关心企业发展,为企业发展找问题、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自己的劳动融人到企业集体事业中去,积极推动企业发展。甚至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惜牺牲自己利益为企业多做贡献.如主动加班加点、努力节约成本等。

企业强大凝聚力,有助于企业内部团结稳定。这种凝聚力是一种内化的力量,会转化为企业成员的一致自觉行为,无须外在监督、约束,企业成员都会自觉要求自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甚至,一些企业成员觉悟提高到主动担当起监督员的责任,主动提醒、监督一些违纪违规行为。显然。这无疑会降低企业内部管理成本。

其三,树立广告市场主体(企业)品牌形象、赢得市场。

道德是群体的、社会的道德,道德本身的出发点是维护群体和社会的长期利益,因此人心向善,人心支持善。企业品牌形象不仅仅是一套视觉形象,更重要的在于其内在的道德行为、道德价值观念。广告市场主体在广告实践中的道德行为、及其所体现并传播出来的道德价值观念,有助于自身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认同和支持。并且,社会公众会通过广泛的人际传播.将这种认同和支持传播至更广范围。这种认同和支持,不仅有利于企业获得良好口碑、并与社会建构和谐公共关系。更重要的是可以赢得市场。每个市场主体更愿意与有道德责任心的市场主体合作,人们更愿意花钱购买有道德责任心的企业的产品。这种合作与支持,不仅是为了降低交易风险,更是来自于内心良知驱使。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社会道德价值.这样自己会更有道德责任心。因此,广告市场主体道德行为所创造的品牌价值、开拓的市场,是长期的、稳固的。

三、广告道德的精神价值

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是:人有精神需要,人有精神生活、道德生活,因此属精神范畴的广告道德必然会产生精神价值。

在广告实践中。出于协调相互利益与关系的目的,广告市场主体会对广告道德规范产生需要。当这种需要被主体(个体)自觉意识到后,就会转化为其内在的要求、心理意愿、心理倾向,并表现为广告道德欲望、愿望和理想等心理体验形式。如果发现现有广告道德规范不能满足其道德需要时.或看见普遍存在广告道德失范现象时,其心理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紧张的情绪;
反之,其心理会产生一种精神满足感。因此,广告道德的价值,首先体现在给具有道德需要广告市场主体带来精神安慰、满足。当然,广告市场主体可以通过选择适合的广告道德规范满足其实践需要,这会促使其对广告道德规范进一步产生向往和追求,并在广告实践中逐步对广告道德规范产生情感。“道德情感是人对人生价值和社会伦理的一种特殊的把握方式,是伴随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切.身认同而产生的对客体的尊重、景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广告市场主体在情感的驱使下通过道德认知、评价,会逐步形成一定广告道德心理沉淀,积累一定广告道德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感受、理解广告道德,进而会转化为广告主体内在的驱动力,自觉确立广告道德信仰。信仰是人们关于最高价值的信念,是一种深层次精神支柱,在人的精神活动领域占有统摄和主导的地位。广告道德信仰,是广告市场主体的一种高级精神需要。指其对广告道德理想及其规范的信仰。所以,广告道德信仰便成为市场主体的高级精神活动、精神满足、精神追求.并在其心灵上产生兴奋感、快乐感和幸福感。“道德信仰是个人完善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的活动,又是个人实现自己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从而使自己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幸福的过程。”

广告道德规范能提高广告市场主体的道德修养水平。人是道德主体,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价值体系,“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因此,道德主体必须加强道德修养.自觉进行自我道德教育培养、自我改造和提高,培养自己具有一定道德品质,并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个体因社会关系属性差异.道德修养水平、目标要求会存在差异。但总体会有不断提高的需要。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道德修养途径主要包括家庭、学校、职业等。但是.职业是一个人生存之本,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与职业分不开。因此,对广告市场主体而言,广告职业道德是其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的重要方式,并且,广告道德并不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广告实践不断发展的,因此,也将促使广告市场主体的自觉道德修养持续不断。

四、结语

广告道德是随着广告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职业道德现象,它不仅有经济价值,而且有精神价值。“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如此无上推崇大自然和道德价值。

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主体性道德教育 必要性 主体人格

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已向我们清楚地表明,教育或迟或早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叶澜教授认为:呼唤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因而主体性教育作为当代教育思潮之一得到了重视,而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也成为了这个时代教育领域的重要话语。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主体性是一个对象性范畴,如果脱离客体和指向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就无所谓人的主体性,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人作为主体使自己的活动指向客体,并通过主客体之间互作用,才能获得自身的规定性,才会显示出自己的主体性。关于主体性德育的定义,不同的教育家都从不同的侧面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定义。视角不同,但是追求的目标是一样的,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概念最早由王策三先生提出。他认为,“所谓主体性道德教育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运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方式,以形成学生真正自律的道德品质为目的的教育”①。

“主体性道德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利用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方式。以形成学生真正自律的道德品质为目的的教育。”②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是指高校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要以尊重和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需要为前提,通过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道德教育环境,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意识,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能力,最终形成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实践。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③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育。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基础手段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市场经济类型,自由、平等、竞争是其应有的基本特征。这与主体性道德教育所提倡的自主、平等、自为、创造、自由选择的主旨内涵是相通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个人民主自由的发展权利、促使个人合理利益与社会利益达到动态平衡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显著体现和根本要求。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得到内在逻辑的说明。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一社会形态中,人开始有了人身自由,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彰显,但受劳动产品的交换关系即“物”的关系的制约,人的主体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异化,这就需要超越性,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处于这一阶段,而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大学生规避“物”的依赖关系风险,实现自我道德主体性及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教育方式。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就是要抵制和消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物化”对于大学生自由全面个性生成的阻滞和侵蚀,为青年大学生创造丰富多彩、健康与积极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过上一种自由、高尚、创造力勃发的高品质生活。主体性道德教育所提倡的自主、平等、创造、自由选择,从根本上说明了对大学生进行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走出高校道德教育困境的需要

道德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它以培养受教育者理

想的“道德品质”为目的,通过教育把特定的道德意识、行为规范等传授给受教育者并期望转化为他们个人的品质、规范行为和习惯。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它是一种价值引导的过程和一项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为素质教育的必要成分和必然要求。然而,时下高校道德教育却面临着教育效果不高的困境,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现状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但从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反常现象不难看出,大学生的道德已经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冲击,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一是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发现,在政治信仰方面,有半数的学生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入党动机表现出多样化,部分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个人现实理想高于政治信仰。还有少部分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持一种冷漠和无奈的态度,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政治,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不足,缺少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随着就业体制的转变,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的竞争,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成才意识和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大部分学生崇尚自尊自立,追求主体人格,有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决策、自我实践的意愿,但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倾向,同时,价值观念由过去的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有些学生因不能较好的解决和处理所面临的问题,而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这些问题表明,无视他们主体意识的彰显,忽视学生内在需求,道德教育将会滑坡,导致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现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个体道德品质,塑造个体道德人格的重要形式,对个体来说,也就是一个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践行道德行为的过程。因此,我们应针对当前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强,思想活跃,独立思考能力强,渴望成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积极探索促进大学生道德主体性内在激励不断生成的培育新式,从深层次挖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需要,唤醒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其内心道德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不断生成,时刻提醒激励自己朝着道德目标修行,以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一)、激发大学生的道德需要

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是由多种多样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优化学生的主体需要,就是要关注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这是主体性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需要是人作为主体的本性,需要处于人的心理结构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是推动个人行为的直接动力。“没有受教育者对道德的要求就不会有接受者的主动、自觉的道德行为,忽视受教育者道德需要的道德教育实际上就是没有受教育者的德育,不要主体活动动力源泉的道德教育实际上是‘外练论’的典型代表或变形。”④人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分类有生存需要、防卫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不同的层次。学生同样也具有这些需要。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自然需求,更要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实现等高层次的需要。

(二)、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核心,也是其根本目标。陈秉公教授在他所著的《大学生人格学》中对人格概念的界定比较全面,抓住了其本质。该定义为:“人格是现实的有特色的完整的个人,是人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思想和行为的综合。这个人格概念包涵了四方面的内容:全面整体的人,持久统一的自我,有特色的个体和社会化的个体。”⑤道德人格是人格在道德上的规定性,是某个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主体性道德人格,是指独立、理性、自为、自律、自由的道德人格,即道德主体性充分实现的道德人格。

转贴于 主体性道德人格作为道德人格的时代精华,展现了一个人的全面性、完整性、统一性和独特的个性魅力,是道德主体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的精神体现,是适应时展的现代健康人格。在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过程中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富有现实性和时代感的人格范式来感召、引领当代大学生。“当某种人格形象得到他人、群体和社会的赞美时,从中就会升华出新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种人格形象就成为体现这种社会行为规范的典范,得到社会的推崇,成为其他人格效仿、学习和追求的理想人格。”⑥

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要着眼于大学生个体自由、自觉、自愿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要让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念,追求一种高尚的、理性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明智生活。复旦大学教授冯契先生说:“道德行为以自由意志、独立人格为必要前提”,“真正自由的道德行为就是出于自觉自愿,具有自觉原则与自愿原则统一,意志和理智统一的特征。”⑦只有当道德主体在生活世界中自觉、自愿地践行社会道德时,道德才真正成为他们肯定、完善和发展自我的手段;
也只有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真正发挥引导、规范和调节大学生道德和利益关系的功能时,这种教育才可以成为大学生正确的肯定、发展和完善自我,从而形成自己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有力杠杆。主体性道德人格所表征的自由是一种内在的自由、为理性所控制的自由。主体性道德人格是道德人格的时代选择,具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个体在道德实践中能够自决自断、大胆创新和执着坚毅。它彻底摆脱了依附的、奴性的、缺乏主体性的传统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为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更能彰显道德主体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价值。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品质是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思想和主体性道德行为的综合,它是大学生形成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前提和基础,是通过大学生主体性道德认知的内化与外化最终实现的,是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大学生主体性道德认知的内化就是在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下,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正确的社会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道德结构之中,从而变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而转变成社会行为。

在高校中进行主体性德育教育,强调对个体的尊重,强调个人的道德需要;重视主体性德育教育建构的人生观、价值观;
塑造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把他们培养成具有独立、自主、进取、创新的品质。

参考文献

【1】 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第123页。

【2】 林仁杰﹒试论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特征和方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7页。

【4】 徐兰宾.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原理〔J〕.江西社会科学,2003,(8)。

【5】 陈秉公﹒《大学生人格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1989﹒第30页

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我国的道德现状

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深入,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良好态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可以说我国的道德建设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优秀的思想道德观念正在中华大地上延续和发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深入人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涌现出了一个个道德楷模,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这些道德楷模,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在继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先进人物高尚道德的同时,又结合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新形势,形成了新的时代特点,体现出当代道德精神的精华。在如今人们呼唤“救救道德”,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渴望回到德风淳朴的年代的时候,这不正说明人们越来越需要道德,越来越重视道德吗?

但是,我们在看到道德生活中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在道德建设上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如物欲横流、精神空虚、信仰淡薄、信誉危机、诚信缺失、见利忘义、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变形等在不少人身上表现十分突出。职业道德、婚姻道德、家庭道德以及公共道德也受到了很大冲击。在商品经济大潮下,人们似乎失去了应有的约束,许多行业不正之风、政治腐败现象日趋蔓延。所以,目前我国的道德现状是“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

二、出现道德危机的原因

当今中国之所以出现道德危机是因为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生成过程中,成熟的道德文明建设相对于物质文明建设往往更为复杂和缓慢。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目标虽已明确,但其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还处在不断探索、建设过程之中,因此其道德危机本身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历史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转型的背景使然

这从中西方社会发展史中都能找到证明,如我国近代历史上两次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期间出现过社会动荡,龚自珍将当时的情景描写为“人心惯于奢侈,风俗习于游荡”。而西方社会在原始积累时期,从封建道德束缚下脱胎而来的新兴资产阶级更是将追求个人利益推向极致。对此黑格尔也曾说过:“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的形式……自从阶级对立以来,正是人的恶劣、贪欲和权势造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而每一次社会动荡或改革初期实际上都是人性恶的大暴露。随着市场经济改革逐步展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我国目前道德危机的出现可以说是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状况,因而必须加快改革建设,从而尽快度过这一道德危机期。

2.新的道德体系的缺失

中国向来重视道德教化,有着几千年的道德教育传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道德教育经验。但近代中国社会自现代化转型以来,从鸦片战争经到新中国建立后,对落后腐朽的封建传统道德进行了批判,这种批判无疑是极为必要的,但对于继承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方面则缺乏应有的重视,现代化转型缺少传统道德资源的必要支持。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重建和文化的转型,原有的道德规范所依存的社会基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传统道德在总体上处于守势,它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反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地位上又处于被重新审视和批判的位置。于是,旧的道德体系动摇甚至瓦解,而比较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正处于道德建设青黄不接的真空时代。

3.道德教育的畸形与无力

道德教育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占有重要地位,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给中国的道德教育带来较大冲击。家庭教育单一、学校道德教育滞后、社会教育偏弱等也是导致中国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

4.社会赏罚机制不够完善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中华民族具有重教化、重个人修身养性和自律的传统。但是,在当下社会失范、失序、失调现象比较严重和人们的自律意识匮乏的情况下,要使人们都“择善弃恶”,光靠传统美德似乎还远远不够,而应更依赖于完善有效的赏罚机制。如果我们的政策、制度能够充分体现“德得相通”,使人因德而得、因不德而失,那么其价值导向作用必然是强有力的,也必然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道德危机。

三、消除道德危机的举措

中国道德危机给正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阻力,因此加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消除道德危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1.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古人说得好,“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当前社会的物质供应量尚不能充分满足每个社会成员的需求。社会发展和收入分配的不平衡造成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这也为道德危机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公平和公正是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如果没有强大的社会生产力保障,没有丰富的物质资料供给,没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就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公平和公正。

2.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当前中国正处于伟大复兴之际,构建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复兴的重要保障。其中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思想文化的优秀部分应当并且完全可以成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其中孔孟学说更能体现儒学的本意,它包含了朴素的真理,拥有可以继承和发展的广阔空间。其仁义礼智信之五常,仁义、忠恕、孝悌、诚信的劝谕,在现实社会中因稀缺而显得弥足珍贵,它可以规范人们在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科学教育等各方面的活动。对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要学习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要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思想文化、哲学科学,做到为我所用。个人力量是渺小的,民众的力量是伟大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靠发动各阶层民众,才能走出适合中国的道路,创造先进的价值体系,为世界提供新的选择。

3.加强道德教育

在新的时期,加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用强大的精神支柱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我们应突出重点,全面加强各个领域的道德建设。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教育。

一是党政机关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努力成为勤政爱民的模范和廉洁奉公的楷模。二是企业的经营者,企业家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影响到职工的积极性和企业的凝聚力,他们在参加对外经营活动和公关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指向对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面貌也产生很大效应。因此,要加强企业家的职业道德修养,使他们自觉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规范。三是青少年,他们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关系祖国未来和民族强盛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4.建立健全社会赏罚机制

道德主要依靠良心自觉发挥作用,但人的良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儿童道德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良心的形成过程,就是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良心就是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在这个过程中,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行会受到肯定和奖励,违道德规范的言行会被否定和受到相应程度的惩罚,人们在激励与约束相辅相成的机制中经受着道德磨炼。这一过程表明,道德良心既是“奖励”出来的,也是“惩罚”出来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充分发挥其示范导向和辐射带动作用。事实证明,充分运用先进典型和榜样的力量,积极发挥高尚人格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是加强道德建设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我们应让法制建设成为道德建设的坚强后盾。人们往往只看到发达国家公共秩序良好的一面,却忽略了发达国家社会公德背后的法律支撑,当闯红灯、乱停车、随地吐痰等轻微违法行为的代价都承受不起时,人们自然就会变得更加“有道德”。中国自从实行“醉驾入刑”以来,酒后驾车的人数陡然下降。这是道德觉悟提高了,还是惩戒机制奏效了?答案显然是:双赢!治乱当用重典,治理当前的道德突出问题,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法治的作用。这就是说,既要有道德的教化,又要有法律的约束。因为道德良心仅仅靠正面的肯定和奖励是不可能健全成熟的,一定要有相应的否定和惩戒机制,才能促使人们形成“趋善避恶”的条件反射并养成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健全成熟的道德良心。

5.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加强道德建设,解决道德问题,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担当。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能只当旁观者;
都应该成为良善道德环境的维护者,而不能只当享受者;
都应该成为躬身行德的实践者,而不能只当评头论足的“批评家”。强调道德建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就是强调道德建设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事事可为。每个公民都负有道德建设的责任,都是道德建设的主体。道德建设的成就人人有一份功劳,道德领域的问题人人有一份责任。一滴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个人的德行能够折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我们理想的道德家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树立新时期的道德观,必须让“八荣八耻”走进内心,融进自己的实际行动中。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把道德建设不断落到实处,并逐渐渗透、融入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去,积极参加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城市文明建设活动,主动参与“希望工程”“志愿者”“手拉手”“春蕾计划”“扶困助残”等公益活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加强自身修养,加强人格锤炼,为弘扬社会新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尽心、尽职、尽力。

参考文献:

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道德建设具有双向互动效应。针对道德冷漠与道德失范现象,需要积聚道德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礼遇关爱道德榜样就显得尤为必要。良好道德风尚的营造,需要总结当前关爱道德榜样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不足,在理念、舆论、政策、实践上建立礼遇关爱道德榜样的机制,不断促进道德风气的好转,逐步形成人人尚德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能量;
道德榜样;
礼遇关爱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重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应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
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报告高瞻远瞩地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的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实践中,道德模范是道德领域的楷模,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真、善、美的道德光辉,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的具象化,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鲜活的现实元素;
道德模范更多地涌现,能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推向更高的层面。因此,礼遇、关爱道德模范作为道德建设常态化的重要一环,具有鼓舞人心、营造氛围、激励学习、促人向善的作用,在道德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扎实的精神文明基础。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建设的互动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想信念、精神追求、道德规范的主导价值观念,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要求,凝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根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的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内容作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主体要素,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基础,发挥着主导社会发展潮流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道德是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的理论基础、思想支撑。先进的核心价值观维系着社会团结的精神纽带、推动着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指引着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营造着社会道德风尚积极健康发展氛围,直接地影响社会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道德取向,价值观对道德风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而道德模范作为道德风尚的代表,他们的道德表现与行为也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密切相关。因此,在当前关爱道德模范,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礼遇关爱道德模范是道德补偿在新时期发展的新形式,道德补偿作为对道德主体行为的精神上、物质上的回报,能够帮助道德主体获得尊重、爱护与保障。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革命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在传统道德观念中“好人有好报、知恩必报”作为传统美德,是道德实践的总结和延续,也是当前实现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而在实践中,社会人自觉自愿地奉献社会、帮助他人,并不会希望得到什么回报,但对得到帮助的一方或者社会来说,有义务对道德主体予以相应的补偿、礼遇与关爱。在一个良性运转的社会机制中,特别是当前道德冷漠与道德失范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更应该保证道德义务的履行者能得到回报与礼遇,对道德主体的行为给予精神上的褒誉与物质利益上的补偿,获得生活上的关怀、心理上的平衡和精神上的慰藉;
从而激浊扬清,褒奖道德行为,积聚道德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与真善美。[1]

二、礼遇关爱道德榜样的成功经验

1.出台礼遇关爱道德榜样的政策

关爱道德模范的相关政策能够通过正向提倡、激励的方式为人们指明道德行为方向,使政策对象朝决策者所希望的弘扬真善美的方向努力,以决策者期望的向善尚德的方式采取行动。以江苏省为例,为更好地褒奖道德行为,江苏省文明办与多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了《道德领域突发事件处置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道德建设先进人物表彰和资助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在全国率先实现对各级道德建设先进人物实行关爱全面覆盖,使全省每个先进人物在享有荣誉称号的同时,都能得到奖励和帮助。各地市也相应出台了关爱、礼遇道德模范的政策措施,如常州市制定出台了《常州市帮扶及礼遇道德模范实施办法(暂行)》、南通市出台了《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实施办法》等,在制度上形成导向与规范,为更好地礼遇关爱道德模范提供了保障。

2.实行礼遇关爱道德榜样的举措

江苏非常重视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从多方面给道德模范以礼遇。如邀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参加省、市的重大节庆活动;
每逢元旦、春节、中秋、重阳等节日,给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寄送鲜花贺卡,赠送书籍和节日礼品等。省文明办还为所有获得“中国好人”“江苏好人”称号的先进人物颁发“善行有您美德佑您”或“美德流芳”荣誉牌匾。各地市中,常州市聘请所有道德模范为道德讲堂特约宣讲员、道德建设监督员;
泰州市则积极推荐道德模范担任各级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增强他们的政治话语权。

3.完善礼遇关爱道德榜样的资助

江苏对道德模范的关爱体现在:一是以节假日发放慰问品、慰问金等方式资助、帮扶道德模范。二是在全国首家揭牌成立美德基金会,为关爱资助先进典型提供保障。2012年,美德基金会基金规模达2500万元,目前已向71个集体项目和91个先进人物资助961.2万元。三是对道德模范在晋升工资、住房优惠、医疗补助、户口迁移、照顾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优待。四是变一次性资助为长期帮扶,为道德模范定期发放生活补贴等。如宿迁市向部分符合条件的道德模范发给《慈善超市资助卡》,受助对象可以凭《资助卡》到指定的慈善超市领取或购买米、面、油等基本生活必需品。连云港市建立了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档案,鼓励有经济能力的道德模范建立“爱心联盟”,带头帮助其他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

三、在礼遇关爱道德榜样上的不足之处

1.观念上重奉献轻关爱

当前,对道德榜样存在着道德苛求现象,认为道德榜样就应该“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否则就不能称之为道德榜样。这是社会对道德榜样及其行为的过分要求,也是对道德榜样行为期盼过高的理论预设。[2]并且在关爱道德榜样的观念上存在着误区,认为给道德榜样待遇、礼遇会导致“功利化”倾向等,不敢谈礼遇与关爱,导致“好人有好报”的社会价值导向没有得到充分显现。

2.待遇上重物质轻精神

道德完美化的错误宣传模式,给道德榜样及周围的人带来了难以言说的隐形精神压力,现行的礼遇模式,对道德榜样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关心不够。在慰问中,往往重“慰”轻“问”,拍电视、拍照片,搞得热热闹闹,一“慰”了事,了解不到道德榜样的疾苦和心声。

3.资金上重拨款轻捐助

对道德榜样的资助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尚未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江苏在全国率先成立美德基金会,是筹措关爱资金的一个很好的尝试。但在资金筹措方面,各地市很不平衡,需要尝试借鉴美德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形成政府拨款与社会捐助相结合的新的资金筹措机制。

4.实践中重形式轻机制

在宣传道德榜样的过程中,对关爱道德榜样的相应的应对措施与方法跟不上,尚未形成全覆盖的关爱长效机制,只是将其看成一项“临时性”工作,习惯于关爱帮扶“节日化”、志愿服务“突击化”,重节日慰问,轻常态化帮扶,缺乏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

四、关爱道德榜样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1.理念上,建设关爱道德榜样系统工程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宣传学习关爱道德榜样需要道德激励,是进行道德调控、道德建设的内在机制,需要激励主体设立一定的道德价值目标进行引导。礼遇关爱道德榜样是道德激励的重要手段,首先是理念上的重视。各职能部门应重视将该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通过加强宣传工作,纠正人们在帮扶道德榜样方面的错误观念,在全社会确立“好人有好报”的社会价值导向,建立道德信仰体系;
其次,积极整合资源、分类指导,逐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长效化的关爱帮扶道德榜样的新格局。

2.舆论上,营造关爱道德榜样良好氛围

好人有好报,见贤思齐,德化育人,社会舆论对道德榜样的支持深刻影响着群众的道德观念与实践。一是要通过在业绩考评、先进集体评定和评先评优名额分配等方面形成政策导向,引导社会形成“做好事有好报”的价值取向。二是鼓励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行业协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礼遇和帮扶本系统道德榜样的办法和措施。三是创新载体,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组织优势,在道德榜样推荐、选树、宣传、关爱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营造人人尚德的良好氛围。

3.政策上,制定关爱道德榜样实施办法

政策具有规范与导向性,能够保障相关措施的顺利执行与贯彻。通过加强关爱道德榜样政策的顶层设计,建立关爱道德榜样的长效机制。各级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制定实施细则,建立关爱帮扶道德榜样的保障机制。如常州市制定了《帮扶及礼遇道德榜样实施办法(暂行)》,成立由市文明办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帮扶及礼遇道德榜样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帮扶及礼遇道德榜样的长效机制,体现党和政府对道德榜样的关爱,弘扬社会正气,扶贫济困,更好地发挥道德榜样的榜样作用,树立了崇尚、关爱、帮助、学习和争当模范好人的良好风气。

4.实践上,提升关爱道德榜样资助待遇

调研发现,道德榜样月收入低于3千元的比例高达81.2%,并且健康状况堪忧。构建和谐社会有责任让好人获得更有尊严的生活,需要提高道德榜样经济待遇。一是让道德榜样享受不低于同级别劳动模范的待遇,使“做人好”和“做事好”享受同等待遇;
二是设立专项经费,专门用于对生活困难、突遭困境的道德榜样、身边好人进行持续性补助和一次性大额补助;
三是开展道德榜样脱困“造血计划”。通过提供贷款、培训技能、推荐就业、扶持创业等方式让道德榜样得到更好的发展。江苏南通市文明办协调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南通分公司向道德榜样以及13.6万江海志愿者每人赠送1份价值5万元的人身意外保险,推动道德信仰的树立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宏渊.论道德失范与道德补偿激励机制[J].河西学院学报,2005(6).

[2]彭怀祖.论道德榜样和道德苛求的消解[J].伦理学研究,2013(2).

[3]江苏先进典型研究中心.江苏学习宣传关爱道德榜样常态化调研报告.2013,07.